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后漢書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后,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為仆鑒之結(jié),著獨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求,輒遇風(fēng)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jīng)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歸,以狀白帝,于是使迎致諸子。衣裳班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后滋蔓,號曰蠻夷。外癡內(nèi)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guān)梁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 其在唐、虞,與之要質(zhì),故曰要服。夏、商之時,漸為邊患。逮于周世,黨眾彌盛。宣王中興,乃命方叔南伐蠻方,詩人所謂“蠻荊來威”者也。又曰:“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明其黨眾繁多,是以抗敵諸夏也。 平王東遷,蠻遂侵暴上國。晉文侯輔政,乃率蔡共侯擊破之。至楚武王時,蠻與羅子共敗楚師,殺其將屈瑕。莊王初立,民饑兵弱,復(fù)為所寇。楚師既振。然后乃服,自是遂屬于楚。鄢陵之役,蠻與恭王合兵擊晉。及吳起相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漢興,改為武陵。歲令大人輸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謂賨布。雖時為寇盜,而不足為郡國患。 光武中興,武陵蠻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單程等據(jù)其險隘,大寇郡縣。遣武威將軍劉尚發(fā)南郡、長沙、武陵兵萬余人,乘船溯沅水,入武谿擊之。尚輕敵入險,山深水疾,舟船不得上。蠻氏知尚糧少入遠,又不曉道徑,遂屯聚守險。尚食盡引還,蠻緣路徼戰(zhàn),尚軍大敗,悉為所沒。二十四年,相單程等下攻臨沅,遣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擊之,不能克。明年春,遣伏波將軍馬援、中郎將劉匡、馬武、孫永等,將兵至臨沅,擊破之。單程等饑困乞降,會援病卒,謁者宗均聽悉受降。為置吏司,群蠻遂平。 肅宗建初元年,武陵澧中蠻陳從等反叛,入零陽蠻界。其冬,零陽蠻五里精夫為郡擊破從,從等皆降。三年冬,溇中蠻覃兒健等復(fù)反,攻燒零陽、作唐、孱陵界中。明年春,發(fā)荊州七郡及汝南、潁川弛刑徒吏士五千余人,拒守零陽,募充中五里蠻精夫不叛者四千人,擊澧中賊。五年春,覃兒健等請降,不許?ひ蜻M兵,與戰(zhàn)于宏下,大破之,斬兒健首,余皆棄營走還溇中,復(fù)遣乞降,乃受之。于是罷武陵屯兵,賞賜各有差。 和帝永元四年冬,溇中、澧中蠻潭戎等反,燔燒郵亭,殺略吏民,郡兵擊破降之。安帝元初二年,澧中蠻以郡縣徭稅失平,懷怨恨,遂結(jié)充中諸種二千余人,攻城殺長吏。州郡募五里蠻六亭兵追擊破之,皆散降。賜五里、六亭渠帥金帛各有差。明年秋,溇中、澧中蠻四千人并為盜賊。又零陵蠻羊?qū)O、陳湯等千余人,著赤幘,稱將軍,燒官寺,抄掠百姓。州郡募善蠻討平之。 順帝永和元年,武陵太守上書,以蠻夷率服,可比漢人,增其租賦。議者皆以為可。尚書令虞詡獨奏曰:“自古圣王,不臣異俗,非德不能及,威不能加,知其獸心貪婪,難率以禮。是故羈縻而綬撫之,附則受而不逆,叛則棄而不追。先帝舊典,貢稅多少,所由來久矣。今猥增之,必有怨叛。計其所得,不償所費,必有后悔!钡鄄粡摹F涠、澧中、溇中蠻果爭貢布非舊約,遂殺鄉(xiāng)吏,舉種反叛。明年春,蠻二萬人圍充城,八千人寇夷道。遣武陵太守李進討破之,斬首數(shù)百級,余皆降服。進乃簡選良吏,得其情和。在郡九年,梁太后臨朝,下詔增進秩二千石,賜錢二十萬;傅墼卧昵铮淞晷U詹山等四千余人反叛,拘執(zhí)縣令,屯結(jié)深山。至永興元年,太守應(yīng)奉以恩信招誘,皆悉降散。 永壽三年十一月,長沙蠻反叛,屯益陽。至延熹三年秋,遂抄掠郡界,眾至萬余人,殺傷長吏。又零陵蠻入長沙。冬,武陵蠻六千余人寇江陵,荊州刺史劉度、謁者馬睦、南郡太守李肅皆奔走。肅主簿胡爽扣馬首諫曰:“蠻夷見郡無儆備,故敢乘間而進。明府為國大臣,連城千里,舉旄鳴鼓,應(yīng)聲十萬,奈何委符守之重,而為逋逃之人乎!”肅拔刃向爽曰:“掾促去!太守今急,何<口叚>此計。”爽抱馬固諫,肅遂殺爽而走。帝聞之,征肅棄市,度、睦減死一等,復(fù)爽門閭,拜家一人為郎。于是以右校令度尚為荊州刺史,討長沙賊,平之。又遣車騎將軍馮緄討武陵蠻,并皆降散。軍還,賊復(fù)寇桂陽,太守瘳析奔走。武陵蠻亦更攻其郡,太守陳奉率吏人擊破之,斬首三千余級,降者二千余人。至靈帝中平三年,武陵蠻復(fù)叛,寇郡界,州郡擊破之。 《禮記》稱“南方曰蠻,雕題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其西有啖人國,生首子輒解而食之,謂之宜弟。味旨,則以遺其君,君喜而賞其父。取妻美,則讓其兄。今烏滸人是也。 交阯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曰:“道路悠遠,山川岨深,音使不通,故重譯而朝!背赏跻詺w周公。公曰:“德不加焉,則君子不饗其質(zhì);政不施焉,則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獲此賜也!”其使請曰:“吾受命吾國之黃耇曰:‘久矣,天之無烈風(fēng)雷雨,意者中國有圣人乎?有則盍往朝之!敝芄藲w之于王,稱先王之神致,以薦于宗廟。周德既衰,于是稍絕。 及楚子稱霸,朝貢百越。秦并天下,威服蠻夷,始開領(lǐng)外,置南海、桂林、象郡。漢興,尉佗自立為南越王,傳國五世。至武帝元鼎五年,遂滅之,分置九郡,交阯刺史領(lǐng)焉。其珠崖、儋耳二郡在海洲上,東西千里,南北五百里。其渠帥貴長耳,皆穿而縋之,垂肩三寸。武帝末,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diào)廣幅布獻之,蠻不堪役,遂攻郡殺幸。幸子豹合率善人還,復(fù)破之,自領(lǐng)郡事,討擊余黨,連年乃平。豹遣使封還印綬,上書言狀,制詔即以豹為珠崖太守。威政大行,獻命歲至。中國貪其珍賂,漸相侵侮,故率數(shù)歲一反。元帝初元三年,遂罷之。凡立郡六十五歲。 逮王莽輔政,元始二年,日南之南黃支國來獻犀牛。凡交阯所統(tǒng),雖置郡縣,而言語各異,重譯乃通。人如禽獸,長幼無別。項髻徒跣,以布貫頭而著之。后頗徙中國罪人,使雜居其間,乃稍知言語,漸見禮化。 光武中興,錫光為交阯,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為冠履,初設(shè)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xué)校,導(dǎo)之禮義。 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蠻里張游,率種人慕化內(nèi)屬,封為歸漢里君。明年,南越徼外蠻夷獻白雉、白菟。至十六年,交阯女子徵側(cè)及其妹徵貳反,攻郡。徵側(cè)者,麊泠縣雒將之女也。嫁為朱珪人詩索妻,甚雄勇。交阯太守蘇定以法繩之,側(cè)忿,故反。于是九真、日南、合浦蠻里皆應(yīng)之,凡略六十五城,自立為王。交阯刺史及諸太守僅得自守。光武乃詔長沙、合浦、交阯具車船,修道橋,通障谿,儲糧谷。十八年,遣伏波將軍馬援、樓船將軍段志,發(fā)長沙、桂陽、零陵、蒼梧兵萬余人討之。明年夏四月,援破交阯,斬徵側(cè)、徵貳等,余皆降散。進擊九真賊都陽等,破降之。徙其渠帥三百余口于零陵。于是領(lǐng)表悉平。 肅宗元和元年,日南徼外蠻夷究不事人邑豪獻生犀、白雉。和帝永元十二年夏四月,日南、象林蠻夷二千余人寇掠百姓,燔燒官寺,郡縣發(fā)兵討擊,斬其渠帥,余眾乃降。于是置象林將兵長史,以防其患。安帝永初元年,九真徼外夜郎蠻夷舉土內(nèi)屬,開境千八百四十里。元初二年,蒼梧蠻夷反叛。明年,遂招誘郁林、合浦蠻漢數(shù)千人攻蒼梧郡。鄧太后遣侍御史任逴奉詔赦之,賊皆降散。延光元年,九真徼外蠻貢獻內(nèi)屬。三年,日南徼外蠻復(fù)來內(nèi)屬。順帝永建六年,日南徼外葉調(diào)王便遣使貢獻,帝賜便金印紫綬。 永和二年,日南、象林徼外蠻夷區(qū)憐等數(shù)千人攻象林縣,燒城寺,殺長吏。交阯刺史樊演發(fā)交阯、九真二郡兵萬余人救之。兵士憚遠役,遂反,攻其府。二郡雖擊破反者,而賊勢轉(zhuǎn)盛。會侍御史賈昌使在日南,即與州郡并力討之,不利,遂為所攻。圍歲余而兵谷不繼,帝以為憂。明年,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qū),問其方略,皆議遣大將,發(fā)荊、楊、兗、豫四萬人赴之。大將軍從事中郎李固駁曰: 若荊、楊無事,發(fā)之可也。今二州盜賊槃結(jié)不散,武陵、南郡蠻夷未輯,長沙、桂陽數(shù)被征發(fā),如復(fù)擾動,必更生患。其不可一也。又兗、豫之人卒被征發(fā),遠赴萬里,無有還期,詔書迫促,必致叛亡。其不可二也。南州水土溫暑,加有瘴氣,致死亡者十必四五。其不可三也。遠涉萬里,士卒疲勞,比至領(lǐng)南,不復(fù)堪斗。其不可四也。軍行三十里為程,而去日南九千余里,三百日乃到,計人稟五升,用米六十萬斛,不計將吏驢馬之食,但負甲自致,費便若此。其不可五也。設(shè)軍到所在,死亡必眾,既不足御敵,當復(fù)更發(fā),此為刻割心腹以補四支。其不可六也。九真、日南相去千里,發(fā)其吏民,猶尚不堪,何況乃苦四州之卒,以赴萬里之艱哉!其不可七也。前中郎將尹就討益州叛羌,益州諺曰:“虜來尚可,尹來殺我!焙缶驼鬟,以兵付刺史張喬。喬因其將吏,旬月之間,破殄寇虜。此發(fā)將無益之效,州郡可任之驗也。宜更選有勇略仁惠任將帥者,以為刺史、太守,悉使共住交阯。今日南兵單無谷,守既不足,戰(zhàn)又不能?梢磺嗅闫淅裘,北依交阯,事靜之后,又命歸本。還募蠻夷,使自相攻,轉(zhuǎn)輸金帛,以為其資。有能反間致頭首者,許以封侯列士之賞。故并州刺史長沙祝良,性多勇決,又南陽張喬,前在益州有破虜之功,皆可任用。昔太宗就加魏尚為云中守,哀帝即拜龔舍為太山太守。宜即拜良等,便道之官。 四府悉從固議,即拜祝良為九真太守,張喬為交阯刺史。喬至,開示慰誘,并皆降散。良到九真,單車入賊中,設(shè)方略,招以威信,降者數(shù)萬人,皆為良筑起府寺。由是嶺外復(fù)平。 建康元年,日南蠻夷千余人復(fù)攻燒縣邑,遂扇動九真,與相連結(jié)。交阯刺史九江夏方開恩招誘,賊皆降服。時梁太后臨朝,美方之功,遷為桂陽太守;傅塾缐鄱,居風(fēng)令貪暴無度,縣人朱達等及蠻夷相聚,攻殺縣令,眾至四五千人,進攻九真,九真太守皃式戰(zhàn)死。詔賜錢六十萬,拜子二人為郎。遣九真都尉魏朗討破之,斬首二千級,渠帥猶屯據(jù)日南,眾轉(zhuǎn)強盛。延熹三年,詔復(fù)拜夏方為交阯刺史。方威惠素著,日南宿賊聞之,二萬余人相率詣方降。靈帝建寧三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烏滸人十余萬內(nèi)屬,皆受冠帶,開置七縣。熹平二年冬十二月,日南徼外國重譯貢獻。光和元年,交阯、合浦烏滸蠻反叛,招誘九真、日南,合數(shù)萬人,攻沒郡縣。四年,刺史朱俊擊破之。六年,日南徼外國復(fù)來貢獻。 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于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wù)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唯務(wù)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愿留共居!睆[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余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 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以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長歲出賦二千一十六錢,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其民戶出幏布八丈二尺,雞羽三十鍭。漢興,南郡太守靳強請一依秦時故事。 至建武二十三年,南郡潳山蠻雷遷等始反叛,寇掠百姓,遣武威將軍劉尚將萬余人討破之,徙其種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中,今沔中蠻是也。和帝永元十三年,巫蠻許圣等以郡收稅不均,懷怨恨,遂屯聚反叛。明年夏,遣使者督荊州諸郡兵萬余人討之。圣等依憑阻隘,久不破。諸軍乃分道并進,或自巴郡、魚彳復(fù)數(shù)路攻之,蠻乃散走,斬其渠帥。乘勝追之,大破圣等。圣等乞降,復(fù)悉徙置江夏。靈帝建寧二年,江夏蠻叛,州郡討平之。光和三年,江夏蠻復(fù)反,與廬江賊黃穰相連結(jié),十余萬人,攻沒四縣,寇患累年。廬江太守陸康討破之,余悉降散。 板楯蠻夷者,秦昭襄王時,有一白虎,常從群虎數(shù)游秦、蜀、巴、漢之境,傷害千余人。昭王乃重募國中有能殺虎者,賞邑萬家,金百鎰。時,有巴郡閬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樓射殺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復(fù)夷人頃田不租,十妻不算,傷人者論,殺人者得以倓錢贖死。盟曰:“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鐘。”夷人安之。 至高祖為漢王,發(fā)夷人還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還巴中,復(fù)其渠帥羅、樸、督、鄂、度、夕、龔七姓,不輸租賦,余戶乃歲入賨錢,口四十。世號為板楯蠻珍。閬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數(shù)陷陳。俗喜歌舞,高祖觀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命樂人習(xí)之,所謂《巴渝舞》也。遂世世服從。 至于中興,郡守常率以征伐。桓帝之世,板楯數(shù)反,太守蜀郡趙溫以恩信降服之。靈帝光和二年,巴郡板楯復(fù)叛,寇掠三蜀及漢中諸郡。靈帝遣御史中丞蕭瑗督益州兵討之,連年不能克。帝欲大發(fā)兵,乃問益州計吏,考以征討方略。漢中上計程包對曰:“板楯七姓,射殺白虎,立功先世,復(fù)為義人。其人勇猛,善于兵戰(zhàn)。昔永初中,羌入漢川,郡縣破壞,得板楯救之,羌死敗殆盡,故號為神兵。羌人畏忌,傳語種輩,勿復(fù)南行。至建和二年,羌復(fù)大入,實賴板楯連摧破之。前車騎將軍馮緄,南征武陵,雖受丹陽精兵之銳,亦倚板楯以成其功。近益州郡亂,太守李颙,亦以板楯討而平之。忠功如此,本無惡心。長吏鄉(xiāng)亭,更賦至重,仆役箠楚,過于奴虜,亦有嫁妻賣子,或乃至自剄割。雖陳冤州郡,而牧守不為通理。闕庭悠遠,不能自聞。含怨呼天,叩心窮谷。愁苦賦役,困罹酷刑。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非有謀主僣號,以圖不軌。今但選明能牧守,自然安集,不煩征伐也!钡蹚钠溲,遣太守曹謙宣詔赦之,即皆降服。至中平五年,巴郡黃巾賊起,板楯蠻夷因此復(fù)叛,寇掠城邑,遣西園上軍別部司馬趙瑾討平之。 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國,東接交阯,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各立君長。其人皆椎結(jié)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巂、昆明諸落,西極同師,東北至葉榆,地方數(shù)千里。無君長,辮發(fā),隨畜遷徙無常。自巂東北有莋都國,東北有冉駹國,或土著,或隨畜遷徙。自冉駹東北有白馬國,氐種是也。此三國亦有君長。 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遯水,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男兒,歸而養(yǎng)之。及長,有才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為牂柯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賜其王印綬。后遂殺之。夷獠咸以竹王非血氣所生,甚重之,求為立后。牂柯太守吳霸以聞,天子乃封其三子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縣有竹王三郎神是也。 初,楚頃襄王時,遣將莊豪從沅水伐夜郎,軍至且蘭,椓船于岸而步戰(zhàn)。既滅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蘭有椓船牂柯處,乃改其名為牂柯。牂柯地多雨潦,俗好巫鬼禁忌,寡畜生,又無蠶桑,故其郡最貧。句町縣有桄桹木,可以為面,百姓資之。公孫述時,大姓龍、傅、尹、董氏,與郡功曹謝暹保境為漢,乃遣使從番禺江奉貢。光武嘉之,并加褒賞;傅蹠r,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禮義,乃從汝南許慎、應(yīng)奉受經(jīng)書圖緯,學(xué)成,還鄉(xiāng)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學(xué)焉。珍官至荊州刺史。 滇王者,莊蹻之后也。元封二年,武帝平之,以其地為益州郡,割牂柯、越巂各數(shù)縣配之。后數(shù)年,復(fù)并昆明地,皆以屬之此郡。有池,周回二百余里,水源深廣,而末更淺狹,有似倒流,故謂之滇池。河土平敞,多出鸚鵡、孔雀,有鹽池田漁之饒,金銀畜產(chǎn)之富。人俗豪忲。居官者皆富及累世。 及王莽政亂,益州郡夷棟蠶、若豆等起兵殺郡守,越巂姑復(fù)夷人大牟亦皆叛,殺略吏人。莽遣寧始將軍廉丹,發(fā)巴蜀吏人及轉(zhuǎn)兵谷卒徙十余萬擊之。吏士饑疫,連年不能克而還。以廣漢文齊為太守,造起陂池,開通溉灌,墾田二千余頃。率厲兵馬,修障塞,降集群夷,甚得其和。及公孫述據(jù)益土,齊固守拒險,述拘其妻子,許以封侯,齊遂不降。聞光武即位,乃間道遣使自聞。蜀平,征為鎮(zhèn)遠將軍,封成義侯。于道卒,詔為起祠堂,郡人立廟祀之。 建武十八年,夷渠帥棟蠶與姑復(fù)、楪榆、梇棟、連然、滇池、建伶、昆明諸種反叛,殺長吏。益州太守繁勝與戰(zhàn)而敗,退保朱提。十九年,遣武威將軍劉尚等發(fā)廣漢、犍為、蜀郡人及朱提夷,合萬三千人擊之。尚軍遂度瀘水,入益州界。群夷聞大兵至,皆棄壘奔走,尚獲其贏弱、谷、畜。二十年,進兵與棟蠶等連戰(zhàn)數(shù)月,皆破之。明年正月,追至不韋,斬棟蠶帥,凡首虜七千余人,得生口五千七百人,馬三千匹,牛羊三萬余頭,諸夷悉平。 肅宗元和中,蜀郡王追為太守,政化尤異。有神馬四匹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烏見,始興起學(xué)校,漸遷其俗。靈帝熹平五年,諸夷反叛,執(zhí)太守雍陟。遣御史中丞朱龜討之,不能克。朝議以為郡在邊外,蠻夷喜叛,勞師遠役,不如棄之。太尉椽巴郡李颙建策討伐,乃拜颙益州太守,與刺史龐芝發(fā)板楯蠻擊破平之。還,得雍陟。颙卒后,夷人復(fù)叛,以廣漢景毅為太守,討定之。毅初到郡,米斛萬錢,漸以仁恩,少年間,米至數(shù)十云。 哀牢夷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嘗捕魚水中,觸沉木若有感,因懷{任女},十月,產(chǎn)子男十人。反沉木化為龍,出水上。沙壹忽聞龍語曰:“若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其母鳥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長大,諸兄以力隆能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婦,復(fù)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聚以為妻,后漸相滋長。種人皆刻畫其身,象龍文,衣皆著尾。九隆死,世世相繼。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來,未嘗交通中國。 建武二十三年,其王賢栗遣兵乘箄船,南下江、漢,擊附塞夷鹿茤,鹿茤人弱,為所擒獲。于是震雷疾雨,南風(fēng)飄起,水為逆流,翻涌二百余里,箄船沉沒,哀牢之眾,溺死數(shù)千人。賢栗復(fù)遣其六王將萬人以攻鹿茤,鹿茤王與戰(zhàn),殺其六王。哀牢耆老共埋六王,夜虎復(fù)出其尸而食之,余眾驚怖引去。賢栗惶恐,謂其耆老曰:“我曹入邊塞,自古有之,今攻鹿茤,輒被天誅,中國其有圣帝乎?天祐助之,何其明也!”二十七年,賢栗等遂率種人戶二千七百七十,口萬七千六百五十九,詣越巂太守鄭鴻降,求內(nèi)屬,光武封賢栗等為君長。自是歲來朝貢。 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nèi)屬,其種邑王者七十七人,戶五萬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陽七千里,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lǐng)六縣,合為永昌郡。始通博南山,度蘭倉水。行者苦之。歌曰:“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度蘭倉,為它人! 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帥自謂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則至肩而已。土地沃美,宜五谷、蠶桑。知染采文繡,罽毲帛疊,蘭干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其竹節(jié)相去一丈,名曰濮竹。出銅、鐵、鉛、錫、金、銀、光珠、虎魄、水精、琉璃、軻蟲、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貊獸。云南縣有神鹿兩頭,能食毒草。 先是,西部都尉廣漢鄭純,為政清潔,化行夷貊,君長感慕,皆獻土珍,頌德美。天子嘉之。即以為永昌太守。純與哀牢夷人約,邑豪歲輸布貫頭衣二領(lǐng),鹽一斛,以為常賦,夷俗安之。純自為都尉、太守,十年卒官。建初元年,哀牢王類牢與守令忿爭,遂殺守令而反叛,攻巂唐城。太守王尋奔楪榆。哀牢三千余人攻博南,燔燒民舍。肅宗募發(fā)越巂、益州、永昌夷漢九千人討之。明年春,邪龍縣昆明夷鹵承等應(yīng)募,率種人與諸郡兵擊類牢于博南,大破斬之。傳首洛陽,賜鹵承帛萬匹,封為破虜傍邑侯。 永元六年,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遣使譯獻犀牛、大象。九年,徼外蠻及撣國王雍由調(diào)遣重譯奉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小君長皆加印綬、錢帛。 永初元年,徼外焦僥種夷陸類等三千余口舉種內(nèi)附,獻象牙、水牛、封牛。永寧元年,撣國王雍由調(diào)復(fù)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shù)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明年元會,安帝作樂于庭,封雍由調(diào)為漢大都尉,賜印綬、金銀、彩繒各有差也。 邛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邛都縣。無幾而地陷為污澤,因名為邛池,南人以為邛河。后復(fù)反叛。元鼎六年,漢兵自越巂水伐之,以為越巂郡。其土地平原,有稻田。青蛉縣禺同山有碧雞金馬,光景時時出見。俗多游蕩而喜謳歌,略與牂柯相類。豪帥放縱,難得制御。 王莽時,郡守枚根調(diào)邛人長貴,以為軍候。更始二年,長貴率種人攻殺枚根,自立為邛穀王。領(lǐng)太守事。又降于公孫述。述敗,光武封長貴為邛穀王。建武十四年,長貴遣使上三年計,天子即授越巂太守印綬。十九年,武威將軍劉尚擊益州夷,路由越巂。長貴聞之,疑尚既定南邊,威法必行,己不得自放縱,即聚兵起營臺,招呼諸君長,多釀毒酒,欲先以勞軍,因襲擊尚。尚知其謀,即分兵先據(jù)邛都,遂掩長貴誅之,徙其家屬于成都。 永平元年,姑復(fù)夷復(fù)叛,益州刺史發(fā)兵討破之,斬其渠帥,傳首京師。后太守巴郡張翕,政化清平,得夷人和。在郡十七年,卒,夷人愛慕,如喪父母。蘇祈叟二百余人,赍牛、羊送喪,至翕本縣安漢,起墳祭祀。詔書嘉美,為立祠堂。 安帝元初三年,郡徼外夷大羊等八種,戶三萬一千,口十六萬七千六百二十,慕義內(nèi)屬。時郡縣賦斂煩數(shù),五年,卷夷大牛種封離等反畔,殺遂久令。明年,永昌、益州及蜀郡夷皆叛應(yīng)之,眾遂十余萬,破壞二十余縣,殺長吏,燔燒邑郭,剽略百姓,骸骨委積,千里無人。詔益州刺史張喬選堪能從事討之。喬乃遣從事楊竦將兵至楪榆擊之,賊盛未敢進,先以詔書告示三郡,密征求武士,重其購賞。乃進軍與封離等戰(zhàn),大破之,斬首三萬余級,獲生口千五百人,資財四千余萬,悉以賞軍士。封離等惶怖,斬其同謀渠帥,詣竦乞降,竦厚加慰納。其余三十六種皆來降附。竦因奏長吏奸猾、侵犯蠻夷者九十人,皆減死。州中論功未及上,會竦病創(chuàng)卒,張喬深痛惜之,乃刻石勒銘,圖畫其像。天子以張翕有遺愛,乃拜其子湍為太守。夷人歡喜,奉迎道路。曰:“郎君儀貌類我府君!焙笸念H失其心,有欲叛者,諸夷耆老相曉語曰:“當為先府君故!彼煲缘冒。后順、桓間,廣漢馮顥為太守,政化尤多異跡云。 莋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莋都縣。其人皆被發(fā)左衽,言語多好譬類,居處略與汶山夷同。土出長年神藥,仙人山圖所居焉。元鼎六年,以為沈黎郡。至夭漢四年,并蜀為西部,置兩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漢人。 永平中,益州刺史梁國朱輔,好立功名,慷慨有大略。在州數(shù)歲,宣示漢德,威懷遠夷。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槃木、唐菆等百余國,戶百三十余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種為臣仆。輔上疏曰:“臣聞《詩》云:‘彼徂者岐,有夷之行。’傳曰:‘岐道雖僻,而人不遠。’詩人誦詠,以為符驗。今白狼王唐菆等慕化歸義,作詩三章。路經(jīng)邛來大山零高坂,峭危峻險,百倍岐道。襁負老幼,若歸慈母。遠夷之語,辭意難正。草木異種,鳥獸殊類。有犍為郡掾田恭與之習(xí)狎,頗曉其言,臣輒令訊其風(fēng)俗,譯其辭語。今遣從事史李陵與恭護送詣闕,并上其樂詩。昔在圣帝,舞四夷之樂;今之所上,庶備其一。”帝嘉之,事下史官,錄其歌焉。 《遠夷樂德歌詩》曰: 大漢是治,堤官隗構(gòu)。與天合意。魏冒逾糟。吏譯平端,罔驛劉脾。不從我來。旁莫支留。聞風(fēng)向化,征衣隨旅。所見奇異。知唐桑艾。多賜繒布,邪毗纟甚纟甫。甘美酒食。推潭仆遠。昌樂肉飛,拓拒蘇便。屈申悉備。局后仍離。蠻夷貧薄,僂讓龍洞。無所報嗣。莫支度由。愿主長壽,陽雒僧鱗。子孫昌熾。莫稚角存。 《遠夷慕德歌詩》曰: 蠻夷所處,僂讓皮尼。日入之部。且交陵悟。慕義向化,繩動隨旅。歸日出主。路旦揀雒。圣德深恩,圣德渡諾。與人富厚。魏菌度洗。冬多霜雪,綜邪流藩。夏多和雨。莋邪尋螺。寒溫時適,藐潯滬漓。部人多有。菌補邪推。涉危歷險,辟危歸險。不遠萬里。莫受萬柳。去俗歸德,術(shù)疊附德。心歸慈母。仍路孳摸。 《遠夷懷德歌》曰: 荒服之外,荒服之儀。土地墝埆。犁籍憐憐。食肉衣皮,阻蘇邪犁。不見鹽谷。莫碭粗沐。吏譯傳風(fēng),罔譯傳微。大漢安樂。是漢夜拒。攜負歸仁,蹤優(yōu)路仁。觸冒險陜。雷折險龍。高山岐峻,倫狼藏幢。緣崖磻石。扶路側(cè)祿。木薄發(fā)家,息落服淫。百宿到洛。理歷髭雒。父子同賜,捕茝菌毗。懷抱匹帛。懷稿匹漏。傳告種人,傳室呼敕。長愿臣仆。陵陽臣仆。 肅宗初,輔坐事免。是時郡尉府舍皆有雕飾,畫山神海靈、奇禽異獸,以眩耀之,夷人益畏憚焉。和帝永元十二年,旄牛徼外白狼、樓薄蠻夷王唐繒等,遂率種人十七萬口,歸義內(nèi)屬。詔賜金印紫綬,小豪錢帛各有差。 安帝永初元年,蜀郡三襄種夷與徼外污衍種并兵三千余人反叛,攻蠶陵城,殺長吏。二年,青衣道夷邑長令田,與徼外三種夷三十一萬口,赍黃金、旄牛毦,舉土內(nèi)屬。安帝增令田爵號為奉通邑君。延光二年春,旄牛夷叛,攻零關(guān),殺長吏,益州刺史張喬與西部都尉擊破之。于是分置蜀郡屬國都尉,領(lǐng)四縣如太守;傅塾缐鄱辏窨ひ呐,殺略吏民。延熹二年,蜀郡三襄夷寇蠶陵,殺長吏。四年,犍為屬國夷寇郡界,益州刺史山昱擊破之,斬首千四百級,余皆解散。靈帝時,以蜀郡屬國為漢嘉郡。 冉駹夷者,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至地節(jié)三年,夷人以立郡賦重,宣帝乃省并蜀郡為北部都尉。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其王侯頗知文書,而法嚴重。貴婦人,黨母族。死則燒其尸。土氣多寒,在盛夏冰猶不釋,故夷人冬則避寒,入蜀為傭,夏則違暑,反其邑。眾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余丈,為邛籠。又土地剛鹵,不生谷粟麻菽,唯以麥為資,而宜畜牧。有旄牛,無角,一名童牛,肉重千斤,毛可為毦。出名馬。有靈羊,可療毒。又有食藥鹿,鹿鏖有胎者。其腸中糞亦療毒疾。又有五角羊、麝香、輕毛毼雞、牲牲。其人能作旄氈、班罽、青頓、毞毲、羊羧之屬。特多雜藥。地有咸土,煮以為鹽。麡羊牛馬,食之皆肥。 其西又有三河、槃于虜,北有黃石、北地、盧水胡,其表乃為徼外。靈帝時,復(fù)分蜀郡北部為汶山郡云。 白馬氐者,武帝元鼎六年開,分廣漢西部,合以為武都。土地險阻,有麻田,出名馬、牛、羊、漆、蜜。氐人勇戇抵冒,貪貨死利。居于河池,一名仇池,方百頃,四面斗絕。數(shù)為邊寇,郡縣討之,則依固自守。元封三年,氐人反叛,遣兵破之,分徙酒泉郡。昭帝元鳳元年,氐人復(fù)叛,遣執(zhí)金吾馬適建、龍頟侯韓增、大鴻臚田廣明,將三輔、太常徒討破之。 及王莽篡亂,氐人亦叛。建武初,氐人悉附隴蜀,及隗囂滅,其酋豪乃背公孫述降漢,隴西太守馬援上復(fù)其王侯君長,賜以印綬。后囂族人隗茂反,殺武都太守。氐人大豪齊鐘留為種類所敬信,威服諸豪,與郡丞孔奮擊茂,破斬之。后亦時為寇盜,郡縣討破之。 論曰:漢氏征伐戎狄,有事邊遠,蓋亦與王業(yè)而終始矣。至于傾沒疆垂,喪師敗將者,不出時歲,卒能開四夷之境,款殊俗之附。若乃文約之所沾漸,風(fēng)聲之所周流,幾將日所出入處也。著自山經(jīng)、水志者,亦略及焉。雖服叛難常,威澤時曠,及其化行,則緩耳雕腳之倫,獸居鳥語之類,莫不舉種盡落,回面而請吏,陵海越障,累譯以內(nèi)屬焉。故其錄名中郎、校尉之署,編數(shù)都護、部守之曹,動以數(shù)百萬計。若乃藏山隱海之靈物,沉沙棲陸之瑋寶,莫不呈表怪麗,雕被宮幄焉。又其賨幏火毳、馴禽封獸之賦,軨積于內(nèi)府;夷歌巴舞、殊音異節(jié)之技,列倡于外門。豈柔服之道,必足于斯?然亦云致遠者矣。蠻夷雖附阻巖谷,而類有土居,連涉荊、交之區(qū),布護巴、庸之外,不可量極。然其兇勇狡算,薄于羌狄,故陵暴之害,不能深也。西南之徼,尤為劣焉。故關(guān)守永昌,肇自遠離,啟土立人,至今成都焉。 贊曰:百蠻蠢居,仞彼方徼。鏤體卉衣,憑深阻峭。亦有別夷,屯彼蜀表。參差聚落,紆余岐道。往化既孚,改襟輸寶。俾建永昌,同編億兆。

 

后漢書

  《《后漢書》岳麓書社版后漢書》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xué)家范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逗鬂h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后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后漢史料,并參考袁宏所著的《后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xù)漢書》志三十卷與之合刊,成今天《后漢書》。 

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梁統(tǒng)列傳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 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自東都主人以下分為下卷)
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 卷四十一 第五鐘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 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
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 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
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
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zhì)帝紀第六 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
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
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 卷十下 皇后紀第十下
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 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 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
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 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 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 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 馮衍列傳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
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 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
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yīng)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列傳第三十九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 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崔骃列傳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 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 卷六十二 荀韓鐘陳列傳第五十二
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
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 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shù)呂布列傳第六十五
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
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 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卷八十二上 方術(shù)列傳第七十二上 卷八十二下 方術(shù)列傳第七十二下
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 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
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 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
志第一 律歷上 志第二 律歷中
志第三 律歷下 志第四 禮儀上
志第五 禮儀中 志第六 禮儀下
志第七 祭祀上 志第八 祭祀中
志第九 祭祀下 志第十 天文上
志第十一 天文中 志第十二 天文下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志第十八 五行六
志第十九 郡國一 志第二十 郡國二
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 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
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
志第二十九 輿服上 志第三十 輿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