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qǐng)先核實(shí)!
后漢書
志第二十三 郡國(guó)五
○益州 漢中 巴郡 廣漢 蜀郡 犍為 牂牁 越巂 益州 永昌 廣漢屬國(guó) 蜀郡屬國(guó) 犍為屬國(guó) ○涼州 隴西 漢陽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張掖 酒泉 敦煌 張掖屬國(guó) 張掖居延屬國(guó) ○并州 上黨 太原 上郡 西河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門 朔方 ○幽州 涿郡 廣陽 代郡 上谷 漁陽 右北平 遼西 遼東 玄菟 樂浪 遼東屬國(guó) ○交州 南海 蒼梧 郁林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漢中郡(秦置。雒陽西千九百九十里。)九城,戶五萬七千三百四十四,口二十六萬七千四百二。 〖南鄭〗 〖成固〗媯墟在西北。 〖西城〗 〖襃中〗 〖沔陽〗有鐵。 〖安陽〗 〖錫〗有錫,春秋時(shí)曰錫穴。 〖上庸〗本庸國(guó)。 〖房陵〗 ◆巴陵(秦置。雒陽西三千七百里。)十四城,戶三十一萬六百九十一,口百八萬六千四十九。 〖江州〗 〖宕渠〗有鐵。 〖朐忍〗 〖閬中〗 〖魚復(fù)〗捍水有捍關(guān)。 〖臨江〗 〖枳〗 〖涪陵〗出丹。 〖?jí)|江〗 〖安漢〗 〖平都〗 〖充國(guó)〗永元二年分閬中置。 〖宣漢〗 〖漢昌〗永元中置。 ◆廣漢郡(高帝置。雒陽西三千里。)十一城,戶十三萬九千八百六十五,口五十萬九千四百三十八。 〖雒〗刺史治。 〖新都〗 〖綿竹〗 〖什邡〗 〖涪〗 〖梓潼〗 〖白水〗 〖葭萌〗 〖郪〗 〖廣漢〗有沈水。 〖德陽〗 ◆蜀郡(秦置。雒陽西三千一百里。)十一城,戶三十萬四百五十二,口百三十五萬四百七十六。 〖成都〗 〖郫〗 〖江原〗 〖繁〗 〖廣都〗 〖臨邛〗有鐵。 〖湔氐道〗岷山在西徼外。 〖汶江道〗 〖八陵〗 〖廣柔〗 〖綿虒道〗 ◆犍為郡(武帝置。雒陽西三千二百七十里。劉璋分立江陽郡。)九城,戶十三萬七千七百一十三,口四十一萬一千三百七十八。 〖武陽〗有彭亡聚。 〖資中〗 〖牛鞞〗 〖南安〗有魚涪津。 〖僰道〗 〖江陽〗 〖符節(jié)〗 〖南廣〗 〖漢安〗 ◆牂牁郡(武帝置。雒陽西五千七百里。)十六城,戶三萬一千五百二十三,口二十六萬七千二百五十三。 〖故且蘭〗 〖平夷〗 〖鄨〗 〖毋斂〗 〖談指〗出丹。 〖夜郎〗出雄黃、雌黃。 〖同并〗 〖談稾〗 〖漏江〗 〖毋單〗 〖宛溫〗 〖鐔封〗 〖漏臥〗 〖句町〗 〖進(jìn)乘〗 〖西隨〗 ◆越巂郡(武帝置。雒陽四千八百里。)十四城,戶十三萬一百二十,口六十二萬三千四百一十八 〖邛都〗南山出銅。 〖遂久〗 〖靈關(guān)道〗 〖臺(tái)登〗出鐵。 〖青蛉〗有禺同山,俗謂有金馬碧雞。 〖卑水〗 〖三縫〗 〖會(huì)無〗出鐵。 〖定莋〗 〖闡〗 〖蘇示〗 〖大莋〗 〖莋秦〗 〖姑復(fù)〗 ◆益州郡(武帝置。故滇王國(guó)。雒陽西五千六百里。諸葛亮表有耽文山、澤山、司彌瘞山、婁山、辟龍山,此等并皆未詳所在縣。)十七城,戶二萬九千三十六?谑蝗f八百二。 〖滇池〗出鐵。有池澤。北有黑水祠。 〖勝休〗 〖俞元〗裝山出銅。 〖律高〗石室山出錫。盢町山出銀、鉛。 〖賁古〗采山出銅、錫。羊山出銀、鉛。 〖毋棳〗 〖建伶〗 〖穀昌〗 〖牧靡〗 〖味〗 〖昆澤〗 〖同瀨〗 〖同勞〗 〖雙柏〗出銀。 〖連然〗 〖梇棟〗 〖秦臧〗 ◆永昌郡(明帝永平十二年分益州置。雒陽西七千二百六十里。)八城,戶二十三萬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萬七千三百四十四。 〖不韋〗出鐵。 〖巂唐〗 〖比蘇〗 〖楪榆〗 〖邪龍〗 〖云南〗 〖哀牢〗永平中置,故牢王國(guó)。 〖博南〗永平中置。南界出金。 ◆廣漢屬國(guó)(故北部都尉,屬?gòu)V漢郡,安帝時(shí)以為屬國(guó)都尉,別領(lǐng)三城。)戶三萬七千一百一十,口二十萬五千六百五十二。 〖陰平道〗 〖甸氐道〗 〖剛氐道〗 ◆蜀郡屬國(guó)(故屬西部都尉,延光元年以為屬國(guó)都尉,別領(lǐng)四城。)戶十一萬一千五百六十八,口四十七萬五千六百二十九。 〖漢嘉〗故青衣,陽嘉二年改。有蒙山。 〖嚴(yán)道〗有邛僰九折坂者,邛郵置。 〖徙〗 〖旄! ◆犍為屬國(guó)(故郡南部都尉,永初元年以為屬國(guó)都尉,別領(lǐng)二城。)戶七千九百三十八,口三萬七千一百八十七。 〖朱提〗山出銀、銅。 〖漢陽〗 右益州刺史部,郡、國(guó)十二,縣、道一百一十八。 ◆隴西郡(秦置。雒陽西二千二百二十里。)十一城,戶五千六百二十八,口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七。 〖狄道〗 〖安故〗 〖氐道〗養(yǎng)水出此。 〖首陽〗有鳥鼠同穴山,渭水出。 〖大夏〗 〖襄武〗有五雞聚。 〖臨洮〗有西頃山。 〖枹罕〗故屬金城。 〖白石〗故屬金城。 〖鄣〗 〖河關(guān)〗故屬金城。積石山在西南,河水出。 ◆漢陽郡(武帝置,為天水,永元十七年更名。在雒陽西二千里。)十三城,戶二萬七千四百二十三,口十三萬一百三十八。 〖冀〗有朱圄山。有緹群山。有雒門聚。 〖望恒〗 〖阿陽〗 〖略陽〗有街泉亭。 〖勇士〗 〖成紀(jì)〗 〖隴〗刺史治。有大坂名隴坻,豲坻聚有秦亭。 〖豲道〗 〖蘭干〗 〖平襄〗 〖顯親〗 〖上邽〗故屬隴西。 〖西〗故屬隴西。有嶓冢山,西漢水。 ◆武都郡(武帝置。雒陽西一千九百六十里。)七城,戶二萬一百二,口八萬一千七百二十八。 〖下辨〗 〖武都道〗 〖上祿〗 〖故道〗 〖河池〗 〖沮〗沔水出東狼谷。 〖羌道〗 ◆金城郡(昭帝置。雒陽西二千八百里。)十城,戶三千八百五十八,口萬八千九百四十七。 〖允吾〗 〖浩亹〗 〖令居〗 〖枝陽〗 〖金城〗 〖榆中〗 〖臨羌〗有昆侖山。 〖破羌〗 〖安夷〗 〖允街〗 ◆安定郡(武帝置。雒陽西千七百里。)八城,戶六千九十四,口二萬九千六十。 〖臨涇〗 〖高平〗有第一城。 〖朝那〗 〖烏枝〗有瓦亭,出薄落谷。 〖三水〗 〖陰盤〗 〖彭陽〗 〖鶉觚〗故屬北地。 ◆北地郡(秦置。雒陽西千一百里。)六城,戶三千一百二十二,口萬八千六百三十七。 〖富平〗 〖泥陽〗有五柞亭。 〖弋居〗有鐵。 〖廉〗 〖參〗故屬安定。 〖靈州〗 ◆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置。雒陽西三千五百里。)十四城,戶萬四十二,口三萬四千二百二十六。 〖姑臧〗 〖張掖〗 〖武威〗 〖休屠〗 〖揟次〗 〖鸞鳥〗 〖樸〗 〖媼圍〗 〖宣威〗 〖倉松〗 〖鹯陰〗故屬安定。 〖租厲〗故屬安定。 〖顯美〗故屬?gòu)堃础? 〖左騎〗千人官。 ◆張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置。雒陽西四千二百里。獻(xiàn)帝分置西郡。)八城,戶六千五百五十二,口二萬六千四十。 〖觻得〗 〖昭武〗 〖刪丹〗弱水出。 〖氐池〗 〖屋蘭〗 〖日勒〗 〖驪靬〗 〖番和〗 ◆酒泉郡(武帝置。雒陽西四千七百里。)九城,戶萬二千七百六。 〖福祿〗 〖表氏〗 〖樂涫〗 〖玉門〗 〖會(huì)水〗 〖沙頭〗 〖安彌〗故曰綏彌。 〖乾齊〗 〖延壽〗 ◆敦煌郡(武帝置。雒陽西五千里。)六城,戶七百四十八,口二萬九千一百七十。 〖敦煌〗古瓜州,出美瓜。 〖冥安〗 〖效穀〗 〖拼泉〗 〖廣至〗 〖龍勒〗有玉門關(guān)。 ◆張掖屬國(guó)(武帝置屬國(guó)都尉,以主蠻夷降者。安帝時(shí),別領(lǐng)五城。)戶四千六百五十六,口萬六千九百五十二。 〖候官〗 〖左騎〗 〖千人〗 〖司馬官〗 〖千人官〗 ◆張掖居延屬國(guó)(故郡都尉,安帝別領(lǐng)一城。)戶一千五百六十,口四千七百三十三。 〖居延〗有居延澤,古流沙。 右涼州刺史部,郡十二,縣、道、候官九十八。 ◆上黨郡(秦置。雒陽北千五百里。)十三城,戶二萬六千二百二十二,口十二萬七千四百三。 〖長(zhǎng)子〗 〖屯留〗絳水出。 〖銅鞮〗 〖沾〗 〖涅〗有閼與聚。 〖襄垣〗 〖?jí)仃P(guān)〗有黎亭,故黎國(guó)。 〖泫氏〗有長(zhǎng)平亭。 〖高都〗 〖潞〗本國(guó)。 〖猗氏〗 〖陽阿〗侯國(guó)。 〖穀遠(yuǎn)〗 ◆太原郡(秦置。)十六城,戶三萬九百二,口二十萬一百二十四。 〖晉陽〗本唐國(guó)。有龍山,晉水所出。刺史治。 〖界休〗有界山,有綿上聚。有千畝聚。 〖榆次〗有鑿壺。 〖中都〗 〖于離〗 〖茲氏〗 〖狼孟〗 〖鄔〗 〖盂〗 〖平陶〗 〖京陵〗春秋時(shí)九京。 〖陽曲〗 〖大陵〗有鐵。 〖祁〗 〖慮虒〗 〖陽邑〗有箕城。 ◆上郡(秦置。)十城,戶五千一百六十九,口二萬八千五百九十九。 〖膚施〗 〖白土〗 〖漆垣〗 〖奢延〗 〖雕陰〗 〖楨林〗 〖定陽〗 〖高奴〗 〖龜茲屬國(guó)〗 〖候官〗 ◆西河郡(武帝置。雒陽北千二百里。)十三城,戶五千六百九十八,口二萬八百三十八。 〖離石〗 〖平定〗 〖美稷〗 〖樂街〗 〖中陽〗 〖皋狼〗 〖平周〗 〖平陸〗 〖益蘭〗 〖圜陰〗 〖藺〗 〖圜陽〗 〖廣衍〗 ◆五原郡(秦置為九原,武帝更名。)十城,戶四千六百六十七,口二萬二千九百五十七。 〖九原〗 〖五原〗 〖臨沃〗 〖文國(guó)〗 〖河陰〗 〖武都〗 〖宜梁〗 〖曼柏〗 〖成宜〗 〖西安陽〗北有陰山。 ◆云中郡(秦置。)十一城,戶五千三百五十一,口二萬六千四百三十。 〖云中〗 〖咸陽〗 〖箕陵〗 〖沙陵〗 〖沙南〗 〖北輿〗 〖武泉〗 〖原陽〗 〖定襄〗故屬定襄。 〖成樂〗故屬定襄。 〖武進(jìn)〗故屬定襄。 ◆定襄郡(高帝置。)五城,戶三千一百五十三,口萬三千五百七十一。 〖善無〗故屬雁門。 〖桐過〗 〖武成〗 〖駱〗 〖中陵〗故屬雁門。 ◆雁門郡(秦置。雒陽北千五百里。)十四城,戶三萬一千八百六十二,口二十四萬九千。 〖陰館〗 〖繁畤〗 〖樓煩〗 〖武州〗 〖汪陶〗 〖劇陽〗 〖崞〗 〖平城〗 〖埒〗 〖馬邑〗 〖鹵城〗故屬代郡。 〖廣武〗故屬太原。有夏屋山。 〖原平〗故屬太原。 〖彊陰〗 ◆朔方郡(武帝置。)六城,戶千九百八十七,口七千八百四十三。 〖臨戎〗 〖三封〗 〖朔方〗 〖沃野〗 〖廣牧〗 〖大城〗故屬西河。 右并州刺吏部,郡九,縣、邑、侯國(guó)九十八。 ◆涿郡(高帝置。雒陽東北千八百里。)七城,戶十萬二千二百一十八,口六十三萬三千七百五十四。 〖涿〗 〖逎〗侯國(guó)。 〖故安〗易水出,雹水出。 〖范陽〗侯國(guó)。 〖良鄉(xiāng)〗 〖北新城〗有汾水門。 〖方城〗故屬?gòu)V陽。有臨鄉(xiāng)。有督亢亭。 ◆廣陽郡(高帝置,為燕國(guó),昭帝更名為郡。世祖省并上谷,永元八年復(fù)。)五城,戶四萬四千五百五十,口二十八萬六百。 〖薊〗本燕國(guó)。刺史治。 〖廣陽〗 〖昌平〗故屬上谷。 〖軍都〗故屬上谷。 〖安次〗故屬勃海。 ◆代郡(秦置。雒陽東北二千五百里。)十一城,戶二萬一百二十三,口十二萬六千一百八十八。 〖高柳〗 〖桑乾〗 〖道人〗 〖當(dāng)城〗 〖馬城〗 〖班氏〗 〖狋氏〗 〖北平邑〗永元八年復(fù)。 〖東安陽〗 〖平舒〗 〖代〗 ◆上谷郡(秦置。雒陽東北三千二百里。)八城,戶萬三百五十二,口五萬一千二百四。 〖沮陽〗 〖潘〗永元十一年復(fù)。 〖甯〗 〖廣甯〗 〖居庸〗 〖雊瞀〗 〖涿鹿〗 〖下落〗 ◆漁陽郡(秦置。雒陽東北二千里。)九城,戶六萬八千四百五十六,口四十三萬五千七百四十。 〖漁陽〗有鐵。 〖狐奴〗 〖潞〗 〖雍奴〗 〖泉州〗有鐵。 〖平谷〗 〖安樂〗 〖傂奚〗 〖獷平〗 ◆右北平郡(秦置。雒陽東北二千三百里。)四城,戶九千一百七十,口五萬三千四百七十五。 〖土垠〗 〖徐無〗 〖俊靡〗 〖無終〗 ◆遼西郡(秦置。雒陽東北三千三百里。)五城,戶萬四千一百五十,口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 〖陽樂〗 〖海陽〗 〖令支〗有孤竹城。 〖肥如〗 〖臨渝〗 ◆遼東郡(秦置。雒陽東北三千六百里。)十一城,戶六萬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 〖襄平〗 〖新昌〗 〖無慮〗 〖望平〗 〖候城〗 〖安市〗 〖平郭〗有鐵。 〖西安平〗 〖汶〗 〖番汗〗 〖沓氏〗 ◆玄菟郡(武帝置。雒陽東北四千里。)六城,戶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萬三千一百六十三。 〖高句驪〗遼山,遼水出。 〖西蓋馬〗 〖上殷臺(tái)〗 〖高顯〗故屬遼東。 〖候城〗故屬遼東。 〖遼陽〗故屬遼東。 ◆樂浪郡(武帝置。雒陽東北五千里。)十八城,戶六萬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萬七千五十。 〖朝鮮〗 〖讠冉邯〗 〖浿水〗 〖含資〗 〖占蟬〗 〖遂城〗 〖增地〗 〖帶方〗 〖駟望〗 〖海冥〗 〖列口〗 〖長(zhǎng)岑〗 〖屯有〗 〖昭明〗 〖鏤方〗 〖提奚〗 〖渾彌〗 〖樂都〗 ◆遼東屬國(guó)(故邯鄉(xiāng),西部都尉,安帝時(shí)以為屬國(guó)都尉,別領(lǐng)六城。雒陽東北三千二百六十里。) 〖昌遼〗故天遼,屬遼西。 〖賓徒〗故屬遼西。 〖徒河〗故屬遼西。 〖無慮〗有醫(yī)無慮山。 〖險(xiǎn)瀆〗 〖房〗 右幽州刺史部,郡、國(guó)十一,縣、邑、侯國(guó)九十。 ◆南?ぃㄎ涞壑。雒陽南七千一百里。)七城,戶七萬一千四百七十七,口二十五萬二百八十二。 〖番禺〗 〖博羅〗 〖中宿〗 〖龍川〗 〖四會(huì)〗 〖揭陽〗 〖增城〗有勞領(lǐng)山。 ◆蒼梧郡(武帝置。雒陽南六千四百一十里。)十一城,戶十一萬一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十六萬六千九百七十五。 〖廣信〗 〖謝沐〗 〖高要〗 〖封陽〗 〖臨賀〗 〖端谿〗 〖馮乘〗 〖富川〗 〖荔浦〗 〖猛陵〗 〖鄣平〗 〖郁林郡〗秦桂林郡,武帝更名。雒陽南六千五百里。十一城。 〖布山〗 〖安廣〗 〖阿林〗 〖廣郁〗 〖中溜〗 〖桂林〗 〖潭中〗 〖臨塵〗 〖定周〗 〖增食〗 〖領(lǐng)方〗 ◆合浦郡(武帝置。雒陽南九千一百九十一里。)五城,戶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口八萬六千六百一十七。 〖合浦〗 〖徐聞〗 〖高涼〗 〖臨元〗 〖朱崖〗 ◆交趾郡(武帝置。即安陽王國(guó)。雒陽南萬一千里。)十二城。 〖龍編〗 〖羸<阝婁>〗 〖安定〗 〖茍漏〗 〖麋泠〗 〖曲陽〗 〖北帶〗 〖稽徐〗 〖西于〗 〖朱<鳥>〗 〖封谿〗建武十九年置。 〖望!浇ㄎ涫拍曛谩 ◆九真郡(武帝置,雒陽南萬一千五百八十里。)五城,戶四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二十萬九千八百九十四。 〖胥浦〗 〖居風(fēng)〗 〖咸懽〗 〖無功〗 〖無編〗 ◆日南郡(秦象郡,武帝更名。雒陽南萬三千四百里。)五城,戶萬八千二百六十三,口十萬六百七十六。 〖西卷〗 〖朱吾〗 〖盧容〗 〖象林〗 〖比景〗 右交州刺史部,郡七,縣五十六。 《漢書·地理志》承秦三十六郡,縣邑?cái)?shù)百,后稍分析,至于孝平,凡郡、國(guó)百三,縣、邑、道、侯國(guó)千五百八十七。世祖中興,惟官多役煩,乃命并合,省郡、國(guó)十,縣、邑、道、侯國(guó)四百余所。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國(guó)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屬國(guó)別領(lǐng)比郡者六,又所省縣,漸復(fù)分置。至于孝順,凡郡、國(guó)百五,縣、邑、道、侯國(guó)千一百八十,民戶九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 贊曰:眾安后載,政洽區(qū)分;侯罷守列,民無常君。稱號(hào)遷隔,封割糾紛;略存減益,多證前聞。
后漢書
《《后漢書》岳麓書社版后漢書》由我國(guó)南朝劉宋時(shí)期的歷史學(xué)家范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jì)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逗鬂h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guó)志》并稱為“前四史”。
《后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xiàn)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漢書》紀(jì)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此書綜合當(dāng)時(shí)流傳的七部后漢史料,并參考袁宏所著的《后漢紀(jì)》,簡(jiǎn)明周詳,敘事生動(dòng),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漢史。北宋時(shí),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xù)漢書》志三十卷與之合刊,成今天《后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