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cè)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zhǎng)沙社區(qū)通 做長(zhǎng)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qǐng)先核實(shí)! 后漢書

 

卷七 孝桓帝紀(jì)第七

孝桓皇帝諱志,肅宗曾孫也。祖父河間孝王開,父蠡吾侯翼,母匽氏。翼卒,帝襲爵為侯。 本初元年,梁太后征帝到夏門亭,將妻以女弟。會(huì)質(zhì)帝崩,太后遂與兄大將軍冀定策禁中,閏月庚寅,使冀持節(jié),以王青蓋車迎帝入南宮,其日即皇帝位,時(shí)年十五。太后猶臨朝政。 秋七月乙卯,葬孝質(zhì)皇帝于靜陵。 齊王喜薨。 辛巳,謁高廟、光武廟。丙戌,詔曰:“孝廉、廉吏皆當(dāng)?shù)涑悄撩,禁奸舉善,興化之本,恒必由之。詔書連下,分明懇惻,而在所玩習(xí),遂至怠慢,選舉乖錯(cuò),害及元元。頃雖頗繩正,猶未懲改。方今淮夷未殮,軍師屢出,百姓疲悴,困于征發(fā)。庶望群吏,惠我勞民,蠲滌貪穢,以祈休詳。其令秩滿百石,十歲以上,有殊才異行,乃得參選。臧吏子孫,不得察舉。杜絕邪偽請(qǐng)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各明守所司,將觀厥后! 九月戊戌,追尊皇祖河間孝王曰孝穆皇,夫人趙氏曰孝穆皇后,皇考蠡吾侯曰孝崇皇。冬十月甲午,尊皇母匽氏為孝崇博園貴人。 建和元年春正月辛亥朔,日有食之。詔三公、九卿、校尉各言得失。戊午,大赦天下。賜史更勞一歲;男子爵,人二級(jí),為父后及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級(jí);鰥、寡、孤、獨(dú)、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貞婦帛,人三匹。災(zāi)害所傷什四以上,勿收田租;其不滿者,以實(shí)除之。 二月,荊、揚(yáng)二州人多餓死,遣四府掾分行賑給。 沛國(guó)言黃龍見譙。 夏四月庚寅,京師地震。詔大將軍、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又命列侯、將、大夫、御史、謁者、千石、六百石、博士、議郎、郎官各上封事,指陳得失。又詔大將軍、公、卿、郡、國(guó)舉至孝篤行之士各一人。壬辰,詔州郡不得迫脅驅(qū)逐長(zhǎng)吏。長(zhǎng)吏臧滿三十萬而不糾舉者,刺史、二千石以縱避為罪。若有擅相假印綬者,與殺人同棄市論。丙午,詔郡國(guó)系囚減死罪一等,勿笞。唯謀反大逆,不用此書。又詔曰:“比起陵塋,彌歷時(shí)節(jié),力役既廣,徒隸尤勤。頃雨澤不沾,密云復(fù)散,倘或在茲。其令徒作陵者減刑各六月! 是月,立阜陵王代兄勃遒亭侯便為阜陵王。 郡國(guó)六地裂,水涌井溢。芝草生中黃藏府。 六月,太尉胡廣罷,大司農(nóng)杜喬為太尉。 秋七月,勃海王鴻薨,立帝弟蠡吾侯悝為勃海王。 八月乙未,立皇后梁氏。 九月丁卯,京師地震。 太尉杜喬免。 冬十月,司徒趙戒為太尉,司空袁湯為司徒,前太尉胡廣為司空。 十一月,濟(jì)陰言有五色大鳥見于己氏。戊午,減天下死罪一等,戍邊。 清河劉文反,殺國(guó)相射暠,欲立清河王蒜為天子;事覺伏誅。蒜坐貶為尉氏候,徙桂陽,自殺。前太尉李固、杜喬皆下獄死。陳留盜賊李堅(jiān)自稱皇帝,伏誅。 二年春正月甲子,皇帝加元服。庚午,大赦天下。賜河間、勃海二王黃金各百斤,彭城諸國(guó)王各五十斤;公主、大將軍、三公、特進(jìn)、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將、大夫、郎吏、從官、四姓及梁、鄧小侯、諸夫人以下帛,各有差。年八十以上賜米、酒、肉,九十以上加帛二匹,綿三斤。 三月戊辰,帝從皇太后幸大將軍梁冀府。 白馬羌寇廣漢屬國(guó),殺長(zhǎng)吏,益州刺史率板楯蠻討破之。 夏四月丙子,封帝弟碩為平原王,奉孝崇皇祀。尊孝崇皇夫人馬氏為孝崇園貴人。 嘉禾生大司農(nóng)帑藏。 五月癸丑,北宮掖廷中德陽殿及左掖門火,車駕移幸南宮。 六月,改清河為甘陵,立安平王得子經(jīng)侯理為甘陵王。 秋七月,京師大水。河?xùn)|言木連理。 冬十月,長(zhǎng)平陳景自號(hào)“黃帝子”,署置官屬,又南頓管伯亦稱“真人”,并圖舉兵,悉伏誅。 三年春三月甲申,彭城王定薨。 夏四月丁卯晦,日有食之。 五月乙亥,詔曰:“蓋聞天生蒸民,不能相理,為之立君,使司牧之。君道得于下,則休祥著乎上;庶事失其序,則咎征見乎象。間者,日食毀缺,陽光晦暗,朕祗懼潛思,匪遑啟處。傳不云乎:‘日食修德,月食修刑!粜⒄碌垌笆澜悖式ǔ踔,并蒙恩澤,流徙者使還故郡,沒入者免為庶民。先皇德政,可不務(wù)乎!其自永建元年迄乎今歲,凡諸妖惡,支親從坐,及吏民減死徙邊者,悉歸本郡;唯沒入者不從此令! 六月庚子,詔大將軍、三公、特進(jìn)、侯,其與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乙卯,震憲陵寢屋。 秋七月庚申,廉縣雨肉。 八月乙丑,有星孛于天市。京師大水。 九月己卯,地震。庚寅,地又震。詔死罪以下及亡命者贖,各有差?(guó)五山崩。 冬十月,太尉趙戒免。司徒袁湯為太尉,大司農(nóng)河內(nèi)張歆為司徒。 十一月甲申,詔曰:“朕攝政失中,災(zāi)眚連仍,三光不明,陰陽錯(cuò)序。監(jiān)寐寤嘆,疢如疾首。今京師廝舍,死者相枕,郡縣阡陌,處處有之,甚違周文掩胔之義。其有家屬而貧無以葬者,給直,人三千,喪主布三匹;若無親屬,可于官壖地葬之,表識(shí)姓名,為設(shè)祠祭。又徙在作部,疾病致醫(yī)藥,死亡厚埋藏。民有不能自振及流移者,稟谷如科。州郡檢察,務(wù)崇恩施,以康我民! 和平元年春正月甲子,大赦天下,改元和平。 乙丑,詔曰:“曩者遭家不造,先帝早世。永惟大宗之重,深思嗣續(xù)之福,詢謀臺(tái)輔,稽之兆占。既建明哲,克定統(tǒng)業(yè),天人協(xié)和,萬國(guó)咸寧。元服已加,將即委付,而四方盜竊,頗有未靜,故假延臨政,以須安謐。幸賴股肱御侮之助,殘丑消蕩,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邇洽同。遠(yuǎn)覽‘復(fù)子明辟’之義,近慕先姑歸授之法,及今令辰,皇帝稱制。群公卿士,虔恭爾位,勠力一意,勉同斷金!挂泊蟪伞,則所望矣! 二月,扶風(fēng)妖賊裴優(yōu)自稱皇帝,伏誅。甲寅,皇太后梁氏崩。 三月,車駕徙幸北宮。甲午,葬順烈皇后。 夏五月庚辰,尊博園匽貴人曰孝崇皇后。 秋七月,梓潼山崩。 冬十一月辛巳,減天下死罪一等,徙邊戍。 元嘉元年春正月,京師疾疫,使光祿大夫?qū)⑨t(yī)藥案行。癸酉,大赦天下,改元元嘉。 二月,九江、廬江大疫。甲午,河間王建薨。 夏四月己丑,安平王得薨。 京師旱。任城、梁國(guó)饑,民相食。 司徒張歆罷,光祿勛吳雄為司徒。 秋七月,武陵蠻叛。 冬十月,司空胡廣罷。 十一月辛巳,京師地震。 閏月庚午,任城王崇薨。太常黃瓊為司空。 二年春正月,西域長(zhǎng)史王敬為于窴國(guó)所殺。丙辰,京師地震。 夏四月甲寅,孝崇皇后匽氏崩。庚午,常山王豹薨。 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于博陵。 秋七月庚辰,日有食之。 八月,濟(jì)陰言黃龍見句陽,金城言黃龍見允街。 冬十月乙亥,京師地震。 十一月,司空黃瓊免。 十二月,特進(jìn)趙戒為司空。 右北平太守和旻坐臧,下獄死。 永興元年春二月,張掖言白鹿見。 三月丁亥,幸鴻池。 夏五月丙申,大赦天下,改元永興。丁酉,濟(jì)南王廣薨,無子,國(guó)除。 秋七月,郡國(guó)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饑窮,流冗道路,至有數(shù)十萬戶,冀州尤甚。詔在所賑給乏絕,安慰居業(yè)。 冬十月,太尉袁湯免,太常胡廣為太尉。司徒吳雄罷,司空趙戒免;以太仆黃瓊為司徒,光祿勛房植為司空。 十一月丁丑,詔減天下死罪一等,徙邊戍。 是歲,武陵太守應(yīng)奉招誘叛蠻,降之。 二年春正月甲午,大赦天下。 二月辛丑,初聽刺史、二千石行三年喪服。癸卯,京師地震,詔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詔曰:“比者星辰謬越,坤靈震動(dòng),災(zāi)異之降,必不空發(fā)。敕己修政,庶望有補(bǔ)。其輿服制度有逾侈長(zhǎng)飾者,皆宜損省?たh務(wù)存儉約,申明舊令,如永平故事! 六月,彭城泗水增長(zhǎng)逆流。詔司隸校尉、部刺史曰:“蝗災(zāi)為害,水變?nèi)灾粒骞炔坏,人無宿儲(chǔ)。其令所傷郡國(guó)種蕪菁以助人食。” 京師蝗。東海朐山崩。 九月丁卯朔,日有食之。詔曰:“朝政失中,云漢作旱,川靈涌水,蝗螽孽蔓,殘我百谷,太陽虧光,饑饉薦臻。其不被害郡縣,當(dāng)為饑餒者儲(chǔ)。天下一家,趣不糜爛,則為國(guó)寶。其禁郡、國(guó)不得賣酒,祠祀裁足。” 太尉胡廣免,司徒黃瓊為太尉。 閏月,光祿勛尹頌為司徒。 減天下死罪一等,徙邊戍。蜀郡李伯詐稱宗室,當(dāng)立為“太初皇帝”,伏誅。 冬十一月甲辰,校獵上林苑,遂至函谷關(guān),賜所過道傍年九十以上錢,各有差。 太山、瑯邪賊公孫舉等反叛,殺長(zhǎng)吏。 永壽元年春正月戊申,大赦天下,改元永壽。 二月,司隸、冀州饑,人相食。敕州郡賑給貧弱。若王侯吏民有積谷者,一切貣十分之三,以助稟貸;其百姓吏民者,以見錢雇直。王侯須新租乃償。 夏四月,白烏見齊國(guó)。 六月,洛水溢,壞鴻德苑。南陽大水。司空房植免,太常韓縯為司空。 詔太山、瑯琊遇賊者,勿收租、賦,復(fù)更、算三年。又詔被水死流失尸骸者,令郡縣鉤求收葬;及所唐突壓溺物故,七歲以上賜錢,人二千。壞敗廬舍,亡失谷食,尤貧者稟,人二斛! 巴郡、益州郡山崩。 秋七月,初置太山、瑯邪都尉官。 南匈奴左薁鞬臺(tái)耆、且渠伯德等叛,寇美稷,安定屬國(guó)都尉張奐討除之。 二年春正月,初聽中官得行三年服。 二月甲申,東海王臻薨。 三月,蜀郡屬國(guó)夷叛。 秋七月,鮮卑寇云中。太山賊公孫舉等寇青、兗、徐二州,遣中郎將段颎討,破斬之。 冬十一月,置太官右監(jiān)丞官。 十二月,京師地震。 三年春正月己未,大赦天下。 夏四月,九真蠻夷叛,太守皃式討之,戰(zhàn)歿;遣九真都尉魏朗擊破之。復(fù)屯據(jù)日南。 閏月庚辰晦,日有食之。 六月,初以小黃門為守宮令,置冗從右仆射官。 京師蝗。秋七月,河?xùn)|地裂。 冬十一月,司徒尹頌薨。 長(zhǎng)沙蠻叛,寇益陽。 司空韓縯為司徒,太常北海孫朗為司空。 延熹元年春三月己酉,初置鴻德苑令。 夏五月己酉,大會(huì)公卿以下,賞賜各有差。 甲戌晦,日有食之。京師蝗。 六月戊寅,大赦天下,改元延熹。丙戌,分中山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園陵。大雩。 秋七月己巳,云陽地裂。甲子,太尉黃瓊免,太常胡廣為太尉。 冬十月,校獵廣成,遂幸上林苑。 十二月,鮮卑寇邊,使匈奴中郎將張奐率南單于擊破之。 二年春二月,鮮卑寇雁門。己亥,阜陵王便薨。 蜀郡夷寇蠶陵,殺縣令。 三月,復(fù)斷刺史、二千石行三年喪。 夏,京師雨水。 六月,鮮卑寇遼東。 秋七月,初造顯陽苑,置丞。丙午,皇后梁氏崩。乙丑,葬懿獻(xiàn)皇后于懿陵。 大將軍梁冀謀為亂。八月丁丑,帝御前殿,詔司隸校尉張彪將兵圍冀第,收大將軍印綬,冀與妻皆自殺。衛(wèi)尉梁淑、河南尹梁胤、屯騎校尉梁讓、越騎校尉梁忠、長(zhǎng)大校尉梁戟等,及中外宗親數(shù)十人,皆伏誅。太尉胡廣坐免。司徒韓縯、司空孫朗下獄。 壬午,立皇后鄧氏,追廢懿陵為貴人冢。詔曰:“梁冀奸暴,濁亂王室。孝質(zhì)皇帝聰敏早茂,冀心懷忌畏,私行殺毒。永樂太后親尊莫二,冀又遏絕,禁還京師,使朕離母子之愛,隔顧復(fù)之恩。禍害深大,罪釁日滋。賴宗廟之靈,及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尚書令尹勛等激憤建策,內(nèi)外協(xié)同,漏刻之間,桀逆梟夷。斯誠(chéng)社稷之佑,臣下之力,宜班慶賞,以酬忠勛。其封超等五人為縣侯,勛等七人為亭侯。”于是舊故恩私,多受封爵。 大司農(nóng)黃瓊為太尉,光祿大夫中山祝恬為司徒,大鴻臚梁國(guó)盛允為司空。初置秘書監(jiān)官。 冬十月壬申,行幸長(zhǎng)安。乙酉,幸未中宮。甲午,祠高廟。 十一月庚子,遂有事十一陵。壬寅,中常侍單超為車騎將軍。 十二月己巳,至自長(zhǎng)安,賜長(zhǎng)安民粟人十斛,園陵人五斛,行所過縣三斛。 燒當(dāng)?shù)劝朔N羌叛,寇隴右,護(hù)羌校尉段颎追擊于羅亭,破之。 天竺國(guó)來獻(xiàn)。 三年春正月丙申,大赦天下。丙午,車騎將軍單超薨。 閏月,燒何羌叛,寇張掖,護(hù)羌校尉段颎追擊于積石,大破之。白馬令李云坐直諫,下獄死。 夏四月,上郡言甘露降。 五月甲戌,漢中山崩。 六月辛丑,司徒祝恬薨。 秋七月,司空盛允為司徒,太常虞放為司空。 長(zhǎng)沙蠻寇郡界。 九月,太山、瑯邪賊勞丙等復(fù)叛,寇掠百姓。遣御史中丞趙某持節(jié)督州郡討之。丁亥,詔無事之官權(quán)絕奉,豐年如故。 冬十一月,日南蠻賊率眾詣郡降。勒姐羌圍允街,段颎擊破之。 太山賊叔孫無忌攻殺都尉侯章。十二月,遣中郎將宗資討破之。 武陵蠻寇江陵,車騎將軍馮緄討,皆降散。荊州刺史度尚討長(zhǎng)沙蠻,平之。 四年春正月辛酉,南宮嘉德殿火。戊子,丙署火。大疫。 二月壬辰,武庫火。 司徒盛允免,大司農(nóng)種暠為司徒。 三月,省冗從右仆射官。太尉黃瓊免。 夏四月,太常劉矩為太尉。甲寅,封河間王開子博為任城王。 五月辛酉,有星孛于心。丁卯,原陵長(zhǎng)壽門火。己卯,京師雨雹。六月,京兆、扶風(fēng)及涼州地震。庚子,岱山及博尤來山并穨裂。己酉,大赦天下。 司空虞放免,前太尉黃瓊為司空。 犍為屬國(guó)夷寇鈔百姓,益州刺史山昱擊破之。零吾羌與先零諸種并叛,寇三輔。 秋七月,京師雩。減公卿以下奉,貣王侯半租。占賣關(guān)內(nèi)侯、虎賁、羽林、緹騎營(yíng)士、五大夫錢各有差。 九月,司空黃瓊免,大鴻臚劉寵為司空。 冬十月,天竺國(guó)來獻(xiàn)。南陽黃武與襄城惠得、昆陽樂季訞言相署,皆伏誅。 先零沈氐羌與諸種羌寇并、涼二州,十一月,中郎將皇甫規(guī)擊破之。 十二月,夫馀王遣使來獻(xiàn)。 五年春正月,省太官右監(jiān)丞。壬午,南宮丙署火。 三月,沈氐羌寇張掖、酒泉。壬午,濟(jì)北王次薨。 夏四月,長(zhǎng)沙賊起,寇桂陽、蒼梧。驚馬逸象突入宮殿。乙丑,恭陵東闕火。戊辰,虎賁掖門火。己巳。太學(xué)西門自壞。 五月,康陵園寢火。長(zhǎng)沙、零陵賊起,攻桂陽、蒼梧、南海、交阯,遣御史中丞盛修督州郡討之,不克。乙亥,京師地震。詔公、卿各上封事。甲申,中藏府承祿署火。 秋七月己未,南宮承善闥火。 鳥吾羌寇漢陽、隴西、金城,諸郡兵討破之。 八月庚子,詔減虎賁、羽林住寺不任事者半奉,勿與冬衣;其公卿以下給冬衣之半。 艾縣賊焚燒長(zhǎng)沙郡縣,寇益陽,殺令。又零陵蠻亦叛,寇長(zhǎng)沙。己卯,罷瑯邪都尉官。 冬十月,武陵蠻叛,寇江陵,南郡太守李肅坐奔北棄市;辛丑,以太常馮緄為車騎將軍,討之。假公卿以下奉。又換王侯租以助軍糧,出濯龍中藏錢還之。 十一月,馮緄大破叛蠻于武陵。 京兆虎牙都尉宗謙坐臧,下獄死。滇那羌寇武威、張掖、酒泉。太尉劉矩免,太常楊秉為太尉。 六年春二月戊午,司徒種暠薨。 三月戊戌,大赦天下。 衛(wèi)尉潁川許栩?yàn)樗就健? 夏四月辛亥,康陵東署火。 五月,鮮卑寇遼東屬國(guó)。 秋七月甲申,平陵園寢火。 桂陽盜賊李研等寇郡界。 武陵蠻復(fù)叛,太守陳奉與戰(zhàn),大破降之。隴西太守孫羌討滇那羌,破之。 八月,車騎將軍馮緄免。 冬十月丙辰,校獵廣成,遂幸函谷關(guān)、上林苑。 十一月,司空劉寵免。南海賊寇郡界。 十二月,衛(wèi)尉周景為司空。 七年春正月庚寅,沛王榮薨。 三月癸亥,隕石于鄠。 夏四月丙寅,梁王成薨。 五月己丑,京師雨雹。 秋七月辛卯,趙王乾薨。 野王山上有死龍。荊州刺史度尚擊零陵、桂陽盜賊及蠻夷,大破平之。 冬十月壬寅,南巡狩。庚申,幸章陵,祠舊宅,遂有事于園廟,賜守令以下各有差。戊辰,幸云夢(mèng),臨漢水;還,幸新野,祠湖陽、新野公主、魯哀王、壽張敬侯廟。 護(hù)羌校尉段颎擊當(dāng)煎羌,破之。 十二月辛丑,車駕還宮。 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縣,祠老子。勃海王悝謀反,降為癭陶王。丙申晦,日有食之。詔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 二月己酉,南宮嘉德署黃龍見。千秋萬歲殿火。 太仆左稱有罪自殺。 癸亥,皇后鄧氏廢。河南尹鄧萬世、虎賁中郎將鄧會(huì)下獄死。 護(hù)羌校尉段颎擊罕姐羌,破之。 三月辛巳,大赦天下。 夏四月甲寅,安陵園寢火。丁巳,壞郡國(guó)諸房祀。 濟(jì)陰、東郡、濟(jì)北河水清。 五月壬申,罷太山都尉官。丙戌,太尉楊秉薨。 六月丙辰,緱氏地裂。 桂陽胡蘭、朱蓋等復(fù)反,攻沒郡縣,轉(zhuǎn)寇零陵,零陵太守陳球拒之;遣中郎將度尚、長(zhǎng)沙太守抗徐等擊蘭、蓋,大破斬之。蒼梧太守張敘為賊所執(zhí),又桂陽太守任胤背敵畏懦,皆棄市。 閏月甲午,南宮長(zhǎng)秋和歡殿后鉤楯、掖庭、朔平署火。 六月,段颎擊當(dāng)煎羌于湟中,大破之。 秋七月,太中大夫陳蕃為太尉。 八月戊辰,初令郡國(guó)有田者畝斂稅錢。 九月丁未,京師地震。 冬十月,司空周景免,太常劉茂為司空。辛巳,立貴人竇氏為皇后。 勃海妖賊蓋登等稱“太上皇帝”,有玉印、珪、璧、鐵券,相署置,皆伏誅。 十一月壬子,德陽殿西閤、黃門北寺火,延及廣義、神虎門,燒殺人。 使中常侍管霸之苦縣,祠老子。 九年春正月辛卯朔,日有食之。詔公、卿、校尉、郡國(guó)舉至孝。 沛國(guó)戴異得黃金印,無文字,遂與廣陵人龍尚等共祭井,作符書,稱“太上皇”,伏誅。 己酉,詔曰:“比歲不登,民多饑窮,又有水旱疾疫之困。盜賊征發(fā),南州尤甚。災(zāi)異日食,譴告累至。政亂在予,仍獲咎征。其令大司農(nóng)絕今歲調(diào)度征求,及前年所調(diào)未畢者,勿復(fù)收責(zé)。其災(zāi)旱盜賊之郡,勿收租,馀郡悉半入! 三月癸巳,京師有火光轉(zhuǎn)行,人相驚噪。 司隸、豫州饑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遣三府掾賑稟之。 陳留太守韋毅坐臧自殺。 夏四月,濟(jì)陰、東郡、濟(jì)北、平原河水清。 司徒許栩免。五月,太常胡廣為司徒。 六月,南匈奴及烏桓、鮮卑寇緣邊九郡。 秋七月,沈氐羌寇武威、張掖。詔舉武猛,三公各二人,卿、校尉各一人。太尉陳蕃免。庚午,祠黃、老于濯龍宮。 遣使匈奴中郎將張奐擊南匈奴、烏桓、鮮卑。 九月,光祿勛周景為太尉。 南陽太守成瑨、太原太守劉質(zhì),并以譖棄市。司空劉茂免。大秦國(guó)王遣使奉獻(xiàn)。 冬十二月,洛城傍竹柏枯傷。 光祿勛汝南宣酆為司空。南匈奴、烏桓率眾詣張奐降。司隸校尉李膺等二百余人受誣為黨人,并坐下獄,書名王府。 永康元年春正月,先零羌寇三輔,中郎將張奐破平之。當(dāng)煎羌寇武威,護(hù)羌校尉段颎追擊于鸞鳥,大破之。西羌悉平。 夫馀王寇玄菟,太守公孫域與戰(zhàn),破之。 夏四月,先零羌寇三輔。 五月丙申,京師及上黨地裂。 廬江賊起,寇郡界。壬子晦,日有食之。詔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 六月庚申,大赦天下,悉除黨錮,改元永康。丙寅,阜陵王統(tǒng)薨。 秋八月,魏郡言嘉禾生,甘露降。巴郡言黃龍見。 六州大水,勃海海溢。詔州郡賜溺死者七歲以上錢,人二千;一家皆被害者,悉為收斂;其亡失谷食,稟人三斛。 冬十月,先零羌寇三輔,使匈奴中郎將張奐擊破之。 十一月,西河言白菟見。 十二月壬申,復(fù)癭陶王悝為勃海王。丁丑,帝崩于德陽前殿。年三十六。戊寅,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 是歲,復(fù)博陵、河間二郡,比豐、沛。 論曰:前史稱桓帝好音樂,善琴笙。飾芳林而考濯龍之宮,設(shè)華蓋以祠浮圖、老子,斯將所謂“聽于神”乎!及誅梁冀,奮威怒,天下猶企其休息。而五邪嗣虐,流衍四方。自非忠賢力爭(zhēng),屢折奸鋒,雖愿依斟流彘,亦不可得已。 贊曰:桓自宗支,越躋天祿。政移五幸,刑淫三獄。傾宮雖積,皇身靡續(xù)。

 

后漢書

  《《后漢書》岳麓書社版后漢書》由我國(guó)南朝劉宋時(shí)期的歷史學(xué)家范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jì)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逗鬂h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guó)志》并稱為“前四史”。
   《后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xiàn)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漢書》紀(jì)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此書綜合當(dāng)時(shí)流傳的七部后漢史料,并參考袁宏所著的《后漢紀(jì)》,簡(jiǎn)明周詳,敘事生動(dòng),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漢史。北宋時(shí),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xù)漢書》志三十卷與之合刊,成今天《后漢書》。 

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梁統(tǒng)列傳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 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自東都主人以下分為下卷)
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 卷四十一 第五鐘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上 光武帝紀(jì)第一上 卷一下 光武帝紀(jì)第一下
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jì)第二 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jì)第三
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jì)第四 卷五 孝安帝紀(jì)第五
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zhì)帝紀(jì)第六 卷七 孝桓帝紀(jì)第七
卷八 孝靈帝紀(jì)第八 卷九 孝獻(xiàn)帝紀(jì)第九
卷十上 皇后紀(jì)第十上 卷十下 皇后紀(jì)第十下
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 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 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
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 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 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jiān)馬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 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 馮衍列傳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
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 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shí)列傳第二十二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
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yīng)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zhǎng)統(tǒng)列傳第三十九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 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崔骃列傳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 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 卷六十二 荀韓鐘陳列傳第五十二
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
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 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shù)呂布列傳第六十五
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
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 卷八十一 獨(dú)行列傳第七十一
卷八十二上 方術(shù)列傳第七十二上 卷八十二下 方術(shù)列傳第七十二下
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 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
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 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
志第一 律歷上 志第二 律歷中
志第三 律歷下 志第四 禮儀上
志第五 禮儀中 志第六 禮儀下
志第七 祭祀上 志第八 祭祀中
志第九 祭祀下 志第十 天文上
志第十一 天文中 志第十二 天文下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志第十八 五行六
志第十九 郡國(guó)一 志第二十 郡國(guó)二
志第二十一 郡國(guó)三 志第二十二 郡國(guó)四
志第二十三 郡國(guó)五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
志第二十九 輿服上 志第三十 輿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