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筆解》卷三十五 經(jīng)部三十五
《論語筆解》·二卷(浙江鄭大節(jié)家藏本)
舊本題“唐韓愈、李翱同注”。中間所注,以“韓曰”、“李曰”為別。考《張籍集》《祭韓愈》詩,有“《論語》未訖注,手跡今微茫”句。邵博《聞見后錄》遂引為《論語》注未成之證。而李漢作《韓愈集序》,則稱有《論語注》十卷,與籍詩異。王楙《野客叢談》又引為已成之證。晁公武《讀書志》稱《四庫、邯鄲書目》皆無之,獨(dú)田氏《書目》有韓氏《論語》十卷,《筆解》兩卷。是《論語注》外別出《筆解》矣!缎绿茣に囄闹尽份d愈《論語注》十卷,亦無《筆解》。惟鄭樵《通志》著錄二卷,與今本同。意其書出於北宋之末。然唐李匡乂,宣宗大中時(shí)人也,所作《資暇錄》一條云:“《論語》‘宰予晝寢’,梁武帝讀為寢室之寢。晝作胡卦反,且云當(dāng)為畫字,言其繪畫寢室。今人罕知其由,咸以為韓文公所訓(xùn)解!庇忠粭l云:“‘傷人乎不問馬’,今亦謂韓文公讀不為否!比粍t大中之前已有此本,未可謂為宋人偽撰。且“晝寢”一條今本有之,“廄焚”一條今本不載,使作偽者剽掇此文,不應(yīng)兩條相連,摭其一而遺其一。又未可謂因此依托也。以意推之,疑愈注《論語》時(shí),或先於簡端有所記錄,翱亦間相討論,附書其間。迨書成之后,后人得其稿本,采注中所未載者,別錄為二卷行之。如程子有《易傳》,而《遺書》之中又別有論《易》諸條;朱子有《詩傳》,而朱鑒又為《詩傳遺說》之例。題曰《筆解》,明非所自編也。其今本或有或無者,則由王存以前世無刊本,傳寫或有異同。邵博所稱三月字作音一條,王楙所見本亦無之,則諸本互異之明證矣。王存本今未見。魏仲舉刻《韓文五百家注》,以此書附末,今傳本亦稀。此本為明范欽從許勃本傳刻,前載勃《序》,仍稱《筆解論語》一十卷,疑字誤也。又趙希弁《讀書附志》曰:“其間‘翱曰’者,李習(xí)之也!泵髋f本愈不著名,而翱所說則題名以別之。此本改稱“韓曰”、“李曰”,亦非其舊矣。
卷三十五 經(jīng)部三十五
○四書類一
《論語》、《孟子》,舊各為帙!洞髮W(xué)》、《中庸》,舊《禮記》之二篇。其編為《四書》,自宋淳熙始。其懸為令甲,則自元延祐復(fù)科舉始。古來無是名也。然二戴所錄《曲禮》、《檀弓》諸篇,非一人之書,迨立名曰《禮記》,《禮記》遂為一家。即王逸所錄屈原、宋玉諸篇,《漢志》均謂之賦,迨立名曰《楚詞》,《楚詞》亦遂為一家。元邱葵《周禮補(bǔ)亡序》稱圣朝以“六經(jīng)”取士,則當(dāng)時(shí)固以《四書》為一經(jīng)。前創(chuàng)后因,久則為律,是固難以一說拘矣。今從《明史·藝文志》例,別立《四書》一門,亦所謂禮以義起也。朱彝尊《經(jīng)義考》於《四書》之前仍立《論語》、《孟子》二類;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凡說《大學(xué)》、《中庸》者,皆附於禮類:蓋欲以不去餼羊略存古義。然朱子書行五百載矣,趙岐、何晏以下,古籍存者寥寥;梁武帝《義疏》以下,且散佚并盡;元、明以來之所解,皆自《四書》分出者耳。《明史》并入《四書》,蓋循其實(shí)。今亦不復(fù)強(qiáng)析其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