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集注考證》卷三十五 經部三十五
《論語集注考證》·十卷、《孟子集注考證》·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金履祥撰。后有《自跋》,謂:“古書之有注者,必有疏!墩摗⒚峡甲C》即《集注》之疏。以有《纂疏》,故不名《疏》。而文義之詳明者,亦不敢贅。但用《經典釋文》之例,表其疑難者疏之!逼鋾吨熳游炊ㄖf,但折衷歸一。於事跡典故,考訂尤多。蓋《集注》以發(fā)明理道為主,於此類率沿襲舊文,未遑詳核,故履祥拾遺補闕,以彌縫其隙,於朱子深為有功。惟其自稱此書不無微牾,自我言之則為忠臣;自他人言之則為讒賊,則殊不可訓。夫經者古今之大常,理者天下之公義。議論之得失惟其言,不惟其人。使所補正者果是,雖他人亦不失為忠臣。使所補正者或非,雖弟子門人亦不免為讒賊。何以履祥則可,他人則必不可?此宋元間門戶之見,非篤論也。其中如辨《論語注》“公孫枝”云:“案《左傳》,當作公孫發(fā),《集注》或傳寫之誤!北妗睹献幼ⅰ贰霸S行神農之言,史遷所謂農家者流”云:“《史記》六家無農家,《漢書·藝文志》九流之中乃有農家。”皆為典確。至於辨《公劉》“后稷之曾孫”一條,謂公劉避桀居邠,去后稷世遠,非其曾孫。不知古人凡遠祖多稱高祖,《左傳》郯子稱“我高祖少皞”是也;凡遠孫多稱曾孫,《左傳》蒯聵稱“曾孫蒯瞆敢昭告皇祖文王”是也。如此之類,則《注》不誤而履祥反誤,亦未盡確當不移。然其旁引曲證,不茍異亦不茍同,視胡炳文輩拘墟回護,知有注而不知有經者,則相去遠矣。書凡一十七卷。首有許謙《序》,后有呂遲《刊書跋》,猶為舊本。朱彝尊《經義考》稱《一齋書目》作二卷,注曰“未見”。蓋沿襲之誤,不足據也。
卷三十五 經部三十五
○四書類一
《論語》、《孟子》,舊各為帙。《大學》、《中庸》,舊《禮記》之二篇。其編為《四書》,自宋淳熙始。其懸為令甲,則自元延祐復科舉始。古來無是名也。然二戴所錄《曲禮》、《檀弓》諸篇,非一人之書,迨立名曰《禮記》,《禮記》遂為一家。即王逸所錄屈原、宋玉諸篇,《漢志》均謂之賦,迨立名曰《楚詞》,《楚詞》亦遂為一家。元邱葵《周禮補亡序》稱圣朝以“六經”取士,則當時固以《四書》為一經。前創(chuàng)后因,久則為律,是固難以一說拘矣。今從《明史·藝文志》例,別立《四書》一門,亦所謂禮以義起也。朱彝尊《經義考》於《四書》之前仍立《論語》、《孟子》二類;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凡說《大學》、《中庸》者,皆附於禮類:蓋欲以不去餼羊略存古義。然朱子書行五百載矣,趙岐、何晏以下,古籍存者寥寥;梁武帝《義疏》以下,且散佚并盡;元、明以來之所解,皆自《四書》分出者耳!睹魇贰凡⑷搿端臅罚w循其實。今亦不復強析其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