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指歸》卷三十五 經(jīng)部三十五
《中庸指歸》·一卷、《中庸分章》·一卷、《大學(xué)發(fā)微》·一卷、《大學(xué)本旨》·一卷(浙江巡撫采進(jìn)本)
宋黎立武撰。立武字以常,新喻人。咸淳中舉進(jìn)士第三,仕至軍器少監(jiān),國子司業(yè)。宋亡不仕,閑居三十年以終。立武官撫州時校文,舉吳澄充貢士,故澄志其墓,自稱曰門人。又稱立武官秘省時,閱官書,愛二郭氏《中庸》。郭游程門,新喻謝尚書仕夷陵,嘗傳其學(xué)。將由謝溯程以嗣其傳,故言《大學(xué)》、《中庸》等書間與世所崇尚者異義。蓋《中庸》之學(xué)傳自程子,后諸弟子各述師說,門徑遂岐。游酢、楊時之說為朱子所取,而郭忠孝《中庸說》以中為性、以庸為道,亦云程子晚年之定論。立武《中庸指歸》,皆闡此旨。至其《中庸》分章,則以“天命之謂性”以下為一章,“仲尼曰”以下為二章,“君子之道費(fèi)而隱”以下為三章,“道不遠(yuǎn)人”以下為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以下為五章,“君子之道,辟如行遠(yuǎn)”以下為六章,“鬼神之為德”以下為七章,“哀公問政”以下為八章,“誠者天之道也”以下為九章,“惟天下至誠”以下為十章,“誠者自成”以下為十一章,“大哉圣人之道”以下為十二章,“仲尼祖述堯舜”以下為十三章,“惟天下至圣”以下為十四章,“《詩》曰:衣錦尚絅”以下為十五章。皆發(fā)明郭氏之旨,所言亦具有條理。其《大學(xué)》則《發(fā)微》一卷,謂曾子傳道在一貫,悟道在忠恕,造道在《易》之《艮》。大旨以止至善為歸,而以誠意為要!侗局肌芬痪,仍用古本,皆以為曾子之書,不分《經(jīng)》、《傳》,而以所稱曾子為曾晳之言。要其歸宿,與程、朱亦未相牴牾,異乎王守仁等借古本以伸己說者也。惟其謂《中庸》、《大學(xué)》皆通於《易》,列圖立說,絲連繩貫而排之,則未免務(wù)為高論耳。此四書本合編,前有大德八年趙秉政《序》。其先《中庸》后《大學(xué)》,蓋亦從《禮記》原次。此本從今本《四書》之序,移《大學(xué)》於《中庸》前,而以秉政之《序》介於四書之間,殊失本旨。今厘正之,還其舊第焉。
卷三十五 經(jīng)部三十五
○四書類一
《論語》、《孟子》,舊各為帙!洞髮W(xué)》、《中庸》,舊《禮記》之二篇。其編為《四書》,自宋淳熙始。其懸為令甲,則自元延祐復(fù)科舉始。古來無是名也。然二戴所錄《曲禮》、《檀弓》諸篇,非一人之書,迨立名曰《禮記》,《禮記》遂為一家。即王逸所錄屈原、宋玉諸篇,《漢志》均謂之賦,迨立名曰《楚詞》,《楚詞》亦遂為一家。元邱葵《周禮補(bǔ)亡序》稱圣朝以“六經(jīng)”取士,則當(dāng)時固以《四書》為一經(jīng)。前創(chuàng)后因,久則為律,是固難以一說拘矣。今從《明史·藝文志》例,別立《四書》一門,亦所謂禮以義起也。朱彝尊《經(jīng)義考》於《四書》之前仍立《論語》、《孟子》二類;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凡說《大學(xué)》、《中庸》者,皆附於禮類:蓋欲以不去餼羊略存古義。然朱子書行五百載矣,趙岐、何晏以下,古籍存者寥寥;梁武帝《義疏》以下,且散佚并盡;元、明以來之所解,皆自《四書》分出者耳!睹魇贰凡⑷搿端臅,蓋循其實(shí)。今亦不復(fù)強(qiáng)析其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