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卷五十 史部六
《東觀漢記》卷五十 史部六
《東觀漢記》·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案《東觀漢記》,《隋書·經(jīng)籍志》稱,長水校尉劉珍等撰。今考之范《書》,珍未嘗為長水校尉。且此書創(chuàng)始在明帝時(shí),不可題珍等居首。案:《范書·班固傳》云:明帝始詔班固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jì)》。因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此《漢記》之初創(chuàng)也。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安帝詔史官謁者仆射劉珍、諫議大夫李尤雜作《紀(jì)》、《表》、《名臣》、《節(jié)士》、《儒林》、《外戚》諸傳,起建武,訖永初!斗稌⒄鋫鳌,亦稱鄧太后詔珍與劉騊駼作《建武以來名臣傳》。此《漢記》之初續(xù)也!妒吠ā酚衷疲赫、尤繼卒,復(fù)命侍中伏無忌與諫議大夫黃景作《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與《單于》、《西羌傳》、《地理志》。元嘉元年,復(fù)令大中大夫邊韶、大軍營司馬崔寔、議郎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后傳》。又增《外戚傳》入安思等后!度辶謧鳌啡氪拮T人。寔、壽又與議郎延篤雜作《百官表》、順帝功臣《孫程》、《郭愿》、《鄭眾》、《蔡倫》等傳凡百十有四篇,號(hào)曰《漢記》!斗稌し總鳌芬嘣疲涸沃,桓帝詔伏無忌與黃景、崔寔等共撰《漢紀(jì)》!堆雍V傳》亦稱篤與朱穆、邊韶共著作《東觀》。此《漢記》之再續(xù)也。蓋至是而史體粗備,乃肇有《漢記》之名。《史通》又云:熹平中,光祿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楊彪、盧植著作《東觀》,接續(xù)紀(jì)傳之可成者。而邕別有《朝會(huì)》、《車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書求還,續(xù)成十志。董卓作亂,舊文散逸。及在許都,楊彪頗存注紀(jì)。案:《范書·蔡邕傳》,邕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bǔ)《后漢記》,所作《靈紀(jì)》及《十意》,又補(bǔ)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亂,多不存!侗R植傳》亦稱,熹平中,植與邕、說并在東觀,補(bǔ)續(xù)《漢記》。又劉昭補(bǔ)注《司馬書》,引《袁崧書》云:劉洪與蔡邕共述《律歷紀(jì)》。又引《謝承書》云:胡廣博綜舊儀,蔡邕因以為志。又引《謝沈書》云:蔡邕引中興以來所修者為《祭祀志》。章懷太子《范書注》,稱邕上書云:臣科條諸志,所欲刪定者一,所當(dāng)接續(xù)者四,前志所無,臣欲著者五。此《漢記》之三續(xù)也。其稱《東觀》者,《后漢書注》引雒陽宮殿名云:南宮有東觀!斗稌じ]章傳》云:永初中,學(xué)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蓋東漢初,著述在蘭臺(tái),至章和以后,圖籍盛於東觀,修史者皆在是焉,故以名書!端逯尽贩Q書凡一百四十三卷,而《新舊唐書志》則云一百二十六卷,又錄一卷。蓋唐時(shí)已有闕佚。《隋志》又稱是書起光武,訖靈帝。今考《列傳》之文,間紀(jì)及獻(xiàn)帝時(shí)事,蓋楊彪所補(bǔ)也。晉時(shí)以此書與《史記》、《漢書》為三史,人多習(xí)之。故六朝及初唐人隸事釋書,類多徵引。自唐章懷太子集諸儒注《范書》,盛行於代,此書遂微。北宋時(shí)尚有殘本四十三卷。趙希弁《讀書附志》、邵博《聞見后錄》并稱其書乃高麗所獻(xiàn),蓋已罕得。南宋《中興書目》則止存《鄧禹》、《吳漢》、《賈復(fù)》、《耿弇》、《寇恂》、《馮異》、《祭遵》、《景丹》、《蓋延》九傳,共八卷。有蜀中刊本流傳,而錯(cuò)誤不可讀。上蔡任始以秘閣本讎校,羅愿為序行之,刻版於江夏。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所見本,卷第凡十二,而闕第七、第八二卷。卷數(shù)雖似稍多,而核其《列傳》之?dāng)?shù),亦止九篇。則固無異於書目所載也。自元以來,此書已佚!队罉反蟮洹缝多、吳、賈、耿諸韻中,并無《漢記》一語。則所謂九篇者,明初即已不存矣。本朝姚之骃撰《后漢書補(bǔ)逸》,曾蒐集遺文,析為八卷。然所采只據(jù)劉昭《續(xù)漢書十志補(bǔ)注》、《后漢書注》、虞世南《北堂書鈔》、歐陽詢《藝文類聚》、徐堅(jiān)《初學(xué)記》五書。又往往掇拾不盡,掛漏殊多。今謹(jǐn)據(jù)姚本舊文,以《永樂大典》各韻所載,參考諸書,補(bǔ)其闕逸,所增者幾十之六。其書久無刻版,傳寫多訛。姚本隨文鈔錄,謬戾百出。且《漢記·目錄》雖佚,而紀(jì)、表、志、傳、載記諸體例,《史通》及各書所載,梗概尚一一可尋。姚本不加考證,隨意標(biāo)題,割裂顛倒,不可殫數(shù)。今悉加釐正,分為《帝紀(jì)》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其篇第無可考者,別為《佚文》一卷,而以《漢紀(jì)》與《范書》異同附錄於末。雖殘珪斷璧,零落不完,而古澤斑斕,罔非瑰寶。書中所載,如章帝之詔增修群祀、杜林之議郊祀、東平王蒼之議廟舞,并一朝大典,而《范書》均不詳載其文。他如張順預(yù)起義之謀、王常贊昆陽之策、楊政之嚴(yán)正、趙勤之潔清,亦復(fù)概從闕如,殊為疏略。惟賴茲殘?bào),讀史者尚有所稽。則其有資考證,良非淺鮮,尤不可不亟為表章矣。
卷五十 史部六
○別史類
《漢藝文志》無史名,《戰(zhàn)國策》、《史記》均附見於《春秋》。厥后著作漸繁,《隋志》乃分《正史》、《古史》、《霸史》諸目。然梁武帝、元帝《實(shí)錄》列諸《雜史》,義未安也。陳振孫《書錄解題》創(chuàng)立《別史》一門,以處上不至於正史,下不至於雜史者。義例獨(dú)善,今特從之。蓋編年不列於正史,故凡屬編年,皆得類附!妒酚洝、《漢書》以下,已列為正史矣。其岐出旁分者,《東觀漢記》、《東都事略》、《大金國志》、《契丹國志》之類,則先資草創(chuàng)!兑葜軙、《路史》之類,則互取證明!豆攀贰贰ⅰ独m(xù)后漢書》之類,則檢校異同。其書皆足相輔,而其名則不可以并列。命曰《別史》,猶大宗之有別子云爾。包羅既廣,六體兼存。必以類分,轉(zhuǎn)形瑣屑。故今所編錄,通以年代先后為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