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卷五十 史部六
《尚史》卷五十 史部六
《尚史》·一百七卷(兵部侍郎紀(jì)昀家藏本)
國朝李鍇撰。鍇,字鐵君,鑲白旗漢軍。卷首自署曰襄平。考襄平為漢遼東郡治,今為盛京遼陽州地,蓋其祖籍也?滴踔,鄒平馬骕作《繹史》,采摭百家雜說,上起鴻荒,下迄秦代,仿袁樞紀(jì)事本末之體,各立標(biāo)題,以類編次,凡所徵引,悉錄原文。雖若不相屬,而實有端緒。鍇是編以骕書為稿本,而離析其文,為之翦裁連絡(luò),改為紀(jì)傳之體。作《世系圖》一卷、《本紀(jì)》六卷、《世家》十五卷、《列傳》五十八卷、《系》六卷、《表》六卷、《志》十四卷、《序傳》一卷。仍於每段之下,各注所出書名。其遺文瑣事不入正文者,則以類附注於句下。蓋體例準(zhǔn)諸《史記》,而排纂之法則仿《路史》而小變之!蹲孕颉分^始事於雍正庚戌,卒業(yè)於乾隆乙丑,閱十六載而后就。其用力頗勤?脊艁頋O獵百家,勒為一史,實始於司馬遷。今觀《史記》諸篇,其出遷自撰者,率經(jīng)緯分明,疏密得當(dāng),操縱變化,惟意所如。而其雜采諸書以成文者,非惟事跡異同,時相牴牾,亦往往點(diǎn)竄補(bǔ)綴,不能隱斧鑿之痕,知镕鑄眾說之難也。此書一用舊文,翦裁排比,使事跡聯(lián)屬,語意貫通。體如詩家之集句,于歷代史家特為創(chuàng)格,較熔鑄眾說為尤難。雖運(yùn)掉或不自如,組織或不盡密,亦可云有條不紊矣。至于《晉逸民傳》中列杜蕢、狼瞫、鉏麑、提彌明、靈輒,《逆臣傳》中列趙穿而不列趙盾,《亂臣傳》中列郤芮、瑕呂飴甥,《嬖臣傳》中列頭須,《魯列女傳》中列施氏婦,予奪多所未允。又諸國公子皆別立傳,而魯、宋、蔡、曹、莒、邾六國則雜列諸臣中!杜殉紓鳌分腥缥缀古殉?yún),吳、楚兩見;公山不狃叛魯入(yún),吳、魯兩見;已為重出,而屈巫見於楚,不見於晉。苗賁皇見於晉,不見於楚。又復(fù)自亂其例。如斯之類,不一而足。亦未能一一精核,固不必為之曲諱焉。
──右“別史類”二十部、一千六百十四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東觀漢記》、《后漢書補(bǔ)逸》之類,本皆正史也。然書已不完,今又不列於《正史》,故概入此門。其先后從作者時代,亦與《編年類》例同,均稍示區(qū)別于《正史》爾。)
○別史類存目
卷五十 史部六
○別史類
《漢藝文志》無史名,《戰(zhàn)國策》、《史記》均附見於《春秋》。厥后著作漸繁,《隋志》乃分《正史》、《古史》、《霸史》諸目。然梁武帝、元帝《實錄》列諸《雜史》,義未安也。陳振孫《書錄解題》創(chuàng)立《別史》一門,以處上不至於正史,下不至於雜史者。義例獨(dú)善,今特從之。蓋編年不列於正史,故凡屬編年,皆得類附。《史記》、《漢書》以下,已列為正史矣。其岐出旁分者,《東觀漢記》、《東都事略》、《大金國志》、《契丹國志》之類,則先資草創(chuàng)!兑葜軙、《路史》之類,則互取證明。《古史》、《續(xù)后漢書》之類,則檢校異同。其書皆足相輔,而其名則不可以并列。命曰《別史》,猶大宗之有別子云爾。包羅既廣,六體兼存。必以類分,轉(zhuǎn)形瑣屑。故今所編錄,通以年代先后為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