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定通鑒綱目三編》卷四十七 史部三
《御定通鑒綱目三編》·四十卷
乾隆四十年奉敕撰。初,大學士張廷玉等奉敕采明一代事跡,撰《通鑒綱目三編》,以續(xù)朱子及商輅之書。然廷玉等惟以筆削褒貶求書法之謹嚴,於事跡多所掛漏。又邊外諸部,於人名、地名多沿襲舊文,無所考正,尤不免於舛訛。夫朱子創(chuàng)例之初,原以綱仿《春秋》,目仿《左傳》!洞呵铩反罅x數(shù)千,炳若日星。然不詳核《左傳》之事跡,於圣人予奪之旨尚終不可明。況史籍編年,僅標梗概於大書,而不具始末於細注。其是非得失,又何自而知。即圣諭所指福藩田土一條,其他條之疏略皆可以例推。至於譯語,原取對音。唐以前書,凡外邦人名、地名見於史冊者,班班可考。惟兩宋屈於強鄰,日就削弱,一時秉筆之人,既不能決勝於邊圉,又不能運籌於惟幄,遂譯以穢語,泄其怨心,實有乖紀載之體。沿及明代,此習未除。如圣諭所指朵顏、青海諸人名,書“圖”為“兔”之類,亦往往而有,鄙倍荒唐,尤不可不亟為釐正。是編仰稟睿裁,於大書體例,皆遵《欽定通鑒輯覽》;而細注則詳核史傳,補遺糾謬,使端委秩然。復各附發(fā)明,以闡袞鉞之義;各增質(zhì)實,以資考證之功。而譯語之誕妄者,亦皆遵《欽定遼金元國語解》,一一改正,以傳信訂訛。較張廷玉等初編之本,實倍為精密。圣人制事,以至善為期。義有未安,不以已成之局而憚於改作。此亦可仰窺萬一矣。
卷四十七 史部三
○編年類
司馬遷改編年為紀傳。荀悅又改紀傳為編年。劉知幾深通史法,而《史通》分敘六家,統(tǒng)歸二體,則編年、紀傳均正史也。其不列為正史者,以班、馬舊裁,歷朝繼作,編年一體,則或有或無,不能使時代相續(xù),故姑置焉,無他義也。今仍蒐羅遺帙,次於正史,俾得相輔而行!端逯尽な凡俊酚小镀鹁幼ⅰ芬婚T,著錄四十四部!杜f唐書》載二十九部,并《實錄》為四十一部!缎绿茣份d二十九部。存於今者,《穆天子傳》六卷,溫大雅《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三卷而已!赌绿熳觽鳌冯m編次年月,類小說傳記,不可以為信史。實惟存溫大雅一書,不能自為門目;潴w例,亦屬編年。今并合為一,猶《舊唐書》以《實錄》附《起居注》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