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放療的臨床新進展
全身放療的臨床新進展1全身放療的理論基礎 在自體移植和同種移植中,把免疫反應降低到最低程度相對容易,但移植后的GVH反應可能相當嚴重,需要運用化療及全身放療進行預防性治療。為急性白血病,霍奇金病,骨髓瘤及骨髓發(fā)育不全等疾病的骨髓移植成功創(chuàng)造條件[2,3]。(注:GHV反應:抗客體移植反應。盡管HLA系統(tǒng)相同,但供體的T淋巴細胞也可能對受體的器官、組織產(chǎn)生細胞毒素反應,潛在的免疫反應可能使25%的患者骨髓移植失敗)。 全身放療在骨髓移植中主要有二大作用:①免疫抑制作用:破壞骨髓細胞和細胞免疫能力,減少骨髓同種移植的免疫反應;②聯(lián)合化療的抗癌作用,參與破壞惡性腫瘤細胞,這二種機理根據(jù)疾病的種類和患者的情況不同在聯(lián)合作用的基礎上各自所占的比重不同[4]。 2全身放療臨床技術的改進 2.1準備階段:此階段是相當重要的,全身放療要求有特定的治療室。治療室內(nèi)需要安裝激光定位燈。 在定位過程中,患者躺在可調(diào)動的床上,床一側固定一塊有機玻璃板,以支撐患者的側面,為不影響人體的無菌隔離,肺部檔鉛塊置于照射野的前方。在照射后野時,只移動治療床,不移動患者。 為確定劑量分布的準確,合理性,在每次照射前,都需要較準劑量分布,通過6個氟化鋰棒分別連接人體縱隔,肺部,腹部前后6點利用半導體和熱電效應直接在治療中測定;同時制作保護肺組織的鉛塊,每次全身放療前,通過X片,確保肺部的保護情況。 2.2放療階段:患者側臥位,膝蓋呈半彎曲,一手置于頭下,這種照射體位有助于防止照射的重影[5]。 儀器應用多選擇高能X線18MV~25MV,低流量0,04到0,254Gy/min。高能X線優(yōu)點在于有助于整體劑量相對低,因為射線流量低,有助于改善全身放療的耐受能力,不足在于前野,最高劑量只有幾厘米深。射線為水平線,一個照射野包括整個身體,準直器開到最大142cm×142cm,機頭旋轉45度,源距人體中心距離4cm。常規(guī)劑量10~12Gy,6~8次分割。每次持續(xù)2~3小時(包括準備、就位、控制檢查、照射)。患者在治療中應用r攝像機監(jiān)測。在全身放療的最后一天,考慮患者全身疲勞,僅予簡單的全身照射,不予肺部擋鉛。 2.3移植階段。在常規(guī)治療計劃中,骨髓移植在全身放療的第五天,在同種移植中,即使HLA系統(tǒng)完全相同,根據(jù)年齡和患者情況也有30%到60%的G.H.V移植反應突然發(fā)生,需應用不同的化療和免疫學方法。同時,系統(tǒng)的抗菌治療。骨髓移植是否成功會在骨髓移植后15~20天得到驗證[6,7]。 3全身放療的臨床應用 全身放療,為腫瘤放射治療的一種特殊技術。主要應用于急性白血病、霍奇金病、骨髓瘤、骨髓發(fā)育不全等疾病的骨髓移植前。 全身放療原則上給予均質(zhì)性全身照射10Gy,肺實質(zhì)照射不超過8Gy,6~8次分割。每次照射分前后兩野,每次照射前,都需要校準劑量分布,預先計算照射時間、控制照射劑量。 全身放療因為整個機體都處于照射野內(nèi),所以為取得全身放療的成功,必須防止各種急性反應、遲發(fā)反應的發(fā)生。根據(jù)文章匯集表明:急性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①治療過程中的短暫的皮膚反應和中等程度的消化道癥狀,38℃左右的發(fā)燒,②照射后1~6月容易受到各種細菌感染、腸炎、肺炎、肝炎等。遲發(fā)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①白內(nèi)障可能發(fā)生于照射后2~3年。②生殖腺后遺癥絕育、乳腺的發(fā)育停止。③影響兒童生長激素的分泌和牙齒的生長。④照射6個月后可能出現(xiàn)腎臟并發(fā)癥。結合化療后這種并發(fā)癥升高。⑤心臟并發(fā)癥少見[8,9,10]。 小結 全身放療僅涉及到骨髓移植的某一階段。骨髓移植的成功除取決于放射治療學以外,還取決于血液學、免疫學、細菌學、病理生物學等多學科知識。全身放療必須建立長時間的隨訪,避免由于放療的參與在骨髓移植前產(chǎn)生致命的危險并發(fā)癥,確保骨髓移植的成功。 作者單位:王穎重慶市(400030) 重慶市腫瘤醫(yī)院放療科 J.B.Dubois 法國蒙貝利市抗癌中心 參考文獻 [1].J.M.Brule.Physical aspects of total body irradiation. J.Eur.Radioth,1992,3(4):1933.6:785. [2].J.E.Sandres.S.Pritchar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ollowing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or leukemia.Blood 68,1992,1129. [3].Pierre Aletti.Irradiation Corporelle total Radiotherapie Oncologique.1992,525. [4].Lesler Detes.The radiobiological bases of T.B.I Int.J.Radiation Oncology Biol phys,6,1990,785. [5].DEFG.H.J.Actue and delayed toxicitide of total body irradiation Int.J.Radiation Oncology Biol,phys 9j 1993,1993. [6].J.l.largramge.Brassard Costa.Hery.T.B.I.Importance des mouvements de mediastin selon la position du malade la.presse medicale 17,1995,978. [7].P.andolenki,A.Pasturand,I.Bretel:Les complications pulmonaires des irradiation corporelle avant greffe de moelle.J.Eur.Radioth 6,1995,174. [8].Jdutreix,E.Gluckman,J.M Bruce.Biological problem of totale body irradiation.J.Er Radioth3,1992,165. [9].Deeg.H.J.Acute and delayed toxicities of total body irradiation.Int.J.Radiation oncology Biol,phys9,1993,9:1933. [10].M.Urbale.Total body irradiation.J Europeen Radiotherapie,19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