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穆宗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諱恒,憲宗第三子,母曰懿安皇后郭氏。貞元十一年七月,生于大明宮之別殿。初名宥,元和元年八月,進封遂王。五年三月,領(lǐng)彰義軍節(jié)度大使。七年十月,冊為皇太了,改今諱。 十五年正月庚子,憲宗崩。丙午,即皇帝位于太極殿東序。是日,召翰林學(xué)士段文昌杜元穎沈傳師李肇、侍讀薛放丁公著對于思政殿,并賜金紫。丁未,集群臣班于月華門外。貶門下侍郎、平章事皇甫镈為崖州司戶。戊申,上見宰臣于紫宸門外。辛亥,以朝議郎、守御史中丞、飛騎尉、襲徐國公、賜緋魚袋蕭俛為朝散大夫、守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武騎尉、賜紫金魚段文昌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上始御延英對宰臣。詔曰:“山人柳泌輕懷左道。上惑先朝。固求牧人,貴欲疑眾,自知虛誕,仍更遁逃。僧大通醫(yī)方不精,藥術(shù)皆妄。既延禍釁,俱是奸邪。邦國固有常刑,人神所宜共棄,付京兆府決杖處死!苯鹞釋④娎畹拦刨H循州司馬。憲宗未年,銳于服餌,皇甫镈與李道古薦術(shù)人柳泌、僧大通待詔翰林。泌于臺州為上煉神丹,上服之,日加躁渴,遽棄萬國。甲寅,二王后介國公宇文仲達卒,有司與舊典葬祭之。以監(jiān)察御史李德裕、右拾遺李紳、禮部員外郎庾敬休并守本官,充翰林學(xué)士。丁巳,以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李逢吉為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以吏部侍郎王涯檢校禮部尚書、梓州刺史,充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己未,改恒岳為鎮(zhèn)岳,恒州來鎮(zhèn)州,定州恒陽縣為曲陽縣。恒王房子孫改為泜王房。丙寅,以右神策大將軍張維清為單于大都護,充振武麟勝節(jié)度使。丁卯,上及群臣皆釋服從吉。戊辰,群臣始朝于宣政衙。是夜地震。庚午,冊大行皇帝貴妃郭氏為皇太后。貶諫議大夫李景儉為建州刺史。 二月癸酉朔。丁丑,御丹鳳樓,大赦天下。宣制畢,陳俳優(yōu)百戲于丹鳳門內(nèi),上縱觀之。丁亥,幸左神策軍觀角抵及雜戲,日昃而罷。癸巳,罷邕管經(jīng)略使,所管州縣隸邕府。甲午,以桂管觀察使裴行立為安南都護,充本管經(jīng)略使。乙未,以太仆卿杜式方為桂州刺史,充桂管觀察使。丙申,丹王逾薨。丁酉。敕入回紇使宜與私覿正員官十三員,入吐蕃使與八員。庚子,太子賓客呂元膺卒。辛丑,以戶部侍郎楊于陵為戶部尚書。壬寅,敕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等科目人,宜令中書門下尚書省四品已上于尚書省同試。 三月癸卯朔,贈皇太后父郭曖太傅,母虢國大長公主贈齊國大長公主。壬子,召侍講學(xué)士韋處厚、路隨于太液亭講《毛詩關(guān)雎》、《尚書洪范》等篇。既罷,并賜緋魚袋。左右軍中尉馬進潭、梁守謙、魏弘簡等請立門戟,從之。以太子詹事分司東都韋貫之為河南尹。丁巳,御史中丞崔植奏:“元和十二年敕,御史臺三院御史據(jù)除拜上日為先后,未上日不得計月數(shù)。又準其年九月十七日敕,逾一個月不在此限,行立班次,即宜以敕內(nèi)先后為定。臣觀此后敕未便事宜,請自今后三院御史職事行立,一切依敕文先后為定,除拜上日便為月數(shù)。”從之。戊午,吏部尚書趙宗儒奏:“先奉敕,先朝所放制科舉人,令與中書門下四品已上官同于尚書省就試者。臣伏以制科所設(shè),本在親臨,南省策試,亦非舊典。今覃恩既畢,庶政惟新,況山陵日近,公務(wù)繁迫,待問之士,就試非多。臣等商量,恐須停罷!睆闹。罷申州歲貢茶。乙丑,以皇太后兄司農(nóng)卿郭釗為刑部尚書兼司農(nóng)卿,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郭鏦檢校工部尚書。丁卯,貶太子賓客留司東都孟簡為吉州員外司馬。戊辰夜,大風雹。 夏四月壬申朔。丁丑,澧王薨。乙酉,三恪酅國公楊造卒。丁亥,敕:“內(nèi)侍省見管高品官白身,都四千六百一十八人,除官員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外,其余單貧,無屋室居止,宜每人加衣糧半分。”五月壬寅朔。癸卯,詔:“以國用不足,應(yīng)天下兩稅、鹽利、榷酒、稅茶及戶部闕官、除陌等錢,兼諸道雜榷稅等,應(yīng)合送上都及留州、留使、諸道支用、諸司使職掌人課料等錢,并每貫除舊墊陌外,量抽五十文。仍委本道、本司、本使據(jù)數(shù)逐季收計。其諸道錢便差綱部送付度支收管,待國用稍充,即依舊制。其京百司俸料,文官已抽修國學(xué),不可重有抽;武官所給校薄,亦不在抽取之限!比勺,詔:“入景陵玄宮合供千味食,魚肉肥鮮,恐致薰穢,宜令尚藥局以香藥代食!备,葬憲宗于景陵。 六月辛未朔,丁丑,以司徒、兼中書令韓弘為河中尹,充河中晉絳慈隰等州節(jié)度使。安南都護桂仲武奏誅賊首楊清,收復(fù)安南府戊寅,以金吾將軍李祐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夏州刺史,充夏綏銀宥節(jié)度使,代李聽。以聽為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朔方靈鹽節(jié)度使。以中書舍人王仲舒為洪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江西觀察使。己卯,放京兆府今年夏青苗錢八萬三千五百六十貫,宜委令狐楚,以楚山陵用不盡綾絹,準實估付京兆府,代所放青苗錢。庚辰,加邠、寧、慶節(jié)度使李光顏特進,以城鹽州之功也。以考功員外郎、史館修撰李翱為朗州刺史,坐與李景儉相善故也。癸未,并兗州萊蕪縣入乾封縣。己丑,工部尚書歸登卒。壬辰,詔:“帝王所重者國體,所切者人情。茍得其體,必臻于大和;如失其情,是由于小利。況設(shè)官求理,頒祿責功,教既有常,寧宜就減。近以每歲經(jīng)費,量入數(shù)少,外官俸料,據(jù)數(shù)收貫。朕再三思度,終所未安。今則歲屬豐登,兵方偃息,自宜克己以足用,何得剝下以為謀。臨軒載懷,實所增愧。其今年五月敕應(yīng)給用錢每貫抽五十文,都計一百五十萬貫,宜并停抽!比猿鰞(nèi)庫錢三十七萬五千貫,付度支給用。初,憲宗用兵,擢皇甫镈為相,苛斂剝下,人皆咎之,以至譴逐。至是宰臣創(chuàng)抽貫之利,制下,人情不悅,故罷之。癸巳,皇太后移居興慶宮,皇帝與六宮侍從大合宴于南內(nèi),回幸右軍,頒賜中尉等有差。自是凡三日一幸左右軍及御宸暉、九仙等門,觀角抵、雜戲。 秋七月辛朔。壬寅,以河中、晉、絳觀察使李絳為兵部尚書。甲辰,以大理卿孔戢為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乙巳,詔:“皇太后就安長樂,朝夕承顏,慈訓(xùn)所加,慶感兼極。今月六日是朕載誕之辰,奉迎皇太后于宮中上壽。朕既深歡慰,欲與臣下同之。其日,百僚、命婦宜于光順門進名參賀,朕于光順門內(nèi)殿與百僚相見,永為常式!狈堑湟病`i曹濮等州節(jié)度賜號天平軍,從馬總奏也。丙午,敕:乙巳詔書載誕受賀儀宜停。先是,左丞韋綬奏行之,宰臣以古無降誕受賀之禮,奏罷之。丁未,苑內(nèi)假山毀。壓死役者七人。自五月五雨,至此月壬子始雨。甲寅,御新成永安殿觀百戲,極歡而罷。乙卯,敕自今后新除節(jié)度、觀察使到任日,具見在錢帛、斛斗、器械數(shù)目分析以聞。安南都護行立卒。是日,上幸安國寺觀盂蘭盆。邕管經(jīng)略使楊旻卒。平盧軍新加押新羅、渤海兩蕃使,賜印一面,許置巡官一人。新作寶慶殿。庚申夜,熒惑入羽林。壬戌,盛飾安國、慈恩、千福、開業(yè)、章敬等寺,縱吐蕃使者觀之。丙寅,以新成永安殿,與中宮貴主密宴以樂之,嬪妃皆預(yù)。丁卯,以門下待郎、平章事令狐楚為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宣、歙、池觀察使。楚為山陵使,縱吏于翚刻下,不給工徒價錢,積留錢十五萬貫,為羨余以獻,故及于貶。 八月庚午朔。辛未,兵部尚書楊于陵總百僚錢貨輕重之議,取天下兩稅、榷酒、鹽利等,悉以布帛任土所產(chǎn)物充稅,并不徵見錢,則物漸重,錢漸輕,農(nóng)人見免賤賣匹段。請中書門下、御史臺諸官長重議施行。從之。癸酉,太子少傅致仕李鄘卒。甲戌,安南都護桂仲武斬叛將楊清首以獻,收復(fù)安南府。乙亥,賜教坊錢五千貫,充息利本錢。御勤政樓,問人疾苦。前江西觀察使裴次元卒。己卯,月掩牽牛。同州雨雪,害秋稼。京兆府戶曹參軍韋正牧專知景陵工作,刻削廚料充私用,計贓八千七百貫文;石作專知官奉仙縣令于翚刻削,計贓一萬三千貫,并宜決重杖處死。壬辰,幸魚藻池,發(fā)神策軍二千人浚魚藻池。戊戌,以朝議郎、守御史中丞、武騎尉、賜紫金魚袋崔植為朝散大夫、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己亥,宣歙觀察使令狐楚再貶衡州刺史。 九月庚子朔,改河北稅鹽使為榷鹽使。辛丑,大合樂于魚藻宮,觀競渡。又召李醞、李光顏入朝,欲于重陽日宴群臣。拾遺李玨等上疏諫云:“元朔未改,園陵尚新。雖易月之期,俯從人欲;而三年之制,猶服心喪。夫遏密弛禁,蓋為齊人;合樂內(nèi)庭,事將未可!辈宦。乙巳,以駕部郎中、知制誥李宗閔為中書舍人。宋州大水,損田六千頃。戊申,以重陽節(jié)曲宴郭釗兄弟、貴戚、主婿等于宣和殿。己酉,大酺三日,至是雨雪,樹木無風而摧仆者十五六。以吏部侍郎崔群為御史大夫。滄、景水,損田。戊午,加河?xùn)|節(jié)度使、金紫光錄大夫、檢校尚書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上柱國、晉國公、食邑三千戶裴度守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以邠寧節(jié)度使、檢校司空、邠州刺史、上柱國、武威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李光顏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武寧軍節(jié)度使、徐泗濠等州觀察等使、檢校尚書左仆射、徐州刺史、上柱國、涼國公、食邑三千戶李醞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昭義軍節(jié)度、澤潞磁邢洺觀察處置等使。夏州奏移宥州于長澤縣置。辛酉,宴李光顏、李醞于麟德殿,頒賜優(yōu)厚。以袁州刺史韓愈為朝散大夫、守國子祭酒,復(fù)賜金紫。丙寅,以御史大夫崔群檢校兵部尚書、徐州刺史,充武寧軍節(jié)度、徐泗宿濠觀察等使;以將作監(jiān)崔能為廣州刺史,充嶺南節(jié)度使。丁卯以兵部尚書李絳為御史大夫。戊辰,以前嶺南節(jié)度使孔戣為吏部侍郎。 冬十月庚午朔,阇婆國遣使朝貢。庚辰,宰相與吐蕃使于中書議事。京百司共賜錢一萬貫,仰御史臺據(jù)司額大小、公事閑劇均之。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承宗卒,其弟承元上表請朝廷命帥,遣起居舍人柏耆宣慰之。辛巳,金公亮修成指南車、記里鼓車。壬午,吐蕃寇涇州,命中尉梁守謙將神策軍四千人及八鎮(zhèn)兵赴援。乙酉,以魏博等州節(jié)度觀察等使、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兼侍中、魏博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沂國公、食邑三千戶、實封三百戶田弘正可檢校司徒、兼中書令、鎮(zhèn)州大都督府長史、成德軍節(jié)度、鎮(zhèn)冀深趙等州觀察處置等使。以鎮(zhèn)冀深趙等觀察度支使、朝議郎、試金吾左衛(wèi)胄曹參軍兼監(jiān)察御史王承元可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使持節(jié)滑州諸軍事、守滑州刺史、御史大夫,充義成軍節(jié)度、鄭滑等州觀察等使。以昭義節(jié)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醞可本官,為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充魏博等州節(jié)度、觀察等使。以義成軍節(jié)度使劉悟依前檢校右仆射、兼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昭義節(jié)度、澤潞邢洺磁等州觀察等使。以左金吾將軍田布為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懷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河陽三城懷孟節(jié)度使。乙酉,涇州奏吐蕃退去。時夏州節(jié)度使田縉貪猥,侵刻黨項羌,羌引西蕃入寇,賴郝玼、李光顏奮命拒之,方退。丁亥,西川奏吐蕃侵雅州,令發(fā)兵鎮(zhèn)守。東川節(jié)度使王涯陳破吐蕃策,言以厚賂北蕃,俾入西蕃,據(jù)地得人多少賞之。 十一月乙亥朔。癸卯,制:“朕聞帝王丕宅四海,子育群生,如天無不覆,如日無不燭。乃睠冀方,初喪戎帥,念乎三軍之事,洎于四州之人;驊阎曳e誠,而思用莫展;或災(zāi)荒兵役,而望恤何階。今則昌運一開,誠節(jié)咸著。王承元首陳章疏,愿赴闕庭。永念父兄之忠,克固君臣之義,已加殊獎,別委重藩。又念成德軍將士等,葉謀向義,丹款載申,咸欲效其器能,各宜列之爵秩。大將史重歸、牛元翼已超授寵榮,今更都加厚賜。宜令諫議大夫鄭覃往鎮(zhèn)州宣慰,賜錢一百萬貫。王澤所洽,天綱方恢,宥過釋冤,與人休泰。其管內(nèi)見禁囚徒,罪無輕重,并宜釋放。朕以武俊之勛勞,光于彝鼎;士真之恭恪,繼被節(jié)旄。承宗感恩,亦克立效。永言十代之宥,俾賜一門之榮。承宗兄弟已授官爵,其承宗葬事亦差官監(jiān)視,務(wù)令周厚!倍∥,封王承宗祖母李氏為晉國太夫人。辛亥,田弘正奏王承元以今月九日領(lǐng)兵二千人赴鎮(zhèn)滑州。成德軍徵賞錢頗急,乃命柏耆先往諭之。以華州刺史衛(wèi)中行為陜州長史,充陜虢觀察使;以宗正卿李翱為華州刺史、潼關(guān)防御、鎮(zhèn)國軍使。乙卯,上幸金吾將軍郭鏦城南莊,鏦以莊為獻。戊午,詔曰:“朕來日暫往華清宮,至暮卻還。”御史大夫李絳、常侍崔元略已下伏延英門切諫。上曰:“朕已成行,不煩章疏。”諫官再三論列。是日,田弘正奏今月十六日入鎮(zhèn)州訖。己未,上由復(fù)道出城幸華清宮,左右中尉擗仗,六軍諸使、諸王、駙馬千余人從,至晚還宮。癸亥,檢校司徒、兼太子少少師鄭余慶卒。以渭州刺史、涇原行營兵馬使、保定郡王郝玼為慶州刺史。將,深入吐蕃接戰(zhàn),朝廷恐失勇將,故移之內(nèi)地。十二月己巳朔。戊寅,召故女學(xué)士宋若華妹若昭入宮掌文奏。壬午,幸右軍擊鞠,遂畋于城西。丙戌,前昭義軍節(jié)度使辛秘卒。己丑,以庫部郎中、知制誥牛僧孺為御史中丞。嶺南奏崖州司戶參軍皇甫镈卒。丙申,以司門員外郎白居易為主客郎中、知制誥。是歲,計戶帳,戶總二百三十七萬五千四百,口總一千五百七十六萬。定、鹽、夏、劍南東西川、嶺南、黔中、邕管、容管、安南合九十七州不申戶帳。 長慶元年正月己亥朔,上親薦獻太清宮、太廟。是日,法駕赴南郊。日抱珥,宰臣賀于前。辛丑,祀昊天上帝于圓丘,即日還宮,御丹鳳樓,大赦天下。改元長慶。內(nèi)外文武及致仕官三品已上賜爵一及,四品已下加一階,陪位白身人賜勛兩轉(zhuǎn),應(yīng)緣大禮移仗宿衛(wèi)御樓兵仗將士,普恩之外,賜勛爵有差。仍準舊例,賜錢物二十萬四千九百六十端匹。禮畢,群臣于樓前稱賀。仗退,上朝太后于興慶宮。壬寅,夏州節(jié)度使奏浙東、湖南等道防秋兵不習(xí)邊事,請留其兵甲,歸其人。靈武節(jié)度使李聽奏請于淮南、忠武、武寧等道防秋兵中取三千人衣賜月糧,賜當?shù)雷阅家磺灏偃笋R驍勇者以備邊。仍令五十人為一社,每一馬死,社人共補之,馬永無闕。從之。癸卯,以河陽、懷節(jié)度使。田布為涇州刺史,充四鎮(zhèn)北庭行營、涇原節(jié)度使;以刑部尚書兼司農(nóng)卿郭釗檢校戶部尚書、懷州刺史,充河陽三城、懷節(jié)度使。以涇原節(jié)度使王潛檢校兵部尚書、江陵尹,充荊南節(jié)度使。乙巳,鄜坊節(jié)度使韓璀改名充。己酉,以前檢校大理少卿、駙馬都尉劉士涇為太仆卿。給事中韋弘景、薛存慶封還詔書,上諭之曰:“士涇父昌有邊功,久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敝泼夹。翰林學(xué)士、司勛員外郎李德裕上疏曰:“臣見國朝故事,駙馬國之親密,不合與朝廷要官往來,開元中止尤切。近日駙馬多至宰相及要官宅,此輩無他才可以延接,唯是漏泄禁密、交通中外。伏望宣示駙馬等,今后有事任至中書見宰臣,此外不得至宰臣及臺省官私第。”從之。戊午夜,星孛于翼。壬戌,制朝議大夫、守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徐國公蕭俯為尚書右仆射,累表乞罷政事故也。癸亥,以左散騎常侍崔元略為黔州刺史,充黔中觀察使。丁卯,星孛于長辰,近太微西垣南第一星。 二月戊辰朔。癸酉,以尚書右仆射蕭俯為吏部尚。甲戌,以檢校右仆射兼吏部尚書韓皋守右仆射。乙亥夜,太白犯昴。丙子,上觀雜伎樂于麟德殿,歡甚,顧謂給事中丁公著曰:“比聞外間公卿士庶時為歡宴,蓋時和民安,甚慰予心!惫鴮υ唬骸罢\有此事。然臣之愚見,風俗如此,亦不足嘉。百司庶務(wù),漸恐勞煩圣慮!鄙显唬骸昂沃劣谑?”對曰:“夫賓宴之禮,務(wù)達誠敬,不繼以淫。故詩人美‘樂且有儀’。譏其屢舞。前代名士良辰宴聚,或清談賦詩,投壺雅歌,以杯酌獻酬,不至于亂。國家自天寶已后,風俗奢靡,宴席以喧嘩沉湎為樂。而居重位、秉大權(quán)者,優(yōu)雜倨肆于公吏之間,曾無愧恥。公私相效,漸以成俗。則是物務(wù)多廢。獨圣心求理,安得不勞宸慮乎!陛下宜頒訓(xùn)令,禁其過差,則天下幸甚。”時上荒于酒樂,公著因?qū)χS之,頗深嘉納。己卯,幽州節(jié)度使劉總奏請去位落發(fā)為僧。又請分割幽州所管郡縣為三道,請支三軍賞設(shè)錢一百萬貫。壬申,以中書侍郎、平章事段文昌檢校刑部尚書、同平章事、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jié)度等使,以朝散大夫、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上柱國、建安縣開國男杜元穎守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王播為刑部尚書,充鹽鐵轉(zhuǎn)運使。乙酉,天平軍節(jié)度使馬總奏:“當?shù)酪姽苘娛咳f三千五百人,從去年正月巳后,情愿居農(nóng)者放,逃戶者不捕。”先是,平定河南,及王承元去鎮(zhèn)州,宰臣蕭俯等不顧遠圖,乃獻銷兵之議,請密詔天下軍鎮(zhèn),每年限百人內(nèi)破八人逃死,故總有是奏。丁亥夜,月犯歲星,在尾十三度。辛卯,寒食節(jié),宴群臣于麟德殿,頒賜有差。壬辰,刑部侍郎李建卒。癸巳,九姓回紇毗伽保義可汗卒。 三月丁酉朔,浙東奏移明州于鄮縣置。劉總進馬一萬五千匹。甲辰,鄭滑節(jié)度使王承元祖母晉國太夫人李氏來朝,既見上,令朝太后于南內(nèi)。丁未,宗正寺奏:“準貞元二十一年敕,宗子陪位,放五百七十人出身。準今年敕放三百人。伏緣人數(shù)至多,不沾恩澤,乞降特恩,更放二百人出身!睆闹F奖R薛平奏:海賊掠賣新羅人口于緣?たh,請嚴加禁絕,俾異俗懷恩。從之。戊申,罷京西、京北和糴使,擾人故也。罷河北榷鹽法,許維計課利都數(shù)付榷鹽院。庚戌,以左丞韋綬為禮部尚書。是夜,太白近五車。辛亥,命給事中韋弘慶充幽州宣慰使,左拾遣狄兼謨副之。鹽鐵使王播奏江淮鹽估每斗加五十文,兼舊三百文。癸丑,以幽州盧龍軍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押奚、契丹兩蕃經(jīng)略等使、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楚國公劉總可檢校司徒、兼侍中、天平軍節(jié)度、鄆曹濮等州觀察等使。以宣武軍節(jié)度使。檢校右仆射、同平章事張弘靖為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充幽州盧龍軍節(jié)度使。從劉總所奏故也。以鳳翔節(jié)度使李愿檢校司空、汴州刺史,充宣武軍節(jié)度使;以邠寧節(jié)度使李光顏為鳳翔尹,依前檢校司空、平章事,充鳳翔隴右節(jié)度使。以右衛(wèi)大將軍高霞寓檢校工部尚書、邠州刺史、充邠寧節(jié)度使。諫官上疏論霞寓敗軍左謫,未宜拜方鎮(zhèn)。不從。乙卯,以權(quán)知京兆尹盧士玫為瀛州刺史,充瀛莫等州團練觀察使。從劉總奏析置也。丁巳,制:“劉總已極上臺,仍移重鎮(zhèn),兄弟子侄,各授官榮,大將賓僚,亦宜超擢。幽州百姓給復(fù)一年,賜三軍賞設(shè)錢一百萬貫。令宣慰使薛存慶與弘靖計會支給。”戊午,封皇弟憬為鄜王,悅為瓊王,恂為沔王,懌為婺王,愔為茂王,怡為光王,協(xié)為淄王,憺為衢王,忄充為澶王;皇子湛為景王,涵為江王,湊為漳王,溶為安王,<注厘>為潁王。以兵部侍郎柳公綽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己未,以屯田員外郎李德裕為考功郎中,左補闕李紳為司勛員外郎,并依前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敕今年錢徽下進士及第鄭朗等一十四人,宜令中書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誥白居易等重試以聞。甲子,劉總請以私第為佛寺,乃遣中使賜寺額曰“報恩”。幽州奏劉總堅請為僧,又賜以僧衣,賜號大覺?偸且苟萑ィ闹萑瞬恢。乙丑,以漳州刺史韓泰為郴州刺史,汀州刺史韓曄為永州刺史,循州刺史陳諫為道州刺史,量移也。 夏四月丙寅朔,授劉總弟約及總男等一十一人官,內(nèi)五人為刺史,余朝班環(huán)衛(wèi)。庚午,易定奏劉總已為僧,三月二十七日卒于當?shù)澜,贈太尉。甲戌,秘書監(jiān)蔣乂卒。丙子,以前天平軍節(jié)度使馬總復(fù)為天平節(jié)度使。丁丑,詔:“國家設(shè)文學(xué)之科,本求才實,茍容僥幸,則異至公。訪聞近日浮薄之徒,扇為朋黨,謂之關(guān)節(jié),干擾主司,每歲策名,無不先定。永言敗俗,深用興懷。鄭朗等昨令重試,意在精覆藝能,不于異常之中,固求深僻題目,貴令所試成就,以觀學(xué)藝淺深。孤竹管是祭天之樂,出于《周禮》正經(jīng),閱其呈試之文,都不知其本事。辭律鄙淺,蕪累何多。亦令宣示錢徵,庶其深自懷愧。誠宜盡棄,以警將來。但以四海無虞,人心方泰,用弘寬假,式示殊恩?诇貥I(yè)、趙存約、竇洵直所試粗通,與及第;盧公亮等十一人可落下。自今后禮部舉人,宜準開元二十五年敕,及第人所試雜文并策,送中書門下詳覆。”貶禮部侍郎錢徽為江州刺史,中書舍人李宗閔為劍州刺史,右補闕楊汝士為開州開江令。戊寅,宰臣崔植、杜元穎奏請,坐日所有群臣獻替,事關(guān)禮體,便隨日撰錄,號為《圣政紀》,歲終付史館。從之。事亦不行。丙戌,正衙命使冊九姓回紇為登羅羽錄沒密施句主錄毗伽可汗。辛卯,以衡州刺史令狐楚為郢州刺史,吉州司馬孟簡為睦州刺史。壬辰,詔百辟卿士宜各徇公,勿為朋黨。甲午,以張弘靖入幽州,受朝賀。中書門下奏燕、薊八州平,準禮宜告陵廟,從之。 五月丙申朔。戊戌,以刑獄淹滯,立程:凡大事,大理寺三十五日詳斷訖,申刑部,三十日聞奏;中事,大理寺三十日,刑部二十五日;小事,大理寺二十五日,刑部二十日。所斷罪二十件已上為大,十件已上為中,十件已下為小。刑部四覆官、大理六丞每月常須二十日入省寺,其廚料令戶部加給。從中丞牛僧孺奏也。己亥,貶考功員外郎李渤為虔州刺史,以前書宰相考辭太過,宰相杜元穎等奏貶之。癸卯,幽州大將李參已下十八人并為刺史及諸衛(wèi)將軍。己酉,右散騎常侍致仕柳登卒。辛亥,造百尺樓于宮中。壬子,加茶榷,舊額百文,更加五十文,從王播奏。拾遺李玨上參論其不可,疏奏不報。丙辰,建王審薨。丁巳,滄州先置景州于弓高縣,置歸化縣于福城草市,并宜停廢。壬戌,幽州宣慰使給事中薛存慶卒于鎮(zhèn)州。癸亥,敕先置溵州于郾城,宜廢;其郾城上蔡、西平、遂平兩縣復(fù)隸蔡州;拭锰凸鞒鼋祷丶v登羅骨沒施合毗伽可汗。甲子,命金吾大將軍胡證充送公主入回紇使,兼冊可汗。又以太府卿李銳為入回紇婚禮使。 六月乙丑朔。辛未,吐蕃犯青塞堡。甲申,賜御史中丞牛僧孺金紫。 秋七月乙未朔。壬寅,月掩房次相。壬子,群臣上尊號曰文武孝德皇帝。是日,上受冊于宣政殿,禮畢,御丹鳳樓,大赦天下。甲寅,幽州監(jiān)軍使奏:“今月十日軍亂,囚節(jié)度使張弘靖別館。害判官韋雍、張宗元、崔仲卿、鄭塤。軍人取朱滔子洄為留后!倍∷龋H張弘靖為太子賓客分司。己未,再貶弘靖為吉州刺史。朱洄自以年老,令軍人立其子無融為留后。初,劉總歸朝,籍其軍中素難制者送歸闕庭,克融在籍中。宰相崔植、杜元穎素不知兵,心無遠慮,謂兩河無虞,不復(fù)禍亂矣,遂奏劉總所籍大將并勒還幽州,故克融為亂,復(fù)失河北矣。庚申,以昭義軍節(jié)度使劉悟檢校司空,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充幽州盧龍軍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以國子祭酒韓愈為兵部侍郎。辛酉,太和長色主發(fā)赴回紇,上以半仗御通化門臨送,群臣班于章敬寺前。 八月甲子朔。己巳,鎮(zhèn)州監(jiān)軍宋惟澄奏:七月二十八日夜軍亂,節(jié)度使田弘正并家屬將佐三百余口并遇害。軍人推衙將王廷湊為留后。辛未,以左金吾將軍楊元卿為涇州刺史,充四鎮(zhèn)北庭行軍、涇原節(jié)度使。敕公卿大臣至中書議幽、鎮(zhèn)討伐之謀。癸酉,王廷湊遣盜殺冀州刺史王進岌,據(jù)其郡。乙亥,以前涇原節(jié)度使田布起復(fù)檢校工部尚書,兼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充魏博節(jié)度使。己卯,以深州刺史、本州團練使牛元翼充深冀節(jié)度使。辛巳夜,太白近軒轅左角。冀州刺史吳暐潛為幽州兵所逐。瀛州兵亂,囚觀察使盧士玫。瀛州尋為幽州兵所據(jù)。乙丑,以河?xùn)|節(jié)度裴度充幽、鎮(zhèn)兩道招撫使。庚寅,以建州刺史李景儉為諫議大夫。壬辰夜,太白近太微西垣。癸巳,鎮(zhèn)州出兵圍深州。 九月甲午朔。丁酉,廢興州鳴水縣。戊戌夜,太白近太微右執(zhí)法。壬寅,大雨震霆。乙巳,相州兵亂,殺刺史邢楚。丙午,令內(nèi)常侍段文政監(jiān)領(lǐng)鄭滑、河?xùn)|、許三道兵,救援深州。吐蕃請盟,許之。辛亥夜,月近天關(guān)。壬子,幽州賊掠易州淶水、遂城、滿城。癸丑,以前魏博節(jié)度使李醞為太子少保。癸酉,魏博節(jié)度使田布奏,出師五千赴貝州行營。 冬十月甲子朔。丙寅,太中大夫、守刑部尚書、騎都尉王播可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依前充鹽鐵轉(zhuǎn)運使。以河?xùn)|節(jié)度使裴度充鎮(zhèn)州四面行營都招討使。以左領(lǐng)軍衛(wèi)大將軍杜叔良充深、冀諸道行營節(jié)度使。戊辰,以深、冀節(jié)度使牛元翼為鎮(zhèn)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成德軍節(jié)度、鎮(zhèn)冀深趙等州節(jié)度使。辛未,以中書舍人、知貢舉王起為禮部侍郎,兵部郎中楊嗣復(fù)為庫部郎中、知制誥。壬申,以東都留守鄭絪為吏部尚書。以吏部尚書李絳檢校右仆射,判東都尚書省事、東都留守、都畿防御使。以工部尚書丁公著檢校左散騎常侍,兼越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浙東觀察使。乙亥,沂州刺史王智興為武寧軍節(jié)度副使。丁丑,裴度奏,自將兵取故關(guān)路進討。朱克融兵寇蔚州。戊寅,王廷湊兵寇貝州。易州刺史柳公濟奏于白石嶺破燕軍三千。滄州烏重胤奏,于饒陽破賊。工部尚書韋貫之卒。壬午,以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白居易為中書舍人。河?xùn)|節(jié)度使裴度三上章,論翰林學(xué)士元稹與中官知樞密魏弘簡交通,傾亂朝政。以稹為工部侍郎,罷學(xué)士。弘簡為弓箭庫使。甲申,以京兆尹、御史大夫柳公綽為吏部侍郎。丙戌,以深冀行營節(jié)度使杜叔良為滄州刺史、橫海軍節(jié)度使,以代烏重胤;授重胤檢校司徒、興元尹,充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時上急于誅賊,杜叔良出征日面辭,奏云:“臣必旦夕破賊。”重胤善將知兵,以賊勢未可卒平,用兵稍緩,故有是拜。丁亥,前浙東觀察使薛戎卒。戊子,魏博田布奏,自率全師進討。太子少保李醞卒。己丑,以戶部侍郎、判度支崔為工部尚書、判度支。以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崔從為尚書左丞;以秘書監(jiān)許季同為華州刺史,充潼關(guān)防御、鎮(zhèn)國軍使。辛卯,昭義劉悟奏,自將兵次臨城。 十一月甲午朔,裴度奏破賊于會星鎮(zhèn)。朱克融兵大寇定州,節(jié)度使陳楚出師拒戰(zhàn),破賊二萬。乙巳,徐州崔群奏,遣節(jié)度副使王智興率師赴行營。戊申,以司農(nóng)卿裴武為鎮(zhèn)州行營供軍使。戊午,上御宣政殿,試制科舉人。辛酉,淄青牙將馬延崟謀逆,節(jié)度使薛平覺其謀而誅之。詔中書舍人白居易、繕部郎中陳岵、考功員外郎賈餗同考制策。十二月甲子朔。丙寅,以前容管經(jīng)略使留后嚴公素為容州刺史、容管經(jīng)略使。丁卯,貶諫議大夫李景儉為楚州刺史。庚午,杜叔良之軍與賊戰(zhàn)于博野,為賊所敗,七千人陷賊,叔良僅免。乙亥,敕諸道除上供外,留州留使錢內(nèi)每貫割二百文以助軍用,賊平后仍舊。定州陳楚破朱克融賊二萬于望都。戊寅,以鳳翔節(jié)度使李光顏為忠武軍節(jié)度使,代李遜,仍兼深、冀行營節(jié)度。以李遜為鳳翔節(jié)度使。貶員外郎獨孤朗韶州刺史,起居舍人溫造朗州刺史,司勛員外郎李肇澧州刺史,刑部員外郎王鎰郢州刺史,坐與李景儉于史館同飲,景儉乘醉見宰相謾罵故也。兵部郎中知制誥馮宿、庫部郎中知制誥楊嗣復(fù)各罰一季俸料,亦坐與景儉同飲,然先起,不貶官。辛巳,李光顏赴鎮(zhèn),百僚餞于章敬寺。上御通化門臨送,賜玉帶名馬。仍敕神策副使楊承和充深、冀行營都監(jiān)押。壬午,出內(nèi)庫錢五萬貫以助軍。乙酉,以幽州都知兵馬使朱克融檢校左散騎常侍,充幽州盧龍軍節(jié)度使,其拘囚張弘靖、殺害府僚之罪,一切釋放。時朝議以克融能保全弘靖,王廷湊殺害弘正,可赦燕而誅趙,故有是詔。是歲,天下戶計二百三十七萬五千八百五,口一千五百七十六萬二千四百三十二,元不進戶軍州不在此內(nèi)。 二年春正月癸巳朔,以用兵罷元會。乙未,以夔州刺史王承弁為安南都護、本管經(jīng)略招討使。丁酉,朱克融陷滄州弓高縣,賊攻下博,兼邀餉道車六百乘而去。庚子,魏博兵自潰于南宮縣。戊申,魏博牙將史憲誠奪師,田布伏劍而卒。己酉,以魏博中軍先鋒兵馬使史憲誠檢校工部尚書,兼魏州大都督府長史魏博節(jié)度使。是日,大風霾。庚戌,以德州刺史王日簡為滄州刺史,充橫海軍節(jié)度、滄德棣觀察等使,以代叔良。壬子,貶叔良為歸州刺史,以獻計誅幽鎮(zhèn)無功,而兵敗喪所持旌節(jié)也。甲寅,以工部尚書、判度支崔倰檢校禮部尚書,兼鳳翔尹,充鳳翔隴節(jié)度使。以鴻臚卿、兼御史大夫張平叔判度支。復(fù)以弓高縣為景州。青州奏海凍二百里。乙卯,以前鳳翔節(jié)度使李遜為刑部尚書。己未,刑部尚書李遜卒。庚子,以兗、沂、密觀察使曹華為節(jié)度使;以天德軍防御使李進誠兼靈州刺史,充朔方、靈、鹽定遠城等州節(jié)度使;以晉州刺史李岵為豐州刺史,充天德軍、豐州、東西受降城都防御使。內(nèi)出繒帛八萬匹以助軍。權(quán)停嶺南、黔中今年選補。 二月癸亥朔。甲子,詔雪王廷湊,仍授鎮(zhèn)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充成德軍節(jié)度、鎮(zhèn)冀深趙等州觀察等使。三軍將士,待之如初。仍令兵部侍郎韓愈往彼宣諭。以前吉州刺史張弘靖為撫州刺史。弘靖初貶官,尚在幽州,拘留半歲,克融授節(jié),始得還,故有是命。丙寅,以前成德軍節(jié)度使牛元翼檢校工部尚書、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jié)度觀察、臨漢監(jiān)牧等使。丁卯,以考功郎中、知制誥李德裕為書舍人,依前翰林學(xué)士。癸酉,以鄜坊節(jié)度使韓充為義成軍節(jié)度使,以代王承元。以承元為鄜坊節(jié)度使。甲戌夜,火、木星相近。滄州節(jié)度使王日簡賜姓名李全略。辛巳,以正議大夫、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騎尉、賜紫金魚袋崔植為刑部尚書,罷知政事。以工部侍郎元稹守本官、同平章事。以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李德裕為御史中丞。司勛員外郎、知制誥李紳為中書舍人,依前翰林學(xué)士。右庶子王仲周以奉使緩命,貶臺州刺史。癸未,以深、冀行營諸軍節(jié)度、忠武軍節(jié)度使李光顏為滄州刺史、橫海軍節(jié)度使,兼忠武軍節(jié)度、深冀行營并如故;以橫海軍節(jié)度使李全略為德州刺史、德棣等州節(jié)度。丙戌,以兵部郎中、知制誥馮宿檢校左庶子,充山南道節(jié)度副使,權(quán)知襄州軍府事,以牛元翼在深州重圍故也。丁亥,以河?xùn)|節(jié)度使、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裴度守司徒、平章事,充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省事、都畿汝防御使、太微宮等使;以前靈武節(jié)度使李聽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xùn)|節(jié)度使。 三月壬辰朔,詔曰:“武班之中,淹滯頗久。又諸薦送大將,或隨節(jié)度使歸朝。自今已后,宜令神策六軍軍使及南衙常參武官,各具歷任送中書門下,素立大功及有才器者,量加獎擢。常參官依月限改轉(zhuǎn),諸道軍府帶監(jiān)察已上官者,限三周年即與改轉(zhuǎn)。軍士死王事者,三周年內(nèi)不得停衣糧。先于留州留使錢內(nèi)每貫割二百文助軍,今后不用抽取!鄙嫌隈S軍之道,未得其要,常云宜姑息其臣。故即位之初,傾府庫頒賞之,長行所獲,人至巨萬,非時賜與,不可勝紀。故軍旅益驕,法令益弛,戰(zhàn)則不克,國祚日危。洎頒此詔,方鎮(zhèn)多以大將文符鬻之富賈,曲為論奏,以取朝秩者,疊委于中書矣。名臣扼腕,無如之何,癸巳,以兵部尚書蕭俛為太子少保,以前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李逢吉為兵部尚書。壬寅,左驍衛(wèi)上將軍張奉國卒。以鴻臚卿、判度支張平叔為戶部侍郎唷職。平叔以曲承恩顧,上疏請官自賣鹽,可以富國強兵,陳利害十八條。詔下其疏,令公卿詳議。中書舍人韋處厚隨條詰難,固言不可,事遂不行。朱克融、王廷湊合兵攻深州,不解。裴度與書諭之,克融還鎮(zhèn),廷湊攻城亦緩,乃并加檢校工部尚書。戊申,裴度來朝,對于麟德殿,伏奏龍墀,因敘河北用兵,嗚咽流涕,上改容慰勞之。壬子,以新授東都留守裴度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淮南節(jié)度使。癸丑,徐州節(jié)度使崔群為其副使王智興所逐,智興自專軍務(wù)。甲寅,以右仆射韓皋為左仆射,以前淮南節(jié)度使李夷簡為右仆射。前東都留守李絳復(fù)拜舊官。丙辰,守司徒裴度正衙受冊訖,謁太廟,赴尚書省上,宰臣百僚皆送。丁己,以左丞崔從檢校禮部尚書、鄜州刺史、鄜坊節(jié)度使,以代王承元。以承元為鳳翔、隴節(jié)度使。戊午,司徒裴度復(fù)入中書知政事。以中書侍郎、平章事王播檢校右仆射,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淮南節(jié)度使,依前兼諸道鹽鐵轉(zhuǎn)運使。以鳳翔節(jié)茺使崔俛為河南尹。牛元翼率十余騎突圍出深州來朝,深州大將臧平等一百八十人皆為王廷湊所殺。己未,以武寧軍節(jié)度副使王智興檢校工部尚書,兼徐州刺史,充武寧軍節(jié)度使。以德、棣節(jié)度使李全略復(fù)為滄州節(jié)度使,仍合滄、景、德、棣為一鎮(zhèn)。李光顏還鎮(zhèn)許州。 夏四月辛酉朔,日有蝕之。甲子,左仆射韓皋赴省上,中使賜酒饌,宰臣百僚送,一如近式。云陽縣角抵力人張蒞負羽林官騎康憲錢。憲往徵之。蒞乘醉打憲將殞,憲男買德年十四,持木鐘擊蒞首破,三日而卒。刑部奏覆,敕曰:“買德尚在童年,能知子道。雖殺人當死,為父可哀。若從沉命之科,恐失原情之意?蓽p死罪一等!毙弥荽淌防铄臼夭┮,王廷湊玫之不下。其李寰所領(lǐng)兵宜割屬右神策,以寰為軍使,仍以忻州軍為名。庚辰,桂管觀察使杜式方卒。癸未,以武寧軍節(jié)度使崔群為秘書監(jiān),分司東都。翰林侍講學(xué)士韋處厚、路隨進所撰《六經(jīng)法言》二十卷,賜錦彩二百匹、銀器二百事,處厚改中書舍人,隨改諫議大夫,并賜金紫。丁亥,以秘書監(jiān)嚴譽為桂管觀察使。是夜,東北有流星,光彩燭地,殷殷有聲,擊天市垣,至郎位滅。 五月辛卯朔。以德州刺史李景儉為諫議大夫。癸丑,太子少傅嚴綬卒。戊午,幽州朱克融上表進馬萬匹、羊十萬口,先請其價賞軍。隴山有異獸如猴,腰尾皆長,色青赤而猛鷙,見蕃人則躍而食之,遇漢人則否。 六月庚申朔。甲子,司徒、平章事裴度守尚書右仆射,工部侍郎、平章事元稹為同州刺史史。以正議大夫、守兵部尚書、輕車都尉李逢吉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乙丑,大風震電,墜太廟鴟吻,霹御史臺樹。丁卯,以易州刺史柳公濟為定州刺史、義武節(jié)度使。壬申,諫官論責裴度太重,元稹太輕,乃追稹制書,削長春宮使。戊寅,以前右仆射李夷簡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戊子,復(fù)置邕管,以安南副使崔結(jié)為邕管經(jīng)略使。秋七月己丑朔。丙申,宋王結(jié)薨,廢朝。戊戌,汴州軍亂,逐節(jié)度使李愿,立牙將李翙為留后。好畤縣山水漂溺居人三百家。陳、許、蔡等州水。壬寅,出中書舍人白居易為杭州刺史。乙巳,詔南北省五品已上官議討李翙。丙午,貶李愿為隨州刺史。以鄭、滑節(jié)度使韓充為汴州刺史、宣武軍節(jié)蓄使、汴宋亳潁觀察等使,鄭、滑如故;以宣武軍節(jié)度押衙李為右金吾衛(wèi)將軍。丁未,內(nèi)出綾絹五十萬匹付度支,以供軍用。陳、許水災(zāi),賑粟五萬石。己酉,中使楊瑞昌使鎮(zhèn)州。王廷湊奏:“奉詔取牛元翼家族,請至秋末發(fā)遣。其田弘正骸骨,尋訪不知所在。”辛亥,以贈司徒、忠烈公李忄妻子源為諫議大夫,賜緋魚袋。乙卯,敕:“員外郎知刺誥二年后轉(zhuǎn)郎中,又二年后轉(zhuǎn)前行郎中,又一年即正除;諫議大夫知同前郎中;給事中并翰林學(xué)士別宣知者,不在此限!币郧傲x武軍節(jié)度使陳楚為東都留守、判尚書省事、東畿汝防御使。本朝故事,東都留守罕用武臣,今用楚,以李翙擾汴、宋故也。八月己未朔,以絳州刺史崔弘禮為河南尹,兼東畿防御副使。給事中韋穎以弘禮望輕,封還詔書,上遣中使諭之,乃下。詔陳、許李光顏將兵收汴州。戊辰,以左仆射韓皋為東都留守、判尚書省事、東畿汝防御使。以東都留守陳楚為河陽懷節(jié)度使。癸酉,韓充奏今月六日發(fā)軍入汴州界,營于千塔。丙子,汴州監(jiān)軍姚文壽與兵馬使李質(zhì)同謀斬李翙及其黨薛志忠、秦鄰等。丁丑,韓充入汴州。以前東都留守李絳為華州刺史,充潼關(guān)防御、鎮(zhèn)國軍等使。浙東處州大水,溺居民。以兗、海沂密節(jié)度使曹華為滑州刺史,充義成軍節(jié)度、鄭滑潁等州觀察等使;以宋州刺史高承簡為兗州刺史、兗海沂密等州節(jié)度使;以汴州防城兵馬使李質(zhì)為右金吾衛(wèi)將軍。潁州棣鄭、滑觀察使。鹽鐵轉(zhuǎn)運使王播進《開潁口圖》。 九月戊子朔,浙西大將王國清謀叛,觀察使竇易直討平之,同惡二百余人并誅之。韓充送李翙男道源、道樞、道瀹等三人,斬于西市;翙妻馬氏、小男道本、女汴娘配于掖庭。壬子,太子少師李夷簡卒贈太子太保。癸卯,以前河陽節(jié)度使郭釗為河中尹,兼河中、絳、隰等州節(jié)度使。御使中丞李德裕為潤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江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以代竇易直。以易直為吏部會議郎。加晉州刺史李寰為晉、慈等州都團練觀察使。乙巳,敕團練防御州置判官一員,其副使推巡并停。辛亥,以吏部侍郎柳公綽為御史大夫。先有詔廣芙蓉苑南面,居人廬舍墳?zāi)共⒁浦,群情駭擾。癸丑,降敕罷之。德州軍亂,害剌史王稷,盡剽其家財奴仆。丁巳,以萬州刺史李元喜為安南都護。陰山府沙陀突厥兵馬使朱耶執(zhí)宜來朝貢,賜官誥、錦彩、銀器。 冬十月戊午朔。壬戌,前河中晉、絳、慈、隰等州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中書令、河中尹、上柱國、許國公韓弘可守司徒、兼中書令。甲子夜,月掩牽牛中星。戊辰,興元節(jié)度使以色列重胤來朝,移授天平軍節(jié)度使。己卯,以工部侍郎鄭權(quán)為工部尚書,以前華州刺史許季同為工部侍郎。是日,上由復(fù)道幸咸陽,止于善因佛寺,施僧錢百萬,咸陽令絹百匹。閏十月戊子朔,入回紇使金吾大將軍胡證、副使光祿卿李憲、婚禮使衛(wèi)尉卿李銳、副使宗正少卿李子鴻等,送太和公主自蕃中回。庚寅,以吏部尚書鄭絪為太子少傅;以太常卿趙宗儒為吏部尚書;韋綬為興元尹,充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壬辰,右驍衛(wèi)大將軍韓公武卒,廢朝。以戶部尚書楊于陵為太常卿。丙申,回紇可汗遣使獻國信四床、女口六人、葛祿口四人。己亥,敕翰林侍講學(xué)士諫議大夫路隨、中書舍人韋處厚,兼充史館修撰《憲宗實錄》,仍更日入史館。《實錄》未成,且許不入內(nèi)署,仍放朝參。甲寅,詔:“江淮諸州旱損多,所在米價不免踴貴,眷言疲困,須議優(yōu)矜。宜委淮南、浙西東、宣歙、江西、福建等道觀察使,各于當?shù)烙兴堤,取常平義倉斛斗,據(jù)時估減半價出糶,以惠貧民!北,以太子賓客令狐楚為陜、虢觀察使。十一月丁巳朔。丁卯,尚書左丞庾承宣為陜、虢觀察使。令狐楚復(fù)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楚已至陜州視事一日,追改之。庚午,命景王率禁軍五百騎,侍從皇太后幸華清宮,又幸石甕寺。辛未,以前安南都護桂仲武為邕管經(jīng)略使。癸酉,上幸華清宮迎太后,巡狩于驪山下,即日馳還,太后翌日方還。丙子,集王緗薨。庚辰,上與內(nèi)官擊鞠禁中,有內(nèi)官欻然墜馬,如物所擊。上恐,罷鞠升殿,足不能履地,風眩就床。自是外不聞上起居者三日。是夜,月近房。十二月丁亥朔,詔五坊鷹隼并解放,獵具皆毀之。庚寅,宰臣李逢吉率百僚至延英門請見,上不許。中外與度等三上疏,請立皇太子。是夜,司徒、中書令韓弘卒。辛卯,上于紫宸殿御大繩床見百官,李逢吉奏景王成長,請立為皇太子,左仆射裴度又極言之。癸已,詔景王為皇太子。淮南奏和州饑,烏江百姓殺縣令以取官米。甲午,內(nèi)出絹二百匹,賑兩市癃殘窮者。己未,兩軍容內(nèi)司公主戚屬之家,并以上疾痊平,諸寺為僧齋。仍敕在京諸司疏放系囚。丙午,上御宣政殿冊皇太子。受冊畢,百僚謁太子于東宮,太子舉簾,執(zhí)笏答拜,宮僚拜則受之。丁未,判度支、戶部侍郎張平叔貶通州刺史。是夜,月掩左角。己酉,以前天平軍節(jié)度使馬總檢校左仆射、守戶部尚書。庚戌,以吏部侍郎竇易直為戶部侍郎、判度支。癸丑,以太子冊禮畢,宣制赦囚徒。以前黔中觀察使崔元略為鄂、岳、蘄、黃、安等州觀察使。太子賓客孟簡卒。乙卯,以前陜虢觀察使衛(wèi)中行為尚書右丞。是冬十月頻雪,其后恒燠,水不冰凍,草木萌發(fā),如正二月之后。 三年正月丁已朔,上以疾不受朝賀。是日大風,昏翳竟日。嗣郢王佐宜于崖州安置,坐妄傳禁中語也。敕不得買新羅人為奴婢,已在中國者即放歸其國。禮部侍郎王起奏:當司所試貢舉人,試訖申送中書,候覆訖下當司,然后大字放榜。從之。 二月,天平軍監(jiān)軍奏:節(jié)度使烏重胤病,牙將王贄割股肉以療,河陽節(jié)度使陳楚奏:移使府于三城,未有門戟,欲移懷州門戟于河陽。從之。廣東省議大夫殷侑奏禮部貢舉請置《三傳》、《三史》科,從之。戶部尚書。崔倰卒。 三月丁已,宰臣百僚賜宴于曲江亭。敕應(yīng)御服及器用在淮南、兩浙、宣歙等道合供進者,并端午誕節(jié)常例進獻者,一切權(quán)停。其鷹犬之類,除備蒐狩外,并令解放。以牛僧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日晡晚后,有賊入通化門,斗死者一人,傷者六人。賜宣徽院從奉官錢一百二十貫文已下有差。 五月,山南西道奏移成州于寶井堡。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牛元翼卒。秘書少監(jiān)李隨奏請造當司圖書印一面,從之。 六月,宰相監(jiān)修圖史杜元穎奏:史官沈傳師除鎮(zhèn)湖南,其本分修史,便令將赴本任修撰。從之。敕京兆尹、御史大夫韓愈宜放臺參,后不得為例。七月,國子祭酒韋乾慶卒。 八月,鄭、滑節(jié)度使曹華卒。檢校尚書右仆射、戶部尚書馬總卒。興元節(jié)度使韋綬卒。上由復(fù)道幸興慶宮,至通化門,賜持盂僧絹二百匹。因幸五方,賜從官金銀鋌有差。 九月,澤潞節(jié)度使劉悟進位平章事。賜宰臣百僚重九宴于曲江亭。南詔王丘佺進金碧文絲十有六品。十月,以京兆尹韓愈為兵部侍郎,以御史中丞李紳為江西觀察使。宰相李逢吉與李紳不協(xié),紳有時望,恐用為相。及紳為中丞,乃除韓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仍放臺參。紳性峭直,屢上疏論其事,遂與愈辭理往復(fù),逢吉乃兩罷之。然紳出而愈留。宰相杜元穎罷知政事,除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龍武統(tǒng)軍陳楚卒。以兵部侍郎韓愈為吏部侍郎,新除江西觀察使李紳為戶部侍郎。紳既罷除江西,上令中使就第賜玉帶,紳因除敘泣而請留,中使具奏,故與愈俱改官。召翰林學(xué)士龐嚴對,因賜金紫。賜內(nèi)園使公廨本錢一萬貫,軍器使三千貫。杜元穎赴鎮(zhèn)蜀,上御安福門餞,因賜皇城留守及金吾衛(wèi)率等帛有差。 十一月,上御通化門,觀作毗沙門神,因賜絹五百匹。停浙東貢甜菜、海蚶。十二月,浙西觀察使李德裕奏去管內(nèi)淫祠一千一十五所。 四年正月辛亥朔,上御殿受朝如常儀。上餌金石之藥,處士張皋上疏切諫,上悅,召之,求皋不獲。澤、潞判官賈直言新授諫議大夫,劉悟上表乞留,從之。禮部尚書致仕孔戣卒。辛未,上大漸,詔皇太子監(jiān)國。壬申,上崩于寢殿,時年三十。群臣上謚曰睿圣文惠孝皇帝,廟號穆宗。十一月庚申,葬于光陵。 史臣曰:臣觀五運之推遷,百王之隆替,亦無常治,亦無常亂,在人而已,匪降自天。當軒黃御宇之秋,則百年無事;及商辛握圖之日,則四海橫流。昔章武皇帝國命之不行,惜朝綱之將墜,乃求賢俊,總攬英雄,果能扼大盜之喉,制奸臣之命。五十載已終之土,復(fù)入提封;百萬戶受弊之氓,重蘇景化。元和之政,幾致升平。鴟梟方革于好音,龍鼎俄傷于短祚。茍或時有平、勃之佐,繼以文、景之才,則延湊、克融,自縮螳螂之臂;智興、李,敢萌狗鼠之謀?強盜寧窺孟賁之金,餓隸不拾嬰兒之餌。觀夫孱主,可謂痛心,不知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不恤黎元之疾苦。謂威權(quán)在手,可以力制萬方;謂旒冕在躬,可以坐馳九有。曾不知聚則萬乘,散則獨夫,朝作股肱,暮為仇敵。仲長子所謂“至于運徙勢去,獨不覺悟者,豈非富貴生不仁,沉溺致愚疾。存亡以之迭代,治亂從此周復(fù)!闭\哉是言也!贊曰:惠王不令,敗度亂政。驕僻偶全,實賴遺慶。皇皇上帝,為民立正。此何人哉,遽主鼎命。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杜f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