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裴垍 李吉甫 李藩 權(quán)德輿(子璩) 裴垍字,弘中,河東聞喜人。垂拱中宰相居道七代孫。垍弱冠舉進士。貞元中,制舉賢良極諫,對策第一,授美原縣尉。秩滿,藩府交辟,皆不就。拜監(jiān)察御史,轉(zhuǎn)殿中侍御史、尚書禮部考功二員外郎。時吏部侍郎鄭珣瑜請垍考詞判,垍守正不受請托,考核皆務(wù)才實。 元和初,召入翰林為學士,轉(zhuǎn)考功郎中、知制誥,尋遷中書舍人。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詔將下之夕,感出涕。謂垍曰:“吉甫自尚書郎流落遠地,十余年方歸,便入禁署,今才滿歲,后進人物,罕所接識。宰相之職,宜選擢賢俊,今則懵然莫知能否。卿多精鑒,今之才杰,為我言之。”垍取筆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數(shù)月之內(nèi),選用略盡,當時翕然稱吉甫有得人之稱。三年,詔舉賢良,時有皇甫湜對策,其言激切;牛僧孺、李宗閔亦苦詆時政?脊贄钣诹辍㈨f貫之升三子之策皆上第,垍居中覆視,無所同異。及為貴幸泣訴,請罪于上,憲宗不得已,出于陵、貫之官,罷垍翰林學士,除戶部侍郎。然憲宗知垍好直,信任彌厚。 其年秋,李吉甫出鎮(zhèn)淮南,遂以垍代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明年,加集賢院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垍奏:“集賢御書院,請準《六典》,登朝官五品已上為學士,六品已下為直學士;自非登朝官,不問品秩,并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館請登朝官入館者,并為修撰;非登朝官,并為直史館。仍永為常式!苯詮闹。 元和五年,中風病。憲宗甚嗟惜,中使旁午致問,至于藥膳進退,皆令疏陳。疾益痼,罷為兵部尚書,仍進階銀青。明年,改太子賓客。卒,廢朝,賻禮有加,贈太子少傅。 初,垍在翰林承旨,屬憲宗初平吳、蜀,勵精思理,機密之務(wù),一以關(guān)垍。垍小心敬慎,甚稱中旨。及作相之后,懇請旌別淑慝,杜絕蹊徑,齊整法度,考課吏理,皆蒙垂意聽納。吐突承璀自春宮侍憲宗,恩顧莫二。承璀承間欲有所關(guān)說,憲宗憚垍,誡勿復(fù)言,在禁中常以官呼垍而不名。楊于陵為嶺南節(jié)度使,與監(jiān)軍許遂振不和,遂振誣奏于陵,憲宗令追與慢官。垍曰:“以遂振故罪一藩臣,不可。”請授吏部侍郎。嚴綬在太原,其政事一出監(jiān)軍李輔光,綬但拱手而已,垍具奏其事,請以李鄘代之。 王士真死,其子承宗以河北故事請代父為帥。憲宗意速于太平,且頻蕩寇孽,謂其地可取。吐突承璀恃恩,謀撓垍權(quán),遂伺君意,請自征討。盧從史陰苞逆節(jié),內(nèi)與承宗相結(jié)約,而外請興師,以圖厚利。垍一一陳其不可,且言:“武俊有大功于朝,前授李師道而后奪承宗,是賞罰不一,無以沮勸天下!倍毫舭霘q,憲宗不決,承璀之策竟行。及師臨賊境,從史果攜貳,承璀數(shù)督戰(zhàn),從史益驕倨反覆,官軍病之。時王師久暴露無功,上意亦怠。 后從史遣其衙門將王翊元入奏,垍延與語,微動其心,且喻以為臣之節(jié),翊元因吐誠言從史惡稔可圖之狀。垍遣再往,比復(fù)還,遂得其大將烏重胤等要領(lǐng)。垍因從容啟言:“從史暴戾,有無君之心。今聞其視承璀如嬰孩,往來神策壁壘間,益自恃不嚴,是天亡之時也。若不因其機而致之,后雖興師,未可以歲月破也!睉椬诔蹉等唬焖计溆,方許之。垍因請密其謀,憲宗曰:“此唯李絳、梁守謙知之!睍r絳承旨翰林,守謙掌密命。后承璀竟擒從史,平上黨,其年秋班師。垍以“承璀首唱用兵,今還無功,陛下縱念舊勞,不能加顯戮,亦請貶黜以謝天下”。遂罷承璀兵柄。 先是,天下百姓輸賦于州府: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建中初定兩稅,時貸重錢輕;是后貨輕錢重,齊人所出,固已倍其初征。而其留州送使,所在長吏又降省估使就實估,以自封殖而重賦于人。及垍為相,奏請:“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切令依省估。其所在觀察使,仍以其所蒞之郡租賦自給;若不足,然后征于支郡!逼渲T州送使額,悉變?yōu)樯瞎,故江淮稍息肩? 垍雖年少,驟居相位,而器局峻整,有法度,雖大僚前輩,其造請不敢干以私。諫官言時政得失,舊事,操權(quán)者多不悅其舉職。垍在中書,有獨孤郁、李正辭、嚴休復(fù)自拾遺轉(zhuǎn)補闕,及參謝之際,垍廷語之曰:“獨孤與李二補闕,孜孜獻納,今之遷轉(zhuǎn),可謂酬勞愧矣。嚴補闕官業(yè),或異于斯,昨者進擬,不無疑緩!毙輳(fù)悚恧而退。垍在翰林,舉李絳、崔群同掌密命;及在相位,用韋貫之、裴度知制誥,擢李夷簡為御史中丞,其后繼踵入相,咸著名跡。其余量材賦職,皆葉人望,選任之精,前后莫及。議者謂垍作相,才與時會,知無不為,于時朝無幸人,百度浸理;而再周遘疾,以至休謝,公論惜之。 李吉甫,字弘憲,趙郡人。父棲筠,代宗朝為御史大夫,名重于時,國史有傳。吉甫少好學,能屬文。年二十七,為太常博士,該洽多聞,尤精國朝故實,沿革折衷,時多稱之。遷屯田員外郎,博士如故,改駕部員外。宰臣李泌、竇參推重其才,接遇頗厚。及陸贄為相,出為明州員外長史;久之遇赦,起為忠州刺史。時贄已謫在忠州,議者謂吉甫必逞憾于贄,重構(gòu)其罪;及吉甫到部,與贄甚歡,未嘗以宿嫌介意。六年不徙官,以疾罷免。尋授柳州刺史,遷饒州。先是,州城以頻喪四牧,廢而不居,物怪變異,郡人信驗;吉甫至,發(fā)城門管鑰,剪荊榛而居之,后人乃安。 憲宗嗣位,征拜考功郎中、知制誥。既至闕下,旋召入翰林為學士,轉(zhuǎn)中書舍人,賜紫。憲宗初即位,中書小吏滑渙與知樞密中使劉光琦暱善,頗竊朝權(quán),吉甫請去之。劉辟反,帝命誅討之;計未決,吉甫密贊其謀,兼請廣征江淮之師,由三峽路入,以分蜀寇之力。事皆允從,由是甚見親信。二年春,杜黃裳出鎮(zhèn),擢吉甫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吉甫性聰敏,詳練物務(wù),自員外郎出官,留滯江淮十五余年,備詳閭里疾苦。及是為相,患方鎮(zhèn)貪恣,乃上言使屬郡刺史得自為政。敘進群材,甚有美稱。 三年秋,裴均為仆射、判度支,交結(jié)權(quán)幸,欲求宰相。先是,制策試直言極諫科,其中有譏刺時政,忤犯權(quán)幸者,因此均黨揚言皆執(zhí)政教指,冀以搖動吉甫,賴諫官李約、獨孤郁、李正辭、蕭俛密疏陳奏,帝意乃解。吉甫早歲知獎羊士諤,擢為監(jiān)察御史;又司封員外郎呂溫有詞藝,吉甫亦眷接之。竇群亦與羊、呂善。群初拜御史中丞,奏請士諤為侍御史,溫為郎中、知雜事。吉甫怒其不先關(guān)白,而所請又有超資者,持之數(shù)日不行,因而有隙。群遂伺得日者陳克明出入吉甫家,密捕以聞;憲宗詰之,無奸狀。吉甫以裴垍久在翰林,憲宗親信,必當大用,遂密薦垍代己,因自圖出鎮(zhèn)。其年九月,拜檢校兵部尚書,兼中書侍郎、平章事,充淮南節(jié)度使,上御通化門樓餞之。在揚州,每有朝廷得失,軍國利害,皆密疏論列。又于高郵縣筑堤為塘,溉田數(shù)千頃,人受其惠。 五年冬,裴垍病免。明年正月,授吉甫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及再入相,請減省職員并諸色出身胥吏等,及量定中外官俸料,時以為當。京城諸僧有以莊硙免稅者,吉甫奏曰:“錢米所征,素有定額,寬緇徒有余之力,配貧下無告之民,必不可許!睉椬谀酥。又請歸普潤軍于涇原。 七年,京兆尹元義方奏:“永昌公主準禮令起祠堂,請其制度!背酰懺,義陽、義章二公主咸于墓所造祠堂一百二十間,費錢數(shù)萬;及永昌之制,上令義方減舊制之半。吉甫奏曰:“伏以永昌公主,稚年夭枉,舉代同悲,況于圣情,固所鐘念。然陛下猶減制造之半,示折衷之規(guī),昭儉訓人,實越今古。臣以祠堂之設(shè),禮典無文,德宗皇帝恩出一時,事因習俗,當時人間不無竊議。昔漢章帝時,欲為光武原陵、明帝顯節(jié)陵,各起邑屋,東平王蒼上疏言其不可!獤|平王即光武之愛子,明帝之愛弟。賢王之心,豈惜費于父兄哉!誠以非禮之事,人君所當慎也。今者,依義陽公主起祠堂,臣恐不如量置墓戶,以充守奉。”翌日,上謂吉甫曰:“卿昨所奏罷祠堂事,深愜朕心。朕初疑其冗費,緣未知故實,是以量減。覽卿所陳,方知無據(jù)。然朕不欲破二十戶百姓,當揀官戶委之!奔Π葙R。上曰:“卿,此豈是難事!有關(guān)朕身,不便于時者,茍聞之則改,此豈足多耶!卿但勤匡正,無謂朕不能行也! 七年七月,上御延英,顧謂吉甫曰:“朕近日畋游悉廢,唯喜讀書。昨于《代宗實錄》中,見其時綱紀未振,朝廷多事,亦有所鑒誡。向后見卿先人事跡,深可嘉嘆!奔惦A跪奏曰:“臣先父伏事代宗,盡心盡節(jié),迫于流運,不待圣時,臣之血誠,常所追恨。陛下耽悅文史,聽覽日新,見臣先父忠于前朝,著在實錄,今日特賜褒揚,先父雖在九泉,如睹白日!币蚋┓魈,上慰諭之。 八年十月,上御延英殿,問時政記記何事。時吉甫監(jiān)修國史,先對曰:“是宰相記天子事以授史官之實錄也。古者,右史記言,今起居舍人是;左史記事,今起居郎是。永徽中,宰相姚璹監(jiān)修國史,慮造膝之言,或不可聞,因請隨奏對而記于仗下,以授于史官,今時政記是也!鄙显唬骸伴g或不修,何也?”曰:“面奉德音,未及施行,總謂機密,故不可書以送史官;其間有謀議出于臣下者,又不可自書以付史官;及已行者,制令昭然,天下皆得聞知,即史官之記,不待書以授也。且臣觀時政記者,姚璹修之于長壽,及璹罷而事寢;賈耽、齊抗修之于貞元,及耽、抗罷而事廢。然則關(guān)時政化者,不虛美,不隱惡,謂之良史也。” 是月,回紇部落南過磧,取西城柳谷路討吐蕃。西城防御使周懷義表至,朝廷大恐,以為回紇聲言討吐蕃,意是入寇。吉甫奏曰:“回紇入寇,且當漸絕和事,不應(yīng)便來犯邊,但須設(shè)備,不足為慮!币蛘堊韵闹葜撂斓,復(fù)置廢館一十一所,以通緩急。又請發(fā)夏州騎士五百人,營于經(jīng)略故城,應(yīng)援驛使,兼護黨項。九年,請于經(jīng)略故城置宥州。六胡州以在靈鹽界,開元中廢六州。曰:“國家舊置宥州,以寬宥為名,領(lǐng)諸降戶。天寶末,宥州寄理于經(jīng)略軍,蓋以地居其中,可以總統(tǒng)蕃部,北以應(yīng)接天德,南援夏州。今經(jīng)略遙隸靈武,又不置軍鎮(zhèn),非舊制也。”憲宗從其奏,復(fù)置宥州,詔曰:“天寶中宥州寄理于經(jīng)略軍,寶應(yīng)已來,因循遂廢。由是昆夷屢擾,黨項靡依,蕃部之人,撫懷莫及。朕方弘遠略,思復(fù)舊規(guī),宜于經(jīng)略軍置宥州,仍為上州,于郭下置延恩縣,為上縣,屬夏綏銀觀察使! 淮西節(jié)度使吳少陽卒,其子元濟請襲父位。吉甫以為淮西內(nèi)地,不同河朔,且四境無黨援,國家常宿數(shù)十萬兵以為守御,宜因時而取之。頗葉上旨,始為經(jīng)度淮西之謀。 元和九年冬,暴病卒,年五十七。憲宗傷悼久之,遣中使臨吊;常贈之外,內(nèi)出絹五百匹以恤其家,再贈司空。吉甫初為相,頗洽時情,及淮南再征,中外延望風采。秉政之后,視聽時有所蔽,人心疑憚之¨時負公望者慮為吉甫所忌,多避畏。憲宗潛知其事,未周歲,遂擢用李絳,大與絳不協(xié);而絳性剛評,訐于上前,互有爭論,人多直絳。然性畏慎,雖其不悅者,亦無所傷。服物食味,必極珍美,而不殖財產(chǎn),京師一宅之外,無他第墅,公論以此重之。有司謚曰敬憲;及會議,度支郎中張仲方駁之,以為太優(yōu)。憲宗怒,貶仲方,賜吉甫謚曰忠懿。 吉甫嘗討論《易象》異義,附于一行集注之下;及綴錄東漢、魏、晉、周、隋故事,訖其成敗損益大端,目為《六代略》,凡三十卷。分天下諸鎮(zhèn),紀其山川險易故事,各寫其圖于篇首,為五十四卷,號為《元和郡國圖》。又與史官等錄當時戶賦兵籍,號為《國計簿》,凡十卷。纂《六典》諸職為《百司舉要》一卷。皆奏上之,行于代。子德修、德裕。 李藩,字叔翰,趙郡人。曾祖至遠,天后時李昭德薦為天官侍郎,不詣?wù)训轮x恩,時昭德怒,奏黜為壁州刺史。祖畬,開元時為考功郎中,事母孝謹,母卒,不勝喪死。至遠、畬皆以志行名重一時。父承,為湖南觀察使,亦有名。 藩少恬淡修檢,雅容儀,好學。父卒,家富于財,親族吊者,有挈去不禁,愈務(wù)散施,不數(shù)年而貧。年四十余未仕,讀書揚州,困于自給,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亞居守東都,以故人子署為從事。洛中盜發(fā),有誣牙將令狐運者,亞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爭之不從,遂辭出。后獲真盜宋瞿曇,藩益知名。 張建封在徐州,辟為從事,居幕中,謙謙未嘗論細微。杜兼為濠州刺史,帶使職,建封病革,兼疾驅(qū)到府,陰有冀望。藩與同列省建封,出而泣語兼曰:“仆射公奄忽如此,公宜在州防遏,今棄州此來,欲何也?宜疾去!不若此,當奏聞。”兼錯愕不虞,遂徑歸。建封死,兼悔所志不就,怨藩甚。既歸揚州,兼因誣奏藩建封死時搖動軍中。德宗大怒,密詔杜佑殺之。佑素重藩,懷詔旬日不忍發(fā),因引藩論釋氏,曰:“因報之事,信有之否?”藩曰:“信然!痹唬骸皩徣绱,君宜遇事無恐!币虺鲈t。藩覽之,無動色,曰:“某與兼信為報也!庇釉唬骸吧魑鸪隹冢嵋衙苷,持百口保君矣!钡伦诘糜咏,怒不釋,亟追藩赴闕。及召見,望其儀形,曰:“此豈作惡事人耶!”乃釋然,除秘書郎。 王紹持權(quán),邀藩一相見即用,終不就。王仲舒、韋成季、呂洞輩為郎官,朋黨輝赫,日會聚歌酒,慕藩名,強致同會,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輩好為訛語俳戲,后召藩,堅不去,曰:“吾與仲舒輩終日,不曉所與言何也!焙蠊麛。遷主客員外郎,尋換右司。時順宗冊廣陵王淳為皇太子,兵部尚書王純請改名紹,時議非之,皆云:“皇太子亦人臣也,東宮之臣改之宜也,非其屬而改之,諂也。如純輩豈為以禮事上耶!”藩謂人曰:“歷代故事,皆自不識大體之臣而失之,因不可復(fù)正,無足怪也!奔疤蛹次,憲宗是也。宰相改郡縣名以避上名,唯監(jiān)察御史韋淳不改。既而有詔以陸淳為給事中,改名質(zhì);淳不得已改名貫之,議者嘉之。 藩尋改吏部員外郎。元和初,遷吏部郎中,掌曹事,為使所蔽,濫用官闕,黜為著作郎。轉(zhuǎn)國子司業(yè),遷給事中。制敕有不可,遂于黃敕后批之。吏曰:“宜別連白紙!狈唬骸皠e以白紙,是文狀,豈曰批敕耶!”裴垍言于帝,以為有宰相器,屬鄭絪罷免,遂拜藩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藎,事無不言,上重之,以為無隱。 四年冬,顧謂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給人足,或國貧下困,其故何也?”藩對曰:“古人云:‘儉以足用!w足用系于儉約。誠使人君不貴珠玉,唯務(wù)耕桑,則人無淫巧,俗自敦本,百姓既足,君孰與不足!自然帑藏充羨,稼穡豐登。若人君竭民力,貴異物,上行下效,風俗日奢,去本務(wù)末,衣食益乏,則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自然國貧家困,盜賊乘隙而作矣!今陛下永鑒前古,思躋富庶,躬尚勤儉,自當理平。伏愿以知之為非艱,保之為急務(wù),宮室輿馬,衣服器玩,必務(wù)損之又損,示人變風,則天下幸甚!钡墼唬骸皟約之事,是我誠心;貧富之由,如卿所說。唯當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濫,極言箴規(guī),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賀而退。 帝又問曰:“禳災(zāi)祈福之說,其事信否?”藩對曰:“臣竊觀自古圣達,皆不禱祠。故楚昭王有疾,卜者謂河為祟,昭王以河不在楚,非所獲罪,孔子以為知天道。仲尼病,子路請禱,仲尼以為神道助順,系于所行,己既全德,無愧屋漏。故答子路云:‘丘之禱久矣!稌吩疲骸莸霞,從逆兇!皂樀绖t吉,從逆則兇。《詩》云:‘自求多福。’則禍福之來,咸應(yīng)行事,若茍為非道,則何?汕?是以漢文帝每有祭祀,使有司敬而不祈,其見超然,可謂盛德。若使神明無知,則安能降福;必其有知,則私己求媚之事,君子尚不可悅也,況于明神乎!由此言之,則履信思順,自天祐之,茍異于此,實難致福。故堯、舜之德,唯在修己以安百姓。管仲云:‘義于人者和于神!w以人為神主,故但務(wù)安人而已。虢公求神,以致危亡,王莽妄祈,以速漢兵,古今明誡,書傳所紀。伏望陛下每以漢文、孔子之意為準,則百福具臻!钡凵罴沃。 時河東節(jié)度使王鍔用錢數(shù)千萬賂遺權(quán)幸,求兼宰相。藩與權(quán)德輿在中書,有密旨曰:“王鍔可兼宰相,宜即擬來!狈煲怨P涂“兼相”字,卻奏上云:“不可。”德輿失色曰:“縱不可,宜別作奏,豈可以筆涂詔耶!”曰:“勢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別作奏!”事果寢。李吉甫自揚州再入相,數(shù)日,罷藩為詹事。后數(shù)月,上思藩,召對,復(fù)有所論列。元和六年,出為華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未行卒,年五十八,贈戶部尚書。藩為相材能不及裴垍,孤峻頗后韋貫之,然人物清規(guī),亦其流也。 權(quán)德輿,字載之,天水略陽人。父皋,字士繇,后秦尚書翼之后。少以進士補貝州臨清尉。安祿山以幽州長史充河北按察使,假其才名,表為薊縣尉,署從事。皋陰察祿山有異志,畏其猜虐,不可以潔退,欲潛去,又慮禍及老母。天寶十四年,祿山使皋獻戎俘,自京師回,過福昌。福昌尉仲謨,皋從父妹婿也,密以計約之。比至河陽,詐以疾亟召謨,謨至,皋示已喑,瞪謨而瞑。謨乃勉哀而哭,手自含襲,既逸皋而葬其棺,人無知者。從吏以詔書還,皋母初不知,聞皋之死,慟哭傷行路。祿山不疑其詐死,許其母歸。皋時微服匿跡,候母于淇門;既得侍其母,乃奉母晝夜南去,及渡江,祿山已反矣。由是名聞天下;茨喜稍L使高適表皋試大理評事,充判官。屬永王璘亂,多劫士大夫以自從,皋懼見迫,又變名易服以免。玄宗在蜀,聞而嘉之,除監(jiān)察御史。會丁母喪,因家洪州。時南北隔絕,或逾歲不聞詔命。有中使奉宣至洪州,經(jīng)時未復(fù),過有求取,州縣苦之。時有王遘為南昌令,將執(zhí)按之,因見皋白其事;皋不言,久之,垂涕曰:“方今何由可致一敕使,而遽有此言!币蜓谔槎,遘遽拜謝之。浙西節(jié)度使顏真卿表皋為行軍司馬,詔征為起居舍人,又以疾辭。嘗曰:“本自全吾志,豈受此之名耶!”李季卿為江淮黜陟使,奏皋節(jié)行,改著作郎,復(fù)不起。兩京蹂于胡騎,士君子多以家渡江東,知名之士如李華、柳識兄弟者,皆仰皋之德而友善之。大歷三年,卒于家,年四十六。元和中謚曰貞孝。 初,皋卒,韓洄、王定為服朋友之喪,李華為其墓表,以為分天下善惡,一人而已。前贈秘書監(jiān),至是因子德輿為相,立家廟。至元和十二年,復(fù)贈太子太保。 德輿生四歲,能屬詩;七歲居父喪,以孝聞;十五為文數(shù)百篇,編為《童蒙集》十卷,名聲日大。韓洄黜陟河南,辟為從事,試秘書省校書郎。貞元初,復(fù)為江西觀察使李兼判官,再遷監(jiān)察御史。府罷,杜佑、裴胄皆奏請,二表同日至京。德宗雅聞其名,征為太常博士,轉(zhuǎn)左補闕。八年,關(guān)東大水,上疏請降詔恤隱,遂命奚陟等四人使。 裴延齡以巧幸判度支,九年,自司農(nóng)少卿除戶部侍郎,仍判度支。德輿上疏曰: 臣伏以爵人于朝,與眾共之,況經(jīng)費之司,安危所系。延齡頃自權(quán)判,逮今間歲,不稱之聲,日甚于初。群情眾口,喧于朝市,不敢悉煩圣聽,今謹略舉所聞。多云以常賦正額支用未盡者,便為剩利,以為己功。又重破官錢買常平先所收市雜物,遂以再給估價,用充別貯利錢。又云邊上諸軍皆至懸闕,自今春已來,并不支糧。伏以疆場之事,所虞非細,誠圣謨前定,終事切有司。陛下必以延齡孤貞?yīng)毩,為時所抑,丑正有黨,結(jié)此流言,何不以新收剩利,征其本末,為分析條奏?又擇朝賢信臣,與中使一人巡覆邊軍,察其資儲有無虛實。倘延齡受任已來,精心勤力,每事省約,別收羨余,于正數(shù)各有區(qū)分,邊軍儲蓄,實猶可支,身自斂怨,為國惜費;自宜更示優(yōu)獎,以洗群疑,明書厥勞,昭示天下。如或言者非謬,罔上實多,豈以邦國重務(wù),委之非據(jù)!臣職在諫曹,合采群議,正拜已來,今已旬日,道路云云,無不言此。豈京師士庶之眾,愚智之多,合而為黨,共有仇嫉。陛下亦宜稍回圣鑒,俯察群心。況臣之事君,如子事父;今當圣明不諱之代,若猶愛身隱情,是不忠不孝,莫大之罪。敢瀝肝血,伏待刑書。 十年,遷起居舍人。歲中,兼知制誥。轉(zhuǎn)駕部員外郎、司勛郎中,職如舊。遷中書舍人。是時,德宗親覽庶政,重難除授,凡命于朝,多補自御札。始,德輿知制誥,給事有徐岱,舍人有高郢;居數(shù)歲,岱卒,郢知禮部貢舉,獨德輿直禁垣,數(shù)旬始歸。嘗上疏請除兩省宮,德宗曰:“非不知卿之勞苦,禁掖清切,須得如卿者,所以久難其人。”德輿居西掖八年,其間獨掌者數(shù)歲。貞元十七年冬,以本官知禮部貢舉。來年,真拜侍郎,凡三歲掌貢士,至今號為得人。轉(zhuǎn)戶部侍郎。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誤用官闕,改太子賓客,復(fù)為兵部侍郎,遷太常卿。 五年冬,宰相裴垍寢疾,德輿拜禮部尚書、平章事,與李藩同作相。河中節(jié)度王鍔來朝,貴幸多譽鍔者,上將加平章事,李藩堅執(zhí)以為不可。德輿繼奏曰:“夫平章事,非序進而得,國朝方鎮(zhèn)帶宰相者,蓋有大忠大勛。大歷已來,又有跋扈難制者,不得已而與之。今王鍔無大忠勛,又非姑息之時,欲假此名,實恐不可!”上從之。 運糧使董溪、于皋謨盜用官錢,詔流嶺南。行至湖外,密令中使皆殺之。他日,德輿上疏曰: 竊以董溪等,當陛下憂山東用兵時,領(lǐng)糧料供軍重務(wù),圣心委付,不比尋常;敢負恩私,恣其贓犯,使之萬死,不足塞責。弘寬大之典,流竄太輕,陛下合改正罪名,兼責臣等疏略。但詔令已下,四方聞知,不書明刑,有此處分,竊觀眾情,有所未喻。伏自陛下臨御已來,每事以誠,實與天地合德,與四時同符,萬方之人,沐浴皇澤。至如于、董所犯,合正典章,明下詔書,與眾同棄,即人各懼法,人各謹身。 臣誠知其罪不容誅,又是已過之事,不合論辯,上煩圣聰。伏以陛下圣德圣姿,度越前古,頃所下一詔,舉一事,皆合理本,皆順人心。伏慮他時更有此比,但要有司窮鞫,審定罪名,或致之極法,或使自盡,罰一勸百,孰不甘心!巍巍圣朝,事體非細,臣每于延英奏對,退思陛下求理之言,生逢盛明,感涕自賀。況以愚滯樸訥,圣鑒所知,伏惟恕臣迂疏,察臣丹懇。 及李吉甫自淮南詔征,未一年,上又繼用李絳。時上求理方切,軍國無大小,一付中書。吉甫、絳議政頗有異同,或于上前論事,形于言色;其有詣于理者,德輿亦不能為發(fā)明,時人以此譏之。竟以循默而罷,復(fù)守本官。尋以檢校吏部尚書為東都留守,后拜太常卿,改刑部尚書。先是,許孟容、蔣乂等奉詔刪定格敕。孟容等尋改他官,乂獨成三十卷,表獻之,留中不出。德輿請下刑部,與侍郎劉伯芻等考定,復(fù)為三十卷奏上。十一年,復(fù)以檢校吏部尚書出鎮(zhèn)興元。十三年八月,有疾,詔許歸闕,道卒,年六十。贈左仆射,謚曰文。 德輿自貞元至元和三十年間,羽儀朝行,性直亮寬恕,動作語言,一無外飾,蘊藉風流,為時稱向。于述作特盛,《六經(jīng)》百氏,游泳漸漬,其文雅正而弘博,王侯將相洎當時名人薨歿,以銘紀為請者什八九,時人以為宗匠焉。尤嗜讀書,無寸景暫倦,有文集五十卷,行于代。子璩,中書舍人。 史臣曰:裴垍精鑒默識,舉賢任能,啟沃帝心,弼諧王道。如崔群、裴度、韋貫之輩,咸登將相,皆垍之薦達。立言立事,知無不為。吉甫該洽典經(jīng),詳練故實,仗裴垍之抽擢,致朝倫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別髦彥,垍知吉甫之善任賢良,相須而成,不忌不克。叔翰修身慎行,力學承家,批制敕有夕郎之風,涂御書見宰執(zhí)之器;而乃輕財散施,天爵是期,偉哉,自待之意也!德輿孝悌力學,髫齔有聞,疏延齡恣行巧佞,論皋謨不書明刑,三十年羽儀朝行,實皋之余慶所鐘。此四子者,所謂經(jīng)緯之臣,又何慚于王佐矣! 贊曰:二李秉鈞,信為名臣。甫柔而黨,藩俊而純。裴公鑒裁,朝無屈人。權(quán)之藻思,文質(zhì)彬彬。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杜f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