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虞世南 李百藥(子安期) 褚亮(劉孝孫 李玄道 李守素附)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隋內(nèi)史侍郎世基弟也。祖檢,梁始興王諮議;父荔,陳太子中庶子,俱有重名。叔父寄,陳中書侍郎,無子,以世南繼后,故字曰伯施。世南性沈靜寡欲,篤志勤學(xué),少與兄世基受學(xué)于吳郡顧野王,經(jīng)十余年,精思不倦,或累旬不盥櫛。善屬文,常祖述徐陵,陵亦言世南得己之意。又同郡沙門智永,善王羲之書,世南師焉,妙得其體,由是聲名籍甚。天嘉中,荔卒,世南尚幼,哀毀殆不勝喪。陳文帝知其二子博學(xué),每遣中使至其家將護之。及服闋,召為建安王法曹參軍。寄陷于陳寶應(yīng),在閩、越中,世南雖除喪,猶布衣蔬食。至太建末,寶應(yīng)破,寄還,方令世南釋布食肉。至德初,除西陽王友。陳滅,與世基同入長安,俱有重名,時人方之二陸。時煬帝在藩,聞其名,與秦王俊辟書交至,以母老固辭,晉王令使者追之。大業(yè)初,累授秘書郎,遷起居舍人。時世基當(dāng)朝貴盛,妻子被服擬于王者。世南雖同居,而躬履勤儉,不失素業(yè)。及至隋滅,宇文化及弒逆之際,世基為內(nèi)史侍郎,將被誅,世南抱持號泣,請以身代,化及不納,因哀毀骨立,時人稱焉。從化及至聊城,又陷于竇建德,偽授黃門侍郎。 太宗滅建德,引為秦府參軍。尋轉(zhuǎn)記室,仍授弘文館學(xué)士,與房玄齡對掌文翰。太宗嘗命寫《列女傳》以裝屏風(fēng),于時無本,世南暗疏之,不失一字。太宗升春宮,遷太子中舍人。及即位,轉(zhuǎn)著作郎,兼弘文館學(xué)士。時世南年已衰老,抗表乞骸骨,詔不許。遷太子右庶子,固辭不拜,除秘書少監(jiān)。上《圣德論》,辭多不載。七年,轉(zhuǎn)秘書監(jiān),賜爵永興縣子。太宗重其博識,每機務(wù)之隙,引之談?wù)摚灿^經(jīng)史。世南雖容貌懦曌,若不勝衣,而志性抗烈,每論及古先帝王為政得失,必存規(guī)諷,多所補益。太宗嘗謂侍臣曰:“朕因暇日,與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嘗不悵恨,其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八年,隴右山崩,大蛇屢見,山東及江淮多大水。太宗以問世南,對曰:“春秋時山崩,晉侯召伯宗而問焉,對曰:‘國主山川,故山川崩竭,君為之不舉,降服、乘縵、徹樂、出次、祝幣以禮焉!荷,晉所主也,晉侯從之,故得無害。漢文帝元年,齊、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令郡國無來貢獻,施惠于天下,遠(yuǎn)近歡洽,亦不為災(zāi)。后漢靈帝時,青蛇見御座。晉惠帝時,大蛇長三百步,見齊地,經(jīng)市入朝。案蛇宜在草野,而入市朝,所以可為怪耳。今蛇見山澤,蓋深山大澤必有龍蛇,亦不足怪也。又山東足雨,雖則其常,然陰淫過久,恐有冤獄,宜省系囚,庶幾或當(dāng)天意。且妖不勝德,唯修德可以銷變。”太宗以為然,因遣使者賑恤饑餒,申理獄訟,多所原宥。后有星孛于虛、危,歷于氐,百余日乃滅。太宗謂群臣曰:“天見彗星,是何妖也?”世南曰:“昔齊景公時有彗星見,公問晏嬰,對曰:‘穿池沼畏不深,起臺榭畏不高,行刑罰畏不重,是以天見彗為公誡耳!肮珣侄薜拢笫斩菦]。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義不修,雖獲麟鳳,終是無補;但政事無闕,雖有災(zāi)星,何損于時?然愿陛下勿以功高古人而自矜伐,勿以太平漸久而自驕怠,慎終如始,彗星雖見,未足為憂!碧跀咳葜^曰:“吾之撫國,良無景公之過。但吾才弱冠舉義兵,年二十四平天下,未三十而居大位,自謂三代以降,撥亂之主,莫臻于此。重以薛舉之驍雄,宋金剛之鷙猛,竇建德跨河北,王世充據(jù)洛陽,當(dāng)此之時,足為勍敵,皆為我所擒。及逢家難,復(fù)決意安社稷,遂登九五,降服北夷,吾頗有自矜之意,以輕天下之士,此吾之罪也。上天見變,良為是乎?秦始皇平六國,隋煬帝富四海,既驕且逸,一朝而敗,吾亦何得自驕也。言念于此,不覺惕焉震懼!彼脑拢祰I獅子,詔世南為之賦,命編之東觀,辭多不載。后高祖崩,有詔山陵制度,準(zhǔn)漢長陵故事,務(wù)從隆厚。程限既促,功役勞弊。世南上封事諫曰: 臣聞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薄葬者,非不欲崇高光顯,珍寶具物,以厚其親。然審而言之,高墳厚垅,珍物畢備,此適所以為親之累,非曰孝也。是以深思遠(yuǎn)慮,安于菲薄,以為長久萬代之計,割其常情以定耳。昔漢成帝造延、昌二陵,制度甚厚,功費甚多。諫議大夫劉向上書,其言深切,皆合事理。其略曰:“孝文居霸陵,凄愴悲懷,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用纻絮斮陳漆其間,豈可動哉?’張釋之進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釋之所言,為無窮計也。孝文寤焉,遂以薄葬!庇譂h氏之法,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貢賦,以一分入山陵。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fù)容物,霍光暗于大體,奢侈過度。其后至更始之?dāng)。嗝假\入長安,破茂陵取物,猶不能盡。無故聚斂百姓,為盜之用,甚無謂也。魏文帝于首陽東為壽陵,作終制,其略曰:“昔堯葬壽陵,因山為體,無封樹,無立寢殿園邑,為棺槨足以藏骨,為衣衾足以朽肉。吾營此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處,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無有不發(fā)之墓,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乃不重痛哉!若違詔妄有變改,吾為戮尸于地下,死而重死,不忠不孝,使魂而有知,將不福汝。以為永制,藏之宗廟!蔽何牡鄞酥疲芍^達于事矣。向使陛下德止如秦、漢之君,臣則緘口而已,不敢有言。伏見圣德高遠(yuǎn),堯、舜猶所不逮,而俯與秦、漢之君同為奢泰,舍堯、舜、殷、周之節(jié)儉,此臣所以尤戚也。今為丘垅如此,其內(nèi)雖不藏珍寶,亦無益也。萬代之后,但見高墳大墓,豈謂無金玉耶?臣之愚計,以為漢文霸陵,既因山勢,雖不起墳,自然高顯。今之所卜,地勢即平,不可不起,宜依《白虎通》所陳周制,為三仞之墳,其方中制度,事事減少。事竟之日,刻石于陵側(cè),明丘封大小高下之式。明器所須,皆以瓦木,合于禮文,一不得用金銀銅鐵。使萬代子孫,并皆遵奉,一通藏之宗廟,豈不美乎!且臣下除服用三十六日,已依霸陵,今為墳垅,又以長陵為法,恐非所宜。伏愿深覽古今,為長久之慮,臣之赤心,唯愿萬歲之后,神道常安,陛下孝名,揚于無窮耳。 書奏不報。世南又上疏曰:“漢家即位之初,便營陵墓,近者十余歲,遠(yuǎn)者五十年方始成就。今以數(shù)月之間而造數(shù)十年之事,其于人力,亦已勞矣。又漢家大郡五十萬戶,即目人眾未及往時,而功役與之一等,此臣所以致疑也!睍r公卿又上奏請遵遺詔,務(wù)從節(jié)儉,因下其事付所司詳議,于是制度頗有減省焉。 太宗后頗好獵,世南上疏諫曰:“臣聞秋狝冬狩,蓋惟恒典;射隼從禽,備乎前誥。伏惟陛下因聽覽之余辰,順天道以殺伐,將欲躬摧班掌,親御皮軒,窮猛獸之窟穴,盡逸材于林藪。夷兇剪暴,以衛(wèi)黎元;收革擢羽,用充軍器;舉旗效獲,式遵前古。然黃屋之尊,金輿之貴,八方之所仰德,萬國之所系心,清道而行,猶戒銜橛,斯蓋重慎防微,為社稷也。是以馬卿直諫于前,張昭變色于后,臣誠微淺,敢忘斯義?且天弧星畢,所殪已多,頒禽賜獲,皇恩亦薄。伏愿時息獵車,且韜長戟,不拒芻蕘之請,降納涓澮之流,袒裼徒摶,任之群下,則貽范百王,永光萬代!逼溆蟹笩o隱,多此類也。太宗以是益親禮之。嘗稱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xué),四曰文辭,五曰書翰。十二年,又表請致仕,優(yōu)制許之,仍授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xué)士,祿賜防閣,并同京官職事。尋卒,年八十一。太宗舉哀于別次,哭之甚慟。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部尚書,謚曰文懿。手敕魏王泰曰:“虞世南于我,猶一體也。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當(dāng)代名臣,人倫準(zhǔn)的。吾有小失,必犯顏而諫之。今其云亡,石渠、東觀之中,無復(fù)人矣,痛惜豈可言耶!”未幾,太宗為詩一篇,追述往古興亡之道,既而嘆曰:“鐘子期死,伯牙不復(fù)鼓琴。朕之此詩,將何以示?”令起居郎褚遂良詣其靈帳讀訖焚之,冀世南神識感悟。后數(shù)歲,太宗夜夢見之,有若平生。翌日,下制曰:“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備,文為辭宗,夙夜盡心,志在忠益。奄從物化,倏移歲序,昨因夜夢,忽睹其人,兼進讜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懷遺美,良增悲嘆。宜資冥助,申朕思舊之情,可于其家為設(shè)五百僧齋,并為造天尊像一區(qū)!庇蛛穲D其形于凌煙閣。有集三十卷,令褚亮為之序。世南子昶,官至工部侍郎。 李百藥,字重規(guī),定州安平人,隋內(nèi)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為童兒時多疾病,祖母趙氏故以百藥為名。七歲解屬文。父友齊中書舍人陸乂、馬元熙嘗造德林宴集,有讀徐陵文者,云“既取成周之禾,將刈瑯邪之稻”,并不知其事。百藥時侍立,進曰:“《傳》稱‘鄅人藉稻’。杜預(yù)《注》云‘鄅國在瑯邪開陽’!眮V等大驚異之。開皇初,授東宮通事舍人,遷太子舍人,兼東宮學(xué)士;蚣灯洳哦鴼е撸酥x病免去。十九年,追赴仁壽宮,令襲父爵。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雅愛其才,奏授禮部員外郎,皇太子勇又召為東宮學(xué)士。詔令修五禮,定律令,撰陰陽書。臺內(nèi)奏議文表,多百藥所撰。時煬帝出鎮(zhèn)揚州,嘗召之,百藥辭疾不赴,煬帝大怒,及即位,出為桂州司馬。為沈法興所得,署為掾。其后,罷州置郡,因解職還鄉(xiāng)里。大業(yè)五年,授魯郡臨泗府步兵校尉。九年,充戍會稽。尋授建安郡丞,行達烏程,屬江都難作,復(fù)會沈法興為李子通所破,子通又命為中書侍郎、國子祭酒。及杜伏威攻滅子通,又以百藥為行臺考功郎中。或有譖之者,伏威囚之,百藥著《省躬賦》以致其情,伏威亦知其無罪,乃令復(fù)職。伏威既據(jù)有江南,高祖遣使招撫,百藥勸伏威入朝,伏威從之,遣其行臺仆射輔公祏與百藥留守,遂詣京師。及渡江至歷陽,狐疑中悔,將害百藥,乃飲以石灰酒,因大泄痢,而宿病皆除。伏威知百藥不死,乃作書與公祏令殺百藥,賴伏威養(yǎng)子王雄誕保護獲免。公祏反,又授百藥吏部侍郎。有譖百藥于高祖,云百藥初說杜伏威入朝,又與輔公祏同反。高祖大怒。及公祏平,得伏威與公祏令殺百藥書,高祖意稍解,遂配流涇州。 太宗重其才名,貞觀元年,召拜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受詔修定《五禮》及律令,撰《齊書》。二年,除禮部侍郎。朝廷議將封建諸侯,百藥上《封建論》曰: 臣聞經(jīng)國庇民,王者之常制;尊主安上,人情之本方。思闡治定之規(guī),以弘長世之業(yè)者,萬古不易,百慮同歸。然命歷有賒促之殊,邦家有理亂之異,遐觀載籍,論之詳矣。咸云周過其數(shù),秦不及期,存亡之理,在于郡國?梢员O(jiān)夏殷之長久,遵黃唐之并建,維城盤石,深根固本,雖王綱弛廢,枝干相持,故使逆節(jié)不生,宗祀不絕。秦氏背師古之訓(xùn),棄先王之道,踐華恃險,罷侯置守,子弟無尺土之邑,兆庶罕共治之憂,故一夫號澤,七廟隳祀。臣以為自古皇王,君臨宇內(nèi),莫不受命上玄,飛名帝錄,締構(gòu)遇興王之運,殷憂屬啟圣之期。雖魏武攜養(yǎng)之資,漢高徒役之賤,非止意有覬覦,推之亦不能去也。若其獄訟不歸,菁華已竭,雖帝堯之光被四表,大舜之上齊七政,非止情存揖讓,守之亦不可固焉。以放勛、重華之德,尚不能克昌厥后,是知祚之長短,必在天時,政或盛衰,有關(guān)人事。隆周卜代三十,卜年七百,雖淪胥之道斯極,而文、武之器猶存,斯則龜鼎之祚,已懸定于杳冥也。至使南征不返,東遷避逼,禋祀如線,郊畿不守,此乃凌夷之漸,有累于封建焉。暴秦運短閏余,數(shù)鐘百六。受命之主,德異禹、湯;繼世之君,才非啟、誦。借使李斯、王綰之輩,盛開四履,將閭、子嬰之徒,俱啟千乘,豈能逆帝子之勃興,抗龍顏之基命者也!然則得失成敗,各有由焉。而著述之家,多守常轍,莫不情亡今古,理蔽澆淳,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內(nèi),盡封諸侯;王畿千乘之間,俱為采地。是以結(jié)繩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劉、曹之末,紀(jì)綱既紊,斷可知焉。鍥船求劍,未見其可;膠柱成文,彌所多惑。徒知問鼎請隧,有懼霸王之師;白馬素車,無復(fù)藩籬之援。不悟望夷之釁,未甚羿、浞之災(zāi);高貴之殃,寧異申、繒之酷!乃欽明昏亂,自革安危,固非守宰公侯,以成興廢。且數(shù)世之后,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為仇敵。家殊俗,國異政,強凌弱,眾暴寡,疆場彼此,干戈日尋。狐駘之役,女子盡髽;崤陵之師,只輪不返。斯蓋略舉一隅,其余不可勝數(shù)。陸士衡方規(guī)規(guī)然云:“嗣王委其九鼎,兇族據(jù)其大邑,天下晏然,以治待亂!焙嗡寡灾囈!而設(shè)官分職,任賢使能,以循吏之才,膺共治之寄,刺郡分竹,何代無人?至使地或呈祥,天不愛寶,民稱父母,政比神明。曹元首方區(qū)區(qū)然稱:“與人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與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必M容委以侯伯,則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則殊其憂樂?何斯言之妄也!封君列國,藉慶門資,忘其先業(yè)之艱難,輕其自然之崇貴,莫不世增淫虐,代益驕侈。自離宮別館,切漢凌云,或刑人力而將盡,或召諸侯而共樂。陳靈則君臣悖禮,共侮徵舒;衛(wèi)宣則父子聚麀,終誅壽、朔。乃云為己思治,豈若是乎?內(nèi)外群官,選自朝廷,擢士庶以任之,澄水鏡以鑒之,年勞優(yōu)其階品,考績明其黜陟。進取事切,砥礪情深,或俸祿不入私門,妻子不之官舍。頒條之貴,食不舉火;剖符之重,衣唯補葛。南郡太守,敝布裹身;萊蕪縣長,凝塵生甑。專云為利圖物,何其爽歟!總而言之,爵非世及,用賢之路斯廣;民無定主,附下之情不固。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至如滅國弒君,亂常干紀(jì),春秋二百年間,略無寧歲。次睢咸秩,遂用玉帛之名;魯?shù)烙惺,每等衣裳之會?v使西漢哀、平之際,東洛桓、靈之時,下吏淫暴,必不至此。為政之理,可一言以蔽之。 伏惟陛下握紀(jì)御天,膺期啟圣,救億兆之焚溺,掃氛昆于寰區(qū)。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配二儀以立德;發(fā)號施令,妙萬物而為言。獨照宸衷,永懷前古,將復(fù)五等而修舊制,建萬國以親諸侯。竊以漢、魏以還,余風(fēng)之弊未盡;勛、華既往,至公之道斯革。況晉氏失馭,宇縣崩離;后魏時乘,華夷雜處。重以關(guān)河分阻,吳、楚懸隔,習(xí)文者學(xué)長短縱橫之術(shù),習(xí)武者盡干戈戰(zhàn)爭之心,畢為狙詐之階,彌長澆浮之俗。開皇在運,因藉外家。驅(qū)御群英,任雄猜之?dāng)?shù);坐移時運,非克定之功。年逾二紀(jì),民不見德。及大業(yè)嗣文,世道交喪,一時人物,掃地將盡。雖天縱神武,削平寇虐,兵威不息,勞止未康。自陛下仰順圣慈,嗣膺寶歷,情深致治,綜核前王。雖至道無名,言象所紀(jì),略陳梗概,實所庶幾。愛敬蒸蒸,勞而不倦,大舜之孝也。訪安內(nèi)豎,親嘗御膳,文王之德也。每憲司讞罪,尚書奏獄,大小必察,枉直咸申,舉斷趾之法,易大辟之刑,仁心隱惻,貫徹幽顯,大禹之泣辜也。正色直言,虛心受納,不簡鄙陋,無棄芻蕘,帝堯之求諫也。弘獎名教,勸勵學(xué)徒,既擢明經(jīng)于青紫,將升碩儒于卿相,圣人之善誘也。群臣以宮中暑濕,寢膳或乖,請徙御高明,營一小閣。遂惜家人之產(chǎn),竟抑子來之愿,不吝陰陽所感,以安卑陋之居。去歲荒儉,普天饑饉,喪亂甫爾,倉廩空虛。圣情矜愍,勤加惠恤,竟無一人流離道路,猶且食啖藜藿,樂撤簨弶,言必凄動,貌成癯瘠。公旦喜于重譯,文命矜其即序。陛下每四夷款附,萬里歸仁,必退思進省。凝神動慮,恐妄勞中國,以事遠(yuǎn)方,不藉萬古之英聲,以存一時之茂實。心切憂勞,跡絕游幸,每旦視朝,聽受無倦。智周于萬物,道濟于天下。罷朝之后,引進名臣,討論是非,備盡肝膈,唯及政事,更無異辭。才及日昃,命才學(xué)之士,賜以清閑,高談典籍,雜以文詠,間以玄言,乙夜忘疲,中宵不寐。此之四道,獨邁往初。斯實生民以來,一人而已。弘茲風(fēng)化,昭示四方,信可以期月之間,彌綸天壤。而淳粹尚阻,浮詭未移,此由習(xí)之永久,難以卒變。請待斫雕成樸,以質(zhì)代文,刑措之教一行,登封之禮云畢,然后定疆理之制,議山河之賞,未為晚焉!兑住贩Q:“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況于人乎?”美哉斯言也。 太宗竟從其議。四年,授太子右庶子。五年,與左庶子于志寧、中允孔穎達、舍人陸敦信侍講于弘教殿。時太子頗留意典墳,然閑燕之后,嬉戲過度,百藥作《贊道賦》以諷焉,辭多不載。太宗見而遣使謂百藥曰:“朕于皇太子處見卿所獻賦,悉述古來儲貳事以誡太子,甚是典要。朕選卿以輔弼太子,正為此事,大稱所委,但須善始令終耳。”因賜彩物五百段。然太子卒不悟而廢。十年,以撰《齊史》成,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賜物四百段。俄除宗正卿。十一年,以撰《五禮》及律令成,進爵為子。后數(shù)歲,以年老固請致仕,許之。太宗嘗制《帝京篇》,命百藥并作,上嘆其工,手詔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乎!”二十二年卒,年八十四,謚曰康。百藥以名臣之子,才行相繼,四海名流,莫不宗仰。藻思沈郁,尤長于五言詩,雖樵童牧豎,并皆吟諷。性好引進后生,提獎不倦。所得俸祿,多散之親黨。又至性過人,初侍父母喪還鄉(xiāng),徒跣單衣,行數(shù)千里,服闋數(shù)年,容貌毀悴,為當(dāng)時所稱。及懸車告老,怡然自得,穿池筑山,文酒談賞,以舒平生之志。有集三十卷,子安期。 安期幼聰辯,七歲解屬文。初,百藥大業(yè)末出為桂州司馬,行至太湖,遇逆賊,將加白刃,安期跪泣請代父命,賊哀而釋之。貞觀初,累轉(zhuǎn)符璽郎。預(yù)修《晉書》成,除主客員外郎。永徽中,遷中書舍人。又與李義府等于武德殿內(nèi)修書,再轉(zhuǎn)黃門侍郎。龍朔中,為司列少常伯,參知軍國。有事太山,詔安期為朝覲壇碑文。安期前后三為選部,頗為當(dāng)時所稱。時高宗屢引侍臣,責(zé)以不進賢良。眾皆莫對,獨安期進曰:“臣聞圣帝明王,莫不勞于求賢,逸于任使。設(shè)使堯、舜苦己癯瘠,不能用賢,終亦王化不行。自夏、殷已來,歷國數(shù)十,皆委賢良,以共致理。且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況今天下至廣,非無英彥。但比來公卿有所薦引,即遭囂謗,以為朋黨。沉屈者未申,而在位者已損,所以人思茍免,競為緘默。若陛下虛己招納,務(wù)于搜訪,不忌親讎,唯能是用,讒毀亦既不入,誰敢不竭忠誠?此皆事由陛下,非臣等所能致也。”高宗深然其言。俄檢校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出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咸亨初卒。自德林至安期三世,皆掌制誥。安期孫羲仲,又為中書舍人。 褚亮,字希明,杭州錢塘人。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陳秘書監(jiān),并著名前史。其先自陽翟徙居焉。亮幼聰敏好學(xué),善屬文。博覽無所不至,經(jīng)目必記于心。喜游名賢,尤善談?wù)。年十八,詣陳仆射徐陵,陵與商榷文章,深異之。陳后主聞而召見,使賦詩,江總及諸辭人在坐,莫不推善。禎明初,為尚書殿中侍郎。陳亡,入隋為東宮學(xué)士。大業(yè)中,授太常博士。時煬帝將改置宗廟,亮奏議曰: 謹(jǐn)按《禮記》:“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鄭玄《注》曰:“此周制也。七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與親廟四也。殷則六廟,契及湯與二昭二穆也。夏則五廟,無太祖,禹與二昭二穆而已!毙謸(jù)《禮》:“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而立四廟!卑膏嵭x,天子唯立四親廟,并始祖而為五。周以文、武為受命之祖,特立二祧,是為七廟。王肅注《禮記》曰:“尊者尊統(tǒng)上,卑者尊統(tǒng)下。故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其有殊功異德,非太祖而不毀,不在七廟之?dāng)?shù)!卑该C以為天子七廟,是百代之言。又據(jù)《王制》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降二為差。是則天子立四親廟,又立高祖之父、高祖之祖父、太祖而為七。周有文、武、姜嫄合為十廟。漢世諸帝之廟各立,無迭毀之義。至元帝時,貢禹、匡衡之徒始議其禮,以高帝為太祖,而立四親,是為五廟。唯劉歆以為天子七廟,諸侯五廟,降殺以兩之義,七者,其正法可常數(shù)也。宗不在此數(shù)內(nèi),有功德則宗之,不可豫設(shè)為數(shù)也。是以班固稱“考論諸儒之儀,劉歆博而舊矣!惫馕浼次唬ǜ邚R于洛陽。乃立南頓君以上四廟,就祖宗而為七。至魏初,高堂隆為鄭學(xué),議立親廟四,太祖武帝猶在四親之內(nèi),乃虛置太祖及二祧以待后世。至景初間,乃依王肅更立六廟,二世祖就四親而為六廟。晉武受禪,博議宗祀,自文帝以上至六世親祖征西府君,而宣帝亦序于昭穆,未升太祖,故祭止六世。江左中興,賀循知禮,至于寢廟之議,皆依魏、晉舊事。宋武初受命為王,依諸侯立親廟四,即位之后,增祠五世祖相國掾府君、六世祖右北平府君,止于六廟,建身沒主升,亦從昭穆,猶太祖之位也。降及齊、梁,守而勿革,加宗迭毀,禮無違舊。臣又按姬周自太祖已下,皆別立廟,至于禘祫,俱合食于太祖。是以炎漢之初,諸廟各立,歲時常享,亦隨處而祭,所用廟樂,皆像功德而歌舞焉。至光武乃總立一堂,而群主異室,斯則新承寇亂,欲從約省,自此已來,因循不變;仕逄嫖湓实廴曙L(fēng)潛暢,至澤傍通,以昆、彭之勛,開稷、契之緒。高祖文皇帝睿哲玄覽,神武應(yīng)期,撥亂返正,遠(yuǎn)肅邇安,受命開基,垂統(tǒng)圣嗣,鴻名冠于三代,寶祚傳于七百。當(dāng)文明之運,定祖宗之禮。且損益不同,沿襲異趣,時王所制,可以垂法。自歷代已來,親用王、鄭二義。若尋其旨?xì)w,校以優(yōu)劣,康成止論周代,非謂經(jīng)通;子雍總貫皇王,事兼長遠(yuǎn)。今請依據(jù)古典,崇建七廟,受命之廟,宜別立廟,祧百世之后,不毀之法。至于鑾駕親奉,申孝享于高廟;有司行事,竭誠敬于群主。俾夫規(guī)?蓜t,嚴(yán)祀易遵,表有功而彰明德,大復(fù)古而貴能變。臣又按周人立廟,亦無處置之文,據(jù)冢人職而言之,先王居中,以昭穆為左右。阮忱所撰《禮圖》,亦從此義。漢京諸廟既遠(yuǎn),又不序禘祫。今若依周制,理有未安,雜用漢儀,事難全采,謹(jǐn)詳立別圖附之。 議未行,尋坐與楊玄感有舊,左遷西海郡司戶。時京兆郡博士潘徽亦以筆札為玄感所禮,降威定縣主簿。當(dāng)時寇盜縱橫,六親不能相保。亮與同行,至隴山,徽遇病終,亮親加棺斂,瘞之路側(cè),慨然傷懷,遂題詩于隴樹,好事者皆傳寫諷誦,信宿遍于京邑焉。薛舉僣號隴西,以亮為黃門侍郎,委之機務(wù)。及舉滅,太宗聞亮名,深加禮接,因從容自陳。太宗大悅,賜物二百段、馬四匹。從還京師,授秦王文學(xué)。 時高祖以寇亂漸平,每冬畋狩。亮上疏諫曰:“臣聞堯鼓納諫,舜木求箴,茂克昌之風(fēng),致升平之道。伏惟陛下應(yīng)千祀之期,拯百王之弊,平壹天下,劬勞帝業(yè),旰食思政,廢寢憂人。用農(nóng)隙之余,遵冬狩之禮。獲車之所游踐,虞旗之所涉歷,網(wǎng)唯一面,禽止三驅(qū),縱廣成之獵士,觀上林之手搏,斯固畋弋之常規(guī),而皇王之壯觀。至于親逼猛獸,臣竊惑之。何者?筋力驍悍,爪牙輕捷。連弩一發(fā),未必挫其兇心;長戟才捴,不能當(dāng)其憤氣。雖孟賁抗左,夏育居前,卒然驚軼,事生慮表。如或近起林叢,未填坑谷,駭屬車之后乘,犯官騎之清塵。小臣怯懦,私懷戰(zhàn)栗。陛下以至圣之資,垂將來之教,降情納下,無隔直言。臣叨逢明時,游宦藩邸,身漸榮渥,日用不知,敢緣天造,冒陳丹懇。”高祖甚納之。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從,軍中宴筵,必預(yù)歡賞,從容諷議,多所裨益。又與杜如晦等十八人為文學(xué)館學(xué)士,太宗入居春宮,除太子舍人,遷太子中允。貞觀元年,為弘文館學(xué)士。九年,進授員外散騎常侍、封陽翟縣男,拜通直散騎常侍、學(xué)士如故。十六年,進爵為侯,食邑七百戶。后致仕歸于家。太宗幸遼東,亮子遂良為黃門侍郎,詔遂良謂亮曰:“昔年師旅,卿常入幕;今茲遐伐,君已懸車。倏忽之間,移三十載,眷言疇昔,我勞如何!今將遂良東行,想公于朕,不惜一兒于膝下耳,故遣陳離意,善居加食。”亮奉表陳謝。及寢疾,詔遣醫(yī)藥救療,中使候問不絕。卒時年八十八。太宗甚悼惜之,不視朝一日,贈太常卿,陪葬昭陵,謚曰康。長子遂賢,守雍王友。次子遂良,自有傳。 始太宗既平寇亂,留意儒學(xué),乃于宮城西起文學(xué)館,以待四方文士。于是,以屬大行臺司勛郎中杜如晦,記室考功郎中房玄齡及于志寧,軍諮祭酒蘇世長,天策府記室薛收,文學(xué)褚亮、姚思廉,太學(xué)博士陸德明、孔穎達,主簿李玄道,天策倉曹李守素,記室參軍虞世南,參軍事蔡允恭、顏相時,著作佐郎攝記室許敬宗、薛元敬,太學(xué)助教蓋文達,軍諮典簽蘇勖,并以本官兼文學(xué)館學(xué)士。及薛收卒,復(fù)征東虞州錄事參軍劉孝孫入館。尋遣圖其狀貌,題其名字、爵里,乃命亮為之像贊,號《十八學(xué)士寫真圖》,藏之書府,以彰禮賢之重也。諸學(xué)士并給珍膳,分為三番,更直宿于閣下,每軍國務(wù)靜,參謁歸休,即便引見,討論墳籍,商略前載。預(yù)入館者,時所傾慕,謂之“登瀛洲”。顏相時兄師古、蘇勖兄子干。 劉孝孫者,荊州人也。祖貞,周石臺太守。孝孫弱冠知名,與當(dāng)時辭人虞世南、蔡君和、孔德紹、庾抱、庾自直、劉斌等登臨山水,結(jié)為文會。大業(yè)末,沒于王世充,世充弟偽杞王辯引為行臺郎中。洛陽平,辯面縛歸國,眾皆離散,孝孫猶攀援號慟,追送遠(yuǎn)郊,時人義之。武德初,歷虞州錄事參軍,太宗召為秦府學(xué)士。貞觀六年,遷著作佐郎、吳王友。嘗采歷代文集,為王撰《古今類序詩苑》四十卷。十五年,遷本府諮議參軍。尋遷太子洗馬,未拜卒。 李玄道者,本隴西人也,世居鄭州,為山東冠族。祖瑾,魏著作佐郎。父行之,隋都水使者。玄道仕隋為齊王府屬。李密據(jù)洛口,引為記室。及密破,為王世充所執(zhí)。是時,同遇兇俘者并懼死,達曙不寐,唯玄道顏色自若,曰:“死生有命,非憂能了!蓖姓哐磐破渥R量。及見世充,舉措不改其常。世充素知其名,益重之,釋縛以為著作佐郎。東都平,太宗召為秦王府主簿、文學(xué)館學(xué)士。貞觀元年,累遷給事中,封姑臧縣男。時王君廓為幽州都督,朝廷以其武將不習(xí)時事,拜玄道為幽州長史,以維持府事。君廓在州屢為非法,玄道數(shù)正議裁之。嘗又遺玄道一婢,玄道問婢所由,云本良家子,為君廓所掠,玄道因放遣之,君廓甚不悅。后遇君廓入朝,房玄齡即玄道之從甥也,玄道附書,君廓私發(fā),不識草字,疑其謀己,懼而奔叛,玄道坐流巂州。未幾征還,為常州刺史。在職清簡,百姓安之,太宗下詔褒美,賜以綾彩。三年,表請致仕,加銀青光祿大夫,以祿歸第,尋卒。子云將,知名。官至尚書左丞。 李守素者,趙州人,代為山東名族。太宗平王世充,征為文學(xué)館學(xué)士,署天策府倉曹參軍。守素尤工譜學(xué),自晉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諸勛貴華戎閥閱,莫不詳究,當(dāng)時號為“行譜”。嘗與虞世南共談人物,言江左、山東,世南猶相酬對;及言北地諸侯,次第如流,顯其世業(yè),皆有援證,世南但撫掌而笑,不復(fù)能答,嘆曰:“行譜定可畏!痹S敬宗因謂世南曰:“李倉曹以善談人物,乃得此名,雖為美事,然非雅目。公既言成準(zhǔn)的,宜當(dāng)有以改之!笔滥显唬骸拔羧螐┥勒劷(jīng)籍,梁代稱為‘五經(jīng)笥’;今目倉曹為‘人物志’可矣。”貞觀初卒。 史臣曰:劉并州有言:“和氏之璧,不獨耀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專玩于隋掌?天下之寶,固當(dāng)與天下共之!庇萦琅d之從建德,李安平之佐公祏,褚陽翟之依薛舉,蓋大渴不能擇泉而飲,大暑不能擇蔭而息耳,非不識其飲憩之所。及文皇帝揭三辰而燭天下,群賢霧集,人之所奉,方得躍鱗天池,擅價春山,為一代之至寶,則所托之勢異也。隋掌郢握,曷有常哉!二虞昆仲,文章炳蔚于隋、唐之際;褚河南父子,箴規(guī)獻替,洋溢于貞觀、永徽之間。所謂代有人焉,而三家尤盛。 贊曰:猗與文皇,蕩滌蒼昊。十八文星,連輝炳耀。虞、褚之筆,動若有神。安平之什,老而彌新。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杜f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jì)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jì)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jì)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jì)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jì)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jì)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jì)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jì)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