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于休烈(子肅 肅子敖 敖子琮) 令狐峘 歸崇敬(子登 登子融) 奚陟 張薦(子又新 希復(fù) 希復(fù)子讀) 蔣乂(子系 伸) 柳登(弟冕子璟) 沈傳師(子詢) 于休烈,河南人也。高祖志寧,貞觀中任左仆射,為十八學(xué)士。父默成,沛縣令,早卒。休烈至性貞愨,機鑒敏悟。自幼好學(xué),善屬文,與會稽賀朝、萬齊融、延陵包融為文詞之友,齊名一時。舉進士,又應(yīng)制策登科,授秘書省正字。累遷右補闕、起居郎、集賢殿學(xué)士,轉(zhuǎn)比部員外郎,郎中。楊國忠輔政,排不附己者,出為中部郡太守。 值祿山構(gòu)難,肅宗踐祚,休烈自中部赴行在,擢拜給事中。遷太常少卿,知禮儀事,兼修國史。肅宗自鳳翔還京,勵精聽受,嘗謂休烈曰:“君舉必書,良史也。朕有過失,卿書之否?”對曰:“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規(guī)過,臣不勝大慶!睍r中原蕩覆,典章殆盡,無史籍檢尋。休烈奏曰:“《國史》一百六卷,《開元實錄》四十七卷,起居注并余書三千六百八十二卷,并在興慶宮史館。京城陷賊后,皆被焚燒。且《國史》、《實錄》,圣朝大典,修撰多時,今并無本。伏望下御史臺推勘史館所由,令府縣招訪。有人別收得《國史》、《實錄》,如送官司,重加購賞。若是史官收得,仍赦其罪。得一部,超授官資,得一卷賞絹十匹!睌(shù)月之內(nèi),唯得一兩卷。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韋述陷賊,入東京,至是以其家藏《國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肅宗以太常鐘磬,自隋已來,所傳五音,或有不調(diào),乾元初謂休烈曰:“古者圣人作樂,以應(yīng)天地之和,以合陰陽之序,則人不夭紥,物不疵癘。且金石絲竹,樂之器也。比親享郊廟,每聽?wèi)覙罚瑢m商不備,或鐘磬失度?杀M將鐘磬來,朕當(dāng)于內(nèi)自定!碧<瘶饭た荚嚕瑪(shù)日審知差錯,然后令別鑄造磨刻。及事畢,上臨殿親試考擊,皆合五音,群臣稱慶。 休烈尋轉(zhuǎn)工部侍郎、修國史,獻《五代帝王論》,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賢,以休烈修國史與己齊列,嫉之,奏為國子祭酒,權(quán)留史館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舊儀,元正冬至,百官不于光順門朝賀皇后,乾元元年,張皇后遂行此禮。休烈奏曰:“《周禮》有命夫朝人主,命婦朝女君。自顯慶已來,則天皇后始行此禮。其日,命婦又朝光順門,與百官雜處,殊為失禮!泵C宗詔停之。 代宗即位,甄別名品,宰臣元載稱之,乃拜右散騎常侍,依前兼修國史,尋加禮儀使。遷工部侍郎。又改檢校工部尚書,兼判太常卿事,正拜工部尚書,累封東?す咏鹱瞎獾摯蠓。在朝凡三十余年,歷掌清要,家無提石之蓄。恭儉溫仁,未嘗以喜慍形于顏色。而親賢下士,推轂后進,雖位崇年高,曾無倦色。篤好墳籍,手不釋卷,以至于終。大歷七年卒,年八十一。有集十卷行于代。 嗣子益,次子肅,相繼為翰林學(xué)士。 是歲春,休烈妻韋氏卒。上以休烈父子儒行著聞,特詔贈韋氏國夫人,葬日給鹵簿鼓吹。及聞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贈尚書左仆射,賻絹百匹、布五十端,遣謁者內(nèi)常侍吳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榮,少有其比。 肅官至給事中。肅子敖。 敖字蹈中,以家世文史盛名。少為時彥所稱,志行修謹。登進士第,釋褐秘書省校書郎。湖南觀察使楊憑辟為從事;府罷,鳳翔節(jié)度使李鄘、鄂岳觀察使呂元膺相繼辟召。自協(xié)律郎、大理評事試監(jiān)察御史,元和六年,真拜監(jiān)察御史,轉(zhuǎn)殿中,歷倉部司勛二員外、萬年令,拜右司郎中,出為商州刺史。長慶四年,入為吏部郎中。其年,遷給事中。 昭愍初即位,李逢吉用事,與翰林學(xué)士李紳素不葉,遂誣紳以不測之罪,逐于嶺外。紳同職駕部郎中知制誥龐嚴、司封員外郎知制誥蔣防,坐紳黨左遷信、汀等州刺史。黜詔下,敖封還詔書。時人以為與嚴相善,訴其非罪,皆曰:“于給事犯宰執(zhí)之怒,伸龐、蔣之屈,不亦仁乎?”及駁奏出,乃是論龐嚴貶黜太輕,中外無不大噱,而逢吉由是獎之。尋轉(zhuǎn)工部侍郎,遷刑部,出為宣歙觀察使、兼御史中丞。 敖溫裕長者,與物無忤,居官亦未嘗有立。周踐臺閣,三為列曹侍郎,謹順自容而已。太和四年八月卒,年六十六,贈禮部尚書。 四子:球、珪、瑰、琮,皆登進士第。 琮,落拓有大志,雖以門資為吏,久不見用。大中朝,駙馬都尉鄭顥以琮世故,獨以器度奇之。會有詔于士族中選人才尚公主,衣冠多避之。顥謂琮曰:“子人才甚佳,但不護細行,為世譽所抑,久而不調(diào),能應(yīng)此命乎?”琮然之。會李藩知貢舉,顥托之登第;其年遂升諫列,尚廣德公主,拜駙馬都尉。累踐臺閣,揚歷藩府。乾符中同平章事。 黃寇犯京師,僖宗出幸,琮病不能從。既僣號,起琮為相。琮以疾辭。迫脅不已,琮曰:“吾病亟矣,死在旦夕。加以唐室親姻,義不受命,死即甘心!本篂橘\所害,而赦公主。主視琮受禍,謂賊曰:“妾李氏女也,義不獨存,愿與于公并命!辟\不許,公主入室自縊而卒。廣德閨門有禮,咸通、乾符中譽在人口。于族內(nèi)外冠婚喪祭,主必自預(yù)行禮,諸婦班而見之,尊卑答勞,咸有儀法,為時所稱。珪、球皆至清顯。 令狐峘,德棻之玄孫。登進士第。祿山之亂,隱居南山豹林谷,谷中有峘別墅。司徒楊綰未仕時,避亂南山,止于峘舍。峘博學(xué),貫通群書,有口辯,綰甚稱之。及綰為禮部侍郎,修國史,乃引峘入史館。自華原尉拜右拾遺,累遷起居舍人,皆兼史職,修《玄宗實錄》一百卷、《代宗實錄》四十卷。著述雖勤,屬大亂之后,起居注亡失,峘纂開元、天寶事,雖得諸家文集,編其詔策,名臣傳記十無三四,后人以漏落處多,不稱良史。大歷八年,改刑部員外郎。 德宗即位,將厚奉元陵,峘上疏諫曰: 臣聞《傳》曰:“近臣盡規(guī)”,《禮記》曰:“事君有犯而無隱”。臣幸偶昌運,謬參近列,敢竭狂愚,庶裨分寸,伏惟陛下詳察。 臣讀《漢書·劉向傳》,見論王者山陵之誡,良史稱嘆,萬古芬芳。何者?圣賢之心,勤儉是務(wù),必求諸道,不作無益。故舜葬蒼梧,不變其肆;禹葬會稽,不改其列。周武葬于畢陌,無丘垅之處;漢文葬于霸陵,因山谷之勢。禹非不忠也,啟非不順也,周公非不悌也,景帝非不孝也,其奉君親,皆從微薄。昔宋文公始為厚葬,用蜃炭,益車馬,其臣華元、樂舉,《春秋》書為不臣。秦始皇葬驪山,魚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珍寶之藏,不可勝計,千載非之。宋桓魋為石槨,夫子曰:“不如速朽”。子游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無”。張釋之對孝文曰:“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漢文帝霸陵皆以瓦器,不以金銀為飾。由是觀之,有德者葬逾薄,無德者葬逾厚,昭然可睹矣! 陛下自臨御天下,圣政日新。進忠去邪,減膳節(jié)用,不珍云物之瑞,不近鷹犬之娛。有司給物,悉依元估,利于人也。遠方底貢,唯供祀事,薄于己也。故澤州奏慶云,詔曰:“以時和為嘉祥”;邕州奏金坑,詔曰:“以不貪為寶”。恭惟圣慮,無非至理。而獨六月一日制節(jié)文云“應(yīng)緣山陵制度,務(wù)從優(yōu)厚,當(dāng)竭帑藏,以供費用”者,此誠仁孝之德,切于圣衷。伏以尊親之義,貴于合禮。陛下每下明詔,發(fā)德音,皆比蹤唐、虞,超邁周、漢。豈取悅凡常之目,有違賢哲之心,與失德之君競其奢侈者也?臣又伏讀遺詔曰:“其喪儀制度,務(wù)從儉約,不得以金銀錦彩為飾!北菹鹿ы樝戎,動無違者。若制度優(yōu)厚,豈顧命之意耶? 伏惟陛下遠覽虞、夏、周、漢之制,深惟夫子、張釋之之誡,虔奉先旨,俯遵禮經(jīng),為萬代法,天下幸甚!今赦書雖已頒行,諸條尚猶未出,此時奉遺制,敷圣理,固未晚也。伏望速詔有司,悉從古禮。臣聞愚夫之言,明主擇焉。況臣忝職史官,親逢睿德,恥同華元、樂舉之為不臣也,愿以舜、禹之理,紀(jì)圣猷也。夙夜懇迫,不敢不言,抵犯圣明,實憂罪譴。言行身黜,雖死猶生。 優(yōu)詔答曰:“朕頃議山陵,心方迷謬,忘遵先旨,遂有優(yōu)厚之文。卿聞見該通,識度弘遠,深知不可,形于至言。援引古今,依據(jù)經(jīng)禮,非唯中朕之病,抑亦成朕之躬。免朕獲不子之名,皆卿之力也。敢不聞義而徙,收之桑榆,奉以始終,期無失墜。古之遺直,何以加焉!” 初,大歷中,劉晏為吏部尚書,楊炎為侍郎,晏用峘判吏部南曹事。峘荷晏之舉,每分闕,必擇其善者送晏,不善者送炎,炎心不平之。及建中初,峘為禮部侍郎,炎為宰相,不念舊事。有士子杜封者,故相鴻漸子,求補弘文生。炎嘗出杜氏門下,托封于峘。峘謂使者曰:“相公誠憐封,欲成一名,乞署封名下一字,峘得以志之!毖撞灰鈲`賣,即署名托封。峘以炎所署奏論,言宰相迫臣以私,臣若從之,則負陛下,不從則炎當(dāng)害臣。德宗出疏問炎,炎具言其事,德宗怒甚,曰:“此奸人,無可奈何!”欲決杖流之,炎苦救解,貶衡州別駕。遷衡州刺史。 貞元中,李泌輔政,召拜右庶子、史館修撰。性既僻異,動失人和。在史館,與同職孔述睿等爭忿細故,數(shù)侵述睿。述睿長者,讓而不爭。無何,泌卒,竇參秉政,惡其為人,貶吉州別駕。久之,授吉州刺史。 齊映廉察江西,行部過吉州。故事,刺史始見觀察使,皆戎服趨庭致禮;映雖嘗為宰相,然驟達后進,峘自恃前輩,有以過映,不欲以戎服謁。入告其妻韋氏,恥抹首趨庭。謂峘曰:“卿自視何如人,白頭走小生前,卿如不以此禮見映,雖黜死,我亦無恨! 峘曰“諾”,即以客禮謁之。映雖不言,深以為憾。映至州,奏峘糾前政過失,鞫之無狀,不宜按部臨人,貶衢州別駕。衢州刺史田敦,峘知舉時進士門生也。初峘當(dāng)貢部,放榜日貶逐,與敦不相面。敦聞峘來,喜曰:“始見座主!庇]之禮甚厚。敦月分俸之半以奉峘。峘在衢州殆十年。順宗即位,以秘書少監(jiān)征,既至而卒。 元和三年,峘子太仆寺丞丕,始獻峘所撰《代宗實錄》四十卷。初,峘坐李泌貶,監(jiān)修國史奏峘所撰實錄一分,請于貶所畢功。至是方奏,以功贈工部尚書。 歸崇敬,字正禮,蘇州吳郡人也。曾祖奧,以崇敬故,追贈秘書監(jiān)。祖樂,贈房州刺史。父待聘,亦贈秘書監(jiān)。 崇敬少勤學(xué),以經(jīng)業(yè)擢第。遭喪哀毀,以孝聞,調(diào)授四門助教。天寶末,對策高第,授左拾遺,改秘書郎。遷起居郎、贊善大夫,兼史館修撰,又加集賢殿校理。以家貧求為外職,歷同州、潤州長史,會玄宗、肅宗二帝山陵,參掌禮儀,遷主客員外郎。又兼史館修撰,改膳部郎中。 崇敬以百官朔望朝服褲褶非古,上疏云:“按三代典禮,兩漢史籍,并無褲褶之制,亦未詳所起之由。隋代已來,始有服者。事不師古,伏請停罷!睆闹 又諫:“東都太廟,不合置木主。謹按典禮,虞主用桑,練主用栗。作桑主則埋栗主,作栗主則埋桑主,所以神無二主,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也。東都太廟,是則天皇后所建,以置武氏木主。中宗去其主而存其廟,蓋將以備行幸遷都之置也。且殷人屢遷,前八后五,則前后遷都一十三度,不可每都而別立神主也。議者或云:‘東都神主已曾虔奉而禮之,豈可一朝廢之乎?’且虞祭則立桑主而虔祀,練祭則立栗主而埋桑主,豈桑主不曾虔祀而乃埋之?又所闕之主,何須更作?作之不時,恐非禮也! 又議云:“每年春秋二時釋奠文宣王,祝板御署訖,北面揖,臣以為禮太重。謹按《大戴禮》,師尚父授周武王丹書,武王東面而立。今署祝板,伏請準(zhǔn)武王東面之禮,輕重庶得其中! 時有術(shù)士巨彭祖上疏云:“大唐土德,千年合符,請每四季郊祀天地。”詔禮官儒者議之。崇敬議曰:“按舊禮,立春之日,迎春于東郊,祭青帝。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先立秋十八日,迎黃靈于中地,祀黃帝。秋、冬各于其方。黃帝于五行為土王,在四季生于火,故火用事之末而祭之,三季則否。漢、魏、周、隋,共行此禮。國家土德乘時,亦以每歲六月土王之日,祀黃帝于南郊,以后土配,所謂合禮。今彭祖請用四季祠祀,多憑緯候之說,且據(jù)陰陽之說。事涉不經(jīng),恐難行用!庇肿h祭五人帝不稱臣云:“太昊五帝,人帝也,于國家即為前后之禮,無君臣之義。若于人帝而稱臣,則于天帝復(fù)何稱也?議者或云:‘五人帝列于《月令》,分配五時!瘎t五神、五音、五祀、五蟲、五臭、五谷皆備,以備其時之色數(shù),非謂別有尊崇也!庇终?zhí)婢盎实叟涮欤乱丫摺抖Y儀志》。自是國典大禮,崇敬常參議焉。 大歷初,以新羅王卒,授崇敬倉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充吊祭、冊立新羅使。至海中流,波濤迅急,舟船壞漏,眾咸驚駭。舟人請以小艇載崇敬避禍,崇敬曰:“舟中凡數(shù)十百人,我何獨濟?”逡巡,波濤稍息,竟免為害。故事,使新羅者,至海東多有所求,或攜資帛而往,貿(mào)易貨物,規(guī)以為利。崇敬一皆絕之,東夷稱重其德。使還,授國子司業(yè),兼集賢學(xué)士。與諸儒官同修《通志》,崇敬知《禮儀志》,眾稱允當(dāng)。 時皇太子欲以仲秋之月,于國學(xué)行齒胄之禮。崇敬以國學(xué)及官名不稱,請改國學(xué)之制,兼更其名,曰: 《禮記·王制》曰,天子學(xué)曰“辟雍”。又《五經(jīng)通義》云:“辟雍,養(yǎng)老教學(xué)之所也!币孕沃蒲灾,雍,壅也;辟,璧也,壅水環(huán)之,圓如璧形。以義理言之,辟,明也;雍,和也,言以禮樂明和天下!抖Y記》亦謂之澤宮!渡淞x》云:天子將祭,必先習(xí)射于澤宮。故前代文士,亦呼云璧池,亦曰璧沼,亦謂之學(xué)省。后漢光武立明堂、辟雍、靈臺,謂之三雍宮。至明帝,躬行養(yǎng)老于其中。晉武帝亦作明堂、辟雍、靈臺,親臨辟雍,行鄉(xiāng)飲酒之禮。又別立國子學(xué),以殊士庶。永嘉南遷,唯有國子學(xué),不立辟雍。北齊立國子寺,隋初亦然。至煬帝大業(yè)十三年,改為國子監(jiān)。今國家富有四海,聲明文物之盛,唯辟雍獨闕,伏請改國子監(jiān)為辟雍省。 又以: 祭酒之名,非學(xué)官所宜。按《周禮》:“師氏掌以義詔王,教國子!闭埜募谰茷樘珟熓,位正三品。又司業(yè)者,義在《禮記》,云“樂正司業(yè)”。正,長也,言樂官之長,司主此業(yè)。《爾雅》云:“大板謂之業(yè)。”按《詩·周頌》:“設(shè)業(yè)設(shè)虡,崇牙樹羽!眲t業(yè)是懸鐘磬之栒虡也。今太學(xué)既不教樂,于義則無所取,請改司業(yè)一為左師,一為右?guī),位正四品? 又以: 《五經(jīng)》六籍,古先哲王致理之式也。國家創(chuàng)業(yè),制取賢之法,立明經(jīng),發(fā)微言于眾學(xué),釋回增美,選賢與能。自艱難已來,取人頗易,考試不求其文義,及第先取于帖經(jīng),遂使專門業(yè)廢,請益無從,師資禮虧,傳受義絕。今請以《禮記》、《左傳》為大經(jīng);《周禮》、《儀禮》、《毛詩》為中經(jīng);《尚書》、《周易》為小經(jīng),各置博士一員。其《公羊》、《穀梁》文疏少,請共準(zhǔn)一中經(jīng),通置博士一員。所擇博士,兼通《孝經(jīng)》、《論語》,依憑章疏,講解分明,注引旁通,問十得九;兼德行純潔,文詞雅正,儀形規(guī)范,可為師表者。令四品以上各舉所知。在外者給驛,年七十已上者蒲輪。其國子、太學(xué)、四門、三館,各立五經(jīng)博士,品秩上下,生徒之?dāng)?shù),各有差。其舊博士、助教、直講、經(jīng)直及律館、算館助教,請皆罷省。 其教授之法,學(xué)生至監(jiān),謁同業(yè)師。其所執(zhí)贄,脯脩一束、清酒一壺,衫布一段,其色隨師所服。師出中門,延入與坐,割脩斟酒,三爵而止。乃發(fā)篋出經(jīng),摳衣前請。師為依經(jīng)辨理,略舉一隅,然后就室。每朝、晡二時請益,師亦二時居講堂,說釋道義,發(fā)明大體,兼教以文行忠信之道,示以孝悌睦友之義。旬省月試,時考歲貢。以生徒及第多少,為博士考課上下。其有不率教,者,則槚楚撲之。國子不率教者,則申禮部,移為太學(xué)。太學(xué)之不變者,移之四門。四門之不變者,歸本州之學(xué)。州學(xué)之不變者,復(fù)本役,終身不齒。雖率教九年而學(xué)不成者,亦歸之州學(xué)。 其禮部考試之法,請無帖經(jīng),但于所習(xí)經(jīng)中問大義二十,得十八為通;兼《論語》、《孝經(jīng)》各問十得八,兼讀所問文注義疏,必令通熟者為一通。又于本經(jīng)問時務(wù)策三道,通二為及第。其中有孝行聞于鄉(xiāng)閭者,舉解具言于習(xí)業(yè)之下。省試之日,觀其所實,義少兩道,亦請兼收。其天下鄉(xiāng)貢,亦如之。習(xí)業(yè)考試,并以明經(jīng)為名。得第者,授官之資與進士同。若此,則教義日深,而禮讓興;禮讓興,則強不犯弱,眾不暴寡。此由太學(xué)而來者也。 詔下尚書集百僚定議以聞。議者以為省者,禁也,非外司所宜名!吨芏Y》代掌其職者曰氏,國學(xué)非代官,不宜曰太師氏。其余大抵以習(xí)俗既久,重難改作,其事不行。 會國學(xué)胥吏以餐錢差舛,御史臺按問,坐貶饒州司馬。建中初,又拜國子司業(yè)。尋選為翰林學(xué)士,遷左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尋兼普王元帥參謀,累加光祿大夫。以兩河叛渙之徒初稟朝命,令崇敬以本官兼御史大夫持節(jié)宣慰,奉使稱旨。及還,上表請歸拜墓,許之,賜以繒帛,儒者榮之。尋加特進、檢校戶部尚書,遷工部尚書,并依前翰林學(xué)士,充皇太子侍讀。累表辭,以年老乞骸骨,改兵部尚書致仕。貞元十五年卒,時年八十,廢朝一日,贈左仆射。子登嗣。 登,字沖之。雅實弘厚,事紀(jì)母以孝稱。大歷七年,舉孝廉高第,補四門助教。貞元初,復(fù)登賢良科,自美原尉拜右拾遺。時裴延齡以奸佞有恩,欲為相,諫議大夫陽城上疏切直,德宗赫怒。右補闕熊執(zhí)易等亦以危言忤旨。初執(zhí)易草疏成,示登,登愕然曰:“愿寄一名。雷電之下,安忍令足下獨當(dāng)!”自是同列切諫。登每聯(lián)署其奏,無所回避,時人稱重。轉(zhuǎn)右補闕、起居舍人,三任十五年。同列嘗出其下者,多以馳騖至顯官,而登與右拾遺蔣武,退然自守,不以淹速介意。后遷兵部員外郎,充皇子侍讀,尋加史館修撰。 順宗初,以東朝舊恩,超拜給事中,旋賜金紫,仍錫衫笏焉。遷工部侍郎。與孟簡、劉伯芻、蕭俛受詔同翻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又為東宮及諸王侍讀,獻《龍樓箴》以諷。久之,改左散騎常侍。因中謝,憲宗問時所切,登以納諫為對,時論美之。轉(zhuǎn)兵部侍郎,兼判國子祭酒事,遷工部尚書。元和十五年卒,年六十七,贈太子少保。 登有文學(xué),工草隸。寬博容物。嘗使僮飼馬,馬蹄踶,僮怒,擊折馬足,登知而不責(zé)。晚年頗好服食,有饋金石之藥者,且云先嘗之矣,登服之不疑。藥發(fā)毒幾死,方訊云未之嘗;他人為之怒,登視之無慍色。常慕陸象先之為人,議者亦以為近之。子融嗣。 融,進士擢第,自監(jiān)察拾遺入省,拜工部員外郎,遷考功員外。六年,轉(zhuǎn)工部郎中,充翰林學(xué)士。八年,正拜舍人。九年,轉(zhuǎn)戶部侍郎。開成元年,兼御史中丞。湖南觀察使盧周仁違敕進羨余錢十萬貫。融奏曰:“天下一家,何非君土?中外財賦,皆陛下府庫也。周仁輒陳小利,妄設(shè)異端,言南方火災(zāi),恐成灰燼,進于京國,姑徇私誠。入財貨以希恩,待朝廷而何淺!臣恐天下放效,以羨余為名,因緣刻剝,生人受弊。周仁請行重責(zé),以例列藩。其所進錢,請還湖南,代貧下租稅!痹t周仁所進于河陰院收貯,以備水旱。金部員外郎韓益判度支案,子弟受人賂三千余貫,半是擬贓。上問融曰:“韓益所犯,與盧元中、姚康孰甚?”對曰:“元中與康枉破官錢三萬余貫,益所取受人事,比之殊輕。”乃貶梧州司戶。 尋遷京兆尹。時府司物力不充,特敕賜錢五萬貫;府司以所賜之半還司農(nóng)寺菜錢,融因?qū)ρ灾I弦匀趯W(xué)家,因問“‘蔬糲’字有賴音,何也?‘糲’是飯之極粗者耶?”融以義類對之。時兩公主出降,府司供帳事殷,又俯近上巳,曲江賜宴奏請改日。上曰:“去年重陽,取九月十九日,未失重陽之意,今改取十三日可也!奔榷罟萄宰飨,素不悅?cè),罷尹。月余,授秘書監(jiān)。俄而固言罷,楊嗣復(fù)輔政,以融權(quán)知兵部侍郎。一年內(nèi)拜吏部。三年檢校禮部尚書、興元尹、兼御史大夫,充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 融子仁晦、仁翰、仁憲、仁召、仁澤,皆登進士第。咸通中并至達官。 奚陟,字殷卿,亳州人也。祖翰繹,天寶中弋陽郡太守。陟少好讀書,登進士第,又登制舉文詞清麗科,授弘文館校書,尋拜大理評事。佐入吐蕃使,不行,授左拾遺。丁父母憂,哀毀過禮,親朋愍之。車駕幸興元,召拜起居郎、翰林學(xué)士。辭以疾病,久不赴職,改太子司議郎。歷金部、吏部員外郎、左司郎中,彌綸省闥。又累奉使,皆稱旨。 貞元八年,擢拜中書舍人。是歲,江南、淮西大雨為災(zāi),令陟勞問巡慰,所在人安悅之。中書省故事,姑息胥徒,以常在宰相左右也,陟皆以公道處之。先是右省雜給,率分等第,皆據(jù)職田頃畝,即主書所受與右史等。陟乃約以料錢為率,自是主書所得減拾遺。時中書令李晟所請紙筆雜給,皆不受;但告雜事舍人,令且貯之,他日便悉以遺舍人。前例,雜事舍人自攜私入,陟以所得均分省內(nèi)官。又躬親庶務(wù),下至園蔬,皆悉自點閱,人以為難,陟處之無倦。遷刑部侍郎。 裴延齡惡京兆尹李充有能政,專意陷害之,誣奏充結(jié)陸贄,數(shù)厚賂遺金帛。充既貶官,又奏充比者妄破用京兆府錢谷至多,請令比部勾覆,以比部郎中崔元翰陷充,怨惡贄也。詔許之。元翰曲附延齡,劾治府史。府史到者,雖無過犯,皆笞決以立威,時論喧然。陟乃躬自閱視府案,具得其實,奏言:“據(jù)度支奏,京兆府貞元九年兩稅及已前諸色羨余錢,共六十八萬余貫,李充并妄破用。今所勾勘,一千二百貫已來是諸縣供館驛加破,及在諸色人戶腹內(nèi)合收,其斛斗共三十二萬石,唯三百余石諸色輸納所由欠折,其余并是準(zhǔn)敕及度支符牒,給用已盡!壁熘畬捚绞胤,多如此類。元翰既不遂其志,因此憤恚而卒。 陟尋以本官知吏部選事,銓綜平允,有能名,遷吏部侍郎。所蒞之官,時以為稱職。貞元十五年卒,年五十五,贈禮部尚書。 張薦,字孝舉,深州陸澤人。祖翾,字文成,聰警絕綸,書無不覽。為兒童時,夢紫色大鳥,五彩成文,降于家庭。其祖謂之曰:“五色赤文,鳳也;紫文,趯翾也,為鳳之佐,吾兒當(dāng)以文章瑞于明廷。”因以為名字。初登進士第,對策尤工,考功員外郎謇味道賞之曰:“如此生,天下無雙矣!”調(diào)授岐王府參軍。又應(yīng)下筆成章及才高位下、詞標(biāo)文苑等科。翾凡應(yīng)八舉,皆登甲科。再授長安尉,遷鴻臚丞。凡四參選,判策為銓府之最。員外郎員半千謂人曰:“張子之文如青錢,萬簡萬中,未聞退時!睍r流重之,目為“青錢學(xué)士”。然性褊躁,不持士行,尤為端士所惡,姚崇甚薄之。開元初,澄正風(fēng)俗,翾為御史李全交所糾,言翾語多譏刺,時坐貶嶺南。刑部尚書李日知奏論,乃追敕移于近處。開元中,入為司門員外郎卒。翾下筆敏速,著述尤多,言頗詼諧。是時天下知名,無賢不肖,皆記誦其文。天后朝,中使馬仙童陷默啜,默啜謂仙童曰:“張文成在否?”曰:“近自御史貶官。”默啜曰:“國有此人而不用,漢無能為也!毙铝_、日本東夷諸蕃,尤重其文,每遣使入朝,必重出金貝以購其文,其才名遠播如此。 薦少精史傳,顏真卿一見嘆賞之。天寶中,浙西觀察使李涵表薦其才可當(dāng)史任,乃詔授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既至闕下,以母老疾,竟不拜命。母喪闋,禮部侍郎于邵舉前事以聞,召充史館修撰,兼陽翟尉。朱泚之亂,變姓名伏匿城中,因著《史遁先生傳》。德宗還宮,擢拜左拾遺。貞元元年冬,上親郊。時初克復(fù),簿籍多失,禮文錯亂,乃以薦為太常博士,參典禮儀。四年,回紇和親,以檢校右仆射、刑部尚書關(guān)播充使,送咸安公主入蕃,以薦為判官,轉(zhuǎn)殿中侍御史。使還,轉(zhuǎn)工部員外郎,改戶部本司郎中。十一年,拜諫議大夫,仍充中館修撰。 時裴延齡恃寵,譖毀士大夫。薦欲上書論之,屢揚言未果。延齡聞之怒,奏曰:“諫官論朝政得失,史官書人君善惡,則領(lǐng)史職者不宜兼諫議!钡伦谝詾槿。薦為諫議月余,改秘書少監(jiān)。延齡排擯不已,會差使冊回紇毗伽懷信可汗及吊祭,乃命薦兼御史中丞,入回紇。二十年,吐蕃贊普死,以薦為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充入吐蕃吊祭使。涉蕃界二千余里,至赤嶺東被病,歿于紇壁驛,吐蕃傳其柩以歸。順宗即位,兇問至,詔贈禮部尚書。 薦自拾遺至侍郎,僅二十年,皆兼史館修撰。三使絕域,皆兼憲職。以博洽多能,敏于占對被選。有文集三十卷,及所撰《五服圖》、《宰輔略》、《靈怪集》、《江左寓居錄》等,并傳于時。子又新、希復(fù),皆登進士第。 又新,幼工文,善于傅會。長慶中,宰相李逢吉用事,翰林學(xué)士李紳深為穆宗所寵,逢吉惡之;求朝臣中兇險敢言者掎摭紳陰事,俾暴揚于搢紳間。又新與拾遺李續(xù)之、劉棲楚,尤蒙逢吉睠待,指為鷹犬。穆宗崩,昭愍初即位,又新等構(gòu)紳,敗端州司馬,朝臣表賀,又至中書賀宰相。及門,門者止之曰:“請少留,緣張補闕在齋內(nèi)與相公談!倍矶中?lián)]汗而出,旅揖群官曰:“端溪之事,又新不敢多讓!比私员僖讘勚。與續(xù)之等七人,時號“八關(guān)十六子”。 寶歷三年,逢吉出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請又新為副使,李續(xù)之為行軍司馬。逢吉為宰相時,用門下省主事田伾。伾犯贓亡命,逢吉保之于外。及罷相,裴度發(fā)其事,逢吉坐罰俸。又詔曰:“朕在億兆人之上,不令而人化,不言而人信者,法也。法行則君主重,法廢則朝廷輕。田伾常掛亡命之章,偷請養(yǎng)賢之祿,跡在搜捕,公行人間,而更冒選吏曹,顯擬郡佐。及黃樞覆驗,烏府追擒,證逮皆明,奸狀盡得。三移憲牒,一無申陳。眾狀滿前,群議溢耳,終則步健不至,瑯珰空來。蔑視紀(jì)綱,頗同侮謔,顧茲參畫,負我上臺。閱視連名,伊爾二子,又新可汀州刺史,李續(xù)之可涪州刺史!奔胺昙率耍钣(xùn)用事,復(fù)召二子為尚書郎。訓(xùn)貶,復(fù)貶而卒。 希復(fù)子讀,登進士第,有俊才。累官至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典貢舉,時稱得士。位終尚書左丞。 蔣乂,字德源,常州義興人也。祖瑰,太子洗馬,開元中弘文館學(xué)士。父將明,累遷至左司郎中、國子司業(yè)、集賢殿學(xué)士、副知院事,代為名儒。而乂,史官吳兢之外孫,以外舍富墳史,幼便記覽不倦。七歲時,誦庾信《哀江南賦》,數(shù)遍而成誦在口,以聰悟強力,聞于親黨間。弱冠博通群籍,而史才尤長。其父在集賢時,以兵亂之后,圖籍溷雜,乃白執(zhí)政,請攜乂入院,令整比之。宰相張鎰見而奇之,乃署為集賢小職。乂編次逾年,于亂中勒成部帙,得二萬余卷,再遷王屋尉,充太常禮院修撰。貞元九年,轉(zhuǎn)右拾遺,充史館修撰。 十三年,以故河中節(jié)度使張茂昭弟光祿少卿同正茂宗尚義章公主,茂宗方居母喪,有詔起復(fù)云麾將軍成禮。詔下,乂上疏諫曰:“墨縗之禮,本緣金革。從古已來,未有駙馬起復(fù)尚主者。既乖典禮,且違人情,切恐不可。”上令中使宣諭云:“茂宗母臨亡有請,重違其心!眮V又拜疏,辭逾激切。德宗于延英特召入對,上曰:“卿所言,古禮也。朕聞如今人家,往往有借吉為婚嫁者,卿何苦固執(zhí)?”對曰:“臣聞里俗有不甚知禮法者,或女居父母服內(nèi),家既貧匱,旁無至親,即有借吉以就禮者。男子借吉而娶,臣未嘗聞之。況陛下臨御已來,每事憲章典禮。建中年郡縣主出降,皆詔有司依禮,不用俗儀,天下慶戴。忽今駙馬起復(fù)成禮,實恐驚駭物聽。臣或聞公主年甚幼小,即更俟一年出降,時既未失,且合禮經(jīng),實天下幸甚!”上曰:“卿言甚善,更俟商量。”俄而韋彤、裴堪諫疏繼入,上不悅,促令奉行前詔,然上心頗重乂。 上嘗登凌煙閣,見左壁頹剝,文字殘缺,每行僅有三五字,命錄之以問宰臣。宰臣遽受宣,無以對;即令召乂至,對曰:“此圣歷中《侍臣圖贊》,臣皆記憶!奔从谟翱谡b,以補其缺,不失一字。上嘆曰:“虞世南暗寫《列女傳》,無以加也!笔四,遷起居舍人,轉(zhuǎn)司勛員外郎,皆兼史職。時集賢學(xué)士甚眾,會詔問神策軍建置之由。相府討求,不知所出,諸學(xué)士悉不能對,乃訪于乂。乂征引根源,事甚詳悉,宰臣高郢、鄭珣瑜相對曰:“集賢有人矣!”翌日,詔兼判集賢院事。父子代為學(xué)士,儒者榮之。時順宗祔廟,將行祧遷之禮,詔公卿議。咸云:“中宗中興之主,不當(dāng)遷!眮V建議云:“中宗既正位柩前,乃受母后篡奪,五王翼戴,方復(fù)大業(yè)。此乃由我失之,因人得之,止可同于返正,不得號為中興!比鹤h紛然,竟依乂所執(zhí)。 元和二年,遷兵部郎中。與許孟容、韋貫之等受詔刪定制敕,成三十卷,奏行用。改秘書少監(jiān),復(fù)兼史館修撰。尋奉詔與獨孤郁、韋處厚同修《德宗實錄》。五年,書成奏御,以功拜右諫議大夫。明年監(jiān)修國史裴垍罷相,李吉甫再入,以乂垍之修撰,改授太常少卿。久之,遷秘書監(jiān)。 乂性樸直,不能事人,或遇權(quán)臣專政,輒數(shù)歲不遷官。在朝垂三十年,前后每有大政事、大議論,宰執(zhí)不能裁決者,必召以咨訪。乂征引典故,以參時事,多合其宜,然亦以此自滯。而好學(xué)不倦,老而彌篤,雖甚寒暑,手不釋卷。旁通百家,尤精歷代沿革。家藏書一萬五千卷。本名武,因憲宗召對,奏曰,“陛下已誅群寇,偃武修文,臣名于義未允,請改名乂!鄙闲萌粡闹。時帝方用兵兩河,乂亦因此諷諭耳。乂居史任二十年,所著《大唐宰輔錄》七十卷、《凌煙閣功臣》、《秦府十八學(xué)士》、《史臣》等傳四十卷。長慶元年卒,年七十五,贈禮部尚書,謚曰懿。子系、伸、偕、仙、佶。 系,太和初授昭應(yīng)尉,直史館。二年,拜右拾遺、史館修撰,典實有父風(fēng)。與同職沈傳師、鄭浣、陳夷行、李漢等受詔撰《憲宗實錄》。四年,書成奏御,轉(zhuǎn)尚書工部員外,遷本司郎中,仍兼史職。宰相宋申錫為北軍羅織,罪在不測,系與諫官崔玄亮泣諫于玉階之下,申錫亦減死,時論稱之。開成中,轉(zhuǎn)諫議大夫。武宗朝,李德裕用事,惡李漢,以系與漢僚婿,出為桂管都護御觀察使。中宗即位,征拜給事中、集賢殿學(xué)士、判院事。轉(zhuǎn)吏部侍郎,改左丞。出為興元節(jié)度使,入為刑部尚書。俄檢校戶部尚書、鳳翔尹,充鳳翔隴節(jié)度使,入為兵部尚書。以弟伸為丞相,懇辭朝秩,檢校尚書左仆射、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封淮陽縣開國公,食邑五百戶。 伸,登進士第,歷佐使府。大中初入朝,右補闕、史館修撰,轉(zhuǎn)中書舍人,召入翰林為學(xué)士。自員外郎中,至戶部侍郎、學(xué)士承旨,轉(zhuǎn)兵部侍郎。大中末,中書侍郎、平章事。 仙、佶,皆至刺史。 偕,有史才,以父任歷官左拾遺、史館修撰,轉(zhuǎn)補闕。咸通中,與同職盧耽、牛叢等受詔修《文宗實錄》。 蔣氏世以儒史稱,不以文藻為事,唯伸及系子兆有文才,登進士第,然不為文士所譽。與柳氏、沈氏父子相繼修國史實錄,時推良史,京師云《蔣氏日歷》,士族靡不家藏焉。 柳登,字成伯,河?xùn)|人。父芳,肅宗朝史官,與同職韋述受詔添修吳兢所撰《國史》;殺青未竟而述亡,芳緒述凡例,勒成《國史》一百三十卷。上自高祖,下止乾元,而敘天寶后事,絕無倫類,取舍非工,不為史氏所稱。然芳勤于記注,含毫罔倦。屬安、史亂離,國史散落,編綴所聞,率多闕漏。上元中坐事徙黔中,遇內(nèi)官高力士亦貶巫州,遇諸途。芳以所疑禁中事,咨于力士。力士說開元、天寶中時政事,芳隨口志之。又以《國史》已成,經(jīng)于奏御,不可復(fù)改,乃別撰《唐歷》四十卷,以力士所傳,載于年歷之下。芳自永寧尉、直史館,轉(zhuǎn)拾遺、補闕、員外郎,皆居史任,位終右司郎中、集賢學(xué)士。 登少嗜學(xué),與弟冕咸以該博著稱。登年六十余,方從宦游,累遷至膳部郎中。元和初,為大理少卿,與刑部侍郎許孟容等七人,奉詔刪定開元已后敕格。再遷右庶子,以衰病改秘書監(jiān),不拜,授右散騎常侍致仕。長慶二年卒,時九十余,輟朝一日,贈工部尚書。弟冕。 冕,文史兼該,長于吏職。貞元初,為太常博士。二年,昭德王皇后之喪,論皇太子服紀(jì)。左補闕穆質(zhì)請依禮周期而除,冕與同職張薦等奏議曰: 準(zhǔn)《開元禮》,子為母齊衰三年,此王公已下服紀(jì);侍訛榛屎髥史瑖Y無聞。昔晉武帝元皇后崩,其時亦疑太子所服。杜元凱奏議曰:“古者天子三年之喪,既葬除服。魏氏革命,亦以既葬為節(jié)。故天子諸侯之禮,嘗已具矣,惡其害己而削去其節(jié)。今其存者唯《士喪禮》一篇,戴勝之記錯雜其內(nèi),亦難以取正。皇太子配二尊,與國為體,固宜卒哭而除服!庇谑巧綕、魏舒并同其議,晉朝從之。歷代遵行,垂之不朽。 臣謹按實錄,文德皇后以貞觀十年九月崩,十一月葬,至十一年正月,除晉王,治為并州都督。晉王即高宗在藩所封,文德皇后幼子,據(jù)其命官,當(dāng)已除之義也。今請皇太子依魏、晉故事,為大行皇后喪服,葬而虞,虞而卒哭,卒哭而除,心喪終制,庶存厭降之禮。 事下中書,宰臣召問禮官曰:“《語》云:‘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褙M可令皇太子衰服侍膳,至于既葬乎?準(zhǔn)令,群臣齊衰,給假三十日即公除。約于此制,更審議之!睆埶]曰:“請依宋、齊間皇后為父母服三十日公除例,為皇太子喪服之節(jié)。”三十日公除詣于正內(nèi),則服墨慘,歸至本院,衰麻如故。穆質(zhì)曰:“杜元凱既葬除服之論,不足為法。臣愚以為遵三年之制則太重,從三十日之變太輕,唯行古之道,以周年為定!痹t宰臣與禮官定可否。宰臣以穆質(zhì)所奏問博士,冕對曰:“準(zhǔn)《禮》,三年喪,無貴賤一也。豈有以父母貴賤而差降喪服之節(jié)乎?且《禮》有公門脫齊衰,《開元禮》皇后為父母服十三月,其稟朝旨,十三日而除;皇太子為外祖父母服五月,其從朝旨,則五日而除。所以然者,恐喪服侍奉,有傷至尊之意也。故從權(quán)制,昭著國章,公門脫衰,義亦在此,豈皆為金革乎?皇太子今若抑哀,公除墨慘朝覲,歸至本院,依舊衰麻,酌于變通,庶可傳繼。”宰臣然其議,遂命太常卿鄭叔則草奏,以冕議為是。而穆質(zhì)堅執(zhí)前義,請依古禮,不妨太子墨衰于內(nèi)也。宰臣齊映、劉滋參酌群議,請依叔則之議,制從之。及董晉為太常卿,德宗謂之曰:“皇太子所行周服,非朕本意,有諫官橫論之。今熟計之,即禮官請依魏、晉故事,斯甚折衷!泵髂甓,上以太子久在喪,合至正月晦受吉服,欲以其年十一月釋衰麻,以及新正稱慶。有司皆論不可,乃止。 六年十一月,上親行郊享。上重慎祀典,每事依禮。時冕為吏部郎中,攝太常博士,與司封郎中徐岱、倉部郎中陸質(zhì)、工部郎中張薦,皆攝禮官,同修郊祀儀注,以備顧問。初,詔以皇太子亞獻終獻,當(dāng)受誓戒否,冕對曰:“準(zhǔn)《開元禮》有之,然誓詞云‘不供其職,國有常刑’,今太子受誓,請改云‘各揚其職,肅奉常儀’。”上又問升郊廟去劍履,及象劍尺寸之度,祝文輕重之宜,冕據(jù)禮經(jīng)沿革聞奏,上甚嘉之。 冕言事頗切,執(zhí)政不便之,出為婺州刺史。十三年,兼御史中丞、福州刺史,充福建都團練觀察使。冕在福州,奏置萬安監(jiān)牧,于泉州界置群牧五,悉索部內(nèi)馬五千七百匹、驢騾牛八百頭、羊三千口,以為監(jiān)牧之資。人情大擾,期年,無所滋息,詔罷之。以政無狀,詔以閻濟美代歸而卒。子璟,登進士第,亦以著述知名。 璟,寶歷初登進士第,三遷監(jiān)察御史。時郊廟告祭,差攝三公行事,多以雜品;璟時監(jiān)察,奏曰:“準(zhǔn)開元二十三年敕,宗廟大祠,宜差左右丞相、嗣王、特進、少保、少傅、尚書、賓客、御史大夫。又二十五年敕,太廟五享,差丞相、師傅、尚書、嗣、郡王通攝,余司不在差限。又元和四年敕,太廟告祭攝官,太尉以宰相充,其攝司空、司徒,以仆射、尚書、師傅充,余司不在差限。比來吏部因循,不守前后敕文,用人稍輕。請自今年冬季,勒吏部準(zhǔn)開元、元和敕例差官!睆闹T龠w度支員外郎,轉(zhuǎn)吏部。開成初,換庫部員外郎、知制誥,尋以本官充翰林學(xué)士。 初,璟祖芳精于譜學(xué),永泰中按宗正譜牒,自武德已來宗枝昭穆相承,撰皇室譜二十卷,號曰《永泰新譜》,自后無人修續(xù)。 璟因召對,言及圖譜事,文宗曰:“卿祖嘗為皇家圖譜,朕昨觀之,甚為詳悉。卿檢永泰后試修續(xù)之!杯Z依芳舊式,續(xù)德宗后事,成十卷,以附前譜,仍詔戶部供紙筆廚料。五年,拜中書舍人充職。武宗朝,轉(zhuǎn)禮部侍郎,再司貢籍,時號得人。子韜亦以進士擢第。 沈傳師,字子言,吳人。父既濟,博通群籍,史筆尤工,吏部侍郎楊炎見而稱之。建中初,炎為宰相,薦既濟才堪史任,召拜左拾遺、史館修撰。既濟以吳兢撰《國史》,以則天事立本紀(jì),奏議非之曰: 史氏之作,本乎懲勸,以正君臣,以維家邦。前端千古,后法萬代,使其生不敢差,死不妄懼。緯人倫而經(jīng)世道,為百王準(zhǔn)的;不止屬辭比事,以日系月而已。故善惡之道,在乎勸誡;勸誡之柄,存乎褒貶。是以《春秋》之義,尊卑輕重升降,幾微仿佛,雖一字二字,必有微旨存焉。況鴻名大統(tǒng),其可以貸乎? 伏以則天皇后,初以聰明睿哲,內(nèi)輔時政,厥功茂矣。及弘道之際,孝和以長君嗣位,而太后以專制臨朝;俄又廢帝,或幽或徙。既而握圖稱箓,移運革名,牝司燕啄之蹤,難乎備述。其后五王建策,皇運復(fù)興,議名之際,得無降損。必將義以親隱,禮從國諱,茍不及損,當(dāng)如其常,安可橫絕彝典,超居帝籍?昔仲尼有言,必也正名,故夏、殷二代為帝者三十世矣,而周人通名之曰王;吳、楚、越之君為王者百余年,而《春秋》書之為子。蓋高下自乎彼,而是非稽乎我。過者抑之,不及者援之,不為弱減,不為僣奪。握中持平,不振不傾,使其求不可得,而蓋不可掩,斯古君子所以慎其名也。 夫則天體自坤順,位居乾極,以柔乘剛,天紀(jì)倒張,進以強有,退非德讓。今史臣追書,當(dāng)稱之太后,不宜曰“上”。孝和雖迫母后之命,降居藩邸,而體元繼代,本吾君也,史臣追書,宜稱曰“皇帝”,不宜曰“廬陵王”。睿宗在景龍已前,天命未集,徒稟后制,假臨大寶,于倫非次,于義無名,史臣書之,宜曰“相王”,未宜曰“帝”。若以得失既往,遂而不舉,則是非褒貶,安所辨正,載筆執(zhí)簡,謂之何哉?則天廢國家歷數(shù),用周正朔,廢國家太廟,立周七廟。鼎命革矣,徽號易矣,旂裳服色,既已殊矣!今安得以周氏年歷而列為《唐書》帝紀(jì)?征諸禮經(jīng),是謂亂名。且孝和繼天踐祚,在太后之前,而敘年制紀(jì),居太后之下;方之躋僖。是謂不智,詳今考古,并未為可。 或曰:班、馬良史也,編述漢事,立高后以續(xù)帝載,豈有非之者乎?答曰:昔高后稱制,因其曠嗣,獨有分王諸呂,負于漢約,無遷鼎革命之甚。況其時孝惠已歿,孝文在下,宮中二子,非劉氏種,不紀(jì)呂后,將紀(jì)誰焉?雖云其然,議者猶為不可,況遷鼎革命者乎? 或曰:若天后不紀(jì),帝緒缺矣,則二十二年行事,何所系乎?曰:孝和以始年登大位,以季年復(fù)舊業(yè),雖尊名中奪,而天命未改,足以首事,足以表年,何所拘閡,裂為二紀(jì)?昔魯昭之出也,《春秋》歲書其居,曰“公在乾侯”。且君在,雖失位,不敢廢也。今請并《天后紀(jì)》合《孝和紀(jì)》,每于歲首,必書孝和所在以統(tǒng)之,書曰某年春正月,皇帝在房陵,太后行某事,改某制云云。則紀(jì)稱孝和,而事述太后,俾名不失正,而禮不違常;名禮兩得,人無間矣!其姓氏名諱,入宮之由,歷位之資,才藝智略,年辰崩葬,別纂錄入《皇后傳》,列于廢后王庶人之下,題其篇曰“則天順圣武后”云。 事雖不行,而史氏稱之。 德宗初即位,銳于求理。建中二年夏,敕中書、門下兩省,分置待詔官三十員,以見官前任及同正試攝九品已上,擇文學(xué)理道、韜鈐法度之深者為之,各準(zhǔn)品秩給俸錢,廩餼、干力、什器、館宇之設(shè),以公錢為之本,收息以贍用。物論以為兩省皆名侍臣,足備顧問,無勞別置冗員。既濟上疏論之曰: 臣伏以陛下今日之理,患在官煩,不患員少;患在不問,不患無人。且中書、門下兩省常侍、諫議、補闕、拾遺,總四十員,及常參待制之官,日有兩人,皆備顧問,亦不少矣。中有二十一員,尚闕人未充,他司缺職,累倍其數(shù)。陛下若謂見官非才,不足與議,則當(dāng)選求能者,以代其人。若欲務(wù)廣聰明,畢收淹滯,則當(dāng)擇其可者,先補缺員。則朝無曠官,俸不徒費。且夫置錢息利,是有司權(quán)宜,非陛下經(jīng)理之法。今官三十員,皆給俸錢,干力及廚廩什器、建造廳宇,約計一月不減百萬,以他司息例準(zhǔn)之,當(dāng)以錢二千萬為之本,方獲百萬之利。若均本配人,當(dāng)復(fù)除二百戶,或許其入流。反覆計之,所損滋甚。當(dāng)今關(guān)輔大病,皆為百司息錢,傷人破產(chǎn),積于府縣。實思改革,以正本源。又臣嘗計天下財賦耗篸之大者,唯二事焉:最多者兵資,次多者官俸。其余雜費,十不當(dāng)二事之一。所以黎人重困,杼軸猶空。方期緝熙,必藉裁減。今四方形勢,兵罷未得,資費之廣,蓋非獲已。陛下躬行儉約,節(jié)用愛人,豈俾閑官,復(fù)為冗食?籍舊而置,猶可省也,若之何加焉?陛下必以制出不可改,請重難慎擇,遷延寢罷。 其事竟不得行。既而楊炎譴逐,既濟坐貶處州司戶。后復(fù)入朝,位終禮部員外郎。 傳師擢進士,登制科乙第,授太子校書郎、鄠縣尉,直史館,轉(zhuǎn)左拾遺、左補闕,并兼史職。遷司門員外郎、知制誥,召充翰林學(xué)士。歷司勛、兵部郎中,遷中書舍人。性恬退無競,時翰林未有承旨,次當(dāng)傳師為之,固稱疾,宣召不起,乞以本官兼史職。俄兼御史中丞,出為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入為尚書右丞。出為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觀察使,轉(zhuǎn)宣州刺史、宣歙池觀察使。入為吏部侍郎。太和元年卒,年五十九,贈吏部尚書。 初,傳師父既濟撰《建中實錄》十卷,為時所稱。傳師在史館,預(yù)修《憲宗實錄》未成,廉察湖南,特詔赍一分史稿,成于理所。 有子樞、詢,皆登進士第。 詢歷清顯,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禮部侍郎。咸通中,檢校戶部尚書、潞州長史、昭義節(jié)度使。為政簡易,性本恬和。奴歸秦者,通詢侍者,詢將戮之未果;奴結(jié)牙將為亂,夜攻府第,詢舉家遇害。 史臣曰:前代以史為學(xué)者,率不偶于時,多罹放逐,其故何哉?誠以褒貶是非在于手,賢愚輕重系乎言,君子道微,俗多忌諱,一言切己,嫉之如仇。所以峘、薦坎壈于仕涂,沈、柳不登于顯貫,后之載筆執(zhí)簡者,可以為之痛心!道在必伸,物不終否,子孫藉其余祐,多至公卿者,蓋有天道存焉! 贊曰:褒貶以言,孔道是模。誅亂以筆,亦有董狐。邦家大典,班、馬何辜?懲惡勸善,史不可無。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jì)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jì)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jì)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jì)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jì)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jì)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jì)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jì)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