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郭子儀(子曜 晞曖 曙 晤 映 晞子鋼 曖子釗 鏦 釗子仲文 族弟幼明 子昕) 郭子儀,華州鄭縣人。父敬之,歷綏、渭、桂、壽、泗五州刺史,以子儀貴,贈太保,追封祁國公。子儀長六尺余,體貌秀杰,始以武舉高等補左衛(wèi)長史,累歷諸軍使。天寶八載,于木剌山置橫塞軍及安北都護府,命子儀領其使,拜左衛(wèi)大將軍。十三載,移橫塞軍及安北都護府于永清柵北筑城,仍改橫塞為天德軍,子儀為之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jié)度右兵馬使。 十四載,安祿山反。十一月,以子儀為衛(wèi)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jié)度使,詔子儀以本軍東討。遂舉兵出單于府,收靜邊軍,斬賊將周萬頃,傳首闕下。祿山遣大同軍使高秀巖寇河曲,子儀擊敗之,進收云中馬邑,開東陘,以功加御史大夫。十五載正月,賊將蔡希德陷常山郡,執(zhí)顏杲卿,河北郡縣皆為賊守。二月,子儀與河東節(jié)度使李光弼率師下井陘,拔常山郡,破賊于九門,南攻趙郡,生擒賊四千,皆舍之,斬偽太守郭獻璆,獲兵仗數(shù)萬。師還常山,賊將史思明以數(shù)萬人踵其后,我行亦行,我止亦止。子儀選驍騎五百更挑之,三日至行唐,賊疲乃退,我軍乘之,又敗于沙河。祿山聞思明敗,乃以精兵益之。我軍至恒陽,賊亦隨至。子儀堅壁自固,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夕襲其幕,賊人不及息。數(shù)日,光弼議曰:“賊怠矣,可以戰(zhàn)!绷,子儀、光弼率仆固懷恩、渾釋之、陳回光等陣于嘉山,賊將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等亦結陣而至,一戰(zhàn)敗之,斬馘四萬級,生擒五千人,獲馬五千匹,思明露發(fā)跣足奔于博陵。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斬賊守者以迎王師。子儀將北圖范陽,軍聲大振。 是月,哥舒翰為賊所敗,潼關不守,玄宗幸蜀,肅宗幸靈武,子儀副使杜鴻漸為朔方留后,奏迎車駕。七月,肅宗即位,以賊據(jù)兩京,方謀收復,詔子儀班師。八月,子儀與李光弼率步騎五萬至自河北。時朝廷初立,兵眾寡弱,雖得牧馬,軍容缺然。及子儀、光弼全師赴行在,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民有望焉。詔以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依前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軍節(jié)度使。肅宗大閱六軍,南趨關輔,至彭原郡,宰相房琯請兵萬人,自為統(tǒng)帥以討賊,帝素重琯,許之。兵及陳濤,為賊所敗,喪師殆盡。方事討除,而軍半殪,唯倚朔方軍為根本。十一月,賊將阿史那從禮以同羅、仆骨五千騎出塞,誘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數(shù)萬,欲迫行在。子儀與回紇首領葛邏支往擊敗之,斬獲數(shù)萬,河曲平定。 賊將崔乾祐守潼關。二年三月,子儀大破賊于潼關,崔乾祐退保蒲津。時永樂尉趙復、河東司戶韓旻、司士徐炅、宗子李藏鋒等,陷賊在蒲州,四人密謀俟王師至,則為內(nèi)應。及子儀攻蒲州,趙復等斬賊守陴者,開門納子儀。乾祐與麾下數(shù)千人北走安邑,安邑百姓偽降,乾祐兵入將半,下懸門擊之,乾祐未入,遂得脫身東走。子儀遂收陜郡永豐倉。自是潼、陜之間無復寇鈔。 是月,安祿山死,朝廷欲圖大舉,詔子儀還鳳翔。四月,進位司空,充關內(nèi)、河東副元帥。五月,詔子儀帥師趨京城。師于潏水之西,與賊將安太清、安守忠戰(zhàn),王師不利,其眾大潰,盡委兵仗于清渠之上。子儀收合余眾,保武功,詣闕請罪,乞降官資,乃降為左仆射,余如故。九月,從元帥廣平王率蕃漢之師十五萬進收長安;丶v遣葉護太子領四千騎助國討賊,子儀與葉護宴狎修好,相與誓平國難,相得甚好。子儀奉元帥為中軍,與賊將安守忠、李歸仁戰(zhàn)于京西香積寺之北,王師結陣橫亙?nèi)铮\眾十萬陳于北。歸仁先薄我軍,我軍亂,李嗣業(yè)奮命馳突,擒賊十余騎乃定;丶v以奇兵出賊陣之后夾攻之,賊軍大潰,自午至酉,斬首六萬級。賊將張通儒守長安,聞歸仁等敗,是夜奔陜郡。翌日,廣平王入京師,老幼百萬,夾道歡叫,涕泣而言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廣平王休士三日,率師東趨。肅宗在鳳翔聞捷,群臣稱賀,帝以宗廟被焚,悲咽不自勝,臣僚無不感泣。 十月,安慶緒遣嚴莊悉其眾十萬來赴陜州,與張通儒同抗官軍。賊聞官軍至,悉其眾屯于陜西,負山為陣。子儀以大軍擊其前,回紇登山乘其背,遇賊潛師于山中,與斗過期,大軍稍卻。賊分兵三千人,絕我歸路,眾心大搖,子儀麾回紇令進,盡殺之。師馳至其后,于黃埃中發(fā)十余箭,賊驚顧曰:“回紇來!”即時大敗,僵尸遍山澤。嚴莊、張通儒走歸洛陽,遂與安慶緒渡河保相州。子儀奉廣平王入東都,陳兵于天津橋南,士庶歡呼于路。偽侍中陳希烈、偽中書令張垍等三百余人素服請罪,王慰撫遣之。是時,河東、河西、河南賊所盜郡邑皆平,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戶。尋入朝,天子遣兵仗戎容迎于灞上,肅宗勞之曰:“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子儀頓首感謝。十二月,還東都,命子儀經(jīng)營北討。乾元元年七月,破賊河上,擒偽將安守忠以獻,遂朝京師,敕百僚班迎于長樂驛,帝御望春樓待之,進位中書令。九月,奉詔大舉,子儀與河東節(jié)度使李光弼、關內(nèi)節(jié)度使王思禮、北庭行營節(jié)度李嗣業(yè)、襄鄧節(jié)度使魯炅、荊南節(jié)度季廣琛、河南節(jié)度使崔光遠、滑濮節(jié)度許叔冀、平盧兵馬使董秦等九節(jié)度之師討安慶緒。帝以子儀、光弼俱是元勛,難相統(tǒng)屬,故不立元帥。唯以中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十月,子儀自杏園渡河,圍衛(wèi)州。安慶緒與其驍將安雄俊、崔乾祐、薛嵩、田承嗣悉其眾來援,分為三軍。子儀陣以待之,預選射者三千人伏于壁內(nèi),誡之曰:“俟吾小卻,賊必爭進,則登城鼓噪,弓弩齊發(fā)以迫之!奔葢(zhàn),子儀偽遁,賊果乘之,及壘門,遽聞鼓噪,俄而弓弩齊發(fā),矢注如雨,賊徒震駭,子儀整眾追之,賊眾大敗。是役也,獲偽鄭王安慶和以獻,遂收衛(wèi)州。進軍趨鄴,與賊再戰(zhàn)于愁思岡,賊軍又敗,乃連營圍之。慶緒遣薛嵩以所乘馬十匹求救于史思明,且言禪代。十二月,思明遣將李歸仁率眾赴之,營于滏陽。 二年正月,史思明自率范陽精卒復陷魏州,乃偽稱燕王。王師雖眾,軍無統(tǒng)帥,進退無所承稟,自冬徂春,竟未破賊,但引漳水以灌其城,城中食盡,易子而食。二月,思明率眾自魏州來。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前軍遇賊于鄴南,與之接戰(zhàn),夷傷相半,魯炅中流矢。子儀為后陣,未及合戰(zhàn),大風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暝,跬步不辯物色。我?guī)煗⒍希\軍潰而北,委棄兵仗輜重,累積于路。諸軍各還本鎮(zhèn)。子儀以朔方軍保河陽,斷浮橋,有詔令留守東都。三月,以子儀為東都畿、山南東道、河南諸道行營元帥。 中官魚朝恩素害子儀之功,因其不振,媒孽之,尋召還京師。天子以趙王系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副之,委以陜東軍事,代子儀之任。子儀雖失兵柄,乃思王室,以禍難未平,不遑寢息。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朝廷旰食,復慮蕃寇逼迫京畿,三年正月,授子儀邠寧、鄜坊兩鎮(zhèn)節(jié)度使,仍留京師。言事者以子儀有社稷大功,今殘孽未除,不宜置之散地,肅宗深然之。上元元年九月,以子儀為諸道兵馬都統(tǒng),管崇嗣副之,令率英武、威遠等禁軍及河西、河東諸鎮(zhèn)之師,取邠寧、朔方、大同、橫野,徑抵范陽。詔下旬日,復為朝恩所間,事竟不行。 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兵敗于邙山,河陽失守,魚朝恩退保陜州。三年二月,河中軍亂,殺其帥李國貞。時太原節(jié)度鄧景山亦為部下所殺,恐其合從連賊,朝廷憂之。后輩帥臣未能彈壓,勢不獲已,遂用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jié)度行營兼興平、定國副元帥,充本管觀察處置使,進封汾陽郡王,出鎮(zhèn)絳州。三月,子儀辭赴鎮(zhèn),肅宗不豫,群臣莫有見者。子儀請曰:“老臣受命,將死于外,不見陛下,目不瞑矣。”帝乃引至臥內(nèi),謂子儀曰:“河東之事,一以委卿。”子儀嗚咽流涕。賜御馬、銀器、雜彩,別賜絹四萬疋、布五萬端以賞軍。子儀至絳,擒其殺國貞賊首王元振數(shù)十人誅之。太原辛云京聞子儀誅元振,亦誅害景山者,由是河東諸鎮(zhèn)率皆奉法。四月,代宗即位,內(nèi)官程元振用事,自矜定策之功,忌嫉宿將,以子儀功高難制,巧行離間,請罷副元帥,加實封七百戶,充肅宗山陵使。子儀既謝恩,上表進肅宗所賜前后詔敕,因自陳訴曰: 臣德薄蟬翼,命輕鴻毛,累蒙國恩,猥廁朝列。會天地震蕩,中原血戰(zhàn),臣北自靈武,冊先皇帝,乃舉兵而南,大搜于岐陽。先帝憂勤宗社,托臣以家國,俾副陛下掃兩京之妖昆。陛下雄圖丕斷,再造區(qū)宇,自后不以臣寡劣,委文武之二柄,外敷邦教,內(nèi)調鼎飪,是以常許國家之死,實荷日月之明。臣本愚淺,言多詆直,慮此招謗,上瀆冕旒。陛下居高聽卑,察臣不貳,皇天后土,察臣無私。伏以器忌滿盈,日增兢惕,焉敢偷全,久妨賢路?自受恩塞下,制敵行間,東西十年,前后百戰(zhàn)。天寒劍折,濺血沾衣;野宿魂驚,飲冰傷骨。跋涉難阻,出沒死生,所仗唯天,以至今日。陛下曲申惠獎,念及勤勞,貽臣詔書一千余首,圣旨微婉,慰諭綢繆,彰微臣一時之功,成子孫萬代之寶。自靈武、河北、河南、彭原、鄜坊、河東、鳳翔、兩京、絳州,臣所經(jīng)行,賜手詔敕書凡二十卷,昧死上進,庶煩聽覽。 詔答曰:“朕不德不明,俾大臣憂疑,朕之過也。朕甚自愧,公勿以為慮。”代宗以子儀頃同患難,收復兩京,禮之逾厚。時史朝義尚據(jù)洛陽,元帥雍王率師進討,代宗欲以子儀副之,而魚朝恩、程元振亂政,殺裴茂、來瑱,子儀既為所間,其事遂寢,乃留京師。 俄而梁崇義據(jù)襄陽叛,仆固懷恩阻兵于汾州,引回紇、吐蕃之眾入寇河西。明年十月,吐蕃陷涇州,虜刺史高暉,暉遂與蕃軍為鄉(xiāng)導,引賊深入京畿,掠奉天、武功,濟渭而南,緣山而東。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日將逆戰(zhàn)于盩厔,自辰至酉,殺蕃軍數(shù)千,然其徒多殞。賊將逼京師,君上計無所出,遽詔子儀為關內(nèi)副元帥,出鎮(zhèn)咸陽。子儀自相州不利,李光弼代掌兵柄,及征還朝廷,部曲散去。及是承詔,部下唯二十騎,強取民家畜產(chǎn)以助軍。至咸陽,蕃軍已過渭水。其日,天子避狄幸陜州。子儀聞上避狄,雪涕還京,至則車駕已發(fā)。射生將王獻忠從駕,沿路遂以四百騎叛,仍逼豐王已下十王欲投于賊。子儀入開遠門,遇之,詰豐王等所向,遂護送行在。子儀以三千騎傍南山,至商州,得武關防兵及六軍散卒四千人,招輯亡逸,其軍漸振。蕃犯京城,得故邠王守禮子廣武王承宏,立帝號,假署百官。子儀遣六軍兵馬使張知節(jié)、烏崇福、羽林軍使長孫全緒等將兵萬人為前鋒,營于韓公堆,盛張旗幟,鼓鞞震山谷。全緒遣禁軍舊將王甫入長安,陰結少年豪俠以為內(nèi)應,一日,齊擊鼓于朱雀街,蕃軍惶駭而去。大將李忠義先屯兵苑中,渭北節(jié)度使王仲升守朝堂。子儀以大軍續(xù)進,至浐西。射生將王撫自署為京兆尹,聚兵二千人,擾亂京城,子儀召撫殺之。詔子儀權京城留守。 自西蕃入寇,車駕東幸,天下皆咎程元振,諫官屢論之。元振懼,又以子儀復立功,不欲天子還京,勸帝且都洛陽以避蕃冠,代宗然之,下詔有日。子儀聞之,因兵部侍郎張重光宣慰回,附章論奏曰: 臣聞雍州之地,古稱天府,右探隴、蜀,左扼崤、函,前有終南、太華之險,后有清渭、濁河之固,神明之奧,王者所都。地方數(shù)千里,帶甲十余萬,兵強士勇,雄視八方,有利則出攻,無利則入守。此用武之國,非諸夏所同,秦、漢因之,卒成帝業(yè)。其后或處之而泰,去之而亡,前史所書,不唯一姓。及隋氏季末,煬帝南遷,河、洛丘墟,兵戈亂起。高祖唱義,亦先入關,惟能翦滅奸雄,底定區(qū)宇。以至于太宗、高宗之盛,中宗、玄宗之明,多在秦川,鮮居東洛。間者羯胡構亂,九服分崩,河北、河南,盡從逆命。然而先帝仗朔方之眾,慶緒奔亡;陛下藉西土之師,朝義就戮。豈唯天道助順,抑亦地形使然,此陛下所知,非臣飾說。 近因吐蕃凌逼,鑾駕東巡。蓋以六軍之兵,素非精練,皆市肆屠沽之人,務掛虛名,茍避征賦,及驅以就戰(zhàn),百無一堪。亦有潛輸貨財,因以求免。又中官掩蔽,庶政多荒。遂令陛下振蕩不安,退居陜服。斯蓋關于委任失所,豈可謂秦地非良者哉!今道路云云,不知信否,咸謂陛下已有成命,將幸洛都。臣熟思其端,未見其利。夫以東周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nèi),不滿千戶。井邑榛荊,豺狼站嗥,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jīng)于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將何以奉萬乘之牲餼,供百官之次舍?矧其土地狹厄,才數(shù)百里間,東有成皋,南有二室,險不足恃,適為戰(zhàn)場。陛下奈何棄久安之勢,從至危之策,忽社稷之計,生天下之心。臣雖至愚,竊為陛下不取。 且圣旨所慮,豈不以京畿新遭剽掠,田野空虛,恐糧食不充,國用有闕,以臣所見,深謂不然。昔衛(wèi)文小國之君,諸侯之主耳,遭懿公為狄所滅,始廬于曹,衣大布之衣,冠大帛之冠,元年革車三十乘,季年三百乘,卒能恢復舊業(yè),享無疆之休。況明明天子,躬儉節(jié)用,茍能黜素餐之吏,去冗食之官,抑豎刁、易牙之權,任蘧瑗、史䲡之直,薄征馳力,恤隱迨鰥,委諸相以簡賢任能,付老臣以練兵御侮,則黎元自理,寇盜自平,中興之功,旬月可冀,卜年之期,永永無極矣。愿時邁順動,回鑾上都,再造邦家,唯新庶政,奉宗廟以修薦享,謁陵寢以崇孝思,臣雖隕越,死無所恨。 代宗省表,垂泣謂左右曰:“子儀用心,真社稷臣也?韶竭京師!笔辉,車駕自陜還宮,子儀伏地請罪,帝駐車勞之曰:“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蹦速n鐵券,圖形凌煙閣。 是時,河北副元帥仆固懷恩方頓軍汾州,掠并、汾諸縣以為己邑。乃以子儀兼關內(nèi)河東副元帥、河中節(jié)度觀察使,出鎮(zhèn)河中。蕃戎既退,仆固懷恩部下離散。是月,懷恩子玚主兵榆次,為帳下將張惟岳所殺,傳首京師。惟岳以玚之眾歸于子儀,懷恩懼,棄其母而走靈州。明年九月,以子儀守太尉,充北道邠寧、涇原、河西已東通和蕃及朔方招撫觀察使,其關內(nèi)河東副元帥、中書令如故。子儀以懷恩未誅,不宜讓使,堅辭太尉,曰:“太尉職雄任重,竊憂非據(jù),輒敢上聞。伏奉詔書,未允誠懇。臣疇昔之分,早知止足,今茲累請,竊懼滿盈。義實由衷,事非矯飾,志之所至,敢不盡言。自兵亂已來,紀綱浸壞,時多躁競,俗少廉隅。德薄而位尊,功微而賞厚,實繁有眾,不可殫論。臣每見之,深以為念。昔范宣子讓,其下皆讓,欒騕為汰,不敢違也。臣誠薄劣,竊慕古人,務欲以身率先,大變浮俗,是用勤勤懇懇,愿罷此官,庶禮讓興行,由臣而致也。臣位為上相,爵為真王,參啟沃之謀,受腹心之寄,恩榮已極,功業(yè)已成,尋合乞骸,保全余齒。但以冠仇在近,家國未安,臣子之心,不敢寧處。茍西戎即敘,懷恩就擒,疇昔官爵,誓無所受,必當追蹤范蠡,繼跡留侯。臣之鄙懷,切在于此。”優(yōu)詔不許。子儀見上,感泣懇讓,乃止。 十月,仆固懷恩引吐蕃、回紇、黨項數(shù)十萬南下,京師大恐,子儀出鎮(zhèn)奉天。帝召子儀問御戎之計,子儀曰:“以臣所見,懷恩無能為也。”帝問其故,對曰:“懷恩雖稱驍勇,素失士心,今所以能為亂者,引思歸之人耳。懷恩本臣偏將,其下皆臣之部曲,臣恩信嘗及之,今臣為大將,必不忍以鋒刃相向,以此知其無能為也!碧斂苓撝,子儀在涇陽,子儀令長男朔方兵馬使曜率師援之,與邠寧節(jié)度使白孝德閉城拒守。懷恩前鋒至奉天,近城挑戰(zhàn),諸將請擊之,子儀止之曰:“夫客兵深入,利在速戰(zhàn),不可爭鋒。彼皆吾之部曲,緩之自當攜貳;若迫之,是速其戰(zhàn),戰(zhàn)則勝負未可知。敢言戰(zhàn)者斬!”堅壁待之,果不戰(zhàn)而退。子儀自涇陽入朝,帝御安福門待之,命子儀樓上行朝見之禮,宴賜隆厚。 十一月,以子儀為尚書令,上表懇辭曰:“臣以薄劣,素乏行能,逢時擾攘,猥蒙驅策,內(nèi)參朝政,外總兵權。上不能翼戴三光,下不能糾逖群慝,功微賞厚,任重恩深,覆餗之憂,實盈寤寐。臣昨所以固辭太尉,乞保余年,殊私曲臨,遂見矜許。竊謂陛下已知其愿,深察其心,豈意未歷旬時,復延寵命。以臣褊淺,又寡智謀,安可謬職南宮,當茲大任?況太宗昔居藩邸,嘗踐此官,累圣相承,曠而不置;侍訛橛和踔,陛下以其總兵薄伐,平定關東,飲至策勛,再有斯授。豈臣末職,敢亂大倫?德薄位尊,難逃天子之責;負乘致冠,復速神明之誅。伏乞天慈,俯停新命!贝鹪t不允。翌日,敕所司令子儀于尚書省視事。詔宰相百僚送上,遣射生五百騎執(zhí)戟翼從,自朝堂至省,賜教坊樂。子儀不受,復上表曰: 臣伏以尚書令,武德之際,太宗為之,昨瀝懇上陳,請罷斯職;而陛下未垂亮察,務欲褒崇,區(qū)區(qū)微誠,益用惶懼。何則?太宗立極之主,圣德在人,自后因廢此官,永代作則。陛下守文繼體,固當奉而行之,豈可猥私老臣,隳厥成式,上掩陛下之德,下貽萬方之非。臣雖至愚,安敢輕受?況久經(jīng)兵亂,僣賞者多,一人之身,兼官數(shù)四,朱紫同色,清濁不分,“爛羊”之謠,復聞圣代。臣頃觀其弊,思革其源,以逆寇猶存,未敢輕議。今元兇沮敗,計日成擒,中外無虞,妖氛漸息。此陛下作法之際,審官之時,固合始于老臣,化及班列。豈可輕為此舉,以亂國章?國章亂于上,則庶政隳于下,海內(nèi)之政皆亂,則國家又安得永代而無患哉!陛下茍能從臣之言,俯察誠請,彼貪榮冒進者,亦將各讓其所兼之官,自然天下文明,百工式敘,太平之業(yè),可得而復也。臣誠蒙鄙,識昧古今,志之所切,實在于此。 手詔答曰:“優(yōu)崇之命,所以報功;總領之司,期于賦政。卿入居臺鉉,出統(tǒng)戎旃,爰自先朝,累匡多難,靖群氛于海表,凝庶績于天階。敏事而寡言,居敬而行簡,人難其易,爾易其難。所以命掌六聯(lián),首茲百辟,顧循時議,僉謂允諧。而屢拜封章,懇懷讓揖,守淳素之道,語政理之源,無待禮成,曲從德讓。宜宣示于外,編之史冊!鼻矁(nèi)侍魚朝恩傳詔,賜美人盧氏等六人、從者八人,并車服、帷帳、床蓐、珍玩之具。 時蕃虜屢寇京畿,倚蒲、陜?yōu)閮?nèi)地,常以重兵鎮(zhèn)之。永泰元年五月,以子儀都統(tǒng)河南道節(jié)度行營,出鎮(zhèn)河中。八月,仆固懷恩誘吐蕃、回紇、黨項、羌、渾、奴剌,山賊任敷、鄭庭、郝德、劉開元等三十余萬南下,先發(fā)數(shù)萬人掠同州,期自華陰趨藍田,以扼南路,懷恩率重兵繼其后。回紇、吐蕃自涇、邠、鳳翔數(shù)道寇京畿,掠奉天、醴泉。京師震恐,天子下詔親征,命李忠臣屯東渭橋,李光進屯云陽,馬璘、郝廷玉屯便橋,駱奉先、李日越屯盩啡,李抱玉屯鳳翔。周智光屯同州,杜冕屯坊州,天子以禁軍屯苑內(nèi)。京城壯丁,并令團結。城二門塞其一。魚朝恩括士庶私馬,重兵捉城門,市民由竇穴而遁去,人情危迫。 是時,急召子儀自河中至,屯于涇陽,而虜騎已合。子儀一軍萬余人,而雜虜圍之數(shù)重。子儀使李國臣、高升拒其東,魏楚玉當其南,陳回光當其西,朱元琮當其北。子儀率甲騎二千出沒于左右前后,虜見而問:“此誰也?”報曰:“郭令公也!被丶v曰:“令公存乎?仆固懷恩言天可汗已棄四海,令公亦謝世,中國無主,故從其來。今令公存,天可汗存乎?”報之曰:“皇帝萬歲無疆!被丶v皆曰:“懷恩欺我!弊觾x又使諭之曰:“公等頃年遠涉萬里,翦除兇逆,恢復二京。是時子儀與公等周旋艱難,何日忘之。今忽棄舊好,助一叛臣,何其愚也!且懷恩背主棄親,于公等何有?”回紇曰:“謂令公亡矣,不然,何以至此。令公誠存,安得而見之?”子儀將出,諸將諫曰:“戎狄之心,不可信也,請無往!弊觾x曰:“虜有數(shù)十倍之眾,今力固不敵,且至誠感神,況虜輩乎!”諸將曰:“請選鐵騎五百衛(wèi)從。”子儀曰:“適足以為害也!蹦藗骱粼唬骸傲罟珌!”虜初疑,持滿注矢以待之。子儀以數(shù)十騎徐出,免胄而勞之曰:“安乎?久同忠義,何至于是?”回紇皆舍兵下馬齊拜曰:“果吾父也。”子儀召其首領,各飲之酒,與之羅錦,歡言如初。子儀說回紇曰:“吐蕃本吾舅甥之國,無負而至,是無親也。若倒戈乘之,如拾地芥耳。其羊馬滿野,長數(shù)百里,是謂天賜,不可失也。今能逐戎以利舉,與我繼好而凱旋,不亦善乎!”會懷恩暴死于鳴沙,群虜無所統(tǒng)攝,遂許諾,乃遣首領石野那等入朝。子儀遣朔方兵馬使白元光與回紇會軍。吐蕃知其謀,是夜奔退;丶v與元光追之,子儀大軍繼其后,大破吐蕃十余萬于靈武臺西原,斬首五萬,生擒萬人,收其所掠士女四千人,獲牛羊駝馬,三百里內(nèi)不絕。子儀自涇陽入朝,加實封二百戶,還鎮(zhèn)河中。 大歷元年十二月,華州節(jié)度使周智光殺監(jiān)軍張志斌謀叛,帝以同、華路阻,召子儀女婿工部侍郎趙縱受口詔往河中,令子儀起軍討之?v請為蠟書,令家僮間道賜子儀。奉詔大閱軍戎,將發(fā),同華將吏聞軍起,乃斬智光父子,傳首京師。二年二月,子儀入朝,宰相元載、王縉、仆射裴冕、京兆尹黎干、內(nèi)侍魚朝恩共出錢三十萬,置宴于子儀第,恩出羅錦二百匹,為子儀纏頭之費,極歡而罷。九月,吐蕃寇涇州,詔子儀以步騎三萬自河中移屯涇陽。十月,蕃軍退至靈州,邀擊敗之,斬馘二萬。十二月,盜發(fā)子儀父墓,捕盜未獲。人以魚朝恩素惡子儀,疑其使之。子儀心知其故,及自涇陽將入,議者慮其構變,公卿憂之。及子儀入見,帝言之,子儀號泣奏曰:“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士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朝廷乃安。三年三月,還河中。八月,吐蕃寇靈武。九月,詔子儀率師五萬自河中移鎮(zhèn)奉天。是月,白元光大破吐蕃靈武。十月,子儀入朝,還鎮(zhèn)河中。時議以西蕃侵寇,京師不安,馬璘雖在邠州,力不能拒,乃以子儀兼邠寧慶節(jié)度,自河中移鎮(zhèn)邠州,徙馬璘為涇原節(jié)度使。八年十月,吐蕃寇涇州,子儀遣先鋒兵馬使渾瑊逆戰(zhàn)于宜祿,不利。會馬璘設伏于潘源,與瑊合擊,大破蕃軍,俘斬數(shù)萬計;丶v赤心賣馬一萬匹,有司以國計不充,請市千匹。子儀以回紇前后立功,不宜阻意,請自納一年奉物,充回紇馬價,雖詔旨不允,內(nèi)外稱之。九年,入朝,代宗召對延英。語及西蕃棄斥,苦戰(zhàn)不暇,言發(fā)涕零。既退,復上封論備吐蕃利害,曰: 朔方,國之北門,西御犬戎,北虞獫狁,五城相去三千余里。開元、天寶中,戰(zhàn)士十萬,戰(zhàn)馬三萬,才敵一隅。自先皇帝龍飛靈武,戰(zhàn)士從陛下收復兩京,東西南北,曾無寧歲。中年以仆固之役,又經(jīng)耗散,人亡三分之二,比于天寶中有十分之一。今吐蕃充斥,勢強十倍,兼河、隴之地,雜羌、渾之眾,每歲來窺近郊。以朔方減十倍之軍,當吐蕃加十倍之騎,欲求制勝,豈易為力!入近內(nèi)地,稱四節(jié)度,每將盈萬,每賊兼乘數(shù)四。臣所統(tǒng)將士,不當賊四分之一,所有征馬,不當賊百分之二,誠合固守,不宜與戰(zhàn)。又得馬璘牒,賊擬涉渭而南。臣若堅壁,恐犯畿甸;若過畿內(nèi),則國人大恐,諸道易搖。外有吐蕃之強,中有易搖之眾,外畏內(nèi)懼,將何以安? 臣伏以陛下橫制勝之術,力非不足,但慮簡練未精,進退未一,時淹師老,地闊勢分。愿陛下更詢讜議,慎擇名將,俾之統(tǒng)軍,于諸道各抽精卒,成四五萬,則制勝之道必矣,未可失時。臣又料河南、河北、山南、江淮小鎮(zhèn)數(shù)千,大鎮(zhèn)數(shù)萬,空耗月餼,曾不習戰(zhàn)。臣請抽赴關中,教之戰(zhàn)陣,則軍聲益振,攻守必全,亦長久之計也。臣猥蒙任遇,垂二十年,今齒發(fā)已衰,愿避賢路,止足不誡,神明所鑒。 詔曰:“卿憂深虛遠,殊沃朕心,始終倚賴,未可執(zhí)辭也。” 德宗即位,詔還朝,攝冢宰,充山陵使,賜號“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增實封通計二千戶,給一千五百人糧,二百匹馬草料,所領諸使副元帥并罷。諸子弟女婿拜官者十余人。建中二年夏,子儀病甚,德宗令舒王誼傳詔省問。及門,郭氏子弟迎拜于外,王不答拜;子儀臥不能興,以手叩頭謝恩而已。六月十四日薨,時年八十五,德宗聞之震悼,廢朝五日,詔曰: 天地以四時成物,元首以股肱作輔,公臺之任,鼎足相承,上以調三光,下以蒙五岳。允釐庶績,鎮(zhèn)撫四夷,體元和之氣,根貞一之德,功至大而不伐,身處高而更安。尚父比呂望之名,為師增周公之位,盛業(yè)可久,歿而彌光。故太尉、兼中書令、上柱國、汾陽郡王、尚父子儀,天降人杰,生知王佐,訓師如子,料敵若神。昔天寶多難,羯胡作禍,咸秦失險,河洛為戎。公能扶翼肅宗,載造區(qū)夏。于國有患,勞其戡定;于邊有寇,藉其驅除。安社稷必在于絳侯,定羌戎無逾于充國。絳臺綏四散之眾,涇陽降十萬之虜。勛高今古,名璟夷狄,而勞乎征鎮(zhèn),二紀于茲。 頃以春秋既高,疆埸多事,罷彼旌鉞,寵在臺衡。以公柱石四朝,藩翰萬里,忠貞懸于日月,寵遇冠于人臣,尊其元老,加以崇號,期壽考之永,養(yǎng)勛賢之德。膏肓生疾,藥石靡攻,人之云亡,梁木斯壞。雖賻禮加等,輟朝增日,悼之流涕,曷可弭忘!更議追崇,名位斯極,而尊為尚父,官協(xié)太師,雖爵秩則同,而體望尤重。斂以袞冕,旌我元臣。圣祖園陵,所宜陪葬,式墓表文終之德,象山追去病之勛。千載如存,九原可作,冊命之禮,有司備焉?少浱珟,陪葬建陵。仍令所司備禮冊命,賻絹三千匹、布三千端、米麥三千石。 舊令一品墳高丈八,而詔特加十尺。群臣以次赴宅吊哭。兇喪所須,并令官給。及葬,上御安福門臨哭送之,百僚陪位隕泣,賜謚曰忠武,配饗代宗廟庭。 子曜、旰、晞、昢、晤、曖、曙、映等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諸孫數(shù)十人,每群孫問安,不盡辨,頷之而已。參佐官吏六十余人,后位至將相,升朝秩貴位,勒其姓名于石,今在河中府。人士榮之。 史臣裴垍曰:汾陽事上誠藎,臨下寬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處,必得士心。前后遭罹幸臣程元振、魚朝恩譖毀百端,時方握強兵,或方臨戎敵,詔命征之,未嘗不即日應召,故讒謗不能行。代宗幸陜時,令以數(shù)十騎覘賊,及在涇陽,又陷于胡虜重圍之中,皆以身許國,未嘗以危亡易慮,亦遇天幸,竟免患難。田承嗣方跋扈魏州,傲狠無禮,子儀嘗遣使至,承嗣西望拜之,指其膝謂使者曰:“茲膝不屈于人若干歲矣,今為公拜!崩铎`曜據(jù)汴州,公私財賦一皆遏絕,獨子儀封幣經(jīng)其境,莫敢留之,必持兵衛(wèi)送。其為豺虎所服如此。麾下老將若李懷光輩數(shù)十人,皆王侯重貴,子儀頤指進退,如仆隸焉。幕府之盛,近代無比。始與李光弼齊名,雖威略不逮,而寬厚得人過之。歲入官俸二十四萬貫,私利不在焉。其宅在親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前后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聲色珍玩,堆積羨溢,不可勝紀。代宗不名,呼為大臣。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唯以讒怒,誣奏判官戶部郎中張譚杖殺之,物議為薄。 曜,子儀長子。性孝友廉謹。子儀薨,出征于外,留曜治家,少長千人,皆得其所。諸弟爭飾池館,盛其車服,曜以儉樸自處。累遷至太子賓客。建中初,子儀罷兵柄,乃遍加諸子官,以曜為太子少保。子儀曜遵遺命,四朝所賜名馬珍玩,悉皆上獻,德宗復賜之,曜乃散諸昆弟。子儀薨后,楊炎、盧杞相次秉政,奸諂用事,尤忌勛族。子儀之婿太仆卿趙縱、少府少監(jiān)李洞清、光祿卿王宰,皆以有人告訐細過,相次貶黜。曜家大恐,賴宰相張鎰力為庇護。奸人幸其危懼,多論奪田宅奴婢,曜不敢訴。德宗微知之,詔曰:“尚父子儀,有大勛力,保乂皇家,嘗誓以山河,琢之金石,十世之宥,其可忘也!其家前時與人為市,以子儀身歿,名被誣構,欲論奪之,有司無得為理!痹t下方已。曜居喪得禮,若儒家子,服未闋寢疾,或勸其茹蔥薤,曜竟不屬口。建中四年三月卒,贈太子太傅。 晞,子儀第三子。少善騎射,常從父征伐。初以戰(zhàn)功授左贊善大夫,從廣平王收復兩京,晞力戰(zhàn)于香積寺、陜西,皆出奇兵克捷,以功加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后河中軍亂,殺節(jié)度使李國貞、荔非元禮于絳,詔以子儀為河東關內(nèi)副元帥,鎮(zhèn)絳州,時四方擾叛,多逐戎帥,子儀至絳,誅其元惡,其黨頗不自安,欲謀翻變。晞知其謀,選親兵四千,伏甲以防之,常持弓警夜,不寐者凡七十日,叛將竟不敢發(fā),以功拜殿中監(jiān)。廣德二年,仆固懷恩誘吐蕃、回紇入寇。加晞御史中丞,領朔方軍以援邠州,與馬璘合勢,大破蕃軍。其年冬,懷恩誘虜再寇邠州,陣于涇北,子儀令晞率步卒五千、騎軍五百,出西南掩擊之。晞以兵寡不敵,持而不戰(zhàn),及至晡晚,乘其半濟而擊之,大破獯虜,斬首五千級。是時連戰(zhàn)皆捷,詔加御史大夫,子儀固讓不受。永泰二年,檢校左散騎常侍。大歷七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十二年,丁母憂;服除,加檢校工部尚書,判秘書省事。建中二年,丁父喪,持服京城。朱泚構逆,遣人就第問訊,欲令掌兵,晞佯瘖,噤口不言,泚以兵脅之,晞終不語,賊知其不可用,乃止。晞潛奔奉天,僅而獲免。 初,晞兄曜襲父代國公,實封二千戶,及曜卒,詔曰:“故尚父、太尉中書令、汾陽王,功格上玄,道光下土,積其善慶,垂裕無窮。雖嫡長云殂,支宗斯盛,汾陽舊邑,盍有丕承。其男前左散騎常侍、駙馬都尉、食實封五百戶曖,夙稟義方,居忠履孝,儷崇銀榜,攄美金章,繼撫先封,允宜聽復。曖兄檢校工部尚書、守太子賓客、趙國公晞,并弟右金吾將軍、祁國公、食實封二百五十戶曙,太子左諭德映等,并休有令名,保其先業(yè),宜允推恩之典,以明延嗣之誠。其實封二千戶,宜準式減半,余可分襲。曖可襲代國公,仍通前襲三百戶;晞可二百五十戶;曙可五十戶,通前三百七十戶;映可二百三十五戶。”尋又詔尚父子儀男晞、曖、映、曙四人所襲實封,各減五十戶,以賜郭曜男鉾、郭晤男鐇,各襲一百戶。 晞至行在,復檢校工部尚書、太子詹事;從駕還京,改太子賓客。晞子鋼為朔方節(jié)度使杜希全賓佐,希全以鋼攝豐州刺史。晞以鋼幼弱,恐不任邊職,貞元七年,晞上章請罷鋼官。德宗遣中使召之,鋼疑以他事見攝,乃單騎走入吐蕃。蕃將見鋼獨叛,不納,置之筏上,流入黃河令歸,杜希全得之,送赴京師,賜鋼自盡,晞亦坐子免官。明年,復授太子賓客。貞元十年卒,贈兵部尚書。晞次子鈞。鈞子承嘏別有傳。 曖,子儀第六子。年十余歲,尚代宗第四女升平公主,時升平年亦與暖相類。大歷中,恩寵冠于戚里,歲時錫賚珍玩,不可勝紀。大歷十三年,有詔毀除白渠水支流碾硙,以妨民溉田。升平有脂粉硙兩輪,郭子儀私硙兩輪,所司未敢毀徹。公主見代宗訴之,帝謂公主曰:“吾行此詔,蓋為蒼生,爾豈不識我意耶?可為眾率先!惫骷慈彰鼩АS墒莿蓍T碾硙八十余所,皆毀之。曖檢校左散騎常侍。建中末,公主坐事,留之禁中,曖亦不令出入。既而朱泚之亂,不知車駕幸奉天,為賊所逼,欲授偽官,曖辭以居喪被疾。既而與兄晞、弟曙及升平公主皆奔奉天,德宗喜,并釋前咎,待之如初,復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從駕至山南,改太常卿同正員。 貞元中,帝為皇孫廣陵郡王納曖女為妃。曖,貞元十六年七月卒,贈尚書左仆射。升平公主,元和五年十月薨,贈虢國大長公主,謚曰懿。廣陵王即位,為憲宗皇帝,妃生穆宗皇帝。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尊郭妃為皇太后,詔曰:“追遠飾終,先王令典。況積仁累義,事已顯于身前;祥會慶傳,福遂流于天下。式光盛德,爰舉徽章,尊尊親親,于是乎在;侍蟾纲浬袝笃蜕鋾,克荷崇構,有勞王家,孝友本于生知,英華發(fā)于事任,實修一德,歷仕三朝。建中末年,屬有大難,畢力扈駕,忘軀即戎,忠貞之節(jié),國史明備。才高望洽,是膺沁水之祥;德厚流光,乃啟涂山之祚。肆予小子,獲纘大業(yè),未展定申之命,敢緣褒紀之恩,俾繼維師,用不縟禮。可贈太傅!睍嶙俞、鏦、銛。 曙,代宗朝累歷司農(nóng)卿,居父憂。建中三年冬,舒王誼為淮西、山南諸大元帥,以曙檢校左庶子,為元帥府都押牙。京城亂,從幸山南,轉太府卿。隨駕還京,拜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貞元末卒。 釗,偉姿儀,身長七尺,方口豐下,沉默寡言。母升平長公主。代宗朝,釗為外孫,恩寵逾等,起家為太常寺奉禮郎。德宗朝,累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初,為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充左街使。九年十一月,檢校工部尚書,兼邠州刺史,充邠寧節(jié)度使。數(shù)歲,檢校戶部尚書,入為司農(nóng)卿。釗,大勛之后,姻聯(lián)戚里,而謙和接物,恭慎自持,居家臨民,無驕怠之色,無奢侈之失,士君子重之。十五年正月,憲宗寢疾彌旬,諸中貴人秉權者欲議廢立,紛紛未定。穆宗在東宮,心甚憂之,遣人問計于釗,釗曰:“殿下身為皇太子,但旦夕視膳,謹守以俟,又何慮乎!”迄今稱釗得元舅之體。 穆宗即位,冊皇太后南內(nèi),推崇外氏,以釗兼司農(nóng)卿。未幾,檢校戶部尚書,充河陽三城懷節(jié)度使。歲中,換河中尹、河中晉絳慈隰節(jié)度使。釗歷踐藩鎮(zhèn),以汾陽胄胤,材能選用,不獨憑椒房之勢,所蒞簡約不撓,其俗自理。敬宗即位,尊郭太后為太皇太后,征釗為兵部尚書,兼檢校尚書左仆射。明年,出為梓州刺史、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文宗即位,加司空。大和三年冬,南蠻陷巂州,遂寇西川,杜元穎失于控御,蠻軍陷成都府外城。朝廷未暇除帥,乃以釗兼領西川節(jié)度。蠻軍已寇樟州,諸道援軍未至,川軍寡弱,不可令戰(zhàn)。釗致書于蠻首領泬巔,責以侵寇之意,泬巔曰:“杜元穎不守疆埸,屢侵吾圉,以是修報也。”與釗修好而退。朝廷嘉之,授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與南詔立約,疆陲不擾。以疾求代。四年,入為太常卿、檢校司徒。十二月,在道卒,詔贈司徒。子仲文、仲辭。 鏦,母升平長公主,大歷、貞元之間,恩禮冠諸主。順宗在東宮,以女德陽郡主尚鏦,時鏦與公主年未及冠,郡主尤為德宗之所鐘愛,故鏦之貴寵,焜翟一時。順宗即位,改封德陽為漢陽公主。鏦累官至衛(wèi)尉卿、駙馬都尉,改殿中監(jiān)。穆宗即位,鏦為叔舅,改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兼御史大夫,充左街使。城南有汾陽王別墅,林泉之致,莫之與比,穆宗常游幸之,置酒極歡而罷,賜鏦甚厚。俄加檢校工部尚書,兼太子詹事,充閑廄宮苑使。從容貴位三十余年,而椒房之寵,國舅之恩,近代已來,無有其比。而鏦恭遜虔恪,不以富貴驕人,士無賢不肖,接之以禮,由是中外稱之。長慶二年十月卒,贈尚書左仆射,仍以其弟銛代鏦為太子詹事,充閑廄宮苑使。 仲文,大和末為殿中少監(jiān)。開成初,詔仲文襲父太原郡公,制上,給事中封敕奏曰:“伏準制書,贈司徒郭釗嫡男仲文襲封太原郡公者,臣近訪知郭釗妻沈氏,公主之女,代宗皇帝外孫,有男仲辭,已選尚主。仲文不合假冒,自稱嫡子。若仲文承嫡,即沈氏須黜居別室,仲辭不合配尚貴主。伏以郭仲文,尚父子儀之孫,太皇太后之侄,戚里勛門,無與儔比,婚姻嫡庶,朝野具知,奪宗之配,實玷風教。且仲文、仲辭既非同出,襲封尚主,不可并行。伏請付臺勘當!痹t曰:“以萬年縣尉仲辭襲封!敝傥穆湎,以太皇太后侄,不之罪。尋以仲辭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中少監(jiān)、駙馬都尉,襲封太原郡公,尚饒陽公主。又仲辭兄詹事府丞仲恭,為銀青光祿大夫,尚金堂公主。 幼明,尚父子儀之母弟也。性謹愿無過,不工武藝,喜賓客飲宴,居家御眾,皆得其歡心。以子儀勛業(yè),累歷大卿監(jiān),大歷八年卒,贈太子太傅。 子昕,肅宗末為四鎮(zhèn)留后。自關、隴陷蕃,為虜所隔,其四鎮(zhèn)、北庭使額,李嗣業(yè)、荔非元禮皆遙領之。昕阻隔十五年,建中二年,與伊西北庭節(jié)度使李元忠俱遣使于朝,德宗嘉之。詔曰:“四鎮(zhèn)、二庭,統(tǒng)任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國朝以來,相次率職。自關、隴失守,東西阻絕,忠義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尊朝法,皆候伯守將交修共理之所致也。伊西北庭節(jié)度使李元忠,可北庭大都護;四鎮(zhèn)節(jié)度留后郭昕,可安西大都護、四鎮(zhèn)節(jié)度使。其將吏已下敘官,可超七資! 李元忠,本姓曹,名令忠,以功賜姓名。時昕使自回紇歷諸蕃部,方達于朝。又有袁光庭者,為伊州刺史,隴右諸郡皆陷,光庭堅守伊州,吐蕃攻之累年,兵盡食竭,光庭先刃其妻子,自焚而死。因昕使知之,贈工部尚書。 史臣曰:天寶之季,盜起幽陵,萬乘播遷,兩都覆沒。天祚土德,實生汾陽。自河朔班師,關西殄寇,身捍豺虎,手披荊榛。七八年間,其勤至矣,再造王室,勛高一代。及國威復振,群小肆讒,位重懇辭,失寵無怨。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挾憾以報仇讎,晏然效忠,有死無二,誠大雅君子,社稷純臣。自秦、漢已還,勛力之盛,無與倫比。而晞、曖于縗粗之中,拔身虎口,赴難奉天,可謂忠孝之門有嗣矣。 贊曰:猗歟汾陽,功扶昊蒼。秉仁蹈義,鐵心石腸。四朝靜亂,五福其昌。為臣之節(jié),敢告忠良。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杜f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