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王播(子式 弟炎 起起子龜 龜子蕘 炎子鐸) 李絳 楊於陵 王播,字明揚。曾祖璡,嘉州司馬。祖升,咸陽令。父恕,揚府參軍。播擢進士第,登賢良方正制科,授集賢校理,再遷監(jiān)察御史,轉(zhuǎn)殿中,歷侍御史。貞元末,幸臣李實為京兆尹,恃恩頗橫,嘗遇播于途,不避。故事,尹避臺官。播移文詆之;實怒,后奏播為三原令,欲挫之。播受命,趨府謁謝,盡府縣之儀。及臨所部,政理修明,恃勢豪門,未嘗貸法。歲終考課,為畿邑之最。實以其人有政術(shù),甚禮重之,頻薦之于上。德宗奇之,將不次拔用,會母喪。 順宗即位,除駕部郎中,改長安令。歲中,遷工部郎中,知臺雜,刺舉綱憲,為人所稱。轉(zhuǎn)考功郎中,出為虢州刺史。李巽領(lǐng)鹽鐵,奏為副使、兵部郎中。 元和五年,代李夷簡為御史中丞。振舉朝章,百職修舉。十月,代許孟容為京兆尹。時禁軍諸鎮(zhèn)布列畿內(nèi),軍人出入,屬鞬佩劍,往往盜發(fā),難以擒奸。布播奏請畿內(nèi)軍鎮(zhèn)將卒,出入不得持戎具,諸王駙馬權(quán)豪之家,不得于畿內(nèi)按試鷹犬畋獵之具。詔從之,自是奸盜弭息。六年三月,轉(zhuǎn)刑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zhuǎn)運使。 播長于吏術(shù),雖案牘鞅掌,剖析如流,黠吏詆欺,無不彰敗。時天下多故,法寺議讞,科條繁雜。播備舉前后格條,置之座右。凡有詳決,疾速如神。當(dāng)時屬僚,嘆服不暇。 十年四月,改禮部尚書,領(lǐng)使如故。先是,李巽以程異為江淮院官,異又通泉貨,及播領(lǐng)使,奏之為副。當(dāng)王師討吳元濟,令異乘傳往江淮,賦輿大集,以至賊平,深有力焉。及皇甫镈用事,恐播大用,乃請以使務(wù)命程異領(lǐng)之,播守本官而已。十三年,檢校戶部尚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 穆宗即位,皇甫镈貶,播累表求還京師。長慶元年七月,征還,拜刑部尚書,復(fù)領(lǐng)鹽鐵轉(zhuǎn)運等使。十月,兼中書侍郎、平章事,領(lǐng)使如故。長慶中,內(nèi)外權(quán)臣,率多假借。播因銅鹽擢居輔弼,專以承迎為事,而安危啟沃,不措一言。時河北復(fù)叛,朝廷用兵。會裴度自太原入覲,朝野物論,言度不宜居外。明年三月,留度復(fù)知政事,以播代度為淮南節(jié)度使、檢校右仆射,領(lǐng)使如故。仍請攜鹽鐵印赴鎮(zhèn),上都院印,請別給賜,從之。播至淮南,屬歲旱儉,人相啖食,課最不充,設(shè)法掊斂,比屋嗟怨。 敬宗即位,就加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罷鹽鐵轉(zhuǎn)運使。時中尉王守澄用事,播自落利權(quán),廣求珍異,令腹心吏內(nèi)結(jié)守澄,以為之助。守澄乘閑啟奏,言播有才,上于延英言之。諫議大夫獨孤朗、張仲方,起居郎孔敏行、柳公權(quán)、宋申錫,補闕韋仁實、劉敦儒,拾遺李景讓、薛廷老等,請開延英面奏播之奸邪,交結(jié)寵幸,復(fù)求大用。天子沖幼,不能用其言。自是,物議紛然不息。明年正月,播復(fù)領(lǐng)鹽鐵轉(zhuǎn)運使。播既得舊職,乃于銅鹽之內(nèi),巧為賦斂,以事月進。名為羨余,其實正額,務(wù)希獎擢,不恤人言。 時揚州城內(nèi)官河水淺,遇旱即滯漕船。乃奏自城南閶門西七里港開河向東,屈曲取禪智寺橋通舊官河,開鑿稍深,舟航易濟;所開長一十九里,其工役料度,不破省錢,當(dāng)使方圓自備,而漕運不阻。后政賴之。 文宗即位,就加檢校司徒。太和元年五月,自淮南入覲,進大小銀碗三千四百枚、綾絹二十萬匹。六月,拜尚書左仆射、同平章事,領(lǐng)使如故。二年,進封太原公、太清宮使。四年正月,患喉腫暴卒,時年七十二。廢朝三日,贈太尉。 播出自單門,以文辭自立;踐升華顯,郁有能名。而隨勢沉浮,不存士行;奸邪進取,君子恥之。然天性勤于吏事,使務(wù)填委,胥吏盈廷取決,簿書堆案盈幾,他人若不堪勝,而播用此為適。播子式,弟炎、起。 炎,貞元十五年登進士第,累官至太常博士,早世。子鐸、鐐。 起,字舉之,貞元十四年擢進士第,釋褐集賢校理,登制策直言極諫科,授藍田尉。宰相李吉甫鎮(zhèn)淮南,以監(jiān)察充掌書記。入朝為殿中,遷起居郎、司勛員外郎、直史館。元和十四年,以比部郎中知制誥。穆宗即位,拜中書舍人。 長慶元年,遷禮部侍郎。其年,錢徽掌貢士,為朝臣請托,人以為濫。詔起與同職白居易覆試,覆落者多。徽貶官,起遂代徽為禮部侍郎。掌貢二年,得士尤精。先是,貢舉猥濫,勢門子弟,交相酬。缓T俊造,十棄六七。及元稹、李紳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試之科。及起考貢士,奏當(dāng)司所選進士,據(jù)所考雜文,先送中書,令宰臣閱視可否,然后下當(dāng)司放榜。從之。議者以為起雖避是非,失貢職也,故出為河南尹。入為吏部侍郎。 文宗即位,加集賢學(xué)士、判院事。以兄播為仆射輔政,不欲典選部,改兵部侍郎。太和二年,出為陜虢觀察使、兼御史大夫。四年,入拜尚書左丞。居播之喪,號毀過禮,友悌尤至。遷戶部尚書、判度支。以西北邊備,歲有和市以給軍,勞人饋挽,奏于靈武,邠寧起營田。六年,檢校吏部尚書、河中尹、河中晉絳節(jié)度使。時屬蝗旱,粟價暴踴,豪門閉糴,以邀善價。起嚴(yán)誡儲蓄之家,出粟于市,隱者致之于法,由是民獲濟焉。七年,入為兵部尚書。八年,檢校右仆射、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jié)度。江、漢水田,前政撓法,塘堰缺壞。起下車,命從事李業(yè)行屬郡,檢視而補繕,特為水法,民無兇年。九年,就加銀青光祿大夫。時李訓(xùn)用事,訓(xùn)即起貢舉門生也,欲援起為相。八月,詔拜兵部侍郎,判戶部事。其冬,訓(xùn)敗,起以儒素長者,人不以為累,但罷判戶部事。 文宗好文,尤尚古學(xué)。鄭覃長于經(jīng)義,起長于博洽,俱引翰林,講論經(jīng)史。起僻于嗜學(xué),雖官位崇重,耽玩無篸;夙夜孜孜,殆忘寢食,書無不覽,經(jīng)目靡遺。轉(zhuǎn)兵部尚書。以莊恪太子登儲,欲令儒者授經(jīng),乃兼太子侍讀,判太常卿,充禮儀詳定使,創(chuàng)造禮神九玉,奏議曰: 邦國之禮,祀為大事;珪璧之議,經(jīng)有前規(guī)。謹按《周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珪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黑璜禮北方!庇衷疲骸八墓缬雄∫造胩臁保皟晒缬雄∫造氲亍,“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凡此九器,皆祀神之玉也。又云:“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编嵭疲骸暗,煙也,為玉幣,祭訖燔之,而升煙以報陽也。”今與《開元禮》義同,此則焚玉之驗也。又《周禮》:“掌國之玉鎮(zhèn)大寶器,若大祭,既事而藏之!贝藙t收玉之證也。梁代崔靈恩撰《三禮義宗》云:“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禮神,一則燔之。禮神者,訖事卻收;祀神者,與牲俱燎!眲t靈恩之義,合于《禮經(jīng)》。今國家郊天祀地,祀神之玉常用;守經(jīng)據(jù)古,禮神之玉則無。臣等請下有司,精求良玉,創(chuàng)造蒼璧、黃琮等九器,祭訖則藏之。其燎玉即依常制。 從之。為太子廣《五運圖》及《文場秀句》等獻之。三年,以本官充翰林侍講學(xué)士。莊恪太子薨,詔起為哀冊文,辭情婉麗。 四年,遷太子少師,判兵部事,侍講如故。以其家貧,特詔每月割仙韶院月料錢三百千添給。起富于文學(xué),而理家無法,俸料入門,即為仆妾所有。帝以師友之恩,特加周給。議者以與伶官分給,可為恥之。 武宗即位,八月,充山陵鹵簿使。樞密使劉弘逸、薛季棱懼誅,欲因山陵兵士謀廢立。起與山陵使知其謀,密奏,皆伏誅。尋檢校左仆射、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省事。 會昌元年,征拜吏部尚書,判太常卿事。三年,權(quán)知禮部貢舉。明年,正拜左仆射,復(fù)知貢舉。 起前后四典貢部,所選皆當(dāng)代辭藝之士,有名于時,人皆賞其精鑒徇公也。其年秋,出為興元尹,兼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赴鎮(zhèn)日,延英辭。帝謂之曰:“卿國之耆老,宰相無內(nèi)外,朕有闕政,飛表以聞!毖缳n頗厚。在鎮(zhèn)二年,以老疾求代,不許。大中元年,卒于鎮(zhèn),時年八十八。廢朝三日,贈太尉,謚曰文懿。文集一百二十卷,《五緯圖》十卷,《寫宣》十卷。起侍講時,或僻字疑事,令中使口宣,即以榜子對,故名曰《寫宣》。子龜嗣。 龜,字大年。性簡淡蕭灑,不樂仕進。少以詩酒琴書自適,不從科試。京城光福里第,起兄弟同居,斯為宏敞。龜意在人外,倦接朋游,乃于永達里園林深僻處創(chuàng)書齋,吟嘯其間,目為“半隱亭”。及從父起在河中,于中條山谷中起草堂,與山人道士游,朔望一還府第,后人目為“郎君谷”。及起保厘東周,龜于龍門西谷構(gòu)松齋,棲息往來,放懷事外。起鎮(zhèn)興元,又于漢陽之龍山立隱舍,每浮舟而往,其閑逸如此。武宗知之,以左拾遺征。久之,方至殿廷一謝,陳情曰:“臣才疏散,無用于時,加以疾病所嬰,不任祿仕。臣父年將九十,作鎮(zhèn)遠藩,喜懼之年,闕于供侍。乞罷今職,以奉晨昏!鄙蟽(yōu)詔許之。明年,丁父憂。服闋,以右補闕征,遷侍御史、尚書郎。 大中末,出為宣歙團練觀察副使,賜緋。入為祠部郎中、史館修撰。前從崔玙貳宣歙,及玙鎮(zhèn)河中,又奏為副使。入為兵部郎中,賜金紫,尋知制誥。 咸通末,以弟鐸在中書,不欲在禁掖,改太常少卿,尋檢校右散騎常侍、同州刺史。牙將白約者,甚狡蠹,前后防御使不能制。龜因事發(fā),笞死以徇,人皆畏威自效。十四年,轉(zhuǎn)越州刺史、御史大夫、浙東團練觀察使。先是,龜兄式撫臨此郡,有惠政;聞龜復(fù)至,舞抃迎之。屬徐、泗之亂,江淮盜起,山越亂,攻郡,為賊所害。贈工部尚書。子蕘。 蕘苦學(xué),善屬文。以季父作相,避嫌不就科試。乾符初,崔瑾廉察湖南,崔涓鎮(zhèn)江陵,皆辟為從事。蕭遘作相,奏授藍田尉,直史館,遷左拾遺、右補闕,中丞盧涯奏為侍御史。從僖宗幸山南,拜右司員外郎,卒。子權(quán),中興仕至兵部尚書。 式以門蔭,累遷監(jiān)察御史,轉(zhuǎn)殿中,亦巧宦。太和中,依倚鄭注,謁王守澄,為中丞歸融所劾,出為江陵少尹。大中后,踐更省署。咸通初,為浙東觀察使。草賊仇甫據(jù)明州叛,來攻會稽,式討平之。式有威略。三年,徐州銀刀軍叛,以式為徐州節(jié)度使。式至鎮(zhèn),盡誅銀刀等七軍,徐方平定。天子嘉之。后累歷方任,卒。 鐸,字歸范。會昌初進士第,兩辟使府。大中初,入為監(jiān)察御史。咸通初,由駕部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五年,轉(zhuǎn)禮部侍郎,典貢士兩歲,時稱得人。七年,以戶部侍郎、判度支,遷禮部尚書。十二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時宰相韋保衡以拔擢之恩,事鐸尤謹,累兼刑部、吏部尚書。僖宗即位,加右仆射。保衡得罪,以鐸檢校右仆射,出為汴州刺史、宣武軍節(jié)度使。 鐸有經(jīng)世大志,以安邦為己任,士友推之。乾符二年,河南、江左相繼寇盜結(jié)集,內(nèi)官田令孜素聞鐸名,乃復(fù)召鐸,拜右仆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四年,賊陷江陵,楊知溫失守,宋威破賊失策。朝議統(tǒng)率,宰相盧攜稱高駢累立戰(zhàn)功,宜付軍柄,物議未允。鐸廷奏曰:“臣忝宰執(zhí)之長,在朝不足分陛下之憂。臣愿自率諸軍,蕩滌群盜!背h然之。五年,以鐸守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兼江陵尹、荊南節(jié)度使,充諸道行營兵馬都統(tǒng)。鐸至鎮(zhèn),綏懷流散,完葺軍戎,期年之間,武備嚴(yán)整。 時兗州節(jié)度使李系者,西平王晟之孫,以其家世將才,奏用為都統(tǒng)都押衙,兼湘南團練使。時黃巢在嶺南,鐸悉以精甲付系,令分兵扼嶺路。系無將略,微有口才,軍政不理。廣明初,賊自嶺南寇湖南諸郡,系守城自固,不敢出戰(zhàn)。賊編木為栰,沿湘而下,急攻潭州,陷之。系甲兵五萬,皆為賊所殺,投尸于江。鐸聞系敗,令部將董漢宏守江陵,自率兵萬余會襄陽之師。江陵竟陷于賊。天子不之責(zé)。罷相,守太子太師。宰相盧攜用事,竟以淮南高駢代鐸為都統(tǒng)。 其年秋,賊焚剽淮南,高駢挫敗。及賊陷兩京,盧攜得罪,天子用鄭畋為兵馬都統(tǒng)。明年,畋病歸行在,朝議復(fù)以鐸為侍中、滑州刺史、義成軍節(jié)度使,充諸道行營都統(tǒng)。率禁軍、山南、東蜀之師三萬,營于盩厔東,進屯靈感寺。 明年春,兗、鄆、徐、許、鄭、滑、邠、寧、鳳翔十鎮(zhèn)之師大集關(guān)內(nèi)。時賊已僣名號;以前漸東觀察使崔璆、尚讓為宰相,傳偽命。天下藩帥,多持兩端。既聞鐸傳檄四方,諸侯翻然景附。賊之號令,東西不過岐、華,南北止及山、河。而勁卒驍將,日馳突于國門,群賊由是離心。其年秋,賊將朱溫降,收同州。十一月,賊華州戍卒七千來奔。三年二月,沙陀軍至,收華州。四月,敗賊于良田坡,遂收京城。封鐸晉國公。鐸加中書令,以收城諸將,量其功伐高下,承制爵賞以聞。是時國命危若綴旒,天子播越蠻陬,大事去矣。若非鄭畋之奮發(fā),鐸之忠義,則土運之隆替,未可知也。 自巢、讓之亂,關(guān)東方鎮(zhèn)牙將,皆逐主帥,自號藩臣。時溥據(jù)徐州,朱瑄據(jù)鄆州,朱瑾據(jù)兗州,王敬武據(jù)青州,周岌據(jù)許州,王重榮據(jù)河中,諸葛爽據(jù)河陽,皆自擅一藩,職貢不入,賞罰由己。既逐賊出關(guān),尤恃功伐,朝廷姑息不暇。巢賊出關(guān)東,與蔡帥秦宗權(quán)合縱。時溥舉兵徐方,請身先討賊,乃授溥都統(tǒng)之命。十軍軍容使田令孜,以內(nèi)官楊復(fù)光有監(jiān)護用師之功,尤忌儒臣立事,故有時溥之授。 初,鐸出軍,兼鄭滑節(jié)度使,以便供饋。至是,罷鐸都統(tǒng)之權(quán),令仗節(jié)歸藩。鐸以朱全忠于己有恩,倚為藩蔽。初,全忠辭禮恭順,既而全忠軍旅稍集,其意漸倨。鐸知不可依,表求還朝。 其年冬,僖宗自蜀將還,乃以鐸為滄景節(jié)度使。時楊全玫在滄州,聞鐸之來,訴于魏州樂彥貞。鐸受命赴鎮(zhèn),至魏州旬日,彥貞迎謁,宴勞甚至。鐸以上臺元老,功蓋群后,行則肩輿,妓女夾侍,賓僚服御,盡美一時。彥貞子從訓(xùn),兇戾無行,竊所慕之;令甘陵州卒數(shù)百人,伏于漳南之高雞泊。及鐸行李至,皆為所掠,鐸與賓客十余人,皆遇害。時光啟四年十二月也。 鐸弟鐐,累官至汝州刺史。王仙芝陷郡城,被害。 李絳,字深之,趙郡贊皇人也。曾祖貞簡。祖剛,官終宰邑。父元善,襄州錄事參軍。絳舉進士,登宏辭科,授秘書省校書郎。秩滿,補渭南尉。貞元末,拜監(jiān)察御史。元和二年,以本官充翰林學(xué)士。未幾,改尚書主客員外郎。逾年,轉(zhuǎn)司勛員外郎。五年,遷本司郎中、知制誥。皆不離內(nèi)職,孜孜以匡諫為己任。 憲宗即位,叛臣李锜阻兵于浙右。锜既誅,朝廷將輦其所沒家財。絳上言曰:“李锜兇狡叛戾,僣侈誅求,刻剝六州之人,積成一道之苦。圣恩本以叛亂致討,蘇息一方。今輦運錢帛,播聞四海,非所謂式遏亂略,惠綏困窮。伏望天慈,并賜本道,代貧下戶今年租稅,則萬姓欣戴,四海歌詠矣!睉椬诩沃。 時中官吐突承璀自藩邸承恩寵,為神策護軍中尉,乃于安國佛寺建立《圣政碑》,大興功作,仍請翰林為其文。絳上言曰: 陛下布惟新之政,刬積習(xí)之弊,四海延頸,日望德音。今忽立《圣政碑》,示天下以不廣!兑住贩Q:大人者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執(zhí)契垂拱,勵精求理,豈可以文字而盡圣德,碑表而贊皇猷?若可敘述,是有分限,虧損盛德,豈謂敷揚至道哉?故自堯、舜、禹、湯、文、武,并無建碑之事。至秦始皇荒逸之君,煩酷之政,然后有罘、嶧之碑,揚誅伐之功,紀(jì)巡幸之跡,適足為百王所笑,萬代所譏。至今稱為失道亡國之主,豈可擬議于此!陛下嗣高祖、太宗之業(yè),舉貞觀、開元之政,思理不遑食,從諫如順流;固可與堯、舜、禹、湯、文、武方駕而行,又安得追秦皇暴虐不經(jīng)之事,而自損圣政?近者,閻巨源請立紀(jì)圣功碑,陛下詳盡事宜,皆不允許。今忽令立此,與前事頗乖。況此碑既在安國寺,不得不敘載游觀宗飾之事。述游觀且乖理要,敘崇飾又匪政經(jīng),固非哲王所宜行也。其碑,伏乞圣恩特令寢罷。 憲宗深然之,其碑遂止。 絳后因浴堂北廊奏對,極論中官縱恣、方鎮(zhèn)進獻之事。憲宗怒,厲聲曰:“卿所論奏,何太過耶?”絳前論不已,曰:“臣所諫論,于臣無利,是國家之利。陛下不以臣愚,使處腹心之地,豈可見事虧圣德,致?lián)p清時,而惜身不言?仰屋竊嘆,是臣負陛下也。若不顧患禍,盡誠奏論,旁忤幸臣,上犯圣旨,以此獲罪,是陛下負臣也。且臣與中官,素不相識,又無嫌隙,只是威福太盛,上損圣朝,臣所以不敢不論耳。使臣緘默,非社稷之福也!睉椬谝娖湔\切,改容慰喻之曰:“卿盡節(jié)于朕,人所難言者,卿悉言之,使朕聞所不聞,真忠正誠節(jié)之臣也。他日南面,亦須如此!苯{拜恩而退。遽宣宰臣,令與改官,乃授中書舍人,依前翰林學(xué)士。翌日,面賜金紫,帝親為絳擇良笏賜之。 前后朝臣裴武、柳公綽、白居易等,或為奸人所排陷,特加貶黜;絳每以密疏申論,皆獲寬宥。及鎮(zhèn)州節(jié)度使王士真死,朝廷將用兵討除,絳深陳以為未可。絳既盡心匡益,帝每有詢訪,多協(xié)事機。六年,猶以中人之故,罷學(xué)士,守戶產(chǎn)侍郎,判本司事。嘗因次對,憲宗曰:“戶部比有進獻,至卿獨無,何也?”絳曰:“將戶部錢獻入內(nèi)藏,是用物以結(jié)私恩!鄙下柸唬婕纹渲。吐突承璀恩寵莫二,是歲,將用絳為宰相;前一日,出承璀為淮南監(jiān)軍。翌日,降制,以絳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列李吉甫便僻,善逢迎上意;絳梗直,多所規(guī)諫,故與吉甫不協(xié)。時議者以吉甫通于承璀,故絳尤惡之。絳性剛訐,每與吉甫爭論,人多直絳。憲宗察絳忠正自立,故絳論奏,多所允從。 上嘗謂絳曰:“卜筮之事,習(xí)者罕精,或中或否。近日風(fēng)俗,尤更崇尚,何也?”對曰:“臣聞古先哲王畏天命,示不敢專,邦有大事可疑者,故先謀于卿士庶人,次決于卜筮,俱協(xié)則行之。末俗浮偽,幸以徼福。正行慮危,邪謀覬安,遲疑昏惑,謂小數(shù)能決之。而愚夫愚婦,假時日鬼神者,欲利欺詐,參之見聞,用以刺射小近之事,神而異之。近者,風(fēng)俗近巫,此誠弊俗。圣旨所及,實辨邪源。但存而不論,弊斯息矣! 他日延英,上曰:“朕讀《玄宗實錄》,見開元致理,天寶兆亂。事出一朝,治亂相反,何也?”絳對曰: 臣聞理生于危心,亂生于肆志。玄宗自天后朝出居藩邸,嘗蒞官守,接時賢于外,知人事之艱難。臨御之初,任姚崇、宋璟,二人皆忠鯁上才,動以致主為心。明皇乘思理之初,亦勵精聽納,故當(dāng)時名賢在位,左右前后,皆尚忠正。是以君臣交泰,內(nèi)外寧謐。開元二十年以后,李林甫、楊國忠相繼用事,專引柔佞之人,分居要劇,茍媚于上,不聞直言。嗜欲轉(zhuǎn)熾,國用不足,奸臣說以興利,武夫說以開邊。天下騷動,奸盜乘隙,遂至兩都覆敗,四海沸騰,乘輿播遷,幾至難復(fù)。蓋小人啟導(dǎo),縱逸生驕之致也。至今兵宿兩河,西疆削盡,甿戶凋耗,府藏空虛,皆因天寶喪亂,以至于此。安危理亂,實系時主所行。陛下思廣天聰,親覽國史,垂意精賾,鑒于化源,實天下幸甚。 上又曰:“凡人行事,;疾煌ㄓ诶恚讶恢,追悔誠難。古人處此,復(fù)有道否?”絳對曰:“行事過差,圣哲皆所不免,故天子致諍臣以匡其失。故主心理于中,臣論正于外,制理于未亂,銷患于未萌。主或過舉,則諫以正之,故上下同體,猶手足之于心膂,交相為用,以致康寧。此亦常理,非難遵之事。但矜得護失,常情所蔽。古人貴改過不吝,從善如流,良為此也。臣等備位,無所發(fā)明,但陛下不廢芻言,則端士賢臣,必當(dāng)自效!钡墼唬骸半捱们涞,所冀直言。各宜盡心無隱,以匡不逮。無以護失為慮也!” 其秋,魏博節(jié)度使田季安死,其子懷諫幼弱,軍中立其大將田興,使主軍事,興卒以六州之地歸命。其經(jīng)始營創(chuàng),皆絳之謀也。 時教坊忽稱密旨,取良家士女及衣冠別第妓人,京師囂然。絳謂同列曰:“此事大虧損圣德,須有論諫!被蛟唬骸按耸扔g事,自有諫官論列!苯{曰:“相公居常病諫官論事,此難事即推與諫官,可乎?”乃極言論奏。翌日延英,憲宗舉手謂絳曰:“昨見卿狀所論采擇事,非卿盡忠于朕,何以及此?朕都不知向外事,此是教坊罪過,不諭朕意,以至于此。朕緣丹王已下四人,院中都無侍者,朕令于樂工中及閭里有情愿者,厚其錢帛,只取四人,四王各與一人。伊不會朕意,便如此生事。朕已令科罰,其所取人,并已放歸。若非卿言,朕寧知此過?” 八年,封高邑縣男。絳以足疾,拜章求免。九年,罷知政事,授禮部尚書。十年,檢校戶部尚書,出為華州刺史。未幾,入為兵部尚書。丁母憂。十四年,檢校吏部尚書,出為河中觀察使。河中舊為節(jié)制,皇甫镈惡絳,只以觀察命之。十五年,镈得罪,絳復(fù)為兵部尚書。 穆宗即位,改御史大夫。穆宗亟于畋游行幸,絳于延英切諫,帝不能用。絳以疾辭,復(fù)為兵部尚書。長慶元年,轉(zhuǎn)吏部尚書。是歲,加檢校尚書右仆射,判東都尚書省事,充東都留守。二年正月,檢校本官、兗州刺史、兗海節(jié)度觀察待使。三年,復(fù)為東都留守。四年,就加檢校司空。 寶歷初,入為尚書左仆射。二年九月,昭議節(jié)度使劉悟卒,遺表請以子從諫嗣襲,將吏詣闕論請。絳密奏請速除近澤潞四面將帥一人,以充節(jié)度;令倍程赴鎮(zhèn),使從諫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潞州軍心,自有所系。從諫無位,何名主張。時宰相李逢吉、王守澄已受從諫賂,俱請以從諫留后,不能用絳言。 絳以直道進退,聞望傾于一時。然剛腸嫉惡,賢不肖太分,以此為非正之徒所忌。又嘗與御史中丞王播相遇于道,播不為之避;絳奏論事體,敕命兩省詳議,咸以絳論奏是。李逢吉佑播惡絳,乃罷絳仆射,改授太子少師,分司東都。 文宗即位,征為太常卿。二年,檢校司空,出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三年冬,南蠻寇西蜀,詔征赴援。絳于本道募兵千人赴蜀;及中路,蠻軍已退,所募皆還。興元兵額素定,募卒悉令罷歸。四年二月十日,絳晨興視事,召募卒,以詔旨喻而遣之,仍給以廩麥,皆怏怏而退。監(jiān)軍使楊叔元貪財怙寵,怨絳不奉己,乃因募卒賞薄,眾辭之際,以言激之,欲其為亂,以逞私憾。募卒因監(jiān)軍之言,怒氣益甚,乃噪聚趨府,劫庫兵以入使衙。絳方與賓僚會宴,不及設(shè)備。聞亂北走登陴,衙將王景延力戰(zhàn)以御之。兵折矢窮,景延死。絳乃為亂兵所害,時年六十七。 絳初登陴,左右請絳縋城,可以避免,絳不從。乃并從事趙存約、薛齊俱死焉。 文宗聞奏震悼,下制曰:“朝有正人,時稱令德,入?yún)R算,出總師干。方當(dāng)寵任之臣,橫罹不幸之酷。殄瘁興嘆,搢紳所同。故山南西道節(jié)度、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兼興元尹、御史大夫、上柱國、趙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李絳,神授聰明,天賦清直。抱仁義以希前哲,立標(biāo)準(zhǔn)以程后來。抑揚時情,坐致臺輔。佐我烈祖,格于皇天。仗鉞宣風(fēng),聯(lián)居樂土。乘軒鳴玉,嘗極清班。先聲而物議皆歸,不約而群情自許。漢中名部,俾遂便安。而變起不圖,禍生無兆。殲良之慟,聞訃增傷。是極哀榮,用優(yōu)典禮。三公正秩,品數(shù)甚崇,式表異恩,以攄沉痛。可贈司徒。仍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賻布帛三千段、米粟二百碩。子璋、頊。 璋,登進士第。盧鈞鎮(zhèn)太原,辟為從事。大中末,入朝為監(jiān)察,轉(zhuǎn)侍御史。出刺兩郡,終宣歙觀察使。子德林。 楊於陵,字達夫,弘農(nóng)人。漢太尉震之第五子奉之后。曾祖珪,為辰州掾曹。祖冠俗,奉先尉。父太清,宋州單父尉。於陵,天寶末家寄河朔。祿山亂,其父歿于賊,於陵始六歲。及長,客于江南。好學(xué),有奇志。弱冠舉進士,釋褐為潤州句容主簿。時韓滉節(jié)制金陵,滉性剛嚴(yán),少所接與。及於陵以屬吏謁謝,滉甚奇之,謂其妻柳氏曰:“夫人常擇佳婿,吾閱人多矣,無如楊主簿者。”后竟以女妻之。秩滿,為鄂岳、江南二府從事,累官至侍御史。 韓滉自江南入朝,總將相財賦之任,頗承顧遇,權(quán)傾中外。於陵自江西府罷,以婦翁權(quán)幸方熾,不欲進取。乃卜筑于建昌,以讀書山水為樂。滉歿,貞元八年始入朝,為膳部員外郎,歷考功、吏部三員外,判南曹。時宰相有密親調(diào)集,文書不如式,於陵駁之,大協(xié)物論。遷右司郎中,復(fù)轉(zhuǎn)吏部郎中,改京兆少尹。出為絳州刺史。德宗雅聞其名,將辭赴郡,詔留之,拜中書舍人。時李實為京兆尹,恃承恩寵,於陵與給事中許孟容俱不附協(xié),為實媒孽,孟容改太常少卿,於陵為秘書少監(jiān)。貞元末,實輩敗,遷於陵為華州刺史,充潼關(guān)防御、鎮(zhèn)國軍等使。未幾,遷浙江東道都團練觀察等使。政聲流聞,入拜戶部侍郎,復(fù)改京兆尹。先是,禁軍影占編戶,無以區(qū)別。自於陵請致挾名,每五丁者,得兩丁入軍,四丁、三丁者,各以條限。由是京師豪強,復(fù)知所畏。再遷戶部侍郎。 元和初,以考策,升直言極諫牛僧孺等,為執(zhí)政所怒,出為嶺南節(jié)度使。會監(jiān)軍使許遂振悍戾貪恣,干撓軍政。於陵奉公潔己,遂振無能奈何,乃以飛語上聞。憲宗驚惑,賴宰相裴垍為於陵申理,憲宗感悟。 五年,入為吏部侍郎。遂振終自得罪。 於陵為吏部,凡四周歲,監(jiān)察奸吏,調(diào)補平允,當(dāng)時稱之。初,吏部試判,別差考判官三人校能否,元和初罷之。 七年,吏部尚書鄭余慶以疾請告,乃復(fù)置考判官,以兵部員外郎韋顗、屯田員外張仲素、太學(xué)博士陸亙等為之。於陵自東都來,言曰:“本司考判,自當(dāng)公心。非次置官,不知曹內(nèi)公事?脊僦徽撆兄芊,不計闕員;本司只計員闕幾何,定其留放。置官不便!痹讏(zhí)以已置顗等,只令考科目選人,其余常調(diào),委本司自考。於陵又以甲歷年深朽斷,吏緣為奸,奏換大歷七年至貞元二十年甲庫歷,令本司郎官監(jiān)換。 九年,妖人楊叔高自廣州來干於陵,請為己輔,於陵執(zhí)奏殺之。改兵部侍郎、判度支。時淮西用兵,於陵用所親為唐鄧供軍使,節(jié)度使高霞寓以供軍有闕,移牒度支,於陵不為之易,其闕如舊。霞寓軍屢有摧敗,詔書督責(zé)之;乃奏以度支饋運不繼。憲宗怒, 十一年,貶於陵為桂陽郡守,量移原王傅。復(fù)遷戶部侍郎,知吏部選事。會誅李師道,分其地為三鎮(zhèn),朝廷思有所制置,以於陵兼御史大夫,充淄、青十二州宣慰使,還奏合旨。 穆宗即位,遷戶部尚書。長慶初,拜太常卿,充東都留守,年高,拜章辭位。寶歷二年,授檢校右仆射、兼太子太傅。旋以左仆射致仕,詔給全俸,懇讓不受。 於陵器度弘雅,進止有常。居朝三十余年,踐更中外,始終不失其正。居官奉職,亦善操守,時人皆仰其風(fēng)德。太和四年十月卒,年七十八,冊贈司空,謚貞孝。 子四人:景復(fù)、嗣復(fù)、紹復(fù)、師復(fù)。 嗣復(fù)自有傳。景復(fù)位終同州刺史。紹復(fù)進士擢第,弘辭登科,位終中書舍人。師復(fù)位終大理卿。 大中后,楊氏諸子登進士第者十人:嗣復(fù)子授、技、拭、捴;紹復(fù)子擢、拯、據(jù)、揆;師復(fù)子拙、振等。擢終給事中。拯司封員外郎。據(jù)右補闕。揆左諫議大夫。拙左庶子。振左拾遺。 史臣曰:王氏二英,播、起位崇將相,善始令終。而炎薄祐短齡,美鐘于鐸,而能驤首矯翼,凌厲亨衢,仗鉞秉衡,扶持衰運。天胡罰善,遇盜而殂,悲哉!李趙公頡頏禁林,訏謨相府,嘉言啟沃,不以身為。糜軀將壇,沒有余裕。楊仆射避婦翁之當(dāng)軸,疏驕尹之怙權(quán),守道居貞,壽考終吉,行己始卒,人以為難。美哉! 贊曰:王氏儒宗,一門三相。趙公排擯,言猶鯁亮。干將雖折,不改其剛。楊君之德,《韶》、《夏》洋洋。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jì)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jì)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jì)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jì)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jì)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jì)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jì)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jì)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