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二十一 志第一

◎禮儀一 《記》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庇麩o限極,禍亂生焉。圣人懼其邪放,于是作樂以和其性,制禮以檢其情,俾俯仰有容,周旋中矩。故肆覲之禮立,則朝廷尊;郊廟之禮立,則人情肅;冠婚之禮立,則長幼序;喪祭之禮立,則孝慈著;搜狩之禮立,則軍旅振;享宴之禮立,則君臣篤。是知禮者,品匯之璿衡,人倫之繩墨,失之者辱,得之者榮,造物已還,不可須臾離也。五帝之時,斯為治本。類帝禋宗,吉禮也;遏音陶瓦,兇禮也;班瑞肆覲,賓禮也;誅苗殛鯀,軍禮也;厘降嬪虞,嘉禮也。故曰,修五禮五玉,堯、舜之事也。時代猶淳,節(jié)文尚簡。及周公相成王,制五禮六樂,各有典司,其儀大備。暨幽、厲失道,平王東遷,周室浸微,諸侯侮法。男女失冠婚之節(jié),《野麕》之刺興焉;君臣廢朝會之期,踐土之譏著矣。葬則奢儉無算,軍則狙詐不仁。數(shù)百年間,禮儀大壞。雖仲尼自衛(wèi)返魯,而有定禮之言,蓋舉周公之舊章,無救魯邦之亂政。仲尼之世,體教已亡。遭秦燔煬,遺文殆盡。 漢興,叔孫通草定,止習(xí)朝儀。至于郊天祀地之文,配祖禋宗之制,拊石鳴球之備物,介丘璧水之盛猷,語則有之,未遑措思。及世宗禮重儒術(shù),屢訪賢良,河間博洽古文,大搜經(jīng)籍,有周舊典,始得《周官》五篇,《士禮》十七篇。王又鳩集諸子之說,為禮書一百四十篇。后倉二戴,因而刪擇,得四十九篇,此《曲臺集禮》,今之《禮記》是也。然數(shù)百載不見舊儀,諸子所書,止論其意。百家縱胸臆之說,五禮無著定之文。故西漢一朝,曲臺無制。郊上帝于甘泉,祀后土于汾陰。宗廟無定主,樂懸缺金石。巡狩非勛、華之典,封禪異陶匏之音。光武受命,始詔儒官草定儀注,經(jīng)邦大典,至是粗備。漢末喪亂,又淪沒焉。而衛(wèi)宏、應(yīng)仲遠、王仲宣等掇拾遺散,裁志條目而已。東京舊典,世莫得聞。自晉至梁,繼令條纘。鴻生鉅儒,銳思綿蕝,江左學(xué)者,仿佛可觀。隋氏平陳,寰區(qū)一統(tǒng),文帝命太常卿牛弘集南北儀注,定《五禮》一百三十篇。煬帝在廣陵,亦聚學(xué)徒,修《江都集禮》。由是周、漢之制,僅有遺風(fēng)。 神堯受禪,未遑制作,郊廟宴享,悉用隋代舊儀。太宗皇帝踐祚之初,悉興文教,乃詔中書令房玄齡、秘書監(jiān)魏征等禮官學(xué)士,修改舊禮,定著《吉禮》六十一篇,《賓禮》四篇,《《軍禮》二十篇,《嘉禮》四十二篇,《兇禮》六篇,《國恤》五篇,總一百三十八篇,分為一百卷。玄齡等始與禮官述議,以為《月令》礻昔祭,唯祭天宗,謂日月而下。近代礻昔五天帝、五人帝、五地祇,皆非古典,今并除之。又依禮,有益于人則祀之。神州者國之所托,余八州則義不相及。近代通祭九州,今除八州等八座,唯祭皇地祇及神州,以正祀典。又漢建武中封禪,用元封時故事,封泰山于圓臺上,四面皆立石闕,并高五丈。有方石再累,藏玉牒書。石檢十枚,于四邊檢之,東西各三,南北各二。外設(shè)石封,高九尺,上加石蓋。周設(shè)石距十八,如碑之狀,去壇二步,其下石跗入地數(shù)尺。今案封禪者,本以成功告于上帝。天道貴質(zhì),故藉用藁秸,樽以瓦甒。此法不在經(jīng)誥,又乖醇素之道,定議除之。近又案梁甫是梁陰,代設(shè)壇于山上,乃乖處陰之義。今定禪禮改壇位于山北。又皇太子入學(xué)及太常行山陵、天子大射、合朔、陳五兵于太社、農(nóng)隙講武、納皇后行六禮、四孟月讀時令、天子上陵、朝廟、養(yǎng)老于辟雍之禮,皆周、隋所闕,凡增多二十九條。余并準(zhǔn)依古禮,旁求異代,擇其善者而從之。太宗稱善,頒于內(nèi)外行焉。 高宗初,議者以《貞觀禮》節(jié)文未盡,又詔太尉長孫無忌、中書令杜正倫李義府、中書侍郎李友益、黃門侍郎劉祥道許圉師、太子賓客許敬宗、太常少卿韋琨、太學(xué)博士史道玄、符璽郎孔志約、太常博士蕭,楚才孫自覺賀紀(jì)等重加緝定,勒成一百三十卷。至顯慶三年奏上之,增損舊禮,并與令式參會改定,高宗自為之序。時許敬宗、李義府用事,其所損益,多涉希旨,行用已后,學(xué)者紛議,以為不及貞觀。上元三年三月,下詔令依貞觀年禮為定。儀鳳二年,又詔顯慶新修禮多有事不師古,其五禮并依周禮行事。自是禮司益無憑準(zhǔn),每有大事,皆參會古今禮文,臨時撰定。然貞觀、顯慶二《禮》,皆行用不廢。時有太常卿裴明禮、太常少卿韋萬石相次參掌其事,又前后博士賀敱、賀紀(jì)、韋叔夏、裴守真等多所議定。則天時,以禮官不甚詳明,特詔國子博士祝欽明及叔夏,每有儀注,皆令參定。叔夏卒后,博士唐紹專知禮儀,博學(xué)詳練舊事,議者以為稱職。先天二年,紹為給事中,以講武失儀,得罪被誅。其后禮官張星、王琇又以元日儀注乖失,詔免官歸家學(xué)問。 開元十年,詔國子司業(yè)韋絳為禮儀使,專掌五禮。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上疏,請改撰《禮記》,削去舊文,而以今事編之。詔付集賢院學(xué)士詳議。右丞相張說奏曰:“《禮記》漢朝所編,遂為歷代不刊之典。今去圣久遠,恐難改易。今之五禮儀注,貞觀、顯慶兩度所修,前后頗有不同,其中或未折衷。望與學(xué)士等更討論古今,刪改行用!敝茝闹。初令學(xué)士右散騎常侍徐堅及左拾遺李銳、太常博士施敬本等檢撰,歷年不就。說卒后,蕭嵩代為集賢院學(xué)士,始奏起居舍人王仲丘撰成一百五十卷,名曰《大唐開元禮》。二十年九月,頒所司行用焉。 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地祇、神州及宗廟為大祀,社稷、日月星辰、先代帝王、岳鎮(zhèn)海瀆、帝社、先蠶、釋奠為中祀,司中、司命、風(fēng)伯、雨師、諸星、山林川澤之屬為小祀。大祀,所司每年預(yù)定日奏下。小祀,但移牒所由。若天子不親祭享,則三公行事;若官缺,則職事三品已上攝三公行事。大祀散齋四日,致齋三日。中祀散齋三日,致齋二日。小祀散齋二日,致齋一日。散齋之日,晝理事如舊,夜宿于家正寢,不得吊喪問疾,不判署刑殺文書,不決罰罪人,不作樂,不預(yù)穢惡之事。致齋惟為祀事得行,其余悉斷。若大祀,齋官皆于散齋之日,集于尚書省受誓戒,太尉讀誓文。致齋之日,三公于尚書省安置;余官各于本司,若皇城內(nèi)無本司,于太常郊社、太廟署安置。皆日未出前至齋所。至祀前一日,各從齋所晝漏上水五刻向祠所。接神之官,皆沐浴給明衣。若天子親祠,則于正殿行致齋之禮。文武官服褲褶,陪位于殿庭。車駕及齋官赴祠祭之所,州縣及金吾清所行之路,不得見諸兇穢及縗绖?wù)撸奁暵動诩浪邫?quán)斷,訖事依舊。齋官至祠所,太官惟設(shè)食。祭訖,依班序馂,訖,均胙,貴者不重,賤者不虛。中祀已下,惟不受誓戒,自余皆同大祀之禮。 武德初,定令: 每歲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圓丘,以景帝配。其壇在京城明德門外道東二里。壇制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成廣二十丈,再成廣十五丈,三成廣十丈,四成廣五丈。每祀則天上帝及配帝設(shè)位于平座,藉用藁秸,器用陶匏。五方上帝、日月、內(nèi)官、中官、外官及眾星,并皆從祀。其五方帝及日月七座,在壇之第二等;內(nèi)五星已下官五十五座,在壇之第三等;二十八宿已下中官一百三十五座,在壇之第四等;外官百十二座,在壇下外壝之內(nèi);眾星三百六十座,在外壝之外。其牲,上帝及配帝用蒼犢二,五方帝及日月用方色犢各一,內(nèi)官已下加羊豕各九。夏至,祭皇地祗于方丘,亦以景帝配。其壇在宮城之北十四里。壇制再成,下成方十丈,上成五丈。每祀則地祇及配帝設(shè)位于壇上,神州及五岳、四鎮(zhèn)、四瀆、四海、五方、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并皆從祀。神州在壇之第二等。五岳已下三十七座,在壇下外壝之內(nèi)。丘陵等三十座,在壝外。其牲,地祗及配帝用犢二,神州用黝犢一,岳鎮(zhèn)已下加羊豕各五。 孟春辛日,祈谷,祀感帝于南郊,元帝配,牲用蒼犢二。孟夏之月,雩祀昊天上帝于圓丘,景帝配,牲用蒼犢二。五方上帝、五人帝、五官并從祀,用方色犢十。季秋,祀五方上帝于明堂,元帝配,牲用蒼犢二。五人帝、五官并從祀,用方色犢十。孟冬,祭神州于北郊,景帝配,牲用黝犢二。 貞觀初,詔奉高祖配圓丘及明堂北郊之祀,元帝專配感帝,自余悉依武德。永徽二年,又奉太宗配祀于明堂,有司遂以高祖配五天帝,太宗配五人帝。 顯慶元年,太尉長孫無忌與禮官等奏議曰: 臣等謹尋方冊,歷考前規(guī),宗祀明堂,必配天帝,而伏羲五代,本配五郊,預(yù)入有堂,自緣從祀。今以太宗作配,理有示安。伏見永徽二年七月,詔建明堂,伏惟陛下天縱圣德,追奉太宗,已遵嚴配。時高祖先在明堂,禮司致惑,竟未遷祀,率意定儀,遂便著令。乃以太宗皇帝降配五人帝,雖復(fù)亦在明堂,不得對越天帝,深乖明詔之意,又與先典不同。 謹案《孝經(jīng)》云:“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昔者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伏惟詔意,義在于斯。今所司行令殊為失旨。又尋漢、魏、晉、宋歷代禮儀,并無父子同配明堂之義。唯《祭法》云:“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编嵭⒃疲骸岸E、郊、祖、宗,謂祭祀以配食也。禘謂祭昊天于圓丘,郊謂祭上帝于南郊,祖、宗謂祭五帝、五神于明堂也。”尋鄭此注,乃以祖、宗合為一祭,又以文、武共在明堂,連衽配祀,良為謬矣。故王肅駁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祖、宗自是不毀之名,非謂配食于明堂者也。審如鄭義,則《孝經(jīng)》當(dāng)言祖祀文王于明堂,不得言宗祀也。凡宗者,尊也。周人既祖其廟,又尊其祀,孰謂祖于明堂者乎?”鄭引《孝經(jīng)》以解《祭法》,而不曉周公本意,殊非仲尼之義旨也。又解“宗武王”云:“配勾芒之類,是謂五神,位在堂下!蔽渫踅滴,失君敘矣。 又案《六韜》曰:“武王伐紂,雪深丈余,五車二馬,行無轍跡,詣營求謁。武王怪而問焉,太公對曰:‘此必五方之神,來受事耳!煲云涿偃耄饕云渎毭。既而克殷,風(fēng)調(diào)雨順!必M有生來受職,歿同配之,降尊敵卑,理不然矣。故《春秋外傳》曰:“禘、郊、祖、宗、報五者,國之典祀也!薄秱鳌费晕逭,故知各是一事,非謂祖、宗合祀于明堂也。 臣謹上考殷、周,下洎貞觀,并無一代兩帝同配于明堂。南齊蕭氏以武、明昆季并于明堂配食,事乃不經(jīng),未足援據(jù)。又檢武德時令,以元皇帝配于明堂,兼配感帝。至貞觀初緣情革禮,奉祀高祖配于明堂,奉遷世祖專配感帝。此即圣朝故事已有遞遷之典,取法宗廟,古之制焉。伏惟太祖景皇帝構(gòu)室有周,建絕代之丕業(yè);啟祚汾、晉,創(chuàng)歷圣之洪基。德邁發(fā)生,道符立極。又世祖元皇帝潛鱗韞慶,屈道事周,導(dǎo)浚發(fā)之靈源,肇光宅之垂裕。稱祖清廟,萬代不遷。請停配祀,以符古義。伏惟高祖太武皇帝躬受天命,奄有神州,創(chuàng)制改物,體元居正,為國始祖,抑有舊章。昔者炎漢高帝,當(dāng)涂太祖,皆以受命,例并配天。請遵故實,奉祀高祖于圓丘,以配昊天上帝。伏惟太宗文皇帝道格上元,功清下瀆,拯率土之涂炭,協(xié)大造于生靈,請準(zhǔn)詔書,宗祀于明堂,以配上帝。又請依武德故事,兼配感帝作主。斯乃二祖德隆,永不遷廟;兩圣功大,各得配天。遠協(xié)《孝經(jīng)》,近申詔意。 二年七月,禮部尚書許敬宗與禮官等又奏議: 據(jù)祠令及新禮,并用鄭玄六天之議,圓丘祀昊天上帝,南郊祭太微感帝,明堂祭太微五帝。謹按鄭玄此義,唯據(jù)緯書,所說六天,皆謂星象,而昊天上帝,不屬穹蒼。故注《月令》及《周官》,皆謂圓丘所祭昊天下帝為北辰星曜魄寶。又說《孝經(jīng)》“郊祀后稷以配天”及明堂嚴父配天,皆為太微五帝。考其所說,舛謬特深。按《周易》云:“日月麗于天,百谷草木麗于地!庇衷疲骸霸谔斐上,在地成形!弊忝鞒较蠓翘欤菽痉堑!睹妭鳌吩疲骸霸獨怅淮,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贝藙t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例。且天地各一,是曰兩儀。天尚無二,焉得有六?是以王肅群儒,咸駁此義。又檢太史《圓丘圖》,昊天上帝座外,別有北辰座,與鄭義不同。得太史令李淳風(fēng)等狀,昊天上帝圖位自在壇上,北辰自在第二等,與北斗并列,為星官內(nèi)座之首,不同鄭玄據(jù)緯書所說。此乃羲和所掌,觀象制圖,推步有征,相沿不謬。 又按《史記天官書》等,太微宮有五帝者,自是五精之神,五星所奉。以其是人主之象,故況之曰帝。亦如房心為天王之象,豈是天乎!《周禮》云:“兆五帝于四郊!庇衷疲骸办胛宓蹌t掌百官之誓戒!蔽┓Q五帝,皆不言天。此自太微之神,本非穹昊之祭。又《孝經(jīng)》惟云“郊祀后稷”,無別祀圓丘之文。王肅等以為郊即圓丘,圓丘即郊,猶王城、京師,異名同實。符合經(jīng)典,其義甚明。而今從鄭說,分為兩祭,圓丘之外,別有南郊,違棄正經(jīng),理深未允。且檢吏部式,惟有南郊陪位,更不別載圓丘。式文既遵王肅,祠令仍行鄭義,令、式相乖,理宜改革。 又《孝經(jīng)》云“嚴父莫大于配天”,下文即云:“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眲t是明堂所祀,正在配天,而以為但祭星官,反違明義。又按《月令》:“孟春之月,祈谷于上帝!薄蹲髠鳌芬嘣疲骸胺察,啟蟄而郊,郊而后耕。故郊祀后稷,以祈農(nóng)事!比粍t啟蟄郊天,自以祈谷,謂為感帝之祭,事甚不經(jīng)。今請憲章姬、孔,考取王、鄭,四郊迎氣,存太微五帝之祀;南郊明堂,廢緯書六天之義。其方丘祭地之外,別有神州,謂之北郊, 分地為二,既無典據(jù),理又不通,亦請合為一祀,以符古義。仍并條附式令,永垂后則。 敬宗等又議籩、豆之?dāng)?shù)曰:“按今光祿式,祭天地、日月、岳鎮(zhèn)、海瀆、先蠶等,籩、豆各四。祭宗廟,籩、豆各十二。祭社稷、先農(nóng)等,籩、豆各九。祭風(fēng)師、雨師,籩、豆各二。尋此式文,事深乖謬。社稷多于天地,似不貴多。風(fēng)雨少于日月,又不貴少。且先農(nóng)、先蠶,俱為中祭,或六或四,理不可通。又先農(nóng)之神,尊于釋奠,籩、豆之?dāng)?shù),先農(nóng)乃少,理既差舛,難以因循。謹按《禮記郊特牲》云:‘籩、豆之薦,水土之品,不敢用褻味而貴多品,所以交于神明之義也!思醇漓牖e、豆,以多為貴。宗廟之?dāng)?shù),不可逾郊。今請大祀同為十二,中祀同為十,小祀同為八,釋奠準(zhǔn)中祀。自余從座,并請依舊式!痹t并可之,遂附于禮令。 乾封初,高宗東封回,又詔依舊祀感帝及神州。司禮少常伯郝處俊等奏曰: 顯慶新禮,廢感帝之祀,改為祈谷。昊天上帝,以高祖太武皇帝配。檢舊禮,感帝以世祖元皇帝配。今既奉敕仍舊復(fù)祈谷為感帝,以高祖太武皇帝配神州,又高祖依新禮見配圓丘昊天上帝及方丘皇地祇,若更配感帝神州,便恐有乖古禮。按《禮記·祭法》云:“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殷人禘嚳而郊冥,周人禘嚳而郊稷。”鄭玄注云:“禘謂祭昊天于圓丘也。祭上帝于南郊曰郊”。又按《三禮義宗》云,“夏正郊天者,王者各祭所出帝于南郊”,即《大傳》所謂“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是也。此則禘須遠祖,郊須始祖。今若禘郊同用一祖,恐于典禮無所據(jù)。其神州十月祭者,十月以陰用事,故以此時祭之,依檢更無故實。按《春秋》“啟蟄而郊”,鄭玄注“禮云:“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又《三禮義宗》云:“祭神州法,正月祀于北郊!闭堃赖涠Y,以正月祭者。請集奉常博士及司成博士等總議定奏聞。其靈臺、明堂,檢書禮用鄭玄義,仍祭五方帝,新禮用王肅義。 又下詔依鄭玄義祭五天帝,其雩及明堂,并準(zhǔn)敕祭祀。于是奉常博士陸遵楷、張統(tǒng)師、權(quán)無二、許子儒等議稱:“北郊之月,古無明文。漢光武正月辛未,始建北郊。咸和中議,北郊同用正月,然皆無指據(jù)。武德來禮令即用十月,為是陰用事,故于時祭之。請依舊十月致祭! 乾封二年十二月,詔曰: 夫受命承天,崇至敬于明祀;膺圖纂箓,昭大孝于嚴配。是以薦鰷鲿于清廟,集振鷺于西雍,宣《雅》、《頌》于太師,明肅恭于考室。用能紀(jì)配天之盛業(yè),嗣積德之鴻休,永播英聲,長為稱首。周京道喪,秦室政乖,禮樂淪亡,典經(jīng)殘滅。遂使?jié)h朝博士,空說六宗之文;晉代鴻儒,爭陳七祀之議。或同昊天于五帝,分感帝于五行。自茲以降,遞相祖述,異論紛紜,是非莫定。 朕以寡薄,嗣膺丕緒,肅承禋祀,明發(fā)載懷,虔奉宗祧,寤寐興感。每惟宗廟之重,尊配之儀,思革舊章,以申誠敬。高祖太武皇帝撫運膺期,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拯庶類于涂炭,寘懷生于仁壽。太宗文皇帝德光齊圣,道極幾神,執(zhí)銳被堅,櫛風(fēng)沐雨,勞形以安百姓,屈己而濟四方,澤被區(qū)中,恩覃海外。乾坤所以交泰,品物于是咸亨。掩玄闕而開疆,指青丘而作鎮(zhèn)。巍巍蕩蕩,無得名焉!抖Y》曰:“化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祭者,非物自外至也,自內(nèi)生于心也。是以惟賢者乃能盡祭之義!睕r祖功宗德,道冠百王;盡圣窮神,業(yè)高千古。自今以后,祭圓丘、五方、明堂、感帝、神州等祠,高祖太武皇帝、太宗文皇帝崇配,仍總祭昊天上帝及五帝于明堂。庶因心致敬,獲展虔誠,宗祀配天,永光鴻烈。 儀鳳二年七月,太常少卿韋萬石奏曰:“明堂大享,準(zhǔn)古禮鄭玄義,祀五天帝,王肅義,祀五行帝!敦懹^禮》依鄭玄義祀五天帝,顯慶已來新修禮祀昊天上帝。奉乾封二年敕祀五帝,又奉制兼祀昊天上帝。伏奉上元三年三月敕,五禮并依貞觀年禮為定。又奉去年敕,并依周禮行事。今用樂須定所祀之神,未審依古禮及《貞觀禮》,為復(fù)依見行之禮?”時高宗及宰臣并不能斷,依違久而不決。尋又詔尚書省及學(xué)者詳議,事仍不定。自此明堂大享,兼用貞觀、顯慶二《禮》。 則天臨朝,垂拱元年七月,有司議圓丘、方丘及南郊、明堂嚴配之禮。成均助教孔玄義奏議曰: 謹按《孝經(jīng)》云:“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泵髋渥鸫螅惶焓且。物之大者,莫若于天,推父比天,與之相配,行孝之大,莫過于此,以明尊配之極也。又《易》云:“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编嵭ⅲ骸系郏斓垡!惫手惶熘,合祖考并配。請奉太宗文武圣皇帝、高宗天皇大帝配昊天上帝于圓丘,義符《孝經(jīng)》、《周易》之文也。神堯皇帝肇基王業(yè),應(yīng)天順人,請配感帝于南郊,義符《大傳》之文。又《祭法》云:“祖文王而宗武王。祖,始也;宗,尊也。所以名祭為尊始者,明一祭之中,有此二義。又《孝經(jīng)》云:“宗祀文王于明堂。”文王言祖,而云宗者,亦是通武王之義。故明堂之祭,配以祖考。請奉太宗文武圣皇帝、高宗天皇大帝配祭于明堂,義符《周易》及《祭法》之文也。 太子右諭德沈伯儀曰: 謹按《禮》:“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编嵭⒃疲骸岸E、郊、祖、宗,謂祭祀以配食也。禘謂祭昊天于圓丘,祭上帝于南郊曰郊,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狈鼘琅渲,于此最為詳備。虞、夏則退顓頊而郊嚳,殷人則舍契而郊冥。去取既多。前后乖次。得禮之序,莫尚于周。禘嚳郊稷,不間于二王;明堂宗祀,始兼于兩配。咸以文王、武王父子殊別,文王為父,上主五帝;武王對父,下配五神。《孝經(jīng)》曰:“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辈谎試牢渫跻耘涮,則武王雖在明堂,理未齊于配祭;既稱宗祀,義獨主于尊嚴。雖同兩祭,終為一主。故《孝經(jīng)緯》曰“后稷為天地主,文王為五帝宗”也。必若一神兩祭便,則五祭十祠,薦獻頻繁,禮虧于數(shù)。此則神無二主之道,禮崇一配之義。竊尋貞觀、永徽,共尊專配;顯慶之后,始創(chuàng)兼尊。必以順古而行,實謂從周為美。高祖神堯皇帝請配圓丘、方澤,太宗文武圣皇帝請配南郊、北郊。高宗天皇大帝德邁九皇,功開萬宇,制禮作樂,告禪升中,率土共休,普天同賴,竊惟莫大之孝,理當(dāng)總配五天。 鳳閣舍人元萬頃、范履冰等議曰: 伏惟高祖神堯皇帝鑿乾構(gòu)象,辟土開基。太宗文武圣皇帝紹統(tǒng)披元,循機闡極。高宗天皇大帝弘祖宗之大業(yè),廓文武之宏規(guī)。三圣重光,千年接旦。神功睿德,罄圖牒而難稱;盛烈鴻猷,超古今而莫擬。豈徒錙銖堯、舜,糠粃殷、周而已哉!謹案見行禮,昊天上帝等祠五所,咸奉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武皇帝兼配。今議者引《祭法》、《周易》、《孝經(jīng)》之文,雖近稽古之辭,殊失因心之旨。但子之事父,臣之事君,孝以成志,忠而順美。竊以兼配之禮,特稟先圣之懷,爰取訓(xùn)于前規(guī),遂申情于大孝。《詩》云:“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薄兑住吩唬骸耙笏]之上帝,以配祖考!本磳へ手,本合斯義。今若遠摭遺文,近乖成典,拘常不變,守滯莫通,便是臣黜于君,遽易郊丘之位,下非于上,靡遵弓劍之心。豈所以申太后哀感之誠,徇皇帝孝思之德!慎終追遠,良謂非宜。嚴父配天,寧當(dāng)若是?伏據(jù)見行禮,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武圣皇帝,今既先配五祠,理當(dāng)依舊無改。高宗天皇大帝齊尊曜魄,等邃含樞,闡三葉之宏基,開萬代之鴻業(yè)。重規(guī)疊矩,在功烈而無差;享帝郊天,豈祀配之有別。請奉高宗天皇大帝歷配五祠。 制從萬頃議。自是郊丘諸祠皆以三祖配。 及則天革命,天冊萬歲元年,加號為天冊金輪大圣皇帝,親享南郊,合祭天地。以武氏始祖周文王追尊為始祖文皇帝,后考應(yīng)國公追尊為無上孝明高皇帝,亦以二祖同配,如乾封之禮。其后長安年又親享南郊,合祭天地及諸郊丘,并以配焉。 中宗即位,神龍元年九月,親享昊天上帝于東都之明堂,以高宗天皇大崇配,其儀亦依乾封故事。至景龍三年十一月,親祀南郊,初將定儀注,國子祭酒祝欽明希旨上言后亦合助祭,遂奏議曰:“謹按《周禮》:‘天神曰祀,地祇曰祭,宗廟曰享!帧秲(nèi)司服》:‘職掌王后之六服,凡祭祀,供后之衣服。’又《祭統(tǒng)》曰:‘夫祭也者,必夫婦親之!瘬(jù)此諸文,即知皇后合助皇帝祀天神祭地祇明矣。望請別修助祭儀注同進!鄙狭钤紫嗯c禮官議詳其事。太常博士唐紹、蔣欽緒建議云:“皇后南郊助祭,于禮不合。但欽明所執(zhí),是祭宗廟禮,非祭天地禮。按漢、魏、晉、及后魏、齊、梁、隋等歷代史籍,興王令主,郊天祀地,代有其禮,史不闕書,并不見皇后助祭之事。又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武圣皇帝、高宗天皇大帝南郊祀天,并無皇后助祭之禮!鄙袝移蜕漤f巨源又協(xié)同欽明之議,上遂以皇后為亞獻,仍補大臣李嶠等女為齋娘,執(zhí)籩豆焉。 時十一月十三日乙丑,冬至,陰陽人盧雅、侯藝等奏請促冬至就十二日甲子以為吉會。時右臺侍御史唐紹奏曰:“禮所以冬至祀圓丘于南郊,夏至祭方澤于北郊者,以其日行躔次,極于南北之際也。日北極當(dāng)晷度循半,日南極當(dāng)晷度環(huán)周。是日一陽爻生,為天地交際之始。故《易》曰:‘《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即冬至卦象也。一歲之內(nèi),吉莫大焉。甲子但為六旬之首,一年之內(nèi),隔月常遇,既非大會,晷運未周,唯總六甲之辰,助四時而成歲。今欲避環(huán)周以取甲子,是背大吉而就小吉也!碧妨罡敌⒅易嘣唬骸皽(zhǔn)《漏刻經(jīng)》,南陸北陸并日校一分,若用十二日,即欠一分。未南極,即不得為至。”上曰:“俗諺云,‘冬至長于歲’,亦不可改!本挂澜B議以十三日乙丑祀圓丘。 睿宗太極元年正月,初將有事南郊,有司立議,惟祭昊天上帝而不設(shè)皇地祇位。諫議大夫賈曾上表曰: 微臣詳據(jù)典禮,謂宜天地合祭。謹按《禮祭法》曰:“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夏后氏禘黃帝而郊鯀。”傳曰:大祭曰禘。然則郊之與廟,俱有禘祭。禘廟,則祖宗之主俱合于太祖之廟;禘郊,則地祇群望俱合于圓丘,以始祖配享。皆有事而大祭,異于常祀之義。《禮大傳》曰:“不王不禘!惫手跽呤苊,必行禘禮!队輹吩唬骸霸抡,舜格于文祖,肆類于上帝,祇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贝藙t受命而行禘禮者也。言“格于文祖”,則馀廟之享可知矣。言“類于上帝”,則地祇之合可知矣。且山川之祀,皆屬于地,群望尚遍,況地祇乎!《周官》“以六律、六呂、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神祇,以和邦國,以諧萬人!庇帧胺擦鶚氛,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此則禘郊合天神、地祇、人鬼而祭之樂也。 《三輔故事》漢祭圓丘儀:昊天上帝位正南面,后土位兆亦南面而少東。又《東觀漢記》云:“光武即位,為壇于鄗之陽,祭告天地,采用元始故事。二年正月,于洛陽城南依鄗為圓壇,天地位其上,皆南向西上!卑磧蓾h時自有后土及北郊祀,而此已于圓丘設(shè)地位,明是禘祭之儀。又《春秋說》云:“王者一歲七祭,天地合食于四孟,別于分、至。”此復(fù)天地自常有同祭之義。王肅云:“孔子言兆圓丘于南郊,南郊即圓丘,圓丘即南郊也!庇衷疲骸凹捞斓嘏!贝艘嘟检牒霞乐髡f。惟鄭康成不論禘當(dāng)合祭,而分昊天上帝為二神,專憑緯文,事匪經(jīng)見。又其注《大傳》“不環(huán)不禘”義,則云:“正歲之首,祭感帝之精,以其祖配。”注《周官·大司樂》圓丘,則引《大傳》之禘以為冬至之祭。遞相矛盾,未足可依。 伏惟陛下膺箓居尊,繼文在歷,自臨宸極,未親郊祭。今之南郊,正當(dāng)禘禮,固宜合祀天地,咸秩百神,答受命之符,彰致敬之道。豈可不崇盛禮,同彼常郊,使地祇無位,未從禘享!今請備設(shè)皇地祇并從祀等座,則禮得稽古,義合緣情。然郊丘之祀,國之大事,或失其情,精禋將闕。臣術(shù)不通經(jīng),識慚博古,徒以昔謬禮職,今忝諫曹,正議是司,敢陳忠讜。事有可采,惟斷之圣慮。 制令宰臣召禮官詳議可否。禮官國子祭酒褚無量、國子司業(yè)郭山惲等咸請依曾所奏。時又將親享北郊,竟寢曾之表。 玄宗即位,開元十一年十一月,親享圓丘。時中書令張說為禮儀使,衛(wèi)尉少卿韋絳為副,說建議請以高祖神堯皇帝配祭,始罷三祖同配之禮。至二十年,蕭嵩為中書令,改撰新禮。祀天一歲有四,祀地有二。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圓丘,高祖神堯皇帝配,中官加為一百五十九座,外官減為一百四座。其昊天上帝及配帝二座,每座籩、豆各用十二,簋、簠、、俎各一。上帝則太樽、著樽、犧樽、象樽、壺樽各二,山罍六。配帝則不設(shè)太樽及壺樽,減山罍之四,余同上帝。五方帝座則籩、豆各十,簋、簠、、俎各一,太樽二。大明、夜明,籩、豆各八,余同五方帝。內(nèi)官每座籩、豆二,簋、俎各一。內(nèi)官已上設(shè)樽于十二階之間。內(nèi)官每道間著樽二,中官犧樽二,外官著樽二,眾星壺樽二。正月上辛,祈谷,祀昊天上帝于圓丘,以高祖配,五方帝從祀。其上帝、配帝,籩、豆等同冬至之?dāng)?shù)。五方帝,太樽、著樽、犧樽、山罍各一,籩、豆等亦同冬至之?dāng)?shù)。孟夏,雩昊天上之帝于圓丘,以太宗配,五方帝及太昊等五帝、勾芒等五官從祀。其上帝配帝、五方帝,籩、豆各八,簋、簠、、俎各一。五官每座籩、豆各二,簋、簠及俎各一。季秋,大享于明堂,祀昊天上帝,以睿宗配,其五方帝、五人帝、五官從祀;e、豆之?dāng)?shù),同于雩祀。夏至,禮皇地祇于方丘,以高祖配,其從祀神州已下六十八座,同貞觀之禮。地祇、配帝,籩、豆如圓丘之?dāng)?shù)。神州,籩、豆各四,簋、簠、、俎各一。五岳、四鎮(zhèn)、四海、四瀆、五方、山林、川澤等三十七座,每座籩、豆各二,簋、簠各一。五方五帝、丘陵、墳衍、原隰等三十座,籩、豆、簋、簠、、俎各一。立冬,祭神州于北郊,以太宗配。二座籩、豆各十二,簋、簠、、俎各一。自冬至圓丘已下,余同貞觀之禮。 時起居舍人王仲丘既掌知修撰,仍建議曰: 按《貞觀禮》,正月上辛,祀感帝于南郊,《顯慶禮》,祀昊天上帝于圓丘以祈谷!蹲髠鳌吩唬骸敖级蟾。”《詩》曰:“《噫嘻》,春夏祈谷于上帝!薄抖Y記》亦曰:“上辛祈谷于上帝!眲t祈谷之文,傳于歷代,上帝之號,允屬昊天。而鄭康成云:“天之五帝遞王,王者之興,必感其一,因其所感,別祭尊之。故夏正之月,祭其所生之帝于南郊,以其祖配之。故周祭靈威仰,以后稷配之,因以祈谷!睋(jù)所說祀感帝之意,本非祈谷。先儒所說,事恐難憑。今祈谷之禮,請準(zhǔn)禮修之。且感帝之祀,行之自久。《記》曰:“有其舉之,莫可廢也!闭堄谄砉戎畨,遍祭五方帝。夫五帝者,五行之精。五行者,九谷之宗也。今請二禮并行,六神咸祀。 又按《貞觀禮》,孟夏雩祀五方上帝、五人帝、五官于南郊,《顯慶禮》,則雩祀昊天上帝于圓丘。且雩祀上帝,蓋為百谷祈甘雨。故《月令》云:“命有司大雩帝,用盛樂,以祈谷實!编嵭疲骸蚌系壅,天之別號,允屬昊天,祀于圓丘,尊天位也!比祸ъ胛宓奂染茫嗾埗Y并行,以成大雩帝之義。 又《貞觀禮》,季秋祀五方帝、五官于明堂,《顯慶禮》,禮昊天上帝于明堂。準(zhǔn)《孝經(jīng)》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先儒以為天是感精之帝,即太微五帝,此即皆是星辰之例。且上帝之號,皆屬昊天,鄭玄所引,皆云五帝!吨芏Y》曰:“王將旅上帝,張氈案,設(shè)皇邸。祀五帝,張大次小次!庇纱搜灾系壑c五帝,自有差等,豈可混而為一乎!《孝經(jīng)》云:“嚴父莫大于配天!逼湎挛募丛疲骸白陟胛耐跤诿魈茫耘渖系!编嵭⒃疲骸吧系壅,天之別名,神無二主,故異其處!笨装矅骸暗垡嗵煲病! 然則禋享上帝,有合經(jīng)義。而五方皆祀,行之已久,有其舉之,難于即廢。亦請二禮并行,以成《月令》大享帝之義。 天寶十載五月已前,郊祭天地,以高祖神堯皇帝配座,故將祭郊廟,告高祖神堯皇帝室。寶應(yīng)元年,杜鴻漸為太常卿禮儀使,員外郎薛頎、歸崇敬等議:“以神堯為受命之主,非始封之君不得為太祖以配天地。太祖景皇帝始受封于唐,即殷之契,周之后稷也。請以太祖景皇帝郊祀配天地,告請宗廟,亦太祖景皇帝酌獻。諫議大夫黎干議,以太祖景皇帝非受命之君,不合配享天地。二年五月,干進議狀為十詰十難,曰: 集賢校理潤州別駕歸崇敬議狀及禮儀使判官水部員外郎薛頎等稱:禘謂冬至祭天于圓丘,周人則以遠祖帝嚳配,今欲以景皇帝為始祖,配昊天于圓丘。 臣干詰曰:“《國語》曰:“有虞氏、夏后氏俱禘黃帝,商人禘舜,周人禘嚳。”俱不言祭昊天于圓丘,一也。《詩·商頌》曰:“《長發(fā)》,大禘也!庇植谎躁惶煊趫A丘,二也!对姟ぶ茼灐吩唬骸啊队骸罚E太祖也。”又不言祭昊天于圓丘,三也!抖Y記·祭法》曰:“有虞氏、夏后氏俱禘黃帝,殷人、周人俱禘嚳!庇植谎约狸惶煊趫A丘,四也。《禮記·大傳》曰:“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庇植谎约狸惶煊趫A丘,五也!稜栄拧め屘臁吩唬骸岸E,大祭也。”又不言祭昊天于圓丘,六也!都艺Z》云:“凡四代帝王之所郊,皆以配天也。其所謂禘者,皆五年大祭也。”又不言祭昊天于圓丘,七也。盧植云:“禘,祭名。禘者諦也,事尊明諦,故曰禘!庇植谎约狸惶煊趫A丘,八也。王肅云:“禘謂于五年大祭之時!庇植谎约狸惶煊趫A丘,九也。郭璞云:“禘,五年之大祭!庇植谎约狸惶煊趫A丘,十也。 臣干謂禘是五年宗廟之大祭,《詩》、《禮》經(jīng)傳,文義昭然。今略舉十詰以明之。臣惟見《禮記·祭法》及《禮記·大傳》、《商頌·長發(fā)》等三處鄭玄注,或稱祭昊天,或云祭靈威仰。臣精詳?shù)浼,更無以禘為祭昊天于圓丘及郊祭天者。審如禘是祭之最大,則孔子說《孝經(jīng)》為萬代百王法,稱周公大孝,何不言禘祀帝嚳于圓丘以配天,而反言“郊祀后稷以配天?”是以《五經(jīng)》俱無其說,圣人所以不言。輕議大典,亦何容易。猶恐不悟,今更作十難。 其一難曰:《周頌》:“《雍》,禘祭太祖也。”鄭玄箋云:“禘,大祭。太祖,文王也!薄渡添灐吩疲骸啊堕L發(fā)》,大禘也。”玄又箋云:“大禘,祭天也!狈蛏、周之《頌》,其文互說;蛟贫E太祖,或云大禘,俱是五年宗廟之大祭,詳覽典籍,更無異同。惟鄭玄箋《長發(fā)》,乃稱是郊祭天。詳玄之意,因此《商頌》禘如《大傳》云大祭,如《春秋》“大事于太廟”,《爾雅》“禘大祭”,雖云大祭,亦是宗廟之祭,可得便稱祭天乎?若如所說,大禘即云郊祭天,稱禘即是祭宗廟。又《祭法》說虞、夏、商、周禘黃帝與嚳,《大傳》“不王不禘”,禘上俱無大字,玄何因復(fù)稱祭天乎?又《長發(fā)》文亦不歌嚳與感生帝,故知《長發(fā)》之禘,而非禘嚳及郊祭天明矣。殷、周五帝之大祭,群經(jīng)眾史及鴻儒碩學(xué),自古立言著論,序之詳矣,俱無以禘為祭天。何棄周、孔之法言,獨取康成之小注,便欲違經(jīng)非圣,誣亂祀典,謬哉! 其二難曰:《大傳》稱“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諸侯及其太祖”者,此說王者則當(dāng)禘。其謂《祭法》,虞、夏、殷、周禘黃帝及嚳,“不王則不禘,所當(dāng)禘其祖之所自出”,謂虞、夏出黃帝,殷、周出帝嚳,以近祖配而祭之。自出之祖,既無宗廟,即是自外至者,故同之天地神祇,以祖配而祀之。自出之說,非但于父,在母亦然!蹲髠鳌纷赢a(chǎn)云:“陳則我周之自出!贝丝傻梅Q出于太微五帝乎?故曰“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此之謂也。及諸侯之禘,則降于王者,不得祭自出之祖,只及太祖而已。故曰“諸侯及其太祖”,此之謂也。鄭玄錯亂,分禘為三:注《祭法》云“禘謂祭昊天于圓丘”,一也。注《大傳》稱“郊祭天,以后稷配靈威仰”,箋《商頌》又稱“郊祭天”,二也。注《周頌》云“禘大祭,大于四時之祭,而小于祫,太祖謂文王”,三也。禘是一祭,玄析之為三,顛倒錯亂,皆率胸臆,曾無典據(jù),何足可憑。 其三難曰:虞、夏、殷、周已前,禘祖之所自出,其義昭然。自漢、魏、晉已還千余歲,其禮遂闕。又鄭玄所說,其言不經(jīng),先儒棄之,未曾行用。愚以為錯亂之義,廢棄之注,不足以正大典。 其四難曰:所稱今《三禮》行于代者,皆是鄭玄之學(xué),請據(jù)鄭學(xué)以明之。曰雖云據(jù)鄭學(xué),今欲以景皇帝為始祖之廟以配天,復(fù)與鄭義相乖。何者?《王制》云:“天子七廟!毙疲骸按酥芏Y也。”七廟者,太祖及文、武之祧與親廟四也。殷則六廟,契及湯與二昭二穆也。據(jù)鄭學(xué),夏不以鯀及顓頊、昌意為始祖,昭然可知也。而欲引稷、契為例,其義又異是。爰稽邃古洎今,無以人臣為始祖者,惟殷以契,周以稷。夫稷、契者,皆天子元妃之子,感神而生。昔帝嚳次妃簡狄,有娀氏之女,吞玄鳥之卵,因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大功。舜乃命契作司徒,百姓既和,遂封于商。故《詩》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贝酥^也。后稷者,其母有邰氏之女曰姜嫄,為帝嚳妃,出野履巨跡,歆然有孕,生稷。稷長而勤于稼穡,堯聞,舉為農(nóng)師,天下得其利,有大功,舜封于邰,號曰后稷。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故《詩》曰:“履帝武敏歆,居然生子,即有邰家室。”此之謂也。舜、禹有天下,稷、契在其間,量功比德,抑其次也。舜授職,則播百谷,敷五教。禹讓功,則平水土,宅百揆。故《國語》曰:“圣人之制祀也,功施于人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契為司徒而人輯睦,稷勤百谷而死,皆居前代祀典,子孫有天下,得不尊而祖之乎? 其五難曰:既遵鄭說,小德配寡,遂以后稷只配一帝,尚不得全配五帝。今以景皇帝特配昊天,于鄭義可乎? 其六難曰:眾難臣云:“上帝與五帝,一也。所引《春官》:祀天旅上帝,祀地旅四望。旅訓(xùn)眾,則上帝是五帝。臣曰,不然。旅雖訓(xùn)眾,出于《爾雅》,及為祭名,《春官》訓(xùn)陳,注有明文。若如所言,旅上帝便成五帝,則季氏旅于泰山,可得便是四鎮(zhèn)耶? 其七難曰:所云據(jù)鄭學(xué),則景皇帝親盡,廟主合祧,卻欲配祭天地,錯亂祖宗。夫始祖者,經(jīng)綸草昧,體大則天,所以正元氣廣大,萬物之宗尊,以長至陽氣萌動之始日,俱祀于南郊也。夫萬物之始,天也。人之始,祖也。日之始,至也。掃地而祭,質(zhì)也。器用陶匏,性也。牲用犢,誠也。兆于南郊,就陽位也。至尊至質(zhì),不敢同于先祖,禮也。故《白虎通》曰:“祭天歲一,何?天至尊至質(zhì),事之不敢褻黷,故因歲之陽氣始達而祭之!苯駠乙粴q四祭之,黷莫大焉。上帝、五帝,其祀遂闕,怠亦甚矣。黷與怠,皆禮之失,不可不知。夫親有限,祖有常,圣人制禮,君子不以情變易。國家重光累圣,歷祀百數(shù),豈不知景皇帝始封于唐。當(dāng)時通儒議功度德,尊神堯克配彼天,宗太宗以配上帝。神有定主,為日已久。今欲黜神堯配含樞紐,以太宗配上帝,則紫微五精,上帝佐也,以子先父,豈禮意乎!非止神祇錯位,亦以祖宗乖序,何以上稱皇天祖宗之意哉!若夫神堯之功,太宗之德,格于皇天上帝,臣以為郊祀宗祀,無以加焉。 其八難曰:欲以景皇帝為始祖,既非造我區(qū)宇,經(jīng)綸草昧之主,故非夏始祖禹、殷始祖契、周始祖稷、漢始祖高帝、魏始祖武皇帝、晉始祖宣帝、國家始祖神堯皇帝同功比德,而忽升于宗祀圓丘之上,為昊天匹,曾謂圓丘不如林放乎? 其九難曰:昨所言魏文帝丕以武帝操為始祖,晉武帝炎以宣帝懿為始祖者。夫孟德、仲達者,皆人杰也。擁天下之強兵,挾漢、魏之微主,專制海內(nèi),令行草偃,服袞冕,陳軒懸,天子決事于私第,公卿列拜于道左,名雖為臣,勢實凌君。后主因之而業(yè)帝,前王由之而禪代,子孫尊而祖之,不亦可乎? 其十難曰:所引商、周、魏、晉,既不當(dāng)矣,則景皇帝不為始祖明矣。我神堯拔出群雄之中,廓清隋室,拯生人于涂炭,則夏禹之勛不足多;成帝業(yè)于數(shù)年之間,則漢祖之功不足比。夏以大禹為始祖,漢以高帝為始祖,則我唐以神堯為始祖,法夏則漢,于義何嫌?今欲革皇天之禮,易太祖之廟,事之大者,莫大于斯,曾無按據(jù),一何寡陋,不愧于心,不畏于天乎! 以前奉詔,令諸司各據(jù)禮經(jīng)定議者。臣干忝竊朝列,官以諫為名,以直見知,以學(xué)見達,不敢不罄竭以裨萬一。昨十四日,具以議狀呈宰相,宰相令朝臣與臣論難。所難臣者,以臣所見獨異,莫不勝辭飛辯,競欲碎臣理,鉗臣口。剖析毫厘,分別異同,序墳典之凝滯,指子傳之乖謬,事皆歸根,觸物不礙。但臣言有宗爾,豈辯者之流也。又歸崇敬、薛頎等援引鄭學(xué),欲蕪祀典,臣為明辯,迷而不復(fù)。臣輒作十詰十難,援據(jù)墳籍,昭然可知。庶郊禘事得其真,嚴配不失其序,皇靈降祉,天下蒙賴。臣亦何顧不蹈鼎鑊?謹敢聞達,伏增悚越。 議奏,不報。 至二年春夏旱。言事者云:太祖景皇帝追封于唐,高祖實受命之祖,百神受職,合依高祖。今不得配享天地,所以神不降福,以致愆陽。代宗疑之,詔百僚會議。太常博士獨孤及獻議曰: 禮,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凡受命始封之君,皆為太祖。繼太祖已下六廟,則以親盡迭毀。而太祖之廟,雖百代不遷。此五帝、三王所以尊祖敬宗也。故受命于神宗,禹也,而夏后氏祖顓頊而郊鯀。纘禹黜夏,湯也,而殷人郊冥而祖契。革命作周,武王也,而周人郊稷而祖文王。則明自古必以首封之君,配昊天上帝。唯漢氏崛起豐沛,豐公太公,皆無位無功,不可以為祖宗,故漢以高皇帝為太祖,其先細微也。非足為后代法。 伏惟太祖景皇帝以柱國之任,翼周弼魏,肇啟王業(yè),建封于唐。高祖因之,以為有天下之號,天所命也。亦如契之封商,后稷之封邰。禘郊祖宗之位,宜在百代不遷之典。郊祀太祖,宗祀高祖,猶周之祖文王而宗武王也。今若以高祖創(chuàng)業(yè),當(dāng)躋其祀,是棄三代之令典,尊漢氏之末制,黜景皇帝之大業(yè),同豐公太公之不祀,反古違道,失孰大焉?夫追尊景皇,廟號太祖,高祖、太宗所以崇尊之禮也。若配天之位既異,則太祖之號宜廢,祀之不修,廟亦當(dāng)毀。尊祖報本之道,其墜于地乎!漢制,擅議宗廟,以大不敬論。今武德、貞觀憲章未改,國家方將敬祀事,和神人,禘郊之間,恐非所宜。臣謹稽禮文,參諸往制,請仍舊典。 竟依歸崇敬等議,以太祖配享天地。 廣德二年正月十六日,禮儀使杜鴻漸奏:“郊、太廟,大禮,其祝文自今已后,請依唐禮,板上墨書。其玉簡金字者,一切停廢。如允臣所奏,望編為常式!彪吩唬骸耙诵杏弥窈! 貞元元年十一月十一日,德宗親祀南郊。有司進圖,敕付禮官詳酌。博士柳冕奏曰:“開元定禮,垂之不刊。天寶改作,起自權(quán)制,此皆方士謬妄之說,非禮典之文,請一準(zhǔn)《開元禮》!睆闹。其年十月二十七日,詔:“郊禮之議,本于至誠。制禮定名,合從事實,使名實相副,則尊卑有倫。五方配帝,上古哲王,道濟烝人,禮著明祀。論善計功,則朕德不類,統(tǒng)天御極,朕位攸同。而于祝文稱臣以祭,既無益于誠敬,徒有瀆于等威。前京兆府司錄參軍高佩上疏陳請,其理精詳。朕重變舊儀,訪于卿士,申明大義,是用釋然。宜從改正,以敦至禮。自今已后,祀五方配帝祝文,并不須稱臣。其余禮數(shù)如舊! 六年十一月八日,有事于南郊。詔以皇太子為亞獻,親王為終獻。上問禮官:“亞獻、終獻合受誓誡否?”吏部郎中柳冕曰:“準(zhǔn)《開元禮》,獻官前七日于內(nèi)受誓誡。辭云:‘各揚其職,不供其事,國有常刑。’今以皇太子為亞獻,請改舊辭,云‘各揚其職,肅奉常儀’。”從之。 十五年四月,術(shù)士匡彭祖上言:“大唐土德,千年合符,請每于四季月郊祀天地!痹t禮官儒者議。歸崇敬曰:“準(zhǔn)禮,立春迎春于東郊,祭青帝。立夏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立秋后十八日,迎黃靈于中地,祭黃帝。秋、冬各于其方。黃帝于五行為土,王在四季,土生于火,用事于木,而祭于秋,三季則否。漢、魏、周、隋,共行此禮。國家土德乘時,亦以每歲六月土王之日,祀黃帝于南郊,以后土配,合于典禮。彭祖憑候緯之說,據(jù)陰陽之書,事涉不經(jīng),恐難行用!蹦藢。 元和十五年十二月,將有事于南郊。穆宗問禮官:“南郊卜日否?”禮院奏:“伏準(zhǔn)禮令,祠祭皆卜。自天寶已后,凡欲郊祀,必先朝太清宮,次日饗太廟,又次日祀南郊。相循至今,并不卜日!睆闹<懊髂暾,南郊禮畢,有司不設(shè)御榻,上立受群臣慶賀。及御樓仗退,百僚復(fù)不于樓前賀,乃受賀于興慶宮。二者闕禮,有司之過也。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杜f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jì)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jì)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jì)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jì)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jì)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jì)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jì)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jì)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