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楊思勖 高力士 李輔國 程元振 魚朝恩 劉希暹 賈明觀 竇文場霍仙鳴 俱文珍 吐突承璀 王守澄 田令孜 楊復光 楊復恭 唐制有內(nèi)侍省,其官員:內(nèi)侍四人;內(nèi)常侍六人;內(nèi)謁者監(jiān)六人;內(nèi)給事八人;謁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二人;寺人六人。別有五局:掖廷局掌宮人簿籍;宮闈局掌宮內(nèi)門禁,其屬有掌扇、給使等員;奚官局掌宮人疾病死喪;內(nèi)仆局掌宮中供帳燈燭;內(nèi)府局主中藏給納。五局有令丞,皆內(nèi)官為之。 貞觀中,太宗定制,內(nèi)侍省不置三品官,內(nèi)侍是長官,階四品。至永淳末,向七十年,權未假于內(nèi)官,但在閣門守御,黃衣廩食而已。則天稱制,二十年間,差增員位。中宗性慈,務崇恩貸,神龍中,宦官三千余人,超授七品以上員外官者千余人,然衣朱紫者尚寡。 玄宗在位既久,崇重宮禁,中官稍稱旨者,即授三品、左右監(jiān)門將軍,得門施棨戟。開元、天寶中,長安大內(nèi)、大明、興慶三宮,皇子十宅院,皇孫百孫院。東都大內(nèi)、上陽兩宮,大率宮女四萬人,品官黃衣已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后李輔國從幸靈武,程元振翼衛(wèi)代宗,怙寵邀君,乃至守三公,封王爵,干預國政,亦未全握兵權。代宗時,子儀北伐,親王東討,遂特立觀軍容宣慰使,命魚朝恩為之,然自有統(tǒng)帥,亦監(jiān)領而已。 德宗避涇師之難,幸山南,內(nèi)官竇文場、霍仙鳴擁從。賊平之后,不欲武臣典重兵,其左右神策、天威等軍,欲委宦者主之。乃置護軍中尉兩員、中護軍兩員,分掌禁兵,以文場、仙鳴為兩中尉,自是神策親軍之權,全歸于宦者矣。自貞元之后,威權日熾,蘭锜將臣,率皆子蓄;藩方戎帥,必以賄成;萬機之與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元和之季,毒被乘輿。長慶纘隆,徒郁枕干之憤;臨軒暇逸,旋忘涂地之冤。而易月未除,滔天盡怒。甲第名園之賜,莫匪伶官;朱袍紫綬之榮,無非巷伯。是時高品白身之數(shù),四千六百一十八人,內(nèi)則參秉戎權,外則臨監(jiān)藩岳。文宗包祖宗之恥,痛肘腋之仇,思翦厲階,去其太甚。宋申錫言未出口,尋以破家;李仲言謀之不臧,幾乎敗國。何、竇之徒轉(zhuǎn)蹙,讓、珪之勢尤狂,五十余年,禍胎逾煽,昭宗之季,所不忍聞。 臣遍覽前書,考茲覆轍,試言大較,庶竭其源。何者?自書契已來,不無閽寺,況垂之天象,備見職官。即如秦皇、漢武,宮闈之內(nèi),宦官以侍宴游。但英睿之君,措置斯得;及荒僻之主,奢蕩是求。委番、棸、蹶、楀之徒,飾姬姜狗馬之玩,外言不入,惟欲是從。雖并列五侯,猶為賞薄;遍封萬戶,尚嫌恩疏。茍思捧日之勤,遂據(jù)回天之勢。及三綱錯亂,四海崩離。袁本初之入北宮,無須殆盡;石冉閔之攻鄴下,內(nèi)豎咸誅。旋至殄瘁邦家,不獨感傷和氣,淫刑斯逞,可為傷心。向使不假威權,但趨帷扆,何止四星終吉,抑亦萬乘延洪!昔賢為社鼠之喻,不其然乎? 今錄楊思勖已下所行事,以為鑒誡云。 楊思勖,本姓蘇,羅州,石城人。為內(nèi)官楊氏所養(yǎng),以閹,從事內(nèi)侍省。預討李多祚功,超拜銀青光祿大夫,行內(nèi)常侍。思勖有膂力,殘忍好殺。從臨淄王誅韋氏,遂從王為爪士,累遷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 開元初,安南首領梅玄成叛,自稱“黑帝”。與林邑、真臘國通謀,陷安南府。詔思勖將兵討之。思勖至嶺表,鳩募首領子弟兵馬十余萬,取伏波故道以進,出其不意。玄成遽聞兵至,惶惑計無所出,竟為官軍所擒,臨陣斬之,盡誅其黨與,積尸為京觀而還。 十二年,五溪首領覃行璋作亂,思勖復受詔率兵討之,生擒行璋,斬其黨三萬余級。以軍功累加輔國大將軍。后從東封,又加驃騎大將軍,封虢國公。 十四年,邕州賊帥梁大海擁賓、橫等數(shù)州反叛。思勖又統(tǒng)兵討之,生擒梁大海等三千余人,斬余黨二萬余級,復積尸為京觀。 十六年,瀧州首領陳行范、何游魯、馮璘等聚徒作亂,陷四十余城。行范自稱帝,游魯稱定國大將軍,璘稱南越王,割據(jù)嶺表。詔思勖率永、連、道等兵及淮南弩手十萬人進討。兵至瀧州,臨陣擒游魯、馮璘,斬之。行范潛竄深州,投云際、盤遼二洞。思勖悉眾攻之,生擒行范,斬之。斬其黨六萬級,獲口馬金玉巨萬計。思勖性剛決,所得俘囚,多生剝其面,或剺發(fā)際,掣去頭皮;將士已下,望風懾憚,莫敢仰視,故所至立功。內(nèi)給事牛仙童使幽州,受張守珪厚賂。玄宗怒,命思勖殺之。思勖縛架之數(shù)日,乃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啖之,其殘酷如此。二十八年卒,時年八十余。 高力士,潘州人,本姓馮。少閹,與同類金剛二人,圣歷元年嶺南討擊使李千里進入宮。則天嘉其黠惠,總角修整,令給事左右。后因小過,撻而逐之。內(nèi)官高延福收為假子。延福出自武三思家,力士遂往來三思第。歲余,則天復召入禁中,隸司宮臺,廩食之。長六尺五寸,性謹密,能傳詔敕,授宮闈丞。 景龍中,玄宗在藩,力士傾心奉之,接以恩顧。及唐隆平內(nèi)難,升儲位,奏力士屬內(nèi)坊,日侍左右,擢授朝散大夫、內(nèi)給事。先天中,預誅蕭、岑等功,超拜銀青光祿大夫,行內(nèi)侍同正員。開元初,加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知內(nèi)侍省事。 玄宗尊重宮闈,中官稍稱旨,即授三品將軍,門施棨戟,故楊思勖、黎敬仁、林招隱、尹鳳祥等,貴寵與力士等。楊則持節(jié)討伐,黎、林則奉使宣傳,尹則主書院。其余孫六、韓莊、楊八、牛仙童、劉奉廷、王承恩、張道斌、李大宜、朱光輝、郭全、邊令誠等,殿頭供奉、監(jiān)軍、入蕃、教坊、功德主當,皆為委任之務。監(jiān)軍則權過節(jié)度,出使則列郡辟易。其郡縣豐贍,中官一至軍,則所冀千萬計,修功德,市鳥獸,詣一處,則不啻千貫,皆在力士可否。故帝城中甲第,畿甸上田、果園池沼,中官參半于其間矣。 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進御,小事便決之。玄宗常曰:“力士當上,我寢則穩(wěn)。”故常止于宮中,稀出外宅。若附會者,想望風彩,以冀吹噓,竭肝膽者多矣。宇文融、李林甫、李適之、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鉷、楊國忠、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因之而取將相高位,其余職不可勝紀。肅宗在春宮,呼為二兄,諸王公主皆呼“阿翁”,駙馬輩呼為“爺”。力士于寢殿側(cè)簾帷中休息,殿側(cè)亦有一院,中有修功德處,雕瑩璀璨,窮極精妙。力士謹慎無大過,然自宇文融已下,用權相噬,以紊朝綱,皆力士之由。又與時消息,觀其勢候,雖至親愛,臨覆敗皆不之救。 力士義父高延福夫妻,正授供奉。嶺南節(jié)度使于潘州求其本母麥氏送長安,令兩媼在堂,備于甘脆。金吾大將軍程伯獻與力士結為兄弟,麥氏亡,伯獻于靈筵散發(fā),具縗绖,受賓吊答。十七年,贈力士父廣州大都督,麥氏越國夫人。 開元初,瀛州呂玄晤作吏京師,女有姿色,力士娶之為婦,擢玄晤為少卿、刺史,子弟皆為王傅。呂夫人卒,葬城東,葬禮甚盛。中外爭致祭贈,充溢衢路;自第至墓,車馬不絕。 天寶初,加力士冠軍大將軍、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進封渤?すF咻d,加驃騎大將軍。力士資產(chǎn)殷厚,非王侯能擬。于來庭坊造寶壽佛寺、興寧坊造華封道士觀,寶殿珍臺,侔于國力。于京城西北截澧水作碾,并轉(zhuǎn)五輪,日破麥三百斛。初,寶壽寺鐘成,力士齋慶之,舉朝畢至。凡擊鐘者,一擊百千;有規(guī)其意者,擊至二十杵,少尚十杵。 其后又有華州袁思藝,特承恩顧。然力士巧密,人悅之;思藝驕倨,人士疏懼之。十四載,置內(nèi)侍省內(nèi)侍監(jiān)兩員,秩正三品,以力士、思藝對任之。玄宗幸蜀,思藝走投祿山,力士從幸成都,進封齊國公。從上皇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賜實封五百戶。 上元元年八月,上皇移居西內(nèi)甘露殿,力士與內(nèi)官王承恩、魏悅等,因侍上皇登長慶樓,為李輔國所構,配流黔中道。力士至巫州,地多薺而不食,因感傷而詠之曰:“兩京作芹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 寶應元年三月,會赦歸,至朗州,遇流人言京國事,始知上皇厭代。力士北望號慟,嘔血而卒。代宗以其耆宿,保護先朝,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李輔國,本名靜忠,閑廄馬家小兒。少為閹,貌陋,粗知書計。為仆,事高力士,年且四十余,令掌廄中簿籍。天寶中,閑廄使五鉷嘉其畜牧之能,薦入東宮。祿山之亂,玄宗幸蜀;輔國侍太子扈從,至馬嵬,誅楊國忠。輔國獻計太子,請分玄宗麾下兵,北趨朔方,以圖興復。輔國從至靈武,勸太子即帝位,以系人心。肅宗即位,擢為太子家令,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事,以心腹委之。仍賜名護國,四方奏事,御前符印軍號,一以委之。輔國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從幸鳳翔,授太子詹事,改名輔國。 肅宗還京,拜殿中監(jiān),閑廄、五坊、宮苑、營田、栽接、總監(jiān)等使。又兼隴右群牧、京畿鑄錢、長春宮等使,勾當少府、殿中二監(jiān)都使。至德二年十二月,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郕國公,食實封五百戶。 宰臣百司,不時奏事,皆因輔國上決。常在銀臺門受事,置察事廳子數(shù)十人,官吏有小過,無不伺知,即加推訊。府縣按鞫,三司制獄,必詣輔國取決,隨意區(qū)分,皆稱制敕,無敢異議者。每出則甲士數(shù)百人衛(wèi)從。中貴人不敢呼其官,但呼五郎。宰相李揆,山東甲族,位居臺輔,見輔國執(zhí)子弟之禮,謂之五父。肅宗又為輔國娶故吏部侍郎元希聲侄擢女為妻。擢弟挹,時并引入臺省,擢為梁州長史。輔國判元帥行軍司馬,專掌禁兵,賜內(nèi)宅居止。 上皇自蜀還京,居興慶宮,肅宗自夾城中起居。上皇時召伶官奏樂,持盈公主往來宮中,輔國常陰候其隙而間之。上元元年,上皇嘗登長慶樓,與公主語。劍南奏事官過朝謁,上皇令公主及如仙媛作主人。 輔國起微賤,貴達日近,不為上皇左右所禮,慮恩顧或衰,乃潛畫奇謀以自固。因持盈待客,乃奏云:“南內(nèi)有異謀!背C詔移上皇居西內(nèi),送持盈于玉真觀,高力士等皆坐流竄。 二年八月,拜兵部尚書,余官如故。詔群臣于尚書省送上,賜御府酒饌、太常樂,武士戎服夾道,朝列畢會。輔國驕恣日甚,求為宰臣,肅宗曰:“以公勛力,何官不可,但未允朝望,如何?”輔國諷仆射裴冕聯(lián)章薦己。肅宗密謂宰臣蕭華曰:“輔國欲帶平章事,卿等欲有章薦,信乎?”華不對。問裴冕,曰:“初無此事,吾臂可截,宰相不可得也!比A復入奏,上喜曰:“冕固堪大用!陛o國銜之。寶應元年四月,肅宗寢疾,宰臣等不可謁見,輔國誣奏華專權,請黜之。上不許,輔國固請不已。乃罷華知政事,守禮部尚書。及帝崩,華竟被斥逐。 代宗即位,輔國與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橫。私奏曰:“大家但內(nèi)里坐,外事聽老奴處置!贝谂洳贿d,以方握禁軍,不欲遽責。乃尊為尚父,政無巨細,皆委參決。五月,加司空、中書令,食實封八百戶。程元振欲奪其權,請上漸加禁制,乘其有間,乃罷輔國判元帥行軍事,其閑廄已下使名,并分授諸貴,仍移居外。輔國始懼,茫然失據(jù)。詔進封博陸王,罷中書令,許朝朔望。輔國欲入中書修謝表,閽吏止之曰:“尚父罷相,不合復入此門!蹦藲鈶嵍栽唬骸袄吓雷铮吕示涣,請于地下事先帝。”上猶優(yōu)詔答之。十月十八日夜,盜入輔國第,殺輔國,攜首臂而去。詔刻木首葬之,仍贈太傅。 程元振,以宦者直內(nèi)侍省,累遷至內(nèi)射生使。寶應末,肅宗晏駕,張皇后與太子有怨,恐不附己,引越王系入宮,欲令監(jiān)國。元振知其謀,密告李輔國,乃挾太子,誅越王并其黨與。代宗即位,以功拜飛龍副使、右監(jiān)門將軍、上柱國,知內(nèi)侍省事。尋代輔國判元帥行軍司馬,專制禁兵,加鎮(zhèn)軍大將軍、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封保定縣侯,充寶應軍使。九月,加驃騎大將軍,封邠國公,贈其父元貞司空。母郄氏,趙國夫人。是時元振之權,甚于輔國,軍中呼為“十郎”。 元振常請托于襄陽節(jié)度使來瑱,瑱不從。及元振握權,征瑱入朝。瑱遷延不至。廣德元年,破裴茙,遂入朝,拜兵部尚書。元振欲報私憾,誣瑱之罪,竟坐誅。宰臣裴冕為肅宗山陵使,有事與元振相違,乃發(fā)小吏贓私,貶冕施州刺史。來瑱名將,裴冕元勛,二人既被誣陷,天下方鎮(zhèn)皆解體。元振猶以驕豪自處,不顧物議。 九月,吐蕃、黨項入犯京畿,下詔征兵,諸道卒無至者。十月,蕃軍至便橋,代宗蒼黃出幸陜州;賊陷京師,府庫蕩盡。及至行在,太常博士柳伉上疏切諫誅元振以謝天下,代宗顧人情歸咎,乃罷元振官,放歸田里,家在三原。 十二月,車駕還京。元振服縗麻于車中,入京城,以規(guī)任用。與御史大夫王昇飲酒,為御史所彈。詔曰: 族談錯立,法尚不容;同惡陰謀,議當從重。有一于此,情實難原。程元振性惟兇愎,質(zhì)本庸愚,蕞爾之身,合當萬死。頃已寬其嚴典,念其微勞,屈法伸恩,放歸田里。仍乖克己,尚未知非;既忘含煦之仁,別貯覬覦之望。敢為嘯聚,仍欲動搖,不令之臣,共為睥睨;妄談休咎,仍懷怨望。束兵裹甲,變服潛行,無顧君親,將圖不軌。按驗皆是,無所逃刑,首足異門,未云塞責。朕猶不忘薄效,再舍罪人;特寬斧鉞之誅,俾正投荒之典。宜長流榛州百姓,委京兆府差綱遞送;路次州縣,差人防援,至彼捉拘,勿許東西?v有非常之赦,不在會恩之限。凡百僚庶,宜體朕懷。 魚朝恩,天寶末以宦者入內(nèi)侍省,初為品官,給事黃門。性黠惠,善宣答,通書計。至德中,常令監(jiān)軍事。九節(jié)度討安慶緒于相州,不立統(tǒng)帥,以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觀軍容使名,自朝恩始也。以功累加左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時郭子儀頻立大功,當代無出其右;朝恩妒其功高,屢行間諜;子儀悉心奉上,殊不介意。肅宗英悟,特察其心,故朝恩之間不行。自相州之敗,史思明再陷河洛,朝恩常統(tǒng)禁軍鎮(zhèn)陜,以殿東夏。廣德元年,西蕃入犯京畿,代宗幸陜。時禁軍不集,征召離散,比至華陰,朝恩大軍遽至迎奉,六師方振。由是深加寵異,改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時四方未寧,萬務事殷,上方注意勛臣,朝恩專典神策軍,出入禁中,賞賜無算。 朝恩性本凡劣,恃勛自伐,靡所忌憚。時引腐儒及輕薄文士于門下,講授經(jīng)籍,作為文章,粗能把筆釋義,乃大言于朝士之中,自謂有文武才干,以邀恩寵。上優(yōu)遇之,加判國子監(jiān)事,光祿、鴻臚、禮賓、內(nèi)飛龍、閑廄等使。赴國子監(jiān)視事,特詔宰臣、百僚、六軍將軍送上,京兆府造食,教坊賜樂。大臣群官二百余人,皆以本官備章服充附學生,列于監(jiān)之廊下,侍詔給錢萬貫充食本,以供學生廚料。朝恩恣橫,求取無厭,凡有奏請,以先允為度,幸臣未有其比。 大歷二年,朝恩獻通化門外賜莊為寺,以資章敬太后冥福;仍請以章敬為名,復加興造,窮極壯麗。以城中材木不足充費,乃奏壞曲江亭館、華清宮觀樓及百司行廨、將相沒官宅給其用,土木之役,僅逾萬億。三年,讓判國子監(jiān)事,加韓國公。 章敬太后忌日,百僚于興唐寺行香,朝恩置齋饌于寺外之車坊,延宰臣百僚就食。朝恩恣口談時政,公卿惕息。戶部郎中相里造、殿中侍御史李衎以正言折之。朝恩不悅,乃罷會。 后嘗釋奠于國子監(jiān)。宰臣百僚皆會,朝恩講《易》,征《鼎卦》“覆餗”之義,以譏元載。載心銜之,陰圖除去之。上以朝恩太橫,亦惡之。載欲伺其便,巧中傷之;乃用腹心崔昭為京兆尹,伺朝恩出處。昭不吝財賂,潛與朝恩黨陜州觀察使皇甫溫相結,溫與昭協(xié)。自是朝恩動靜,載皆知之,巨細悉以聞。上益怒,朝恩未之察,日以驕橫。載奏加朝恩實封,又加皇甫溫權位,以肆其欲。 五年,朝恩所昵武將劉希暹微有過忤,上諷之。詔罷朝恩觀軍容使,加實封通前一千戶。朝恩始疑,然每朝謁,恩顧如常,亦不以載為意。會寒食宴近臣,朝恩入謁。先是,每宴罷,必出還營,是日有詔留之。朝恩始懼,言頗悖慢,上亦以舊恩不之責。是日朝恩還第,自經(jīng)而卒。劉希暹亦下獄賜死。 希暹,出自戎伍,有膂力,形貌光偉,以騎射聞。朝恩用之為神策都虞候,封交河郡王。善候朝恩意旨,深被委信。累遷至太仆卿,與兵馬使王駕鶴同掌禁兵,所為不法。諷朝恩于北軍置獄,召坊市兇惡少年,羅織城內(nèi)富人,誣以違法,捕置獄中,忍酷考訊,錄其家產(chǎn),并沒于軍;蛴信e選之士,財貨稍殷,客于旅舍,遇橫死者非一。坊市苦之,謂之“入地牢”。捕賊吏有賈明觀者,尤兇蠹,以屢置大獄,家產(chǎn)巨萬。希暹黨之,地在禁密,人無敢言者。朝恩死,上寬宥之。以素志非順,慮不見容,常自疑懼。與王駕鶴聯(lián)職,希暹辭多不遜。駕鶴純謹,上信任之,至是以希暹語上聞,乃誅之。 賈明觀者,本萬年縣捕賊吏。事希暹,恣為兇惡,毒甚豺狼。朝恩、希暹既死,元載復受明觀奸謀,潛容之,特奏令江西效力。明觀將出城,百姓數(shù)萬人懷磚石候之,載令市吏止約。明觀在洪州二年,觀察使魏少游容之。及路嗣恭代少游,至郡之日,召明觀笞殺之。識者減魏之名,多路之正。 朝恩素待禮部尚書裴士淹,戶部侍郎、判度支第五琦,二人亦坐貶官。 竇文場、霍仙鳴者,始在東宮事德宗。初魚朝恩誅后,內(nèi)官不復典兵,德宗以親軍委白志貞。志貞多納豪民賂,補為軍士,取其傭直,身無在軍者,但以名籍請給而已。涇師之亂,帝召禁軍御賊,志貞召集無素,是時并無至者,唯文場、仙鳴率諸宦者及親王左右從行。志貞貶官,左右禁旅,悉委文場主之。從幸山南,兩軍漸集。 德宗還京,頗忌宿將,凡握兵多者,悉罷之。禁旅文場、仙鳴分統(tǒng)焉。貞元十二年六月,特立護軍中尉兩員、中護軍兩員,以帥禁軍。乃以文場為左神策護軍中尉,仙鳴為右神策護軍中尉,右神威軍使張尚進為右神策中護軍,內(nèi)謁者監(jiān)焦希望為左神策中護軍,自文場等始也。 時竇、霍之權,振于天下,藩鎮(zhèn)節(jié)將,多出禁軍,臺省清要,時出其門。文場累加驃騎大將軍。是歲仙鳴病,帝賜馬十匹,令于諸寺為僧齋以祈福。久病不愈,十四年,倉卒而卒。上疑左右小使正將食中加毒,配流者數(shù)十人。仙鳴死后,以開府內(nèi)常侍第五守亮為右軍中尉。文場連表請致仕,許之。 十五年已后,楊志廉、孫榮義為左右軍中尉,亦踵竇、霍之事,怙寵驕恣。貪利冒寵之徒,利其納賄,多附麗之。至于貞元末,宦官復盛。順宗即位,王叔文用事,與韋執(zhí)誼謀奪神策軍權,乃用宿將范希朝為京西北禁軍都將。事未行,為內(nèi)官俱文珍等所排,叔文貶而止。 俱文珍,貞元末宦官,后從義父姓,曰劉貞亮。性忠正,剛而蹈義。順宗即位,風疾不能視朝政,而宦官李忠言與牛美人侍病。美人受旨于帝,復宣之于忠言;忠言授之王叔文。叔文與朝士柳宗元、劉禹錫、韓日華圖議,然后下中書,俾韋執(zhí)誼施行,故王之權振天下。叔文欲奪宦者兵權,每忠言宣命,內(nèi)臣無敢言者,唯貞亮建議與之爭。知其朋徒熾,慮隳朝政,乃與中官劉光琦、薛文珍、尚衍、解玉等謀,奏請立廣陵王為皇太子,勾當軍國大事。順宗可之。貞亮遂召學士衛(wèi)次公、鄭絪、李程、王涯入金鑾殿,草立儲君詔。及太子受內(nèi)禪,盡逐叔文之黨,政事悉委舊臣,時議嘉貞亮之忠藎。累遷至右衛(wèi)大將軍,知內(nèi)侍省事。元和八年卒,憲宗思其翊戴之功,贈開府儀同三司。 吐突承璀,幼以小黃門直東宮,性敏慧,有才干。憲宗即位,授內(nèi)常侍,知內(nèi)省事,左監(jiān)門將軍。俄授左軍中尉、功德使。四年,王承宗叛,詔以承璀為河中、河南、浙西、宣歙等道赴鎮(zhèn)州行營兵馬招討等使,內(nèi)侍省常侍宋惟澄為河南、陜州、河陽已來館驛使,內(nèi)官曹淮玉、劉國珍、馬江朝等分為河北行營糧料館驛等使。諫官、御史上疏相屬,皆言自古無中貴人為兵馬統(tǒng)帥者,補闕獨孤郁、段平仲尤激切。憲宗不獲已,改為充鎮(zhèn)州已來招撫處置等使。及承璀率禁軍上路,帝御通化門樓,慰諭遣之。出師經(jīng)年無功,乃遣密人告王承宗,令上疏待罪,許以罷兵為解。仍奏昭義節(jié)度使盧從史素與賊通,許為承宗求節(jié)鉞。乃誘潞州牙將烏重胤謀執(zhí)從史送京師。及承宗表至,朝廷議罷兵,承璀班師,仍為禁軍中尉。段平仲抗疏極論承璀輕謀弊賦,請斬之以謝天下,憲宗不獲已,降為軍器使。俄復為左衛(wèi)上將軍,知內(nèi)侍省事。 時弓箭庫使劉希先取羽林大將軍孫璹錢二十萬,以求方鎮(zhèn),事發(fā)賜死,辭相告訐,事連承璀,乃出為淮南節(jié)度監(jiān)軍使。 太子通事舍人李涉,性狂險,投匭上書,論希先、承璀無罪,不宜貶戮。諫議大夫、知匭事孔戣,見涉疏之副本,不受其章。涉持疏于光順門欲進之,戣上疏論其纖邪,貶涉硤州司倉。上待承璀之意未已,而宰相李絳在翰林,時數(shù)論承璀之過,故出之。八年,欲召承璀還,乃罷絳相位。承璀還,復為神策中尉;菡烟愚,承璀建議請立澧王寬為太子,憲宗不納,立遂王宥。穆宗即位,銜承璀不佑己,誅之。敬宗時,中尉馬存亮論承璀之冤,詔雪之,仍令假子士曄以禮收葬。 王守澄,元和末宦者。憲宗疾大漸,內(nèi)官陳弘慶等弒逆。憲宗英武,威德在人,內(nèi)官秘之,不敢除討,但云藥發(fā)暴崩。時守澄與中尉馬進潭、梁守謙、劉承偕、韋元素等定冊立穆宗皇帝。長慶中,守澄知樞密事。 初,元和中,守澄為徐州監(jiān)軍,遇翼城醫(yī)人鄭注,出入節(jié)度使李醞家。注敏悟過人,博通典藝,棋奕醫(yī)卜,尤臻于妙,人見之者,無不歡然。注嘗為李醞煮黃金,服一刀圭,可愈痿弱重膇之疾,復能反老成童。醞與守澄服之,頗效。守澄知樞密,薦引入禁中,穆宗待之亦厚。注多奇詭,每與守澄言必通夕。 文宗即位,守澄為驃騎大將軍,充右軍中尉。注復得幸于文宗,后依倚守澄,大為奸弊。文宗以元和逆黨尚在,其黨大盛,心常憤惋,端居不怡。翰林學士宋申錫嘗獨對探知,上略言其意,申錫請漸除其逼。帝亦以申錫沉厚有方略,為其事可成,乃用為宰相。申錫謀未果,為注所察,守澄乃令軍吏豆盧著誣告申錫與漳王謀逆,申錫坐貶。 宰相李逢吉從子訓,與注交通,訓亦機詭萬端,二人情義相得,俱為守澄所重。復引訓入禁中,為上講《周易》。既得幸,又探知帝旨,復以除宦官謀中帝意。帝以訓才辯縱橫,以為其事必捷,待以殊寵,自流人中用為學官,充侍進學士。時仇士良有翌上之功,為守澄所抑,位未通顯。訓奏用士良分守澄之權,乃以士良為左軍中尉;守澄不悅,兩相矛盾。訓因其惡。 太和九年,帝令內(nèi)養(yǎng)李好古齏鴆賜守澄,秘而不發(fā),守澄死,仍贈揚州大都督。其弟守涓為徐州監(jiān)軍,召還,至中牟,誅之。守澄豢養(yǎng)訓、注,反罹其禍,人皆快其受佞,而惡訓、注之陰狡。 李訓既殺守澄,復惡鄭注,乃奏用注為鳳翔節(jié)度使。訓欲盡誅宦官,乃與金吾將軍韓約、新除太原節(jié)度使王璠、新除邠寧節(jié)度使郭行余、權御史中丞李孝本、權京兆尹羅立言謀。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上御宣政殿,百僚班定,韓約不奏平安,乃奏曰:“臣當仗廨內(nèi)石榴樹,夜來降甘露,請陛下幸仗舍觀之。”帝乘輦趨金吾仗。中尉仇士良與諸官先往石榴樹觀之,伺知其詐;又聞幕下兵仗聲,蒼黃而還,奏曰:“南衙有變!彼旆龅圯?cè)腴w門。李訓從輦大呼曰:“邠寧、太原之兵,何不赴難?衛(wèi)乘輿者,人賞百千!”于是誰何之卒,及御史臺從人,持兵入宣政殿院,宦官死者甚眾。輦既入閣門,內(nèi)官呼萬歲。俄而士良等率禁兵五百余人,露刃出東上閣逢人即殺,王涯、賈餗、舒元輿、李訓等四人宰相及王璠、郭行余等十一人,尸橫闕下。自是權歸士良與魚弘志。至宣宗即位,復誅其太甚者,而閽寺之勢,仍握軍權之重焉。 田令孜,本姓陳。咸通中,從義父入內(nèi)侍省為宦者。頗知書,有謀略,自諸司小使監(jiān)諸鎮(zhèn)用兵,累遷神策中尉、左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乾符中,盜起關東。諸軍誅盜,以令孜為觀軍容、制置左右神策、護駕十軍等使。京師不守,從僖宗幸蜀。鸞輿返正,令孜頗有匡佐之功,時令孜威權振天下。 時關中寇亂初平,國用虛竭,諸軍不給。令孜請以安邑、解縣兩池榷鹽課利,全隸神策軍。詔下,河中王重榮抗章論列,言使名久例隸當?shù)溃≠x自有常規(guī)。令孜怒,用王處存為河中節(jié)度使,重榮不奉詔。令孜率禁兵討之。重榮引太原軍為援,戰(zhàn)于沙苑,禁軍大敗。京師復亂,僖宗出幸寶雞,又移幸山南,方鎮(zhèn)皆憾令孜生事。令孜懼,引前樞密楊復恭代己,從幸梁州,求為西川監(jiān)軍。西川節(jié)度使陳敬瑄,即令孜之弟也。 昭宗即位,三川大亂。詔宰相韋昭度鎮(zhèn)西川,陳敬瑄不受代。令孜引閬州刺史王建為援,建素以父事令孜。時建方亂東川,聞其召也,以西蜀可圖,欣然赴之。建以所領千余兵至漢州,陳敬瑄以建雄豪難制,辭而遣之。建曰:“十軍阿父召予,及門而拒,鄰藩聞之,孰肯相容?為予報令公,建至此,無所歸也!彼烨彩股媳,請討陳敬瑄以自效。朝廷嘉之,即命昭度為招討,入蜀加兵,經(jīng)年無功,昭度還京。建遂絕棧道,不通詔使。歲中急擊成都,陳敬瑄計窘,遣令孜出城,與建通和。建竟自為蜀帥,令孜以義父之故,依倚仍舊監(jiān)軍事。既而陳敬瑄遇鴆,令孜亦為建所殺。 楊復光,內(nèi)常侍楊玄價之養(yǎng)子也。幼以宦者入內(nèi)侍省,慷慨負節(jié)義,有籌略,為小黃門,監(jiān)鎮(zhèn)兵征討。乾符中,賊渠黃巢之犯江西,復光為排陣使,遣判官吳彥弘入城喻朝旨,巢即令其將尚君長奉表歸國。招討使宋威害其功,并兵擊賊,巢怒,復作剽。朝廷誅尚君長,怨怒愈深。宋威戰(zhàn)敗,復光總其兵權,進攻洪州,擒賊將徐唐莒。詔以荊南節(jié)度使王鐸為招討,代宋威。復光監(jiān)忠武軍,屯于鄧州,以遏賊沖。 京師陷賊,節(jié)度使周岌受偽命,賊使往來旁午。岌嘗夜宴,急召復光。左右曰:“周公歸賊,必謀害內(nèi)侍,不如勿往。”復光曰:“事勢如此,義不圖全!奔锤爸>坪,岌言本朝事,復光因泣下。良久曰:“丈夫所感者恩義,而規(guī)利害,非丈夫也。公自匹夫享公侯之貴,豈舍十八葉天子而北面臣賊,何恩義利害之可言乎!”聲淚俱發(fā),岌亦為之流涕。岌曰:“吾不能獨力拒賊,貌奉而心圖之,故召公!睘r酒為盟。是夜,復光遣其養(yǎng)子守亮殺賊使于傳舍。 時秦宗權叛岌,據(jù)蔡州。復光得忠武之師三千入蔡州,說宗權,俾同義舉。宗權遣將王淑率眾萬人從復光收荊襄。次鄧州,王淑逗留不進,復光斬之,并其軍,分為八都。鹿晏弘、晉暉、李師泰、王建、韓建等,皆八都之大將也。進攻南陽,賊將朱溫、何勤來逆戰(zhàn)。復光敗之,進收鄧州,獻捷行在,中和元年五月也。復光乘勝追賊,至藍橋,丁母憂還。尋起復,受詔充天下兵馬都監(jiān),押諸軍入定關輔。王重榮為東面招討使,復光以兵會之。 二年七月,至河中。賊將朱溫守同州,復光遣使諭之。九月,溫以所部來降。時賊將李翔守華州,巢寇益盛,王重榮憂之。謂復光曰:“臣賊則負國,拒戰(zhàn)則兵微,今日成敗,未可知也,公其圖之。”復光曰:“雁門李仆射以雄武振北陲,其家尊與吾先世同患難。李雁門奮不顧身,自播遷已來,征兵未至者,蓋太原阻路也。如以朝旨諭鄭公,詔到,其軍必至!敝貥s曰:“善!”王鐸遣使奉墨詔之太原,太原以兵從之。及收京城,三敗巢賊,復光與其子守亮、守宗等身先犯難,功烈居多。其年六月,卒于河中,時年四十二。 復光雖黃門近幸,然慷慨有大志,善撫士卒;及死之日,軍中慟哭累日。身后平賊立功者,多是復光部下門人故將也。 諸假子:守亮,興元節(jié)度使;守宗,忠武節(jié)度使:守信,商州防御使;守忠,洋州節(jié)度使;其余以守為名者數(shù)十人,皆為牧守將帥。 楊復恭,貞元末中尉楊志廉之后。志廉子欽義,大中朝為神策中尉。欽義子三人:玄翼、玄價、玄寔。 玄翼,咸通中掌樞密;玄寔乾符中為右軍中尉;玄價,河陽監(jiān)軍。 復恭,即玄翼子也。以父,幼為宦者,入內(nèi)侍省。知書,有學術,每監(jiān)諸鎮(zhèn)兵。龐勛之亂,監(jiān)陣有功,自河陽監(jiān)軍入為宣徽使。咸通十年,玄翼卒,起復為樞密使。時黃巢犯闕,左軍中尉田令孜為天下觀軍容制置使,專制中外。復恭每事力爭得失,令孜怒,左授復恭飛龍使,乃稱疾退于藍田。 僖宗自蜀還京,田令孜出師失律,車駕再幸山南,復用復恭為樞密使,尋代令孜為右軍中尉。時行在制置,內(nèi)外經(jīng)略,皆出于復恭。車駕還京,授觀軍容使,封魏國公。 僖宗晏駕,迎壽王踐祚。文德元年,加開府、金吾上將軍,專典禁兵,既軍權在手,頗擅朝政。昭宗惡之,政事多訪于宰臣。故韋昭度、張浚、杜讓能每有陳奏,即舉大中故事,稍抑宦者之權。上性明察,由是偏聽之釁生焉。國舅王瑰,頗居中任事,復恭惡之,奏授黔南節(jié)度。至吉柏江,覆舟而沒,物議歸咎于復恭,上每切齒道復恭。復恭假子天威軍使守立,權勇冠于六軍,人皆避之。上欲罪復恭,懼守立為亂,乃謂復恭曰:“吾要卿家守立在左右,可進來!蹦速n姓李,名順節(jié),恩寵特異,勢侔樞要。乃與復恭爭權,每中傷其陰事,授順節(jié)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 大順二年九月,詔復恭致仕,賜杖履。復恭既失勢,欲退止商山別居,第在昭化里,近玉山營。假子守信為玉山軍使,守信時候復恭于其第,或誣告云玉山軍使與復恭謀亂,詔李順節(jié)率禁軍攻之。昭宗御延喜樓。守信以兵拒之,順節(jié)屢敗。際晚,守信、復恭挈其族出通化門,趨興元。守信令部將張綰殿其后,綰戰(zhàn)敗,被擒。復恭至興元,節(jié)度使楊守亮乃糾合諸守義兄弟舉兵,以討順節(jié)為名。天子詔李茂貞、王行瑜討之。 明年,守亮兵敗,復恭與守亮挈其族,將奔太原,入商山。至乾元縣,為華州兵所獲,執(zhí)送京師,皆梟首于市。李茂貞收興元,進復恭前后與守亮私書六十紙,內(nèi)訴致仕之由云:“承天是隋家舊業(yè),大侄但積粟訓兵,不要進奉。吾于荊榛中援立壽王,有如此負心,門生天子,既得尊位,乃廢定策國老!逼洳贿d如是。后復恭假子彥博奔太原,收復恭骸骨,葬于介休縣之抱腹山。 復恭之后,宦者西門重遂為右軍中尉。李茂貞初并山南,兵眾強盛,干預朝政,宰相杜讓能與重遂等謀誅之。師興,為茂貞所敗,重遂被誅,乃以內(nèi)官駱全瓘、劉景宣為左右軍中尉。 乾寧二年春,李茂貞、王行瑜以兵入朝,殺宰相韋昭度、李溪。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率師渡河,討邠、岐二帥,軍于渭北。駱全瓘與茂貞宿衛(wèi)將閻圭,脅天子幸岐州,昭宗蒼黃幸莎城。茂貞以太原問罪,乃誅全瓘、閻圭以自解。昭宗幸華州,宦官稍微。 及光化還宮,內(nèi)官景務修、宋道弼復專國政,宰相崔胤深惡之,中外不睦。宰相徐彥若、王搏有度量,見其陰險相傾,懼危時事,嘗奏曰:“人君當務大體,平心御物,無有偏私。偏任偏聽,古人所患。今中官怙寵,道路目之,皆知此弊,然未能卒改。俟多難漸平,以道消息之。陛下勿泄圣謨,啟其奸詐!贝挢分啵H銜之,他日見上,曰:“王搏奸邪,已為敕使外應,不可在相位。”二年六月,貶搏官,賜死于藍田。道弼、務修亦賜死。以樞密使劉季述、王奉先為兩軍中尉,出徐彥若鎮(zhèn)南海。 崔胤秉政而排擯宦官,季述等外結藩侯,以為黨援。十一月六日,季述矯詔以皇太子監(jiān)國,遂廢昭宗。居東內(nèi),奪傳國寶授太子。昭宗以何皇后宮。數(shù)人隨行,幽于東宮。季述手持銀禋,于上前以禋畫地數(shù)上罪狀,云:“某時某事,你不從我言,其罪一也!逼溷D嫒绱。乃令李師虔以兵圍之。镕錫錮其扃镕鐍。時方凝冽,嬪御無被,哭聲聞于外。穴墻通食者兩月。十二月晦,崔胤等謀反正,誅季述、奉先,復迎昭宗即位,改元天復元年。 其歲十一月,朱全忠寇河中華州,陷之;京師震恐。中尉韓全誨請上且幸鳳翔。全忠追逼乘輿,兵圍鳳翔者累年。三年正月,茂貞殺兩軍中尉韓全誨、張弘彥、樞密使袁易簡、周敬容等二十二人,皆斬首,以布囊貯之,令學士薛貽矩送于全忠求和。是月,全忠迎駕還長安,詔以崔胤為宰相,兼判六軍諸衛(wèi)。 胤奏曰:“高祖、太宗承平時,無內(nèi)官典軍旅。自天寶以后,宦官浸盛。貞元、元和,分羽林衛(wèi)為左、右神策軍,使衛(wèi)從,令宦官主之,唯以二千人為定制。自是參掌樞密。由是內(nèi)務百司,皆歸宦者,上下彌縫,共為不法:大則傾覆朝政,小則構扇藩方。車駕頻致播遷,朝廷漸加微弱,原其禍作,始自中人。自先帝臨御已來,陛下纂承之后,朋儕日熾,交亂朝綱,此不翦其本根,終為國之蟊賊。內(nèi)諸司使務宦官主者,望一切罷之,諸道監(jiān)軍使,并追赴闕廷,即國家萬世之便也!痹t曰: 宦官之興,肇于秦、漢。趙高、閻樂,竟滅嬴宗;張讓、段珪,遂傾劉祚。肆其志則國必受禍,悟其事則運可延長。朕所以斷在不疑,祈天永命者也。 先皇帝嗣位之始,年在幼沖,群豎相推,奄專大政。于是毒流宇內(nèi),兵起山東,遷幸三川,幾淪神器;罔幹,率土思安,而田令孜妒能忌功,遷搖近鎮(zhèn),陳倉播越,患難相仍。洎朕纂承,益相侮慢,復恭、重遂逞其禍,道弼、季述繼其兇;幽辱朕躬,凌脅孺子。天復返正,罪己求安,兩軍內(nèi)樞,一切假借。韓全誨等每懷憤惋,曾務報仇;視將相若血仇,輕君上如木偶。未周星歲,竟致播遷;及在岐陽,過于羈紲。上憂宗社傾墜,下痛民庶流離,茫然孤居,無所控告。 全忠位兼二柄,深識朕心,駐兵近及于三年,獨斷方誅于元惡。今謝罪 郊廟,即宅宮闈,正刑當在于事初,除惡宜絕其根本。先朝及朕,五致播遷,王畿之氓,減耗大半;父不能庇子,夫不能室妻。言念于茲,痛深骨髓,其誰之罪?爾輩之由! 帝王之為治也,內(nèi)有宰輔卿士,外有藩翰大臣,豈可令刑余之人,參預大政?況此輩皆朕之家臣也,比于人臣之家,則奴隸之流。恣橫如此,罪惡貫盈,天命誅之,罪豈能舍?橫尸伏法,固不足矜,含容久之,亦所多愧。其第五可范已下,并宜賜死。其在畿甸同華、河中,并盡底處置訖。諸道監(jiān)軍使已下,及管內(nèi)經(jīng)過并居停內(nèi)使,敕到并仰隨處誅夷訖聞奏。已令準國朝故事,量留三十人,各賜黃絹衫一領,以備宮內(nèi)指使,仍不得輒有養(yǎng)男。其左右神策軍,并令停廢。 是日,諸司宦官百余人,及隨駕鳳翔群小又二百余人,一時斬首于內(nèi)侍省,血流涂地。及宮人宋柔等十一人,兩街僧道與內(nèi)官相善者二十余人,并笞死于京兆府。內(nèi)諸司一切罷之,皆歸省寺。自是京城并無宦宮,天子每宣傳詔命,即令宮人出入。崔胤雖復仇快志,國祚旋亦覆亡,悲夫! 贊曰:崇墉大廈,壯其楹磶。殿邦御侮,亦俟明德。宵人意褊,動不量力。投鼠敗器,良堪太息。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杜f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