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僖宗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諱儇,懿宗第五子,母曰惠安皇后王氏。咸通三年五月八日生于東內(nèi)。初封普王,名儼。十四年七月,懿宗大漸。其月十八日,制曰:“朕守大器之重,居兆人之上,日慎一日,如履如臨。旰昃勞懷,寢興思理,涉道猶淺,導代未孚。而攝養(yǎng)乖方,寒暑成癘,實有慮于闕政,且無暇于怡神。恙未少瘳,日加浸劇,萬務凡總,須有主張?妓寂f章,謀于卿士,思闡鴻業(yè),式建皇儲。第五男普王儼改名儇,孝敬溫恭,寬和博厚,日新令德,天假英姿,言皆中規(guī),動必由禮。俾崇邦本,允協(xié)人心,宜立為皇太子,權勾當軍國政事。咨爾中外卿士,洎于腹心之臣,敬保予胤,輔成予志,各竭乃心,以安黎庶。布告中外,知朕意焉!笔侨,懿宗崩。二十日,即皇帝位于柩前,時年十二。左軍中尉劉行深、右軍中尉韓文約居中執(zhí)政,并封國公。 八月,皇帝釋服。冊圣母王氏為皇太后。河南大水,自七月雨不止,至釋服后方霽。 九月,守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韋保衡貶賀州刺史。以岳州刺史于琮為太子少傅,緣琮貶逐者并放還。循州司戶崔沆復為中書舍人,前戶部侍郎、知制誥、翰林學士承旨鄭畋為左散騎常侍,前兵部侍郎、知制誥、翰林學士張裼為太子賓客,前諫議大夫高湘復為諫議大夫,前宣歙觀察使楊嚴復為給事中。十月,左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劉鄴檢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淮南節(jié)度觀察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 十一月,以光祿大夫、守太子少傅、駙馬都尉于琮檢校尚書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山南東道節(jié)度觀察等使。十二月,雷震。義成軍節(jié)度使、檢校刑部尚書杜慆就加兵部尚書。 乾符元年春正月辛酉朔。乙丑,左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蕭仿兼右仆射。門下侍郎、吏部尚書、平章事王鐸檢校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兼汴州刺史,充宣武軍節(jié)度、宋亳觀察等使。二月,葬懿宗于簡陵。 三月,以河東節(jié)度使、檢校尚書右仆射崔彥昭為尚書兵部侍即,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以銀青光祿大夫、京兆尹、上柱國、岐山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竇浣檢校戶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御史大夫,充河東節(jié)度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以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同平章事趙隱檢校吏部尚書、潤州刺史、浙江西道都團練觀察等使。四月,崔彥昭本官同平章事,領使如故。以前淮南節(jié)度使李蔚為吏部尚書。以天平軍節(jié)度使、檢校尚書右仆射、兼鄆州刺史高駢檢校司空,兼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以右散騎常侍韋荷為吏部侍郎。前同州刺史崔璞為右散騎常侍。右領軍衛(wèi)上將軍渾僖檢校吏部尚書、左千牛衛(wèi)上將軍。以侍御史盧胤征為司封員外郎,判戶部案。 五月,以吏部侍郎鄭畋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戶部侍郎、知制誥、翰林學士、賜紫金魚袋盧攜本官同平章事。太子右庶子李嶧為太仆卿,侍御史裴渥為起居郎。以嶺南東道節(jié)度使、檢校刑部尚書鄭從讜為刑部尚書,以吏部侍郎韋荷檢校禮部尚書、廣州刺史、嶺南東道節(jié)度使。七月,以禮部侍郎裴瓚為檢校左散騎常侍、潭州刺史、御史大夫、湖南觀察使;故湖南觀察使李庾贈禮部尚書。十月,以中書舍人崔沆為中書侍郎,右諫議大夫崔胤為給事中。 十一月丙戌朔。庚寅,上有事于宗廟,禮畢,御丹鳳門,大赦,改元為乾符。宰相蕭仿兼司空、弘文館大學士、太清宮使,兵部侍郎崔彥昭為中書侍郎,兵部侍郎鄭畋為集賢殿大學士。以宣慰沙陀六州部落、檢校兵部尚書李鈞為靈武節(jié)度,制曰:“朕以沙陀驍勇,重累戰(zhàn)功,六州蕃、渾,沐浴王化。念其出于猜貳,互有傷殘,而克璋報仇,其意未已。被我君臨之德,軫吾子育之心,爰擇良能,俾之宣撫。惟爾先正,嘗鎮(zhèn)北門,待國昌以雄杰之才,置國昌于濟活之地。既藉奕葉之舊,又懷任土之觀。是用付以封疆,委之軍旅,必集王事,無墜家聲!背踱x父業(yè)鎮(zhèn)太原,能安集代北部落。時李國昌父子據(jù)大同、振武,吐渾、契苾、幽州諸道之軍攻之不利,故假鈞靈武節(jié)鉞,率師招諭之。以長安令李壁為諫議大夫,以吏部員外郎徐彥若為長安令。兵部郎中盧鄯為楚州刺史。十二月,黨項、回鶻寇邊。以左司郎中崔原為兵部郎中,江州刺史李可仁為右司郎中。權知工部尚書牛蔚為禮部尚書,太子賓客于浱為工部尚書。是冬,南詔蠻寇蜀,詔河西、河東、山南西道、東川征兵赴援。西川節(jié)度使高駢奏:“奉敕抽發(fā)長武、鄜州、河東等道兵士赴劍南行營者。伏以西川新軍舊軍差到已眾,況蠻蜒小丑,必可枝梧。今以道路崎嶇,館驛窮困,更有軍頓,立見流移,所謂望一處完全而百處俱破。且兵不在眾而在于和,其左右神策長武鎮(zhèn)、鄜州、河東所抽甲馬兵士,人數(shù)不少,況備辦軍食,費損尤多。又緣三道藩鎮(zhèn),盡扼羌戎,邊鄙未寧,望不差發(fā)。如已在道路,并請降敕勒回!痹t答曰:“蠻蜒如尚憑凌,固須倍兵御敵;若已奔退,即要并力追擒。方藉北軍,助平南寇,其三處兵士,宜委高駢候到蜀日分布驅使。具務多多之辦,寧亂整整之師。其河東一千二百人,令竇浣不要差發(fā)!睍r駢捍蠻已退,長武兵士竟至蜀而還,議者惜其勞費而虛邀出入之賞也。右軍中尉韓文約以疾乞休致,從之。 二年春正月乙酉朔。己丑,宰相崔彥昭率文武百僚上尊號,上御正殿受冊。以知內(nèi)樞密田令孜為右軍中尉。南蠻驃信遣使乞盟,許之。以鳳州刺史郭弘業(yè)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庫部郎中韋岫為泗州刺史,都官員外郎李頻為建州刺史。 二月,以兵部侍即、充諸道鹽鐵轉運使王凝為秘書監(jiān),以所補吏職罪也。以吏部侍郎裴坦為兵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運使。以翰林學士崔澹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徐仁嗣為司封郎中,學士如故。以容管經(jīng)略招討使高秦檢校戶部尚書,太府卿李嶧為宗正卿,湖州刺史張搏為盧州刺史,庫部員外郎楊堪為吏部員外郎。 三月,以右補闕鄭勤為起居郎,度支推官;諡橛已a闕。以戶部郎中崔彥融為長安令,都官郎中楊知退為戶部郎中。左司員外郎唐嶠為刑部郎中,刑部員外郎畢紹顏為左司員外郎,侍御史鄭頊為刑部員外郎。四月,海賊王郢攻剽浙西郡邑。以殿中侍御史李燭為禮部員外郎。以太子賓客張裼為吏部侍郎。前淮南節(jié)度使李蔚為太常卿,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景崇加開府儀同三司。秘書監(jiān)蕭峴為國子祭酒。汝州刺史崔彥沖為太子賓客分司。新除吏部侍郎張裼為京兆尹。東川點檢兵馬使吳行魯可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兼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劍南東川節(jié)度等使。以東川節(jié)度使、檢校戶部尚書崔充為河南尹;河南尹李晦檢校左散騎常侍,兼福州刺史、福建都團練觀察使。以鳳翔隴西節(jié)度使、檢校司徒、同平章事、上柱國、涼國公、食邑三千戶令狐綯進封趙國公。 五月,濮州賊首王仙芝聚于長垣縣,其眾三千,剽掠閭井,進陷濮州,俘丁壯萬人。鄆州節(jié)度使李種出兵擊之,為賊所敗。以殿中少監(jiān)薛珰為衛(wèi)州刺史,國子司業(yè)裴拙為洋州刺史,中書舍人崔沆為禮部侍郎,兵部郎中裴虔余為太常少卿。六月,以司勛員外郎薛邁為兵部郎中,戶部員外郎鄭就為司勛員外郎,倉部員外郎鄭綮為戶部員外郎,主客員外郎王鐐為倉部員外郎。 秋七月,以大理卿蔡行為豐州刺史、天德軍都防御使,大理卿張彥遠為大理卿。以京兆尹張裼檢校戶部尚書,兼鄆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天平軍節(jié)度、鄆曹濮觀察等使。以左司勛員外郎杜貞符為都官郎中,吏部員外郎牛循為金州刺史,司封員外郎盧胤征為吏部員外郎。十月,以秘書少監(jiān)李貺為諫議大夫。以前大同軍及云朔都防御營田供軍等使李珰檢校左散騎常侍、豐州刺史,充天德軍豐州西城中城都防御使、本管押蕃落等使。以考功員外郎趙蘊為吏部員外郎,戶部員外郎盧莊為起居員外郎,禮部員外郎蕭遘為考功員外郎。 十一月,以起居郎劉崇龜為禮部員外郎,殿中侍御史孔綸為戶部員外郎。是月,雷震電。左仆射王鐸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復輔政。 三年春正月己卯朔,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蕭仿以病求免,罷為太子太傅。浙西奏誅王郢徒黨。以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右街使齊克讓檢校兵部尚書,兼袞兗沂海等州節(jié)度使。 三月,以吏部尚書歸仁晦、吏部侍郎孔晦、吏部侍郎崔蕘試宏詞選人,考功郎中崔庾、考功員外郎周仁舉為考官。以太常卿李蔚本官同平章事。奉天鎮(zhèn)上言金龍晝見,自河升天。門下侍郎崔彥昭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鄭畋監(jiān)修國史。以右武衛(wèi)大將軍墨沖謙為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以黎州刺史杜岡為雅州刺史。 五月,以江西觀察使獨孤云為太子少傅,金州刺史束鄉(xiāng)勵為嘉州刺史。 六月,敕福建觀察使李播、荊州刺史楊權古、蔚州刺史王龜范、璧州刺史張贄、濮州刺史韋浦、施州刺史婁傅會、刑州刺史王回、撫州刺史崔理、黃州刺史計信卿等:“刺史親人之官,茍不諳詳,豈宜除授。比為朕養(yǎng)百姓,非獨榮爾一身,每念疲羸,實所傷嘆。李播等九人授官之時,眾詞不可;王回等三人到郡無政,惟務貪求。實污方州,并宜停任!币詸z校右散騎常侍、衛(wèi)尉卿李鐸為太府卿,以涼王傅分司裴思謙為衛(wèi)尉卿,撫王府長史劉允章涼王傅。主客郎中崔福為汾州刺史,荊南節(jié)度副使王慥為主客郎中。六月,以門下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判度支崔彥昭兼左仆射,中書侍郎鄭畋兼門下侍郎,太常卿、平章事李蔚為中書侍郎。以歙州刺史蕭騫為右司員外郎,右司員外郎崔潼為歙州刺史。七月,草賊王仙芝寇掠河南十五州,其眾數(shù)萬。是月,賊逼潁、許,攻汝州,下之,虜刺史王鐐。刑部侍郎劉承雍在郡,為賊所害。賊遂南攻唐、鄧、安、黃等州。時關東諸州府兵不能討賊,但守城而已。以戶部郎中李節(jié)為駕部郎中,金部郎中王慥為戶部郎中,主客郎中鄭諴為金部郎中,金部員外郎張譙為主客郎中,屯田員外郎竇珝為金部員外郎,京兆司錄趙曄為屯田員外郎。工部侍郎崔朗為同州刺史,左軍擗仗使、左監(jiān)門衛(wèi)上將軍西門思恭為右威衛(wèi)上將軍。以右諫議大夫、知制誥魏筜為中書舍人。 九月,以右丞崔蕘權知吏部侍郎,禮部侍郎崔沆為尚書右丞,中書舍人高湘權知禮部侍郎,京兆尹楊知至為工部侍郎。兵部尚書、兼太常卿李榼檢校尚書右仆射、太常;衛(wèi)尉卿蕭寬為鴻臚卿,充閑廄使。以宰相崔彥昭男保謙為秘書省校書郎。右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崔彥昭加特進;門下侍郎、禮部尚書、平章事鄭畋可特進。太中大夫、平章事盧攜可銀青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平章事李蔚可金紫光祿大夫。以太府卿李嶧檢校工部尚書、滑州刺史、御史大夫,充義成軍節(jié)度、鄭滑潁觀察處置等使。雅州自六月地震至七月未止,壓傷人頗眾。詔河南藩鎮(zhèn)舉兵討賊。以刑部郎中李磎為戶部郎中,分司東都;戶部郎中鄭諴為刑部郎中。戶部郎中、知制誥、翰林學士王徽為中書舍人,戶部員外郎、翰林學士蕭遘為戶部郎中,學士并如故。諫議大夫趙蒙為給事中,商州刺史張同為諫議大夫。 十一月,以司門員外郎鄭蕘為池州刺史,水部員外郎樊充為工部員外郎,汴宋度支使杜孺休為水部員外郎。太常少卿崔渾貶康州刺史,揚州左司馬鄭祥為澧州刺史,度支分巡院使李仲章為建州刺史。十二月,以右金吾衛(wèi)將軍張簡會為左金吾大將軍,充右街使;右龍武將軍李弢為右金吾將軍。前陜西虢觀察使陸墉為太子賓客。 四年春正月癸酉朔。丁丑,降制赦天下系囚及徒流人放還。以諫議大夫李湯為給事中,以兵部郎中崔厚為諫議大夫。大理少卿王承顏為鹽州刺史,明州刺史殷僧辯為大理卿。以吏部尚書鄭從讜、吏部侍郎孔晦、吏部侍郎崔蕘考宏詞選人。 三月,以開府、行內(nèi)侍監(jiān)致仕劉行深為內(nèi)侍省觀軍容、守內(nèi)侍監(jiān)致仕。以判鹽鐵案、檢校考功郎中鄭溵為司封員外郎,充轉運判官。兵部員外郎裴渥為蘄州刺史,職方員外郎盧澄為兵部員外郎。以草賊大寇河南、山南,詔曰: 亂常干紀,天地所不容;伐罪吊人,帝王之大典。歷觀往代,遍數(shù)前朝,其有怙眾稱兵,憑兇構孽,或疑迷于郡縣,或殘害于生靈。初則狐假鴟張,自謂驍雄莫敵;旋則鳥焚魚爛,無非破敗而終。蓋以逆順相懸,幽明共怒。近者龐勛拒命,王郢挻災,結聚至多,猖狂頗甚,尋則身膏原野,家受誅夷。亦有方從叛亂,能自徊翔,移吉兇于反掌之間,變禍福于立談之際。則諸葛爽今為刺史,朱實見存將軍,弘霸郎受職于禁營,宋再雄策名于淮海,莫不身名光顯,家族輝榮。近準諸道奏報,草賊稍多,江西、淮南,宋、亳、曹、潁,或攻郡縣,或掠鄉(xiāng)村。雖命兵師,且令招撫。朕以寬弘為理,慈愍居心,每念蒼生,皆同赤子。恨不能均其衣食,令致荒饑,寧忍迫以鋒芒,斷其身首。如王仙芝及諸賊頭領能洗心悔過,散卒休兵,所在州府投降,便令具名聞奏,朝廷當議獎升。如諸賊頑傲不悛,兇強自恃,即宜令諸道兵師掎角誅剪。若諸軍全捕得一火草賊數(shù)至三百人已上者,超授將軍,賞錢一千貫。如鄉(xiāng)材有干勇才略,而能率合義徒,驅除草寇者,本處以聞,亦與重賞。如鄭鎰、湯群之輩,已為刺史,朝廷故不食言。敕到,宜令諸道明行宣諭,令知朕意。青州節(jié)度使宋威上表:“請步騎五千,特為一使,兼率本道兵士,所在討賊,必立微功以酬圣獎!眱(yōu)詔嘉之,乃授威諸道招討草賊使,仍給禁兵三千,甲馬五百匹。仍諭河南方鎮(zhèn)曰:“王仙芝本為鹽賊,自號草軍,南至壽、盧,北經(jīng)曹、宋。半年燒劫,僅十五州;兩火轉斗,逾七千眾。諸道發(fā)遣將士,同共討除,日月漸深,煙塵未息。蓋以遞相觀望,虛費糇糧,州縣罄于供承,鄉(xiāng)材泣于侵暴。今平盧軍節(jié)度使宋威深憤萑蒲,請行誅討。朕以威前時蜀部,破南詔之全軍;比歲徐州,摧龐勛之大陣。官階甚貴,可以統(tǒng)諸道之都頭;驍勇素彰,足以破伏戎之草寇。今已授指揮諸道兵馬招討草賊使,侯宋威到本道日,供給犒設,并取上供錢支給。仍命指揮都頭,凡攻討進退,取宋威處分!睍r賊渠王仙芝、尚君長在安州,宋威自青州與副使曹全晸進軍攻討,所在破賊。是月,冤朐賊黃巢聚萬人攻鄆州,陷之,逐節(jié)度使薛崇。 五月,幽州節(jié)度使李茂勛上表乞致仕,以其男可舉權知兵馬事。制以壽王杰為開府儀同三司、幽州經(jīng)略盧龍等軍節(jié)度觀察押奚契丹等使;以幽州節(jié)度副使、權知兵馬事李可舉檢校左散騎常侍、幽州大都督府左司馬,充幽州兵馬留后。制以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檢校工部尚書李茂勛守尚書左仆射致仕。以前綿州刺史皇甫鏞為秘書少監(jiān),以陳州刺史許珂為睦州刺史,以右衛(wèi)將軍程可復為左衛(wèi)大將軍。黃巢賊陷沂州。 六月,以宣歙觀察使高駢檢校司空,兼潤州刺史、鎮(zhèn)海軍節(jié)度、蘇常杭潤觀察處置、江淮鹽鐵轉運、江西招討等使。以汝州防御使李鈞檢校尚書右仆射、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昭義軍節(jié)度、潞刑洺磁觀察等使。幽州留后李可舉請以本軍討沙陀三部落,從之。七月,黃巢自沂、海,其徒數(shù)萬,趨潁、蔡,入查牙山,遂與王仙芝合。 八月,賊陷隨州,執(zhí)刺史崔休征。群賊屯于白洑。是月,江州賊首柳彥璋聚徒陷江州,殺刺史陶祥。 九月,以中書舍人崔澹權知貢舉。沙陀大寇云、朔。十月,詔昭義節(jié)度李鈞、幽州李可舉、吐渾赫連鐸白義誠、沙陀安慶薛葛部落合兵討李國昌父子于蔚州。 十一月,賊王仙芝率眾渡漢,攻江陵,節(jié)度使楊知溫嬰城拒守。知溫本非御侮之才,城無宿備,賊急攻之。十二月,賊陷江陵之郛,知溫窮蹙,求援于襄陽,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李福悉其師援之。時沙陀軍五百騎在襄陽,軍次荊門,騎軍擊賊,敗之。賊盡焚荊南郛郭而去。 五年春正月丁酉朔,沙陀首領李盡忠陷遮虜軍。太原節(jié)度使竇浣遣都押衙康傳圭率河東土團二千人屯代州,將發(fā),求賞呼噪,殺馬步軍使鄧虔。竇浣自入軍中安慰,仍借率富戶錢五萬貫以賞之。朝廷以浣非御侮才,以前昭義節(jié)度使曹翔檢校尚書右仆射,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jié)度使;又以左散騎常侍支謨?yōu)楹訓|節(jié)度副使。 二月,王仙芝余黨攻江西,招討使宋威出軍屢敗之,仍宣詔書諭仙芝。仙芝致書于威,求節(jié)鉞,威偽許之。仙芝令其大將尚君長、蔡溫玉奉表入朝,威乃斬君長、溫玉以徇。仙芝怒,急攻洪州,陷其郛。宋威赴援,與賊戰(zhàn),大敗之,殺仙芝,傳首京師。尚君長弟尚讓為黃巢黨,以兄遇害,乃大驅河南、山南之民,其眾十萬,大掠淮南,其鋒甚銳。侍中、晉國公王鐸請自督眾討賊,天子以宋威失策殺君長,乃以王鐸檢校司徒、兼侍中、門下侍郎、江陵尹、荊南節(jié)度使,充諸道兵馬都統(tǒng)。 三月,王鐸奏兗州節(jié)度使李系為統(tǒng)府左司馬,兼潭州刺史,充湖南都團練觀察使。黃巢之眾再攻江西,陷虔、吉、饒、信等州,自宣州渡江,由浙東欲趨福建,以無舟船,乃開山洞五百里,由陸趨建州,遂陷閩中諸州。以吏部尚書鄭從讜、吏部侍郎崔沆考宏詞選人。七月,滑州、忠武、昭義諸道之師會于太原,大同軍副使支謨?yōu)榍颁h,先趨行營。 八月,沙陀陷岢嵐軍,曹翔自率軍赴忻州。翔至軍,中風而卒,諸軍皆退。太原大懼,閉城門,昭義兵士為亂,劫坊市。 九月,門下侍郎、吏部尚書、平章事李蔚檢校尚書左仆射,充東都留守;以吏部尚書鄭從讜本官同平章事。十月,司空、平章事崔彥昭罷為太子太傅。 十一月,制以河東宣尉使、權知代北行營招討崔季康檢校戶部尚書,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東節(jié)度、代北行營招討使。沙陀攻右州,崔季康救之。十二月,季康與北面行營招討使李鈞,與沙陀李克用戰(zhàn)于岢嵐軍之洪谷,王師大敗,鈞中流矢而卒。戊戌,至代州,昭義軍亂,為代州百姓所殺殆盡。以中書舍人張讀權知禮部貢舉。 六年春正月辛卯朔,河東節(jié)度使崔季康自靜樂縣收合余眾回軍,軍亂,殺孔目官石裕。季康委眾遁歸行營,衙將張鍇、郭朏率其眾歸太原,兵士鼓噪,攻東陽門,入使衙,季康父子皆被害。 三月,以吏部侍郎崔沆、崔澹試宏詞選人,駕部郎中盧蕰、刑部郎中鄭頊為考官。制以邠寧節(jié)度使李偘檢校戶部尚書,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東節(jié)度等使。四月,黃巢陷桂管。 五月,賊圍廣州,仍與廣南節(jié)度使李巖、浙東觀察使崔璆書,求保薦,乞天平節(jié)鉞。璆巖上表論之,詔公卿議其可否。宰相鄭畋、盧攜爭論于中書,詞語不遜,俱罷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以吏部侍郎崔沆為戶部侍郎,戶部侍郎、翰林學士豆盧瑑?yōu)楸渴汤,并本官同平章事。黃巢陷廣州,大掠嶺南郡邑。 八月,制以特進、檢校司空、東都留守李蔚為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jié)度觀察,兼代北行營招討供軍等使。十月,制以鎮(zhèn)海軍節(jié)度、浙江西道觀察處置等使高駢檢校司徒、同平章事、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淮南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江淮鹽鐵轉運、江南行營招討等使,進封燕國公,食邑三千戶。初,駢在浙西,遣大將張璘、梁績等大破黃巢于浙東,賊進寇福建,逾嶺表,故移鎮(zhèn)揚州。時賊北逾大庾嶺,朝廷授駢諸道行營兵馬都統(tǒng)。太原節(jié)度使李蔚卒。以禮部侍郎張讀權知左丞事。 十一月,制以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河東行軍司馬、雁門代北制置等使、石嶺鎮(zhèn)北兵馬、代北軍等使、上柱國康傳圭檢校工部尚書,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jié)度使。時傳圭已率兵在代州,是月自行營赴任,兩都虞候張鍇、郭朏迎于鳥城驛,并殺之,軍中震悚。又制以神策大將軍周寶檢校尚書左仆射,兼潤州刺史、鎮(zhèn)海軍節(jié)度、浙江西道觀察等使。以定州已來制置內(nèi)閑廄宮苑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刑部尚書、上柱國、太原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王處存檢校戶部尚書,兼定州刺史,充義武軍節(jié)度、易定觀察處置、北平軍等使。十二月,制以河東馬步軍都虞候朱玫為代州刺史。以太子賓客分司盧攜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太子賓客鄭畋檢校左仆射、鳳翔尹,充鳳翔節(jié)度使。 廣明元年春正月乙卯朔,上御宣政殿,制曰: 朕祗膺寶祚,嗣守宗祧,夙夜一心,勤勞八載,實欲驅黎元于仁壽,致華夏之升平。而國步猶艱,群生寡遂,災迍薦起,寇孽仍臻。竊弄干戈,連攻郡邑,雖輸降款,未息狂謀。江右、海南,瘡痍既甚,湖湘荊漢,耕織屢空。言念疲贏,良深軫惻。我心未濟,天道如何。賴近者嚴敕師徒,稍聞勝捷,皆明圣之潛祐,寧菲德以言功。屬節(jié)變?nèi),日當首歲,乃御正殿,爰命改元,況及發(fā)生,是宜在宥。自古繼業(yè)守文之主,握圖御宇之君,必自正月吉辰,發(fā)號施令。所以垂千年之懿范,固萬代之洪基,莫不由斯道也?筛那吣隇閺V明元年。近日東南州府,頻奏草賊結連。本是平人,迫于饑饉,驅之為盜,情不愿為。委所在長吏子細曉諭,如自首歸降,保非詐偽,便須撫納,不要勘問。如未倒戈,即登時剪撲。東南州府遭賊之處,農(nóng)桑失業(yè),耕種不時。就中廣州、荊南、湖南,資賊留駐,人戶逃亡,傷夷最甚,自廣明已前諸色稅賦,宜令十分減四。其河中府、太原府遭賊寇掠處,亦宜準此。吏部選人粟錯及除駁放者,除身名渝濫欠考外,并以比遠殘闕收注。入仕之門,兵部最濫,全無根本,頗壞紀綱。近者武官多轉入文官,依資除授,宜懲僣幸,以辨品流。自今后武官不得轉入文官選改,所冀輪轅各適,秩序區(qū)分,其內(nèi)司不在此限。沙陀部落逾鷹門關,進逼忻州。 二月,沙陀逼太原,陷大谷?祩鞴缜泊髮⒁玲摗垙┣、蘇弘軫分兵拒之于秦城驛,為沙陀所敗。傳圭怒,斬蘇弘軫。張彥球部下兵士為亂,倒戈攻太原,殺傳圭,監(jiān)軍使周從寓安慰方定。是月,制以開府儀同三司、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充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上柱國、滎陽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鄭從讜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東節(jié)度、管內(nèi)觀察處置兼行營招討供軍等使。黃巢賊軍自衡、永州下,頻陷湖南、江西屬郡。時都統(tǒng)王鐸前鋒都將李系守潭州,有眾五萬,并諸團結軍號十萬。賊自桂陽編木為筏數(shù)千,其眾乘暴水沿湘而下,徑至潭州,急攻其城,一日而陷。李系僅以身免,兵士五萬皆為賊所殺,流尸塞江。賊將尚讓乘勝沿流而下,進逼江陵。王鐸聞系軍敗,乃棄城奔襄陽。別將劉漢宏大掠江陵之民,剽肅不勝其酷,士民亡竄山谷,江陵焚剽殆盡。半月余,賊眾方至江陵。 三月,賊悉眾欲寇襄陽,江西招討使曹全晸與襄陽節(jié)度使劉巨容謀拒之。時營于荊門,賊軍一萬屯于團林驛。全晸命巨容悉以精甲陣于林薄之中,自以騎軍挑戰(zhàn),偽不勝而遁。賊大乘之,比至荊門,其徒不成列,巨容發(fā)伏擊之,賊大潰而走。全晸鐵騎急追之,比至江陵,十俘七八。黃巢、尚讓以余眾徒濟江。全晸方渡江襲賊,遽詔至,以段彥謨?yōu)榻鞴?jié)度使,全晸乃還。賊遂率舟軍東下,攻鄂州,陷其郛。全晸救至,賊遂轉戰(zhàn)江西,陷江西饒、信、杭、衢、宣、歙、池等十五州。全晸在江西。朝廷以王鐸統(tǒng)眾無功,乃授淮南節(jié)度使高駢為諸道兵馬行營都統(tǒng)。駢令大將張璘渡江討賊,屢捷。賊眾疫癘,其將李罕之以一軍投淮南,其眾稍沮。是月,沙陀寇忻、代,詔以汝州防御使諸葛爽為北面行營副招討,率東都防御兵士赴代州。四月甲申朔,大雨雹,大風拔兩京街樹十二三,東都長夏門內(nèi)古槐十拔七八,宮殿鴟尾皆落。丁酉,制以檢校吏部尚書、前太常卿、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李琢為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仆射、御史大夫,充蔚朔等州諸道行營都招討使;應東北面行營李孝昌、李元禮、諸葛爽、王重盈、朱玫等兵馬及忻、代州土團,并取琢處分。以內(nèi)常侍張存禮充都糧料使,判官崔鋋充制置副使。 六月,代北行營招討使李琢、幽州節(jié)度使李可舉、吐渾首領赫連鐸等軍討李克用于云州。時克用令其大將軍傅文達守蔚州,高文集守朔州。吐渾赫連鐸遣人說高文集令歸國,文集與沙陀首領李友金、薩葛都督米海萬、安慶都督史敬存以前蔚州歸款于李琢。時克用率眾御燕軍于雄武軍。七月,沙陀三部落李友金等開門迎大軍,克用聞之,亟來赴援,為李可舉之追擊,大敗于藥兒嶺。李琢、赫連鐸又擊敗于蔚州,降文達,李克用部下皆潰,獨與國昌及諸兄弟北入達靼部。乃以吐渾都督赫連鐸為云州刺史、大同軍防御使,吐渾白義誠為蔚州刺史,薩葛米海萬為朔州刺史,加李可舉檢校司徒、同平章事。 八月,黃巢之眾渡江寇淮南。是歲春末,賊在信州疫癘,其徒多喪;茨蠈埈U急擊之,賊懼,以金啖璘,仍致書高駢乞保命歸國。駢信之,厚待其使,許求節(jié)鉞。時昭義、武寧、義武等軍兵馬數(shù)萬赴淮南,駢欲收功于己,乃奏賊已將殄,不假諸道之師,并遣還北。賊知諸軍已退,以求節(jié)鉞不獲,暴怒,與駢絕,請戰(zhàn)。駢怒,令張璘整軍擊之,為賊所敗,臨陣殺璘。賊遂乘勝渡江,攻天長、六合等縣,駢不能拒,但決陳登水自固而已。朝廷聞賊復振,大恐,詔河南諸道之師屯于溵水。官軍大集,賊未北渡。時兗州節(jié)度使齊克讓屯汝州。 九月,徐州兵三千人赴溵水,途經(jīng)許。許州節(jié)度使薛能前為徐帥,得軍民情。徐軍吏至,請館,能以徐軍懷惠,令館于州內(nèi)。許軍懼徐人見襲,許州大將周岌自溵水以其戍卒還,逐薛能,自據(jù)其城。徐軍已至河陰,聞許軍亂,徐將時溥亦以戍兵還徐,逐節(jié)度使支詳。齊克讓懼兵見襲,亦還兗州。溵水諸軍皆散。賊聞之,十月,乃悉眾渡淮。黃巢自號率土大將軍,其眾富足,自淮已北整眾而行,不剽財貨,惟驅丁壯為兵耳。 十一月辛亥朔。己巳,賊陷東都,留守劉允章率分司官屬迎謁之,賊供頓而去,坊市晏然。壬申,陷虢州。丙子,攻潼關,守關諸將望風自潰。十二月庚辰朔。辛巳,賊據(jù)潼關。時左軍中尉田令孜專政,宰相盧攜曲事之,相與誤謀,以至傾敗。令孜恐眾罪加己,請貶攜官,命學士王徽、裴徹為相。甲申,宣制以戶部侍郎、翰林學士王徽、裴徹本官同平章事。貶右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盧攜為太子賓客。攜聞賊至,仰藥而死。是日,上與諸王、妃、后數(shù)百騎,自子城由含光殿金光門出幸山南,文武百官僚不之知,并無從行者,京城晏然。是日晡晚,賊入京城,時右驍衛(wèi)大將張直方率武官十余迎黃巢于坡頭。壬辰,黃巢據(jù)大內(nèi),僣號大齊,稱年號金統(tǒng)。悉陳文物,據(jù)丹鳳門偽赦。以太常博士皮日休、進士沈云翔為學士。為偽赦書云:“揖讓之儀,廢已久矣,竄遁之跡,良用憮然。朝臣三品已上并停見任,四品已下宜復舊位!币在w章為中書令,尚讓為太尉,崔璆為中書侍郎、平章事。時宰相豆盧瑑崔沆、故相左仆射劉鄴、太子少師裴諗、御史中丞趙蒙、刑部侍郎李溥、故相于琮皆從駕不及,匿于閭里,為賊所捕,皆遇害。將作監(jiān)鄭綦、庫部郎中鄭系義不臣賊,舉家雉經(jīng)而死。 中和元年春正月庚戌朔,車駕在興元。以翰林學士承旨、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蕭遘為兵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尋以本官同平章事,領使如故。以宿州刺史劉漢宏為越州刺史、鎮(zhèn)東軍節(jié)度、浙江東道觀察處置等使。詔太原節(jié)度使鄭從讜發(fā)本道之師,與北面行營招討副使諸葛爽、代州刺史北面行營馬步都虞候朱玫、夏州將李思恭等行營諸軍,并赴京師討賊。河中馬步都虞候王重榮逐其帥李都,自稱留后。 二月,代州北面行營都監(jiān)押陳景思率沙陀、薩葛、安慶等三部落與吐渾之眾三萬赴援關中,次絳州。沙陀首領翟稽俘掠絳州叛還,景思知不可用,遣使詣行在,請赦李國昌父子,令討賊以贖罪,從之。 三月,陳景思赍詔入達靼,召李克用軍屯蔚州,克用因大掠雁門已北軍鎮(zhèn)。以鳳翔節(jié)度使鄭畋守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充京西諸道行營都統(tǒng),與涇原節(jié)度使程宗楚、秦州經(jīng)略使仇公遇、鄜延節(jié)度使李孝昌、夏州節(jié)度使拓拔思恭等同盟起兵,傳檄天下。黃巢遣大將林言、尚讓率眾數(shù)萬寇鳳翔,鄭畋率師逆擊,大敗賊眾于龍尾陂。四月,以前大同軍防御使李克用檢校工部尚書,兼代州刺史、雁門已北行營兵馬節(jié)度等使。五月,李克用赴代州,遂率蕃、漢兵萬人南出石嶺關,稱準詔赴難長安。丁巳,沙陀軍至太原,鄭從讜供給糧料。辛酉,沙陀求發(fā)軍賞錢,從讜與錢千貫,米千石?擞门,縱兵大掠。從讜求援于振武,契苾通自率兵來赴,與沙陀戰(zhàn)于晉王嶺。沙陀敗走,陷榆次、陽曲而退。是日大風,天雨土。特進、尚書右仆射趙隱卒,贈司空。 六月,沙陀退還代州。車駕幸成都府,西川節(jié)度使陣敬瑄自來迎奉。七月丁未朔。乙卯,車駕至西蜀。丁巳,御成都府廨,改廣明二年為中和元年,大赦天下。以兵部侍郎、判度支韋昭度本官同平章事。以侍中王鐸檢校太尉、中書令,兼滑州刺史、義成軍節(jié)度、鄭滑觀察處置,兼充京城四面行營都統(tǒng);以太子太保崔安潛為副。觀軍容使西門思恭為天下行營兵馬都監(jiān)押;中書侍郎、平章事、諸道鹽鐵轉運等使韋昭度為供軍使。時淮南節(jié)度使高駢為諸道行營都統(tǒng),自車駕出幸,中使相繼促駢起軍,駢托以周寶、劉漢宏不利于己,遷延半歲,竟不出軍,乃以鐸為都統(tǒng)。以河中節(jié)度使王重榮為京城北面都統(tǒng),義武軍節(jié)度使王處存為京城東面都統(tǒng),鄜延節(jié)度使李孝昌為京城西面都統(tǒng),朔方軍節(jié)度使拓拔思恭為京城南面都統(tǒng)。以忠武監(jiān)軍使楊復光為天下行營兵馬都監(jiān),代西門思恭。許王鐸以便宜從事。遣郎官、御史分行天下,征兵赴關內(nèi)。 八月,代北行營兵馬使諸葛爽、朱玫、拓拔思恭等軍屯渭橋。朱玫屯興平,為賊將王璠所擊,退保奉天。諸葛爽降賊,偽署爽河陽節(jié)度使。許州牙將秦宗權奏破賊于汝州,乃授宗權察州防御使。昭義節(jié)度使高潯與賊將李詳戰(zhàn)于石橋,為賊所敗,退歸河中。賊乘勝陷同州。 九月,澤潞高潯牙將劉廣擅還據(jù)潞州。是月,潯天井關戍將孟方立率戍卒攻劉廣,殺之。方立遂自稱留后,仍移軍鎮(zhèn)于邢州。制以京城四面催陣使、守兵部尚書王徽檢校左仆射,兼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jié)度、潞邢洺磁觀察等使。貶高潯端州刺史。楊復光、王重榮以河西、昭義、忠武、義成之師屯武功。鳳翔節(jié)度使鄭畋以病征還行在,以鳳翔大將李昌言代畋為節(jié)度使,兼京城西面行營都統(tǒng)。十月,青州軍亂,逐節(jié)度使安師儒,立其行營將王敬武為留后。十二月,行營都統(tǒng)王鐸率禁軍、山南東川之師三萬至京畿,屯于盩厔。 二年春正月甲辰朔,天下勤王之師,云會京畿,京師食盡。賊食樹皮,以金玉買人于行營之師,人獲數(shù)百萬。山谷避亂百姓,多為諸軍之所執(zhí)賣。 二月,涇原大將唐弘夫大敗賊將林言于興平,俘斬萬計。王處存率軍二萬,徑入京城,賊偽遁去。京師百姓迎處存,歡呼叫噪。是日軍士無部伍,分占第宅,俘掠妓妾。賊自灞上分門復入,處存之眾蒼黃潰亂,為賊所敗。黃巢怒百姓歡迎處存,凡丁壯皆殺之,坊市為之流血。自是諸軍退舍,賊鋒愈熾。 三月,前蔚州刺史蘇祐為沙陀所敗,棄郡投鎮(zhèn)州,至靈壽,部人為盜,祐為王景崇所殺。七月辛丑朔。丙午夜,西北方赤氣,如絳虹竟天。賊將尚讓攻宜君砦,雨雪盈尺,甚寒,賊兵凍死者十二三。 八月庚子,賊同州防御使朱溫殺其監(jiān)軍嚴實,與大將胡真、謝瞳等來降,王鐸承制拜華州刺史、潼關防御、鎮(zhèn)國軍等使。魏博節(jié)度韓簡自率軍三萬攻河陽,偽署節(jié)度使諸葛爽棄城而去,簡遣大將守河橋而還。 九月,賊以黃鄴為華州刺史。初,賊以李詳守華州,詳與朱溫素善,及溫歸河中,黃巢遣閹官后冗率功臣馬千匹至華殺詳,以鄴代歸。太原諸山桃杏有花實。十月,西北方無云而雷,名“天狗墜”。以嵐州刺史湯群為懷州刺史,時群倚沙陀為援,朝廷疑而易之。鄭從讜遣人傳官告授群,群怒,殺使者,據(jù)城,內(nèi)沙陀。魏博節(jié)度使韓簡以兵攻鄆州,節(jié)度使曹全晸拒之,為簡所敗,執(zhí)而殺之。全晸大將朱瑄以余眾保鄆州,乞和于簡,簡舍之而去。 十一月,沙陀李克用監(jiān)軍陳景思以部落之眾一萬七千騎自嵐石州路赴河中。賊將李詳下牙隊斬華州守將歸明,王鐸用其部將王遇為華州刺史。十二月己亥朔。庚戌,成德軍節(jié)度、鎮(zhèn)冀深趙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中書令、上柱國、常山郡王、食邑六千戶王景崇卒,贈太傅,謚曰忠穆。遺表請以子镕纘繼戎事,遂以镕為兵馬留后。 三年春正月戊辰朔,車駕在成都府。雁門節(jié)度使、檢校工部尚書李克用率師至河中。己巳,沙陀軍進屯沙苑之乾坑。 二月,沙陀攻華州,刺史黃鄴出奔至石堤谷,追擒之。魏博節(jié)度使韓簡再興兵討河陽,諸葛爽遣大將李罕之拒之于武陟,逆擊之,魏軍大敗而還。大將樂彥禎先據(jù)魏州,韓簡為部下所殺,推彥禎為留后。就加李克用檢校尚書左仆射、忻代云蔚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三月丁卯朔。壬申,沙陀軍與賊將趙章、尚讓戰(zhàn)于成店,賊軍大敗,追奔至良天坡,橫尸三十里;王重榮筑尸為京觀。四月丁酉朔。庚子,沙陀、忠武、義成、義武等軍趨長安,賊悉眾拒之于渭橋,大敗而還;李克用乘勝追之。己卯,黃巢收其殘眾,由藍田關而遁。庚辰,收復京城。天下行營兵馬都監(jiān)楊復光上章告捷行在,曰: 頃者妖興霧市,嘯聚叢祠,而岳牧藩侯,備盜不謹。謂大同之運,?扇菁;謂無事之秋,縱其長惡。賊首黃巢,因得充盈窟穴,蔓延萑蒲,驅我蒸黎,徇其兇逆。展鉏鶴以成鋒刃,殺耕牛以恣燔炮,魑魅晝行,虺蜴夜噬。自南海失守,湖外喪師,養(yǎng)虎災深,馴梟逆大。物無不害,惡靡不為,豺狼貽朝市之憂,瘡磐及腹心之痛。遂至毒流萬姓,盜污兩京,衣冠銜涂炭之悲,郡邑起丘墟之嘆。萬方共怒,十道齊攻,仗九廟之威靈,殄積年之兇丑。河中節(jié)度使王重榮神資壯烈,天賦機謀,誓立功名,志安家國。至于屯田待敵,率士當沖,收百姓十萬余家,降賊黨三萬余眾。法能持重,功遂晚成,久稽原野之刑,未決雷霆之怒。自收同、華,進逼京師,夕烽高照于國門,游騎頻臨于灞岸。既知四隅斷絕,百計奔沖,如窮鳥觸籠,似飛蛾赴焰。雁門節(jié)度使李克用神傳將略,天付忠貞,機謀與武藝皆優(yōu),臣節(jié)共本心相稱。殺賊無非手刃,入陣率以身先,可謂雄才,得名飛將。統(tǒng)領本軍南下,與臣同力前驅,雖在寢興,不忘寇孽。今月八日,遣衙隊將前鋒楊守宗、河中騎將白志遷、橫野軍使?jié)M存、躡云都將丁行存、朝邑鎮(zhèn)將康師貞、忠武黃頭軍使龐從等三十二都,隨李克用自光泰門先入京師,力摧兇逆。又遣河中將劉讓王瑰冀君武孫珙、忠武大將喬從遇、鄭滑將韓從威、荊南大將申屠忭、滄州大將賈滔、易定大將張仲慶、壽州大將張行方、天德大將顧彥朗、左神策弩手甄君楚公孫佐、橫沖軍使楊守亮、躡云都將高周彝、忠順都將胡貞、絳州監(jiān)軍毛宣伯聶弘裕等七十都繼進。賊尚為堅陣,來抗官軍。李克用率勵驍雄,整齊金革,叫噪而聲將動瓦,喑嗚而氣欲吞沙。寬列戈矛,麾軍夾擊,自卯至申,兇徒大敗。自望春宮蹙殺,至升陽殿合圍,戈不濫揮,矢無虛發(fā)。其賊即時奔遁,散入商山,徒延漏刃之生,佇作飲頭之器。伏自收平京國,三面皆立大功,若破敵摧鋒,雁門實居其首。其余將佐,同效驅馳,兼臣所部二萬余人,數(shù)歲櫛風沐雨,既茲蕩定,并錄以聞。報至,從官稱賀。 五月,制以河中節(jié)度使、檢校尚書右仆射王重榮檢校司空、同平章事,余如故。雁門已北行營節(jié)度、忻代蔚朔等州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尚書左仆射、代州刺史、上柱國、食邑七百戶李克用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充河東節(jié)度、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義武軍節(jié)度使、檢校司空王處存檢校司徒、同平章事,余如故。以檢校尚書右仆射、華州刺史、潼關防御等使朱溫檢校司空,兼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宣武節(jié)度觀察等使,仍賜名全忠。京城西北面行營都統(tǒng)、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邠寧節(jié)度使朱玫就加同平章事,進封吳興縣侯,食邑一千戶。鄜坊節(jié)度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仆射東方逵就加同平章事。王鐸罷行營都統(tǒng),依前檢校太師、中書令,進封晉國公,加食邑二千戶,節(jié)度觀察使如故。時中尉田令孜用事,自負帷幄之功,以鐸用兵無功,而由楊復光建策召沙陀成破賊之效,欲權歸北司,乃黜王而悅復光也。就加諸道行營兵馬都監(jiān)楊復光開府儀同三司、弘農(nóng)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充同華等州管內(nèi)制置使,仍賜號“資忠耀武匡國平難功臣!绷乱椅此。甲子,楊復光卒于河中,其部下忠武八都都頭鹿晏弘、晉暉、王建、韓建等各以其眾散去。時復光兄復恭知內(nèi)樞密,田令孜以復光立破賊功,憚而惡之,故賊平賞薄。及聞復光死,甚悅,復擯復恭,罷樞密為飛龍使。是月,黃巢圍陳州,營于州北五里。初,賊出藍田關,遣前鋒將孟楷攻蔡州,刺史秦宗權以兵逆戰(zhàn),為楷所敗,宗權勢窘,與賊通和。孟楷移兵攻陳州,刺史趙犨示弱,伏兵擊之,臨陣斬楷?\之愛將,深惜之。黃巢怒,悉眾攻陳州。時黃巢與宗權合從,縱兵四掠,遠近皆罹其酷。時仍歲大饑,民無積聚,賊俘人為食,其炮炙處謂之“舂磨寨”,白骨山積,喪亂之極,無甚于斯。賊攻城急,徐州節(jié)度使時溥、許州周岌、汴州朱全忠皆出師護援之。七月,制以西川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尉、同平章事、成都尹、上柱國、潁川郡王、食邑三千戶、實封四百戶陳敬瑄賜鐵券。詔鄭從讜赴行在。 八月,李克用赴鎮(zhèn)太原。制以前振武節(jié)度、檢校司空、兼單于都護、御史大夫李國昌為檢校司徒、代州刺史、雁門已北行營節(jié)度、蔚朔等州觀察等使。十月,李國昌卒。 十一月,蔡賊秦宗權圍許州。十二月,詔河東李克用赴援陳許。忠武大將鹿晏弘陷興元,逐節(jié)度使牛勖,自為留后。 四年春正月癸亥朔,車駕在成都府。 二月,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將出師援陳許,河陽節(jié)度使諸葛爽以兵屯澤州拒之。 三月壬戌朔。甲戌,克用移軍自河中南渡,東下洛陽。四月辛卯朔。甲寅,沙陀軍次許州,節(jié)度使周岌、監(jiān)軍田從異以兵會戰(zhàn)。賊將尚讓屯太康,黃鄴屯西華,稍有芻粟。己未,沙陀分兵攻太康、西華賊砦。庚申,尚讓、黃鄴遁去,官軍得其芻粟,黃巢亦退保郾城。以兵部侍郎、判度支鄭昌圖以本官同平章事。 五月辛酉朔。癸亥,沙陀追黃巢而北。丁卯,次尉氏。戊辰,大雨,平地水深三尺,溝河漲溢。賊至中牟,臨汴河欲渡,沙陀遽至,賊大駭,其黨分潰,殺傷溺死殆半。尚讓一軍降時溥,別將楊能、李讜、霍存、葛從周、張歸霸等降朱全忠,李周、楊景彪以殘眾走封丘。己巳,沙陀渡汴河,趨封丘,黃巢兄弟悉力拒戰(zhàn),李克用擊敗之。獲所俘男女五萬口,牛馬萬余,并偽乘輿、法物、符印、寶貨、戎仗等三萬計。得巢幼子,年六歲。黃巢既敗,以其殘眾東走。庚午,李克用急躡黃巢,一日夜行二百里,馬疲乏死者殆半。宿冤朐,糧運不及,騎軍至寡,乃與忠武監(jiān)軍田從異班師。甲戌,次汴州,節(jié)度使朱全忠館克用于上源驛。全忠以克用兵力寡弱,大軍在遠,乃圖之。是夜,置酒郵舍,克用既醉,全忠以兵圍驛,縱火燒之。雷雨驟作,平地水深尺余,克用逾垣僅免。其部下三百余人及監(jiān)軍使史敬思、書記任珪皆被害。丙子,克用至許州,率本軍還太原。庚辰,徐州將李師悅、陳景思率兵萬人追黃巢于兗州。 六月,鄆州節(jié)度使朱瑄奏大敗賊于合鄉(xiāng)。 秋七月己未朔。癸酉,賊將林言斬黃巢、黃揆、黃秉三人首級降時溥。初,徐將李師悅與賊戰(zhàn)于瑕丘,賊殊死戰(zhàn),其眾殆盡。林言與巢走至太山狼虎谷之襄王村,懼追至并命,乃斬賊降師悅。壬午,捷書至行在,從官稱賀。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累表訴屈,請討汴州。天子優(yōu)詔和解之,就加克用階特進,封隴西郡王以悅之。自是全忠、克用有尋戈之怨。 九月,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鹿晏弘為禁軍所討,棄城擁眾東出襄、鄧,大掠許州。晏弘大將王建、韓建、張造、晉暉、李師泰各率本軍歸朝,田令孜以建等楊復光故將,薄之,皆授諸衛(wèi)將軍,惟以王建為壁州刺史。十月,關東諸鎮(zhèn)上章請車駕還京。 十一月,鹿晏弘陷許州,殺周岌,自稱留后,尋為秦宗權所攻。制以義成軍節(jié)度、檢校太師、中書令、上柱國、晉國公王鐸為滄州刺史、義昌軍節(jié)度、滄德觀察處置等使。十二月丁亥朔,大明宮留守、權知京兆尹、御史大夫、京畿制置等使王徽與留司百官上表,請車駕還宮。詔以來年正月還京。新除滄德節(jié)度使王鐸,為魏博節(jié)度使樂彥禎害之于漳南縣之高雞泊,行從三百余人皆遇害。 光啟元年春正月丁巳朔,車駕在成都府。己卯,僖宗自蜀還京。 二月丁亥朔。丙申,車駕次鳳翔。 三月丙辰朔。丁卯,車駕至京師。己巳,御宣政殿,大赦,改元光啟。時李昌符據(jù)鳳翔,王重榮據(jù)蒲、陜,諸葛爽據(jù)河陽、洛陽,孟方立據(jù)邢、洺,李克用據(jù)太原、上黨,朱全忠據(jù)汴、滑,秦宗權據(jù)許、蔡,時溥據(jù)徐、泗,朱瑄據(jù)鄆、齊曹、濮,王敬武據(jù)淄、青,高駢據(jù)淮南八州,秦彥據(jù)宣、歙,劉漢宏據(jù)浙東,皆自擅兵賦,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江淮轉運路絕,兩河、江淮賦不上供,但歲時獻奉而已。國命所能制者,河西、山南、劍南、嶺南四道數(shù)十州。大約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侯廢置,不自朝廷,王業(yè)于是蕩然。蔡賊秦宗權侵寇藩鄰,制以徐州節(jié)度使時溥為鉅鹿王,充蔡州四面行營兵馬都統(tǒng)。宗權將秦賢攻汴、鄭不已,以汴州刺史朱全忠為沛郡王,充蔡州西北面行營都統(tǒng)。杭州刺史董昌大敗劉漢宏之眾,進攻越、婺、臺、明等州,下之。遂以昌為越州刺史、鎮(zhèn)東軍節(jié)度、浙江東道觀察等使,以杭州大將錢镠為杭州刺史。閏三月,鎮(zhèn)冀節(jié)度使王镕獻耕牛千頭,農(nóng)具九千,兵仗十萬。四月乙卯朔,以開府儀同三司、右金吾衛(wèi)上將軍、左街功德使、齊國公田令孜為左右神策十軍使。時自蜀中護駕,令孜招募新軍五十四都,都千人,左右神策各二十七都,分為五軍,令孜總領其權。時軍旅既眾,南衙北司官屬萬余,三司轉運無調(diào)發(fā)之所,度支惟以關畿稅賦,支給不充,賞勞不時,軍情咨怨。舊日安邑、解縣兩池榷鹽稅課,鹽鐵使特置鹽官以總其事。自黃巢亂離,河中節(jié)度使王重榮兼領榷務,歲出課鹽三千車以獻朝廷。至是令孜以親軍闕供,計無從出,乃舉廣明前舊事,請以兩池榷務歸鹽鐵使,收利以贍禁軍。詔下,重榮上章論訴,言河中地窘,悉籍鹽課供軍。 五月,制以河中節(jié)度使、檢校司徒、同平章事、河中尹、上柱國、瑯邪郡王王重榮為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兼兗州刺史、兗沂海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代齊克讓。以克讓檢校司徒,兼定州刺史御史大夫,充義武節(jié)度觀察、北平軍等使,代王處存。以處存依前檢校太傅、同平章事、河中尹、河中晉慈隰節(jié)度觀察等使。是月,宰臣蕭遘率文武百僚上徽號曰至德光烈孝皇帝,御宣政殿受冊,大赦。 六月甲寅朔。丙辰,定州王處存奏:“幽州節(jié)度使李可舉、鎮(zhèn)州節(jié)度使王镕各令大將率領兵士侵攻當?shù),臣并已殺退!睍r李可舉乘天子播越,中原大亂,以河朔三鎮(zhèn),休戚事同,惟易、定二郡為朝廷所有,乃同議攻處存以分其地。會燕將李全忠有奪帥之志,軍情相疑。全忠方圍易州,處存出奇騎以擊之,燕軍大敗。是月,全忠收合殘眾攻幽州,李可舉舉室登樓自焚而死,全忠自稱留后。滄州軍亂,逐其帥楊全玫,立衙將盧彥威為留后。制以保鑾都將、檢校司徒,兼黔州刺史、黔中節(jié)度觀察等使曹誠檢校太保,兼滄州刺史,充義昌軍節(jié)度、滄德觀察等使。河中王重榮累表論列,數(shù)令孜離間方鎮(zhèn),令孜遣邠寧節(jié)度使朱玫會合鄜、延、靈、夏之師討河中。 九月,朱玫屯沙苑。王重榮求援于太原。十月,李克用率太原軍南出陰地關。 十一月,河中、太原之師與禁軍對壘于沙苑。十二月辛亥朔。癸酉,官軍合戰(zhàn),為沙陀所敗,朱玫走還邠州。神策軍潰散,遂入京師肆掠。乙亥,沙陀逼京師,田令孜奉僖宗出幸鳳翔。初,黃巢據(jù)京師,九衢三內(nèi),宮室宛然。及諸道兵破賊,爭貨相攻,縱火焚剽,宮室居市閭里,十焚六七。賊平之后,令京兆尹王徽經(jīng)年補葺,僅復安堵。至是,亂兵復焚,宮闕蕭條,鞠為茂草矣。 二年春正月辛巳朔,車駕在鳳翔。李克用旋師河中,與朱玫、王重榮同上表,請駕駐蹕鳳翔,仍數(shù)田令孜之罪。乃以飛龍使楊復恭復知內(nèi)樞密事。戊子,田令孜迫乘輿請幸興元。庚寅,車駕次寶雞。授刑部尚書孔緯兼御史大夫,令率從官赴行在。時車駕夜出,宰相蕭遘、裴徹、鄭昌圖及文武百僚不之知,扈從不及,故令孔緯促之。蕭遘惡令孜弄權,再亂京國,因邠州奏事判官李松年至鳳翔,乃令亟召朱玫迎奉。癸巳,朱玫引步騎五千至鳳翔。令孜聞邠州軍至,奉帝入散關,令禁軍守靈璧。玫至,禁軍潰散,遂長驅追駕至尊途驛。嗣襄王煴疾,為玫所得。時興元節(jié)度使石君涉聞車駕入關,乃毀徹棧道,柵絕險要,車駕由他道僅達,為邠州軍踵后,崎嶇危殆者數(shù)四。 二月辛亥朔,以十軍觀軍容使、開府田令孜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監(jiān)軍,以內(nèi)樞密使楊復恭為神策左軍中尉。 三月庚辰朔。壬午,興元李度使石君涉棄城入朱玫軍內(nèi)。丙申,車駕至興元。戊辰,以翰林學士承旨、兵部尚書、知制誥杜讓能為兵部侍郎;刑部尚書、御只大夫孔緯為兵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并以本官同平章事。保鑾都將李鋋、楊守亮、楊守宗等敗邠州軍于鳳州。四月庚戌朔,是夜熒惑犯月角。壬子,朱玫、李昌符迫宰相蕭遘等于鳳翔驛舍,請嗣襄王煴權監(jiān)軍國事。玫自為大丞相,兼左右神策十軍使。遂驅率文武百僚奉襄王還京師。 五月己卯朔。庚辰,襄王僣即皇帝位,年號建貞。以蕭遘初沮襄王監(jiān)國之命,罷知政事,為太子少師。以朱玫為侍中、諸道鹽鐵轉運使。以裴徹為門下侍郎、右仆射、同平章事、判度支。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鄭昌圖判戶部事。蕭遘移疾歸河中之永樂。偽制加諸侯官爵。以淮南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高駢為太師、中書令、江淮鹽鐵轉運、諸道行營兵馬都統(tǒng)。又以淮南右都押衙、和州刺史呂用之檢校兵部尚書,兼廣州刺史、嶺南東道節(jié)度使。令戶部侍郎柳涉往江淮宣諭,戶部侍郎夏侯潭河北宣諭,諸藩節(jié)將多授其偽署,惟定州、太原、宣武、河中拒而不受。是月,星孛于箕尾,歷北斗攝提。荊南、襄陽仍歲蝗旱,米斗三十千,人多相食。楊復恭兄弟于河中、太原有破賊連衡之舊,乃奏遣諫議大夫劉崇望赍詔宣諭,達復恭之旨。王重榮、李克用欣然聽命,尋遣使貢奉,獻縑十萬匹,愿殺朱玫自贖。崇望使還,君臣相賀。 六月己酉朔,以扈蹕都將楊守亮為金州刺史、金商節(jié)度、京畿制置使。守亮率師二萬趨金州,與王重榮、李克用掎角進軍。時朱玫遣將王行瑜率邠寧、河西之師五萬屯鳳州,保鑾都將李鋋、李茂貞、陳珮等抗之于大唐峰。七月戊寅朔,蔡賊秦宗權陷許州,殺鹿晏弘。以金商節(jié)度使楊守亮檢校司徒,兼興元尹,充山南西道節(jié)度等使。王行瑜急攻興州,守亮出師擊敗之。 八月,幽州節(jié)度使李全忠卒,三軍立其子匡威為留后。 九月,楊守亮復敗邠州軍于鳳州,軍容楊復恭密遣人說王行瑜,令謀歸國。十月壬子朔,滑州軍亂,逐其帥安師儒,推衙將張驍主留后軍務。師儒奔汴州,朱全忠殺之,遂以兵攻滑,斬張驍以告行在,朝廷以汴帥全忠兼領義成軍節(jié)度使。壬辰夜,白虹見西方。 十一月,蔡賊孫儒陷鄭州,刺史李璠遁免。儒引軍攻河陽。十二月乙巳朔。是月,朱玫愛將王行瑜受密詔,自鳳州率眾還長安。辛酉,行瑜斬朱玫及其黨與數(shù)百人,縱兵大掠。是冬苦寒,九衢積雪,兵入之夜,寒冽尤劇,民吏剽剝之后,僵凍而死蔽地。裴徹、鄭昌圖及百官奉襄王奔河中,王重榮紿稱迎奉,執(zhí)李煴斬之,械裴徹、鄭昌圖于獄,文武官僚遭戮者殆半。重榮函襄王首赴行在。刑部奏請御興元城南門,閱俘馘受賀,下禮院定儀注。博士殷盈孫奏曰: 伏以偽煴違背宗社,僣竊乘輿,欺天之禍既盈,盜國之罪斯重,果至覆敗,以就誅夷。九重之妖既除,萬國之生靈共慶,宜陳賀禮,以顯皇猷。然物議之間,有所未允。臣按禮經(jīng),公族有罪,獄既具,有司聞于公曰:“某之罪在大辟!本唬骸吧庵!比缡钦呷,有司走出致刑,君復使謂之曰:“雖然,固當赦之!庇兴驹唬骸安患耙!”君為之素服不樂三月!蹲髠鳌罚盒l(wèi)君在晉,衛(wèi)臣元咺立衛(wèi)君之弟叔武,衛(wèi)君入國,叔武為前驅所殺,衛(wèi)君哭之,左氏書焉。今偽煴,皇族也,雖犯殊死之罪,宜就屠戮,其可以朝群臣而受賀乎?臣以為煴胤系金枝,名標玉牒,迫脅之際,不能守節(jié)效死,而乃甘心逆謀,罪實滔天,刑不可赦。已為軍前處置,宜即黜為庶人,絕其屬籍,其首級仍委所在以庶禮收葬。大捷之慶,當以朱玫首級到日稱賀,為得其宜。上不軫于宸衷,下無傷于物體,協(xié)禮經(jīng)之旨,祛中外之疑。 遂罷賀禮。及朱玫傳首至,乃御樓受俘馘。是月,蔡賊孫儒陷河陽,諸葛仲方奔歸汴州,別將李罕之出據(jù)澤州,張全義據(jù)懷州。 三年春正月乙亥朔,車駕在興元府。制以邠州都將王行瑜檢校刑部尚書,兼邠州刺史、邠寧慶節(jié)度使。保鑾都將李鋋檢校司空、黔州刺史、黔中節(jié)度觀察使;扈蹕都頭李茂貞為檢校尚書左仆射、洋州刺史、武定軍節(jié)度使;扈蹕都頭楊守宗為金州刺史、金商節(jié)度等使;保鑾都將陳珮檢校尚書右仆射,為宣州刺史、宣歙觀察使。兵部侍郎、諸道租庸使張浚本官同平章事。 二月乙巳朔,潤州牙將劉浩、度支使薛朗同謀逐其帥周寶,劉浩自稱留后。 三月乙亥朔。甲申,車駕還京,次鳳翔。以宮室未完,節(jié)度使李昌符請駐蹕,以俟畢工。河中械送偽宰相裴徹、鄭昌圖,命斬之于岐山縣。太子少師致仕蕭遘賜死于永樂縣。以特進、監(jiān)修國史、門下侍郎、吏部尚書、平章事孔緯領諸道鹽鐵轉運使。以集賢殿大學士、中書侍郎、兵部尚書、平章事杜讓能進封襄陽郡公,增食邑三千戶。四月甲辰朔,揚州牙將畢師鐸自高郵率戍兵攻揚州,下之,囚高駢于別室,自總軍政。蔡賊秦賢攻汴州,周列三十六砦。朱全忠乞師于兗鄆,朱瑾率師來赴,屯封禪寺,朱瑄屯靜戎鎮(zhèn)。 五月甲戌朔。乙亥,秦宗權自率眾來應秦賢。壬午,鄆、兗、汴三鎮(zhèn)之師大破蔡賊于邊孝村,宗權退走。孫儒聞秦賢敗,盡驅河陽之人殺之,投尸于河,焚燒閭井而去。王師收孟、洛、許、汝、懷、鄭、陜、虢等州。詔以扈駕都頭楊守宗權知許州事,汴將孟從益權知鄭州事。諸葛爽舊將李罕之自澤州收河陽,懷州刺史張全義收洛陽。揚州牙將畢師鐸召宣州觀察使秦彥入揚州,推為節(jié)度使。 六月癸卯朔。戊申,天威軍都頭楊守立與李昌符爭道,麾下相歐。上命中使諭之,不止,是夜嚴兵為備。己酉,守立以兵攻昌符,戰(zhàn)于通衢。昌符兵敗,出保隴州,命扈駕都將李茂貞攻之。甲寅,河中牙將常行儒殺其帥王重榮,推重榮兄重盈為兵馬留后。丙辰,太常禮院奏:“太廟十一室,并祧廟八室,孝明太后等別廟三室,自車駕再幸山南,并經(jīng)焚毀,神主失墜。今大駕還京,宜先葺宗廟神主,然后還宮!彼煸t修奉太廟使宰相鄭延昌修奉。是時,宮室未完,國力方困,未暇舉行舊制,延昌請權以少府監(jiān)大廳為太廟。太廟凡十一室,二十三間,間十一架,今監(jiān)五間,請?zhí)碓斐墒婚g,以備十一室之數(shù)。敕曰:“敬依典禮!逼咴氯缮晁,隴州刺史薛知籌以城降李茂貞,遂拔隴州,斬李昌符、昌仁等,傳首獻于行在。丙子,制以武定軍節(jié)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兼洋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隴西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戶李茂貞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鳳翔尹、鳳翔隴右節(jié)度等使。 九月辛未朔,淮南節(jié)度使高駢為其牙將畢師鐸所殺。楊行密急攻廣陵,蔡賊秦宗權遣其將孫儒將兵三萬渡淮,爭揚州,城中食盡。 十一月,秦彥、畢師鐸潰圍奔于孫儒軍,行密入據(jù)揚州。秦彥引孫儒之兵攻廣陵,行密遣使求援于朱全忠。制授全忠檢校太尉、侍中,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淮南節(jié)度觀察等使、行營兵馬都統(tǒng)。汴將李璠率師至淮口以援之。十二月己巳朔,東川節(jié)度使顧彥朗、壁州刺史王建連兵五萬攻成都,陳敬瑄告難于朝,詔中使諭之。 文德元年春正月己亥朔,車駕在鳳翔。制故鳳翔隴右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兼鳳翔尹、上柱國、滎陽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鄭畋贈司徒,謚曰文昭。蔡賊孫儒斬秦彥、畢師鐸于高郵。 二月己巳朔。壬午,車駕在鳳翔至京師。魏博軍亂。逐其帥樂彥禎。彥禎子相州刺史從訓率眾攻魏州,牙軍立其小校羅宗弁為留后,出兵拒之。從訓求援于汴,朱全忠遣將朱珍渡河赴之。戊子,上御承天門,大赦,改元文德。宰相韋昭度兼司空,孔緯、杜讓能加左右仆射,進階開府儀同三司,并賜號“持危啟運保乂功臣”。張浚兼兵部尚書,進階開府儀同三司。左右神策十軍觀軍容使、左金吾衛(wèi)上將軍、左右街功德使、上柱國、弘農(nóng)郡開國公楊復恭進封魏國公,加食邑七千戶,賜號“忠貞啟圣定國功臣。”以保鑾都將、黔中節(jié)度使李鋋檢校司徒、平章事,保鑾都將陳珮檢校司空、廣州刺史、嶺南東道節(jié)度使。藩鎮(zhèn)諸侯,進秩有差。宰臣韋昭度率文武百僚上徽號曰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 三月戊戌朔,正殿受冊。庚子,上暴疾。壬寅,大漸。癸卯,宣制立弟壽王杰為皇太弟,勾當軍國事。是夕,崩于武德殿,圣壽二十七,群臣上謚曰惠圣恭定孝皇帝,廟號僖宗。其年十二月,葬于靖陵。 史臣曰:恭帝沖年纘歷,政在宦臣,惕勵虔恭,殷憂重慎。屬世道交喪,海縣橫流,赤眉搖蕩于中原,黃屋流離于遐徼,黔黎涂炭,宗社丘墟。而猶藩垣多仗義之臣,心腹有盡忠之輔,驅駕豪杰,號令軍戎,終誅伏莽之徒,大雪失邦之恥。而令孜一為謬計,幾喪丕圖,雖如線之僅存,固棼絲之莫救。茫茫禹跡,空悲文命之艱難;赫赫宗周,竟墜文王之基業(yè)。非僖皇失道之過,其土運之窮歟?悲夫! 贊曰:運歷將窮,人君幼沖。塵飛巨盜,波駭群雄。天既降喪,人罕輸忠;罔幏嫡弥。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杜f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