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哀帝 哀皇帝諱柷,昭宗第九子,母曰積善太后何氏。景福元年九月三日,生于大內(nèi)。乾寧四年二月,封輝王,名祚。天復(fù)三年二月,拜開府儀同三司,充諸道兵馬元帥。天祐元年八月十二日,昭宗遇弒。翌日,蔣玄暉矯宣遺詔,曰:“我國家化隋為唐,奄有天下,三百年之睹兵戈之屢起,賴勛賢協(xié)力,宗社再安。豈意宮闈之間,禍亂忽作,昭儀李漸榮、河東夫人裴貞一潛懷逆節(jié),輒肆狂謀,傷疻既深,已及危革。萬機不可以久曠,四海不可以乏君,神鼎所歸,須有纘繼。輝王祚幼彰岐嶷,長實端良,裒然不群,予所鐘愛,必能克奉丕訓,以安兆人。宜立為皇太子,仍改名柷,監(jiān)軍國事。于戲!孝愛可以承九廟,恭儉可以安萬邦,無樂逸游,志康寰宇。百辟卿士,佑茲沖人,載揚我高祖、太宗之休烈!笔侨者w神柩于西宮,文武百僚班慰于延和門外。其日午時,又矯宣皇太后令曰:“予遭家不造,急變爰臻,禍生女職之徒,事起宮奚之輩;实圩灶句h刃,已至彌留,不及顧遺,號慟徒切。定大計者安社稷,纂丕圖者擇賢明,議屬未亡人,須示建長策。承高祖之寶運,醫(yī)元勛之忠規(guī),伏示股肱,以匡沖昧;侍訓且擞阼亚凹椿实畚唬浒е撇⒁雷孀诠适,中書門下準前處分。于戲!送往事居,古人令范,行今報舊,前哲格言。抆淚敷宣,言不能喻。”帝時年十三,乞且監(jiān)國,柩前即位,宜差太常卿王溥充禮儀使,又令太子家令李能告哀于十六宅。丙午,大行皇帝大殮,皇太子柩前即皇帝位。己酉,矯制曰:“昭儀李漸榮、河東夫人裴貞一,今月十一日夜持刃謀逆,懼罪投井而死,宜追削為悖逆庶人!笔Y玄暉夜既弒逆,詰旦宣言于外曰:“夜來帝與昭儀博戲,帝醉,為昭儀所害!睔w罪宮人,以掩弒逆之跡。然龍武軍官健備傳二夫人之言于市人。尋用史太為棣州刺史,以酬弒逆之功。 庚戌,群臣上表請聽政。甲寅,中書奏:“皇帝九月三日降誕,請以其日為乾和節(jié)!睆闹R页,百僚赴西宮,殮訖,釋服。皇帝見群臣于崇勛殿西廊下。中書帖:今月二十四日釋服后,三日一度進名起居。丙辰,敕:“朕奉太后慈旨,以兩司綱運未來,百官事力多闕,旦夕霜冷,深軫所懷。令于內(nèi)庫方圓銀二千一百七十二兩,充見任文武常參官救接,委御史臺依品秩分俵!笔侨,皇帝聽政。丁巳,敕:乾和節(jié)方在哀疚,其內(nèi)道場宜停。戊午,遣刑部尚書張祎告哀于河中,全忠號哭盡哀。庚申,敕:“乾和節(jié)文武百僚諸軍諸使諸道進奏官準故事于寺觀設(shè)齋,不得宰殺,只許酒果脯醢!毙劣希罚骸叭露占螘(jié)。伏以大行皇帝仙駕上升,靈山將卜,神既游于天際,節(jié)宜輟于人間。準故事,嘉會節(jié)宜停! 九月壬戌朔,百官素服赴西內(nèi)臨,進名奉慰。戊辰,大行皇帝大祥,百官素服赴西內(nèi)臨。己巳,敕右仆射、門下侍郎、禮部尚書、平章事裴樞宜充大行皇帝山陵禮儀使,門下侍郎、平章事獨孤?lián)p宜充大行皇帝山陵使,兵部侍郎李燕充鹵簿使,權(quán)知河南尹韋震充橋道使,宗正卿李克勤充按行使。庚午,皇帝釋服從吉。中書門下奏:“伏以陛下光繼寶圖,纂承丕緒,教道克申于先訓,保任實自于慈顏。今則正位宸居,未崇徽號。伏以大行皇帝皇后母臨四海,德冠六宮,推尊宜正于鴻名,敬上式光于睿孝,望上尊號曰皇太后!狈铍芬艘。又敕輝王府官屬宜停。辛巳,山陵橋道使改差權(quán)河南尹張廷范,其頓遞陵下應(yīng)接等使,并令廷范兼之。庚寅,中書奏:太常寺止鼓兩字“敔”上字犯御名,請改曰“肇”。從之。 十月辛卯朔,日有蝕之,在心初度。壬辰,全忠自河中來朝,赴西內(nèi)臨祭訖,對于崇勛殿。甲午,敕檢校太保、左龍武統(tǒng)軍朱友恭可復(fù)本姓名李彥威,貶崖州司戶同正。檢校司徒、右龍武統(tǒng)軍氏叔琮可貶貝州司戶同正。又敕:“彥威等主典禁兵,妄為扇動,既有彰于物論,兼亦系于軍情。謫掾遐方,安能塞責?宜配充本州長流百姓,仍令所在賜自盡!焙幽弦鼜埻⒎妒諒┩葰⒅ER刑,大呼曰:“賣我性命,欲塞天下之謗,其如神理何!操心若此,欲望子孫長世,可乎?”呼廷范,謂曰:“公行當及此,勉自圖之。”是日,全忠歸大梁。丙申,制天平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師、中書令,兼鄆州刺史、上柱國、東平王、食邑七千戶張全義本官兼河南尹、許州刺史、忠武軍節(jié)度觀察等使、判六軍諸衛(wèi)事;实奂次恍惺鹿、左丞楊涉進封開國伯,加食邑四百戶。吏部侍郎趙光逢進開國公,加食邑三百戶。右散騎常侍竇回、給事中孫續(xù)、戶部郎中知制誥封舜卿等加勛階。禮儀使、太常卿王溥與一子八品正員官。書寶冊官吏部尚書陸扆、刑部尚書張祎,扆與一子八品正員官,祎加階。太子太保盧紹卒。魏博羅紹威進救接百官絹千匹、綿三千兩。 十一月辛酉朔。癸酉午時,日有黃白暈,旁有青赤紉。楊行密攻光州,又急攻鄂州,杜洪遣使求援,全忠率師五萬自潁州渡淮,至霍丘大掠以紓之,行密分兵來拒。乙酉,敕:“據(jù)太常禮院奏,于十二月內(nèi)擇日冊太后者。朕近奉慈旨,以山陵未畢,哀感方纏。凡百有司,且虔充奉,吉兇之禮,難以并施。太后冊禮,宜俟山陵畢日,庶得橋山攀慕,彰盡節(jié)于群臣;蘭殿承榮,展盛儀于朕志。情既獲遂,禮實宜之。付所司。”己丑,嶺南東道辨州宜改為勛州。十二月辛卯朔。癸卯,權(quán)知河南府尹、和王傅張廷范宜復(fù)本官。光祿大夫、檢校司徒河東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充山陵副使、權(quán)知河南尹、天平軍節(jié)度副使韋震權(quán)知鄆州軍州事。 二年春正月庚申朔,楊行密陷鄂州,執(zhí)節(jié)度使杜洪,斬于揚州市。鄂、岳、蘄、黃等州入行密。全忠自霍丘還大梁。甲子,太常卿王溥上大行皇帝謚號、廟號,乃敕右仆射、平章事裴樞撰謚冊,中書侍郎柳璨撰哀冊。辛未,敕:“朕祗荷丕圖,仰惟元訓,方迫遺弓之痛,俯臨同軌之期。將展孝思,親扶護衛(wèi);侍罅x深鳴鳳,痛切攀龍,亦欲專奉靈輿,躬及園寢,兼盡追摧之道,用終克敬之儀。其大行皇帝山陵發(fā)引日,朕隨太后親至陵所,付中書門下,宜體至懷!比撼既碚撝G,乃止。 二月庚寅朔。壬辰,制以前知鄜州軍州事、檢校尚書左仆射劉尋阝為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充右街使。檢校左仆射朱漢賓為右羽林統(tǒng)軍。丙申,群臣告謚于西宮。己亥,敕:“今月十一日,大行皇帝啟攢宮。準故事,坊市禁音樂,至二十日掩玄宮畢,如舊!备樱瑔宮,文武百僚夕臨于西宮。丁未,靈駕發(fā)引,濮王已下從,皇帝、太后長樂門外祭畢歸大內(nèi)。己酉,葬昭宗皇帝于和陵。庚戌,制以太常卿王溥為工部尚書。壬子,制以汝州刺史裴迪為刑部尚書。泰寧軍節(jié)度、檢校司空、兗州刺史、御史大夫葛從周檢校司徒、兼右金吾上將軍致仕,從周病風,不任朝謁故也。以左金吾上將軍盧彥威為左威衛(wèi)上將軍。是月社日,樞密使蔣玄暉宴德王裕已下九王于九曲池,既醉,皆絞殺之,竟不知其瘞所。丙辰,左仆射裴贄等議遷廟,合遷順宗一室,從之。己未,昭宗皇帝神主祔太廟,禮院奏昭宗廟樂,曰《咸寧之舞》。 三月庚申朔。壬戌,制以前平盧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兼青州刺史、上柱國、瑯邪郡公、食邑二千五百戶王師范為孟州刺史、河陽三城懷孟節(jié)度觀察等使,從全忠奏也。甲子,制以特進、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諸道鹽鐵轉(zhuǎn)運使、判度支、上柱國、河東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裴樞可守尚書左仆射。光祿大夫、門下侍郎、戶部尚書、同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河南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獨孤?lián)p可檢校尚書左仆射、同平章事,兼安南都護,充靜海軍節(jié)度、安南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以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上柱國、博陵郡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崔遠可守尚書右仆射。以正議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戶部事、上柱國、河東縣男、食邑三百戶柳璨為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同平章事、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諸道鹽鐵轉(zhuǎn)運等使。以正議大夫、尚書吏部侍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張文蔚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判度支。以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左丞、上柱國、弘農(nóng)縣伯、食邑七百戶楊涉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判戶部事。庚午,敕:“朕以宰臣學士,文武百僚,常拘官局,空逐游從。今膏澤不愆,豐年有望,當茲韶景,宜示優(yōu)恩。自今月十二日后至十六日,各令取便選勝追游。付所司!比缮,以檢校司徒、和王傅張廷范為太常卿。丁亥,敕:“翰林學士、戶部侍郎楊注是宰臣楊涉親弟,兄既秉于樞衡,弟故難居宥密,可守本官,罷內(nèi)職!彼脑录撼笏贰H沙,敕河南府緱氏縣令宜兼充和陵臺令,仍升為赤縣。癸巳,敕曰:“文武二柄,國家大綱,東西兩班,官職同體。咸匡圣運,共列明廷,品秩相對于高卑,祿俸皆均于厚薄。不論前代,祗考本朝。太宗皇帝以中外臣僚,文武參用,或自軍衛(wèi)而居臺省,亦由衣冠而秉節(jié)旄,足明于武列文班,不令分清濁優(yōu)劣。近代浮薄相尚,凌蔑舊章,假偃武以修文,競棄本而逐末。雖藍衫魚簡,當一見而便許升堂;縱拖紫腰金,若非類而無令接席。以是顯揚榮辱,分別重輕,遽失人心,盡隳朝體。致其今日,實此之由,須議改更,漸期通濟。文武百官,自一品以下,逐月所給料錢并須均勻,數(shù)目多少,一般支給。兼差使諸道,亦依輪次,既就公平,必期開泰。凡百臣庶,宜體朕懷。”和王傅張廷范者,全忠將吏也,以善音律,求為太常卿,全忠薦用之。宰相裴樞以廷范非樂卿之才,全忠怒,罷樞相位。柳璨希旨,又降此詔斥樞輩,故有白馬之禍。丙午,前棣州刺史劉仁遇檢校司空,兼兗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泰寧軍節(jié)度使。乙未,制左仆射裴樞、新除清海軍節(jié)度使獨孤?lián)p、河南尹張全義、工部尚書王溥、司空致仕裴贄、刑部尚書張祎,并賜一子八品正員官,以奉山陵之勞也。敕曰:“朕以宿麥未登,時陽久亢,慮闕粢盛之備,軫予宵旰之懷。所宜避正位于宸居,減珍羞于常膳,諒惟眇質(zhì),深合罪躬。自今月八日已后,不御正殿,減常膳。付所司!毙脸,侍御史李光庭郗殷象、殿中丞張升崔昭矩、起居舍人盧仁烱盧鼎蘇楷、吏部員外郎崔協(xié)、左補闕崔咸休、右補闕杜承昭羅兗、右拾遺韋彖路德延,并宜賜緋魚袋;兵部郎中韋乾美、比部郎中楊煥,皆賜紫金魚袋:并以奉山陵之勞也。壬寅,敕:“朕獲荷丕圖,仰遵慈訓,爰崇徽號,已定禮儀,冀申為子之心,以展奉親之敬。昨所司定今月二十五日行皇太后冊禮。再奉慈旨,以宮殿未停工作,蒸暑不欲勞人,宜改吉辰,固難違命。冊禮俟修大內(nèi)畢功日,所司以聞。”癸卯,太清宮使柳璨奏修上清宮畢,請改為太清宮,從之。甲辰夜,彗起北河,貫文昌,其長三丈,在西北方。丁未,敕:“設(shè)官分職,各有司存,銓衡既任于吏曹,除授寧煩于宰職。但所司注擬申到,中書過驗酌量,茍或差舛,難可盡定。近年除授,其徒實繁,占選部之闕員,擇公當之優(yōu)便,遂致三銓注擬之時,皆曠職務(wù)。且以宰相之任,提舉百司,唯務(wù)公平無私,方致漸臻有道。應(yīng)天下州府令錄,并委吏部三銓注擬。自天祐二年四月十一日已后,中書并不除授,或諸薦奏量留,即度可否施行。庶各司其局,免致紊隳,宰相提綱,永存事體。付所司。”辛亥,以彗孛謫見,德音放京畿軍鎮(zhèn)諸司禁囚,常赦不原外,罪無輕重,遞減一等,限三日內(nèi)疏理聞奏。壬子,敕:“朕以沖幼,克嗣丕基,業(yè)業(yè)兢兢,勤恭夕惕。彗星謫見,罪在朕躬。雖已降赦文,特行恩宥,起今月二十四日后,避正殿,減常膳,以明思過。付所司!北,敕:“準向來事例,每貫抽除外,以八百五十文為貫,每陌八十五文。如聞坊市之中,多以八十為陌,更有除折,頓爽舊規(guī)。付河南府,市肆交易,并以八十五文為陌,不得更有改移!蔽煳,敕:“東上閣門,西上閣門,比常出入,以東上為先。大忌進名,即西上閣門為便。比因閹官擅權(quán),乃以陰陽取位,不思南面,但啟西門。邇來相承,未議更改,詳其稱謂,似爽舊規(guī)。自今年五月一日后,常朝出入,取東上閣門,或遇奉慰,即開西上閣門,永為定制。付所司!庇蛛罚骸半抟陨咸熘喴,避殿責躬,不宜朔會朝正殿。其五月一日朝會,宜權(quán)停!蔽逶录何此,以星變不視朝。敕曰:“天文變見,合事祈禳,宜于太清宮置黃箓道場,三司支給齋料!比尚,敕:“法駕遷都之日,洛京再建之初,慮懷土有類于新豐,權(quán)更名以變于舊制。妖星既出于雍分,高閎難效于秦余,宜改舊門之名,以壯卜年之永。延喜門改為宣仁門,重明門改為興教門,長樂門改為光政門,光范門曰應(yīng)天門,乾化門曰乾元門,宣政門曰敷政門,宣政殿曰貞觀殿,日華門曰左延福門,月華門曰右延福門,萬壽門曰萬春門,積慶門曰興善門,含章門曰膺福門,含清門曰延義門,金鑾門曰千秋門,延和門曰章善門,保寧殿曰文思殿。其見在門名,有與西京門同名者,并宜復(fù)洛京舊門名。付所司。”乙酉夜,西北彗星長六七十丈,自軒轅大角及天市西垣,光輝猛怒,其長竟天。丙寅,有司修皇太后宮畢。中書奏:“皇太后慈惠臨人,寬仁馭物,早葉伣天之兆,克彰誕圣之符。今輪奐新宮,規(guī)摹舊典,崇訓既征于信史,積善宜顯于昌期。太后宮請以積善為名。”從之。又以將卜郊禋,預(yù)調(diào)雅樂,宜以太常卿張廷范充修樂懸使。丁卯,荊襄節(jié)度使趙匡凝奏為故使成汭立祠宇,從之。己巳,太清宮使柳璨奏:“近敕改易宮殿門名,竊以玄元皇帝廟,西京曰太清宮,東京曰太微宮,其太清宮請復(fù)為太微宮,臣便給入官階!睆闹。庚午,敕:“所司定今年十月九日有事郊丘,其修制禮衣祭服宜令宰臣柳璨判,祭器宜令張文蔚、楊涉分判,儀仗車輅宜令太常卿張廷范判。”壬申,制新除靜海軍節(jié)度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仆射、同平章事、兼安南都護、河南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戶獨孤?lián)p可責授朝散大夫、棣州刺史,仍令御史臺發(fā)遣出京訖聞奏。敕曰:“朕謬將眇質(zhì),叨荷丕圖,常懷馭朽之心,每軫泣辜之念。諒于黜責,豈易施行。左仆射裴樞、右仆射崔遠,雖罷機衡,尚居揆路,既處優(yōu)崇之任,未傷進退之規(guī)。不能秉志安家,但恣流言謗國,頗興物論,難抑朝章。須離八座之榮,尚付六條之政,勉思咎己,無至尤人。樞可責授朝散大夫、登州刺史,遠可責授朝散大夫、萊州刺史,便發(fā)遣出京!北坷芍许f乾美貶沂州司戶。甲戌,敕中書舍人封渭貶齊州司戶,右補闕鄭輦密州莒縣尉,兵部員外盧協(xié)祁州司戶,并員外置。乙亥,敕吏部尚書陸扆貶濮州司戶,工部尚書王溥淄州司戶。司天奏:“旬朔已前,星文變見,仰觀垂象,特軫圣慈。自今月八日夜已后,連遇陰雨,測候不得。至十三日夜一更三點,天色暫晴,景緯分明,妖星不見于碧虛,災(zāi)沴潛消于天漢者!彪吩唬骸吧咸熘喴姡峦琳痼@,致夙夜之沈憂,恐生靈之多難。不居正殿,盡輟常羞,益務(wù)齋虔,以申禳禱。果致玄穹覆祐,孛彗消除,豈罪己之感通,免貽人于災(zāi)沴。式觀陳奏,深慰誠懷。”丙子,敕戶部郎中李仁儉貶和王府咨議,起居舍人盧仁烱安州司戶,壽安尉、直弘文館盧晏滄州東光尉。丁丑,陳許節(jié)度使張全義奏:“得許州留后狀申,自多事以來,許州權(quán)為列郡,今特創(chuàng)鼓角樓訖,請復(fù)為軍額。”敕旨依舊置忠武軍牌額。戊寅,宴群臣于崇勛殿,全忠與王镕、羅紹威置宴也。庚辰,敕特進、檢校司徒、守太保致仕趙崇可曹州司戶,銀青光祿大夫、兵部侍郎王贊可濮州司戶。辛巳,敕責授登州刺史裴樞可隴州司戶,責授棣州刺史獨孤?lián)p可瓊州司戶,責授萊州刺史崔遠可白州司戶。壬午,敕司勛員外韋甄責授和王友,洛陽縣令李光序責授左春坊典設(shè)郎。甲申,秘書監(jiān)崔仁魯可密州司戶,國子祭酒崔澄陳州司戶,太府少卿裴钅咸徐州司戶,衛(wèi)尉少卿裴紓曹州南華尉,左補闕崔咸休寧陵尉,司封員外薛滈輝州司戶,前鹽鐵推官獨孤憲臨沂尉,秘書少監(jiān)裴鉥鄆州司戶,長安尉、直史館裴格符離尉,兵部郎中李象鄭州司戶,刑部員外盧薦范縣尉。丙戌,潁州汝陰縣人彭文妻產(chǎn)三男。丁亥,敕以翰林學士、尚書職方郎中張策兼充史館修撰,修國史。 六月戊子朔,敕:“責授隴州司戶裴樞、瓊州司戶獨孤?lián)p、白州司戶崔遠、濮州司戶陸扆、淄州司戶王溥、曹州司戶趙崇,濮州司戶王贊等,皆受國恩,咸當重任。罔思罄謁,唯貯奸邪,雖已謫于遐方,尚難寬于國典。委御史臺差人所在州縣各賜自盡!睍r樞等七人已至滑州,皆并命于白馬驛,全忠令投尸于河。己丑,敕:“君臣之間,進退以禮,矧于求舊,欲保初終,茍自掇于悔尤,亦須行于黜責。特進、守司空致仕、上柱國、河東縣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裴贄早以公望,常踐臺司,靡聞竭力以匡時,每務(wù)養(yǎng)恬而避事。洎從請老,不謂無恩,合慎樞機,動循規(guī)矩。雖云勇退,乃有后言,自為簿從之酋,頗失人臣之禮。謫居郡掾,用正朝綱,可責授青州司戶。刑部郎中李煦可萊州司戶!毙撩,太微宮使柳璨奏:“前使裴樞充宮使日,權(quán)奏請玄元觀為太清宮,又別奏在京弘道觀為太清宮,至今未有制置。伏以今年十月九日陛下親事南禋,先謁圣祖廟,弘道觀既未修葺,玄元觀又在北山,若車駕出城,禮非便穩(wěn)。今欲只留北邙山上老君廟一所,其玄元觀請拆入都城,于清化坊內(nèi)建置太微宮,以備車駕行事!睆闹。壬辰,敕:“諸道節(jié)度、觀察、防御、刺史等,部內(nèi)有新除朝官、前資朝官,敕到后三日內(nèi)發(fā)遣赴闕,仍差人監(jiān)送。所在州縣不得停住,茍或稽違,必議貶黜。付所司!惫锼,敕:“衛(wèi)尉少卿敬沼是裴贄之甥。常累于舅,或以明經(jīng)撓文柄,或以私事竊化權(quán)。贄已左遷,爾又何追!可貶徐州蕭縣尉!北辏罚骸案=磕赀M橄欖子,比因閹豎出自閩中,牽于嗜好之間,遂成貢奉之典。雖嘉忠藎,伏恐煩勞。今后只供進蠟面茶,其進橄欖子宜停。”戊戌,敕:“密縣令裴練貶登州牟平尉,長水令崔仁略淄州高苑尉,福昌主簿陸珣沂州新泰尉,泥水令獨孤韜范縣尉,并員外置,皆裴樞、崔遠、陸扆宗黨也。壬寅,湖南馬殷奏,岳州洞庭、青草之側(cè),有古祠四所,先以荒圮,臣復(fù)修廟了畢,乞賜名額者。敕旨黃陵二妃祠曰懿節(jié),洞庭君祠曰利涉侯,青草祠曰安流侯;三閭大夫祠,先以澧朗觀察使雷滿奏,已封昭靈侯,宜依天祐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敕處分。丙午,全忠奏:“得宰相柳璨記事,欲拆北邙山下玄元觀移入都內(nèi),于清化坊取舊昭明寺基,建置太微宮,準備十月九日南郊行事。緣延資庫鹽鐵并無物力,令臣商量者。臣已牒判六軍諸衛(wèi)張全義指揮工作訖!眱(yōu)詔嘉之。丁未,敕:“太子賓客柳遜嘗為張浚租庸判官,又王溥監(jiān)修日奏充判官,授工部侍郎,又與趙崇、裴贄為刎頸之交。昨裴樞等得罪之時,合當連坐,尚矜暮齒,且俾懸車,可本官致仕。”戊申,敕前司勛員外郎、賜緋魚袋李延古責授衛(wèi)尉寺主簿。七月戊午朔。辛酉,賜全忠《迎鑾記功碑文》,立于都內(nèi)。全忠進助郊禮錢三萬貫。癸亥,再貶柳遜曹州司馬。辛巳,敕全忠請鑄河中、晉、絳諸縣印,縣名內(nèi)有“城”字并落下,如密鄭、絳、蒲例,單名為文。壬午,宰臣柳璨、禮部尚書蘇循充皇太后冊禮使。是日,于積善宮行禮畢,帝乘輦赴太后宮稱賀。丙戌,太常禮院奏:“每月朔望,皇帝赴積善宮起居,文武百官于宮門進名起居!睆闹 八月丁亥朔。戊子,制中書舍人姚洎可尚書戶部侍郎,充元帥府判官,從全忠奏也。洛苑使奏谷水屯地內(nèi)嘉禾合穎。乙未,敕:“偽稱官階人泉州晉江縣應(yīng)鄉(xiāng)貢明經(jīng)陳文巨招伏罪款,付河南府決殺。庚子,敕:“漢代元勛,鄧禹冠諸侯之上;晉朝重位,王導居百辟之先。皆道著匡扶,功宣寰宇,其于崇寵,迥異等倫。朕獲以眇躬,重興丕運,凡關(guān)制度,必法舊章,實仗勛賢,永安宗社。副元帥梁王正守太尉、中書令,忠武軍節(jié)度使、河南尹張全義亦正守中書令,俱深倚注,咸正臺衡。其朝廷冊禮、告祀天地宗廟,其司空則差官攝行,太尉、侍中、中書令即宰臣攝行。今太尉副元帥任冠藩垣,每遇行禮之時,或不在京國,即事須差攝太尉行事。全義見居闕下,任正中樞,不可更差別官又攝中書令事。其太尉官,如梁王朝覲在京,便委行事,如卻赴鎮(zhèn),即依前攝行。所合差中書令,便委全義以本官行禮。其侍中、司空、司徒即臨時差官。付所司。”壬寅,敕:“前太中大夫、尚書兵部侍郎、賜紫金魚袋司空圖俊造登科,朱紫升籍,既養(yǎng)高以傲代,類移山而釣名。志樂漱流,心輕食祿。匪夷匪惠,難居公正之朝;載省載思,當徇幽棲之志。宜放還中條山!惫锩诽G鋸埻⒎兑顺淠辖级Y儀使。丁未,制削奪荊襄節(jié)度使趙匡凝在身官爵。是月乙未,全忠遣大將楊師厚討匡凝,收唐、鄧、復(fù)、郢、隨等州,全忠自率親軍赴之。荊襄之軍,陣于漢水之陰。 九月丁巳朔。辛酉,楊師厚于襄州西六十里陰谷江口伐竹木為浮梁。癸亥,梁成,引軍渡江。甲子,趙匡凝率勁兵二萬,陣于江之湄。師厚一戰(zhàn)敗之,遂乘勝躡之,陣于城下。是夜,匡凝挈其孥潰圍遁去。乙丑,師厚入襄陽。丙寅,全忠繼至。壬申,匡凝牙將王建武遣押牙常質(zhì)以荊南降。言權(quán)知荊南軍府事趙匡明今月十一日棄城上峽,奔蜀川。敕曰:“梁王躬臨貔武,收復(fù)荊、襄,拔峴首若轉(zhuǎn)丸,平荊門如沃雪,連收兩鎮(zhèn),并走二兇。撲睠勛庸,載深嘉注,宜賜詔獎飾!眱(nèi)出宣旨:“妳婆楊氏可賜號昭儀,妳婆王氏可封郡夫人,第二妳婆王氏先帝已封郡夫人,準楊氏例改封。”中書奏議言:“乳母古無封夫人賜內(nèi)職之例,近代因循,殊乖典故。昔漢順帝以乳母宋氏為山陽君,安帝乳母王氏曰野王君,當時朝議非之。今國祚中興,禮宜求舊。臣等商量,楊氏望賜號安圣君,王氏曰福圣君,第二王氏曰康圣君。”從之。己巳,敕武成王廟宜改為武明王。乙酉,敕先擇十月九日有事郊丘,備物之間,有所未辦,宜改用十一月十九日。十月丙戌朔,制梁王全忠可充諸道兵馬元帥,別開府幕,加食邑通前一萬五千戶,實封一千五百戶。金州馮行襲奏當?shù)勒研跑婎~內(nèi)一字,與元帥全忠諱字同,乃賜號戎昭軍。制削奪荊南留后趙匡凝官爵。丁亥,敕:“洛城坊曲內(nèi),舊有朝臣諸司宅舍,經(jīng)亂荒榛。張全義葺理已來,皆已耕墾,既供軍賦,即系公田;蚩置坑信,認為世業(yè),須煩按驗,遂啟幸門。其都內(nèi)坊曲及畿內(nèi)已耕植田土,諸色人并不得論認。如要業(yè)田,一任買置。凡論認者,不在給還之限。如有本主元自差人勾當,不在此限。如荒田無主,即許識認。付河南府。”甲午,起居郎蘇楷駁昭宗謚號曰:“帝王御宇,由理亂以審污;宗祀配天,資謚號以定升降。故臣下君上皆不得而私也。伏以陛下順考古道,昭彰至公,既當不諱之朝,寧阻上言之路。伏以昭宗皇帝睿哲居尊,恭儉垂化,其于善美,孰敢蔽虧。然而否運莫興,至理猶郁,遂致四方多事,萬乘頻遷。始則閹豎猖狂,受幽辱于東內(nèi);終則嬪嬙悖亂,罹夭閼于中闈。其于易名,宜循考行。有司先定尊謚曰圣穆景文孝皇帝,廟號昭宗,敢言溢美,似異直書。按后漢和、安、順帝,緣非功德,遂改宗稱,以允臣下之請。今郊禋有日,祫祭惟時。將期允愜列圣之心,更下詳議新廟之稱。庶使葉先朝罪己之德,表圣主無私之明。”楷,禮部尚書循之子,凡劣無藝。乾寧二年應(yīng)進士登第后,物論以為濫,昭宗命翰林學士陸扆、秘書監(jiān)馮渥覆試黜落,永不許入舉場,楷負愧銜怨。至是,全忠弒逆君上,柳璨陷害朝臣,乃與起居郎羅袞、起居舍人盧鼎連署駁議?坎恢獣,手僅能執(zhí)筆,其文羅袞作也。時政出賊臣,哀帝不能制。太常卿張廷范改謚曰恭靈莊閔孝皇帝,廟號曰襄宗。全忠雄猜物鑒,自楷駁謚后,深鄙之,既傳代之后,循、楷父子皆斥逐,不令在朝。丁未,所司改題昭宗神主,輟朝一日,癸丑,敕成德軍宜改為武順,管內(nèi)藁城縣曰藁平,信都曰堯都,欒城曰欒氏,阜城曰漢阜,臨城為房子,避全忠祖、父名也。 十一月乙卯朔,敕潞州潞城縣改為潞子,黎城曰黎亭。全忠平荊襄后,遂引軍將攻淮南。行次棗陽,阻雨,比至光州,道險涂潦,人馬饑乏。休止十余日,乃趨固始。進軍距壽州三十里,壽人閉壁不出,左右言師老不可用。是月丙辰,全忠自正陽渡淮而北,至汝陰。全忠深悔此行無益。丁卯,至大梁。時哀帝以此月十九日親祠圓丘,中外百司禮儀法物已備。戊辰,宰相已下于南郊壇習儀,而裴迪自大梁回,言全忠怒蔣玄暉、張廷范、柳璨等謀延唐祚,而欲郊天改元。玄暉、柳璨大懼。庚午,敕曰:“先定此月十九日親禮南郊,雖定吉辰,改卜亦有故事。宜改取來年正月上辛。付所司!毙了,制:“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諸道兵馬元帥、宣武宣義天平護國等軍節(jié)度觀察處置、修宮闕制置、度支解縣池場、亳州太清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尉、中書令、河中尹、汴滑鄆等州刺史、上柱國、梁王、食邑一萬五千戶、實封一千五百戶朱全忠可授相國,總百揆,其以宣武、宣義、天平、護國、天雄、武順、忠武、佑國、河陽、義武、昭義、保義、戎昭、武定、泰寧、平盧、匡國、鎮(zhèn)國、武寧、忠義、荊南二十一道為魏國,仍進封魏王,依前充諸道兵馬元帥、太尉、中書令、宣武宣義天平護國等軍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加食邑五千戶,實封八千五百戶,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贊拜不名,兼?zhèn)渚佩a之命,仍擇日備禮冊命。又制以楊師厚為襄州兵馬留后,左龍武統(tǒng)軍張慎思為武寧軍兵馬留后。壬午,中書門下奏:“相國魏王總百揆,百司合呈納本司印。其中書門下印,堂候王仁珪呈納,中書公事,權(quán)追中書省印行遣!睆闹<咨,敕河南告成縣改為陽邑,蔡州襄城改為苞孚,同州韓城改為韓原,絳州翼城改為澮川,鄆州鄆城改為萬安,慈州文城改為屈邑,澤州晉城改高都,陽城改為濩澤,安州應(yīng)城改為應(yīng)陽,洪州豐城改為吳高。全忠令判官司馬鄴讓相國總百揆之命。十二月乙酉朔。戊子,詔蔣玄暉赍手詔赴魏國,不許陳讓錫命。辛卯,制:正議大夫、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同平章事、太微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充諸道鹽鐵轉(zhuǎn)運等使、上柱國、河東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柳璨可光祿大夫、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太微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充諸道鹽鐵轉(zhuǎn)運等使,進封河東縣開國伯,通前食邑七百戶,充魏國冊禮使。制:“相國魏王曾祖贈太傅茂琳追封魏王,謚宣憲;祖贈太師信追封魏王,謚武元;父贈尚書令誠追封魏王,謚文明。敕右常侍王鉅、太常卿張廷范、給事中崔沂、工部尚書李克助、祠部郎中知制誥張茂樞、膳部員外知制誥杜曉、吏部郎中李光嗣、駕部郎中趙光胤、戶部郎中崔協(xié)、比部郎中楊煥、左常侍孔拯、右諫議蕭頎、左拾遺裴瑑、右拾遺高濟、職方郎中牛希逸、主客郎中蕭蘧等,隨冊禮使柳璨魏國行事。先是,北院宣徽使王殷使壽州行營,構(gòu)蔣玄暉于全忠,全忠怒,急歸大梁。上令刑部尚書裴迪赍詔慰勞全忠,全忠忿恨,語極不遜,故行相國百揆之命以悅其心。蔣玄暉自至大梁陳訴,全忠怒猶不解。帝憂之。甲午,上召三宰相議其事,柳璨曰:“人望歸元帥,陛下揖讓釋負,今其時也。”帝曰:“運祚去唐久矣,幸為元帥所延。今日天下,非予之天下,神器大寶,歸于有德,又何疑焉。他人傳予意不盡,卿自往大梁,備言此懷!蹦速n璨茶、藥,便令進發(fā)。乙未,敕:樞密使蔣玄暉宜削在身官爵,送河南府處斬。豐德庫使應(yīng)頊、尚食使朱建武送河南府決殺。庚子,敕:樞密使及宣徽南院北院并停。其樞密公事,令王殷權(quán)知。其兩院人吏,并勒歸中書。其諸司諸道人,并不得到宣徽院。凡有公事,并于中書論請。其延義、千秋兩門,只差小黃門三人勾當,其官健勒歸本軍。敕:“魏王堅辭寵命,過示捴謙。朕以國史所書元帥之任,并以天下為名,爰自近年,改為諸道,既非舊制,須在正名。宜追制改為天下兵馬元帥,余準詔旨處分!毙脸,敕:“漢宣帝中興,五日一聽朝,歷代通規(guī),永為常式。近代不循舊儀,輒隳制度,既奸邪之得計,致臨視之失常,須守舊規(guī),以循定制。宜每月只許一、五、九日開延英,計九度。其入閣日,仍于延英日一度指揮;如有大段公事,中書門下具榜子奏請開延英,不計日數(shù)。付所司!庇蛛罚骸皩m嬪女職,本備內(nèi)任,近年已來,稍失儀制。宮人出內(nèi)宣命,寀御參隨視朝,乃失舊規(guī),須為永制。今后每遇延英坐朝日,只令小黃門祗候引從,宮人不得擅出內(nèi)門,庶循典儀,免至紛雜。”壬寅,戎昭軍奏收復(fù)金州,兵火之后,井邑殘破,請移理所于均州,從之。仍改為武定軍。乙巳,汴州別駕蔣仲伸決殺,玄暉季父也。又敕:“蔣玄暉身居密近,擅弄威權(quán),鬻爵賣官,聚財營第,而苞藏悖逆,稔浸奸邪。雖都市已處于極刑,而屈法尚慊于眾怒,更示焚棄之典,以懲顯負之蹤。宜追削為兇逆百姓,仍委河南府揭尸于都門外,聚眾焚燒!毙䲡熕篮,王殷、趙殷衡等又譖于全忠云:“內(nèi)人相傳,玄暉私侍積善宮,與柳璨、張廷范為盟誓之交,求興唐祚!蔽焐,全忠令知樞密王殷害皇太后何氏于積善宮,又殺宮人阿秋、阿虔,言通導蔣玄暉。己酉,敕以太后喪,廢朝三日。百官奉慰訖。又敕曰:“皇太后位承坤德,有愧母儀。近者兇逆誅夷,宮闈詞連丑狀,尋自崩變,以謝萬方。朕以幼沖,君臨區(qū)宇,雖情深號慕,而法難徇私,勉循秦、漢之規(guī),須示追降之典。其遣黃門收所上皇太后寶冊,追廢為庶人,宜差官告郊廟!备,敕:“朕以謬荷丕圖,禮合親謁郊廟,先定來年正月上辛用事。今以宮圍內(nèi)亂,播于丑聲,難以慚恧之容,入于祖宗之廟。其明年上辛親謁郊廟宜停。”壬子,敕積善宮安福殿宜廢。癸丑,敕光祿大夫、守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太微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諸道鹽鐵轉(zhuǎn)運使柳璨責授朝議郎,守登州刺史。又敕:“太常卿張廷范、太常少卿裴磵溫鑾、祠部郎中知制誥張茂樞等,蔣玄暉在樞密之時,與柳璨、張廷范共為朋扇,日相往來,假其游宴之名,別貯傾危之計。茍安重位,酷陷朝臣,既此陰謀,難寬大辟。柳璨已從別敕處分,廷范可責授萊州司戶。裴磵等常同聚會,固共苞藏,磵可青州北海尉,鑾臨淄尉,茂樞博昌尉,并員外置!奔滓,敕:“責授登州刺史柳璨,素矜憸巧,每務(wù)回邪。幸以庸才,驟居重位,曾無顯效,孤負明恩。詭譎多端,苞藏莫測,但結(jié)連于兇險,獨陷害于賢良。罪既貫盈,理須竄殛?少H密州司戶,再貶長流崖州百姓,委御史臺賜自盡!笔侨諗赜谏蠔|門外。又敕:“張廷范性唯庸妄,志在回邪,不能保慎寵榮,而乃苞藏兇險。密交柳璨,深結(jié)玄暉,晝議宵行,欺天負地。神祇共怒,罪狀難原。宜除名,委河南府于都市集眾,以五車分裂。溫鑾、裴磵、張茂樞并除名,委于御史臺所在賜自盡。柳璨弟瑀、瑊,送河南府決殺! 三年春正月乙卯朔,全忠以四鎮(zhèn)之師七萬,會河北諸軍,屯于深州樂城。戊午,敕右拾遺柳瑗貶洺州雞澤尉,璨疏屬也。乙丑,全忠自汴河赴魏州。丙寅,制:“定亂安國功臣、鎮(zhèn)海鎮(zhèn)東軍節(jié)度、浙江東西道觀察處置等使、淮南東面行營招討營田安撫兩浙鹽鐵制置發(fā)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守侍中、兼中書令、杭越兩州刺史、上柱國、吳王、食邑九千戶、實封五百戶錢镠,總臨兩鎮(zhèn),制撫三吳。道途阻艱,未行冊命,宜令所司擇日備禮。”己巳夜,魏博節(jié)度使羅紹威殺其衙內(nèi)親軍八千人。戊午,全忠自內(nèi)黃入魏州。是月,魏博衙外兵五萬自歷亭還,分據(jù)紹威貝、博等州,汴軍攻圍之。壬申,敕:“相國總百揆魏王頃辭冊命,宜令所司再行冊禮!毙了龋瑖颖O(jiān)奉:“奉去年十一月五日敕文,應(yīng)國學每年與諸道等一例解送兩人,今監(jiān)生郭應(yīng)圖等六十人連狀論訴!彪分迹骸叭∈恐,明經(jīng)極重,每年人數(shù),已有舊規(guī),去夏條疏,蓋防渝濫。今國子監(jiān)、河南府俱有論奏,所試明經(jīng),宜令準常年例解送禮部,放人多少,酌量施行。但不徇囑求,無致僥幸。付所司!倍录咨晁罚翰┕(jié)度使羅紹威宜許于本鎮(zhèn)置三代私廟。癸卯。敕今年禮部所放進士,據(jù)依去年人數(shù)外,更放兩人。 三月甲寅朔。甲戌,敕:“河中、昭義管內(nèi),俱有慈州,地里相去不遠,稱謂時聞錯誤,其昭義管內(nèi)慈州宜改為惠州!比尚,全忠奏河中判官劉崇子匡圖,今年進士登第,遽列高科,恐涉群議,請禮部落下。戊寅,制元帥梁王可兼領(lǐng)諸道鹽鐵轉(zhuǎn)運等使,判度支戶部事,充三司都制置使。辛巳,敕貶西都留守判官、左諫議大夫鄭賨崖州司戶,尋賜死。四月甲申朔,日有蝕之,在胃十二度。戊申,魏博羅紹威奏:“臣當管博州聊城縣、武陽莘縣武水博平高堂等五縣,皆于黃河東岸,其鄉(xiāng)村百姓渡河輸稅不便,與天平軍管界接連,請割屬鄆!睆闹。 五月癸酉朔,追贈故荊南節(jié)度使成汭、鄂岳節(jié)度使杜洪官爵,仍于本州立祠廟,從全忠奏也。丙申,敕:“天祐二年九月二十日于金州置戎昭軍,割均、房二州為屬郡。比因馮行襲葉贊元勛,克宣丕績,用獎濟師之效,遂行割地之權(quán)。今命帥得人,疇庸有秩,其戎昭軍額宜停,其均、房二州卻還山南東道收管!绷鹿镂此罚咨,敕:“襄州近因趙匡凝作帥,請別立忠義軍額,既非往制,固是從權(quán)。忠義軍額宜停廢,依舊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奔汉,權(quán)右唐州事衛(wèi)審符奏,州郭凋殘,又不居要路,請移理所于泌陽縣,從之。制以京兆尹、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為青州節(jié)度使,代王重師;以重師代建為京兆尹。壬寅,敕:“文武百僚每月一度入閣于貞觀殿。貞觀大殿,朝廷正衙,遇正至之辰,受群臣朝賀。比來視朔,未正規(guī)儀,今后于崇勛殿入閣。付所司!弊笫斑z、充史館修撰裴瑑以堂叔母危疾在濟源,無兄弟侍疾,乞假寧省,從之。七月壬子朔。己未,全忠始自魏州歸大梁,魏博六州平定。檢校工部尚書、守宗正卿、嗣邠王震停見任,落下襲封,以請告于外也。辛未,皇妹永明公主薨,罷朝三日。 八月甲辰,全忠復(fù)自汴州北渡河,攻滄州。乙未,魏博奏割貝州永濟、廣宗,相州臨河、內(nèi)黃、洹水、斥丘等六縣隸魏州,從之。 九月辛亥朔。丁卯,全忠在軍至滄州,軍于長蘆。是月積陰霖雨不止,差官宗禜都門。十月乙未,兩浙錢镠請于本鎮(zhèn)立三代私廟,從之。 十一月庚戌朔。丙子,廢牛羊司。御廚肉河南府供進,所有進到牛羊,便付河南府收管。十二月己卯朔,淮南偽署宣歙觀察使、檢校司徒王茂章可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從錢镠奏也。茂章背楊渥,以宣州降錢镠故也。己丑,全忠奏文武兩班一、五、九朝日,元帥府排比廊飧。敕曰:“百官入朝,兩廊賜食,遷都之后,有司官闕供。元帥梁王欲整大綱,復(fù)行故事,俾其班列,益認優(yōu)隆,宜賜詔獎飾!奔壮剑雨柟(jié)度副使孫乘貶崖州司戶,尋賜自盡。閏十二月己酉朔,福建百姓僧道詣闕,請為節(jié)度使王審知立德政碑,從之。乙丑,華州鎮(zhèn)國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額及興德府名,并宜停廢,復(fù)為華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仍隸同州為支郡,所管華、商兩州諸縣,先升次赤,次畿并罷,宜依舊名。西都佑國軍作鎮(zhèn)已來,未有屬郡,其金州、商州宜隸為屬郡。京兆府奉先縣本屬馮翊,櫟陽連接下邽,奉先縣宜卻隸同州,櫟陽宜隸華州。丙寅,奪西川節(jié)度使王建在身官爵。戊辰,李克用與幽州之眾同攻潞州,全忠守將丁會以澤、潞降太原,克用以其子嗣昭為留后。甲戌,全忠燒長蘆營旋軍,聞潞州陷故也。乙亥,貶興唐府少尹孫秘長流愛州,尋賜死,孫乘弟也。 四年春正月戊寅朔。壬寅,全忠自長蘆至大梁,天子遣御史大夫薛貽矩赍詔慰勞。全忠自弒昭宗之后,岐、蜀、太原,連兵牽制,關(guān)西日削。幸羅紹威殺牙軍,全獲魏博六州。將行篡代,欲威臨河朔,乃再興師臨幽、滄,冀仁恭父子乞盟,則與之相結(jié),以固王镕、紹威之心。而自秋迄冬,攻滄州無功,及聞丁會失守,燒營遽還。路由魏州,羅紹威知失勢,恐兵襲己,深贊篡奪之謀,他日如王受禪,必罄六州軍賦以助大禮,全忠深感之。至大梁,會薛貽矩來,乃以臣禮見全忠。貽矩承間密陳禪代之謀,全忠心德之。貽矩還奏曰:“元帥有受代意,陛下深體時事,去茲重負!钡墼唬骸按宋崴貞岩。”乃降詔元帥以二月行傳禪之禮,全忠偽辭。 二月壬子,詔文武百官以今月七日齊赴元帥府。癸丑,宰相百官辭,全忠以未斷表為詞。 三月戊寅朔,全忠令大將李思安率兵三萬,合魏博之眾,攻掠幽州。思安頓兵臨其郛,會仁恭子守光率兵赴援,思安乃還。庚寅,詔薛貽矩再使大梁,達傳位之旨。甲辰,詔曰: 敕宰臣文武百辟,藩岳庶尹,明聽朕言。夫大寶之尊,神器之重,儻非德充宇宙,功濟黔黎,著重華納麓之功,彰文命導川之績,允熙帝載,克代天工,則何以統(tǒng)御萬邦,照臨八極。元帥梁王,龍顏瑞質(zhì),玉理奇文,以英謀睿武定寰瀛,以厚澤深仁撫華夏。神功至德,絕后光前,緹油罕紀其鴻勛,謳誦顯歸于至化。二十年之功業(yè),億兆眾之推崇,邇無異言,遠無異望。朕惟王圣德,光被八纮,宜順玄穹,膺茲寶命。況天文符瑞,雜沓宣明,虞夏昌期,顯于圖箓。萬機不可以久曠,天命不可以久違,神祇葉心,歸于有德。朕敬以天下,傳禪圣君,退居舊藩,以備三恪。今敕宰臣張文蔚、楊涉等率文武百僚,備法駕奉迎梁朝,勉厲肅恭,尊戴明主。沖人釋茲重負,永為虞賓,獲奉新朝,慶泰兼極。中外列辟,宜體朕懷。 乙酉,乃以中書侍郎、平章事張文蔚充冊使,禮部尚書蘇循為副。中書侍郎、平章事楊涉押傳國寶使,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張策為副。御史大夫薛貽矩為押金寶使,左丞趙光逢為副。甲午,文蔚押文武百僚赴大梁。甲子,行事。冊曰: 皇帝若曰:咨爾天下兵馬元帥、相國總百揆梁王,朕每觀上古之書,以堯舜為始者,蓋以禪讓之典垂于無窮。故封泰山,禪梁父,略可道者七十二君,則知天下至公,非一姓獨有。自古明王圣帝,焦思勞神,惴若納隍,坐以待旦,莫不居之則兢畏,去之則逸安。且軒轅非不明,放勛非不圣,尚欲游于姑射,休彼大庭。矧乎歷數(shù)尋終,期運久謝,屬于孤藐,統(tǒng)御萬方者哉!況自懿祖之后,嬖幸亂朝,禍起有階,政漸無象。天綱幅裂,海水橫流,四紀于茲,群生無庇。洎乎喪亂,誰其底綏。洎于小子,粵以幼年,繼茲衰緒。豈茲沖昧,能守洪基?惟王明圣在躬,體于上哲。奮揚神武,戡定區(qū)夏,大功二十,光著冊書。北越陰山,南逾瘴海,東至碣石,西暨流沙,懷生之倫,罔不悅附。矧予寡昧,危而獲存。今則上察天文,下觀人愿,是土德終極之際,乃金行兆應(yīng)之辰。況十載之間,彗星三見,布新除舊,厥有明征,謳歌所歸,屬在睿德。今遣持節(jié)、銀青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文蔚等,奉皇帝寶綬,敬遜于位。于戲!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天祿永終。王其祗顯大禮,享茲萬國,以肅膺天命。 全忠建國,奉帝為濟陰王,遷于曹州,處前刺史氏叔琮之第。時太原、幽州、鳳翔、西川猶稱天祐正朔。天祐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帝為全忠所害,時年十七,仍謚曰哀皇帝,以王禮葬于濟陰縣之定陶鄉(xiāng)。中興之初,方備禮改卜,遇國喪而止。明宗時就故陵置園邑,有司請謚曰昭宣光烈孝皇帝,廟號“景宗”。中書覆奏少帝行事,不合稱宗,存謚而已。知禮者亦以宣、景之謚非宜,今只取本謚,載之于紀。 史臣曰:悲哉!土運之將亡也,五常殆盡,百怪斯呈,宇縣瓜分,皇圖瓦解。昭宗皇帝英猷奮發(fā),志憤陵夷,旁求奇杰之才,欲拯淪胥之運。而世途多僻,忠義俱亡,極爵位以待賢豪,罄珍奇而托心腹。殷勤國士之遇,罕有托孤之賢,豢豐而犬豕轉(zhuǎn)獰,肉飽而虎狼逾暴。五侯九伯,無非問鼎之徒;四岳十連,皆畜無君之跡。雖蕭屏之臣扼腕,巖廊之輔痛心,空銜毀室之悲,寧救喪邦之禍?及扶風西幸,洛邑東遷,如寄珠于盜跖之門,蓄水于尾閭之上,往而不返,夫何言哉!至若川竭山崩,古今同嘆;虎爭龍戰(zhàn),興替無常?v胠篋之不仁,亦攫金之有道。曹操請刑于椒壺,蓋迫陰謀;馬昭拒命于凌云,窘于見討。誠知丑跡,得以為詞,而全忠所行,止于殘忍。況自岐遷洛,天子塊然,六軍盡斥于秦人,四面皆環(huán)于汴卒。冕旒如寄,纖芥為疑,迎鑾未及于崇朝,剚刃已聞于涂地。立嗣君于南面,斃母后于中闈,黃門與禁旅皆殲,宗室共衣冠并殪。復(fù)又盜鐘掩耳,嫁禍于人。何九六之數(shù)窮,偶天人之道盡,目擊斯亂,言之傷心。哀帝之時,政由兇族。雖揖讓之令,有類于山陽;而凌逼之權(quán),過逾于侯景。人道浸薄,陰騭難征,然以此受終,如何延永! 贊曰:勛華受命,揖讓告終。逆取順守,仁道已窮。暴則短祚,義則延洪。虞賓之禍,非止一宗。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