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舊唐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玄宗元獻(xiàn)皇后楊氏 肅宗張皇后 肅宗韋妃 肅宗章敬皇后吳氏 代宗崔妃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 代宗貞懿皇后獨(dú)孤氏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 德宗韋妃順宗莊憲皇后王氏 憲宗懿安皇后郭氏 憲宗孝明皇后鄭氏 女學(xué)士尚宮宋氏穆宗恭僖皇后王氏 敬宗郭貴妃 穆宗貞獻(xiàn)皇后蕭氏 穆宗宣懿皇后韋氏 武宗王賢妃 宣宗元昭皇后晁氏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 昭宗積善皇后何氏 玄宗元獻(xiàn)皇后楊氏,弘農(nóng)華陰人。曾祖士達(dá),隋納言,天授中,以則天母族,追封士達(dá)為鄭王,贈太尉。父知慶,左千牛將軍,贈太尉、鄭國公。后景云元年八月選入太子宮。時太平公主用事,尤忌東宮。宮中左右持兩端,而潛附太平者,必陰伺察,事雖纖芥,皆聞于上,太子心不自安。后時方娠,太子密謂張說曰:“用事者不欲吾多息胤,恐禍及此婦人,其如之何?”密令說懷去胎藥而入。太子于曲室躬自煮藥,醺然似寐,夢神人覆鼎。既寤如夢,如是者三。太子異之,告說。說曰:“天命也,無宜他慮!奔榷秸D,后果生肅宗。太子妃王氏無子,后班在下,后不敢母肅宗。王妃撫鞠,慈甚所生。開元中,肅宗為忠王,后為妃,又生寧親公主。張說以舊恩特承寵異,說亦奇忠王儀表,心知運(yùn)歷所鐘,故寧親公主降說子垍。 開元十七年,后薨,葬細(xì)柳原,玄宗命說為志文,其銘云:“石獸澀兮綠苔黏,宿草殘兮白露霑。園寢閉兮脂粉膩,不知何年開鏡奩!倍哪,忠王立為皇太子。至德元年,肅宗即位于靈武。二載五月,玄宗在蜀,誥曰:“圣人垂范,是推顧復(fù)之恩;王者建極,抑有追尊之禮。蓋母以子貴,德以謚尊。故妃弘農(nóng)楊氏,特稟坤靈,久厘陰教。往以續(xù)涂山之慶,降華渚之祥。誕發(fā)異圖,載光帝業(yè)。而冊命猶闕,幽靈尚牴。夏王繼統(tǒng),方軫陽城之恩;漢后褒榮,庶協(xié)昭靈之稱。宜于彼追冊為元獻(xiàn)太后!睂殤(yīng)二年正月,祔葬泰陵。 肅宗張皇后,本南陽西鄂人,后徙家昭應(yīng)。祖母竇氏,玄宗母昭成皇太后之妹也。昭成為天后所殺,玄宗幼失所恃,為竇姨鞠養(yǎng)。景云中,封鄧國夫人,恩渥甚隆。其子去惑、去疑、去奢、去逸,皇姨弟也,皆至大官。去盈尚玄宗女常芬公主。去逸生后,天寶中,選入太子宮為良娣。后弟清,又尚大寧郡主。 后辯惠豐碩,巧中上旨。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太子與良娣俱從,車駕渡渭,百姓遮道請留太子收復(fù)長安。肅宗性仁孝,以上皇播越,不欲違離左右;抡呃罹钢覇⑻诱埩,良娣贊成之,白于玄宗。太子如靈武,時賊已陷京師,從官單寮,道路多虞。每太子次舍宿止,良娣必居其前。太子曰:“捍御非婦人之事,何以居前?”良娣曰:“今大家跋履險(xiǎn)難,兵衛(wèi)非多,恐有倉卒,妾自當(dāng)之,大家可由后而出,庶幾無患!奔爸领`武,產(chǎn)子,三日起,縫戰(zhàn)士衣。太子勞之曰:“產(chǎn)忌作勞,安可容易?”后曰:“此非妾自養(yǎng)之時,須辦大家事!泵C宗即位,冊為淑妃。贈父太仆卿去逸左仆射,母竇氏封義章縣主,姊李曇妻封清河郡夫人,妹師師封郕國夫人。乾元元年四月,冊為皇后。弟駙馬都尉清加特進(jìn)、太常卿,同正,封范陽郡公;屎髮櫽鰧7浚c中官李輔國持權(quán)禁中,干預(yù)政事,請謁過當(dāng),帝頗不悅,無如之何。后于光順門受外命婦朝,親蠶苑中,內(nèi)外命婦相見,儀注甚盛。先在靈武時,太子弟建寧王倓為后誣譖而死。自是太子憂懼,常恐后之構(gòu)禍,乃以恭遜取容,后以建寧之隙,常欲危之。張后生二子:興王佋、定王侗。興王早薨,侗又孩幼,故儲位獲安。 寶應(yīng)元年四月,肅宗大漸,后與內(nèi)官朱輝光、馬英俊、啖廷瑤、陳仙甫等謀立越王系,矯詔召太子入侍疾。中官程元振、李輔國知其謀,及太子入,二人以難告,請?zhí)釉陲w龍廄。元振率禁軍收越王,捕朱輝光等。俄而肅宗崩,太子監(jiān)國,遂移后于別殿,幽崩。誅馬英俊,女道士許靈素配流,山人申大芝賜死,駙馬都尉清貶硤州司馬,弟延和郡主婿鴻臚卿潛貶郴州司馬,舅鴻臚卿竇履信貶道州刺史。 肅宗韋妃。父元珪,兗州都督。肅宗為忠王時,納為孺人,及升儲位,為太子妃,生兗王僴、絳王佺、永和公主、永穆公主。天寶中,宰相李林甫不利于太子,妃兄堅(jiān)為刑部尚書,林甫羅織,起柳勣之獄,堅(jiān)連坐得罪,兄弟并賜死。太子懼,上表自理,言與妃情義不睦,請離婚,玄宗慰撫之,聽離。妃遂削發(fā)被尼服,居禁中佛舍。西京失守,妃亦陷賊。至德二年,薨于京城。 肅宗章敬皇后吳氏,坐父事沒入掖庭。開元二十三年,玄宗幸忠王邸,見王服御蕭然,傍無媵侍,命將軍高力士選掖庭宮人以賜之,而吳后在籍中。容止端麗,性多謙抑,寵遇益隆。明年,生代宗皇帝。二十八年薨,葬于春明門外。 代宗即位之年十二月,群臣以肅宗山陵有期,準(zhǔn)禮以先太后祔陵廟。宰臣郭子儀等上表曰: 儷宸極者,允歸于淑德;謚徽號者,必副于鴻名。當(dāng)履運(yùn)而承天,則因心而追往,此先王之明訓(xùn),圣人之茂典也。伏惟先太后圓精挺質(zhì),方祗稟秀。禎符協(xié)于四星,典禮敦于萬國,得元和之正氣,韞霄漢之清英。顧史求箴,道先于壺則;捴謙率禮,教備于中闈。太陰無昃朓之征,丙殿有祝延之慶。尊敬師傅,佩服禮經(jīng),勤于蘋藻之薦,罔貴珩璜之飾。徽音允穆,嘉慶聿彰,憲度輔佐之勞,緝熙玄默之化,足以光昭宗祀,作配紫微。豈《騶虞》之風(fēng),行于江、漢之域;《葛覃》之詠,起自岐陽之下。爰膺歷數(shù),作啟圣明,大拯艱難,永清夷夏。雖復(fù)文母成周王之業(yè),慶都誕帝堯之圣,異代同符,彼多慚德。昊蒼不吊,圣善長違。當(dāng)圓魄之成,玉英早落;有坤儀之美,象服未加。悲懷于先遠(yuǎn)之辰,感慟于易名之日。伏以山陵貞兆,良吉有期,虞祔之儀,式資配享。率由故實(shí),敬奉嘉名。謹(jǐn)按謚法:“敬慎高明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夙興夜寐曰敬,齊莊中正曰敬。”敢遵先典,仰圖懿德,謹(jǐn)上尊謚曰章敬皇后。 二年三月,祔葬建陵。啟春明門外舊壟,后容狀如生,粉黛如故,而衣皆赭黃色,見者駭異,以為圣子符兆之先。 后父令珪,寶應(yīng)初贈太尉;母李氏,贈秦國夫人。叔令瑤,拜太子家令,封馮翊郡公;令瑜,太子右諭德,封濟(jì)陰郡公。后兄溆,鴻臚少卿,封鄄城縣公;澄,太子賓客,濮陽縣公;湊,太子詹事,臨濮縣公;并加開府儀同三司。溆位終金吾大將軍,湊位終京兆尹,見《外戚傳》。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吳興人,世為冠族。父易直,秘書監(jiān)。開元末,以良家子選入東宮,賜太子男廣平王。天寶元年,生德宗皇帝。祿山之亂,玄宗幸蜀,諸王、妃、主從幸不及者,多陷于賊,后被拘于東都掖庭。及代宗破賊,收東都,見之,留于宮中,方經(jīng)略北征,未暇迎歸長安。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及朝義敗,復(fù)收東都,失后所在,莫測存亡。代宗遣使求訪,十余年寂無所聞。德宗即位,下詔曰:“王者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則事天莫先于嚴(yán)父,事地莫盛于尊親。朕恭承天命,以主社稷,執(zhí)珪璧以事上帝,祖宗克配,園寢永終。而內(nèi)朝虛位,闕問安之禮,銜悲內(nèi)惻,憂戀終歲。思欲歷舟車之路,以聽求音問,而主茲重器,莫匪深哀。是用仰稽舊儀,敬崇大號,舉茲禮命,式遵前典。宜令公卿大夫稽度前訓(xùn),上皇太后尊號! 建中元年十一月,遙尊圣母沈氏為皇太后,陳禮于含元殿庭,如正至之儀。上袞冕出自東序門,立于東方,朝臣班于位,冊曰:“嗣皇帝臣名言:恩莫重于顧復(fù),禮莫貴于徽號,上以展愛敬之道,下以正《春秋》之義,則祖宗之所稟命,臣子之所盡心,尊尊親親,此焉而在。兩漢而下,帝王嗣位,崇奉尊稱,厥有舊章。永惟丕烈,敢墜前典,臣名謹(jǐn)上尊號曰皇太后。”帝再拜,歔唏不自勝,左右皆泣下。仍以睦王述為奉迎皇太后使,工部尚書喬琳副之,候太后問至,升平公主宜備起居。于是分命使臣,周行天下。明年二月,吉問至,群臣稱賀,既而詐妄。自是詐稱太后者數(shù)四,皆不之罪,終貞元之世無聞焉。 德宗敦崇外族,贈太后父易直太師,易直子庫部員外郎介福贈太傅,介福子德州刺史士衡贈太保,易直第二子秘書少監(jiān)震贈太尉;時沈氏封贈拜爵者百余人。貞元七年,詔外曾祖隋陜令沈琳贈司徒,追封徐國公,與外祖贈太師易直等立五廟,以琳為始,緣祠廟所須,官給。后無近屬,惟族子房為近,德宗用為金吾將軍,主沈氏之祀。 憲宗即位之年九月,禮儀使奏:“太后沈氏厭代登真,于今二十七載,大行皇帝至孝惟深,哀思罔極。建中之初,已發(fā)明詔,舟車所至,靡不周遍,歲月滋深,迎訪理絕。按晉庾蔚之議,尋求三年之后,又俟中壽而服之。今參詳禮例,伏請以大行皇帝啟攢宮日,百官舉哀于肅章門內(nèi)之正殿,先令有司造祎衣一副,發(fā)哀日令內(nèi)官以祎衣置于幄。自后宮人朝夕上食,先啟告元陵,次告天地宗廟、昭德皇后廟。太皇太后謚冊,造神主,擇日祔于代宗廟。其祎衣備法駕奉迎于元陵祠,復(fù)置于代宗皇帝袞衣之右。便以發(fā)哀日為國忌!痹t如奏。其年十一月,冊謚曰睿真皇后,奉神主祔于代宗之室。 代宗崔妃,博陵安平人。父峋,秘書少監(jiān)。母楊氏,韓國夫人。天寶中,楊貴妃寵幸,即妃之姨母也。時韓國、虢國之寵,冠于戚里。時代宗為廣平王,故玄宗選韓國之女,嬪于廣平邸,禮儀甚盛。生召王偲。初,妃挾母氏之勢,性頗妒悍,及西京陷賊,母黨皆誅,妃從王至靈武,恩顧漸薄,達(dá)京而薨。 代宗貞懿皇后獨(dú)孤氏,父穎,左威衛(wèi)錄事參軍,以后貴,贈工部尚書。后以美麗入宮,嬖幸專房,故長秋虛位,諸姬罕所進(jìn)御。后始冊為貴妃,生韓王迥、華陽公主。華陽聰悟過人,能候上顏色,發(fā)言必隨喜慍。上之所賞,則因而美之;上之所惡,則曲以全之,由是鐘愛特異。大歷九年,公主薨,上嗟悼過深,數(shù)日不視朝。宰臣等因中使吳承倩附奏,言修短常理,以社稷之重,宜節(jié)哀視事。初,公主疾,上令宗師道教,名曰瓊?cè)A真人。及疾亟,上親自臨視,屬纊之際,嚙傷上指,其愛念如此。上既未聽朝,宰臣等諫曰:“公主夙成神悟,仁眷特鐘,嘗禱必親,已承減膳,幽明遽間,倍軫慈衷。臣等微誠,無由感達(dá)。伏惟陛下守累圣之公器,御群生之重畜,夷百戰(zhàn)之艱患,撫四海之傷殘。虜候?yàn)橛,戎師近警,一言萬務(wù),裁成圣心,得失謬于毫厘,安危存于晷刻。伏慮顧懷猶切,神志未和,眾情以之不寧,臣子以之兢悸。伏愿抑周喪之私痛,均品物于至公,下慰黔黎,上安宗社!鄙鲜悸牫。 大歷十年五月,貴妃薨,追謚曰貞懿皇后,殯于內(nèi)殿,累年不忍出宮。十三年十月方葬,命宰臣常袞為哀冊曰: 維大歷十年,歲在辛卯,十月辛酉朔。六日丙寅,貴妃獨(dú)孤氏薨。粵明日,追謚曰貞懿皇后,殯于內(nèi)殿之西階。十三年十月癸酉,乃命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常袞持節(jié)冊命。以其月二十五日丁酉,遷座于莊陵,禮也。素紗列位,黼奕周庭,輅升玉綴,軒珠欞;实鄣葵[掖以追懷,感麟跡而增慟,備百禮以殷遣,命六宮而哀送。宗祝薦告,司儀降收,爰詔侍臣,紀(jì)垂鴻休。其辭曰: 祚祉悠久,寵靈誕受,元魏戚藩,周、隋帝后。五侯迭興,七貴居右,肇啟皇運(yùn),光膺文母。纘女是因,以綱大倫,生知陰教,育我蒸人。瑞云呈彩,瑤星降神,聰明睿智,婉麗貞仁。惟昔天監(jiān),搜求才淑,龍德在田,葛覃于谷。周姜胥宇,漢后推轂,王業(yè)惟艱,嬪風(fēng)已穆。繼文傳圣,嗣徽克令,不曜其光,乃終有慶。祗奉園寢,肅恭靈命,越在哀煢,聿追孝敬。文織絲組,朱綠玄黃,上供祭服,以祀明堂。法度有節(jié),不待珩璜,篇訓(xùn)之制,自盈縑緗。敘我邦族,風(fēng)于天下,始于憂勤,協(xié)成王化。慈厚諸女,寵臨下嫁,登進(jìn)賢才,勞謙日夜。服繒示儉,脫簪申誡,訪問后言,宴游夙退。內(nèi)加群娣,動有矜誨;外睦諸親,泣辭封拜。闕翟有日,親蠶俟時,忽歸清漢,言復(fù)方祗。萬乘悼懷,群臣慕思,玉衣追慶,金鈿同儀。嗚呼哀哉!去昭陽兮窅然,乘云駕兮何在?人代宛兮如舊,炎涼倏兮已改。翠葆森以成列,素旗儼而相待。言從玉兆之貞,永牴瑤華之彩。別長秋之西苑,過望春兮南登,招帝子于北渚,從母后于東陵。下土清兮動金翠,外無像兮中有馮,合簫挽以攢咽,結(jié)云雨之凄凝。吾君感于幽期,俯層亭而望思,慘嬪媛以延踔,極容衛(wèi)以盡時。搖巾袂兮遠(yuǎn)訣,隔軒檻兮群悲,不復(fù)見兮回御輦,傷如何兮軫睿慈。下蘭皋兮背芷陽,旌悠悠兮野蒼蒼,帶白花兮掩淚,衣玄帉兮斷腸。當(dāng)盛明兮共樂,忽幽處兮獨(dú)傷,去故廷兮日遠(yuǎn),即新宮兮夜長。襚無文繡之飾,器無珠貝之藏,蓋自我之立制,刑有國之大方。嗚呼哀哉!見送往之空歸,嘆終焉之如此,方士神兮是與非,甘泉畫兮疑復(fù)似。遺音在于玉瑱,陳跡留于金所,獻(xiàn)萬壽兮無期,存《二南》之余美。 帝追思不已,每事欲極哀情。常袞當(dāng)代才臣,詔為哀詞,文旨凄悼,覽之者惻然。華陽公主先葬于城東,地卑濕,至是徙葬,祔于莊陵之園,故哀詞云:“招帝子于北渚,從母后于東陵!蹦嗽t常參官為挽歌,上自選其傷切者,令挽士歌之。大歷初,后寵遇無雙,以恩澤官其宗屬,叔太常少卿卓為少府監(jiān),后兄良佐太子中允。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父遇,官至秘書監(jiān)。德宗為魯王時,納后為嬪。上元二年,生順宗皇帝,特承寵異。德宗即位,冊為淑妃。貞元二年,妃病。十一月甲午,冊為皇后,是日崩于兩儀殿。臨畢,素服視事。既大殮成服,百僚服三日而釋,用晉文明后崩天下發(fā)哀三日止之義,上服凡七日而釋。謚曰昭德。初,令兵部侍郎李紓撰謚冊,文既進(jìn),帝以紓文謂皇后曰“大行皇后”非禮,留中不出。詔翰林學(xué)士吳通玄為之,通玄又云“咨后王氏”,議者亦以為非。知禮者以貞觀中岑文本撰文德皇后謚冊曰“皇后長孫氏”,斯得之矣。五月,葬于靖陵。后母郕國夫人鄭氏請?jiān)O(shè)祭,詔曰:“祭筵不可用假花果,欲祭者從之。”自是宗室諸親,及李晟、渾瑊、神策六軍大將皆設(shè)祭。自啟攢后,日數(shù)祭,至發(fā)引方止。宰臣韓滉為哀冊。又命宰相張延賞、柳渾撰《昭德皇后廟樂章》,既進(jìn),上以詞句非工,留中不下,令學(xué)士吳通玄別撰進(jìn)。初,后為淑妃,德宗贈后父遇揚(yáng)州大都督,遇子果眉州司馬,甥侄拜官者二十余人。永貞元年十一月,徙靖陵,祔葬于崇陵。 德宗韋賢妃,不知氏族所出,初為良娣,貞元二年,冊為賢妃。性敏惠,言無茍容,動必由禮,德宗深重之,六宮師其德行。及德宗崩,請于崇陵終喪紀(jì),因侍于寢園。元和四年薨。 順宗莊憲皇后王氏,瑯邪人。曾祖思敬,試太子賓客;祖難得,贈潞州都督,封瑯邪郡公;父顏,金紫光祿大夫、衛(wèi)尉卿。后幼以良家子選入宮為才人,順宗在藩時,代宗以才人賜之,時年十三。大歷十三年,生憲宗皇帝,立為宣王孺人。順宗升儲,冊為良娣。后言容恭謹(jǐn),宮中稱其德行。順宗即位,疾恙未平,后供侍醫(yī)藥,不離左右。屬帝不能言,冊禮將行復(fù)止。及永貞內(nèi)禪,冊為太上皇后。元和元年正月,順宗晏駕,五月,尊太上皇后為皇太后,冊禮畢,憲宗御紫宸殿宣赦。太后居興慶宮。后性仁和恭遜,深抑外戚,無絲毫假貸,訓(xùn)厲內(nèi)職,有母儀之風(fēng)焉。元和十一年三月,崩于南內(nèi)之咸寧殿,謚曰莊憲皇后。 初,太常少卿韋纁進(jìn)謚議,公卿署定,欲告天地宗廟。禮院奏議曰:“謹(jǐn)按《曾子問》:‘賤不誄貴,幼不誄長,禮也!耪咛熳臃Q天以誄之,皇后之謚,則讀于廟!督技Y》引《白虎通》曰:‘皇后何所謚之,以為于廟!衷唬骸屎鬅o外事,無為于郊!秱鳌吩唬骸孰m天子,必有尊也。’準(zhǔn)禮,賤不得誄貴,子不得爵母。所以必謚于廟者,謚宜受成于祖宗;故天子謚成于郊,后妃謚成于廟。今請準(zhǔn)禮,集百官連署謚狀訖,讀于太廟,然后上謚于兩儀殿。既符故事,允合禮經(jīng)!睆闹。初稱謚并云莊憲皇太后,禮儀使鄭絪奏議:“奏、漢已來,天子之后稱皇后,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崩亦如之。加‘太’字者,所以別尊稱也。國朝典禮,皆依舊制。開元六年正月,太常奏昭成皇太后謚號,以牒禮部,禮部非之。太常報(bào)曰:‘入廟稱后,義系于夫;在朝稱太后,義系于子!溯d于史冊,垂之不刊。今百司移牒及奏狀,參詳?shù)涔剩植缓铣;如謚冊入陵,神主入廟,即當(dāng)去之!逼淠臧嗽,祔葬于豐陵。后生福王綰,漢陽、云安、遂安三公主。后之祖、父、母、弟見《外戚傳》。 憲宗懿安皇后郭氏,尚父子儀之孫,贈左仆射、駙馬都尉曖之女。母代宗長女升平公主。憲宗為廣陵王時,納后為妃。以母貴,父、祖有大勛于王室,順宗深寵異之。貞元十一年,生穆宗皇帝。元和元年八月,冊為貴妃。八年十二月,百僚拜表請立貴妃為皇后,凡三上章。上以歲暮,來年有子午之忌,且止。帝后庭多私愛,以后門族華盛,慮正位之后,不容嬖幸,以是冊拜后時。元和十五年正月,穆宗嗣位,閏正月,冊為皇太后,陳儀宣政殿庭,冊曰: 嗣皇帝臣名再拜言:伏以正坤元,母天下,符至德以升大號,因晉運(yùn)而飾鴻徽,煥乎前聞,焯彼古訓(xùn),以極尊尊親親之義,明因天事地之經(jīng),有自來矣。伏惟大行皇帝貴妃,大虹毓慶,霽月披祥,導(dǎo)靈派于昭回,揖殊仁于氣母,范圍百行,表飭六宮,粵在中闈,流宣陰教,輔佐先圣,勤勞庶工。顧以沖眇,遭罹閔兇,荷成命于守器之時,奉寶圖于鑄鼎之日,哀纏易月,痛鉅終天。而四海無虞,萬邦有截,仰惟顧復(fù)之德,敢揚(yáng)圣善之風(fēng),謹(jǐn)上尊號曰皇太后。 是日,百僚稱慶,外命婦奉賀光順門。詔皇太后曾祖贈太保,追封岐國公敬之,贈太傅,太后父駙馬都尉曖贈太尉,母虢國大長公主贈齊國大長公主,后兄司農(nóng)卿釗為刑部尚書、鏦為金吾大將軍。 太后居興慶宮,帝每月朔望參拜,三朝慶賀,帝自率百官詣門上壽;蛴隽汲矫谰,六宮命婦,戚里親屬,車騎駢噎于南內(nèi),鑾佩之音,鏘如九奏。穆宗意頗奢縱,朝夕供御,尤為華侈。太后嘗幸驪山,登石甕寺,上命景王率禁軍侍從,帝自于昭應(yīng)奉迎,游豫行樂,數(shù)日方還。敬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 及寶歷季年,兇徒竊發(fā),昭愍暴殞,內(nèi)外震駭;鹿儆{王監(jiān)國,尋又加害。太皇太后下令曰:“大行皇帝睿哲多能,對越天命,宜荷九廟之重,永享億年之祚。豈謂奸妖竊發(fā),矯專神器,蠱惑中外,扇誘群情,駭動神人,釁深梟鏡。咨爾江王,聰哲精粹,清明在躬,智算機(jī)閑,玄謀雷發(fā),躬率義勇,大清丑類,允膺當(dāng)璧之符,爰攄枕戈之憤,既殲巨逆,當(dāng)享豐福。是命爾陟于元后,宜令司空、平章事、晉國公度奉冊即皇帝位。”文宗孝而謙謹(jǐn),奉祖母有禮。膳羞珍果,蠻夷奇貢,獻(xiàn)郊廟之后,及三宮而后進(jìn)御。武宗即位,以后祖母之尊,門地素貴,奉之益隆。既而宣宗繼統(tǒng),即后之諸子也,恩禮愈異于前朝。大中年崩于興慶宮,謚曰懿安皇太后,祔葬于景陵。后歷位七朝,五居太母之尊,人君行子孫之禮,福壽隆貴,四十余年,雖漢之馬、鄧,無以加焉。識者以為汾陽社稷之功未泯,復(fù)鐘慶于懿安焉。 憲宗孝明皇后鄭氏,宣宗之母也。蓋內(nèi)職御女之列,舊史殘缺,未見族姓所出、入宮之由。宣宗為光王時,后為王太妃。既即位,尊為皇太后。會昌六年,后弟光夢車中載日月,光芒燭六合,占者曰:“必暴貴!痹掠,武宗崩,宣宗即位,光以元舅之尊,檢校戶部尚書、諸衛(wèi)將軍,出為平盧節(jié)度使。后大中末崩,謚曰孝明。 女學(xué)士、尚宮宋氏者,名若昭,貝州清陽人。父庭芬,世為儒學(xué),至庭芬有詞藻。生五女,皆聰惠,庭芬始教以經(jīng)藝,既而課為詩賦,年未及笄,皆能屬文。長曰若莘,次曰若昭、若倫、若憲、若荀。若莘、若昭文尤淡麗,性復(fù)貞素閑雅,不尚紛華之飾。嘗白父母,誓不從人,愿以藝學(xué)揚(yáng)名顯親。若莘教誨四妹,有如嚴(yán)師。著《女論語》十篇,其言模仿《論語》,以韋逞母宣文君宋氏代仲尼,以曹大家等代顏、閔,其間問答,悉以婦道所尚。若昭注解,皆有理致。貞元四年,昭義節(jié)度使李抱真表薦以聞。德宗俱召入宮,試以詩賦,兼問經(jīng)史中大義,深加賞嘆。德宗能詩,與侍臣唱和相屬,亦令若莘姊妹應(yīng)制。每進(jìn)御,無不稱善。嘉其節(jié)概不群,不以宮妾遇之,呼為學(xué)士先生。庭芬起家受饒州司馬,習(xí)藝館內(nèi),敕賜第一區(qū),給俸料。 元和末,若莘卒,贈河內(nèi)郡君。自貞元七年已后,宮中記注簿籍,若莘掌其事。穆宗復(fù)令若昭代司其職,拜尚宮。姊妹中,若昭尤通曉人事,自憲、穆、敬三帝,皆呼為先生,六宮嬪媛、諸王、公主、駙馬皆師之,為之致敬。進(jìn)封梁國夫人。寶歷初卒,將葬,詔所司供鹵簿。敬宗復(fù)令若憲代司宮籍。文宗好文,以若憲善屬文,能論議奏對,尤重之。 大和中,神策中尉王守澄用事,委信翼城醫(yī)人鄭注、賊臣李訓(xùn),干竊時權(quán)。訓(xùn)、注惡宰相李宗閔、李德裕,構(gòu)宗閔憸邪,為吏部侍郎時,令駙馬都尉沈通賂于若憲,求為宰相。文宗怒,貶宗閔為潮州司戶,柳州司馬,幽若憲于外第,賜死。若憲弟侄女婿等連坐者十三人,皆流嶺表。李訓(xùn)敗,文宗悟其誣構(gòu),深惜其才。若倫、若荀早卒。 穆宗恭僖皇后王氏,越人。父紹卿,婺州金華令。后少入太子宮,元和四年生敬宗。穆宗皇帝立為妃。長慶四年二月,尊為皇太后。昭愍崇重母族,贈紹卿司空,后母張氏贈趙國夫人。文宗即位之初,號寶歷太后。大和八年詔:“伏以皇太后與寶歷太后,每有司行遣,稱號未分,禮式非便,稽諸前代,詔令所施,不斥言太后,以宮名為稱。今寶歷太后居義安殿,宜準(zhǔn)故事稱義安太后! 敬宗郭貴妃,父義,右威衛(wèi)將軍。長慶末,以姿貌選入太子宮。敬宗即位,為才人,生晉王普。帝以少年有子,復(fù)以才人容德冠絕,特寵異之。贈其父禮部尚書,又以兄環(huán)為少府少監(jiān),賜第一區(qū)。俄冊為貴妃。及昭愍遇盜,宮闈變起,文宗即位,尤憐晉王,有若己子,故貴妃禮遇不衰。大和二年晉王薨,帝深嗟惜,贈曰悼懷太子。 穆宗貞獻(xiàn)皇后蕭氏,福建人。初,入十六宅為建安王侍者,元和四年十月,生文宗皇帝。寶歷三年正月,敬宗遇弒,中尉王守澄率兵討賊,迎江王即位。文宗踐祚之日,奉冊曰:“嗣皇帝臣名言:古先哲王之有天下也,必以孝敬奉于上,慈惠浹于下,極誠意以厚人倫,思由近以及遠(yuǎn),故自家而刑國。以臣奉嚴(yán)慈之訓(xùn),承教撫之仁,而長樂尚郁其鴻名,內(nèi)朝未崇于正位,則率土臣子,勤勤懇懇,延頸企踵,曷以塞其心乎!是用特舉彝章,式遵舊典,稽首再拜,謹(jǐn)上穆宗睿文惠孝皇帝妃尊號曰皇太后。伏惟與天合德,義申錫慶,允厘陰教,祗修內(nèi)則。廣六宮之教,參十亂之功,頤神保和,弘覆萬有。” 后因亂去鄉(xiāng)里,自入王邸,不通家問,別時父母已喪,有母弟一人。文宗以母族鮮親,惟舅獨(dú)存,詔閩、越連率于故里求訪。有戶部茶綱役人蕭洪,自言有姊流落。估人趙縝引洪見后姊徐國夫人女婿呂璋,夫人亦不能省認(rèn),俱見太后,嗚咽不自勝。上以為復(fù)得元舅,遂拜金吾將軍、檢校戶部尚書、河陽懷節(jié)度使,遷檢校左仆射、鄜坊節(jié)度使。先是,有自神策兩軍出為方鎮(zhèn)者,軍中多資其行裝,至鎮(zhèn)三倍償之。時有自左軍出為鄜坊者,資錢未償而卒于鎮(zhèn),乃征錢于洪。宰相李訓(xùn)雅知洪詐稱國舅,洪懼,請訓(xùn)兄仲京為鄜坊從事以彌縫之。洪恃與訓(xùn)交,不與所償;又征于卒者之子,洪俾其子接訴于宰相,李訓(xùn)判絕之。左軍中尉仇士良深銜之。時有閩人蕭本者,復(fù)稱太后弟,士良以本上聞,發(fā)洪詐假,自鄜坊追洪下獄,御史臺按鞠,具服其偽,詔長流驩州,賜死于路,趙縝、呂璋亦從坐。洪以偽敗,謂本為真,乃拜贊善大夫,賜緋龜,仍追封其曾祖?zhèn)挒樘#媛敒樘,父俊為太師,賜與鉅萬計(jì)。本,福建人,太后有真母弟,孱弱不能自達(dá),本就之,得其家代及內(nèi)外族屬名諱,復(fù)士良保任之,上亦不疑詐妄。本歷衛(wèi)尉少卿、左金吾將軍。開成二年,福建觀察使唐扶奏,得泉州晉江縣令蕭弘狀,自稱是皇太后親弟,送赴闕庭,詔送御史臺按問,事皆偽妄,詔逐還本貫。開成四年,昭義節(jié)度使劉從諫上章,論蕭本偽稱太后弟,云:“今自上及下,異口同音,皆言蕭弘是真,蕭本是偽。請追蕭弘赴闕,與本證明。若含垢于一時,終取笑于千古!彼煸t御史中丞高元裕、刑部侍郎孫簡、大理卿崔郇三司按弘、本之獄,具,并偽。詔曰: 恭以皇太后族望,承齊、梁之后,僑寓流滯,久在閩中。慶靈鐘集,早歸椒掖,終鮮兄弟,常所咨嗟。朕自臨御已來,便遣尋訪,冀得諸舅,以慰慈顏。而奸濫之徒,探我情抱,因緣州里之近,附會祖先之名,覬幸我國恩,假托我外族。蕭洪之惡跡未遠(yuǎn),蕭本之覆轍相尋,弘之本末,尤更乖戾。三司推鞫,曾無似是之蹤;宰臣參驗(yàn),見其難容之狀。文款繼入,留中久之。朕于視膳之時,頻有咨稟,恭聞處分,惟在真實(shí)。丐沐墮桑,既無可驗(yàn);鑿空作偽,豈得更容?據(jù)其罪狀,合當(dāng)極法,尚為含忍,投之荒裔。蕭本除名,長流愛州;蕭弘配流儋州。 初,蕭洪詐稱國舅十?dāng)?shù)年,兩授旄鉞,寵貴崇于天下。蕭本因士良鄉(xiāng)導(dǎo),發(fā)洪之詐,聯(lián)歷顯榮。及從諫奏論,偽跡難掩,而太后終不獲真弟。 文宗孝義天然,大和中,太皇太后居興慶宮,寶歷太后居義安殿,皇太后居大內(nèi),時號“三宮太后”。上五日參拜,四節(jié)獻(xiàn)賀,皆由復(fù)道幸南內(nèi),朝臣命婦詣宮門起居,上尤執(zhí)禮,造次不失。有司嘗獻(xiàn)新瓜、櫻桃,命獻(xiàn)陵寢宗廟之后,中使分送三宮、十宅。初,有司送三宮物,一例稱賜。帝曰:“物上三宮,安得名賜?”遽取筆涂籍,改“賜”為“奉”。開成中正月望夜,帝于咸泰殿陳燈燭,奏《仙韶樂》,三宮太后俱集,奉觴獻(xiàn)壽,如家人禮,諸親王、公主、駙馬、戚屬皆侍宴。上性恭儉,延安公主衣裾寬大,即時遣還,罰駙馬竇浣兩月賜錢。武宗即位,供養(yǎng)彌謹(jǐn)。蕭太后徙居積慶殿,號積慶太后。會昌中崩,謚曰貞獻(xiàn)。 穆宗宣懿皇后韋氏,武宗昭肅皇帝之母也。事闕 武宗王賢妃。事闕 宣宗元昭皇后晁氏,懿宗皇帝之母也。事闕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僖宗皇帝之母也。事闕 昭宗積善皇后何氏,東蜀人。入侍壽王邸,婉麗多智,特承恩顧,生德王、輝王。昭宗即位,立為淑妃。乾寧中,車駕在華州,冊為皇后。國家自乾符已后,盜滿天下,妖生九重,宮廟榛蕪,奔播不暇。景福之際,奸臣內(nèi)侮,后于蒙塵薄狩之中,嘗膳御侮,不離左右。左關(guān)、右輔之幸,時事危迫,后消息撫御,終獲保全。自岐下還京,崔胤盡誅黃門宦官,每宣諭宰臣,但令宮嬪來往。是時國命奪于朱氏,左右前后,皆是汴人,宮中動息,雖纖芥必聞于朱全忠。宮人常懷惴怵,帝后垂泣相視。天祐初,全忠逼遷輿駕,東幸洛陽。其年八月,昭宗遇弒。翌日,宰相柳璨、獨(dú)孤?lián)p等詐宣皇后令云:“帝為宮人害,輝王祚宜升帝位。”仍尊后為皇太后。遭罹變故,迫以兇威,宮中哭泣,不敢聲聞于外。明年十二月,全忠將僣位,先行九錫,然后受禪。全忠牙將蔣玄暉在洛陽宮知樞密,與太常卿張廷范私議云:“山西、河北未平,禪代無利,請俟蕩定。”欲有咨諫。宣徽副使趙殷衡素與張、蔣不協(xié),且欲代知樞密事,因使于梁,誣告云:“玄暉私于何太后,相與盟詛,誓復(fù)唐室,不欲王受九錫!比掖笈慈涨彩怪谅尻,誅玄暉、廷范、柳璨等,太后亦被害于積善宮,又殺宮人阿秋、阿虔,仍廢太后為庶人。 贊曰:坤德既軌,彤管有煒。韋、武喪邦,毒侔蛇虺。陰教斯僻,嬪風(fēng)浸毀。賢哉長孫,母儀何偉。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jì)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jì)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jì)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jì)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jì)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jì)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jì)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jì)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