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高士廉(子履行 真行) 長孫無忌 高儉,字士廉,渤海蓚?cè)。曾祖飛雀,后魏贈太尉。祖岳,北齊侍中、左仆射、太尉、清河王。父勵,字敬德,北齊樂安王、尚書左仆射、隋洮州刺史。士廉少有器局,頗涉文史。隋司隸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并稱先達,與士廉結(jié)忘年之好,由是公卿藉甚。大業(yè)中,為治禮郎。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見太宗潛龍時非常人,因以晟女妻焉,即文德皇后也。隋軍伐遼,時兵部尚書斛斯政亡奔高麗,士廉坐與交游,謫為朱鳶主簿。事父母以孝聞,嶺南瘴癘,不可同行,留妻鮮于氏侍養(yǎng),供給不足。又念妹無所庇,乃賣大宅,買小宅以處之,分其余資,輕裝而去。尋屬天下大亂,王命阻絕,交趾太守丘和署為司法書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問,北顧彌切。嘗晝寢,夢其母與之言,宛如膝下,既覺而涕泗橫集。明日果得母訊,議者以為孝感之應(yīng)。時欽州寧長真率眾攻和,和欲出門迎之,士廉進說曰:“長真兵勢雖多,懸軍遠至,內(nèi)離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勝兵,足以當(dāng)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從之,因命士廉為行軍司馬,水陸俱進,逆擊破之,長真僅以身免,余眾盡降。及蕭銑敗,高祖使徇嶺南。武德五年,士廉與和上表歸國,累遷雍州治中。時太宗為雍州牧,以士廉是文德皇后之舅,素有才望,甚親敬之。及將誅隱太子,士廉與其甥長孫無忌并預(yù)密謀。六月四日,士廉率吏卒釋系囚,授以兵甲,馳至芳林門,備與太宗合勢。太宗升春宮,拜太子右庶子。 貞觀元年,擢拜侍中,封義興郡公,賜實封九百戶。士廉明辯,善容止,凡有獻納,搢紳之士莫不屬目。時黃門侍郎王珪有密表附士廉以聞,士廉寢而不言,坐是出為安州都督,轉(zhuǎn)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惡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親扶侍,杖頭掛食,遙以哺之。士廉隨方訓(xùn)誘,風(fēng)俗頓改。秦時李冰守蜀,導(dǎo)引汶江,創(chuàng)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側(cè)者,須直千金,富強之家,多相侵奪。士廉乃于故渠外別更疏決,蜀中大獲其利。又因暇日汲引辭人,以為文會,兼命儒生講論經(jīng)史,勉勵后進,蜀中學(xué)校粲然復(fù)興。蜀人朱桃椎者,淡泊為事,隱居不仕,披裘帶索,沉浮人間。竇軌之鎮(zhèn)益州也,聞而召見,遺以衣服,逼為鄉(xiāng)正。桃椎口竟無言,棄衣于地,逃入山中,結(jié)庵澗曲。夏則裸形,冬則樹皮自覆,人有贈遺,一無所受。每為芒履,置之于路,人見之者,曰:“朱居士之履也”。為鬻米置于本處,桃椎至夕而取之,終不與人相見。議者以為焦先之流。士廉下車,以禮致之,及至,降階與語,桃椎不答,直視而去。士廉每令存問,桃椎見使者,輒入林自匿。近代以來,多輕隱逸,士廉獨加褒禮,蜀中以為美談。五年,入為吏部尚書,進封許國公,仍封一子為縣公。獎鑒人倫,雅諳姓氏,凡所署用,莫不人地俱允。高祖崩,士廉?dāng)z司空,營山陵制度。事畢,加特進、上柱國。是時,朝議以山東人士好自矜夸,雖復(fù)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女適他族,必多求聘財。太宗惡之,以為甚傷教義,乃詔士廉與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于是普責(zé)天下譜諜,仍憑據(jù)史傳,考其真?zhèn),忠賢者褒進,悖逆者貶黜,撰為《氏族志》。士廉乃類其等第以進。太宗曰:“我與山東崔、盧、李、鄭,舊既無嫌,為其世代衰微,全無冠蓋,猶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間,則多邀錢幣。才識凡下,而偃仰自高,販鬻松槚,依托富貴。我不解人間何為重之?祗緣齊家惟據(jù)河北,梁、陳僻在江南,當(dāng)時雖有人物,偏僻小國,不足可貴,至今猶以崔、盧、王、謝為重。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顯著,或忠孝可稱,或?qū)W藝通博,所以擢用。見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舊門為親,縱多輸錢帛,猶被偃仰。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猶為第一等?昔漢高祖止是山東一匹夫,以其平定天下,主尊臣貴。卿等讀書,見其行跡,至今以為美談,心懷敬重。卿等不貴我官爵耶?不須論數(shù)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彼煲源薷蔀榈谌。及書成,凡一百卷,詔頒于天下。賜士廉物千段,尋同中書門下三品。十二年,與長孫無忌等以佐命功,并代襲刺史,授申國公。其年,拜尚書右仆射。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輒焚稿,人莫知之。攝太子少師,特令掌選。十六年,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尋表請致仕,聽解尚書右仆射,令以開府儀同三司依舊平章事。又正受詔與魏徵等集文學(xué)之士,撰《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奏之,賜物千段。十七年二月,詔圖形凌煙閣。十九年,太宗伐高麗,皇太子定州監(jiān)國,士廉?dāng)z太子太傅,仍典朝政。皇太子下令曰:“攝太傅、申國公士廉,朝望國華,儀刑攸屬,寡人忝膺監(jiān)守,實資訓(xùn)導(dǎo)。比聽政,常屈同榻,庶因諮白,少祛蒙滯。但據(jù)案奉對,情所未安,已約束不許更進。太傅誨諭深至,使遵常式,辭不獲免,輒復(fù)敬從。所司亦宜別以一案供太傅!笔苛套尣桓耶(dāng)。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問之,因敘說生平,流涕歔欷而訣。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師崇仁里私第,時年七十二。太宗又命駕將臨之,司空玄齡以上餌藥石,不宜臨喪,抗表切諫,上曰:“朕之此行,豈獨為君臣之禮,兼以故舊情深,姻戚義重,卿勿復(fù)言也!碧趶臄(shù)百騎出興安門,至延喜門,長孫無忌馳至馬前諫曰:“餌石臨喪,經(jīng)方明忌。陛下含育黎元,須為宗社珍愛。臣亡舅士廉知將不救,顧謂臣曰:‘至尊覆戴恩隆,不遺簪履,亡歿之后,或致親臨。內(nèi)省凡才,無益圣日,安可以死亡之余,輒回宸駕,魂而有靈,負(fù)譴斯及!菹露魃罟逝f,亦請察其丹誠!逼溲陨跚,太宗猶不許。無忌乃伏于馬前流涕,帝乃還宮。贈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謚曰文獻。士廉祖、父洎身,并為仆射,子為尚書,甥為太尉,當(dāng)代榮之。六子:履行、至行、純行、真行、審行、慎行。及喪柩出自橫橋,太宗登故城西北樓望而慟。高宗即位,追贈太尉,與房玄齡、屈突通并配享太宗廟庭。 子履行,貞觀初歷祠部郎中。丁母憂,哀悴逾禮。太宗遣使諭之曰:“孝子之道,毀不滅性。汝宜強食,不得過禮!狈牐圻w滑州刺史。尚太宗女東陽公主,拜駙馬都尉。十九年,除戶部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無幾,遭父艱,居喪復(fù)以孝聞,太宗手詔敦喻曰:“古人立孝,毀不滅身。聞卿絕粒,殊乖大體,幸抑摧裂之情,割傷生之累!倍砥馂樾l(wèi)尉卿,進加金紫光祿大夫,襲爵申國公。永徽元年,拜戶部尚書、檢校太子詹事、太常卿。顯慶元年,出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先是,士廉居此職,頗著能名。至是,履行繼之,亦有善政,大為人吏所稱。三年,坐與長孫無忌親累,左授洪州都督,轉(zhuǎn)永州刺史,卒于官。 履行弟真行,官至右衛(wèi)將軍。其子典膳丞岐,坐與章懷太子陰謀,事泄,詔付真行令自懲誡。真行遂手刃之,仍棄其尸于衢路。高宗聞而鄙之,貶真行為睦州刺史,卒。 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其先出自后魏獻文帝第三兄。初為拓拔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世襲大人之號,后更跋氏,為宗室之長,改姓長孫氏。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黨靖王。六世祖旃,后魏特進、上黨齊王。五世祖觀,后魏司徒、上黨定王。高祖稚,西魏太保、馮翊文宣王。曾祖子裕,西魏衛(wèi)尉卿、平原郡公。祖光,周開府儀同三司,襲平原公。父晟,隋右驍衛(wèi)將軍。無忌貴戚好學(xué),該博文史,性通悟,有籌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少與太宗友善,義軍渡河,無忌至長春宮謁見,授渭北道行軍典簽。常從太宗征討,累除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武德九年,隱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將害太宗,無忌請?zhí)谙劝l(fā)誅之。于是奉旨密召房玄齡、杜如晦等共為籌略。六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jǐn)、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云、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太宗升春宮,授太子左庶子。及即位,遷左武候大將軍。貞觀元年,轉(zhuǎn)吏部尚書,以功第一,進封齊國公,實封千三百戶。太宗以無忌佐命元勛,地兼外戚,禮遇尤重,常令出入臥內(nèi)。其年,拜尚書右仆射。時突厥頡利可汗新與中國和盟,政教紊亂,言事者多陳攻取之策。太宗召蕭瑀及無忌問曰:“北番君臣昏亂,殺戮無辜。國家不違舊好,便失攻昧之機;今欲取亂侮亡,復(fù)爽同盟之義。二途不決,孰為勝耶?”蕭瑀曰:“兼弱攻昧,擊之為善!睙o忌曰:“今國家務(wù)在戢兵,待其寇邊,方可討擊。彼既已弱,必不能來。若深入虜廷,臣未見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為宜!碧趶臒o忌之議。突厥尋政衰而滅。 或有密表稱無忌權(quán)寵過盛,太宗以表示無忌曰:“朕與卿君臣之間,凡事無疑。若各懷所聞而不言,則君臣之意無以獲通!币蛘侔倭胖^之曰:“朕今有子皆幼,無忌于朕,實有大功,今者委之,猶如子也。疏間親,新間舊,謂之不順,朕所不取也!睙o忌深以盈滿為誡,懇辭機密,文德皇后又為之陳請,太宗不獲已,乃拜開府儀同三司,解尚書右仆射。是歲,太宗親祠南郊,及將還,命無忌與司空裴寂同升金輅。五年,與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四人,以元勛各封一子為郡公。七年十月,冊拜司空,無忌固辭,不許。又因高士廉奏曰:“臣幸居外戚,恐招圣主私親之誚,敢以死請!碧谠唬骸半拗诠,必?fù)癫判小H舨判胁恢,縱朕至親,亦不虛授,襄邑王神符是也;若才有所適,雖怨仇而不棄,魏徵等是也。朕若以無忌居后兄之愛,當(dāng)多遺子女金帛,何須委以重官,蓋是取其才行耳。無忌聰明鑒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臺鼎。”無忌又上表切讓,詔報之曰:“昔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齊桓得管仲而為五伯長。朕自居藩邸,公為腹心,遂得廓清宇內(nèi),君臨天下。以公功績才望,允稱具瞻,故授此官,無宜多讓也!碧谧匪纪鯓I(yè)艱難,佐命之力,又作《威鳳賦》以賜無忌。其辭曰: 有一威鳳,憩翮朝陽。晨游紫霧,夕飲玄霜。資長風(fēng)以舉翰,戾天衢而遠翔。西翥則煙氛閉色,東飛則日月騰光。化垂鵬于北裔,馴群鳥于南荒。殄亂世而方降,應(yīng)明時而自彰。俯翼云路,歸功本樹。仰喬枝而見猜,俯修條而抱蠹。同林之侶俱嫉,共干之儔并忤。無恒山之義情,有炎洲之兇度。若巢葦而居安,獨懷危而履懼。鴟鸮嘯乎側(cè)葉,燕雀喧乎下枝。慚己陋之至鄙,害他賢之獨奇;蚓蹎B而交擊,乍分羅而見羈。戢凌云之逸羽,韜偉世之清儀。遂乃蓄情宵影,結(jié)志晨暉,霜殘綺翼,露點紅衣。嗟憂患之易結(jié),嘆矰繳之難違。期畢命于一死,本無情于再飛。幸賴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風(fēng)云,濯斯塵滓。披蒙翳于葉下,發(fā)光華于枝里。仙翰屈而還舒,靈音摧而復(fù)起。眄八極以遐翥,臨九天而高峙。庶廣德于眾禽,非崇利于一己。是以徘徊感德,顧慕懷賢。憑明哲而禍散,托英才而福全。答惠之情彌結(jié),報功之志方宣。非知難而行易,思令后而終前。俾賢德之流慶,畢萬葉而芳傳。 十一年,令與諸功臣世襲刺史。詔曰: 周武定業(yè),胙茅土于子弟;漢高受命,誓帶礪于功臣。豈止重親賢之地,崇其典禮,抑亦固磐石之基,寄以藩翰。魏、晉已降,事不師古,建侯之制,有乖名實。非所謂作屏王室,永固無窮者也。隋氏之季,四海沸騰,朕運屬殷憂,戡翦多難。上憑明靈之祐,下賴英賢之輔,廓清宇縣,嗣膺寶歷,豈予一人,獨能致此!時迍共資其力,世安專享其利,乃睠于斯,甚所不取。但今刺史,即古之諸侯,雖立名不同,監(jiān)統(tǒng)一也。故申命有司,斟酌前代,宣條委共理之寄,象賢存世及之典。司空、齊國公無忌等,并策名運始,功參締構(gòu),義貫休戚,效彰夷險,嘉庸懿績,簡于朕心,宜委以藩鎮(zhèn),改錫土宇。無忌可趙州刺史,改封趙國公;尚書左仆射、魏國公玄齡可宋州刺史,改封梁國公;故司空、蔡國公杜如晦可贈密州刺史,改封萊國公;特進、代國公靖可濮州刺史,改封衛(wèi)國公;特進、吏部尚書、許國公士廉可申州刺史,改封申國公;兵部尚書、潞國公侯君集可陳州刺史,改封陳國公;刑部尚書、任城郡王道宗可鄂州刺史,改封江夏郡王;晉州刺史、趙郡王孝恭可觀州刺史,改封河間郡王;同州刺史、吳國公尉遲敬德可宣州刺史,改封鄂國公;并州都督府長史、曹國公李勣可蘄州刺史,改封英國公;左驍衛(wèi)大將軍、楚國公段志玄可金州刺史,改封褒國公;左領(lǐng)軍大將軍、宿國公程知節(jié)可普州刺史,改封盧國公;太仆卿、任國公劉弘基可朗州刺史,改封夔國公;相州都督府長史、鄅國公張亮可澧州刺史,改封鄖國公。余官食邑并如故,即令子孫奕葉承襲。 無忌等上言曰:“臣等披荊棘以事陛下,今海內(nèi)寧一,不愿違離,而乃世牧外州,與遷徙何異!蹦伺c房玄齡上表曰: 臣等聞質(zhì)文迭變,皇王之跡有殊;今古相沿,致理之方乃革。緬惟三代,習(xí)俗靡常,爰制五等,隨時作教。蓋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禮樂節(jié)文,多非己出。逮于兩漢,用矯前違,置守頒條,蠲除曩弊。為無益之文,覃及四方;建不易之理,有逾千載。今曲為臣等,復(fù)此奄荒,欲其優(yōu)隆,錫之茅社,施于子孫,永貽長世。斯乃大鈞播物,毫發(fā)并施其生;小人逾分,后世必嬰其禍。何者?違時易務(wù),曲樹私恩,謀及庶僚,義非僉允。方招史冊之誚,有紊圣代之綱。此其不可一也。又臣等智效罕施,器識庸陋。或情緣右戚,遂陟臺階;或顧想披荊,便蒙夜拜。直當(dāng)今日,猶愧非才,重裂山河,愈彰濫賞。此其不可二也。又且孩童嗣職,義乖師儉之方,任以褰帷,寧無傷錦之弊?上干天憲,彝典既有?疲聰_生民,必致余殃于后,一掛刑網(wǎng),自取誅夷。陛下深仁,務(wù)延其世,翻令剿絕,誠有可哀。此其不可三也。當(dāng)今圣歷欽明,求賢分政,古稱良守,寄在共理。此道之目,為日滋久,因緣臣等,或有改張。封植兒曹,失于求瘼,百姓不幸,將焉用之?此其不可四也。在茲一舉,為損實多,曉夕深思,憂貫心髓。所以披丹上訴,指事明心,不敢浮辭,同于矯飾。伏愿天澤,諒其愚款,特停渙汗之旨,賜其性命之恩。 太宗覽表謂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義,意欲公之后嗣,翼朕子孫,長為藩翰,傳之永久。而公等薄山河之誓,發(fā)言怨望,朕亦安可強公以土宇耶?”于是遂止。十二年,太宗幸其第,凡是親族,班賜有差。十六年,冊拜司徒。十七年,令圖畫無忌等二十四人于凌煙閣,詔曰: 自古皇王,褒崇勛德,既勒銘于鐘鼎,又圖形于丹青。是以甘露良佐,麟閣著其美;建武功臣,云臺紀(jì)其跡。司徒、趙國公無忌,故司空、揚州都督、河間元王孝恭,故司空、萊國成公如晦,故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師、鄭國文貞公征,司空、梁國公玄齡,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仆射、申國公士廉,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敬德,特進、衛(wèi)國公靖,特進、宋國公瑀,故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褒忠壯公志玄,輔國大將軍、夔國公弘基,故尚書左仆射、蔣忠公通,故陜東道行臺右仆射、鄖節(jié)公開山,故荊州都督、譙襄公柴紹,故荊州都督、邳襄公順德,洛州都督、鄖國公張亮,光祿大夫、吏部尚書、陳國公侯君集,故左驍衛(wèi)大將軍、郯襄公張公謹(jǐn),左領(lǐng)軍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jié),故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故戶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唐儉,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英國公勣,故徐州都督、胡壯公秦叔寶等,或材推棟梁,謀猷經(jīng)遠,綢繆帷帳,經(jīng)綸霸圖;或?qū)W綜經(jīng)籍,德范光茂,隱犯同致,忠讜日聞;或竭力義旗,委質(zhì)藩邸,一心表節(jié),百戰(zhàn)標(biāo)奇;或受脤廟堂,辟土方面,重氛載廓,王略遐宣。并契闊屯夷,劬勞師旅。贊景業(yè)于草昧,翼淳化于隆平。茂績殊勛,冠冕列辟;昌言直道,牢籠搢紳。宜酌故實,弘茲令典,可并圖畫于凌煙閣。庶念功之懷,無謝于前載;旌賢之義,永貽于后昆。 其年,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晉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決。御兩儀殿,群官盡出,獨留無忌及司空房玄齡、兵部尚書李勣,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此,我心無憀!币蜃酝队诖玻榕宓队源。無忌等驚懼,爭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晉王。無忌等請?zhí)谒,報曰:“我欲立晉王!睙o忌曰:“謹(jǐn)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太宗謂晉王曰:“汝舅許汝,宜拜謝。”晉王因下拜。太宗謂無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論何如?”無忌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伏乞召問百僚,必?zé)o異辭。若不蹈舞同音,臣負(fù)陛下萬死!庇谑墙⑺於ǎ蚣邮跓o忌太子太師。尋而太宗又欲立吳王恪,無忌密爭之,其事遂輟。太宗嘗謂無忌等曰:“朕聞主賢則臣直,人苦不自知,公宜面論,攻朕得失!睙o忌奏言:“陛下武功文德,跨絕古今,發(fā)號施令,事皆利物!缎⒔(jīng)》云:‘將順其美。’臣順之不暇,實不見陛下有所愆失!碧谠唬骸半藜铰劶哼^,公乃妄相諛悅。朕今面談公等得失,以為鑒誡。言之者可以無過,聞之者可以自改!币蚰繜o忌曰:“善避嫌疑,應(yīng)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dāng)無比;而總兵攻戰(zhàn),非所長也。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shù)聰悟,臨難既不改節(jié),為官亦無朋黨;所少者骨鯁規(guī)諫耳。唐儉言辭便利,善和解人,酒杯流行,發(fā)言啟齒;事朕三十載,遂無一言論國家得失。楊師道性行純善,自無愆過;而情實怯懦,未甚任事,緩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道敦厚,文章是其所長;而持論常據(jù)經(jīng)遠,自當(dāng)不負(fù)于物。劉洎性最堅貞,言多利益;然其意上然諾于朋友,能自補闕,亦何以尚。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至于論量人物,直道而行,朕比任使,多所稱意。褚遂良學(xué)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于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笔拍,太宗征高麗,令無忌攝侍中。還,無忌固辭師傅之位,優(yōu)詔聽罷太子太師。二十一年,遙領(lǐng)揚州都督。二十三年,太宗疾篤,引無忌及中書令褚遂良二人受遺令輔政。太宗謂遂良曰:“無忌盡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爾輔政后,勿令讒毀之徒損害無忌。若如此者,爾則非復(fù)人臣。” 高宗即位,進拜太尉,兼揚州都督,知尚書及門下二省事并如故。無忌固辭知尚書省事,許之,仍令以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二年,監(jiān)修國史。高宗嘗謂公卿:“朕開獻書之路,冀有意見可錄,將擢用之。比者上疏雖多,而遂無可采者!睙o忌對曰:“陛下即位,政化流行,條式律令,固無遺闕。言事者率其鄙見,妄希僥幸,至于裨俗益教,理當(dāng)無足可取。然須開此路,猶冀時有讜言,如或杜絕,便恐下情不達!钡墼唬骸坝致勊诠偎,猶自多有顏面!睙o忌曰:“顏面阿私,自古不免。然圣化所漸,人皆向公,至于肆情曲法,實謂必?zé)o此事。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亦不免,況臣下私其親戚,豈敢頓言絕無?”時無忌位當(dāng)元舅,數(shù)進謀議,高宗無不優(yōu)納之。明年,以旱上疏辭職,高宗頻降手詔敦喻不許。五年,親幸無忌第,見其三子,并擢授朝散大夫。又命圖無忌形像,親為畫贊以賜之。六年,帝將立昭儀武氏為皇后,無忌屢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賜無忌金銀寶器各一車、綾錦十車,以悅其意。昭儀母楊氏復(fù)自詣無忌宅,屢加祈請。時禮部尚書許敬宗又屢申勸請,無忌嘗厲色折之。帝后又召無忌、左仆射于志寧、右仆射褚遂良,謂曰:“武昭儀有令德,朕欲立為皇后,卿等以為如何?”無忌曰:“自貞觀二十三年后,先朝付托遂良,望陛下問其可否!钡劬共粡臒o忌等言而立昭儀為皇后;屎笠詿o忌先受重賞而不助己,心甚銜之。顯慶元年,無忌與史官國子祭酒令狐德棻綴集武德、貞觀二朝史為八十卷,表上之,無忌以監(jiān)領(lǐng)功,賜物二千段,封其子潤為金城縣子。四年,中書令許敬宗遣人上封事,稱監(jiān)察御史李巢與無忌交通謀反,帝令敬宗與侍中辛茂將鞠之。敬宗奏言無忌謀反有端,帝曰:“我家不幸,親戚中頻有惡事。高陽公主與朕同氣,往年遂與房遺愛謀反,今阿舅復(fù)作惡心。近親如此,使我慚見萬姓!本醋谠唬骸胺窟z愛乳臭兒,與女子謀反,豈得成事?且無忌與先朝謀取天下,眾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謂威能服物,智能動眾。臣恐無忌知事露,即為急計,攘袂一呼,嘯命同惡,必為宗廟深憂。誠愿陛下斷之,不日即收捕,準(zhǔn)法破家!钡燮唬骸拔覜Q不忍處分與罪,后代良史道我不能和其親戚,使至于此!本醋谠唬骸皾h文帝漢室明主,薄昭即是帝舅,從代來日,亦有大勛,與無忌不別。于后惟坐殺人,文帝惜國之法,令朝臣喪服就宅,哭而殺之,良史不以為失。今無忌忘先朝之大德,舍陛下之至親,聽受邪謀,遂懷悖逆,意在涂炭生靈。若比薄昭罪惡,未可同年而語,案諸刑典,合誅五族。臣聞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大機之事,間不容發(fā),若少遲延,恐即生變,惟請早決!”帝竟不親問無忌謀反所由,惟聽敬宗誣構(gòu)之說,遂去其官爵,流黔州,仍遣使發(fā)次州府兵援送至流所。其子秘書監(jiān)、駙馬都尉沖等并除名,流于嶺外。敬宗尋與吏部尚書李義府遣大理正袁公瑜就黔州重鞫無忌反狀,公瑜逼令自縊而死,籍沒其家。無忌既有大功,而死非其罪,天下至今哀之。上元元年,優(yōu)詔追復(fù)無忌官爵,特令無忌孫延主齊獻公之祀。無忌從父兄安世,仕王世充,署為內(nèi)史令,東都平,死于獄中。安世子祥,以文德皇后近屬,累除刑部尚書,坐與無忌通書見殺。 史臣曰:士廉才望素高,操秉無玷,保君臣終始之義,為子孫襲繼之謀。社稷之臣,功亦隆矣;獎遇之恩,賞亦厚矣。及子真行,手刃其子,何兇忍也?若是積慶之道,不其惑哉!無忌戚里右族,英冠人杰,定立儲闈,力安社稷,勛庸茂著,終始不渝。及黜廢中宮,竟不阿旨,報先帝之顧托,為敬宗之誣構(gòu)。嗟乎!忠信獲罪,今古不免;無名受戮,族滅何辜!主暗臣奸,足貽后代。 贊曰:嚴(yán)嚴(yán)申公,功名始終。文皇題品,信謂酌中。趙公右戚,兩朝宣力。功成不去,竟逢鬼域。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jì)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jì)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jì)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jì)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jì)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jì)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jì)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jì)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