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宣宗圣武獻文孝皇帝諱忱,憲宗第十三子,母曰孝明皇后鄭氏。元和五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宮。長慶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會昌六年三月一日,開宗疾篤,遺詔立為皇太叔,權勾當軍國政事。翌日,柩前即帝位,改今名,時年三十七。帝外晦而內(nèi)朗,嚴重寡言,視瞻特異。幼時宮中以為不慧。十余歲時,遇重疾沈綴,忽有光輝燭身,蹶然而興,正身拱揖,如對臣僚。乳媼以為心疾。穆宗視之,扶背曰:“此吾家英物,非心憊也。”賜以玉如意、御馬、金帶。常夢乘龍升天,言之于鄭后,乃曰L:“此不宜人知者,幸勿復言!睔v大和、 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巨游處,未嘗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強誘其言,以為戲劇,謂之“光叔”。武宗氣豪,尤不為禮。及監(jiān)國之日,哀毀滿容,接待群僚,決斷庶務,人方見其隱德焉。四月辛未,釋服,尊母鄭氏曰皇太后。以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白敏中守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特進、守太尉、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上柱國、衛(wèi)國公、食邑二千戶李德裕檢校太尉、同平章事、江陵尹、荊南節(jié)度使;以中散大夫、大理卿馬植為金紫光祿大夫、刑部侍郎,充諸道鹽鐵等使。以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元逵檢校太保,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王起檢校司空,魏博節(jié)度使何弘敬、淮南節(jié)度使李紳并檢校司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崔鄲檢校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并如故。東都留守李石奏修奉太廟畢,所司迎奉太微宮神主祔廟訖。東都太廟者,本武后家廟,神龍中中宗反正,廢武氏廟主,立太祖已下神主付之。安祿山陷洛陽,以廟為馬廄,棄其神主,而協(xié)律郎嚴郢收而藏之。史思明再陷洛陽,尋又散失。賊平,東京留守盧正己又募得之。廟已焚毀,乃寄主于太微宮。大歷十四年,留守路嗣恭奏重修太廟,以迎神主。詔百官參議,紛然不定,禮儀使顏真卿堅請歸祔,不從。會昌五年,留守李石因太微宮正殿圮陊,以廢弘敬寺為太廟,迎神主祔之。又下百僚議,皆言準故事,無兩都俱置之禮,唯禮部侍郎陳商議云:“周之文、武,有鎬、洛二廟,今兩都異廟可也。然不宜置主于廟,主宜依禮瘞廟之北墉下!笔挛葱卸渥诒馈P诩次,因詔有司迎太微宮寓主,祔廢寺之新廟,而知禮者非之。制皇長男溫可封鄆王,二男涇可封雅王,第三男滋可封蘄王,第四男沂可封慶王。 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準今月五日赦書節(jié)文,上都兩街留四寺,外更添置八所。兩所依舊名興唐寺、保壽寺。六所請改舊名,寶應寺改為資圣寺,青龍寺改為護國寺,菩提寺改為保唐寺,清禪寺改為安國寺,法云尼寺改為唐安寺,崇敬尼寺改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改為福壽寺,莊嚴寺改為圣壽寺,舊留寺。二所舊名,千福寺改為興元寺,化度寺改為崇福寺,永泰寺改為萬壽寺,溫國寺改為崇圣寺,經(jīng)行寺改為龍興寺,奉恩寺改為興福寺!彪分家雷。誅道士劉玄靖等十二人,以其說惑武宗,排毀釋氏故也。今月五日赦書節(jié)文,吏部三銓選士,祗憑資考,多匪實才,許觀察使、刺史有奇才異政之士,聞薦試用。又觀察使、刺史交代之時,冊書所交戶口如能增添至千戶,即與超遷;如逃亡至七百戶,罷后三年內(nèi)不得任使。又徒流人在天德、振武者,管中量借糧種,俾令耕田以為業(yè)。以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檢校禮部尚書盧商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六月,以戶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zhuǎn)運使馬植本官同平章事。七月,以兵部尚書李讓夷為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十月,敕:“太廟祫享,合以功臣配。其憲宗廟,以裴度、杜黃裳、李愬、高崇文等配享。”以荊南節(jié)度使李德裕為東都留守。 十一月,有司享太廟,其穆宗室文曰“皇兄”。太常博士閔慶之奏:“夫禮有尊尊,而不敘親親。祝文稱弟未當,請改為‘嗣皇帝’。”從之。京兆府奏:“京師百司職田斛斗,請準會昌三年例,許人永自送納京師,親冀州縣無得欺隱。”從之。以江西觀察使周墀為義成軍節(jié)度使、鄭滑觀察等使。十二月,刑部尚書、判度支崔元式奏:“準七月二日敕,綾紗絹等次弱疋段,并同禁斷,不得織造。臣欲與鹽鐵戶部三司同條疏,先勘左藏庫,令分析出次弱疋段州府,即牒本道官搜索狹小機杼,令焚毀。其已納到次弱疋段,具數(shù)以聞!鄙蠌闹 大中元年春正月戊戌朔,宮苑使奏:“皇帝致齋行事,內(nèi)諸宮苑門共九十四所,并令鎖閉,鑰匙進內(nèi)。候車駕還宮,則請領!睆闹。戊申,皇帝有事于郊廟,禮畢,御丹鳳門,大赦,改元,制條曰:“古者郎官出宰,卿相治郡,所以重親人之官,急為政之本。自澆風久扇,此道稍消,頡頏清途,便臻顯貴。治人之術,未嘗經(jīng)心,欲使究百姓艱危,通天下利病,不可得也。為政之始,思厚儒風,軒墀近臣,蓋備顧問,如其不知人疾苦,何以膺朕眷求?今后諫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曾任刺史、縣令,或在任有贓累者,宰臣不得擬議。守宰親人,職當撫字,三載考績,著在格言。貞元年中,屢下明詔,縣令五考,方得改移。近者因循,都不遵守,諸州或得三考,畿府罕及二年,以此字人,若為成政?道涂郡吏有迎送之勞,鄉(xiāng)里庶民無蘇息之望。自今須滿三十六個月,永為常式!倍露∶茟椬诘谑咦犹璺馀硗,第十八子惴為棣王;皇第五子澤為濮王,第六子潤為鄂王。敕修百福殿。以檢校太尉、東都留守李德裕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以給事中鄭亞為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防御觀察等使。二月丁酉,禮部侍郎魏扶奏:“臣今年所放進士三十三人,其封彥卿、崔琢、鄭延休等三人,實有詞藝,為時所稱,皆以父兄見居重位,不令中選!痹t令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韋琮重考覆,敕曰:“彥卿等所試文字,并合度程,可放及第。有司考試,祗在至公,如涉請托,自有朝典。今后但依常例放榜,不別有奏聞!钡垩藕萌迨浚粜呢暸e。有時微行人間,采聽輿論,以觀選士之得失。每山池曲宴,學士詩什屬和,公卿出鎮(zhèn),亦賦詩餞行。凡對臣僚,肅然拱揖,鮮有輕易之言。大臣或獻章疏,即燒香盥手而覽之。當時以大中之政有貞觀之風焉。又敕:“自今進士放榜后,杏園任依舊宴集,有司不得禁制!蔽渥诤醚灿,故曲江亭禁人宴聚故也。閏三月,敕:“會昌季年,并省寺宇。雖云異方之教,無損致理之源。中國之人,久行其道,厘革過當,事體未弘。其靈山勝境、天下州府,應會昌五年四月所廢寺宇,有宿舊名僧,復能修創(chuàng),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彼脑,積慶太后蕭氏崩,謚曰貞獻,文宗母也。 六月,以義成軍節(jié)度使周墀為兵部侍郎、判度支。冊黠戛斯王子為英武誠明可汗,命鴻臚卿李業(yè)入蕃冊拜。以金紫光祿大夫、守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上柱國、奇章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牛僧孺守太子太師,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賓客、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李彥佐為太子太保。并依前分司。以左諫議大夫庾簡休為虢州刺史,以正議大夫、行尚書考功郎中、知制誥、上柱國崔玙為中書舍人,以中散大夫、前湖州刺史、彭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令狐綯行尚書考功郎中、知制誥。 秋七月,制以正議大夫、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翰林學士承旨、柱國、賜紫金魚袋韋琮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衛(wèi)國公李德裕為人所訟,貶潮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 八月,工部尚書、中書侍郎、平章事盧商出為鄂岳觀察使,。神策軍奏修百福殿成,名其殿曰雍和殿,樓曰親親樓,凡廊舍屋宇七百間,以會諸王子孫。 九月,前永寧縣尉吳汝納詣闕稱冤,言:“弟湘會昌四年任揚州江都縣尉,被節(jié)度使李紳誣奏湘贓罪,宰相李德裕曲情祔紳,斷臣弟湘致死!痹t下御史臺鞫按。 二年春正月壬戌,宰臣率文武百僚上徽號曰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御宣政殿受冊訖,宣德音。神策軍修左銀臺門樓、屋宇及南面城墻,至睿武樓。 二月,制劍南西川節(jié)度、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成都尹、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李回責授湖南觀察使,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防御觀察使鄭亞貶循州刺史,前淮南觀察判官魏鉶貶吉州司戶,陸渾縣令元壽貶韶州司戶,殿中侍御史蔡京貶澧州司馬。御史臺奏: 據(jù)三司推勘吳湘獄,謹具逐人罪狀如后:揚州都虞候盧行立、劉群,于會昌二年一月十四日,于阿顏家吃酒,與阿顏母阿焦同坐,群自擬收阿顏為妻,妄稱監(jiān)軍使處分,要阿顏進奉,不得嫁人,兼擅令人監(jiān)守。其阿焦遂與江都縣尉吳湘密約,嫁阿顏與湘。劉群與押軍牙官李克勛即時遮欄不得,乃令江都百姓論湘取受,節(jié)度使李紳追湘下獄,計贓處死。具獄奏聞。朝廷疑其冤,差御史崔元藻往揚州按問,據(jù)湘雖有取受,罪不至死。李德裕黨附李紳,乃貶元藻嶺南,取淮南元申文案,斷湘處死。今據(jù)三司使追崔元藻及淮南元推判官魏鉶并關連人款狀,淮南都虞候劉群、元推判官魏鉶、典孫貞高利錢倚黃嵩、江都縣典沈頒陳宰、節(jié)度押牙白沙鎮(zhèn)遏使傅義、左都虞候盧行立、天長縣令張弘思、曲張洙清陳回、右?guī)友怖钚协[、典臣金弘舉、送吳湘妻女至澧州取受錢物人潘宰、前揚府錄事參軍李公佐、元推官元壽吳珙翁恭、太子少保分司李德裕、西川節(jié)度使李回、桂管觀察使鄭亞等,伏候敕旨。 其月,敕: 李回、鄭亞、元壽、魏鉶已從別敕處分。李紳起此冤訴,本由不真,今既身歿,無以加刑。粗塞眾情,量行削奪,宜追奪三任官告,送刑部注毀。其子孫稽于經(jīng)義,罰不及嗣,并釋放。李德裕先朝委以重權,不務絕其黨庇,致使冤苦,直到于今,職爾之由,能無恨嘆!昨以李威所訴,已經(jīng)遠貶。俯全事體,特為從寬,宜準去年敕令處分。張弘思、李公佐卑吏守官,制不由己,不能守正,曲附權臣,各削兩任官。崔元藻曾受無辜之貶,合從洗雪之條,委中書門下商量處分。李恪詳驗款狀,蠹害最深,以其多時,須議減等,委京兆府決脊杖十五,配流天德。李克勛欲收阿顏,決杖二十,配流硤州。劉群據(jù)其款狀,合議痛刑,曾效職官,不欲決脊,決臀杖五十,配流岳州。其盧行立及諸典吏,委三司使量罪科放訖聞奏。 三月己酉,兵部侍郎、判度支周墀本官平章事。以禮部尚書、鹽鐵轉(zhuǎn)運使馬植本官同平章事。日本國王子入朝貢方物。王子善棋,帝令侍詔顧師言與之對手。 五月己未,日有蝕之。 六月己丑,太皇太后郭氏崩,謚懿安,憲宗妃,穆宗之母也。戶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判度支崔龜從奏:“應諸司場院官請卻官本錢后,或有欺隱欠負,征理須足,不得茍從恩蕩,以求放免。今后凡隱盜欠負,請如官典犯贓例處分。縱逢恩赦,不在免限。”從之。七月戊午,以前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高元裕為吏部尚書。 八月戊子,朝散大夫、中書舍人、充翰林學士、上柱國、平陰縣開國男、食實封三百戶賜紫金魚袋畢諴為刑部侍郎。 九月,敕:“比有無良之人,于街市投匿名文書,及于箭上或旗幡上縱為奸言,以亂國法。此后所由切加捉搦,如獲此色,便仰焚瘞,不得上聞!笔辉拢渴汤、判戶部事魏扶奏:“天下州府錢物、斛斗、文簿,并委錄事參軍專判,仍與長史通判,至交代時具數(shù)申奏。如無懸欠,量與減選注擬!彪罚骸奥冯S等所修《憲宗實錄》舊本,卻仰施行。其會昌新修者,仰并進納。如有鈔錄得,敕到并納史館,不得輒留,委州府嚴加搜捕!币詰舨渴汤伞⑴卸戎Т摭攺谋竟偻秸率。銀青光錄大夫、門下侍郎,兼禮部尚書、同平章事韋琮為太子詹事,分司東都。 三年春正月丙寅,涇原節(jié)度使康季榮奏,吐蕃宰相論恐熱以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之兵民歸國。詔太仆卿陸耽往喻旨,仍令靈武節(jié)度使朱叔明、邠寧節(jié)度使張君緒,各出本道兵馬應接其來。以太常卿封敖檢校兵部尚書,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 三月乙卯,敕待詔官宜令與刑法官、諫官次對。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上柱國、汝南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周墀檢校刑部尚書、梓州刺史,充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四月,以正議大夫、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賜紫金魚袋馬植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以正議大夫、守御史大夫、上柱國、博陵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袋崔鉉可中書侍郎、平章事;正議大夫、行兵部侍郎、判戶部事、上柱國、鉅鹿縣開國男、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魏扶可本官、平章事。 五月,幽州節(jié)度使、檢校司徒、平章事張仲武卒,三軍以其子直方知留后事。 六月癸未,五色云見于京師。敕:先經(jīng)流貶罪人,不幸歿于貶所,有情非惡逆,任經(jīng)刑部陳牒,許令歸葬,絕遠之處,仍量事官給棺櫝?导緲s奏收原州、石門驛藏木峽制勝六盤石峽等六關訖。邠寧張君緒奏,今月十三日暇復蕭關。御史臺奏,義成軍節(jié)度使韋讓于懷真坊侵街造屋九間,已令毀拆訖。敕于蕭關置武州,改長樂為威州。七月,三州七關軍人百姓,皆河、隴遺黎,數(shù)千人見于闕下。上御延喜門撫慰,令其解辮,賜之冠帶,共賜絹十五萬疋。 八月,鳳翔節(jié)度使李玭奏收復秦州,制曰: 自昔皇王之有國也,曷嘗不文以守成,武以集事,參諸二柄,歸乎大寧。朕猥荷丕圖,思弘景運,憂勤庶政,四載于茲。每念河、湟土疆,綿亙遐闊。自天寶末,犬戎乘我多難,無力御奸,遂縱腥膻,不遠京邑。事更十葉,時近百年。進士試能,靡不竭其長策;朝廷下議,皆亦聽其直詞。盡以不生邊事為永圖,且守舊地為明理,荏苒于是,收復無由。今者天地儲祥,祖宗垂佑,左衽輸款,邊壘連降,刷恥建功,所謀必克。實樞衡妙算,將帥雄棱,副玄元不爭之文,絕漢武遠征之悔。甌脫頓空于內(nèi)地,斥堠全據(jù)于新封,莫大之休,指期而就。 況將士等櫛沐風雨,暴露郊原,披荊棘而刁斗夜嚴,逐豺狼而穹廬曉破。動皆如意,古無與京,念此誠勤,宜加寵賞。涇原宜賜絹六萬疋,靈武五萬疋,鳳翔、邠寧各四萬疋,并以戶部產(chǎn)業(yè)物色充,仍侍季榮、叔明、李玼、君緒各回戈到鎮(zhèn),度支差腳支送。四道立功將士,各具名銜聞奏,當議甄酬。其秦、威、原三州及七關側近,訪聞田土肥沃,水草豐美,如百姓能耕墾種蒔,五年內(nèi)不加稅賦。五年已后重定戶籍,為永業(yè)。溫池鹽利,可贍邊陲,委度支制置聞奏。鳳翔、邠寧、靈武、涇原守鎮(zhèn)將士,如能于本戍處耕墾營田,即度支給賜牛糧子種,每年量得斛斗,便充軍糧,亦不限約定數(shù)。三州七關鎮(zhèn)守官健。每人給衣糧兩分,一分依常年例支給,一分度支加給,仍二年一替換。其家口委長吏切加安存。官健有莊田戶籍者,仰州縣放免差役。 秦州至隴州已來道路,要置堡柵,與秦州應接,委李玭與劉皋即便計度聞奏。如商旅往來,官健父兄子弟通傳家信,關司并不得邀詰阻滯。三州七關刺史、關使,將來訓練捍防有效能者,并與超序官爵。劍南西川沿邊沒蕃州郡,如力能收復,本道亦宜接借。三州七關創(chuàng)置戍卒,且要務靜。如蕃人求市,切不得通;有來投降者,申取長吏處分。 嗚呼!七關要害,三郡膏腴,候館之殘趾可尋,唐人之遺風尚在。追懷往事,良用興嗟。夫取不在廣,貴保其金湯;得必有時,詎計于遲速。今則便務修筑,不進干戈,必使足食足兵,有備無患,載洽亭育之道,永致生靈之安。中外臣僚,宜體朕意。 九月辛亥,西川節(jié)度使杜忭奏收復維州。制曰: 朕祗荷丕業(yè),思平泰階,將分邪正之源,冀使華夷胥悅。其有常登元輔,久奉武宗,深苞禍心,盜弄國柄,雖已行譴斥之典,而未塞億兆之言,是議再舉朝章,式遵彝憲。守潮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李德裕,早藉門地,叨踐清華,累居將相之榮,唯以奸傾為業(yè)。當會昌之際,極公臺之榮,騁諛佞而得君,遂恣橫而持政,專權生事,妒賢害忠。動多詭異之謀,潛懷僣越之志。秉直者必棄,向善者盡排。誣貞良造朋黨之名,肆讒構生加諸之釁。計有逾于指鹿,罪實見其欺天。屬者方處鈞衡,曾無嫌避,委國史于愛婿之手,寵秘文于弱子之身,洎參信書,亦引親昵。恭惟《元和實錄》乃不刊之書,擅敢改張,罔有畏忌。奪他人之懿績,為私門之令猷。又附李紳之曲情,斷成吳湘之冤獄。凡彼簪纓之士,遏其取舍之途。驕居自夸,狡蠹無對,擢爾之發(fā),數(shù)罪未窮。載窺立刻上之由,益驗無君之意。使天下之人,重足一跡,皆詟懼奉面,而慢易在心。為臣若斯,于法何逭。于戲!朕務全大體,久為含容,雖黜降其官榮,尚蓋藏其丑狀。而睥睨未已,兢惕無聞,積惡既彰,公議難抑。是宜移投荒服,以謝萬邦。中外臣僚,當知予意。可崖州司戶參軍,所在馳驛發(fā)遣,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以起居郎庾道蔚、禮部員外郎李文儒并充翰林學士。 十月辛巳,京師地震,河西、天德、靈夏尤甚,戍卒壓死者數(shù)千人。 十一月,東川節(jié)度使鄭涯、鳳翔節(jié)度使李玭奏修文川谷路,自靈泉至白云置十一驛,下詔褒美。經(jīng)年為雨所壞,又令封敖修斜谷舊路。以刑部侍郎韋有翼為御史中丞,以職方員外郎鄭處誨兼御史知雜。幽州軍亂,逐其留后張直方,軍人推其衙將周綝為留后。十二月,追謚順宗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憲宗曰昭文章武大圣孝皇帝。初以河、湟收復,百僚請加徽號,帝曰:“河、湟收復,繼成先志,朕欲追尊祖宗,以昭功烈!卑酌糁械葘υ唬骸胺浅加廾了芗。”至是,上御宣政殿行事,及冊出,俯樓目送,流涕嗚咽。崖州司戶參軍李德裕卒于貶所。 四年春正月,以追尊二圣,御正殿,大赦天下。徒流比在天德者,以十年為限,既遇鴻恩,例減三載。但使循環(huán)添換,邊不闕人,次第放歸,人無怨苦。其秦、原、威、武諸州、諸關,先準格徒流人,亦量與立限,止于七年,如要住者,亦聽。諸州府縣官如請工假,一月巳下,權差諸廳判官;一月已上,即準勾當例,其課料等據(jù)數(shù)每貫刻二百文,與見判案官添給。有故意殺人者,雖已傷未死、已死更生,意欲殺傷,偶然得免,并同已殺人條處分。 二月,皇女萬壽公主出降右拾遺鄭顥,以顥為銀青光祿大夫、行起居郎、駙馬都尉。 三月己卯,刑部奏:“監(jiān)臨主守,應將官物私自貸使并貸借人,及以己物中納官司者,并專知別當主掌所由有犯贓,并同犯入己贓,不在原赦之限!睆闹。以幽州節(jié)度副大使檢校工部尚書張直方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四月,敕:“法司用刑,或持巧詐,分律兩端,遂成其罪。既奸吏得計,則黎庶何安?自今后應書罪定刑,宜直指其事,不得舞文,妄有援引!庇中滩孔啵骸盎唇衲暾乱蝗针饭(jié)文,據(jù)會昌元年三月二十六日敕,竊盜贓至一貫文處死,宜委所司重詳定條目奏聞。臣等檢校,并請準建中三年三月二十四日敕,竊盜贓滿三疋已上決殺,如贓數(shù)不充,量請科放!睆闹。七月丙子,大理卿劉蒙奏:“古者懸法示人,欲使人從善遠罪,至于不犯,以致刑措。準大和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刑部侍郎高釴條疏,準勘節(jié)目一十一件,下諸州府粉壁書于錄事參軍食堂,每申奏罪人,須依前件節(jié)目。歲月滋久,文字湮淪,州縣推案,多違漏節(jié)目。今后請下諸道,令刻石置于會食之所,使官吏起坐觀省,記憶條目,庶令案牘周詳!睆闹。 八月,刑部侍郎、御史中丞魏掞奏:“諸道州府百姓詣臺訴事,多差御史推劾,臣恐煩勞州縣,先請差度支、戶部、鹽鐵院官帶憲銜者推劾。又各得三司使申稱,院官人數(shù)不多,例專掌院務,課績不辦。今諸道觀察使幕中判官,少不下五六人,請于其中帶憲銜者委令推劾。如累推有勞,能雪冤滯,御史臺闕官,便令奏用!睆闹 九月,以朝請大夫、檢校禮部尚書、孟州刺史、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李拭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jié)度等使。幽州節(jié)度周綝卒,軍人立其牙將張允伸為留后。十月,中書侍郎、平章事魏扶罷知政事。 十一月己亥,敕:“收復成、維、扶等三州,建立已定,條令制置,一切合同。其已配到流人,宜淮秦、原、威、武等州流例,七年放還。”以戶部侍郎、判本司事令狐綯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十二月,以華州刺史周敬復為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洪州刺史、江南西道團練觀察使,賜金紫。 五年春正月甲戌,制皇第七子洽封懷王,第八子汭為昭王,第九子汶為康王。敕兩京天下州府,起大中五年正月一日已后,三年內(nèi)不得殺牛。如郊廟享祀合用者,即以諸畜代。 二月,戶部侍郎裴休充諸道鹽鐵轉(zhuǎn)運等使。四月癸卯,刑部侍郎劉瑑奏:據(jù)今年四月十三日已前,凡二百二十四年,雜制敕計六百四十六門,二千一百六十五條,議輕重,名曰《大中刑法統(tǒng)類》,欲行用之。 五月,以太原尹、河東節(jié)度使李拭為鳳翔節(jié)度使;李業(yè)檢校戶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東節(jié)度使;守司空、門下侍郎、太原郡開國伯、食邑一千戶白敏中檢校司徒、同平章事邠州刺史,充邠寧節(jié)度觀察、東面招討黨項等使;以戶部侍郎、判戶部事魏謩本官同平章事。七月,宰相監(jiān)修國史崔龜從續(xù)柳芳《唐歷》二十二卷上之。 八月,敕:“公主邑司擅行文牒,恐多影庇,有率條章。今后公主除緣征封外,不得令邑司行文書牒府縣,如緣公事,令邑司申宗正寺,與酌事體施行!鄙持荽淌窂埩x潮遣兄義澤以瓜、沙、伊、肅等十一州戶口來獻,自河、隴陷蕃百余年,至是悉復隴右故地。以義潮為瓜沙伊等州節(jié)度使。 九月,敕:“條疏刺史交代,須一一交割公事與知州官,方得離任。準會昌元年敕,刺史只禁科率官吏抑配人戶,至于使州公廨及雜利潤,天下州府皆有規(guī)制,不敢違越。緣未有明敕處分,多被無良人吏致使恐嚇,或致言訟。起今后應刺史下?lián)参,及除替后資送錢物,但不率斂官吏,科配百姓,一任各守州縣舊例色目支給。如無公廨,不在資送之限。若輒有率配,以入己贓論!币哉h大夫、兵部侍郎、諸道鹽鐵轉(zhuǎn)運使、上柱國、河東縣開國子裴休守禮部尚書,進階金紫;以前宣歙觀察使、太中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裴諗權知兵部侍郎。十月己亥,京兆尹韋博奏:“京畿富戶為諸軍影占,茍免府縣色役,或有追訴,軍府紛然。請準會昌三年十二月敕,諸軍使不得強奪百姓入軍!睆闹J辉,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平章崔龜從檢校尚書估仆射、汴州刺史,充宣武軍節(jié)度使。沙州置歸義軍,以張義潮為節(jié)度使。太子詹事姚康獻《帝王政纂》十卷;又撰《統(tǒng)史》三百卷,上自開辟,下盡隋朝,帝王美政、詔令、制置、銅鹽錢谷損益、用兵利害,下至僧道是非,無不備載,編年為之。國子祭酒馮審奏:“文宣王廟,始太宗立之,睿宗書額,武后竊政之日,改篆題‘大周’二字,請削之!睆闹。十二月,盜斫景陵神門戟,京兆尹韋博罰兩月俸,貶宗正卿李文舉睦州刺史,陵令吳閱岳州司馬,奉先令裴讓隋州司馬。是歲,湖南大饑。 六年春正月戊辰,以隴州防御使薛逵為秦州刺史、天雄軍使,兼秦、成兩州經(jīng)略使。 二月,右衛(wèi)大將軍鄭光以賜田請免租稅。宰相魏謩奏曰:“鄭光以國舅之親,賜田可也,免稅無以勸蒸民。”敕曰:“一依人戶例供稅。”三月,隴州刺史薛逵奏修筑定成關工畢。四月丁酉,敕:“常平義倉斛斗,每年檢勘,實水旱災處,錄事參軍先勘人戶多少,支給先貧下戶,富戶不在支給之限!币远Y部尚書、諸道鹽鐵轉(zhuǎn)運等使裴休可本官同平章事。 五月,敕:“天下軍府有兵馬處,宜選會兵法能弓馬等人充教練使,每年合教習時,常令教習。仍于其時申兵部!庇放_奏:“諸色刑獄有關連朝官者,尚書省四品已上、諸司三品已上官,宜先奏取進止。如取諸色官狀,即申中書取裁!睆闹。 秋七月丙辰,前淮南節(jié)度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仆射、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上柱國、贊皇郡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李玨卒,贈司空。敕犯贓人平贓,據(jù)律以當時物價上旬估。請取所犯之處,其月內(nèi)上旬時估平之。從之。檢校司空、太子少師、上柱國、范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盧鈞可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jié)度使。 九月,敕起居郎轉(zhuǎn)官月限,宜以二十個月。 七年春正月壬辰,金紫光祿大夫、守太子少傅分司、上柱國、晉陵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歸融卒,贈右仆射。宗正卿李文會貶睦州刺史。四月,以御史大夫鄭朗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五月,左衛(wèi)率府倉曹張戣集律令格式條件相類一千二百五十條,分一百二十一門,號曰《刑法統(tǒng)類》,上之。七月,以正議大夫、尚書左丞、上柱國、賜金魚袋崔璪為刑部尚書,以銀青光祿大夫、行兵部侍郎、知制誥、充翰林學士蘇滌為尚書左丞,權知戶部侍郎崔玙可權知兵部侍郎。十月,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崔鉉進《續(xù)會要》四十卷,修撰官楊紹復、崔瑑、薛逢、鄭言等,賜物有差。 八年春正月,陜州黃河清。 二月,南蠻進犀牛,詔還之。 三月,敕以旱詔使疏決系囚。宰相監(jiān)修國史魏謩修成《文宗實錄》四十卷,上之,修史官給事中盧耽、太常少卿蔣偕、司勛員外郎王沨、右補闕盧吉,頒賜銀器、錦彩有差。以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檢校戶部尚書、襄州刺史、上柱國、酒泉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李景讓為吏部尚書。 五月,以中書舍人、翰林學士韋澳為京兆尹;以戶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上柱國、武功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蘇滌檢校兵部尚書,兼江陵尹、御史大夫,充荊南節(jié)度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七月,銀青光祿大夫、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魏謩兼戶部尚書。 八月,以司農(nóng)卿鄭助為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夏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滎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夏綏銀宥等州節(jié)度營田觀察處置押蕃落安撫平夏黨項等使。九年春正月辛巳,銀青光祿大夫、秘書監(jiān)、許昌縣開國男陳商卒,贈工部尚書。 二月,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同平章事裴休檢校吏部尚書,兼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宣武軍節(jié)度使、汴宋亳潁觀察處置等使。 三月,試宏詞舉人,漏匯題目,為御史臺所劾,侍郎裴諗改國子祭酒,郎中周敬復罰兩月俸料,考試官刑部郎中唐枝出為處州刺史,監(jiān)察御史馮顓罰一月俸料。其登科十人并落下。其吏部東銓委右丞盧懿權判。以吏部侍郎鄭涯檢校禮部尚書,兼定州刺史、御史大夫,充義武軍節(jié)度、易定州觀察處置、北平軍等使。御史臺據(jù)正月八日禮部貢院捉到明經(jīng)黃續(xù)之、趙弘成、全質(zhì)等三人偽造堂印、堂帖,兼黃續(xù)之偽著緋衫,將偽帖入貢院,令與舉人虞蒸、胡簡、黨贊等三人及第,許得錢一千六百貫文。據(jù)勘黃續(xù)之等罪款,具招造偽,所許錢未曾入手,便事敗。奉敕并準法處死。主司以自獲奸人,并放。七月,以河東節(jié)度使、檢校司空、太原尹、北都留守、上柱國、范陽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盧鈞守尚書右仆射。 八月,以門下侍郎、守尚書右仆射、監(jiān)修國史、博陵縣開國伯、食邑一千戶崔鉉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淮南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使事。宣宗宴餞,賦詩以賜之。九月,昭義節(jié)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兼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鄭涓檢校刑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御史大夫,充河東節(jié)度、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十一月,以河南尹劉瑑檢校工部尚書、汴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宣武軍節(jié)度、宋亳汴潁觀察處置等使。以中書舍人鄭顥為禮部侍郎。 十年春正月乙巳,以正議大夫、華州刺史、潼關防御、鎮(zhèn)國軍等使、上柱國、隴西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李訥檢校左散騎常侍,兼越州刺史、御史大夫、浙江東道都團練觀察等使。 三月,中書門下奏:“據(jù)禮部貢院見置科目,《開元禮》、《三禮》、《三傳》、《三史》、學究、道舉、明算、童子等九科,近年取人頗濫,曾無實藝可采,徒添入仕之門。須議條疏,俾精事業(yè)。臣已于延英面論,伏奉圣旨,將文字來者。其前件九科,臣等商量,望起大中十年,權停三年,滿后,至時赴科試者,令有司據(jù)所舉人先進名,令中書舍人重覆問過。中有本業(yè)稍通,堪備朝廷顧問,即作等第進名,候敕處分。如有事業(yè)荒蕪,不合送名數(shù)者,考官即議朝責。其童子近日諸道所薦送者,多年齒已過,偽稱童子,考其所業(yè),又是常流。起今日后,望今天下州府薦送童子,并須實年十一、十二已下,仍須精熟一經(jīng),問皆全通,兼自能書寫者。如違制條,本道長吏亦議懲法!睆闹。四月癸丑,以刑部郎中盧搏為廬州刺史,以給事中、渤海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高少逸檢校禮部尚書、華州刺史、潼關防御、鎮(zhèn)國軍等使。 六月,以兵部郎中裴夷直為蘇州刺史。 六月,以兵部郎中裴夷直為蘇州刺史。 九月,以中書舍人杜審權知禮部貢舉。十月,邠寧慶節(jié)度使、檢校禮部尚書、邠州刺史、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諴為檢校兵部尚書、潞州大都府長史、御史大夫,充昭義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使、潞邢洺等州觀察使。桂管觀察使令狐定卒,贈禮部尚書。 十一年春正月,以銀青光祿大夫、守吏部尚書、上柱國、酒泉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李景讓為御史大夫;以朝請大夫、守御史中丞,兼尚書右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夏侯孜為戶部侍郎、判戶部事;以朝散大夫、守京兆尹、上柱國、扶風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韋澳檢校工部尚書、孟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河陽三城節(jié)度、孟懷澤觀處置等使。先是,車駕將幸華清宮,兩省官進狀論奏,詔曰:“朕以驪山近宮,真圣廟貌,未嘗修謁,自謂闕然。今屬陽和氣清,中外事簡,聽政之暇,或議一行。蓋崇禮敬之心,非以逸游為事。雖申敕命,兼慮勞人。卿等職備禁闈,志勤奉上,援據(jù)前古,列狀上章,載陳懇到之詞,深睹盡忠之節(jié)。已允來請,所奏咸知!币詣δ衔鞔ü(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管內(nèi)觀察處置統(tǒng)押近界諸蠻及西山八國云南安撫等使、特進、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成都尹、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白敏中以本官兼江陵尹,充荊南節(jié)度、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 二月,以夏綏銀宥節(jié)度使、通議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夏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滎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鄭助為檢校工部尚書、邠州刺史,充邠寧慶節(jié)度、管內(nèi)營田觀察處置,兼充慶州南路救援、鹽州及當?shù)姥芈锋?zhèn)寨糧料等使;以右金吾衛(wèi)將軍田在賓校右散騎常侍,兼夏州刺史,代鄭助為夏、綏、銀、宥節(jié)度等使。以荊南節(jié)度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兼江陵尹、御史大夫、上柱國、武功郡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蘇滌為太常卿。以銀青光祿大夫、守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同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上柱國魏謩檢校戶部尚書、同平章事,兼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以太中大夫、守工部尚書、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崔慎由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以成德軍節(jié)度、鎮(zhèn)冀深趙觀察處置等使、起復云麾將軍、守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同正、檢校兵部尚書、鎮(zhèn)州大都督府長史王紹鼎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仆射,余官如故。以通議大夫、守中書門下侍郎、兼禮部尚書、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鄭朗可監(jiān)修國史。太中大夫、守工部尚書、同平章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崔慎由可集賢院大學士。 三月,起復朝請大夫、深州刺史、御史大夫,兼成德軍節(jié)度判官王紹懿可檢校左散騎常侍、鎮(zhèn)府左司馬、知府事,充成德軍節(jié)度副使,兼充都知兵馬使。以成德軍中軍兵馬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監(jiān)察御史、上柱國王景胤可本官、深州刺史、本州團練守捉使。檢校左散騎常侍、右神武大交軍知軍事王紹孚可落起復,依前右神武大將軍。紹懿、紹孚,鎮(zhèn)州王紹鼎之弟也。景胤,紹鼎子也。以朝請大夫、檢校刑部尚書、華州刺史、上柱國、酂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蕭俶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四月,以職方郎中、知制誥裴坦為中書舍人。以朝議大夫、權知京兆尹崔郢為濮王傅,分司東都,以決殺府吏也;以江西觀察使、洪州刺史、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張毅夫為京兆尹。以鳳翔節(jié)度使、正議大夫、檢校戶部尚書,兼鳳翔尹、上柱國、襲晉國公、食邑三千戶、襲實封一百五十戶裴識可許州刺史,充忠武軍節(jié)度、陳許蔡觀察等使;以吏部侍郎盧懿檢校工部部尚書,兼鳳翔尹、御史大夫、鳳翔隴右節(jié)度使;以中書舍人鄭憲為洪州刺史、御史中丞、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待使,仍賜紫金魚袋。以安南宣慰使、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宋涯為安南都護、御史中丞、本管經(jīng)略招討處置等使。以幽州節(jié)度使張允伸弟允中為荊州刺史,允千檀州刺史,允辛安塞軍使,允舉納降軍使,并兼御史中丞。以前邠寧節(jié)度使、朝議大夫、檢校工部尚書、邠州刺史、上柱國、賜紫金魚柳憙可檢校禮部尚書、河南尹。 五月,以職方郎中李玄為壽州刺史。 六月,以朔方靈武定遠等城節(jié)度使、朝散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靈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劉潼為鄭州刺史,馳驛赴任,以給邊兵糧不及時也。以安南都護宋涯為容州刺史、容管經(jīng)略招討處置等使。制皇第三男灌封衛(wèi)王,第十一男澭封廣王。以朝散大夫、守尚書兵部侍郎、判度支、上柱國、彭城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蕭鄴本官同平章事、判度支。以右監(jiān)門將軍、知內(nèi)府省事、清河公崔巨淙為淮南監(jiān)軍。以特進、檢校司空、兼太子太傅分司東都、上柱國、扶風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杜忭本官判東都尚書省、兼御史大夫,充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御使。七月,以飛龍使、宮闈局令王歸長守內(nèi)侍省內(nèi)常侍,知省事,充內(nèi)樞密使。責授邠州員外司馬張直方為右驍衛(wèi)大將軍。 八月,成德軍節(jié)度使、檢校尚書右仆射王紹鼎卒,贈司空,賻布帛三百段。以皇子昭王汭為開府儀同三司、守鎮(zhèn)州大都督府長史、成德軍節(jié)度、鎮(zhèn)冀深趙觀察等大使;以成德軍節(jié)度副使、都知兵馬使、左司馬、知府事、御史中丞王紹懿為成德軍副使留后。以義武軍節(jié)度、易定觀察等使、檢校禮部尚書、定州刺史、上柱國、滎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鄭涯檢校戶部尚書、汴州刺史、上柱國,充宣武軍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宋亳觀察、亳州太清宮等使;以四鎮(zhèn)北庭行軍、涇原渭武節(jié)度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涇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范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盧簡求可檢校工部尚書、定州刺史、義武節(jié)度使、易定觀察、北平軍等使;以鹽州防御押蕃落諸軍防秋都知兵馬使、度支烏池榷稅使、檢校右散騎常侍、鹽州刺史、上柱國、賜紫金魚袋陸耽代簡求為涇原節(jié)度使。以翰林學士、朝散大夫、中書舍人、賜紫金魚袋曹確權知河南尹。汝州防御使令狐緒有善政,郡人詣闕請立德政碑頌。緒以弟綯在中書,上表乞?qū),從之。以太常卿蘇滌為兵部尚書、權知吏部銓事,以銀青光祿大夫、守散騎常侍、上柱國、渤?ら_國伯、食邑七百戶封敖為太常卿。是月,熒惑犯東井。 九月,以秦州刺史李承勛為朝散大夫、檢校工部尚書、涇州刺史,充四鎮(zhèn)北庭涇原渭武節(jié)度等使;以禮部郎中楊知溫充翰林學士;以中散大夫、尚書禮部侍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杜審權為陜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大夫、陜虢都防御觀察處置等使;以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兼太子太師、上柱國、范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盧鈞為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元尹,充山南西道節(jié)度等使。右補闕陳嘏、左拾遺王譜、右拾遺薛杰上疏諫遣中使往羅浮山迎軒轅先生。詔曰:“朕以萬機事繁,躬親庶務,訪聞羅浮山處士軒轅集,善能攝生,年齡亦壽,乃遣使迎之,或冀有少保理也。朕每觀前史,見秦皇、漢武為方士所惑,常以之為誡。卿等位當論列,職在諫司,閱示來章,深納誠意!比灾^崔慎由曰:“為吾言于諫官,雖少翁、欒大復生,不能相惑。如聞軒轅生高士,欲與之一言耳。”宰相鄭朗累月請告,三章求免。是月乙未,彗出于房初度,長三尺。十月,制通議大夫、守中書侍郎、禮部尚書、同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上柱國、賜紫金魚袋鄭朗可檢校尚書右仆射,兼太子少師。以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中散大夫、檢禮校部尚書、興元尹、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蔣系權知刑部尚書,宰相崔慎由兼修國史,蕭鄴兼集賢殿大學士。以華州刺史高少逸為左散騎常侍,以蘇州刺史裴夷直為華州刺史、潼關防御、鎮(zhèn)國軍等使,以太常少卿崔鈞為蘇州刺史。入回鶻冊禮使、衛(wèi)尉少卿王端章貶賀州司馬,副使國子《禮記》博士李尋為郴州司馬,判官河南府士曹李寂永州司馬。端章等出塞,黑車子阻路而回故也。以成德軍觀察留后、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王紹懿檢校工部尚書,兼鎮(zhèn)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充成德軍節(jié)度、鎮(zhèn)冀深趙觀察等使。以中書舍人李藩權知禮部貢院。 十一月,太子少師鄭朗卒,贈司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仆射、兼太子太保、充右羽林統(tǒng)軍、御史大夫、上柱國、滎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鄭光卒,輟朝三日,贈司徒,仍令百官奉慰。上之元舅也。宰相崔慎由為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尚書蕭鄴兼工部尚書,余并如故。十二月,以昭義軍節(jié)度使、朝議大夫、檢校工部尚書、上柱國、平陰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畢諴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jié)度使;朝議大夫、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原尹、北都留守、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劉瑑?yōu)樯袝鴳舨渴汤、判度支。以翰林學士承旨、通議大夫、守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蔣伸為兵部侍郎,充職。以金紫光祿大夫、守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上柱國、河東縣開國男、食邑五百戶裴休檢校戶部尚書兼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軍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潞磁邢洺觀察等使。以正議大夫、行尚書兵部侍郎、上柱國、河東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柳仲郢本官兼御史大夫,充諸道鹽鐵轉(zhuǎn)運使。以正議大夫、檢校戶部尚書、兼太子賓客、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孔溫業(yè)本官分司東都,以病請告故也。禮部郎中楊右溫本官知制誥,充翰林學士。以幽州中軍使、檢校國子祭酒、幽府左司馬、知府事、御史中丞張簡真檢校右散騎常侍,允伸之子也。以中散大夫、權知刑部尚書、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蔣系檢校戶部尚書、鳳翔尹、御史大夫、鳳翔隴右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是歲,舒州吳塘堰有眾禽成巢,闊七尺,高七丈,而水禽、山鳥、鷹隼、燕雀之類,無不馴狎。又有鳥人面緣毛,爪喙皆紺色,其聲曰“甘”,人呼為“甘蟲”。 十二年春正月,以晉陽令鄭液為通州刺史。羅浮山人軒轅集至京師,上召入禁中,謂曰:“先生遐壽而長生可致乎?”曰:“徹聲色,去滋味,哀樂如一,德施周給,自然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何必別求長生也!绷糁掠,堅求還山。以前鄉(xiāng)貢進士于琮為秘書省校書郎,尋尚皇女廣德公主,改銀青光祿大夫、守右拾遺、駙馬都尉。以安南本管經(jīng)略招討處置使、朝散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御史大夫、賜紫金魚袋李弘甫為宗正卿。以中大夫、守京兆尹、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張毅夫為鄂州刺史、御史大夫、鄂岳蘄黃申等州都團練觀察使。以太中大夫、福州刺史、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楊發(fā)檢校右散騎常侍、廣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嶺南東道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以朝散大夫、守康王傅分司東都、上柱國、襲魏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賜紫金魚袋王式為安南都護、兼御史中丞,充安南本管經(jīng)略招討處置等使。以朝請大夫、前守太了賓客分司東都、上柱國、酂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蕭俶守太子少保分司。以朝請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右金吾將軍、充右街使、上柱國、襲太原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賜紫金魚袋王鎮(zhèn)為檢校左散騎常侍、使持節(jié)都督福州諸軍事,福州刺史、御史大夫,充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以翰林學士、朝議郎、守尚書司勛郎中、知制誥、賜緋魚袋孔溫裕為中書舍人,充職。以右驍衛(wèi)上將軍李正源守大內(nèi)皇城留守。以朝議大夫、守尚書戶部侍郎、判度支、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劉瑑本官同平章事,依前判度支。以太中大夫、守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同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崔慎由檢校禮部尚書、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劍南東川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代韋有翼;以有翼為吏部侍郎。 二月,以前邕管經(jīng)略招討處置使、朝議郎、邕州刺史、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段文楚為昭武校尉、右金吾衛(wèi)將軍;以朝議郎、守中書舍人、權知禮部貢舉、上柱國、賜緋魚袋李藩為尚書戶部侍郎。以朝散大夫、守工部尚書、同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上柱國、彭城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蕭鄴為監(jiān)修國史。以朝議大夫、守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判度支、主柱國、賜紫金魚袋劉瑑可充集賢院學士。以渤海國王弟權知國務大虔晃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jiān)、忽汗州都督,冊為渤海國王。以兵部侍郎柳仲郢為刑部尚書。以朝議大夫、守尚書戶部侍郎、判戶部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夏侯孜為兵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zhuǎn)運使;以朝請大夫、權知刑部侍郎、賜紫金魚袋杜勝為戶部侍郎、判戶部事。光祿大夫、守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分司東都、上柱國、會稽縣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康季榮可檢校尚書右仆射,兼右衛(wèi)上將軍分司。貶前利州刺史杜倉為賀州司戶,蔡州刺史李叢邵州司馬。以工部郎中、知制誥于德孫,庫部郎中、知制誥苗恪,并可中書舍人,依前翰林學士。以前右金吾衛(wèi)將軍鄭漢璋,前鴻臚少卿鄭漢卿,并起復授本官,國舅光之子也。以銀青光祿大夫、行給事中、駙馬都尉衛(wèi)洙為工部侍郎,前濮王傅分司皇甫權為康王傅分司。以庫部員外郎、史館修撰李渙為長安令。閏二月,以司農(nóng)少卿盧籍為代州刺史,前江陵少尹杜惲為司農(nóng)少卿。以河東馬步都虞候段威為朔州刺史,充天寧軍使,兼興唐軍沙陀三部落防遏都知兵馬使。五月,以兵部侍郎、鹽鐵轉(zhuǎn)運使夏侯孜本官同平章事。 六月,南蠻攻安南府。 八月,洪州賊毛合、宣州賊康全大攻掠郡縣,詔兩浙兵討平之。十二月,太子少保魏掞卒,贈司徒。 十三年春正月,以虢陜觀察使杜審權為戶部侍郎、判戶部事。 三月,宰相蕭鄴罷知政事,守吏部尚書。四月,以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知制誥蔣伸本官同平章事。 五月,上不豫,月余不能視朝。 八月七日,宣遺詔立鄆王為皇太子,勾當軍國事。是日,崩于大明宮,圣壽五十。詔門下侍郎、平章事令狐綯攝冢宰。群臣上謚曰圣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十四年二月,葬于貞陵。 史臣曰:臣嘗聞黎老言大中故事,獻文皇帝器識深遠,久歷艱難,備知人兼疾苦。自寶歷巳來,中人擅權,事多假借,京師豪右,大擾窮民。洎大中臨馭,一之日權豪斂跡,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閽寺詟氣。由是刑政不濫,賢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風,十余年間,頌聲載路。上宮中衣浣濯之衣,常膳不過數(shù)器,非母后侑膳,輒不舉樂,歲或小饑,憂形于色。雖左右近習,未嘗見怠惰之容。與群臣言,儼然煦接,如待賓僚,或有所陳聞,虛襟聽納。舊時人主所行,黃門先以龍腦、郁金藉地,上悉命去之。宮人有疾,醫(yī)視之,既瘳,即袖金賜之,誡曰:“勿令敕使知,謂予私于侍者!逼涔好善如此。季年風毒,召羅浮山人軒轅集,訪以治國治身之要,其伎術詭異之道,未嘗措言。集亦有道之士也。十三年春,堅求還山。上曰:“先生少留一年,候于羅浮山別創(chuàng)一道館!奔療o留意,上曰:“先生舍我亟去,國有災乎?朕有天下,竟得幾年?”集取筆寫“四十”字,而十字挑上,乃十四年也。興替有數(shù),其若是乎!而帝道皇猷,始終無缺,雖漢文、景不足過也。惜乎簡藉遺落,舊事十無三四,吮墨揮翰,有所慊然。 贊曰:李之英主,實惟獻文。粃粺盡去,淑慝斯分。河、隴歸地,朔漠消氛。到今遺老,歌詠明君。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