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狄仁杰(族曾孫兼謨) 王方慶 姚璹(弟班) 狄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緒,貞觀中尚書左丞。父知遜,夔州長史。仁杰兒童時,門人有被害者,縣吏就詰之,眾皆接對,唯仁杰堅坐讀書。吏責之,仁杰曰:“黃卷之中,圣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耶!”后以明經(jīng)舉,授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為吏人誣告,立本見而謝曰:“仲尼云:‘觀過知仁矣!阆驴芍^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彼]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其親在河陽別業(yè),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在此云下!闭巴麃辛⒕弥,云移乃行。仁杰孝友絕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老且病,當充使絕域。仁杰謂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里之憂!”乃詣長史藺仁基,請代崇質而行。時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協(xié),因謂曰:“吾等豈獨無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仁杰,儀鳳中為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時武衛(wèi)大將軍權善才坐誤斫昭陵柏樹,仁杰奏罪當免職。高宗令即誅之,仁杰又奏罪不當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弊笥也毴式芰畛觯式茉唬骸俺悸勀纨堶[,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千之誅。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huán),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魏文將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諫,亦見納用。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后,羞見釋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古人云:‘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后,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于不道!钡垡馍越猓撇乓蚨馑。居數(shù)日,授仁杰侍御史。時司農卿韋機兼領將作、少府二司,高宗以恭陵玄宮狹小,不容送終之具,遣機續(xù)成其功。機于埏之左右為便房四所,又造宿羽、高山、上陽等宮,莫不壯麗。仁杰奏其太過,機竟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寵用事,朝廷懾懼,仁杰奏之,請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之類,陛下何惜罪人而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于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誡。”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肅然。 尋加朝散大夫,累遷度支郎中。高宗將幸汾陽宮,以仁杰為知頓使。并州長史李沖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過者必致風雷之災,乃發(fā)數(shù)萬人別開御道。仁杰曰:“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罷之。高宗聞之,嘆曰:“真大丈夫也!” 俄轉寧州刺史,撫和戎夏,人得歡心,郡人勒碑頌德。御史郭翰巡察隴右,所至多所按劾。及入寧州境內,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翰既授館,召州吏謂之曰:“入其境,其政可知也。愿成使君之美,無為久留。”州人方散。翰薦名于朝,徵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撫使。吳、楚之俗多淫祠,仁杰奏毀一千七百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 轉文昌右丞,出為豫州刺史。時越王貞稱兵汝南事敗,緣坐者六七百人,籍沒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仁杰哀其詿誤,緩其獄,密表奏曰:“臣欲顯奏,似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復毀,意不能定。此輩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碧仉吩淞髫S州。豫囚次于寧州,父老迎而勞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輩耶!”相攜哭于碑下,齋三日而后行。豫囚至流所,復相與立碑頌狄君之德。 初,越王之亂,宰相張光輔率師討平之。將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應。光輔怒曰:“州將輕元帥耶?”仁杰曰:“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惫廨o質其辭,仁杰曰:“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其暴橫,無罪之人,肝腦涂地,此非萬貞何耶?且兇威協(xié)從,勢難自固,及天兵暫臨,乘城歸順者萬計,繩墜四面成蹊。公奈何縱邀功之人,殺歸降之眾?但恐冤聲騰沸,上徹于天。如得尚方斬馬劍加于君頸,雖死如歸!惫廨o不能詰,心甚銜之。還都,奏仁杰不遜,左授復州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天授二年九月丁酉,轉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則天謂曰:“卿在汝南時,甚有善政,欲知譖卿者乎?”仁杰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并為善友,臣請不知。”則天深加嘆異。 未幾,為來俊臣誣構下獄。時一問即承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協(xié)仁杰,令一問承反。仁杰嘆曰:“大周革命,萬物唯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俊臣乃少寬之。判官王德壽謂仁杰曰:“尚書必得減死。德壽意欲求少階級,憑尚書牽楊執(zhí)柔,可乎?”仁杰曰:“若何牽之?”德壽曰:“尚書為春官時,執(zhí)柔任其司員外,引之可也!比式茉唬骸盎侍旌笸粒踩式苄写耸!”以頭觸柱,流血被面,德壽懼而謝焉。既承反,所司但待日行刑,不復嚴備。仁杰求守者得筆硯,拆被頭帛書冤,置綿衣中,謂德壽曰:“時方熱,請付家人去其綿!钡聣鄄恢臁H式茏庸膺h得書,持以告變。則天召見,覽之而問俊臣。俊臣曰:“仁檔不免冠帶,寢處甚安,何由伏罪?”則天使人視之,俊臣遽命仁杰巾帶而見使者。乃令德壽代仁杰作謝死表,附使者進之。則天召仁杰,謂曰:“承反何也?”對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矣!薄昂螢樽髦x死表?”曰“臣無此表!笔局酥鹨。故得免死。貶彭澤令。武承嗣屢奏請誅之,則天曰:“朕好生惡殺,志在恤刑。渙汗已行,不可更返。” 萬歲通天年,契丹寇陷冀州,河北震動,征仁杰為魏州刺史。前刺史獨孤思莊懼賊至,盡驅百姓入城,繕修守具。仁杰既至,悉放歸農畝,謂曰:“賊猶在遠,何必如是。萬一賊來,吾自當之,必不關百姓也!辟\聞之自退,百姓咸歌誦之,相與立碑以紀恩惠。俄轉幽州都督。 神功元年,入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仁杰以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鎮(zhèn),極為凋弊,乃上疏曰: 臣聞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疆之外。故東拒滄海,西隔流沙,北橫大漠,南阻五嶺,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紀,聲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國家盡兼之矣。此則今日之四境,已逾于夏、殷者也。詩人矜薄伐于太原,美化行于江、漢,則是前代之遠裔,而國家之域中。至前漢時,匈奴無歲不陷邊,殺掠吏人。后漢則西羌侵軼漢中,東寇三輔,入河東上黨,幾至洛陽。由此言之,則陛下今日之士宇,過于漢朝遠矣。若其用武荒外,邀功絕域,竭府庫之實,以爭磽確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賦,獲其土不可以耕織。茍求冠帶遠夷之稱,不務固本安人之術,此秦皇、漢武之所行,非五帝、三皇之事業(yè)也。若使越荒外以為限,竭資財以騁欲,非但不愛人力,亦所以失天心也。昔始皇窮兵極武,以求廣地,男子不得耕于野,女子不得蠶于室,長城之下,死者如亂麻,于是天下潰叛。漢武追高、文之宿憤,藉四帝之儲實,于是定朝鮮,討西域,平南越,擊匈奴,府庫空虛,盜賊蜂起,百姓嫁妻賣子,流離于道路者萬計。末年覺悟,息兵罷役,封丞相為富民侯,故能為天所祐也。昔人有言:“與覆車同軌者未嘗安!贝搜噪m小,可以喻大。 近者國家頻歲出師,所費滋廣,西戍四鎮(zhèn),東戍安東,調發(fā)日加,百姓虛弊。開守西域,事等石田,費用不支,有損無益,轉輸靡絕,杼軸殆空。越磧逾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曠亦多。昔詩人云:“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薄柏M不懷歸,畏此罪罟。念彼蒸人,涕零如雨。”此則前代怨思之辭也。上不是恤,則政不行而邪氣作;邪氣作,則蟲螟生而水旱起。若此,雖禱祀百神,不能調陰陽矣。方今關東饑饉,蜀、漢逃亡,江、淮以南,徵求不息。人不復業(yè),則相率為盜,本根一搖,憂患不淺。其所以然者,皆為遠戍方外,以竭中國,爭蠻貊不毛之地,乖子養(yǎng)蒼生之道也。 昔漢元納賈捐之之謀而罷珠崖郡,宣帝用魏相之策而棄車師之田,豈不欲慕尚虛名,蓋憚勞人力也。近貞觀年中,克平九姓,冊李思摩為可汗,使統(tǒng)諸部者,蓋以夷狄叛則伐之,降則撫之,得推亡固存之義,無遠戍勞人之役。此則近日之令典,經(jīng)邊之故事。竅見阿史那斛瑟羅,陰山貴種,代雄沙漠,若委之四鎮(zhèn),使統(tǒng)諸蕃,封為可汗,遣御寇患,則國家有繼絕之美,荒外無轉輸之役。如臣所見,請捐四鎮(zhèn)以肥中國,罷安東以實遼西,省軍費于遠方,并甲兵于塞上,則恒、代之鎮(zhèn)重,而邊州之備實矣。況綏撫夷狄,蓋防其越逸,無侵侮之患則可矣。何必窮其窟穴,與螻蟻計校長短哉! 且王者外寧必有內憂,蓋為不勤修政故也。伏惟陛下棄之度外,無以絕域未平為念。但當敕邊兵謹守備,蓄銳以待敵,待其自至,然后擊之,此李牧所以制匈奴也。當今所要者,莫若令邊城警守備,遠斥候,聚軍實,蓄威武。以逸待勞,則戰(zhàn)士力倍;以主御客,則我得其便;堅壁清野,則冠無所得。自然賊深入必有顛躓之慮,淺入必無虜獲之益。如此數(shù)年,可使二虜不擊而服矣。 仁杰又請廢安東,復高氏為君長,停江南之轉輸,慰河北之勞弊,數(shù)年之后,可以安人富國。事雖不行,識者是之。尋檢校納言,兼右肅政臺御史大夫。 圣歷初,突厥侵掠趙、定等州,命仁杰為河北道元帥,以便宜從事。突厥盡殺所掠男女萬余人,從五回道而去。仁杰總兵十萬追之不及。便制仁杰河北道安撫大使。時河朔人庶,多為突厥逼脅,賊退后懼誅,又多逃匿。仁杰上疏曰: 臣聞朝廷議者,以為契丹作梗,始明人之逆順,或因迫脅,或有愿從,或受偽官,或為招慰,或兼外賊,或是土人,跡雖不同,心則無別。誠以山東雄猛,由來重氣,一顧之勢,至死不回。近緣軍機,調發(fā)傷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剔屋賣田,人不為售,內顧生計,四壁皆空。重以官典侵漁,因事而起,取其髓腦,曾無心愧。修筑池城,繕造兵甲,州縣役使,十倍軍機。官司不矜,期之必取,枷杖之下,痛切肌膚。事迫情危,不循禮義,愁苦之地,不樂其生。有利則歸,且圖賒死,此乃君子之愧辱,小人之常行。人猶水也,壅之則為泉,疏之則為川,通塞隨流,豈有常性。昔董卓之亂,神器播遷,及卓被誅,部曲無赦,事窮變起,毒害生人,京室丘墟,化為禾黍。此由恩不普洽,失在機先。臣一讀此書,未嘗不廢卷嘆息。今以負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潛竄山澤。赦之則出,不赦則狂,山東群盜,緣茲聚結。臣以邊塵暫起,不足為憂,中土不安,以此為事。臣聞持大國者不可以小道,理事廣者不可以細分。人主恢弘,不拘常法,罪之則眾情恐懼,恕之則反側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諸州,一無所問。自然人神道暢,率土歡心,諸軍凱旋,得無侵擾。 制從之。軍還,授內史。 圣歷三年,則天幸三陽宮,王公百僚咸經(jīng)侍從,唯仁杰特賜宅一區(qū),當時恩寵無比。是歲六月,左玉鈐衛(wèi)大將軍李楷固、右武威衛(wèi)將軍駱務整討契丹余眾,擒之,獻俘于含樞殿。則天大悅,特賜楷固姓武氏?、務整,并契丹李盡忠之別帥也。初,盡忠之作亂,楷固等屢率兵以陷官軍,后兵敗來降,有司斷以極法。仁杰議以為楷固等并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必能感恩效節(jié)。又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制并從之。及楷固等凱旋,則天召仁杰預宴,因舉觴親勸,歸賞于仁杰。授楷固左玉鈐衛(wèi)大將軍,賜爵燕國公。 則天又將造大像,用功數(shù)百萬,令天下僧尼每日人出一錢,以助成之。仁杰上疏諫曰: 臣聞為政之本,必先人事。陛下矜群生迷謬,溺喪無歸,欲令像教兼行,睹相生善。非為塔廟必欲崇奢,豈令僧尼皆須檀施?得栰尚舍,而況其余。今之伽藍,制過宮闕,窮奢極壯,畫繢盡工,寶珠殫于綴飾,環(huán)材竭于輪奐。工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來,終須地出,不損百姓,將何以求?生之有時,用之無度,編戶所奉,常若不充,痛切肌膚,不辭箠楚。游僧一說,矯陳禍福,翦發(fā)解衣,仍慚其少。亦有離間骨肉,事均路人,身自納妻,謂無彼我。皆托佛法,詿誤生人。里陌動有經(jīng)坊,闤阓亦立精舍;T倍急,切于官征;法事所須,嚴于制敕。膏腴美業(yè),倍取其多;水碾莊園,數(shù)亦非少。逃丁避罪,并集法門,無名之僧,凡有幾萬,都下檢括,已得數(shù)千。且一夫不耕,猶受其弊,浮食者眾,又劫人財。臣每思惟,實所悲痛。 往在江表,像法盛興,梁武、簡文,舍施無限。及其三淮沸浪,五嶺騰煙。列剎盈衢,無救危亡之禍;緇衣蔽路,豈有勤王之師!比年已來,風塵屢擾,水旱不節(jié),征役稍繁。家業(yè)先空,瘡痍未復,此時興役,力所未堪,伏惟圣朝,功德無量,何必要營大像,而以勞費為名。雖斂僧錢,百未支一。尊容既廣,不可露居,覆以百層,尚憂未遍,自余廓廡,不得全無。又云不損國財,不傷百姓,以此事主,可謂盡忠?臣今思惟,兼采眾議,咸以為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下濟群品,應是本心,豈欲勞人,以存虛飾?當今有事,邊境未寧,宜寬征鎮(zhèn)之徭,省不急之費。設令雇作,皆以利趨,既失田時,自然棄本。今不樹稼,來歲必饑,役在其中,難以取給。況無官助,義無得成,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救之! 則天乃罷其役。是歲九月,病卒,則天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贈文昌右相,謚曰文惠。 仁杰常以舉賢為意,其所引拔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至公卿者數(shù)十人。初,則天嘗問仁杰曰:“朕要一好漢任使,有乎?”仁杰曰:“陛下作何任使?”則天曰:“朕欲待以將相!睂υ唬骸俺剂媳菹氯羟笪恼沦Y歷,則今之宰臣李嶠、蘇味道亦足為文吏矣。豈非文士齷齪,思得奇才用之,以成天下之務者乎?”則天悅曰:“此朕心也!比式茉唬骸扒G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真宰相才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盡節(jié)于國家矣!眲t天乃召拜洛州司馬。他日,又求賢。仁杰曰:“臣前言張柬之,猶未用也!眲t天曰:“已遷之矣!睂υ唬骸俺妓]之為相,今為洛州司馬,非用之也!庇诌w為秋官侍郎,后竟召為相。柬之果能興復中宗,蓋仁杰之推薦也。 仁杰嘗為魏州刺史,人吏為立生祠。及去職,其子景暉為魏州司功參軍,頗貪暴,為人所惡,乃毀仁杰之祠。長子光嗣,圣歷初為司府丞,則天令宰相各舉尚書郎一人,仁杰乃薦光嗣。拜地官員外郎,蒞事稱職,則天喜而言曰:“祁奚內舉,果得其人!遍_元七年,自汴州刺史轉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坐贓貶歙州別駕卒。 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頊、李昭德皆有匡復讜言,則天無復辟意。唯仁杰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則天亦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為儲貳。初,中宗自房陵還宮,則天匿之帳中,召仁杰以廬陵為言。仁杰慷慨敷奏,言發(fā)涕流,遽出中宗謂仁杰曰:“還卿儲君!比式芙惦A泣賀,既已,奏曰:“太子還宮,人無知者,物議安審是非?”則天以為然,乃復置中宗于龍門,具禮迎歸,人情感悅。仁杰前后匡復奏對,凡數(shù)萬言,開元中,北海太守李邕撰為《梁公別傳》,備載其辭。中宗返正,追贈司空;睿宗追封梁國公。仁杰族曾孫兼謨。 兼謨,登進士第。祖郊、父邁,仕官皆微。兼謨元和末解褐襄陽推官,試校書郎,言行剛正,使府知名。憲宗召為左拾遺,累上書言事,歷尚書郎。長慶、太和中,歷鄭州刺史,以治行稱,入為給事中。開成初,度支左藏庫妄破漬污縑帛等贓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謨封還敕書,文宗召而諭之曰:“嘉卿舉職,然朕已赦其長官,典吏亦宜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為艱!边w御史中丞。謝日,文宗顧謂之曰:“御史臺朝廷綱紀,臺綱正則朝廷理,朝廷正則天下理。凡執(zhí)法者,大抵以畏忌顧望為心,職業(yè)由茲不舉。卿梁公之后,自有家法,豈復為常常之心哉!”兼謨謝曰:“朝法或未得中,臣固悉心彈奏!睍饔^察使吳士矩違額加給軍士,破官錢數(shù)十萬計。兼謨奏曰:“觀察使守陛下土地,宣陛下詔條,臨戎賞軍,州有定數(shù)。而士矩與奪由己,盈縮自專,不唯貽弊一方,必致諸軍援例。請下法司,正行朝典。”士矩坐貶蔡州別駕。兼謨尋轉兵部侍郎。明年,檢校工部尚書、太原尹,充河東節(jié)度使。會昌中,累歷方鎮(zhèn),卒。 王方慶,雍州咸陽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孫也。其先自瑯邪南度,居于丹陽,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關,始家咸陽焉。祖軿,隋衛(wèi)尉丞。伯父弘讓,有美名,貞觀中為中書舍人。父弘直,為漢王元昌友,畋獵無度,乃上書切諫,其略曰:“夫宗子維城之托者,所以固邦家之業(yè)也。大王功無任城戰(zhàn)克之效,行無河間樂善之譽,爵高五等,邑富千室,當思答極施之洪慈,保無疆之永祚。其為計者,在乎修德,冠屨《詩》《禮》,畋獵史傳。覽古人成敗之所由,鑒既往存亡之異跡,覆前戒后,居安慮危。奈何列騎齊驅,交橫壟畝,野有游客,巷無居人。貽眾庶之憂,逞一情之樂,從禽不息,實用寒心!痹[書而遽止。漸見疏斥,轉荊王友。龍朔中卒。 方慶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參軍。嘗就記室任希古受《史記》、《漢書》。希古遷為太子舍人,方慶隨之卒業(yè)。永淳中,累遷太仆少卿。則天臨朝,拜廣州都督。廣州地際南海,每歲有昆侖乘舶以珍物與中國交市。舊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貨,昆侖懷刃殺之。方慶在任數(shù)載,秋毫不犯。又管內諸州首領,舊多貪縱,百姓有詣府稱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領參餉,未嘗鞫問。方慶乃集止府僚,絕其交往,首領縱暴者悉繩之,由是境內清肅。當時議者以為有唐以來,治廣州者無出方慶之右。有制褒之曰:“朕以卿歷職著稱,故授此官,既美化遠聞,實副朝寄。令賜卿雜采六十段,并瑞錦等物,以彰善政也! 證圣元年,召拜洛州長史,尋加銀青光祿大夫,封石泉縣男。萬歲登封元年,轉并州長史,封瑯邪縣男。未行,遷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俄轉鳳閣侍郎,依舊知政事。 神功元年七月,清邊道大總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凱還,欲以是月詣闕獻俘。內史王及善以為將軍入城,例有軍樂,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請備而不奏。方慶奏曰:“臣按禮經(jīng),但有忌日,而無忌月。晉穆帝納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時持疑不定。下太常,禮官荀訥議稱:‘禮只有忌日,無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時、忌歲,益無理據(jù)!敃r從訥所議。軍樂是軍容,與常不等,臣謂振作于事無嫌。”則天從之。則天嘗幸萬安山玉泉寺,以山逕危懸,欲御腰輿而上。方慶諫曰:“昔漢元帝嘗祭廟,出便門,御樓船,光祿勛張猛奏曰:‘乘船危,就橋安。’元帝乃從橋,即前代舊事。今山徑危險,石路曲狹,上瞻駭目,下視寒心,比于樓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踐此畏涂?伏望停輿駐蹕!眲t天納其言而止。是歲,改封石泉子。 時有制,每月一日于明堂行告朔之禮。司禮博士辟閭仁谞奏議,其略曰:“經(jīng)史正文,無天子每月告朔之事,唯《禮記玉藻》云:‘天子聽朔于南門之外!涿吭赂嫠氛,諸侯之禮也。臣謹按《禮論》及《三禮義宗》、《江都集禮》、《貞觀禮》、《顯慶禮》及《祠令》,無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若以為無明堂故無告朔之禮,有明堂即合告朔,則周、秦有明堂而無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臣等參求,既無其禮,不可習非,以天子之尊而用諸侯之禮!狈綉c又奏議,其略曰:“明堂,天子布政之宮也。謹按《谷梁傳》云:‘閏者,附月之余日,天子不以告朔!嵌Y也。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人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閏朔,棄時政也!紦(jù)此文,則天子閏月亦告朔矣。寧有他月而廢其禮乎?先儒舊說,天子行事,一年十八度入明堂矣。大享不問卜,一入也;每月告朔,十二入也;四時迎氣,四入也;巡狩之年,一入也。今禮官議唯歲首一入耳,與先儒既異,在臣不敢同。宋朝何承天纂集其文,以為《禮論》,雖加編次,事則闕如。梁代崔靈恩撰《三禮義宗》,但捃摭前儒,因循故事而已。隋煬帝命學士撰《江都集禮》,只抄撮舊禮,更無異文!敦懹^》、《顯慶禮》及《祠令》不言告朔者,蓋為歷代不傳,所以其文乃闕。各有緣由,不足依據(jù)。今禮官引為明證,在臣誠實有疑!眲t天又令春官廣集眾儒,取方慶、仁谞所奏議,以定得失。時成均博士吳揚善、太學博士郭山惲等奏:“按《周禮》及《三傳》,皆有天子告朔之禮,秦滅《詩》、《書》,由是告朔禮廢。望依方慶議!庇兄茝闹 則天以方慶家多書籍,嘗訪求右軍遺跡。方慶奏曰:“臣十代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余紙,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并已進之。唯有一卷見今在。又進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高祖規(guī)、曾祖褒,并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已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則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書舍人崔融為《寶章集》,以敘其事,復賜方慶,當時甚以為榮。 方慶又舉:“令杖‘期喪、大功未葬,不預朝賀;未終喪,不預宴會!葋沓俨蛔穸Y法,身有哀容,陪預朝會,手舞足蹈,公違憲章,名教既虧,實玷皇化。伏望申明令式,更禁斷!睆闹7綉c漸以老疾,乞從閑逸,乃授麟臺監(jiān)修國史。及中宗立為東宮,方慶兼檢校太子左庶子。 圣歷二年一日,則天欲季冬講武,有司稽緩,延入孟春。方慶上疏曰:“謹按《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四巳龝r務農,一時講武,以習射御,角校才力,蓋王者常事,安不忘危之道也!洗褐,不可以稱兵!,甲胄干戈之總名。兵金性,克木,春盛德在木,而舉金以害盛德,逆生氣!洗盒卸,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嚏摺对铝钫戮洹吩疲骸幮滦荩訇柹形,而行冬令以導水氣,故水潦至而敗生物也。雪霜大摯,折陽者也。太陰干時,雨雪而霜,故大傷首種。首種,謂宿麥也,麥以秋種,故謂之首種。入,收也,春為沍寒所傷,故至夏麥不成長也。’今孟春講武,是行冬令,以陰政犯陽氣,害發(fā)生之德。臣恐水潦敗物,霜雪損稼,夏麥不登,無所收入也。伏望天恩不違時令,至孟冬教習,以順天道!笔种拼鹪唬骸氨葹榫脤偬剑鄽v年載,人皆廢戰(zhàn),并悉學文。今者用整兵威,故令教習。卿以春行冬令,則水潦為敗,舉金傷木,則便害發(fā)生。循覽所陳,深合典禮,若違此請,乃月令虛行。佇啟直言,用依來表!笔菤q,正授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余并如故,俸料同職事三品,兼侍皇太子讀書。方慶又上言:“謹按史籍所載,人臣與人主言及上表,未有稱皇太子名者。當為太子皇儲,其名尊重,不敢指斥,所以不言。晉尚書仆射山濤啟事,稱皇太子而不言名。濤中朝名士,必詳?shù)涔,其不稱名,應有憑準。朝官尚猶如此,宮臣歸則不疑。今東宮殿及門名,皆有觸犯,臨事論啟,回避甚難。孝敬皇帝為太子時,改弘教門為崇教門;沛王為皇太子,改崇賢館為崇文館。皆避名諱,以遵典禮。此即成例,足為軌模。伏望天恩因循舊式,付司改換!敝茝闹。 長安二年五月卒,贈袞州都督,謚曰貞。中宗即位,以宮僚之舊,追贈吏部尚書。方慶博學好著述,所撰雜書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禮》,好事者多詢訪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據(jù),故時人編次,名曰《禮雜答問》。聚書甚多,不減秘閣,至于圖畫,亦多異本。諸子莫能守其業(yè),卒后尋亦散亡。長子光輔,開元中官至潞州刺史。少子晙,工書知名,尤善琴棋,而性多嚴整,官至殿中侍御史。 姚璹,字令璋,散騎常侍思廉之孫也。少孤,撫弟妹以友愛稱。博涉經(jīng)史,有才辯。永徽中明經(jīng)擢第。累補太子宮門郎。與司議郎孟利貞等奉令撰《瑤山玉彩》書,書成,遷秘書郎。調露中,累遷至中書舍人,封吳興縣男。則天臨朝,遷夏官侍郎。坐從父弟敬節(jié)同徐敬業(yè)之亂,貶桂州都督府長史。時則天雅好符瑞,璹至嶺南,訪諸山川草樹,其名號有“武”字者,皆以為上膺國姓,列奏其事。則天大悅,召拜天官侍郎。善于選補,時人稱之。 長壽二年,遷文昌左丞、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自永徽以后,左、右史雖得對仗承旨,仗下后謀議,皆不預聞。璹以為帝王謨訓,不可暫無紀述,若不宣自宰相,史官無從得書。乃表請仗下所言軍國政要,宰相一人專知撰錄,號為時政記,每月封送史館。宰相之撰時政記,自璹始也。是歲九月,坐事轉司賓少卿,罷知政事。延載初,擢拜納言。有司以璹從父弟犯法,奏言不合更為侍臣。璹上言:“昔王敦稱兵犯順,王導仍典樞機;嵇康戮于晉朝,嵇紹忠于晉室。竊惟前古,尚不為疑;今奉圣恩,豈由臣下。必以體例有乖,伏請甘從屏退。”則天曰:“此乃我意,卿復何言!但當盡忠,無聽浮說! 時武三思率蕃夷酋長,請造天樞于端門外,刻字紀功,以頌周德,璹為督作使。證圣初,璹加秋官尚書、同平章事。是歲,明堂災,則天欲責躬避正殿,璹奏曰:“此實人火,非曰天災。至如成周宣榭,卜代愈;漢武建章,盛德彌永。臣又見《彌勒下生經(jīng)》云,當彌勒成佛之時,七寶臺須臾散壞。睹此無常之相,便成正覺之因。故知圣人之道,隨緣示化,方便之利,博濟良多?墒褂芍x存于此。況今明堂,乃是布政之所,非宗廟之地,陛下若避正殿,于禮未為得也。”左拾遺劉承慶廷奏云:“明堂宗祀之所,今既被焚,陛下宜輟朝思過。”璹又持前議以爭之,則天乃依璹奏。先令璹監(jiān)造天樞,至是以功當賜爵一等。璹表請回贈父一官,乃追贈其父豫州司戶參軍處平為博州刺史。天后將封嵩岳,命璹總知撰儀注,并充封禪副使。及重造明堂,又令璹充使督作,以功加銀青光祿大夫。 時有大石國使請獻獅子,璹上疏諫曰:“獅子猛獸,唯止食肉,遠從碎葉,以至神都,肉既難得,檢為勞費。陛下以百姓為心,慮一物有失,鷹犬不蓄,漁獵總停。運不殺以闡大慈,垂好生以敷至德,凡在翾飛蠢動,莫不感荷仁恩。豈容自菲薄于身,而厚資給于獸,求之至理,必不然乎!笔枳,遽停來使。又九鼎初成,制令黃金千兩涂之。璹進諫曰:“夫鼎者神器,貴在質樸自然,無假別為浮飾。臣觀其狀,先有五彩輝煥,錯雜其間,豈待金色,方為炫耀?”則天又從之。 尋屬契丹犯塞,命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璹為副使以備之。及還,坐事,神功初左授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蜀中官吏多貪暴,璹屢有發(fā)擿,奸無所容。則天嘉之,降璽書勞之曰:“夫嚴霜之下,識貞松之擅奇,疾風之前,知勁草之為貴。物既有此,人亦宜哉。卿早荷朝恩,委任斯重。居中作相,弘益已多,防邊訓兵,心力俱盡。歲寒無改,終始不渝。乃眷蜀中,氓俗殷雜,久缺良守,弊于侵漁,政以賄成,人無措足。是用命卿出鎮(zhèn),寄茲存養(yǎng)。果能攬轡澄清,下車整肅。吏不敢犯,奸無所容,前后糾擿,蓋非一緒。貪殘之伍,屏跡于列城;剽奪之儔,遁形于外境。詎勞期月,康此黎元,言念德聲,良深嘉尚。宜布瑯邪之化,當以豫州為法!眲t天又嘗謂侍臣曰:“凡為長官,能清自身者甚易,清得僚吏者甚難。至于姚璹,可謂兼之矣! 時新都丞朱待辟坐贓至死,逮捕系獄。待辟素善沙門理中,陰結諸不逞,因待辟以殺璹為名,擬據(jù)巴蜀為亂。人密表告之者,制令璹按其獄。璹深持之,事涉疑似引而誅死者,僅以千數(shù)。則天又令洛州長史宋元爽、御史中丞霍獻可等重加詳覆,亦無所發(fā)明。逮系獄數(shù)百人,不勝酷毒,遞相附會,以就反狀。因此籍沒者復五十余家,其余稱知反配流者亦十八九,道路冤之。監(jiān)察御史袁恕己劾奏其事。則天初令璹與恕己對定,又尋令罷推。俄拜地官尚書。歲余,轉冬官尚書,仍西京留守。長安中,累表乞骸骨,制聽致仕,進爵為伯。遇官名復舊,為工部尚書。神龍元年卒,遺令薄葬,贈越州都督,謚曰成。 弟珽,少好學,以勤苦自立。舉明經(jīng),累除定、汴、滄、虢、豳等五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轉秦州刺史。以善政有聞,璽書褒美,賜絹百匹。神龍元年,累封宣城郡公,三遷太子詹事,仍兼左庶子。時節(jié)愍太子舉事不法,班前后上書進諫。今載四事: 其一曰:臣聞賈誼曰:“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使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習與正人居之,不能無正;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無不正。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嚴,則有記過之史。徹膳之宰,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敢諫之鼓,瞽史誦箴,大夫進謀,故習與智長,化與心成。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背加致勚,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善言古者,所以驗于今。伏惟殿下睿德洪深,天姿聰敏,近代成敗,前古安危,莫不懸鑒在心,動合典禮。臣以庸朽,濫居輔弼,虛備耳目,叨預股肱,輒薦塵露,庶裨山海。伏以內置作坊,工巧得入宮闈之內、禁衛(wèi)之所,或言語內出,或事狀外通,小人無知,不識輕重,因為詐偽,有玷徽猷。臣望并付所司,以停宮內造作。如或要須役造,猶望宮外安置,庶得工匠不于宮禁出入。 其二曰:臣聞漢文帝身衣弋綈,足履革舄;齊高帝欄檻用銅者,皆易以鐵。經(jīng)侯帶玉具劍環(huán)珮以過魏,太子不視,經(jīng)侯曰:“魏國亦有寶乎?”太子曰:“主信臣忠,魏之寶也!苯(jīng)侯委劍珮而去。太子使追還之,謂曰:“珠玉珍玩,寒不可衣,饑不可食,無遺我賊。”經(jīng)侯杜門不出。臣觀圣賢經(jīng)籍,務以簡素為貴;皇王政化,皆以菲薄為德。伏惟殿下留心恭儉,靡尚浮奢。臣愚猶望損之又損之,居簡以行簡,減省造作,節(jié)量用度。 其三曰:臣聞銀牖銅樓,宮闈嚴秘,門閤來往,皆有簿歷。殿下時有所須,唯門司宣令,或恐奸偽之輩,因此妄為增減,脫有文狀舛錯,事理便即差違。且近日呂升之便乃代署宣敕,伏賴殿下睿敏,當即覺其奸偽,自余臣下庸淺,豈能深辨真虛?望墨令及覆事行下,并用內印印畫署之后,冀得免有詐假,乃是長久規(guī)模。臣又聞之,忠臣事君,有犯而無隱;明主馭下,納諫以進德。故《書》云:“有言逆于志,必求諸道;有言順于心,必求諸非道!狈┑钕氯拭髡阎ゾ慈哲Q,探幽洞微,窮神索隱。事之善惡,毫厘靡差;理有危疑,錙銖無爽。臣以庸謬,叨侍春闈,職居獻替,豈敢緘默! 其四曰:臣聞圣人不專其德,賢智必有所師。故曰:與善人言,如入芝蘭之室,久自芬芳;與不善人言,如火銷膏,不覺而盡。今司經(jīng)見無學士,供奉未有侍讀,伏望時因視膳,奏請置人。所冀講席談筵,務盡忠規(guī)之道;披文擿句,方資審諭之勤。臣又聞臣之事主,必盡乃誠;君之進賢,務求忠讜。伏惟殿下養(yǎng)德儲闈,以端靜為務;恭膺守器,以學業(yè)為先。經(jīng)所以立行修身,史所以諳識成敗。雅誥既習,忠孝乃成,傳記方通,安危斯辨。知父子君臣之道,識古今鑒戒之規(guī),經(jīng)史為先,斯乃急務。至于工巧造作,僚吏直司,實為末事,無足勞慮。臣以庸淺,獻替是司,臣而不言,負譴圣日,言而獲罪,是所甘心。伏愿留意經(jīng)書,簡略細事,一蒙采納,萬殞無辭。乞降儲明,俯矜狂瞽。 疏奏,太子雖稱善,竟不悛革。太子敗,詔遣索其宮中,得班諫書,中宗嘉其切直。時宮臣皆貶黜,唯班擢拜右散騎常侍。歲余,遷秘書監(jiān)。 睿宗即位,累授戶部尚書,轉太子賓客。先天二年,加金紫光祿大夫,復拜戶部尚書。班與兄弟璹,數(shù)年間俱為定州刺史、戶部尚書,時人榮之。開元二年卒,年七十四。班嘗以其曾祖察所撰《漢書訓纂》,多為后之注《漢書》者隱沒名氏,將為己說;班乃撰《漢書紹訓》四十卷,以發(fā)明舊義,行于代。 史臣曰: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致廬陵復位,唐祚中興,諍由狄公,一人以蔽。或曰:許之太甚。答曰:當革命之時,朋邪甚眾,非推誠竭力,致身忘家者,孰能與于此乎!仁杰流死不避,骨鯁有彰,雖逢好殺無辜,能使終畏大義。竟存天下,豈不然乎!王方慶干城南海,羽冀東宮,臺閣樞機,無不功濟,所謂君子不器者也。茍非文學,斯焉取斯。璹成都布政,始卒不侔;相國上章,或否或中。且焚明堂而避正殿,固諍何多;黜唐頌而立天樞,一言非措。矧乃妄求符瑞,已失忠貞;精擇楚茅,難裨過咎。不常其德,罔畏承羞。班規(guī)諫有才,牧守多善,儲幄之任,可謂得人。 贊曰:犯顏忤旨,返政扶危。是人雜事,狄能有之。終替武氏,克復唐基。功之莫大,人無以師。方慶之才,周旋特立。璹也無常,珽能操執(zhí)。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杜f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