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王珪 戴胄(兄子至德) 岑文本(兄子長倩 倩子羲 格輔元附) 杜正倫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人也。在魏為烏丸氏,曾祖神念,自魏奔梁,復(fù)姓王氏。祖僧辯,梁太尉、尚書令。父顗,北齊樂陵太守。珪幼孤,性雅澹,少嗜欲,志量沉深,能安于貧賤,體道履正,交不茍合。季叔頗,當時通儒,有人倫之鑒,嘗謂所親曰:“門戶所寄,唯在此兒耳!遍_皇末,為奉禮郎。及頗坐漢王諒反事被誅,珪當從坐,遂亡命于南山,積十余歲。高祖入關(guān),丞相府司錄李綱薦珪貞諒有器識,引為世子府諮議參軍。及東宮建,除太子中舍人;尋轉(zhuǎn)中允,甚為太子所禮。后以連其陰謀事,流于巂州。建成誅后,太宗素知其才,召拜諫議大夫。貞觀元年,太宗嘗謂侍臣曰:“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nèi)可安也。昔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定天下,既而規(guī)模弘遠,慶流子孫者,此蓋任得賢臣所致也。朕雖不明,幸諸公數(shù)相匡救,冀憑嘉謀,致天下于太平耳。”珪對曰:“臣聞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故古者圣主,必有諍臣七人,言而不用,則相繼以死。陛下開圣慮,納芻蕘,臣處不諱之朝,實愿罄其狂瞽。”太宗稱善,敕自今后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入閣,必遣諫官隨之。珪每推誠納忠,多所獻替,太宗顧待益厚,賜爵永寧縣男,遷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二年,代高士廉為侍中。太宗嘗閑居,與珪宴語,時有美人侍側(cè),本廬江王瑗之姬,瑗敗籍沒入宮,太宗指示之曰:“廬江不道,賊殺其夫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取此婦人為是耶,為非耶?”太宗曰:“殺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何也?”對曰:“臣聞于管子曰:‘齊桓公之郭,問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腹唬骸糇又,乃賢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也!翊藡D人尚在左右,竊以圣心為是之,陛下若以為非,此謂知惡而不去也!碧陔m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時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教宮人聲樂不稱旨,為太宗所讓。珪及溫彥博諫曰:“孝孫妙解音律,非不用心,但恐陛下顧問不得其人,以惑陛下視聽。且孝孫雅士,陛下忽為教女樂而怪之,臣恐天下怪愕。”太宗怒曰:“卿皆我之腹心,當進忠獻直,何乃附下罔上,反為孝孫言也!”彥博拜謝,珪獨不拜。曰:“臣本事前宮,罪已當死。陛下矜恕性命,不以不肖,置之樞近,責以忠直。今臣所言,豈是為私?不意陛下忽以疑事誚臣,是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帝默然而罷。翌日,帝謂房玄齡曰:“自古帝王,能納諫者固難矣。昔周武王尚不用伯夷、叔齊,宣王賢主,杜伯猶以無罪見殺,吾夙夜庶幾前圣,恨不能仰及古人。昨責彥博、王珪,朕甚悔之。公等勿以此而不進直言也。” 時房玄齡、李靖、溫彥博、戴胄、魏徵與珪同知國政。后嘗侍宴,太宗謂珪曰:“卿識鑒清通,尤善談?wù)摚苑啃g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與諸子賢?”對曰:“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溫彥博;處繁理劇,眾務(wù)必舉,臣不如戴胄;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于堯、舜,臣不如魏徵。至如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于數(shù)子,亦有一日之長!碧谏钊黄溲裕汗喔饕詾楸M己所懷,謂之確論。后進爵為郡公。七年,坐漏泄禁中語,左遷同州刺史。明年,召拜禮部尚書。十一年,與諸儒正定《五禮》,書成,賜帛三百段,封一子為縣男。是歲,兼魏王師。既而上問黃門侍郎韋挺曰:“王珪為魏王泰師,與其相見,若為禮節(jié)?”挺對曰:“見師之禮,拜答如禮!蓖鯁柅曇灾倚ⅲ暣鹪唬骸氨菹,王之君也,事君思盡忠;陛下,王之父也,事父思盡孝。忠孝之道,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當年可以享天祐,余芳可以垂后葉。”王曰:“忠孝之道,已聞教矣,愿聞所習!鲍暣鹪唬骸皾h東平王蒼云:‘為善最樂!鄙现^侍臣曰:“古來帝子,生于宮闥,及其成人,無不驕逸,是以傾覆相踵,少能自濟。我今嚴教子弟,欲令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驅(qū)使,是所諳悉,以其意存忠孝,選為子師。爾宜語泰:‘汝之待珪,如事我也,可以無過。’”泰每為之先拜,珪亦以師道自居,物議善之。時珪子敬直尚南平公主。禮有婦見舅姑之儀,自近代公主出降,此禮皆廢。珪曰:“今主上欽明,動循法制。吾受公主謁見,豈為身榮,所以成國家之美耳。”遂與其妻就席而坐,令公主親執(zhí)笄行盥饋之道,禮成而退。是后公主下降有舅姑者,皆備婦禮,自珪始也。珪少時貧寒,人或遺之,初不辭謝;及貴,皆厚報之,雖其人已亡,必賑贍其妻子。事寡嫂盡禮,撫孤侄恩義極隆,宗姻困匱者,亦多所周恤。珪通貴漸久,而不營私廟,四時蒸嘗,猶祭于寢。坐為法司所劾,太宗優(yōu)容,弗之譴也,因為立廟,以愧其心。珪既儉不中禮,時論以是少之。十三年,遇疾,敕公主就第省視,又遣民部尚書唐儉增損藥膳。尋卒,年六十九。太宗素服舉哀于別次,悼惜久之。詔魏王泰率百官親往臨哭,贈吏部尚書,謚曰懿。 長子崇基,襲爵,官至主爵郎中。少子敬直,以尚主拜附馬都尉,坐與太子承乾交結(jié),徙于嶺外。崇基孫旭,開元初,為左司郎中,兼侍御史。時光祿少卿盧崇道犯罪配流嶺南,逃歸匿于東都,為讎家所發(fā)。玄宗令旭究其獄,旭欲擅其威權(quán),因捕系崇道親黨數(shù)十人,皆極其楚毒,然后結(jié)成其罪,崇道及其三子并坐死,親友皆決杖流貶。時得罪多是知名之士,四海冤之。旭又與御史大夫李杰不協(xié),遞相糾訐,杰竟坐左遷衢州刺史。旭既得志,擅行威福,由是朝廷畏而鄙之。俄以贓罪黜為龍川尉,憤恚而死,甚為時之所快。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陽人也。性貞正,有干局。明習律令,尤曉文簿。隋大業(yè)末,為門下錄事,納言蘇威、黃門侍郎裴矩甚禮之。越王侗以為給事郎。王世充將篡侗位,胄言于世充曰:“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須同其休戚,勖以終始。明公以文武之才,當社稷之寄,與存與亡,在于今日。所愿推誠王室,擬跡伊、周,使國有泰山之安,家傳代祿之盛,則率土之濱,莫不幸甚!笔莱湓庌o稱善,勞而遣之。世充后逼越王加其九錫,胄又抗言切諫。世充不納,由是出為鄭州長史,令與兄子行本鎮(zhèn)武牢。太宗克武牢而得之,引為秦府士曹參軍。及即位,除兵部郎中,封武昌縣男。 貞觀元年,遷大理少卿。時吏部尚書長孫無忌嘗被召,不解佩刀入東上閣。尚書右仆射封德彝議以監(jiān)門校尉不覺,罪當死;無忌誤帶入,罰銅二十斤。上從之。胄駁曰:“校尉不覺與無忌帶入,同為誤耳。臣子之于尊極,不得稱誤,準律云:‘供御湯藥、飲食、舟船,誤不知者,皆死。’陛下若錄其功,非憲司所決;若當據(jù)法,罰銅未為得衷!碧谠唬骸胺ㄕ,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何得以無忌國之親戚,便欲阿之?”更令定議。德彝執(zhí)議如初,太宗將從其議,胄又曰:“校尉緣無忌以致罪,于法當輕。若論其誤,則為情一也,而生死頓殊,敢以固請。”上嘉之,竟免校尉之死。于時朝廷盛開選舉,或有詐偽資蔭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俄有詐偽者事泄,胄據(jù)法斷流以奏之。帝曰:“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斷從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賣獄乎?”胄曰:“陛下當即殺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虧法!钡墼唬骸扒渥允胤,而令我失信邪?”胄曰:“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fā)耳。陛下發(fā)一朝之忿而許殺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若順忿違信,臣竊為陛下惜之。”帝曰:“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憂也!”胄前后犯顏執(zhí)法多此類。所論刑獄,皆事無冤濫,隨方指擿,言如泉涌。其年,轉(zhuǎn)尚書右丞,尋遷左丞。先是,每歲水旱,皆以正倉出給,無倉之處,就食他州,百姓多致饑乏。二年,胄上言:“水旱兇災(zāi),前圣之所不免。國無九年儲蓄,禮經(jīng)之所明誡。今喪亂已后,戶口凋殘,每歲納租,未實倉稟。隨即出給,才供當年,若有兇災(zāi),將何賑恤?故隋開皇立制,天下之人,節(jié)級輸粟,名為社倉,終文皇代,得無饑饉。及大業(yè)中年,國用不足,并取社倉之物以充官費,故至末途,無以支給。自王公已下,爰及眾庶,計所墾田稼穡頃畝,每至秋熟,準其苗以理勸課,盡令出粟。稻麥之鄉(xiāng),亦同此稅,各納所在,立為義倉!碧趶钠渥h。以其家貧,赍錢十萬。 時尚書左仆射蕭瑀免官,仆射封德彝又卒,太宗謂胄曰:“尚書省天下綱維,百司所稟,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今以令、仆系之于卿,當稱朕所望也!彪行悦髅,達于從政,處斷明速。議者以為左右丞稱職,武德已來,一人而已。又領(lǐng)諫議大夫,令與魏徵更日供奉。三年,進拜民部尚書,兼檢校太子左庶子。先是,右仆射杜如晦專掌選舉,臨終請以選事委胄,由是詔令兼攝吏部尚書,其民部、庶子、諫議并如故。胄雖有干局,而無學(xué)術(shù)。居吏部,抑文雅而獎法吏,甚為時論所譏。四年,罷吏部尚書,以本官參預(yù)朝政,尋進爵為郡公。五年,太宗將修復(fù)洛陽宮,胄上表諫曰: 陛下當百王之弊,屬暴隋之后,拯余燼于涂炭,救遺黎于倒懸。遠至邇安,率土清謐,大功大德,豈臣之所稱贊。臣誠小人,才識非遠,唯知耳目之近,不達長久之策,敢竭區(qū)區(qū)之誠,論臣職司之事。比見關(guān)中、河外,盡置軍團,富室強丁,并從戎旅。重以九成作役,余丁向盡,去京二千里內(nèi),先配司農(nóng)將作。假有遺余,勢何足紀?亂離甫爾,戶口單弱,一人就役,舉家便廢。入軍者督其戎仗,從役者責其糇糧,盡室經(jīng)營,多不能濟。以臣愚慮,恐致怨嗟。七月已來,霖潦過度,河南、河北,厥田洿下,時豐歲稔,猶未可量。加以軍國所須,皆資府庫,布絹所出,歲過百萬。丁既役盡,賦調(diào)不減,費用不止,帑藏其虛。且洛陽宮殿,足蔽風雨,數(shù)年功畢,亦謂非晚。若頓修營,恐傷勞擾。 太宗甚嘉之,因謂侍臣曰:“戴胄于我無骨肉之親,但以忠直勵行,情深體國,事有機要,無不以聞。所進官爵,以酬厥誠耳!逼吣曜洌跒橹e哀,廢朝三日。贈尚書右仆射,追封道國公,謚曰忠,詔虞世南撰為碑文。又以胄宅宇弊陋,祭享無所,令有司特為造廟。房玄齡、魏徵并美胄才用,俱與之親善,及胄卒后,嘗見其游處之地,數(shù)為之流涕。胄無子,以兄子至德為后。 至德,乾封中累遷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尋轉(zhuǎn)戶部尚書,依舊知政事。父子十數(shù)年間相繼為尚書,預(yù)知國政,時以為榮。咸亨中,高宗為飛白書以賜侍臣,賜至德曰“泛洪源,俟舟楫”;賜郝處俊曰“飛九霄,假六翮”;賜李敬玄曰“資啟沃,罄丹誠”;又賜中書侍郎崔知悌曰“竭忠節(jié),贊皇猷”,其辭皆有興比。俄遷尚書右仆射。時劉仁軌為左仆射,每遇申訴冤滯者,輒美言許之;而至德先據(jù)理難詰,未嘗與奪,若有理者,密為奏之,終不顯己之斷決,由是時譽歸于仁軌;蛞詥栔恋,答曰:“夫慶賞刑罪,人主之權(quán)柄,凡為人臣,豈得與人主爭權(quán)柄哉!”其慎密如此。后高宗知而深嘆美之。儀鳳四年薨,輟朝三日,使百官以次赴宅哭之,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謚曰恭。 岑文本,字景仁,南陽棘陽人。祖善方,仕蕭察吏部尚書。父之象,隋末為邯鄲令,嘗被人所訟,理不得申。文本性沈敏,有姿儀,博考經(jīng)史,多所貫綜,美談?wù),善屬文。時年十四,詣司隸稱冤,辭情慨切,召對明辯,眾頗異之。試令作《蓮花賦》,下筆便成,屬意甚佳,合臺莫不嘆賞。其父冤雪,由是知名。其后,郡舉秀才,以時亂不應(yīng)。蕭銑僣號于荊州,召署中書侍郎,專典文翰。及河間王孝恭定荊州,軍中將士咸欲大掠,文本進說孝恭曰:“自隋室無道,群雄鼎沸,四海延頸以望真主。今蕭氏君臣、江陵父老,決計歸降者,實望去危就安耳。王必欲縱兵虜掠,誠非鄙州來蘇之意,亦恐江、嶺以南,向化之心沮矣!毙⒐ХQ善,遂止之。署文本荊州別駕。孝恭進擊輔公祏,召典軍書,復(fù)署行臺考功郎中。貞觀元年,除秘書郎,兼直中書省。遇太宗行藉田之禮,文本上《藉田頌》。及元日臨軒宴百僚,文本復(fù)上《三元頌》,其辭甚美。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復(fù)稱薦之,擢拜中書舍人,漸蒙親顧。初,武德中詔誥及軍國大事,文皆出于顏師古。至是,文本所草詔誥。或眾務(wù)繁湊,即命書僮六七人隨口并寫,須臾悉成,亦殆盡其妙。時中書侍郎顏師古以譴免職,頃之,溫彥博奏曰:“師古諳練時事,長于文法,時無及者,冀蒙復(fù)用!碧谠唬骸拔易耘e一人,公勿憂也!庇谑且晕谋緸橹袝汤桑瑢5錂C密。又先與令狐德棻撰《周史》,其史論多出于文本。至十年史成,封江陵縣子。十一年,從至洛陽宮,會谷、洛泛溢,文本上封事曰: 臣聞創(chuàng)撥亂之業(yè),其功既難;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業(yè)也;有始有卒,所以隆其基也。今雖億兆乂安,方隅寧謐,既承喪亂之后,又接凋弊之余,戶口減損尚多,田疇墾辟猶少。覆燾之恩著矣,而瘡痍未復(fù);德教之風被矣,而資產(chǎn)屢空。是以古人譬之種樹,年祀綿遠,則枝葉扶疏;若種之日淺,根本未固,雖壅之以黑墳,暖之以春日,一人搖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頗類于此。常加含養(yǎng),則日就滋息;暫有征役,則隨而凋耗。凋耗既甚,則人不卿生;人不卿生,則怨氣充塞;怨氣充塞,則離叛之心生矣。故帝舜曰:“可愛非君,可畏非人!笨装矅唬骸叭艘跃秊槊,故可愛;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敝倌嵩唬骸熬q舟也,人猶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是以古之哲王,雖休勿休,日慎一日者,良為此也。伏惟陛下覽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機,上以社稷為重,下以億兆為念。明選舉,慎賞罰,進賢才,退不肖。聞過即改,從諫如流。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頤神養(yǎng)性,省畋游之娛;去奢從儉,減工役之費。務(wù)靜方內(nèi)而不求辟土;載橐弓矢而無忘武備。凡此數(shù)者,雖為國之常道,陛下之所常行,臣之愚心,唯愿陛下思之而不倦,行之而不怠。則至道之美,與三、五比隆;億載之祚,隨天地長久。雖使桑谷為妖,龍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晉地,猶當轉(zhuǎn)禍為福,變咎為祥。況水雨之患,陰陽常理,豈可謂之天譴而系圣心哉?臣聞古人有言:“農(nóng)夫勞而君子養(yǎng)焉,愚者言而智者擇焉!陛m陳狂瞽,伏待斧鉞。 是時魏王泰寵冠諸王,盛修第宅,文本以為侈不可長,上疏盛陳節(jié)儉之義,言泰宜有抑損,太宗并嘉之,賜帛三百段。十七年,加銀青光祿大夫。 文本自以出自書生,每懷捴損。平生故人,雖微賤必與之抗禮。居處卑陋,室無茵褥帷帳之飾。事母以孝聞,撫弟侄恩義甚篤。太宗每言其“弘厚忠謹,吾親之信之!笔菚r,新立晉王為皇太子,名士多兼領(lǐng)宮官,太宗欲令文本兼攝。文本再拜曰:“臣以庸才,久逾涯分,守此一職,猶懼滿盈,豈宜更忝春坊,以速時謗。臣請一心以事陛下,不愿更希東宮恩澤!碧谀酥。仍令五日一參東宮,皇太子執(zhí)賓友之禮,與之答拜。其見待如此。俄拜中書令,歸家有憂色,其母怪而問之,文本曰:“非勛非舊,濫荷寵榮,責重位高,所以憂懼!庇H賓有來慶賀,輒曰:“今受吊,不受賀也!庇钟袆衿錉I產(chǎn)業(yè)者,文本嘆曰:“南方一布衣,徒步入關(guān),疇昔之望,不過秘書郎、一縣令耳。而無汗馬之勞,徒以文墨致位中書令,斯亦極矣。荷俸祿之重,為懼已多,何得更言產(chǎn)業(yè)乎?”言者嘆息而退。 文本既久在樞揆,當涂任事,賞錫稠疊,凡有財物出入,皆委季弟文昭,一無所問。文昭時任校書郎,多與時人游款,太宗聞而不悅,嘗從容謂文本曰:“卿弟過多交結(jié),恐累卿,朕將出之為外官,如何?”文本泣曰:“臣弟少孤,老母特所鐘念,不欲信宿離于左右。若今外出,母必憂悴,儻無此弟,亦無老母也!睔[欷嗚咽,太宗愍其意而止。唯召見文昭,嚴加誡約,亦卒無愆過。及將伐遼,凡所籌度,一皆委之。文本受委既深,神情頓竭,言辭舉措,頗異平常。太宗見而憂之,謂左右曰:“文本今與我同行,恐不與我同返!奔爸劣闹荩霰┘,太宗親自臨視,撫之流涕。尋卒,年五十一。其夕,太宗聞嚴鼓之聲,曰:“文本殞逝,情深惻怛。今宵夜警,所不忍聞。”命停之。贈侍中、廣州都督,謚曰憲,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有集六十卷行于代。 文本兄文叔。文叔子長倩,少為文本所鞠,同于己子。永淳中,累轉(zhuǎn)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垂拱初,自夏官尚書遷內(nèi)史,知夏官事,俄拜文昌右相,封鄧國公。則天初革命,尤好符瑞,長倩懼罪,頗有陳奏,又上疏請改皇嗣姓為武氏,以為周室儲貳,則天許之,實封五百戶。天授二年,加特進、輔國大將軍。其年,鳳閣舍人張嘉福與洛州人王慶之等列名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長倩以皇嗣在東宮,不可更立承嗣,與地官尚書格輔元竟不署名,仍奏請切責上書者。由是大忤諸武意,乃斥令西征吐蕃,充武威道行軍大總管。中路召還,下制獄,被誅,仍發(fā)掘其父祖墳?zāi)。來俊臣又脅迫長倩子靈源,令誣納言歐陽通及格輔元等數(shù)十人,皆陷以同反之罪,并誅死。 長倩子羲,長安中為廣武令,有能名。則天嘗令宰相各舉堪為員外郎者,鳳閣侍郎韋嗣立薦羲,且奏曰:“恨其從父長倩犯逆為累!眲t天曰:“茍有材干,何恨微累?”遂拜天官員外郎。由是緣坐近親,相次入省,登封令劉守悌為司門員外郎,渭南令裴惓為地官員外郎。先是,羲為金壇令,守悌及惓稱為清德。羲以文吏著名,俱為巡察使所薦,皆授畿縣令,又同為尚書郎,悉有美譽。守悌后至陜州刺史,惓至杭州刺史。羲,神龍初為中書舍人。時武三思用事,侍中敬暉欲上表請削諸武之為王者,募為疏者。眾畏三思,皆辭托不敢為之,羲便操筆,辭甚切直。由是忤三思意,轉(zhuǎn)秘書少監(jiān),再遷吏部侍郎。時吏部侍郎崔湜、太常少卿鄭愔、大理少卿李元恭分掌選事,皆以贓貨聞,羲最守正,時議美之。尋加銀青光祿大夫、右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三品。睿宗即位,出為陜州刺史。復(fù)歷刑部、戶部二尚書,門下三品,監(jiān)修國史,刪定格令,仍修《氏族錄》。初,中宗時,侍御史冉祖雍誣奏睿宗及太平公主與節(jié)愍太子連謀,請加推究,羲與中書侍郎蕭至忠密申保護。及羲監(jiān)修《中宗實錄》,自書其事,睿宗覽而大加賞嘆,賜物三百段、良馬一匹,仍下制書褒美之。時羲兄獻為國子司業(yè),弟翔為陜州刺史,休為商州刺史,從族兄弟子侄,因羲引用登清要者數(shù)十人。羲嘆曰:“物極則返,可以懼矣!”然竟不能有所抑退。尋遷侍中。先天元年,坐預(yù)太平公主謀逆伏誅,籍沒其家。 格輔元者,汴州浚儀人也。伯父德仁,隋剡縣丞,與同郡人齊王文學(xué)王孝逸、文林郎繁師玄、羅川郡戶曹靖君亮、司隸從事鄭祖咸、宣城縣長鄭師善、王世充中書舍人李行簡、處士盧協(xié)等八人,以辭學(xué)擅名,當時號為“陳留八俊”。輔元弱冠舉明經(jīng),歷遷御史大夫、地官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初,張嘉福等請立武承嗣也,則天以問輔元,固稱不可,遂為承嗣所譖而死,海內(nèi)冤之。輔元兄希元,高宗時洛州司法參軍,章懷太子召令與洗馬劉訥言等注解范曄《后漢書》,行于代。先輔元卒。 杜正倫,相州洹水人也。隋仁壽中,與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第。隋代舉秀才止十余人,正倫一家有三秀才,甚為當時稱美。正倫善屬文,深明釋典。仕隋為羽騎尉。武德中,歷遷齊州總管府錄事參軍。太宗聞其名,令直秦府文學(xué)館。貞觀元年,尚書右丞魏徵表薦正倫,以為古今難匹,遂擢授兵部員外郎。太宗謂曰:“朕今令舉行能之人,非朕獨私于行能者,以其能益于百姓也。朕于宗親及以勛舊無行能者,終不任之。以卿忠直,朕今舉卿,卿宜勉稱所舉!倍辏萁o事中,兼知起居注。太宗嘗謂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闭齻愡M曰:“君舉必書,言存左右史。臣職當修起居注,不敢不盡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則千載累于圣德,非直當今損于百姓,愿陛下慎之!碧诖髳,賜絹二百段。 四年,累遷中書侍郎。六年,正倫與御史大夫韋挺、秘書少監(jiān)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稱旨,太宗為之設(shè)宴,因謂曰:“朕歷觀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王,便得盡誠規(guī)諫,至如龍逢、比干,竟不免孥戮。為君不易,為臣極難。我又聞龍可擾而馴,然喉下有逆鱗,觸之則殺人。人主亦有逆鱗,卿等遂不避犯觸,各進封事。常能如此,朕豈慮有危亡哉!我思卿等此意,豈能暫忘?故聊設(shè)宴樂也!比圆①n帛有差。尋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兼崇賢館學(xué)士。太宗謂曰:“國之儲副,自古所重,必擇善人為之輔佐。今太子年在幼沖,志意未定,朕若朝夕見之,可得隨事誡約。今既委以監(jiān)國,不在目前,知卿志懷貞愨,能敦直道,故輒輟卿于朕,以匡太子,宜知委任輕重也!笔,復(fù)授中書侍郎,賜爵南陽縣侯,仍兼太子左庶子。正倫出入兩宮,參典機密,甚以干理稱。時太子承乾有足疾,不能朝謁,好昵近群小。太宗謂正倫曰:“我兒疾病,乃可事也。但全無令譽,不聞愛賢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若教示不得,須來告我!闭齻悢(shù)諫不納,乃以太宗語告之,承乾抗表聞奏。太宗謂正倫曰:“何故漏泄我語?”對曰:“開導(dǎo)不入,故以陛下語嚇之,冀其有懼,或當反善!钡叟,出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承乾構(gòu)逆,事與侯君集相連,稱遣君集將金帶遺正倫,由是配流驩州。顯慶元年,累授黃門侍郎,兼崇賢館學(xué)士,尋同中書門下三品。二年,兼度支尚書,仍依舊知政事。俄拜中書令,兼太子賓客、弘文館學(xué)士,進封襄陽縣公。三年,坐與中書令李義府不協(xié),出為橫州刺史,仍削其封邑。尋卒。有集十卷行于代。 史臣曰:王珪履正不回,忠讜無比,君臣時命,胥會于茲。《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叔玠有焉。戴胄兩朝仕官,一乃心力,刑無僣濫,事有箴規(guī)。雖學(xué)術(shù)不能求備,而匡益自可濟時,亦所謂巧于任大矣。文本文傾江海,忠貫雪霜,申慈父之冤,匡明主之業(yè),及委繁劇,俄致暴終!稌吩唬骸靶⌒囊硪,昭事上帝。”所謂憂能傷人,不復(fù)永年矣。洎羲而下,登清要者數(shù)十人。積善之道,焉可忽諸?正倫以能文被舉,以直道見委,參典機密,出入兩宮,斯謂得時。然被承乾金帶之譏,孰與夫薏苡之謗,士大夫慎之。 贊曰:五靈嘉瑞,出系汙隆。人中麟鳳,王、戴諸公。動必由禮,言皆匡躬。獻規(guī)納諫,貞觀之風。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杜f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