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李乂 薛登 韋湊(從子虛心 虛舟) 韓思復(fù)(曾孫佽) 張廷珪 王求禮 辛替否 李乂,本名尚真,趙州房子人也。少與兄尚一、尚貞俱以文章見稱,舉進士。景龍中,累遷中書舍人。時中宗遣使江南分道贖生,以所在官物充直。乂上疏曰:“江南水鄉(xiāng),采捕為業(yè),魚鱉之利,黎元所資,土地使然,有自來矣。伏以圣慈含育,恩周動植,布天下之大德,及鱗介之微品。雖云雨之私,有霑于末類;而生成之惠,未洽于平人。何則?江湖之饒,生育無限;府庫之用,支供易殫。費之若少,則所濟何成;用之倘多,則常支有闕。在于拯物,豈若憂人。且鬻生之徒,唯利斯視,錢刀日至,網(wǎng)罟年滋,施之一朝,營之百倍,未若回救贖之錢物,減困貧之徭賦,活國愛人,其福勝彼! 乂知制誥凡數(shù)載。景云元年,遷吏部侍郎,與宋璟、盧從愿同時典選,銓敘平允,甚為當(dāng)時所稱。尋轉(zhuǎn)黃門侍郎。時睿宗令造金仙、玉真二觀,乂頻上疏諫,帝每優(yōu)容之。開元初,特令乂與中書侍郎蘇颋纂集起居注,錄其嘉謨昌言可體國經(jīng)遠者,別編奏之。乂在門下,多所駁正。開元初,姚崇為紫微令,薦乂為紫微侍郎,外托薦賢,其實引在己下,去其糾駁之權(quán)也。俄拜刑部尚書。乂方雅有學(xué)識,朝廷稱其有宰相之望,會病卒。兄尚一,清源尉,早卒;尚貞,官至博州刺史。兄弟同為一集,號曰《李氏花萼集》,總二十卷。 薛登,本名謙光,常州義興人也。父士通,大業(yè)中為鷹揚郎將。江都之亂,士通與鄉(xiāng)人聞人嗣安等同據(jù)本郡,以御寇賊。武德二年,遣使歸國,高祖嘉之,降璽書勞勉,拜東武州刺史。俄而輔公祏于江都構(gòu)逆,遣其將西門君儀等寇常州,士通率兵拒戰(zhàn),大破之,君儀等僅以身免。及公祏平,累功封臨汾侯。貞觀初,歷遷泉州刺史,卒。 謙光博涉文史,每與人談?wù)撉按适,必廣引證驗,有如目擊。少與徐堅、劉子玄齊名友善。文明中,解褐閬中主簿。天授中,為左補闕,時選舉頗濫,謙光上疏曰: 臣聞國以得賢為寶,臣以舉士為忠。是以子皮之讓國僑,鮑叔之推管仲,燕昭委兵于樂毅,苻堅托政于王猛。子產(chǎn)受國人之謗,夷吾貪共賈之財,昭王錫輅馬以止讒,永固戮樊世以除譖。處猜嫌而益信,行間毀而無疑,此由默而識之,委而察之深也。至若宰我見愚于宣尼,逢萌被知于文叔,韓信無聞于項氏,毛遂不齒于平原,此失士之故也。是以人主受不肖之士則政乖,得賢良之佐則時泰,故堯資八元而庶績其理,周任十亂而天下和平。由是言之,則士不可不察,而官不可妄授也。何者?比來舉薦,多不以才,假譽馳聲,互相推獎,希潤身之小計,忘臣子之大猷,非所以報國求賢,副陛下翹翹之望者也。 臣竊窺古之取士,實異于今。先觀名行之源,考其鄉(xiāng)邑之譽,崇禮讓以勵己,明節(jié)義以標(biāo)信,以敦樸為先最,以雕蟲為后科。故人崇勸讓之風(fēng),士去輕浮之行。希仕者必修貞確不拔之操,行難進易退之規(guī)。眾議以定其高下,郡將難誣于曲直。故計貢之賢愚,即州將之榮辱;穢行之彰露,亦鄉(xiāng)人之厚顏。是以李陵降而隴西慚,干木隱而西河美。故名勝于利,則小人之道消;利勝于名,則貪暴之風(fēng)扇。是以化俗之本,須擯輕浮。昔冀缺以禮讓升朝,則晉人知禮;文翁以儒林獎俗,則蜀士多儒。燕昭好馬,則駿馬來庭;葉公好龍,則真龍入室。由是言之,未有上之所好而下不從其化者也。自七國之季,雖雜縱橫,而漢代求才,猶征百行。是以禮節(jié)之士,敏德自修,閭里推高,然后為府寺所辟。魏氏取人,尤愛放達;晉、宋之后,祗重門資。獎為人求官之風(fēng),乖授職惟賢之義。有梁薦士,雅愛屬詞;陳氏簡賢,特珍賦詠。故其俗以詩酒為重,不以修身為務(wù)。逮至隋室,馀風(fēng)尚在,開皇中李諤論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fēng)云之狀。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茲擢士,故文筆日煩,其政日亂”。帝納李諤之策,由是下制禁斷文筆浮詞。其年,泗洲刺史司馬幼之以表不典實得罪。于是風(fēng)俗改勵,政化大行。煬帝嗣興,又變前法,置進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復(fù)相放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時,緝綴小文,名之策學(xué),不以指實為本,而以浮虛為貴。 有唐纂歷,雖漸革于故非;陛下君臨,思察才于共理。樹本崇化,惟在旌賢。今之舉人,有乖事實。鄉(xiāng)議決小人之筆,行修無長者之論。策第喧競于州府,祈恩不勝于拜伏;蛎髦撇懦觯嚽菜岩纂,驅(qū)馳府寺之門,出入王公之第。上啟陳詩,唯?韧僦疂;摩頂至足,冀荷提攜之恩。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覓為自求之稱,未是人知之辭。察其行而度其材,則人品于茲見矣。徇己之心切,則至公之理乖;貪仕之性彰,則廉潔之風(fēng)薄。是知府命雖高,異叔度勤勤之讓;黃門已貴,無秦嘉耿耿之辭?v不能抑己推賢,亦不肯待于三命。豈與夫白駒皎皎,不雜風(fēng)塵,束帛戔戔,榮高物表,校量其廣狹也!是以耿介之士,羞自拔而致其辭;循常之人,舍其疏而取其附。故選司補署,喧然于禮闈;州貢賓王,爭訟于階闥。謗議紛合,浸以成風(fēng)。夫競榮者必有競利之心,謙遜者亦無貪賄之累。自非上智,焉能不移;在于中人,理由習(xí)俗。若重謹厚之士,則懷祿者必崇德以修名;若開趨競之門,邀仕者皆戚施而附會。附會則百姓罹其弊,潔己則兆庶蒙其福。故風(fēng)化之漸,靡不由茲。今訪鄉(xiāng)閭之談,唯祇歸于里正。縱使名虧禮則,罪掛刑章,或冒籍以偷資,或邀勛而竊級,假其不義之賂,則是無犯鄉(xiāng)閭。豈得比郭有道之銓量,茅容望重,裴逸人之賞拔,夏少名高,語其優(yōu)劣也! 祇如才應(yīng)經(jīng)邦之流,唯令試策;武能制敵之例,只驗彎弧。若其文擅清奇,便充甲第,藻思微減,便即告歸。以此收人,恐乖事實。何者?樂廣假筆于潘岳,靈運詞高于穆之,平津文劣于長卿,子建筆麗于荀彧。若以射策為最,則潘、謝、曹、馬必居孫、樂之右;若使協(xié)贊機猷,則安仁、靈運亦無裨附之益。由此言之,不可一概而取也。至如武藝,則趙云雖勇,資諸葛之指捴;周勃雖雄,乏陳平之計略。若使樊噲居蕭何之任,必失指縱之機;使蕭何入戲下之軍,亦無免主之效。斗將長于摧鋒,謀將審于料事。是以文泉聚米,知隗囂之可圖;陳湯屈指,識烏孫之自解。八難之謀設(shè),高祖追慚于酈生;九拒之計窮,公輸息心于伐宋。謀將不長于弓馬,良相寧資于射策。豈與夫元長自表,妄飾詞鋒,曹植題章,虛飛麗藻,校量其可否也! 伏愿陛下降明制,頒峻科。千里一賢,尚不為少,僥幸冒進,須立堤防。斷浮虛之飾詞,收實用之良策,不取無稽之說,必求忠告之言。文則試以效官,武則令其守御,始既察言觀行,終亦循名責(zé)實,自然僥幸濫吹之伍,無所藏其妄庸。故晏嬰云:“舉之以語,考之以事;寡其言而多其行,拙于文而工于事。”此取人得賢之道也。其有武藝超絕,文鋒挺秀,有效伎之偏用,無經(jīng)國之大才,為軍鋒之爪牙,作詞賦之標(biāo)準(zhǔn)。自可試凌云之策,練穿札之工,承上命而賦《甘泉》,稟中軍而令赴敵,既有隨才之任,必?zé)o負乘之憂。臣謹案吳起臨戰(zhàn),左右進劍,吳子曰:“夫提鼓揮桴,臨難決疑,此將事也。一劍之任,非將事也!敝敯钢T葛亮臨戎,不親戎服,頓蜀兵于渭南,宣王持劍,卒不敢當(dāng)。此豈弓矢之用也!謹案楊得意誦長卿之文,武帝曰:“恨不得與此人同時!奔跋嗳缰,終于文園令,不以公卿之位處之者,蓋非其所任故也。 謹案漢法,所舉之主,終身保任。楊雄之坐田儀,責(zé)其冒薦;成子之居魏相,酬于得賢。賞罰之令行,則請謁之心絕;退讓之義著,則貪競之路消。自然朝廷無爭祿之人,選司有謙捴之士。仍請寬立年限,容其采訪簡汰,堪用者令其試守,以觀能否;參驗行事,以別是非。不實免王丹之官,得人加翟璜之賞,自然見賢不隱,食祿不專。荀彧進鐘繇、郭嘉,劉隱薦李膺、朱穆,勢不云遠。有稱職者受薦賢之賞,濫舉者抵欺罔之罪,自然舉得賢行,則君子之道長矣。 尋轉(zhuǎn)水部員外郎,累遷給事中、檢校常州刺史。屬宣州狂寇朱大目作亂,百姓奔走,謙光嚴備安輯,闔境肅然。轉(zhuǎn)刑部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再遷尚書左丞。景云中,擢拜御史大夫。時僧惠范恃太平公主權(quán)勢,逼奪百姓店肆,州縣不能理。謙光將加彈奏,或請寢之,謙光曰:“憲臺理冤滯,何所回避,朝彈暮黜,亦可矣!彼炫c殿中慕容玽奏彈之,反為太平公主所構(gòu),出為岐州刺史。惠范既誅,遷太子賓客,轉(zhuǎn)刑部尚書,加金紫光祿大夫、昭文館學(xué)士。開元初,為東都留守,又轉(zhuǎn)太子賓客。以與太子同名,表請行字,特敕賜名登。尋以孽子悅千牛為憲司所劾,放歸田里。朝廷以其家貧,又特給致仕祿。七年卒,年七十三,贈晉州刺史。撰《四時記》二十卷。 韋湊,京兆萬年人。曾祖瓚,隋尚書右丞。祖叔諧,蒲州刺史。父玄,桂州都督府長史。湊,永淳二年,解褐授婺州參軍,累轉(zhuǎn)揚府法曹參軍。州人前仁壽令孟神爽豪縱,數(shù)犯法,交通貴戚,前后官吏莫敢繩按,湊白長史張潛,請因事除之。會神爽坐事推問,湊無所假借,神爽妄稱有密旨,究問引虛,遂杖殺之,遠近稱伏。湊,景龍中歷遷將作少匠、司農(nóng)少卿。嘗以公事忤宗楚客,出為貝州刺史。 睿宗即位,拜鴻臚少卿,加銀青光祿大夫。景云二年,轉(zhuǎn)太府少卿,又兼通事舍人。時改葬節(jié)愍太子,優(yōu)詔加謚;又雪李多祚等罪,還其官爵,仍議更加贈官。湊上書曰: 臣聞王者發(fā)號施令,必法乎天道,使三綱攸敘,十等咸若者,善善明,惡惡著也。善善者,懸爵賞以勸之也;惡惡者,設(shè)刑罰以懲之也。其賞罰所不加者,則考行立謚以褒貶之,所以勸誡將來也。斯并至公之大猷,非私情之可徇。故箕、微獲用,管、蔡為戮。謚者,臣議其君,子議其父,而曰“靈”曰“厲”者,不敢以私而亂大猷也,則其馀安可失衷哉! 臣竊見節(jié)愍太子與李多祚等擁北軍禁旅,上犯宸居,破扉斬關(guān),突禁而入,兵指黃屋,騎騰紫微。孝和皇帝移御玄武門,親降德音,諭以逆順,而太子據(jù)鞍自若,督眾不停。俄而其黨悔非,轉(zhuǎn)逆為順,或回兵討賊,或投狀自拘。多祚等伏誅,太子方事逃竄。向使同惡相濟,天道無征,賊徒闕倒戈之人,侍臣虧陛戟之衛(wèi),其為禍也,胡可忍言!于時臣任將作少匠,賜通事舍人內(nèi)供奉。其明日,孝和皇帝引見供奉官等,雨淚謂曰:“幾不與卿等相見!”其為危懼,不亦甚乎!而今圣朝雪罪禮葬,謚為節(jié)愍,以臣愚識,竊所惑焉。 夫臣子之禮,嚴敬斯極,故過位必趨,蹙路馬芻有誅。昔漢成之為太子也,行不敢絕馳道。當(dāng)周室之衰微也,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王孫滿猶以其不卷甲束兵,譏其無禮,知其必敗。由是言之,則太子稱兵宮內(nèi),跨馬御前,悖禮已甚矣,況將更甚乎。而可褒謚,此臣所未諭也。以其斬武三思父子而嘉之乎?然弄兵討逆以安君父,則可嘉也,而乃因欲自取之,是競為逆,可褒謚乎?此又臣所未諭也。將廢韋氏而嘉之乎?然韋氏逆彰義絕,雖誅之亦可也。當(dāng)此時也,韋氏未有逆彰,未有義絕,于太子為母,豈有廢母之理乎!且既非中宗之命而廢之,是劫父廢母,亦悖逆也,可褒謚乎?此又臣所未諭也。夫君或不君,臣安可不臣?父或不父,子安可不子?借如君父有桀、紂之行,臣子無廢殺之理。況先帝功格宇宙,德被生靈,廟號中宗,謚曰孝和皇帝,而逆命之子,可褒謚乎?此又臣所未諭也。 昔獻公惑驪姬之譖,將殺其太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太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君之心也。”曰:“然則盍行乎?”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之!”使人辭于狐突曰:“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茍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痹侔莼,乃自縊。其行如是,其謚僅可為恭。今太子之行反是,可謚為節(jié)愍乎?此又臣所未諭也。 昔漢武帝末年,江充與太子有隙,恐帝晏駕后為太子所誅。會巫蠱事起,充典理其事。因此為奸,遂至太子宮掘蠱,得桐木以誣太子。時武帝避暑甘泉宮,獨皇后、太子在,太子不能自明,納其少傅石德謀,遂矯節(jié)斬充,因敗逃匿。非稱兵詣闕,無逆謀于父,然身死于湖,不葬無謚。至昭帝時,有男子詣北闕自稱衛(wèi)太子,制使公卿識視,至者莫敢發(fā)言。京兆尹雋不疑后至,叱從吏收縛之。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諸君何患于衛(wèi)太子。昔蒯聵出奔,輒拒而不納,《春秋》是之。衛(wèi)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來自詣,此罪人也!彼焖椭篇z。天子聞而嘉之曰:“公卿大臣,當(dāng)用經(jīng)術(shù)明于大義者。”及后太子孫立為天子,是曰孝宣皇帝,太子方獲禮葬,而謚曰戾。今節(jié)愍太子之行比之,豈可同年而語。其于陛下,又猶子也,而謚為節(jié)愍乎?此又臣所未諭也。 昔項羽之臣丁公,常將危漢高祖,高祖謂之曰:“二賢豈相厄哉!”丁公乃止。及高祖滅項氏,遂戮丁公以徇,曰:“使項王失天下者,丁公也。”夫戮之,大義至公也,不私德之,所以誡其后之事君者。今節(jié)愍太子之為逆,復(fù)非欲保護陛下,其可褒謚乎?此又臣之所未諭也。 陛下天縱圣哲,所任賢明,以臣至愚,寧可干議?然臣又惟堯、舜,圣君也,八凱、五臣,良佐也,猶廣聽芻蕘之言者,蓋為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愚者千慮,或有一得也。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擇焉!背驾m緣斯義,敢以陳聞,愿得與議謚者對議于御前。若臣言非也,甘受謗圣政之罪,赴鼎鑊之誅。仍請申明義以示天下,使臣輩愚惑者咸蒙冰釋,則無復(fù)異議矣。若所謚未當(dāng),奈何施之圣朝,垂之史冊,使后代逆臣賊子因而引譬,資以為辭,是開悖亂之門,豈示將來之法!伏望改定其謚,務(wù)合禮經(jīng)。其李多祚等罪,請從宥免,不謂為雪,以順天下之心,則盡善盡美矣。 書奏,睿宗引湊謂曰:“誠如卿言。事已如此,如何改動?”湊曰:“太子實行悖逆,不可褒美,請稱其行,改謚以一字。多祚等以兵犯君,非曰無罪,只可云放,不可稱雪!钡廴黄溲。當(dāng)時執(zhí)政以制令已行,難于改易,唯多祚等停贈官而已。 明年春,起金仙、玉真兩觀,用工巨億。湊進諫曰:“陛下去夏,以妨農(nóng)停兩觀作,今正農(nóng)月,翻欲興功。雖知用公主錢,不出庫物,但土木作起,高價雇人,三輔農(nóng)人,趨目前之利,舍農(nóng)受雇,棄本逐末。臣聞一夫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臣竊恐不可!钡鄄粦(yīng)。湊又奏曰:“日陽和布氣,萬物生育,土木之間,昆蟲無數(shù)。此時興造,傷殺甚多,臣亦恐非仁圣本旨!鳖W诜郊{其言,令在外詳議。中書令崔湜、侍中岑羲謂湊曰:“公敢言此,大是難事!睖愒唬骸斑妒澈竦摚狼也晦o,況在明時,必知不死!睂こ鰹殛冎荽淌,無幾,轉(zhuǎn)汝州刺史。開元二年夏,敕靖陵建碑,征料夫匠。湊以自古園陵無建碑之禮,又時正旱儉,不可興功,飛表極諫,工役乃止。尋遷岐州剌史。 四年,入為將作大匠。時有敕復(fù)孝敬廟為義宗,湊上書曰: 臣聞王者制禮,是曰規(guī)模,規(guī)模之興,實由師古。師古之道,必也正名,名之與實,故當(dāng)相副。其在宗廟,禮之大者,豈可失哉!禮,祖有功而宗有德,祖宗之廟,百代不毀。故殷太甲為太宗,太戊曰中宗,武丁曰高宗;周宗文王、武王;漢則文帝為太宗,武帝為世宗。其后代有稱宗者,皆以方制海內(nèi),德澤可宗,列于昭穆,期于不毀。稱宗之義,不亦大乎!伏惟孝敬皇帝位止東宮,未嘗南面,圣道誠冠于儲副,德教不被于寰瀛,立廟稱宗,恐非合禮。況別起寢廟,不入昭穆,稽諸祀典,何義稱宗?而廟號義宗,稱之萬代,以臣庸識,竊謂不可。陛下率循典禮,以辟大猷,有司所議,以致此失,或虧盡善,豈不惜哉!望更詳議,務(wù)合于禮。 于是敕太常議,遂停義宗之號。 湊前后上書論時政得失,多見采納。再遷河南尹,累封彭城郡公。以公事左授杭州刺史,轉(zhuǎn)汾州刺史。十年,拜太原尹兼節(jié)度支度營田大使。其年卒官,年六十五。贈幽州都督,謚曰文。子見素,自有傳。湊從子虛心。 虛心父維,少習(xí)儒業(yè),博涉文史,舉進士。自大理丞累至戶部郎中,善于剖判,時員外郎宋之問工于詩,時人以為戶部有二妙。終于左庶子。虛心舉孝廉,為官嚴整,累至大理丞、侍御史。神龍年,推按大獄,時仆射竇懷貞、侍中劉幽求意欲寬假,虛心堅執(zhí)法令,有不可奪之志。景龍中,西域羌胡背叛,時并擒獲,有敕盡欲誅之。虛心論奏,但罪元首,其所全者千馀人。虛心有孝行,及丁父憂,哀毀過禮,須鬢盡白,朝廷深所嗟尚。后遷御史中丞、左右丞、兵部侍郎、荊揚潞長史兼采訪使,所在官吏振肅,威令甚舉,中外以為標(biāo)準(zhǔn)。歷戶部尚書、東京留守,卒,年六十七。 季弟虛舟,亦以舉孝廉,自御史累至戶部、司勛、左司郎中,歷荊州長史,洪、魏州刺史兼采訪使,多著能政。入為刑部侍郎,終大理卿。家有禮則,父子兄弟更踐郎署,時稱“郎官家”。 韓思復(fù),京兆長安人也。祖?zhèn)悾懹^中為左衛(wèi)率,賜爵長山縣男。思復(fù)少襲祖爵。初為汴州司戶參軍,為政寬恕,不行杖罰。在任丁憂,家貧,鬻薪終喪制。時姚崇為夏官侍郎,知政事,深嘉嘆之,擢授司禮博士。 景龍中,累遷給事中。時左散騎常侍嚴善思坐譙王重福事下制獄,有司言:“善思昔嘗任汝州刺史,素與重福交游,召至京師,竟不言其謀逆,唯奏云‘東都有兵氣’。據(jù)狀正當(dāng)匿反,請從絞刑!彼紡(fù)駁奏曰:“議獄緩死,列圣明規(guī);刑疑從輕,有國常典。嚴善思往在先朝,屬韋氏擅內(nèi),恃寵宮掖,謀危宗社。善思此時遂能先覺,因詣相府有所發(fā)明,進論圣躬必登宸極。雖交游重福,蓋謀陷韋氏。及其謁見,猶不奏聞,將此行藏,即從極法。且敕追善思,書至便發(fā),向懷逆節(jié),寧即奔命?一面疏網(wǎng),誠合順生;三驅(qū)取禽,來而可宥。惟刑是恤,事合昭詳。請付刑部集群官議定奏裁,以符慎獄!笔菚r議者多云善思合從原宥,有司仍執(zhí)前議請誅之。思復(fù)又駁曰:“臣聞刑人于市,爵人于朝,必僉謀攸同,始行之無惑。謹按諸司所議,嚴善思十才一入,抵罪惟輕。夫帝閽九重,涂遠千里。故借天下之耳以聽,聽無不聰;借天下之目以視,視無不接。今群言上聞,采擇宜審,若棄多就少,臣實懼焉。輿誦一乖,下情不達,雖欲從眾,其可及乎!凡百京司,逢時之泰,列官分職,有賢有親。親則列藩諸王,陛下愛子;賢則胙茅開國,陛下名臣。見無禮于君,寧肯雷同不異?今措詞多出,法令從輕!鄙霞{其奏,竟免善思死,配流靜州。思復(fù)尋轉(zhuǎn)中書舍人,數(shù)上疏陳得失,多見納用。 開元初,為諫議大夫。時山東蝗蟲大起,姚崇為中書令,奏遣使分往河南、河北諸道殺蝗蟲而埋之。思復(fù)以為蝗蟲是天災(zāi),當(dāng)修德以禳之,恐非人力所能翦滅。上疏曰:“臣聞河南、河北蝗蟲,頃日更益繁熾,經(jīng)歷之處,苗稼都損。今漸翾飛河西,游食至洛,使命來往,不敢昌言,山東數(shù)州,甚為惶懼。且天災(zāi)流行,埋瘞難盡。望陛下悔過責(zé)躬,發(fā)使宣慰,損不急之務(wù),召至公之人,上下同心,君臣一德,持此誠實,以答休咎。前后驅(qū)蝗使等,伏望總停!稌吩疲骸侍鞜o親,惟德是輔;人心無親,惟惠是懷!豢刹皇諗埲诵囊。”上深然之,出思復(fù)疏以付崇。崇乃請遣思復(fù)往山東檢蝗蟲所損之處,及還,具以實奏。崇又請令監(jiān)察御史劉沼重加詳覆,沼希崇旨意,遂箠撻百姓,回改舊狀以奏之。由是河南數(shù)州,竟不得免。思復(fù)遂為崇所擠,出為德州刺史,轉(zhuǎn)絳州刺史。入為黃門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代裴漼為御史大夫。思復(fù)性恬澹,好玄言,安仁體道,非紀(jì)綱之任。無幾,轉(zhuǎn)太子賓客。十三年卒,年七十馀。 子朝宗,天寶初為京兆尹。 曾孫佽,字相之,少有文學(xué),性尚簡澹。舉進士,累辟藩方。自襄州從事征拜殿中侍御史,遷刑部員外。求為澧州刺史。歲滿受代,宰相牛僧孺鎮(zhèn)鄂渚,辟為從事,征拜刑部郎中,轉(zhuǎn)京兆少尹,遷給事中。出為桂州觀察使。桂管二十馀郡,州掾而下至邑長三百員,由吏部而補者什一,他皆廉吏量其才而補之。佽既至桂,吏以常所為官者數(shù)百人引謁,一吏執(zhí)籍而前曰:“具員請補其闕!眮杞湓唬骸霸谌斡姓,不奪所理;有過者,必繩以法。缺者當(dāng)俟稽諸故籍,取其可者,然后補之!睍阂率箖(nèi)官至,求賄于郵吏,三豪家因厚其資以求邑宰,佽悉諾之。使去,坐以撓法,各笞其背。自是豪猾斂跡,皆得清廉吏以蘇活其人。未幾,詔置五管都監(jiān),計所費盡一境地征,不足飽其意,佽特用儉約處之,遂為定制,君子以為難。開成二年,卒于官,贈工部侍郎。 張廷珪,河南濟源人,其先自常州徙焉。廷珪少以文學(xué)知名,性慷慨,有志尚。弱冠應(yīng)制舉。長安中,累遷監(jiān)察御史。則天稅天下僧尼出錢,欲于白司馬坂營建大像。廷珪上疏諫曰: 夫佛者,以覺知為義,因心而成,不可以諸相見也。經(jīng)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贝苏嫒缰煌馇笠。陛下信心歸依,發(fā)弘誓愿,壯其塔廟,廣其尊容,已遍于天下久矣。蓋有住于相而行布施,非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何以言之?經(jīng)云:“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及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其福甚多。若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及四句偈等為人演說,其福勝彼!比绶鹚,則陛下傾四海之財,殫萬人之力,窮山之木以為塔,極冶之金以為像,雖勞則甚矣,費則多矣,而所獲福不愈于一禪房之匹夫。 菩薩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蓋有為之法不足高也。況此營建,事殷木土,或開發(fā)盤礴,峻筑基階,或塞穴洞,通轉(zhuǎn)采斫,輾壓蟲蟻,動盈巨億。豈佛標(biāo)坐夏之義,愍蠢動而不忍害其生哉!又役鬼不可,唯人是營,通計工匠,率多貧窶,朝驅(qū)暮役,勞筋苦骨,簞食瓢飲,晨炊星飯,饑渴所致,疾疹交集。豈佛標(biāo)徒行之義,愍畜獸而不忍殘其力哉!又營筑之資,僧尼是稅,雖乞丐所致,而貧闕猶多。州縣征輸,星火逼迫,或謀計靡所,或鬻賣以充,怨聲載路,和氣未洽。豈佛標(biāo)隨喜之義,愍愚蒙而不忍奪其產(chǎn)哉!且邊朔未寧,軍裝日給,天下虛竭,海內(nèi)勞弊。伏惟陛下慎之重之,思菩薩之行為利益一切眾生,應(yīng)如是布施,則其福德若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不可思量。夫何必勤于住相,凋蒼生之業(yè),崇不急之務(wù)乎!臣以時政論之,則宜先邊境,蓄府庫,養(yǎng)人力;臣以釋教論之,則宜救苦厄,滅諸相,崇無為。伏愿陛下察臣之愚,行佛之意,務(wù)以理為上,不以人廢言,幸甚幸甚。 則天從其言,即停所作,仍于長生殿召見,深賞慰之。景龍末,為中書舍人,再轉(zhuǎn)洪州都督,仍為江南西道按察使。 開元初,入為禮部侍郎。時久旱,關(guān)中饑儉,下制求直諫昌言、弘益政理者。廷珪上疏曰: 臣聞古有多難興王、殷憂啟圣者,皆以事危則志銳,情迫則思深,故能自下登高,轉(zhuǎn)禍為福者也。伏見景龍之末,中宗遇禍,先天之際,兇黨構(gòu)謀,社稷有危于綴旒,國朝將均于絕綖。陛下神武超代,精誠動天,再掃氛沴,六合清朗。而后上順皇旨,俯念黔黎,高運璿衡,光膺寶箓。日月所燭之地,書軌未通之鄉(xiāng),無不霑濡渥恩,被服淳化。十堯、九舜,未足稱也。明明上帝,照臨下土,宜錫介祉,以答鴻休。 然屬頃歲已來,陰陽愆候,九谷失稔,萬姓阻饑,關(guān)輔之間,更為尤劇。至有樵蘇莫爨,糧籺靡資,不復(fù)聊生,方憂轉(zhuǎn)死。偶會昌運,遘茲難否者,臣竊思之,皇天之意,將恐陛下春秋鼎盛,神圣在躬,不崇朝而建大功,自藩邸而陟元后,或簡下濟之道,獨滿雄圖之志,輕虞舜而不法,思漢武以自高。是故昭見咎征,載加善誘,將欲大君日慎一日,雖休勿休,永保太和,以固邦本也。斯皇天于陛下睠顧深矣,陛下焉可不奉若休旨而寅畏哉!臣愚誠愿陛下約心削志,澄思勵精,考羲、農(nóng)之書,敦素樸之道。登庸端士,放黜佞人,屏退后宮,減徹外廄,場無蹴⻊匊之玩,野絕從禽之賞。休石田之遠境,罷金甲之懸軍,矜恤煢嫠,蠲薄徭賦。去奇伎淫巧,捐和璧隋珠,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自然波清四海,塵銷九域,農(nóng)夫樂其業(yè),馀糧棲于畝。則和氣上通于天,雖五星連珠,兩曜合璧,未足多也;珍祥下降于地,雖鳳皇巢閣,麒麟在郊,未足奇也;蛑^天之炯戒不足畏者,則將上帝憑怒,風(fēng)雨迷錯,荒饉日甚,無以濟下矣;蛑^人之窮乏不足恤者,則將齊甿沮志,億兆攜離,愁苦勢極,無以奉上矣。斯蓋安危所系,禍福之源,奈何朝廷曾不是察!況今陛下受命伊始,敷政惟新,卿士百僚,華夷萬族,莫不清耳以聽,刮目而視,延頸企踵,冀有所聞見,颙颙如也。何可怠棄典則,坐辜其望哉! 再遷黃門侍郎。時監(jiān)察御史蔣挺以監(jiān)決杖刑稍輕,敕朝堂杖之,廷珪奏曰:“御史憲司,清望耳目之官,有犯當(dāng)殺即殺,當(dāng)流即流,不可決杖。士可殺,不可辱也!睍r制命已行,然議者以廷珪之言為是。俄坐泄禁中語,出為沔州刺史,又歷蘇、宋、魏三州刺史。入為少府監(jiān),加金紫光祿大夫,封范陽男。四遷太子詹事,以老疾致仕。二十二年卒,年七十余,贈工部尚書,謚曰貞穆。廷珪素與陳州刺史李邕親善,屢上表薦之,邕所撰碑碣之文,必請廷珪八分書之。廷珪既善楷隸,甚為時人所重。 王求禮,許州長社人。則天朝為左拾遺,遷監(jiān)察御史。性忠謇敢言,每上封彈事,無所畏避。時契丹李盡忠反叛,其將孫萬榮寇陷河北數(shù)州,河內(nèi)王武懿宗擁兵討之,畏懦不敢進。既而賊大掠而去,懿宗條奏滄、瀛百姓為賊詿誤者數(shù)百家,請誅之。求禮執(zhí)而劾之曰:“此詿誤之人,比無良吏教習(xí),城池又不完固,為賊驅(qū)逼,茍徇圖全,豈素有背叛之心哉!懿宗擁強兵數(shù)十萬,聞賊將至,走保城邑,罪當(dāng)誅戮。今乃移禍于詿誤之人,豈是為臣之道?請斬懿宗以謝河北百姓!避沧诖髴郑瑒t天竟降制赦之。 契丹陷幽州,饋輓不給,左相豆盧欽望請輟京官兩月俸料以助軍,求禮謂欽望曰:“公祿厚俸優(yōu),輟之可也。國家富有四海,足以儲軍國之用,何藉貧官薄俸。公此舉豈宰相法邪?”欽望作色拒之,乃奏曰:“秦、漢皆有稅算以贍軍,求禮不識大體,妄有訟辭!鼻蠖Y對曰:“秦皇、漢武稅天下,虛中以事邊,奈何使圣朝則效?不知欽望此言是大體耶!”事遂不行。 時三月雪,鳳閣侍郎蘇味道等以為瑞,草表將賀,求禮止之曰:“宰相調(diào)燮陰陽,而致雪降暮春,災(zāi)也,安得為瑞?如三月雪為瑞雪,則臘月雷亦瑞雷也!迸e朝嗤笑,以為口實。求禮竟以剛正,名位不達而卒。 辛替否,京兆人也。景龍年為左拾遺。時中宗置公主府官屬,安樂公主府所補尤多猥濫。又駙馬武崇訓(xùn)死后,棄舊宅別造一宅,侈麗過甚。時又盛興佛寺,百姓勞弊,帑藏為之空竭。替否上疏諫曰: 臣聞古之建官,員不必備,九卿以下,皆有其位而闕其選。賞一人謀乎三事,職一人訪乎群司,負寵者畏權(quán)勢之在躬,知榮者避權(quán)門而不入。故稱賞不僣,官不濫,士皆完行,家有廉節(jié),朝廷有馀俸,百姓有馀食。下忠于上,上禮于下,委裘而無倉卒之危,垂拱而無顛沛之患。夫事有惕耳目,動心慮,作不師古,以行于今者,蓋有之矣。伏惟陛下百倍行賞,十倍增官,金銀不供其印,束帛無充于錫,何愧于無用之臣,何慚于無力之士!至于公府補授,罕有推擇,遂使富商豪賈,盡居纓冕之流,鬻伎行巫,咸涉膏腴之地。 臣聞古人曰:“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狈┕鞅菹轮異叟x賢良以嫁之,設(shè)官職以輔之,傾府庫以賜之,壯第觀以居之,廣池膋以嬉之,可謂之至重也,可謂之至憐也。然而用不合于古義,行不根于人心,將恐變愛成憎,轉(zhuǎn)福為禍。何者?竭人之力,人怨也;費人之財,人怨也;奪人之家,人怨也。愛數(shù)子而取三怨于天下,使邊疆之士不盡力,朝廷之士不盡忠,人之散矣,獨持所愛,何所恃乎?向者魯王賞同諸婿,禮等朝臣,則亦有今日之福,無曩時之禍。人徒見其禍,不知禍之所來。所以禍者,寵愛過于臣子也。去年七月五日,已見其征矣。而今事無改,更尚因循,棄一宅而造一宅,忘前禍而忽后禍。臣竊謂陛下憎之矣,非愛之也。 臣聞君以人為本,本固則邦寧。邦寧則陛下夫婦、母子長相保也。伏惟外謀宰臣,為久安之計以存之,不使奸臣賊子以伺之。臣聞微不可不防,遠不可不慮。當(dāng)今疆場危駭,倉廩空虛,揭竿守御之士賞不及,肝腦涂地之卒輸不充。而方大起寺舍,廣造第宅,伐木空山,不足充梁棟,運土塞路,不足充墻壁?涔乓瘢庹略街,百僚鉗口四海傷心。夫釋教者,以清凈為基,慈悲為主,故當(dāng)體道以濟物,不欲利己以損人,故常去己以全真,不為榮身以害教。三時之月,掘山穿池,損命也;殫府虛帑,損人也;廣殿長廊,榮身也。損命則不慈悲,損人則不濟物,榮身則不清凈,豈大圣大神之心乎!臣以為非真教,非佛意,違時行,違人欲。自像王西下,佛教東傳,青螺不入于周前,白馬方行于漢后。風(fēng)流雨散,千帝百王,飾彌盛而國彌空,役彌重而禍彌大。覆車繼軌,曾不改途,晉臣以佞佛取譏,梁主以舍身構(gòu)隙。若以造寺必為其理體,養(yǎng)人不足以經(jīng)邦,則殷、周已往皆暗亂,漢、魏已降皆圣明;殷、周已往為不長,漢、魏已降為不短。臣聞夏為天子二十馀代而殷受之,殷為天子二十馀代而周受之,周為天子三十馀代而秦受之,自漢已后歷代可知也。何者?有道之長,無道之短,豈因其窮金玉、修塔廟,方得久長之祚乎! 臣聞于經(jīng)曰:“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庇衷唬骸耙磺杏袨榉ǎ鐗艋门萦,如露亦如電。”臣以減雕琢之費以賑貧下,是有如來之德;息穿掘之苦以全昆蟲,是有如來之仁;罷營構(gòu)之直以給邊陲,是有湯、武之功;回不急之祿以購廉清,是有唐、虞之理。陛下緩其所急,急其所緩,親未來而疏見在,失真實而冀虛無,重俗人之所為而輕天子之功業(yè),臣竊痛之矣。當(dāng)今出財依勢者盡度為沙門,避役奸訛者盡度為沙門;其所未度,唯貧窮與善人。將何以作范乎?將何以役力乎?臣以為出家者,舍塵俗,離朋黨,無私愛。今殖貨營生,非舍塵俗;拔親樹知,非離朋黨;畜妻養(yǎng)孥,非無私愛。是致人以毀道,非廣道以求人。伏見今之宮觀臺榭,京師之與洛陽,不增修飾,猶恐奢麗。陛下尚欲填池塹,捐苑囿,以賑貧人無產(chǎn)業(yè)者。今天下之寺蓋無其數(shù),一寺當(dāng)陛下一宮,壯麗之甚矣!用度過之矣!是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陛下何有之矣!百姓何食之矣!雖以陰陽為炭,萬物為銅,役不食之人,使不衣之士,猶尚不給。況資于天生地養(yǎng),風(fēng)動雨潤,而后得之乎!臣聞國無九年之儲,國非其國。伏計倉廩,度府庫,百僚供給,百事用度,臣恐卒歲不充,況九年之積乎!一旦風(fēng)塵再擾,霜雹薦臻,沙門不可擐干戈,寺塔不足攘饑饉,臣竊痛之矣! 疏奏不納。歲馀,安樂公主被誅。 睿宗即位,又為金仙、玉真公主廣營二觀。先是,中宗時斜封受官人一切停任,凡數(shù)百千人,又有敕放令卻上。替否時為左補闕,又上疏陳時政曰: 臣嘗以為古之用度不時,爵賞不當(dāng),破家亡國者,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眼見,臣請以有唐已來理國之得失,陛下之所眼見者以言之。惟陛下審之聽之,擇善而從之,則萬歲之業(yè),自可致矣,何憂乎黎庶之不康,福祚之不永! 伏以太宗文武圣皇帝,陛下之祖,撥亂反正,開階立極,得至理之體,設(shè)簡要之方。省其官,清其吏,舉天下職司無一虛授,用天下財帛無一枉費。賞必俟功,官必得俊,所為無不成,所征無不伏。不多造寺觀而福德自至,不多度僧尼而殃咎自滅。道合乎天地,德通乎神明。故天地憐之,神明祐之,使陰陽不愆,風(fēng)雨合度。四人樂其業(yè),五谷遂其成,腐粟爛帛,填街委巷。千里萬里,貢賦于郊;九夷百蠻,歸款于闕。自有帝皇已來,未有若斯之神圣者也,故得享國久長,多歷年所,陛下何不取而則之? 中宗孝和皇帝,陛下之兄,居先人之業(yè),忽先人之化,不取賢良之言,而恣子女之意。官爵非擇,虛食祿者數(shù)千人;封建無功,妄食土者百馀戶。造寺不止,枉費財者數(shù)百億;度人不休,免租庸者數(shù)十萬。是使國家所出加數(shù)倍,所入減數(shù)倍。倉不停卒歲之儲,庫不貯一時之帛。所惡者逐,逐多忠良;所愛者賞,賞多讒慝。朋佞喋喋,交相傾動。容身不為于朝廷,保位皆由于黨附。奪百姓之食,以養(yǎng)殘兇;剝?nèi)f人之衣,以涂土木。于是人怨神怒,親忿眾離,水旱不調(diào),疾疫屢起。遠近殊論,公私罄然。五六年間,再三禍變,享國不永,受終于兇婦人。寺舍不能保其身,僧尼不能護妻子,取譏萬代,見笑四夷。此陛下之所眼見也,何不除而改之。 依太宗之理國,則百官以理,百姓無憂,故太山之安立可致矣;依中宗之理國,則萬人以怨,百事不寧,故累卵之危立可致矣。頃自夏已來,霪雨不解,谷荒于壟,麥爛于場。入秋已來,亢旱成災(zāi),苗而不實,霜損蟲暴,草葉枯黃。下人咨嗟,未知赒賑;而營寺造觀,日繼于時,檢校試官,充臺溢署。伏惟陛下愛兩女,為造兩觀,燒瓦運木,載土填坑,道路流言,皆云計用錢百馀萬貫。惟陛下,圣人也,無所不知;陛下,明君也,無所不見。既知且見,知倉有幾年之儲,庫有幾年之帛?知百姓之間可存活乎?三邊之上可轉(zhuǎn)輸乎?當(dāng)今發(fā)一卒以御邊陲,遣一兵以衛(wèi)社稷,多無衣食,皆帶饑寒。賞賜之間,迥無所出,軍旅驟敗,莫不由斯。而乃以百萬貫錢造無用之觀,以受六合之怨乎!以違萬人之心乎!伏惟陛下續(xù)阿韋之丑跡,而不改阿韋之亂政。忍棄太宗之理本,不忍棄中宗之亂階;忍棄太宗久長之謀,不忍棄中宗短促之計。陛下又何以繼祖宗、觀萬國。 昔陛下為皇太子,在阿韋之時,危亡是懼,常切齒于群兇。今貴為天子,富有海內(nèi),而不改群兇之事,臣恐復(fù)有切齒于陛下者也,陛下又何以非群兇而誅之?臣往見明敕,自今已后,一依貞觀故事。且貞觀之時,豈有今日之造寺營觀,加僧尼道士,益無用之官,行不急之務(wù),而亂政者也!臣以為棄其言而不行其信,慕其善而不遷其惡,陛下又何以刑于四海?往者,和帝之憐悖逆也,為奸人之所誤,宗晉卿勸為第宅,趙履溫勸為園亭,損數(shù)百家之居,侵數(shù)百家之地。工徒斫而未息,義兵紛以交馳,卒使亭不得游,宅不得坐。信邪佞之說,成骨肉之刑,此陛下之所眼見也。今茲造觀,臣必知非陛下、公主之本意,得無趙履溫之徒將勸為之,冀誤其骨肉,不可不明察也。 臣聞出家修道者,不預(yù)人事,專清其身心,以虛泊為高,以無為為妙,依兩卷《老子》,視一軀天尊,無欲無營,不損不害。何必璇臺玉榭,寶像珍龕,使人困窮,然后為道哉!且舊觀足可歸依,無造無營,以取窮竭。若此行之三年,國不富,人不安,朝廷不清,陛下不樂,則臣請殺身于朝,以令天下言事者。伏惟陛下行非常之惠,權(quán)停兩觀,以俟豐年。以兩觀之財,為公主施貧窮,填府庫,則公主福德無窮矣。不然,臣恐下人怨望,不減于前朝之時。前朝之時,賢愚知敗,人雖有口而不敢言,言未發(fā)聲,禍將及矣。韋月將受誅于丹徼,燕欽融見殺于紫庭,此人皆不惜其身而納忠于主,身既死矣,朝亦危矣。故先朝誅之,陛下賞之,是陛下知直言之士有裨于國。臣今直言,亦先代之直,惟陛下察之。 疏奏,睿宗嘉其公直。稍遷為右臺殿中侍御史。開元中,累轉(zhuǎn)潁王府長史。天寶初卒,年八十余。 史臣曰:夫好聞其善,惡聞其過,君人者之常情也;寧諂媚以取容,不逆耳以招禍,臣人者之常情也。能反此者,不亦善乎!李、薛等六君,吐忠讜之言,補朝廷之失,有犯無隱,不愧古人,有唐之良臣也。 贊曰:臣之事君,有邪有正。君之使臣,從諫則圣。李、薛輸忠,救人之命。韋、韓讜言,醫(yī)國之病。辛、王章疏,犯顏竦聽。張子法言,實裨時政。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杜f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jì)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jì)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jì)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jì)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jì)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jì)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jì)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jì)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