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東夷 ○高麗 百濟(jì) 新羅 倭國 日本 高麗者,出自扶余之別種也。其國都于平壤城,即漢樂浪郡之故地,在京師東五千一百里。東渡海至于新羅,西北渡遼水至于營州,南渡海至于百濟(jì),北至靺鞨。東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其官大者號大對盧,比一品,總知國事,三年一代,若稱職者,不拘年限。交替之日,或不相祗服,皆勒兵相攻,勝者為之。其王但閉宮自守,不能制御。次曰太大兄,比正二品。對盧以下官,總十二級。外置州縣六十余城。大城置傉薩一,比都督。諸城置道使,比刺史。其下各有僚佐,分掌曹事。衣裳服飾,唯王五彩,以白羅為冠,白皮小帶,其冠及帶,咸以金飾。官之貴者,則青羅為冠,次以緋羅,插二鳥羽,及金銀為飾,衫筒袖,褲大口,白韋帶,黃韋履。國人衣褐戴弁,婦人首加巾幗。好圍棋投壺之戲,人能蹴鞠。食用籩豆、簠簋、尊俎、罍洗,頗有箕子之遺風(fēng)。 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唯佛寺、神廟及王宮、官府乃用瓦。其俗貧窶者多,冬月皆作長坑,下燃煴火以取暖。種田養(yǎng)蠶,略同中國。其法:有謀反叛者,則集眾持火炬競燒灼之,燋爛備體,然后斬首,家悉籍沒;守城降敵,臨陣敗北,殺人行劫者斬;盜物者,十二倍酬贓;殺牛馬者,沒身為奴婢。大體用法嚴(yán)峻,少有犯者,乃至路不拾遺。其俗多淫祀,事靈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國城東有大穴,名神隧,皆以十月,王自祭之。 俗愛書籍,至于衡門廝養(yǎng)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謂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晝夜于此讀書習(xí)射。其書有《五經(jīng)》及《史記》、《漢書》、范曄《后漢書》、《三國志》、孫盛《晉春秋》、《玉篇》、《字統(tǒng)》、《字林》;又有《文選》,尤愛重之。 其王高建武,即前王高元異母弟也。武德二年,遣使來朝。四年,又遣使朝貢。高祖感隋末戰(zhàn)士多陷其地,五年,賜建武書曰: 朕恭膺寶命,君臨率士,祗順三靈,綏柔萬國。普天之下,情均撫字,日月所照,咸使乂安。王既統(tǒng)攝遼左,世居藩服,思稟正朔,遠(yuǎn)循職貢。故遣使者,跋涉山川,申布誠懇,朕甚嘉焉。方今六合寧晏,四海清平,玉帛既通,道路無壅。方申輯睦,永敦聘好,各保疆蕣,豈非盛美。但隋氏季年,連兵構(gòu)難,攻戰(zhàn)之所,各失其民。遂使骨肉乖離,室家分析,多歷年歲,怨曠不申。今二國通和,義無阻異,在此所有高麗人等,已令追括,尋即遣送;彼處有此國人者,王可放還,務(wù)盡撫育之方,共弘仁恕之道。 于是建武悉搜括華人,以禮賓送,前后至者萬數(shù),高祖大喜。 七年,遣前刑部尚書沈叔安往冊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仍將天尊像及道士往彼,為之講《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觀聽者數(shù)千人。高祖嘗謂侍臣曰:“名實(shí)之間,理須相副。高麗稱臣于隋,終拒煬帝,此亦何臣之有!朕敬于萬物,不欲驕貴,但據(jù)有土宇,務(wù)共安人,何必令其稱臣,以自尊大。即為詔述朕此懷也。”侍中裴矩、中書侍郎溫彥博曰:“遼東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家玄菟郡耳!魏、晉已前,近在提封之內(nèi),不可許以不臣。且中國之于夷狄,猶太陽之對列星,理無降尊,俯同藩服!备咦婺酥。 九年,新羅、百濟(jì)遣使訟建武,云閉其道路,不得入朝。又相與有隙,屢相侵掠。詔員外散騎侍郎朱子奢往和解之。建武奉表謝罪,請與新羅對使會盟。 貞觀二年,破突厥頡利可汗,建武遣使奉賀,并上封域圖。五年,詔遣廣州都督府司馬長孫師往收瘞隋時戰(zhàn)亡骸骨,毀高麗所立京觀。建武懼伐其國,乃筑長城,東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十四年,遣其太子桓權(quán)來朝,并貢方物,太宗優(yōu)勞甚至。 十六年,西部大人蓋蘇文攝職有犯,諸大臣與建武議欲誅之。事泄,蘇文乃悉召部兵,云將校閱,并盛陳酒饌于城南,諸大臣皆來臨視。蘇文勒兵盡殺之,死者百余人。焚倉庫,因馳入王宮,殺建武,立建武弟大陽子藏為王。自立為莫離支,猶中國兵部尚書兼中書令職也,自是專國政。蘇文姓泉氏,須貌甚偉,形體魁杰,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恒令其屬官俯伏于地,踐之上馬;及下馬,亦如之。出必先布隊(duì)仗,導(dǎo)者長呼以辟行人,百姓畏避,皆自投坑谷。 太宗聞建武死,為之舉哀,使持節(jié)吊祭。十七年,封其嗣王藏為遼東郡王、高麗王。又遣司農(nóng)丞相里玄獎赍璽書往說諭高麗,令勿攻新羅。蓋蘇文謂玄獎曰:“高麗、新羅,怨隙已久。往者隋室相侵,新羅乘釁奪高麗五百里之地,城邑新羅皆據(jù)有之。自非反地還城,此兵恐未能已!毙试唬骸凹韧,焉可追論?”蘇文竟不從。太宗顧謂侍臣曰:“莫離支賊弒其主,盡殺大臣,用刑有同坑阱。百姓轉(zhuǎn)動輒死,怨痛在心,道路以目。夫出師吊伐,須有其名,因其弒君虐下,敗之甚易也! 十九年,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領(lǐng)將軍常何等率江、淮、嶺、硤勁卒四萬,戰(zhàn)船五百艘,自萊州汎海趨平壤。又以特進(jìn)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為副,領(lǐng)將軍張士貴等率步騎六萬趨遼東;兩軍合勢,太宗親御六軍以會之。 夏四月,李勣軍渡遼,進(jìn)攻蓋牟城,拔之,獲生口二萬,以其城置蓋州。五月,張亮副將程名振攻沙卑城,拔之,虜其男女八千口。是日,李勣進(jìn)軍于遼東城。帝次遼澤,詔曰:“頃者隋師渡遼,時非天贊,從軍士卒,骸骨相望,遍于原野,良可哀嘆。掩骼之義,誠為先典,其令并收瘞之!眹鴥(nèi)及新城步騎四萬來援遼東,江夏王道宗率騎四千逆擊,大破之,斬首千余級。帝渡遼水,詔撤橋梁,以堅(jiān)士卒志。帝至遼東城下。見士卒負(fù)擔(dān)以填塹者,帝分其尤重者,親于馬上持之。從官悚動,爭赍以送城下。時李勣已率兵攻遼東城。高麗聞我有拋車,飛三百斤石于一里之外者,甚懼之。乃于城上積木為戰(zhàn)樓以拒飛石。勣列車發(fā)石以擊其城,所遇盡潰。又推撞車撞其樓閣,無不傾倒。帝親率甲騎萬馀,與李勣會,圍其城。俄而南風(fēng)甚勁,命縱火焚其西南樓,延燒城中,屋宇皆盡。戰(zhàn)士登城,賊乃大潰,燒死者萬余人,俘其勝兵萬余口,以其城為遼州。初,帝自定州命每數(shù)十里置一烽,屬于遼城,與太子約,克遼東,當(dāng)舉烽。是日,帝命舉烽,傳入塞。 師次白崖城,命攻之,右衛(wèi)大將軍李思摩中弩矢,帝親為吮血,將士聞之,莫不感勵。其城因山臨水,四面險(xiǎn)絕。李勣以撞車撞之,飛石流矢,雨集城中。六月,帝臨其西北,城主孫伐音潛遣使請降,曰:“臣已愿降,其中有貳者。”詔賜以旗幟,曰:“必降,建之城上!狈ヒ襞e幟于城上,高麗以為唐兵登也,乃悉降。初,遼東之陷也,伐音乞降,既而中悔,帝怒其反覆,許以城中人物分賜戰(zhàn)士。及是,李勣言于帝曰:“戰(zhàn)士奮厲爭先,不顧矢石者,貪虜獲耳。今城垂拔,奈何更許其降,無乃辜將士之心乎?”帝曰:“將軍言是也。然縱兵殺戮,虜其妻孥,朕所不忍也。將軍麾下有功者,朕以庫物賞之,庶因?qū)④娳H此一城。”遂受降,獲士女一萬,勝兵二千四百,以其城置巖州,授孫伐音為巖州刺史。我軍之渡遼也,莫離支遣加尸城七百人戍蓋牟城,李勣盡虜之,其人并請隨軍自效。太宗謂曰:“誰不欲爾之力,爾家悉在加尸,爾為吾戰(zhàn),彼將為戮矣!破一家之妻子,求一人之力用,吾不忍也!毕ち罘胚。 車駕進(jìn)次安市城北,列營進(jìn)兵以攻之。高麗北部傉薩高延壽、南部耨薩高惠貞率高麗、靺鞨之眾十五萬來援安市城。賊中有對盧,年老習(xí)事,謂延壽曰:“吾聞中國大亂,英雄并起。秦王神武,所向無敵,遂平天下,南面為帝,北夷請服,西戎獻(xiàn)款。今者傾國而至,猛將銳卒,悉萃于此,其鋒不可當(dāng)也。今為計(jì)者,莫若頓兵不戰(zhàn),曠日持久,分遣驍雄,斷其饋運(yùn),不過旬日,軍糧必盡,求戰(zhàn)不得,欲歸無路,此不戰(zhàn)而取勝也!毖訅鄄粡模娭边M(jìn)。太宗夜召諸將,躬自指麾。遣李勣率步騎一萬五千于城西嶺為陣;長孫無忌率牛進(jìn)達(dá)等精兵一萬一千以為奇兵,自山北于狹谷出,以沖其后;太宗自將步騎四千,潛鼓角,偃旌幟,趨賊營北高峰之上;令諸軍聞鼓角聲而齊縱。因令所司張受降幕于朝堂之側(cè),曰:“明日午時,納降虜于此矣!”遂率軍而進(jìn)。 明日,延壽獨(dú)見李勣兵,欲與戰(zhàn)。太宗遙望無忌軍塵起,令鼓角并作,旗幟齊舉。賊眾大懼,將分兵御之,而其陣已亂。李勣以步卒長槍一萬擊之,延壽眾敗。無忌縱兵乘其后,太宗又自山而下,引軍臨之,賊因大潰,斬首萬余級。延壽等率其余寇,依山自保。于是命無忌、勣等引兵圍之,撤東川梁以斷歸路。太宗按轡徐行,觀賊營壘,謂侍臣曰:“高麗傾國而來,存亡所系,一麾而敗,天佑我也!币蛳埋R再拜以謝天。延壽、惠真率十五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太宗引入轅門。延壽等膝行而前,拜手請命。太宗簡傉薩以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遷之內(nèi)地。收靺鞨三千三百,盡坑之,馀眾放還平壤。獲馬三萬匹、牛五萬頭、明光甲五千領(lǐng),他器械稱是。高麗國振駭,后黃城及銀城并自拔,數(shù)百里無復(fù)人煙。因名所幸山為駐蹕山,令將作造《破陣圖》,命中書侍郎許敬宗為文勒石以紀(jì)其功。授高延壽鴻臚卿,高惠真司農(nóng)卿。張亮又與高麗再戰(zhàn)于建安城下,皆破之,于是列長圍以攻焉。 八月,移營安市城東,李勣遂攻安市,擁延壽等降眾營其城下以招之。城中人堅(jiān)守不動,每見太宗旄麾,必乘城鼓噪以拒焉。帝甚怒,李勣曰:“請破之日,男子盡誅。”城中聞之,人皆死戰(zhàn)。乃令江夏王道宗筑土山,攻其城東南隅;高麗亦埤城增雉以相抗。李勣攻其西面,令拋石撞車壞其樓雉;城中隨其崩壞,即立木為柵。道宗以樹條苞壤為土,屯積以為山,其中間五道加木,被土于其上,不舍晝夜,漸以逼城。道宗遣果毅都尉傅伏愛領(lǐng)隊(duì)兵于山頂以防敵,土山自高而陟,排其城,城崩。會伏愛私離所部,高麗百人自頹城而戰(zhàn),遂據(jù)有土山而塹斷之,積火縈盾以自固。太宗大怒,斬伏愛以徇。命諸將擊之,三日不能克。 太宗以遼東倉儲無幾,士卒寒凍,乃詔班師。歷其城,城中皆屏聲偃幟,城主登城拜手奉辭。太宗嘉其堅(jiān)守,賜絹百匹,以勵事君之節(jié)。 初,攻陷遼東城,其中抗拒王師,應(yīng)沒為奴婢者一萬四千人,并遣先集幽州,將分賞將士。太宗愍其父母妻子一朝分散,令有司準(zhǔn)其直,以布帛贖之,赦為百姓。其眾歡呼之聲,三日不息。高延壽自降后,常積嘆,尋以憂死;菡婢怪灵L安。 二十年,高麗遣使來謝罪,并獻(xiàn)二美女。太宗謂其使曰:“歸謂爾主,美色者,人之所重。爾之所獻(xiàn),信為美麗。憫其離父母兄弟于本國,留其身而忘其親,愛其色而傷其心,我不取也!辈⑦之。 二十二年,又遣右武衛(wèi)將軍薛萬徹等往青丘道伐之,萬徹渡海入鴨綠水,進(jìn)破其泊灼城,俘獲甚眾。太宗又命江南造大船,遣陜州刺史孫伏伽召募勇敢之士,萊州刺史李道裕運(yùn)糧及器械,貯于烏胡島,將欲大舉以伐高麗。未行而帝崩。高宗嗣位,又命兵部尚書任雅相、左武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左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等前后討之,皆無大功而還。 乾封元年,高藏遣其子入朝,陪位于太山之下。其年,蓋蘇文死,其子男生代為莫離支,與其弟男建、男產(chǎn)不睦,各樹朋黨,以相攻擊。男生為二弟所逐,走據(jù)國內(nèi)城死守,其子獻(xiàn)誠詣闕求哀。詔令左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率兵應(yīng)接之。男生脫身來奔,詔授特進(jìn)、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十一月,命司空、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裨將郭待封等以征高麗。 二年二月,勣度遼至新城,謂諸將曰:“新城是高麗西境鎮(zhèn)城,最為要害。若不先圖,余城未易可下!彼煲谛鲁俏髂,據(jù)山筑柵,且攻且守,城中窘迫,數(shù)有降者,自此所向克捷。高藏及男建遣太大兄男產(chǎn)將首領(lǐng)九十八人,持帛幡出降,且請入朝,勣以禮延接。男建猶閉門固守。 總章元年九月,勣又移營于平壤城南,男建頻遣兵出戰(zhàn),皆大敗。男建下捉兵總管僧信誠密遣人詣軍中,許開城門為內(nèi)應(yīng)。經(jīng)五日,信誠果開門,勣從兵入,登城鼓噪,燒城門樓,四面火起。男建窘急自刺,不死。十一月,拔平壤城,虜高藏、男建等。十二月,至京師,獻(xiàn)俘于含元宮。詔以高藏政不由己,授司平太常伯;男產(chǎn)先降,授司宰少卿;男建配流黔州;男生以鄉(xiāng)導(dǎo)有功,授右衛(wèi)大將軍,封汴國公,特進(jìn)如故。 高麗國舊分為五部,有城百七十六,戶六十九萬七千;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又置安東都護(hù)府以統(tǒng)之。擢其酋渠有功者授都督、刺史及縣令,與華人參理百姓。乃遣左武衛(wèi)將軍薛仁貴總兵鎮(zhèn)之,其后頗有逃散。 儀鳳中,高宗授高藏開府儀同三司、遼東都督,封朝鮮王,居安東,鎮(zhèn)本蕃為主。高藏至安東,潛與靺鞨相通謀叛。事覺,召還,配流邛州,并分徙其人,散向河南、隴右諸州,其貧弱者留在安東城傍。 高藏以永淳初卒,贈衛(wèi)尉卿,詔送至京師,于頡利墓左賜以葬地,兼為樹碑。垂拱二年,又封高藏孫寶元為朝鮮郡王。圣歷元年,進(jìn)授左鷹揚(yáng)衛(wèi)大將軍,封為忠誠國王,委其統(tǒng)攝安東舊戶,事竟不行。二年,又授高藏男德武為安東都督,以領(lǐng)本蕃。自是高麗舊戶在安東者漸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長遂絕矣! 男生以儀鳳初卒于長安,贈并州大都督。子獻(xiàn)誠,授右衛(wèi)大將軍,兼令羽林衛(wèi)上下。天授中,則天嘗內(nèi)出金銀實(shí)物,令宰相及南北衙文武官內(nèi)擇善射者五人共賭之。內(nèi)史張光輔先讓獻(xiàn)誠為第一,獻(xiàn)誠復(fù)讓右玉鈐衛(wèi)大將軍薛吐摩支,摩支又讓獻(xiàn)誠。既而獻(xiàn)誠奏曰:“陛下令簡能射者五人,所得者多非漢官。臣恐自此已后,無漢官工射之名,伏望停寢此射!眲t天嘉而從之。 時酷吏來俊臣嘗求貨于獻(xiàn)誠,獻(xiàn)誠拒而不答,遂為俊臣所構(gòu),誣其謀反,縊殺之。則天后知其冤,贈右羽林衛(wèi)大將軍,以禮改葬。 百濟(jì)國,本亦扶余之別種,嘗為馬韓故地,在京師東六千二百里,處大海之北,小海之南。東北至新羅,西渡海至越州,南渡海至倭國,北渡海至高麗。其王所居有東西兩城。所置內(nèi)官曰內(nèi)臣佐平,掌宣納事;內(nèi)頭佐平,掌庫藏事;內(nèi)法佐平,掌禮儀事;衛(wèi)士佐平,掌宿衛(wèi)兵事;朝廷佐平,掌刑獄事;兵官佐平,掌在外兵馬事。又外置六帶方,管十郡。其用法:叛逆者死,籍沒其家;殺人者,以奴婢三贖罪;官人受財(cái)及盜者,三倍追贓,仍終身禁錮。凡諸賦稅及風(fēng)土所產(chǎn),多與高麗同。其王服大袖紫袍,青錦褲,烏羅冠,金花為飾,素皮帶,烏革履。官人盡緋為衣,銀花飾冠。庶人不得衣緋紫。歲時伏臘,同于中國。其書籍有《五經(jīng)》、子、史,又表疏并依中華之法。 武德四年,其王扶余璋遣使來獻(xiàn)果下馬。七年,又遣大臣奉表朝貢。高祖嘉其誠款,遣使就冊為帶方郡王、百濟(jì)王。自是歲遣朝貢,高祖撫勞甚厚。因訟高麗閉其道路,不許來通中國,詔遣朱子奢往和之。又相與新羅世為仇敵,數(shù)相侵伐。 貞觀元年,太宗賜其王璽書曰:“王世為君長,撫有東蕃。海隅遐曠,風(fēng)濤艱阻,忠款之至,職貢相尋,尚想徽猷,甚以嘉慰!朕自祗承寵命,君臨區(qū)宇,思弘王道,愛育黎元。舟車所通,風(fēng)雨所及,期之遂性,咸使乂安。新羅王金真平,朕之藩臣,王之鄰國。每聞遣師,征討不息,阻兵安忍,殊乖所望。朕已對王侄信福及高麗、新羅使人,具敕通和,咸許輯睦。王必須忘彼前怨,識朕本懷,共篤鄰情,即停兵革!辫耙蚯彩狗畋黻愔x,雖外稱順命,內(nèi)實(shí)相仇如故。十一年,遣使來朝,獻(xiàn)鐵甲雕斧。太宗優(yōu)勞之,賜彩帛三千段并錦袍等。 十五年,璋卒,其子義慈遣使奉表告哀。太宗素服哭之,贈光祿大夫,賻物二百段,遣使冊命義慈為柱國,封帶方郡王、百濟(jì)王。 十六年,義慈興兵伐新羅四十余城,又發(fā)兵以守之,與高麗和親通好,謀欲取黨項(xiàng)城以絕新羅入朝之路。新羅遣使告急請救。太宗遣司農(nóng)丞相里玄獎赍書告諭兩蕃,示以禍福。及太宗親征高麗,百濟(jì)懷二,乘虛襲破新羅十城。二十二年,又破其十余城。數(shù)年之中,朝貢遂絕。 高宗嗣位,永徽二年,始又遣使朝貢。使還,降璽書與義慈曰: 至如海東三國,開基自久,并列疆界,地實(shí)犬牙。近代已來,遂構(gòu)嫌隙,戰(zhàn)爭交起,略無寧歲。遂令三韓之氓,命懸刀俎,尋戈肆憤,朝夕相仍。朕代天理物,載深矜愍。去歲王及高麗、新羅等使并來入朝,朕命釋茲讎怨,更敦款穆。新羅使金法敏奏書:“高麗、百濟(jì),唇齒相依,競舉兵戈,侵逼交至。大城重鎮(zhèn),并為百濟(jì)所并;疆宇日蹙,威力并謝。乞詔百濟(jì),令歸所侵之城。若不奉詔,即自興兵打取。但得故地,即請交和!彪抟云溲约软槪豢刹辉S。昔齊桓列土諸侯,尚存亡國;況朕萬國之主,豈可不恤危藩!王所兼新羅之城,并宜還其本國;新羅所獲百濟(jì)俘虜,亦遣還王。然后解患釋紛,韜戈偃革,百姓獲息肩之愿,三蕃無戰(zhàn)爭之勞。比夫流血邊亭,積尸疆場,耕織并廢,士女無聊,豈可同年而語矣!王若不從進(jìn)止,朕已依法敏所請,任其與王決戰(zhàn);亦令約束高麗,不許遠(yuǎn)相救恤。高麗若不承命,即令契丹諸蕃渡遼澤入抄掠。王可深思朕言,自求多福,審圖良策,無貽后悔。 六年,新羅王金春秋又表稱百濟(jì)與高麗、靺鞨侵其北界,已沒三十余城。顯慶五年,命左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統(tǒng)兵討之,大破其國。虜義慈及太子隆、小王孝演、偽將五十八人等送于京師,上責(zé)而宥之。其國舊分為五部,統(tǒng)郡三十七,城二百,戶七十六萬。至是乃以其地分置熊津、馬韓、東明等五都督府,各統(tǒng)州縣,立其酋渠為都督、刺史及縣令。命右衛(wèi)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總兵以鎮(zhèn)之。義慈事親以孝行聞,友于兄弟,時人號“海東曾、閔”。及至京,數(shù)日而卒。贈金紫光祿大夫、衛(wèi)尉卿,特許其舊臣赴哭。送就孫皓、陳叔寶墓側(cè)葬之,并為豎碑。 文度濟(jì)海而卒。百濟(jì)僧道琛、舊將福信率眾據(jù)周留城以叛。遣使往倭國,迎故王子扶馀豐立為王。其西部、北部并翻城應(yīng)之。時郎將劉仁愿留鎮(zhèn)于百濟(jì)府城,道琛等引兵圍之。帶方州刺史劉仁軌代文度統(tǒng)眾,便道發(fā)新羅兵合契以救仁愿,轉(zhuǎn)斗而前,所向皆下。道琛等于熊津江口立兩柵以拒官軍,仁軌與新羅兵四面夾擊之,賊眾退走入柵,阻水橋狹,墮水及戰(zhàn)死萬余人。道琛等乃釋仁愿之圍,退保任存城。新羅兵士以糧盡引還,時龍朔元年三月也。 于是道琛自稱領(lǐng)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誘叛亡,其勢益張。使告仁軌曰:“聞大唐與新羅約誓,百濟(jì)無問老少,一切殺之。然后以國府新羅。與其受死,豈若戰(zhàn)亡!所以聚結(jié)自固守耳!”仁軌作書,具陳禍福,遣使諭之。道琛等恃眾驕倨,置仁軌之使于外館。傳語謂曰:“使人官職小,我是一國大將,不合自參。”不答書遣之。尋而福信殺道琛,并其兵眾,扶余豐但主祭而已。 二年七月,仁愿、仁軌等率留鎮(zhèn)之兵,大破福信余眾于熊津之東,拔其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殺獲甚眾,仍令分兵以鎮(zhèn)守之。福信等以真峴城臨江高險(xiǎn),又當(dāng)沖要,加兵守之。仁軌引新羅之兵乘夜薄城,四面攀堞而上,比明而入據(jù)其城,斬首八百級,遂通新羅運(yùn)糧之路。仁愿乃奏請益兵,詔發(fā)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遣左威衛(wèi)將軍孫仁師統(tǒng)眾浮海赴熊津,以益仁愿之眾。時福信既專其兵權(quán),與撫余豐漸相猜貳。福信稱疾,臥于窟室,將候扶余豐問疾,謀襲殺之。扶余豐覺而率其親信掩殺福信,又遣使往高麗及倭國請兵以拒官軍。孫仁師中路迎擊,破之。遂與仁愿之眾相合,兵勢大振。于是仁師、仁愿及新羅王金法敏帥陸軍進(jìn),劉仁軌及別帥杜爽、扶余隆率水軍及糧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以會陸軍,同趨周留城。仁軌遇扶余豐之眾于白江之口,四戰(zhàn)皆捷。焚其舟四百艘,賊眾大潰,扶余豐脫身而走。偽王子扶余忠勝、忠志等率士女及倭眾并降,百濟(jì)諸城皆復(fù)歸順,孫仁師與劉仁愿等振旅而還。詔劉仁軌代仁愿率兵鎮(zhèn)守。乃授扶余隆熊津都督,遣還本國,共新羅和親,以招輯其馀眾。 麟德二年八月,隆到熊津城,與新羅王法敏刑白馬而盟。先祀神祇及川谷之神,而后歃血。其盟文曰: 往者百濟(jì)先王,迷于逆順,不敦鄰好,不睦親姻。結(jié)托高麗,交通倭國,共為殘暴,侵削新羅,破邑屠城,略無寧歲。天子憫一物之失所,憐百姓之無辜,頻命行人,遣其和好。負(fù)險(xiǎn)恃遠(yuǎn),侮慢天經(jīng)。皇赫斯怒,恭行吊伐,旌旗所指,一戎大定。固可氵豬宮污宅,作誡來裔,塞源拔本,垂訓(xùn)后昆。然懷柔伐叛,前王之令典;興亡繼絕,往哲之通規(guī)。事必師古,傳諸曩冊。故立前百濟(jì)太子司稼正卿扶余隆為熊津都督,守其祭祀,保其桑梓。依倚新羅,長為與國,各除宿憾,結(jié)好和親。恭承詔命,永為藩服。仍遣使人右威衛(wèi)將軍魯城縣公劉仁愿親臨勸諭,具宣成旨,約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刑牲歃血,共敦終始;分災(zāi)恤患,恩若弟兄。祗奉綸言,不敢失墜,既盟之后,共保歲寒。若有棄信不恒,二三其德,興兵動眾,侵犯邊陲,明神鑒之,百殃是降,子孫不昌,社稷無守,禋祀磨滅,罔有遺余。故作金書鐵契,藏之宗廟,子孫萬代,無或敢犯。神之聽之,是饗是福。 劉仁軌之辭也。歃訖,埋幣帛于壇下之吉地,藏其盟書于新羅之廟。 仁愿、仁軌等既還,隆懼新羅,尋歸京師。 儀鳳二年,拜光祿大夫、太常員外卿、兼熊津都督、帶方郡王,令歸本蕃,安輯余眾。時百濟(jì)本地荒毀,漸為新羅所據(jù),隆竟不敢還舊國而卒。 其孫敬,則天朝襲封帶方郡王、授衛(wèi)尉卿。其地自此為新羅及渤海靺鞨所分,百濟(jì)之種遂絕。 新羅國,本弁韓之苗裔也。其國在漢時樂浪之地,東及南方俱限大海,西接百濟(jì),北鄰高麗。東西千里,南北二千里。有城邑村落。王之所居曰金城,周七八里。衛(wèi)兵三千人,設(shè)獅子隊(duì)。文武官凡有十七等。其王金真平,隋文帝時授上開府、樂浪郡公、新羅王。武德四年,遣使朝貢。高祖親勞問之,遣通直散騎侍郎庾文素往使焉,賜以璽書及畫屏風(fēng)、錦彩三百段,自此朝貢不絕。其風(fēng)俗、刑法、衣服,與高麗、百濟(jì)略同,而朝服尚白。好祭山神。其食器作柳杯,亦以銅及瓦。國人多金、樸兩姓,異姓不為婚。重元日,相慶賀燕饗,每以其日拜日月神。又重八月十五日,設(shè)樂飲宴,賚群臣,射其庭。婦人發(fā)繞頭,以彩及珠為飾,發(fā)甚長美。 高祖既聞海東三國舊結(jié)怨隙,遞相攻伐,以其俱為蕃附,務(wù)在和睦,乃問其使為怨所由,對曰:“先是百濟(jì)往伐高麗,詣新羅請救,新羅發(fā)兵大破百濟(jì)國,因此為怨,每相攻伐。新羅得百濟(jì)王,殺之,怨由此始!逼吣辏彩箖园萁鹫嫫綖橹鶉,封樂浪郡王、新羅王。 貞觀五年,遣使獻(xiàn)女樂二人,皆鬒發(fā)美色。太宗謂侍臣曰:“朕聞聲色之娛,不如好德。且山川阻遠(yuǎn),懷土可知。近日林邑獻(xiàn)白鸚鵡,尚解思鄉(xiāng),訴請還國。鳥猶如此,況人情乎!朕愍其遠(yuǎn)來,必思親戚,宜付使者,聽遣還家! 是歲,真平卒,無子,立其女善德為王,宗室大臣乙祭總知國政。詔贈真平左光祿大夫,賻物二百段。九年,遣使持節(jié)冊命善德柱國,封樂浪郡王、新羅王。十七年,遣使上言:“高麗、百濟(jì),累相攻襲,亡失數(shù)十城,兩國連兵,意在滅臣社稷。謹(jǐn)遣陪臣,歸命大國,乞偏師救助!碧谇蚕嗬镄勱瀛t書賜高麗曰:“新羅委命國家,不闕朝獻(xiàn)。爾與百濟(jì),宜即戢兵。若更攻之,明年當(dāng)出師擊爾國矣!”太宗將親伐高麗,詔新羅纂集士馬,應(yīng)接大軍。新羅遣大臣領(lǐng)兵五萬人,入高麗南界,攻水口城,降之。 二十一年,善德卒,贈光祿大夫,余官封并如故。因立其妹真德為王,加授柱國,封樂浪郡王。 二十二年,真德遣其弟國相、伊贊子金春秋及其子文正來朝。詔授春秋為特進(jìn),文正為左武衛(wèi)將軍。春秋請?jiān)剣鴮W(xué)觀釋奠及講論,太宗因賜以所制《溫湯》及《晉祠碑》并新撰《晉書》。將歸國,令三品以上宴餞之,優(yōu)禮甚稱。 永徽元年,真德大破百濟(jì)之眾,遣其弟法敏以聞。真德乃織錦作五言《太平頌》以獻(xiàn)之,其詞曰:“大唐開洪業(yè),巍巍皇猷昌。止戈戎衣定,修文繼百王。統(tǒng)天崇雨施,理物體含章。深仁偕日月,撫運(yùn)邁陶唐。幡旗既赫赫,鉦鼓何锽锽。外夷違命者,翦覆被天殃。淳風(fēng)凝幽顯,遐邇競呈祥。四時和玉燭,七曜巡萬方。維岳降宰輔,維帝任忠良。五三成一德,昭我唐家光!钡奂沃,拜法敏為太府卿。 三年,真德卒,為舉哀。詔以春秋嗣,立為新羅王。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封樂浪郡王。六年,百濟(jì)與高麗、靺鞨率兵侵其北界,攻陷三十余城,春秋遣使上表求救。顯慶五年,命左武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為熊津道大總管,統(tǒng)水陸十萬。仍令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與定方討平百濟(jì),俘其王扶余義慈,獻(xiàn)于闕下。自是新羅漸有高麗、百濟(jì)之地。其界益大,西至于海。 龍朔元年,春秋卒,詔其子太府卿法敏嗣位,為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樂浪郡王、新羅王。三年,詔以其國為雞林州都督府,授法敏為雞林州都督。法敏以開耀元年卒,其子政明嗣位。垂拱二年,政明遣使來朝,因上表請《唐禮》一部并雜文章,則天令所司寫《吉兇要禮》,并于《文館詞林》采其詞涉規(guī)誡者,勒成五十卷以賜之。 天授三年,政明卒,則天為之舉哀,遣使吊祭,冊立其子理洪為新羅王。仍令襲父輔國大將軍,行豹韜衛(wèi)大將軍、雞林州都督。理洪以長安二年卒。則天為之舉哀,輟朝二日。遣立其弟興光為新羅王,仍襲兄將軍、都督之號。興光本名與太宗同,先天中則天改焉。 開元十六年,遣使來獻(xiàn)方物,又上表請令人就中國學(xué)問經(jīng)教,上許之。二十一年,渤海靺鞨越海入寇登州。時興光族人金思蘭先因入朝留京師,拜為太仆員外卿,至是遣歸國發(fā)兵以討靺鞨。仍加授興光為開府儀同三司、寧海軍使。 二十五年,興光卒,詔贈太子太保,仍遣左贊善大夫邢璹攝鴻臚少卿,往新羅吊祭,并冊立其子承慶襲父開府儀同三司、新羅王。璹將進(jìn)發(fā),上制詩序,太子以下及百僚咸賦詩以送之。上謂璹曰:“新羅號為君子之國,頗知書記,有類中華。以卿學(xué)術(shù),善與講論,故選使充此。到彼宜闡揚(yáng)經(jīng)典,使知大國儒教之盛”。又聞其人多善奕棋,因令善棋人率府兵曹楊季鷹為璹之副。璹等至彼,大為蕃人所敬。其國棋者皆在季鷹之下,于是厚賂璹等金寶及藥物等。 天寶二年,承慶卒,詔遣贊善大夫魏曜往吊祭之。冊立其弟憲英為新羅王,并襲其兄官爵。 大歷二年,憲英卒,國人立其子乾運(yùn)為王,仍遣其大臣金隱居奉表入朝,貢方物,請加冊命。三年,上遣倉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歸崇敬持節(jié)赍冊書往吊冊之。以乾運(yùn)為開府儀同三司、新羅王、仍冊乾運(yùn)母為太妃。七年,遣使金標(biāo)石來賀正,授衛(wèi)尉員外少卿,放還。八年,遣使來朝,并獻(xiàn)金、銀、牛黃、魚牙䌷、朝霞䌷等。九年至十二年,比歲遣使來朝,或一歲再至。 建中四年,乾運(yùn)卒,無子,國人立其上相金良相為王。貞元元年,授良相檢校太尉、都督雞林州刺史、寧海軍使、新羅王。仍令戶部郎中蓋塤持節(jié)冊命。其年,良相卒,立上相敬信為王,令襲其官爵。敬信即從兄弟也。 十四年,敬信卒,其子先敬信亡,國人立敬信嫡孫俊邕為王。 十六年,授俊邕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新羅王。令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韋丹持節(jié)冊命。丹至鄆州,聞俊邕卒,其子重興立,詔丹還。永貞元年,詔遣兵部郎中元季方持節(jié)冊重興為王。 元和元年十一月,放宿衛(wèi)王子金獻(xiàn)忠歸本國,仍加試秘書監(jiān)。三年,遣使金力奇來朝。其年七月,力奇上言:“貞元十六年,奉詔冊臣故主金俊邕為新羅王,母申氏為太妃,妻叔氏為王妃。冊使韋丹至中路,知俊邕薨,其冊卻回,在中書省。今臣還國,伏請授臣以歸!彪罚骸敖鹂$叩葍,宜令鴻臚寺于中書省受領(lǐng),至寺宣授與金力奇,令奉歸國。仍賜其叔彥升門戟,令本國準(zhǔn)例給!彼哪,遣使金陸珍等來朝貢。五年,王子金憲章來朝貢。 七年,重興卒,立其相金彥升為王,遣使金昌南等來告哀。其年七月,授彥升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持節(jié)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兼持節(jié)充寧海軍使、上柱國、新羅國王,彥升妻貞氏冊為妃,仍賜其宰相金崇斌等三人戟,亦令本國準(zhǔn)例給。兼命職方員外郎、攝御史中丞崔廷侍節(jié)吊祭冊立,以其質(zhì)子金士信副之。 十一年十一月,其入朝王子金士信等遇惡風(fēng),飄至楚州鹽城縣界,淮南節(jié)度使李鄘以聞。是歲,新羅饑,其眾一百七十人求食于浙東。十五年十一月,遣使朝貢。 長慶二年十二月,遣使金柱弼朝貢。寶歷元年,其王子金昕來朝。太和元年四月,皆遣使朝貢。五年,金彥升卒,以嗣子金景徽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使侍節(jié)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兼持節(jié)充寧海軍使、新羅王;景徽母樸氏為太妃,妻樸氏為妃。命太子左諭德、兼御史中丞源寂持節(jié)吊祭冊立。開成元年,王子金義琮來謝恩,兼宿衛(wèi)。二年四月,放還藩,賜物遣之。五年四月,鴻臚寺奏:新羅國告哀,質(zhì)子及年滿合歸國學(xué)生等共一百五人,并放還。會昌元年七月,敕:“歸國新羅官、前入新羅宣慰副使、前充兗州都督府司馬、賜緋魚袋金云卿,可淄州長史! 倭國者,古倭奴國也。去京師一萬四千里,在新羅東南大海中。依山島而居,東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世與中國通。其國,居無城郭,以木為柵,以草為屋。四面小島五十余國,皆附屬焉。其王姓阿每氏,置一大率,檢察諸國,皆畏附之。設(shè)官有十二等。其訴訟者,匍匐而前。地多女少男。頗有文字,俗敬佛法。并皆跣足,以幅布蔽其前后。貴人戴錦帽,百姓皆椎髻,無冠帶。婦人衣純色裙,長腰襦,束發(fā)于后,佩銀花,長八寸,左右各數(shù)枝,以明貴賤等級。衣服之制,頗類新羅。 貞觀五年,遣使獻(xiàn)方物。太宗矜其道遠(yuǎn),敕所司無令歲貢,又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節(jié)往撫之。表仁無綏遠(yuǎn)之才,與王子爭禮,不宣朝命而還。至二十二年,又附新羅奉表,以通起居。 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蛟唬嘿羾詯浩涿谎,改為日本;蛟疲喝毡九f小國,并倭國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實(shí)對,故中國疑焉。又云:其國界東西南北各數(shù)千里,西界、南界咸至大海,東界、北界有大山為限,山外即毛人之國。 長安三年,其大臣朝臣真人來貢方物。朝臣真人者,猶中國戶部尚書,冠進(jìn)德冠,其頂為花,分而四散,身服紫袍,以帛為腰帶。真人好讀經(jīng)史,解屬文,容止溫雅。則天宴之于麟德殿,授司膳卿,放還本國。 開元初,又遣使來朝,因請儒士授經(jīng)。詔四門助教趙玄默就鴻臚寺教之。乃遺玄默闊幅布以為束修之禮,題云“白龜元年調(diào)布”。人亦疑其偽。所得錫賚,盡市文籍,泛海而還。其偏使朝臣仲滿,慕中國之風(fēng),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仕歷左補(bǔ)闕、儀王友。衡留京師五十年,好書籍,放歸鄉(xiāng),逗留不去。天寶十二年,又遣使貢。上元中,擢衡為左散騎常侍、鎮(zhèn)南都護(hù)。貞元二十年,遣使來朝,留學(xué)生橘免勢、學(xué)問僧空海。元和元年,日本國使判官高階真人上言:“前件學(xué)生,藝業(yè)稍成,愿歸本國,便請與臣同歸。”從之。開成四年,又遣使朝貢。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杜f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jì)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jì)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jì)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jì)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jì)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jì)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jì)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jì)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