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職官三 御史臺(秦、漢曰御史府,后漢改為憲臺,魏、晉、宋改為蘭臺,梁、陳、北朝咸曰御史臺。武德因之。龍朔二年改名憲臺。咸亨復。光宅元年分臺為左右,號曰左右肅政臺。左臺專知京百司,右臺按察諸州。神龍復為左右御史臺。延和年廢右臺,先天二年復置,十月又廢也。) 大夫一員,(正三品。秦、漢之制,御史大夫、副丞相為三公之官。魏、晉之后,多不置大夫,以中丞為臺主。隋諱中,復大夫,降為正四品!段涞铝睢犯臑閺娜贰}埶犯臑榇笏緫,咸亨復為大夫。光宅分臺為左、右,置左、右臺大夫。及廢右臺,去“左”“右”字。本從三品,會昌二年十二月敕:“大夫,秦為正卿,漢為副相,漢末改為大司空,與丞相俱為三公。掌邦國刑憲,肅正朝廷。其任既重,品秩宜峻。準六尚書例,升為正三品,著之于令!保┲胸┒䥺T。(正四品下。漢御史臺有二丞,掌殿內(nèi)秘書,謂之中丞。漢末改為御史長史,后漢復為中丞。后魏改為中尉正,北齊復曰中丞。后周曰司憲中大夫。隋諱中,改為持書御史,為從五品。武德因之。貞觀末,避高宗名,改持書御史為中丞,置二員。龍朔改為司憲大夫,咸亨復為中丞。本正五品上,會昌二年十二月敕:“中丞為大夫之貳,緣大夫秩崇,官不常置,中丞為憲臺長。今九寺少卿及諸少監(jiān)、國子司業(yè)、京兆少尹,并府寺省監(jiān)之貳,皆為四品,唯中丞官重,品秩未崇,可升為正四品下,與丞郎出入迭用,著之于令!保┐蠓、中丞之職,掌持邦國刑憲典章,以肅正朝廷。中丞為之貳。凡天下之人,有稱冤而無告者,與三司訊之。凡中外百僚之事,應(yīng)彈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則方幅奏彈之,小事則署名而已。若有制使覆囚徒,則與刑部尚書參擇之。凡國有大禮,則乘輅車以為之導。 侍御史四員。(從六品下。御史之名,《周官》有之,亦名柱下史。秦改為侍御史。后周曰司憲中士,隋為侍御史,品第七。武德品第六也。)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侍御史年深者一人判臺事,知公廨雜事,次一人知西推,一人知東推也。)凡有別付推者,則按其實狀以奏。若尋常之獄,推訖斷于大理。凡事非大夫、中丞所劾,而合彈奏者,則具其事為狀,大夫、中丞押奏。大事則冠法冠,衣朱衣纁裳,白紗中單以彈之。小事常服而已。凡三司理事,則與給事中、中書舍人更直,直于朝堂受表。若三司所按而非其長官,則與刑部郎中員外、大理司直評事往訊之。 主簿一人,(從七品下。)錄事二人,(從九品下。)主簿掌印及受事發(fā)辰,勾檢稽失。(兼知官廚及黃卷。)主事二人,令史十七人,書令史二十三人。 殿中侍御史六人,(從七品下。)令史八人,書令史十八人。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儀式。凡冬至、元正大朝會,則具服升殿。若郊祀、巡幸,則于鹵簿中糾察非違,具服從于旌門,視文物有所虧闕,則糾之。凡兩京城內(nèi),則分知左右巡,各察其所巡之內(nèi)有不法之事。 監(jiān)察御史十員,(正八品上。貞觀初,馬周以布衣進用,大宗令于監(jiān)察御史里行。自此因置里行之名。龍朔元年,以王本立為監(jiān)察里行也。)監(jiān)察掌分察巡按郡縣、屯田、鑄錢、嶺南選補、知太府、司農(nóng)出納,監(jiān)決囚徒。監(jiān)祭祀則閱牲牢,省器服,不敬則劾祭官。尚書省有會議,亦監(jiān)其過謬。凡百官宴會、習射,亦如之。 殿中省(魏初置殿中監(jiān),隋初改為殿中局,煬帝改為殿內(nèi)省,武德改為殿中省。龍朔改為中御府,咸亨復為殿中省。) 監(jiān)一員,(從三品。魏初置,品第二。梁品第三。隋品第四。武德品第三也。)少監(jiān)二員,(從四品上。)丞二人,(從五品上。)主事二人,(從九品上。)令史四人,書令史十二人,亭長、掌固各八人。殿中監(jiān)掌天子服御,總領(lǐng)尚食、尚藥、尚衣、尚舍、尚舍、尚輦六局之官屬,備其禮物,供其職事。少監(jiān)為之貳。凡聽朝,則率其屬執(zhí)傘扇以列于左右。凡大祭祀,則進大珪、鎮(zhèn)珪于壝門之外。既事,受而藏之。凡行幸,則侍奉于仗內(nèi),驂乘以從。若元正、冬至大朝會,則有進爵之禮。丞掌副監(jiān)事,兼勾檢稽失,省署抄目。主事掌印及知受事發(fā)辰。 尚食局:奉御二人,(正五品下。隋初為典御,又改為奉御。)直長五人,(正七品上。)食醫(yī)八人。(正九品下。)奉御掌謹其儲供,辨名數(shù)。直長為之貳。若進御,必辨其時禁。春肝,夏心,秋肺,冬腎,四季之月脾王,皆不可食。當進,必先嘗。正、至大朝會饗宴,與光祿大夫視其品秩之差。其賜王公賓客,亦如之。諸陵月享,則視膳而獻之。食醫(yī)掌率主食王膳,以供其職。 尚藥局:奉御二人,(正五品下。)直長四人,(正七品上。)書吏四人。侍御醫(yī)四人,(從六品上。)主藥十二人,藥童三十人。司醫(yī)四人,(正八品下。)醫(yī)佐八人,(正八品下。)按摩師四人,咒禁師四人,合口脂匠四人,掌固四人。奉御掌合和御藥及診候方脈之事。直長為之貳。凡藥有上、中、下三品,上藥為君,中藥為臣,下藥為佐。合造之法,一君三臣九佐,別入五藏,分其五味。有湯丸膏散之用。診脈有寸、關(guān)、尺之三部,醫(yī)之大經(jīng)。凡合和與監(jiān)視其分劑,藥成嘗而進焉。侍御醫(yī),掌診候調(diào)和。主藥、藥童,主刮削搗簁。 尚衣局:奉御二人,(從五品上。)直長四人,(正七品下。)書令史三人,書吏四人,主衣十六人,掌固四人。奉御掌衣服,詳其制度,辨其名數(shù)。直長為之貳。凡天子之服冕十有三;一,大裘冕,二袞冕,一鷩冕,四毳冕,五黻冕,六玄冕,七通天冠,八武弁,九弁服,十介幘,十一白紗帽,十二平巾幘,十三翼善冠。(事具《輿服志》。)凡天子之大珪,曰珽,長三尺。鎮(zhèn)珪,長尺有二寸。若有事于郊丘社稷,則出之于內(nèi)。將享,至于中壝門,則奉鎮(zhèn)珪于監(jiān)而進之。既事,受而藏之。凡大朝會,則設(shè)案,服畢而徹之。 尚舍局:奉御二人,(從五品上。)直工六人,(正七品下。)書令史三人,書吏七人,掌固十人,幕士八十人。奉御掌殿廷張設(shè)、湯沐、燈燭、灑掃之事。直長為之貳。凡行幸,預設(shè)三部帳幕,(有古帳、大帳、次帳、小次帳、小帳,凡五等之帳為三部。)其外置排城以為蔽捍。(排城,連板為之,板上畫辟邪獸,表里皆漆之。)凡大祭祀,有事于郊壇,則先設(shè)行宮于壇之東南向,隨地之宜,將祀三日,則設(shè)大次于外壝東門之外道北,南向而設(shè)坐。若有事于明堂太廟,則設(shè)大次于東門,如郊壇之制。凡致齋則設(shè)幄于正殿西序及室內(nèi),俱東向,張于楹下。凡元正、冬至大朝會,則設(shè)斧扆于正殿。(施蹋席薰爐。朔望受朝,則施幄于正殿,帳裙頂帶,方闊一丈四尺也。) 尚乘局:奉御二人,(從五品上。)直長一人,(正七品下。)奉乘十八人,(正九品下。)習馭五十人,掌閑五十人,獸醫(yī)七十人。進馬六人,(七品下。)司庫一人,(正九品下。)司廩二人,(正九品下。)書令史一人,書吏十四人。奉御掌內(nèi)外閑廄之馬,辨其粗良,而率其習馭。直長為之貳。(一曰左右飛黃閑,二曰左右吉良閑,三曰左右龍媒閑,四曰左右抃駼閑,五曰左右駃騠閑,六曰左右天苑閑。開元時仗內(nèi)六閑,曰飛龍、祥麟、鳳苑、鹓雛、吉良、六群等,號六廄馬。)凡秣馬給料,以時為差。凡外牧進良馬,印以三花飛風之字而為志。奉乘掌率習馭、掌閑、駕士及秣飼之法。司庫掌鞍轡乘具。司廩掌藁秸出納。獸醫(yī)掌療馬病。(初尚乘局掌六閑馬,后置內(nèi)外閑廄使,專掌御馬。開元初,以尚乘局隸閑廄使,乃省尚乘,其左右六閑及局官,并隸閑廄使領(lǐng)之也。進馬舊儀,每日尚乘以廄馬八匹,分為左右?guī)⒂谡顐?cè)宮門外,候仗下即散。若大陳設(shè),即馬在樂懸之北,與大象相次。進馬二人,戎服執(zhí)鞭,侍立于馬之左,隨馬進退。雖名管殿中,其實武職,用資蔭簡擇,一如千牛備身。天寶八載,李林甫用事,罷立仗馬,亦省進馬官。十二載,楊國忠當政,復立仗馬及進馬官,乾元復省,上元復置也。) 尚輦局:奉御二人,(從五品上。)直長四人,(正七品下。)尚輦二人,(正九品下。)書令史二人,書吏四人,掌扇六人,掌翰二十四人,主輦?cè),奉輿十二人,掌固四人。奉御掌輿輦,分其次序而辨其名?shù)。直長為之貳。凡大朝會則陳于廷,大祭祀則陳于廟。凡大朝會,則傘二翰一,陳之于廷。(孔雀扇一百五十有六,分居左右。舊翟尾扇,開元年初改為繡孔雀。)若常聽朝,皆去扇,左右各留其三,以備常儀。 內(nèi)官 妃三人。(正一品。《周官》三夫人之位也。隋依周制,立三夫人。武德立四妃:一貴妃,二淑妃,三德妃,四賢妃,位次后之下。玄宗以為后妃四星,其一正后,不宜更有四妃,乃改定三妃之位:惠妃一,麗妃二,華妃三,下有六儀、美人、才人四等,共二十人以備內(nèi)官之位也。)三妃佐后,坐而論婦禮者也。其于內(nèi),則無所不統(tǒng),故不以一務(wù)名焉。六儀六人,(正二品,《周官》九嬪之位也。)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屬以贊導后之禮儀。美人四人,(正三品,《周官》二十七世婦之位也。)掌率女官,修祭祀賓客之事。才人七人,(正四品,《周官》八十一御女之位。)掌敘宴寢,理絲枲,以獻歲功。 宮官(六尚,如六尚書之職掌。) 尚宮二人,(正五品。)司記二人,(正六品。)典記二人,(正七品。)掌記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言二人,(正七品。)典言二人,(正八品。)掌言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簿二人,(正六品。)典簿二人,(正七品。)掌簿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闈六人,(正六品。)典闈六人,(正七品。)掌闈六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尚宮職,掌導引中宮,總司記、司言、司簿、司闈四司之官屬。凡六尚書物出納文簿,皆印署之。司記掌印,凡宮內(nèi)諸司簿書出入目錄,審而付行焉。典記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司言掌宣傳啟奏。司簿掌宮人名簿廩賜。司闈掌宮闈管籥。 尚儀二人,(正五品。)司籍二人,(正六品。)典籍二人,(正七品。)掌籍二人,(正八品。)女史十人,司樂四人,(正六品。)典樂四人,(正七品。)掌樂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賓二人,(正六品。)典賓二人,(正七品,)掌賓二人。(正八品。)司贊二人,(正六品。)典贊二人,(正六品。)掌贊二人,(正六品。)女史二人。尚儀之職,掌禮儀起居,總司籍、司樂、司賓、司贊四司之官屬。司籍掌四部經(jīng)籍、筆札幾案。司東掌率樂人習樂,陳懸、拊擊、進退。司賓掌賓客朝見、宴會賞賜。司贊掌朝見宴會贊相。 尚服二人,(正五品。)司寶二人,(正六品。)典寶二人,(正七品。)掌寶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衣二人,(正六品。)典衣二人,(正七品。)掌衣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飾二人,(正六品。)典飾二人,(正七品。)掌飾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仗二人,(正六品。)典仗二人,(正七品。)掌仗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尚服之職,掌供內(nèi)服用采章之數(shù),總司寶、司衣、司飾、司仗四司之官屬。司寶掌瑞寶、符契、圖籍。司衣掌衣服首飾。司飾掌膏沐巾櫛。司仗掌羽儀仗衛(wèi)。 尚食二人,(正五品。)司膳四人,(正六品。)典膳四人,(正七品。)掌膳四人,(正八品。)掌醞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醞二人,(正七品。)典醞二人,(正七品。)女史二人。司藥二人,(正六品。)典藥二人,(正七品。)掌藥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饎二人,(正六品。)典饎二人,(正七品。)掌饎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尚食之職,掌供膳羞品齊之數(shù),總司膳、司醞、司藥、司饎四司之官屬。凡進食,先嘗之。司膳掌制烹煎和。司醞掌酒醴枌飲。司藥掌方藥。司饎?wù)平o宮人廩餼飯食、薪炭。 尚寢二人,(正五品。)司設(shè)二人,(正六品。)典設(shè)二人,(正七品。)掌設(shè)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輿二人,(正六品。)典輿二人,(正七品)掌輿二人,(正八品。)女史一人。司苑二人,(正六品。)典苑二人,(正七品。)掌苑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燈二人,(正六品。)典燈二人,(正七品。)掌燈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尚寢之職,掌燕寢進御之次序,總司設(shè)、司輿、司苑、司燈四司之官屬。司設(shè)掌幃帳茵席、掃灑張設(shè)。司輿掌輿輦傘扇羽儀。司苑掌園苑種植蔬果。司燈掌燈燭。 尚功二人,(正五品。)司制二人,(正六品。)典制二人,(正七品。)掌制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珍二人,(正六品。)典珍二人,(正七品。)掌珍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彩二人,(正六品。)典彩二人,(正七品。)掌彩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計二人,(正六品。)典計二人,(正七品。)掌計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尚功之職,掌女功之程課,總司制、司珍、司彩、司計四司之官屬。司制掌衣服裁縫。司珍掌寶貨。司彩掌繒錦絲枲之事。司計掌支度衣服、飲食、薪炭。 宮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二人,(正七品。)女史四人。宮正之職,掌戒令、糾禁、謫罰之事。司正、典正佐之。(右唐制定宮官六尚書、二十四司職事官,以備內(nèi)職之數(shù)。) 內(nèi)侍省(《星經(jīng)》有宦者四星,在天市垣,帝坐之西。《周官》有巷伯、寺人之職,皆內(nèi)官也。前漢宮官,多用士人,后漢始用宦者為宮官。晉置大長秋卿為后宮官,以宦者為之。隋為內(nèi)侍省,煬帝改為長秋監(jiān)。武德復為內(nèi)侍。龍朔改為內(nèi)侍監(jiān),光宅改為司宮臺,神龍復為內(nèi)侍省也。) 內(nèi)侍四員。(從四品上。漢、魏曰長秋卿,梁曰大長秋,北齊曰中侍中,后周曰司內(nèi)上士,隋曰內(nèi)侍,置二人。煬帝曰長秋令,正四品。武德復為中侍。中官之貴,極于此矣。若有殊勛懋績,則有拜大將軍者,仍兼內(nèi)侍之官。德宗置左、右神策、威遠等禁兵,命中官掌之。每軍置中尉一人,宦者為之。自李輔國、魚朝恩之后,京師兵柄,歸于內(nèi)官,號左、右軍中尉。將兵于外者,謂之觀軍容使。而天下軍鎮(zhèn)節(jié)度使,皆內(nèi)官一人監(jiān)之,事具《宦者傳》也。)內(nèi)常侍六人。正(五品下。漢代謂之中常侍。)內(nèi)侍之職,掌在內(nèi)侍奉出入宮掖宣傳之事,總掖廷、宮闈、奚官、內(nèi)仆、內(nèi)府五局之官屬。內(nèi)常侍為之貳。凡皇后祭先蠶,則相儀。后出,則為之夾引。 內(nèi)給事八人,(從五品下。)主事二人,(從九品下。)令史八人,書令史十六人。內(nèi)給事掌判省事。凡元正、冬至群臣朝賀中宮,則出入宣傳。凡宮人衣服費用,則具其品秩,計其多少,春秋二時,宣送中書。 內(nèi)謁者監(jiān)六人,(正六品下。)內(nèi)謁者十二人,(從八品下。)內(nèi)寺伯二人。(正七品下。)內(nèi)謁者監(jiān)掌內(nèi)宣傳。凡諸親命婦朝會,所司籍其人數(shù),送內(nèi)侍省。內(nèi)謁者掌諸親命婦朝集班位。內(nèi)寺伯掌糾察諸不法之事。歲大儺,則監(jiān)其出入。 掖廷局:令二人,(從七品下。)丞三人,(從八品下。)宮教博士二人,(從九品下。)監(jiān)作四人,(從九品下。)令史四人,計史二人,書令史八人。掖廷令掌宮禁女工之事。凡宮人名籍,司其除附,公桑養(yǎng)蠶,會其課業(yè)。丞掌判局事。博士掌教習宮人書算眾藝。監(jiān)作掌監(jiān)當雜作。 宮闈局:令二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令史三人,書吏六人,內(nèi)閽人二十人,內(nèi)掌扇十六人,內(nèi)給使無常員。宮闈局令掌侍奉宮闈,出入管鑰。凡大享太廟,帥其屬詣于室,出皇后神主置于輿而登座焉。既事,納之。凡宮人無官品者,稱內(nèi)給使。若有官及經(jīng)解免應(yīng)敘選者,得令長上,其小給使學生五十人,皆總其名籍,以給其糧廩。丞掌判局事。內(nèi)給使掌諸門進物出納之歷。 奚官局: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書令史三人,書吏六人,藥童四人。奚官令掌奚隸工役、宮官品命。丞為之貳。凡宮人有疾病,則供其醫(yī)藥,死亡則供其衣服,各視其品命。仍于隨近寺觀,為之修福。雖無品,亦如之。凡內(nèi)命婦五品已上亡,無親戚于墓側(cè),三年內(nèi)取同姓中男一人,以時主祭。無同姓,則所司春秋以少牢祭之。 內(nèi)仆局: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書令史二人,書吏四人,駕士二百人。內(nèi)仆令掌中宮車乘出入導引。丞為之貳。凡中宮有出入則令居左,丞居右,而夾引之。凡皇后之車有六,事在《輿服》也。內(nèi)府局: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書令史二人,書吏四人。內(nèi)府令掌中藏寶貨,給納名數(shù)。丞為之貳。凡朝會五品已上,賜絹帛金銀器于殿廷者,并供之。諸將有功,并蕃酋辭還,亦如之。 太常寺(古曰秩宗,秦曰奉常,漢高改為太常,梁加“寺”字,后代因之。) 卿一員,(正三品。梁置十二卿,太常卿為一。周、隋品第三。龍朔二年改為奉常,光宅改為司禮卿,神龍復為太常卿也。)少卿二人。(正四品。隋置少卿二人,從四品。武德置一人,貞觀加置一員。)太常卿之職,掌邦國禮樂、郊廟、社稷之事,以八署分而理之:一曰郊社,二曰太廟,三曰諸陵,四曰太樂,五曰鼓吹,六曰太醫(yī),七曰太卜,八曰廩犧?偲涔賹,行其政令。少卿為之貳。凡國有大禮,則贊相禮儀。有司攝事,則為之亞獻。率太樂官屬,宿設(shè)樂懸,以供其事。宴會,亦如之。若三公行園陵,則為之副,公服乘輅備鹵簿而奉其禮。若大祭祀,則先省牲器。凡太卜占國之大事及祭祀卜日,皆往蒞之于太廟南門之外。凡仲春薦冰及四時品物甘滋新成者,皆薦焉。凡有事于宗廟,少卿帥太祝、齋郎入薦香燈,整拂神幄,出入神主。將享,則興良醞令實樽罍。凡備大享之器服,有四院。(一曰天府院,二曰御衣院,三曰樂懸院,四曰神廚院。) 丞二人,(從五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下。)府十二人,史二十三人。博士四人,(從七品上。)謁者十人,贊引二十人。太祝六人,(正九品上。)祝史六人。奉禮二人,(從九品上。)贊者十六人。協(xié)律郎二人,(正八品上。)亭長八人,掌固十二人,太廟齋郎,京、都各一百三十人。太廟門仆,京、都各三十人。丞掌判寺事。凡大饗太廟,則修七祀于太廟西門之內(nèi)。若祫享,則兼修配享功臣之禮。主簿掌印,勾檢稽失,省署抄目。錄事掌受事發(fā)辰。博士掌五禮之儀式,本先王之法制,適變隨時而損益焉。凡大祭祀及有大禮,則與卿導贊其儀。凡公已下擬謚,皆跡其功行,為之褒貶。無爵稱子,養(yǎng)德邱園,聲實明著,則謚曰先生。大行大名,小行小名之。(古有《周書謚法》,《大戴禮謚法》,漢劉熙《謚法》一卷,晉張靖《謚法》兩卷,又有《廣謚法》一卷,梁沈約總聚古今謚法,凡有一百六十五稱也。)若大祭禮,卿省牲器,謁者為之導。若小祀及公卿大夫有嘉禮,亦命謁者以贊之。太祝掌出納神主于太廟之九室,而奉享禘佩給之儀。凡國有大祭祀,凡郊廟之祝版,先進取署,乃送祠所。將事,則跪讀祝文,以信于神;禮成而焚之。凡大祭祀,卿省牲而告充。凡祭天及日月星辰之玉帛,則焚之;祭地及社稷山岳,則瘞之;瀆污,則沉之。奉禮郎掌朝會祭祀君臣之版位。凡樽卣之制,十有四,祭則陳之。祭器之位,簠簋為前,钘次之,籩豆為后。大凡祭祀朝會,在位者拜跪之節(jié),皆贊導之,贊者承傳焉。又設(shè)牲榜之位,以成省牲之儀。凡春秋二仲,公卿巡陵,則主其威儀鼓吹之節(jié)而相禮焉。協(xié)律郎掌和六呂六律,辨四時之氣,八風五音之節(jié)。凡太樂,則監(jiān)試之,為之課限。若大祭祀饗宴奏于廷,則升堂執(zhí)麾以為之節(jié)制,舉麾工鼓柷而后樂作,偃麾戛敔而后止。 兩京郊社署:令各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上。府二人,)史四人,典事三人,掌固五人,門仆八人,齋郎一百一十人。郊社令掌五郊社稷明堂之位,祠祀祈禱之禮。丞為之貳。凡大祭祀,則設(shè)神坐于壇上而別其位,立燎壇而先積柴。凡有合朔之變,則置五兵于太社,以朱絲縈之以俟變,過時而罷之。 諸陵署:令一人,(從五品上。)錄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主衣四人,主輦四人,主藥四人,典事三人,掌固二人。陵戶,乾,橋、昭四百人,獻、定、恭三百人。陵令掌先帝山陵,率戶守衛(wèi)之。丞為之貳。凡朔望、元正、冬至,皆修享于諸陵。凡功臣密戚陪葬者聽之,以文武分為左右列。諸太子陵令各一人,(從八品下。)丞一人。(從九品下。) 太樂署: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下。)府三人,史六人。樂正八人,(從九品下。)典事八人,掌固八人,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太樂令調(diào)合鐘律,以供邦國之祭祀享宴。丞為之貳。凡天子宮懸鐘磬,凡三十六虡,(镈鐘十二,編鐘二二,編磬十二,共為三十六架。東方西方,磬虡起北,鐘虡次之。南方北方,磬虡起西,鐘虡次之。镈鐘在編鐘之間,各依辰位。四隅建鼓,左柷右敔。又設(shè)巢、竽、笛、管、篪、塤、系于編鐘之下。偶歌琴、瑟、箏、筑,系于編磬之下。其在殿廷前,則加鼓吹十二案,于建鼓之外,羽葆之鼓、大鼓、金鐓、歌簫、笳置于其上。又設(shè)登歌鐘、節(jié)鼓、瑟、琴、箏、笳于堂上,笙、和、簫、篪于堂下。太子之廷,陳軒懸,去其南面镈鐘、編鐘編磬各三,凡九,設(shè)于辰、丑、申之位。三建鼓亦如之。凡宮懸之作,則奏文武舞,事在《音樂志》也。)凡大宴會,則設(shè)十部伎。凡大祭祀、朝會用樂,辨其曲度章服,而分始終之次。在事于太廟,每室酌獻各用舞。(事具《音樂志》。)凡祀昊天上帝及五方《大明》、《夜明》之樂,皆六成,祭皇地祇神州社稷之樂,皆八成,享宗廟之樂,皆九成。其余祭祀,三成而已。(五音有成數(shù),觀其數(shù)而用之也。)凡習樂,立師以教。每歲考其師之課業(yè),為上中下三等,申禮部。十年大校之,量優(yōu)劣而黜陟焉。凡樂人及音聲人應(yīng)教習,皆著簿籍,核其名數(shù),分番上下。 鼓吹署: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三人,(從八品下。)府三人,史六人。樂正四人,(從九品下。)典事四人,掌固四人。鼓吹令掌鼓吹施用調(diào)習之節(jié),以備鹵簿之儀。丞為之貳。凡大駕行幸,鹵簿則分前后二部以統(tǒng)之。法駕則三分減一,小駕則減大駕之半;侍、皇后出,則如小駕之例;侍又拇,亦有前后二部。親王已下各有差。凡大駕行幸,有夜警晨嚴之制。(大駕夜警十二部,晨嚴三通。太子諸王公卿已下,警嚴有差。)凡合朔之變,則率工人設(shè)五鼓于太社。太儺,則帥鼓角以助侲子唱之。 大醫(yī)署:令二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府二人,史四人,主藥八人,藥童二十四人。醫(yī)監(jiān)四人,(從八品下。)醫(yī)正八人,(從九品下。)藥園師二人,藥園生八人,掌固四人。太醫(yī)令掌醫(yī)療之法。丞為之貳。其屬有四,曰:醫(yī)師、針師、按摩師、禁咒師。皆有博士以教之。其考試登用,如國子之法。凡醫(yī)師、醫(yī)工、醫(yī)正療人疾病,以其全多少而書之以為考課。藥園師,以時種蒔收采。 諸藥醫(yī)博士一人,(正八品上。)助教一人,(從九品下。)醫(yī)師二十人,醫(yī)工一百人,醫(yī)生四十人,典藥二人。博士掌以醫(yī)術(shù)教授諸生。(醫(yī)術(shù),謂習《本草》,《甲乙脈經(jīng)》。分而為業(yè),一曰體療,二曰瘡腫,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齒,五曰角法也。) 針博士一人,(從八品下。)針助教一人,(從九品下。)針師十人,針工二十人,針生二十人。針博士掌教針生以經(jīng)脈孔穴,使識浮沉澀滑之候,又以九針為補瀉之法。其針名有九,應(yīng)病用之也。 按摩博士一人,(從九品下。)按摩師四人,按摩工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按摩博士掌教按摩生消息導引之法。 咒禁博士一人,(從九品下。)咒禁師二人,咒禁工八人,咒禁生十人。咒禁博士掌教咒禁生以咒禁,除邪魅之為厲者。 太卜署:令一人,(從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卜正二人,(從九品下。)卜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太卜令掌卜筮之法。丞為之貳。(其法有四:一龜,二五兆,三易,四式。)皆辨其象數(shù),通其消息,所以定吉兇焉。凡國有祭祀,則率卜正、占者,卜日于太廟南門之外。歲季冬之晦,帥侲子入宮中堂贈大儺。(贈,送也,堂中舞侲子,以送不祥也。) 廩犧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廩犧令掌薦犧牲及粢盛之事。丞為之貳。凡三祀之牲牢,各有名數(shù)。大祭祀,則與太祝以牲就榜位,太常卿省牲,則北面告腯,乃牽牲以授太官。 汾祠署: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上。)汾祠令、丞,掌神祀、享祭、灑掃之制。 兩京齊太公廟署:令各一人,(從七品下。)丞各一人,(從八品上。)令、丞掌開合、灑掃及春秋仲釋尊之禮。 光祿寺(秦曰郎中令,漢曰光祿勛,掌宮殿門戶。梁置十二卿,加“寺”字,除“勛”字,曰光祿卿,掌膳食,后因之。)品第三。龍朔改為司膳寺正卿,光宅改為司膳寺卿,神龍復為光祿寺也。 卿一員,(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卿之職,掌邦國酒醴、膳羞之事,總太官、珍羞、良醞、掌醢之屬,修其儲備,謹其出納。少卿為之貳。國有大祭祀,則省牲獲,視濯滌。若三公攝祭,則為之終獻。朝會宴享,則節(jié)其等差,量其豐約以供焉。 丞二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上。)府十二人,史二十一人,亭長六人,掌固六人。丞掌判寺事。主簿掌印,勾檢稽失。錄事掌受事發(fā)辰。 太官署:令二人,(從七品下。)丞四人,(從八品下。)府四人,史人。監(jiān)膳十人,(從九品下。)主膳十五人,供膳二千四百人,掌固四人。太官令掌供膳食之事。丞為之貳。凡祭之日,與卿詣廚省牲鑊,取明水于陰鑒,取明火于陽燧,帥宰人以鑾刀割牲,取其毛血,實之于豆,遂烹牲焉。又師進饌者實簠簋,設(shè)于饌幕之內(nèi)。凡朝會宴享,九品已上并供其膳食。凡供奉祭祀致齋之官,則視其品秩為之差降。國子監(jiān)釋奠,百官觀禮,亦如之。凡突衛(wèi)當上,及命婦朝參宴會者,亦如之。 珍羞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府三人,史六人,典書八人,餳匠五人,掌固四人。令掌庶羞之事,丞為之貳,以實籩豆。陸產(chǎn)之品,曰榛栗脯修,水物之類,曰魚鹽菱芡。辨其名數(shù),會其出入,以供祭祀朝會賓客之禮也。 良醞署: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府三人,史六人。監(jiān)事二人,(從九品下。)掌醞三十人,酒匠十三人,奉觶一百二十人,掌固四人。令掌供奉邦國祭祀五齊三酒之事。丞為之貳。(五齊三酒,義見《周官》。)郊祀之日,帥其屬以實樽罍。若享太廟,供其郁鬯之酒,以實六彝。若應(yīng)進者,則供春暴、秋清、酴<酉累>、桑落等酒。 掌醢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府二人,史四人,主醢十人。令掌供醯醢之屬,而辨其名物。丞為之貳。(凡鹿、兔、羊、魚等四醢。)凡祭神祇,享宗廟,用菹醢以實豆。宴賓客,會百官,醢醬以和羹。 衛(wèi)尉寺(秦置衛(wèi)尉,掌宮門衛(wèi)屯兵,屬官有公車司馬、衛(wèi)士、旅賁三令。梁置十二卿,衛(wèi)尉加“寺”字,官加“卿”字。龍朔改為司衛(wèi)寺,咸亨復也。) 卿一員,(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卿之職,掌邦國器械文物之事,總武庫、武器、守宮三署之官屬。少卿為之貳。凡天下兵器入京師者,皆籍其名數(shù)而藏之。凡大祭祀大朝會,則供其羽儀、節(jié)鉞、金鼓、帷帟、茵席之屬。 丞二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錄事一人,從九品上。府六人,史十一人,亭長四人,掌固六人。丞掌判寺事,辨器械出納之數(shù)。主簿掌印,勾檢稽失。錄事掌受事發(fā)辰。 武庫:令、(兩京各一人,從六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府二人,史六人,監(jiān)事一人,(正九品上。)典事二人,掌固五人。令掌藏邦國之兵仗、器械,辨其名數(shù),以備國用。丞為之貳。凡親征及大田巡狩,以羝羊、猳豬、雄雞釁鼓。若太子親征及大將出師,則用猳犭屯。凡有赦,則先建金雞,兼置鼓于宮城門之右。視大理及府縣囚徒至,則撾其鼓。 武器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從九品下。)府二人,史六人,監(jiān)事一人,(從九品下。)典事二人,掌固四人。令掌在外戎器,辨其名物,會其出入。丞為之貳。凡大祭祀大朝會及巡幸,則納于武庫,供其鹵簿。若王公百官婚葬之禮,應(yīng)給鹵簿,亦供之。 守宮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府二人,史四人,監(jiān)事二人,掌設(shè)六人,幕士一千六百人。令掌邦國供帳之屬,辨其名物,會其出入。丞為之貳。凡大祭祀大朝會及巡幸,則設(shè)王公百官位于正殿南門外。 宗正寺(《星經(jīng)》有宗正星,在帝座之東南。秦置宗正,掌宗屬。梁置十二卿,宗正為一,署加“寺”字。隋品第二。光宅改為司屬,神龍復之也。) 卿一員,(從三品上。)少卿二員。(從四品上。)丞二人,(從六品上。)主簿一人,(從七品上。)錄事一人,(從九品上。)府五人,史九人,亭長四人,掌固四人。卿之職,掌九族六親之屬籍,以別昭穆之序,并領(lǐng)崇玄署。少卿為之貳。九廟之子孫,繼統(tǒng)為宗,馀曰族。凡大祭祀及冊命朝會之禮,皇親諸親應(yīng)陪位預會者,則為之簿書,以申司封。若皇親為三公子孫應(yīng)襲封者,亦如之。丞掌判寺事。主簿掌印及勾檢稽失。錄事掌受事發(fā)辰。 崇玄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府二人,史三人,典事六人,掌固二人。令掌京都諸觀之名數(shù)、道士之帳籍,與其齋醮之事。丞為之貳。 太仆寺(太仆,古官。梁置十二卿,署加“寺”字,后因之。龍朔改為司馭寺,光宅為司仆寺,神龍復也。) 卿一員。(從三品。古有太仆正,即其名也。后無正字,唯名太仆。梁置為列卿,隋品第三。龍朔為司馭正卿,光宅曰司仆卿,神龍復也。)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卿之職,掌邦國廄牧、車輿之政令,總乘黃、典車之屬。凡監(jiān)牧羊馬所通籍帳,每歲則受而會之,以上尚書駕部,以議其官吏之考課。凡四仲之月,祭馬祖、馬步、先牧、馬社。 丞四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上。)府十七人。史三十四人,獸醫(yī)六百人,獸醫(yī)博士四人,學生一百人,亭長四人,掌固六人。丞掌判寺事。主簿掌印,勾檢稽失,省署抄目。錄事掌受事發(fā)辰。 乘黃署: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下。)府一人,史二人,典事八人,駕士一百四十人,羊車小吏十四人,掌固六人。令掌天子車輅,辨其名數(shù)與馴馭之法。丞為之貳。凡乘輿五輅,(事具《輿服志》也。)皆有副車,又有十二車,(曰指南車、曰記里鼓車、白鷺車、鑾旗車、辟惡車、皮軒車、耕根車、安車、四望車、羊車、黃鉞車、豹尾車,其車飾見《輿服志》也。)屬車一十有二。(古者屬車八十一乘,皇朝置十二乘也。)乘輿有大駕、法駕、小駕,車服各有名數(shù)之差。若有大禮,則以所御之輅進內(nèi)。既事,則受而藏之。凡將有事,先期四十日,尚乘供馬如輅色,率駕士預調(diào)習指南等十二車。 典廄署:令二人,(從七品下。)丞四人,(從八品下。)府二人,史六人。主乘六人,(正九品下。)典事八人,執(zhí)馭一百人,駕士八百人,掌固六人。令掌系飼馬牛,給養(yǎng)雜畜之事。丞為之貳。 典牧署:令二人,(正八品下。)丞四人,(正九品下。)府四人,史八人,監(jiān)事八人,典事十六人,(從九品下。)主酪五十人。令掌牧雜畜,造酥酪脯臘給納之事。丞為之貳。凡群牧所送羊犢,皆受之,而供廩犧、尚食之用。諸司合供者,亦如之。 車府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府一人,史二人,典事四人,掌固六人。令掌王公已下車輅,辨其名數(shù)及馴馭之法。丞為之貳。凡公已下,四軺車。(一象輅,二革軺,三木輅,四軺輅。視其品秩而給之。兼給馭士也。) 上牧監(jiān)一人,(從五品下。牧監(jiān),皆皇朝置也。)副監(jiān)二人,(正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上。)主簿一人,(正八品下。)錄事一人,府三人,史六人,典事八人,掌固四人。 中牧監(jiān)一人,(正六品下。)副監(jiān)一人,(從六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下。)主簿一人,(從九品下。)錄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典事四人,掌固四人。 下牧監(jiān)一人,(從六品下。)副監(jiān)一人,(正七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上。)主簿一人,(從九品下。)諸牧監(jiān)掌群牧孳課之事。凡馬五千匹為上監(jiān),三千匹已上為中監(jiān),一千匹已上為下監(jiān),凡馬之群,有牧長尉。凡馬,有左、右監(jiān),以別其粗良,以數(shù)紀名,著之簿籍。細馬稱左,粗馬稱右。凡諸群牧,立南北東西四使以分統(tǒng)之,其馬皆印。每年終,監(jiān)牧使巡按孳數(shù),以功過相除,為之考課。 沙苑監(jiān)一人,(從六品下。)副監(jiān)一人,(正七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主簿二人,(從九品下。)錄事一人,府三人,史六人,典事四人,掌固二人。沙苑監(jiān),掌牧養(yǎng)隴右諸牧牛羊,以供其宴會祭祀及尚食所用。每歲與典牧分月以供之。丞為之貳。若百司應(yīng)供者,則四時皆供。凡羊毛及雜畜毛皮角,皆具數(shù)申有司。 大理寺(古謂掌刑為士,又曰理。漢景帝加“大”字,取天官貴人之牢曰大理之義。后漢后,改為廷尉,魏復為大理。南朝又名廷尉,梁改名秋卿,北齊、隋為大理,加“寺”字。龍朔改為詳刑寺,光宅為司刑,神龍復改。) 卿一員,(從三品。古或名廷尉,北齊加“寺”字。隋品第三。龍朔為詳刑正卿,光宅為司刑卿,神龍復為大理卿。)少卿二員。(從四品上。)卿之職,掌邦國折獄詳刑之事。少卿為之貳。凡犯至流死,皆詳而質(zhì)之,以申刑部。仍于中書、門下詳覆。凡吏曹補署法官,則與刑部尚書、侍郎議其人可否,然后注擬。 正二人,(從五品下。)丞六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上。)府二十八人,史五十六人。正掌參議刑辟,詳正科條之事。凡六丞斷罪不當,則以法正之。丞掌分判寺事。主簿掌印,省署抄目,勾檢稽失。錄事掌受事發(fā)辰。獄丞四人,掌率獄吏,檢校囚徒,及枷杖之事。獄史六人,亭長四人,掌固八人。問事一百四十八人,掌決罪人。司直六人,(從六品上。)評事十二人,(從八品下。)掌出使推核。評事史十四人。(其刑法科目,已載于刑部。) 鴻臚寺(周曰大行人,秦曰典客,漢景帝曰大行,武帝曰大鴻臚。梁置十二卿,鴻臚為冬卿,去“大”字,署為寺。后周曰賓部,隋曰鴻臚寺。龍朔改為同文寺,光宅曰司賓寺,神龍復也。) 卿一員,(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卿之職,掌賓客及兇儀之事,領(lǐng)典客、司儀二署,以率其官屬,供其職務(wù)。少卿為之貳。凡四方夷狄君長朝見者,辨其等位,以賓待之。凡二王后及夷狄君長之子襲官爵者,皆辨其嫡庶,詳其可否。若諸蕃人酋渠有封禮命,則受冊而往其國。凡天下寺觀三綱,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為眾所推者補充,申尚書祠部。皇帝太子為五服之親及大臣發(fā)哀臨沛,則贊相焉。凡詔葬大臣,一品則卿護其喪事,二品則少卿,三品丞一人往。皆命司儀,以示禮制。 丞二人,(從六品上。)主簿一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上。)府五人,史十一人,亭長四人,掌固六人。丞掌判寺事。主簿掌印,勾檢稽失。錄事掌受事發(fā)辰。 典客署: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典客十三人,府四人,史八人,賓仆十八人,掌固二人。典客令掌二王后之版籍及四夷歸化在蕃者之名數(shù)。丞為之貳。凡朝貢、宴享、送迎,皆預焉。辨其等位,供其職事。凡酋渠首領(lǐng)朝見者,皆館供之。如疾病死喪,量事給之。還蕃,則佐其辭謝之節(jié)。 司儀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司儀六人,府二人,史四人,掌設(shè)十八人,齋郎三十三人,掌因四人,幕士六十人。司儀令掌兇禮之儀式及喪葬之具。丞為之貳。凡京官職事三品已上、散官二品已上、京官四品已上,如遭喪薨卒,量品贈祭葬,皆供給之。 司農(nóng)寺(漢初治粟內(nèi)史,景帝改為大農(nóng),武帝加“司”字。梁置十二卿,以署為寺,以官為卿,隋為司農(nóng)卿,龍朔二年改為司稼卿,咸亨復也。) 卿一員,(從三品上。)少卿二員。(從四品上。)卿之職,掌邦國倉儲委積之事,總上林、太倉、鉤盾、導官四署與諸監(jiān)之官屬,謹其出納。少卿為之貳。凡京百司官吏祿給及常料,皆仰給之。孟春藉田祭先農(nóng),則進耒耜,季冬藏冰,仲春頒冰,皆祭司寒。 丞六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上。)府二十分人,史七十六人,計史三人,亭長九人,掌固七人。丞掌判寺事。凡天下租及折造轉(zhuǎn)運于京都,皆閱而納之,以供國用,以祿百官。主簿掌印,署抄目,勾檢稽失。凡置木契二十只,應(yīng)須出納,與署合之。錄事掌受事發(fā)辰。 上林署:令二人,(從七品下。)丞四人,(從八品下。)府七人,史十四人,監(jiān)事十九人,典事二十四人,掌固五人。令掌苑囿園池之事。丞為之貳。凡植果樹蔬,以供朝會祭祀。其尚食所進,及諸司常料,季冬藏冰,皆主之。 太倉署:令三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府十人,史二十人,監(jiān)事十人。(從九品下。)令掌九谷廩藏。丞為之貳。凡鑿窖置屋,皆銘磚(為庾斛)之數(shù),與其年月日,受領(lǐng)粟官吏姓名。又立牌如其銘。 鉤盾署:令二人,(正八品上。)丞四人,(正九品上。)府七人,史十四人,監(jiān)事十人,(從九品下。)典事十九人,掌固五人。令掌供邦國薪芻之事。丞為之貳。凡祭祀、朝會、賓客享宴,隨差降給之。 導官署:令二人,(正八品上。)丞四人,(正九品上。)府八人,史十六人,監(jiān)事十人。(從九品上。)令掌導擇米麥之事。丞為之貳。凡九谷之用,隨其精粗、差其耗損而供之。 太原、永豐、龍門諸倉:每倉監(jiān)一人,(正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上。)錄事一人,典事六人,府二人,史四人,掌固四人。倉監(jiān)掌倉窖儲積之事。丞為之貳。凡出納帳紙,歲終上于寺司。 司竹監(jiān):監(jiān)一人,(正七品下。)副監(jiān)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上。)錄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典事三十人,掌固四人。司竹監(jiān)掌植養(yǎng)園竹。副監(jiān)為之貳。歲終,以竹功之多少為考課。 溫泉監(jiān):(泉在京兆府昭應(yīng)縣之西。)監(jiān)一人,(正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上,)錄事一人,府二人,史二人,掌固四人。溫泉監(jiān)掌湯池宮禁之事。丞為之貳。凡王公已下至于庶人,湯泉館有差,別其貴賤,而禁其逾越。凡近湯之地,潤澤所及,瓜果之屬先時而毓者,必苞匭而進之,以薦陵廟。 京、都苑總監(jiān):監(jiān)各一人,(從五品下。)副監(jiān)一人,(從六品下,)丞二人,(從七品下。)主簿一人,(從九品上。)錄事各三人,府八人,史十六人,亭長四人,掌固六人。苑總監(jiān)掌宮苑內(nèi)館園池之事。副監(jiān)為之貳。凡禽魚果木,皆總而司之。凡給總監(jiān)及苑內(nèi)官屬,人畜出入,皆為差降之數(shù)。 京、都苑四面監(jiān);監(jiān)各一人,(從六品下。)副監(jiān)一人,(從七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錄事一人,府三人,史三人,典事六人,掌固四人。四面監(jiān)掌所管面苑內(nèi)宮館園池,與其種植修葺之事。副監(jiān)為之貳。丞掌判監(jiān)事。 諸屯:監(jiān)一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諸屯監(jiān)各掌其屯稼穡。丞為之貳。凡每年定課有差。 九成宮總監(jiān):監(jiān)一人,(從五品下。)副監(jiān)一人,(從六品下,)丞一人,從七品下。主簿一人,(從九品下。)錄事一人,府三人,史五人。宮監(jiān)掌檢校宮樹,供進煉餌之事。副監(jiān)為之貳。 太府寺(《周官》有太府下士,掌財賦。秦、漢已后,財賦屬司農(nóng)少府。梁始置太府卿,掌帑藏。龍朔改為外府,光宅改為司府,神龍復為太府寺也。) 卿一員,(從三品。即后周太府中大夫。)少卿二員。(從四品上。)卿掌邦國財貨,總京師四市、平準、左右藏、常平八署之官屬,舉其綱目,修其職務(wù)。少卿為之貳。以二法平物。一曰度量,二曰權(quán)衡。凡四方之貢賦,百官之俸秩,謹其出納,而為之節(jié)制焉。凡祭祀,則供其幣。 丞四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上。府十五人,史五十人,計史四人,亭長七人,掌固七人。丞掌判寺事。凡正、至大朝所貢方物,應(yīng)陳于殿廷者,受而進之。 兩京都市署:(京師有東西兩市,東都有南北兩市。)令一人,(從六品上。)丞各二人,(正八品上。)錄事一人,府三人,史七人,典事三人,掌固一人。京、都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為之貳。凡建標立候,陳肆辨物,以二物平市,(謂秤以格,斗以概。)以三賈均市。(賈有上、中、下之差。) 平準署:令二人,(從七品下。)丞四人,(從八品下。)錄事一人,府六人,史十三人,監(jiān)事二人,(從九品下。)典事二人,價人十人,掌固十人。平準令掌供官市易之事。丞為之貳。凡百司不任用之物,則以時出貨。其沒官物,亦如之。 左藏署:(左右藏令,晉始有之,后代因之;始易蟛,有東庫、西庫、朝堂庫。又有東都庫。各木契一,與太府主簿合也。)令三人,(從七品下。)丞五人,(從八品下。)府九人,史十八人,監(jiān)事九人,(從九品下。)典事一人,掌固八人。左藏令掌邦國庫藏。丞為之貳。凡天下賦調(diào),先于輸場簡其合尺度斤兩者,卿及御史監(jiān)閱,然后納于庫藏,皆題以州縣年月,所以別粗良,辨新舊。凡出給,先勘木契,然后錄其名數(shù),請人姓名,署印送監(jiān)門,乃聽出。若外給者,以墨印印之。凡藏院之內(nèi),禁人燃火,及無故入院者。晝則外四面常持仗為之防守,夜則擊柝,而分更以巡警之。 右藏署:令二人,(正八品上。)丞三人,(正九品上。)府五人,史十人,監(jiān)事四人,(從九品下。)典事七人,掌固十人。右藏令掌國寶貨。丞為之貳。凡四方所獻金玉、珠貝、玩好之物,皆藏之。出納禁令,如左藏。 常平署:(漢宣帝時,始置常平倉,以平歲之兇穰。后漢改為常滿倉,晉曰常平,后魏曰邸閣倉。隋于衛(wèi)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運倉,轉(zhuǎn)相委輸,漕關(guān)東之粟,以給京師。國家垂拱初,兩京置常平署,天下州府亦置之。)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府四人,史八人,監(jiān)事五人,(從九品下。)典事五人,掌固六人。常平令掌倉儲之事。丞為之貳也。 國子監(jiān)(國子之義,見《周官》。晉武始立國子學。北齊曰國子寺,隋初曰學,后改為寺,大業(yè)三年改為監(jiān)。龍朔曰大司成,光宅曰成均,神龍復為國子監(jiān)也。) 祭酒一員,(從三品!吨芄佟吩粠熓、保氏。漢始置祭酒博士,歷代因之。隋祭酒,品第三。龍朔、光宅,隨曹改易。)司業(yè)二員。(從四品下。隋大業(yè)三年,始置司業(yè)一人,從四品。官名隨曹改易。)祭酒、司業(yè)之職,掌邦國儒學訓導之政令,有六學。(一國子學、二太學、三四門、四律學、五書學、六算學也。)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釋奠于孔宣父,祭以太牢,樂用登歌軒懸。祭酒為初獻,司業(yè)為亞獻。凡教授之經(jīng),以《周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毛詩》、《春秋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各為一經(jīng),《孝經(jīng)》、《論語》兼習之。每歲終,考其學官訓導功業(yè)之多少,為之殿最。 丞一人,(從六品下。)主簿一人,(從七品下。)錄事一人,(從九品下。)府七人,史十三人,亭長六人,掌固八人。丞掌判監(jiān)事。凡六學生每歲有業(yè)成上于監(jiān)者,以其業(yè)與祭酒、司業(yè)試所習業(yè),上尚書禮部。 國子博士二人,(正五品上。)助教二人,(從六品上。)學生三百人,典學四人,廟干二人,掌固四人。博士掌教文武官三品已上、國公子孫,二品已上曾孫為生者。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壺,修一案。每歲生有能通兩經(jīng)已上求出仕者,則上于監(jiān)?靶悴胚M士者,亦如之。典學掌抄錄課業(yè)。廟干掌灑掃學廟。 太學博士三人,(正六品上。)助教三人,(從七品上。)學生五百人。太學博士掌教文武五品已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之為生者。教法并如國子。 四門博士三人,(正七品上。)助教三人,(從八品上。)四門博士掌教文武七品已上及侯伯子男子之為生者,若庶人子為俊士生者,教法如太學。學生五百人。直講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之職。大成二十人。(通四經(jīng)業(yè)成,上于尚書吏部,試登第者,加階放選也。) 律學博士一人,(從八品下。太宗置。)助教一人,(從九品上。)學生五十人。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已下及庶人子為生者。以律令為專業(yè),格式法例亦兼習之。 書學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學生三十人。博士掌教文武八品已下及庶人之子為生者。以《石經(jīng)》、《說文》、《字林》為專業(yè),余字書兼習之。 算學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學生三十人。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已下及庶人之子為生者。二分其經(jīng),以為之業(yè)。習《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邱建》、《夏侯陽》、《周髀》十五人,習《綴術(shù)》、《緝古》十五人。其《紀遺》、《三等數(shù)》亦兼習之。 《五經(jīng)》博士各一人。(五品下。舊無《五經(jīng)》學科,自貞元五年一月敕特置《三禮》《開元禮》科,長慶二年二月,始置《三傳》《三史》科,后又置《五經(jīng)》博士。檢年月,未獲也。) 廣文館博士二人。(正六品上。天寶九載置,試附監(jiān)修進士業(yè)者。置助教一人,至德后廢也。) 少府監(jiān)(秦置少府,掌山澤之稅。漢掌內(nèi)府珍貨。梁始為卿。歷代或置或省。隋大業(yè)五年,始分太府置少府監(jiān)。龍朔改為內(nèi)府,光宅改為尚方,神龍復為少府監(jiān)。) 監(jiān)一員,(從三品。秦、漢有少府,梁始為卿,隋改為監(jiān),從三品,少監(jiān),從四品。)煬帝改為令,武德復為監(jiān),龍朔、光宅,隨曹改易之。少監(jiān)二員。(從四品下。)監(jiān)之職,掌供百工伎巧之事,總中尚、左尚、右尚、織染、掌冶五署之官屬,庀其工徒,謹其繕作。少監(jiān)為之貳。凡天子之服御,百官之儀制,展采備物,皆率其屬以供之。 丞四人,(從六品下。)主簿二人,(從七品下。)錄事二人,(從九品上。)府二十七人,史十七人,計史三人,亭長八人,掌固四人。丞掌判監(jiān)事。凡五署所修之物,則申尚書省,下所司,以供給焉。 中尚署:令一人,(從六品下。)丞四人,(從八品下。)府九人,史十八人,監(jiān)作四人,典事四人,掌固四人。中尚令,掌供郊祀之圭璧、器玩之物。中宮服飾,雕文錯彩之制,皆供之。丞為之貳。其所用金玉齒革毛羽之屬,任土以時,而供送之。 左尚署:令一人,(正七品下。)丞五人,(從七品下。)監(jiān)作六人,(從九品下。)典事十八人,掌固四人。左尚令掌供天子之五輅、五副、七輦、三輿、十有二車、大小方圓華蓋一百五十有六,諸翟尾扇及小傘翰,辨其名數(shù),而頒其制度。丞為之貳。 右尚署:令一人,(正七品下。)丞四人,(從八品下。)監(jiān)作六人,(從九品下。)典事十三人,掌固十人。右尚署令供天子十有二閑馬之鞍轡及五品三部之帳,備其材革,而修其制度。丞為之貳。凡刀劍、斧鉞、甲胄、紙筆、茵席、履舄之物,靡不畢供。具用綾絹、金玉、毛革等,所出方土,以時支送。 織染署:令一人,(正八品上。)丞二人,(正九品上。)監(jiān)作六人,(從九品下。)典事十一人,掌固五人?椚玖钫乒┨熳犹尤撼贾诿,辨其制度,而供其職。丞為之貳。 掌冶署:令一人,(正八品上。)丞一人,(正九品上。)監(jiān)作四人,(從九品下。)掌冶令掌熔鑄銅鐵器物。丞為之貳。凡天下出銅鐵州府,聽人私采,官收其稅。若白镴,則官市之。其西北諸州,禁人無置鐵冶及采鐵。若器用所須,具名移于所由官供之。 諸冶:監(jiān)一人,(正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錄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監(jiān)作四人,(從九品下。)典事二人,掌固四人。諸冶監(jiān)掌鑄銅鐵之事。 北都軍器監(jiān)一人,(正四品上。)少監(jiān)一人,(正五品上。)丞二人,(正七品上。)主簿一人,(正八品上。)錄事一人,(從九品上。)府十人,史十八人,典事四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軍器監(jiān)掌繕造甲弩,以時納于武庫。 甲坊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府二人,史五人,監(jiān)作二人,(從九品下。)典事二人。 弩坊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府二人,史五人,監(jiān)作二人,(從九品下。)典事二人。 諸鑄錢監(jiān):(絳州三十爐,揚、宣、鄂、蔚四州各十爐,益鄧、郴三州各五爐,洋州三爐,定州一爐也。)諸鑄錢監(jiān)以所在州府都督刺史判之。副監(jiān)一人,上佐判之。丞一人,判司判之。監(jiān)事一人,或參軍或縣尉知之。錄事、府、史,士人為之。 諸互市:監(jiān)各一人,(從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諸互市監(jiān)掌諸蕃交易馬駝驢牛之事。 將作監(jiān)(秦置將作,掌營繕宮室,歷代不改。隋為將作寺,龍朔改為繕工監(jiān),光宅改為營繕監(jiān),神龍復為將作監(jiān)也。) 大匠一員,(從三品。大匠之名,漢景帝置。梁置十二卿,將作為一卿。后周曰匠師中大夫。隋初為將作寺,置大匠一人,又改為監(jiān),以大匠為監(jiān)。煬帝改為令,武德改為大匠。龍朔、光宅,隨曹改易也。)少匠二員。(從四品下。)大匠掌供邦國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總四署、三監(jiān)、百工之官屬,以供其職事。凡兩京宮殿、宗廟、城郭、諸臺省監(jiān)寺廨宇樓臺橋道,謂之內(nèi)外作,皆委焉。 丞四人,(從六品下。)主簿二人,(從七品下。)錄事二人,(從九品下。)府十四人,史二十八人,計史三人,亭長四人,掌固六人。 左校署:令二人,(從八品下。)丞四人,(正九品下。)府六人,史十二人,監(jiān)作十人。(從九品下。)左校令掌供營構(gòu)梓匠。凡宮室樂懸簨弶,兵仗器械,喪葬所須,皆供之。 右校署:令二人,(從八品下。)丞三人,(正九品下。)府五人,史十人,監(jiān)作十人,(從九品下。)典事十四人。右校令掌供版筑、涂泥、丹頠之事。 中校署:令一人,(從八品下。)丞三人,(正九品下。)府三人,史六人,監(jiān)事四人,(從九品下。)典事八人,掌固二人。中校令掌供舟車兵仗、廄牧雜作器用之事。凡行幸陳設(shè)供三梁竿柱,閑廄供銼碓行槽,祭祀供葛竹塹等。 甄官署:令一人,(從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府五人,史十人,監(jiān)作四人,(從九品下。)典事十八人。甄官令掌供琢石陶土之事。凡石磬碑碣、石人獸馬、碾硙塼瓦、瓶缶之器、喪葬明器,皆供之。 百工、就谷、庫谷、斜谷、太陰、伊陽等監(jiān):(百工監(jiān)在陳倉,就谷監(jiān)在王屋,庫谷監(jiān)在鄠縣,太陰監(jiān)在陸渾,伊陽監(jiān)在伊陽,皆在出材之所。)監(jiān)各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府各一人,史三人,典事各二十一人,錄事各一人,監(jiān)事四人。(從九品下。)百工等監(jiān)掌采伐材木。 都水監(jiān) 都水監(jiān):使者二人,(正五品上。漢官有都水長,屬主爵,掌諸池沼,后改為使者,后漢改為河堤謁者。晉復置都水臺,立使者一人,掌舟楫之事。梁改為太舟卿,北齊亦曰都水臺。隋改為都水監(jiān),大業(yè)復為使者,尋又為監(jiān),復改監(jiān)為令,品第三。武德復為監(jiān),貞觀改為使者,從六品。龍朔改為司津監(jiān),光宅為水衛(wèi)都尉,神龍復為使者,正五品上,仍隸將作監(jiān)。)丞二人,(從七品上。)主簿二人,(從八品下。)錄事一人,府五人,史十人,掌固三人。使者掌川澤津梁之政令,總舟楫、河渠二署之官屬,凡虞衡之采捕,渠堰陂池之壞決,水田斗門灌溉,皆行其政令。 舟楫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舟楫署令掌公私舟船運漕之事。 河渠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上。)府三人,史六人。河堤謁者六人,掌修補堤堰漁釣之事。典事三人,掌固四人,長上漁師十人,短番漁師一百二十人,明資漁師一百二十人。河渠令掌供川澤魚醢之事。祭祀則供魚醢。諸司供給魚及冬藏者,每歲支錢二十萬,送都水,命河渠以時價市供之。 諸津:令一人,(正九品上。)丞一人。(從九品下。)津令各掌其津濟渡舟梁之事。 武官 左右衛(wèi)(周制:軍萬二千五百人。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至秦、漢,始置衛(wèi)將軍,后漢、魏因之。晉武帝始置左、右、中三衛(wèi)將軍。至隋始置左右衛(wèi)、左右武衛(wèi)、左右候、左右領(lǐng)軍、左右率府。各有大將軍一人,謂十二衛(wèi)大將軍也。國家因之。) 大將軍各一員,(正三品。)將軍各二員。(從三品。)左右衛(wèi)將軍之職,掌統(tǒng)領(lǐng)宮廷警衛(wèi)之法,以督其屬之隊仗,而總諸曹之職務(wù)。凡親勛翊五中郎將府及折沖府所隸,皆總制之。凡宿衛(wèi),內(nèi)廊閣門外,分為五仗,(一供奉仗、二親仗、三勛仗、四翊仗、五散手仗也。)皆坐于東西廊下。若御坐正殿,則為黃旗仗,分立于兩階之次,在正門之內(nèi),以挾門隊坐于東西廂。皆大將軍守之。 長史各一人,(從六品上。)錄事參軍事各一人,(正八品上。)倉曹、兵曹參軍各二人,(正八品下。)騎曹、胄曹參軍各一人,(正六品下。)司階二人,(正六品上。)中候三人,(正七品下。)司戈五人,(正八品下。)執(zhí)戟五人,(正九品下。)奉車都尉五人。(從五品下。)長史掌判諸曹、親勛翊五府及武安、武成等五十府之事。諸曹參軍皆掌本曹勾檢之事。(隨曹各有府史。) 親府、勛一府、勛二府、翊一府、翊二府等五府每府中郎一人、中郎將一人,(皆四品下。)左右郎各一人,(正五品上。)錄事一人,兵曹參軍事一人,(正九品上。)校尉五人,旅帥十人,隊正二十人,副隊正二十人。中郎將領(lǐng)本府之屬以宿衛(wèi)。左右郎將貳之。若大朝會、巡幸,以鹵簿之法以領(lǐng)其儀仗。 左、右驍衛(wèi)(古曰驍騎,隋改左、右備身為左右驍衛(wèi),所領(lǐng)名豹騎,國家去“騎”字曰驍衛(wèi)府,龍朔去“府”字,改為左、右武威,神龍復為驍衛(wèi)。) 大將軍各一員,(正三品。)將軍各二員。(從三品。)驍衛(wèi)將軍之職,掌如左、右衛(wèi)。大朝會在正殿之前,則以黃旗隊及胡祿隊坐于東西廊下。若御坐正殿,則以其隊仗次立左、右衛(wèi)下。 長史、錄事參軍、倉兵騎胄四曹參軍、(員數(shù)、品秩如左右衛(wèi)。)司階、中候、司戈、執(zhí)戟等,(四色人數(shù)、品秩如左、右衛(wèi)也。)校尉、旅帥、隊正、副隊、(人數(shù)如左右衛(wèi)。)翊府中郎、中郎將、左右中郎將、左、右郎將。(職掌如左右衛(wèi)。) 左右武衛(wèi)(魏武為丞相,有武衛(wèi)營。隋采其名,置左右武衛(wèi)府,有大將軍。光宅改為左右鷹揚衛(wèi),神龍復也。) 大將軍各一員,(正三品。)將軍各二員。(從三品。)其職掌如左、右衛(wèi)。大朝會,被白鎧甲,執(zhí)器盾及旗等,蹕稱長唱。警持鈒隊,應(yīng)蹕為左、右?guī)麅x仗。在正殿前,則以諸隊次立于驍衛(wèi)之下。 長史、錄事參軍、倉兵騎胄四曹參軍、司階、中候、司戈、執(zhí)戟、(人數(shù)、品秩皆如左、右衛(wèi)也。)翊府中郎將、左右郎將、錄事、兵曹。(人數(shù)、品秩如左、右衛(wèi)。) 左右威衛(wèi)(隋為左、右屯衛(wèi),龍朔改為威衛(wèi),光宅改為左、右豹韜衛(wèi),神龍復為威衛(wèi)也。) 大將軍各一員,(正三品。)將軍各二員。(從三品。)其職掌,大朝會則被黑甲鎧,弓箭刀盾旗等,分為左、右?guī)牐挝湫l(wèi)之下。 長史、錄事參軍、倉兵騎胄四曹參軍、(職掌、人數(shù)、品秩皆如左、右衛(wèi)也。)司階、中候、司戈、執(zhí)戟、(人數(shù)、品秩如左右衛(wèi)。)翊府中郎將、左右郎將、錄事、兵曹、校尉、旅帥、隊正、副隊正。(人數(shù)、品秩皆如左右衛(wèi)之親府。) 左右領(lǐng)軍衛(wèi)(漢建安中,魏武為丞相,始置中領(lǐng)軍,后因之。北齊置領(lǐng)軍府,后因之。煬帝改為屯衛(wèi),國家改為領(lǐng)軍衛(wèi)。龍朔改為戎衛(wèi),光宅改為玉鈐衛(wèi),神龍后為領(lǐng)軍衛(wèi)。) 大將軍各一員。(正三品。)將軍各二員。(從三品。)其職掌,大朝會則被青甲鎧,弓箭刀盾旗等,分為左右?guī)麅x仗,次立威衛(wèi)之下。 長史、錄事參軍、倉兵騎胄四曹參軍、司階、中候、司戈、執(zhí)戟、(人數(shù)、品秩如左右衛(wèi)。)翊府中郎將、左右郎將、錄事、兵曹、校尉、旅帥、隊正、副隊正。(人數(shù)、品秩、掌如左右衛(wèi)也。) 左右金吾衛(wèi)(秦曰中尉,掌徼巡,武帝改名執(zhí)金吾,魏復為中尉。南朝不置。隋曰候衛(wèi)。龍朔二年改為左、右金吾衛(wèi),采古名也。) 大將軍各一員,(正三品。)將軍各二員。(從三品。)左右金吾衛(wèi)之職,掌宮中及京城晝夜巡警之法,以執(zhí)御非違。凡翊府及同軌等五十府皆屬之。凡車駕出入,則率其屬以清游隊,建白澤朱雀等旗隊先驅(qū),如鹵簿之法。從巡狩畋獵,則執(zhí)其左、右營衛(wèi)之禁。凡翊衛(wèi)、翊府、同軌、寶圖等五十府彍騎衛(wèi)士應(yīng)番上者,各領(lǐng)所職焉。 長史、錄事參軍、倉兵騎胄四曹參軍、司階、中候、司戈、執(zhí)戟、(人數(shù)、品秩、職掌如左右衛(wèi)也。)翊府中郎將、左右郎將、兵曹、校尉、旅帥、隊正、副隊正。(品秩、人數(shù)、職掌如左右衛(wèi)也。) 左右監(jiān)門衛(wèi)(漢、魏曰城門校尉,始置左右監(jiān)門府,省將軍、郎將等官,國家因之。龍朔二年,去府字為衛(wèi)。) 大將軍各一員,(正三品。)將軍各二員,(從三品。)中郎將四人。(正四品下。)監(jiān)門將軍之職,掌宮禁門籍之法。凡京司應(yīng)入宮殿門者,皆有籍。左將軍判入,右將軍判出。若大駕行幸,即依鹵簿法,率其屬于牙門之下,以為監(jiān)守。中郎將,掌監(jiān)諸門,檢校出入。 長史、錄事參軍、兵曹胄曹二曹參軍。(品秩如諸衛(wèi)。) 監(jiān)門校尉,各三百二十人,立長各六百八十人,長人長上二十人,立長長上各二十人。 左右千牛衛(wèi)(宋謝綽《拾遣》有千牛刀,即人主防身刀也。后魏有千牛備身,取《莊子》庖刀解牛之義,后代因之。隋置左右千牛備身二十人,掌供御弓箭,備身六十人,掌宿衛(wèi)侍從。煬帝置備身府,皇家改為千牛府。龍朔為左右奉宸衛(wèi),神龍復為千牛衛(wèi)。) 大將軍各一員,(正三品。)將軍各二員,(從三品。)中郎將各二人。(正四品下。)千牛將軍之職,掌宮殿侍衛(wèi)及供御之儀仗,而統(tǒng)其曹務(wù)。凡千牛備身左右,執(zhí)弓箭以宿衛(wèi),主仗守戎服器物。凡受朝之日,則領(lǐng)備身左右升殿,而侍列于御坐之左右。凡親射于射宮,則將軍率其屬以從。凡千牛備身之考課、賜會及祿秩之升降,同京職事官之制。中郎將升殿侍奉。凡侍奉,禁橫過座前者,禁對語及傾身與階下人語者,禁搖頭舉手以相招召者。若有口敕,通事舍人承受傳聲階下而不聞?wù),中郎將宣之? 長史、錄事參軍、兵胄二曹參軍、(人數(shù)、品秩同諸衛(wèi)。)司階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司戈各五人,執(zhí)戟各五人,品秩同諸衛(wèi)。千牛備身十二人,備身左右各二人。 左右羽林軍(漢置南北軍,掌衛(wèi)京師。南軍,若今諸衛(wèi)也;北軍,若今羽林軍也。漢武置羽林,名曰建章營騎,屬光祿勛,后更名羽林騎,取六郡良家子,及死事之孤為之。后漢置左右羽林監(jiān),南朝因之,后魏、周曰羽林率,隨左右屯衛(wèi),所領(lǐng)兵名曰羽林。龍朔二年,置左右羽林軍。) 大將軍各一員,(正三品下。)將軍各二員。(從三品下。)羽林將軍統(tǒng)領(lǐng)北衛(wèi)禁兵之法令,而督攝左右?guī)w騎之儀仗,以統(tǒng)諸曹之職。若大朝會,率其儀仗以周衛(wèi)階陛。大駕行幸,則夾道馳而為內(nèi)仗。凡飛騎每月番上者,皆據(jù)其名歷而配于所職。其飛騎仗或有敕上南衙者,則大將軍承墨敕白移于金吾引駕仗,引駕仗官與監(jiān)門覆奏,又降墨敕,然后得入。 長史、錄事參軍、倉兵胄三曹參軍、(品秩如諸衛(wèi)。)司階、中候、司戈、執(zhí)戟,(如千衛(wèi)品秩、人數(shù)。)翊府中郎將、左右郎將、錄事、兵曹、校尉、旅帥、隊正、副隊正。(人數(shù)、品秩如諸衛(wèi)。) 左右龍武軍(初,太宗選飛騎之尤驍健者,別署百騎,以為翊衛(wèi)之備。天后初,加置千騎,中宗加置萬騎,分為左右營,置使以領(lǐng)之。自開元以來,與左右羽林軍名曰北門四軍。開元二十七年,改為左右龍武軍,官員同羽林軍也。) 大將軍一員,(正三品。)將軍二員。(從三品。) 長史一人,錄事參軍事一人,錄事一人,史二人,倉兵胄三曹參軍事各一人。(隨曹有府、史、掌固人數(shù)。)司階二人,中候三人,司戈、執(zhí)戟各五人,長上各十人。(右件官員階品、人數(shù)、職掌,如羽林軍也。) 左右神武軍(至德二年,肅宗在鳳翔置。初,貞觀中置北衛(wèi)七營,后改為左右羽林軍。皆選才力驍勇者充,每月一營十人為番當上。又置左右龍武軍,皆唐元功臣子弟并外州人。如宿衛(wèi)兵,分日上下。肅宗在鳳翔,方收京城,以羽林軍減耗,寇難未息,乃別置神武軍,同羽林制度官吏,謂之北衙六軍。又置衙前射生手千余人,謂之左右英武軍。非六軍之例也。乾元二年十月敕,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官員并升同金吾四衛(wèi),置大將軍二人,將軍二人也。) 左右神策軍(上元中,以北衙軍使衛(wèi)伯玉為神策軍節(jié)度使,鎮(zhèn)陜州,以拒東寇,以中使魚朝恩為觀軍容使,監(jiān)伯玉軍。及伯玉入為羽林帥,出為荊南節(jié)度使,朝恩專統(tǒng)神策軍,鎮(zhèn)陜。廣德元年,吐蕃犯京師,代宗避狄幸陜,朝恩以神策軍迎扈。及永泰元年,吐蕃犯京畿,朝恩以神策兵屯于苑中。自是,神策軍恒以中官為帥。建中末,盜發(fā)京師,竇文場以神策軍扈蹕山南。及還京師,賞勞無比。貞元中,特置神策軍護軍中尉,以中官為之,時號兩軍中尉。貞元已后,中尉之權(quán)傾于天下,人主廢立,皆出其可否,事見《宦者傳》也。) 大將軍各二員,(正三品。貞元二年九月敕,改神策左右?guī)麨樽笥臆,置大將軍各二人,正三品。)將軍各二員。(從三品。至貞元三年五月,敕左、右神策將軍各加二員,左、右神武將軍各加一員也。) 神威軍(本號殿前射生左右?guī),貞元二年九月改殿前左右射生軍,三年四月改為左右神威軍,非六軍之例也。? 大將軍二員,(正三品。)將軍二員。(從三品。)職田、俸錢、手力、糧料等,同六軍諸衛(wèi)。 六軍統(tǒng)軍(興元元年正月二十九日敕,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各置統(tǒng)軍一人,秩從二品。) 十六衛(wèi)上將軍(舊無此官。貞元二年九月一日敕:“六軍先有敕,各置統(tǒng)軍一人,十六衛(wèi)宜各置上將軍一員,秩從二品。其左右衛(wèi)及左右金吾衛(wèi)上將軍俸料、隨軍人馬等,并同六軍統(tǒng)軍。其諸衛(wèi)上將軍,次統(tǒng)軍例支給。”貞元二年九月十三日,六軍十二衛(wèi)上將軍,并放入宿,已后為例也。) 諸府(隋置驃騎、鷹揚等府,凡天下守戍兵,不成軍曰牙,府有上中下也。) 折沖都尉各一人,(上府,都尉正四品上。中府,從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武德中,采隋折沖、果毅郎將之名,改統(tǒng)軍為折沖都尉,別將為果毅都尉。)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上府,果毅從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從六品下。隋煬帝置果毅郎將,國家置折沖都尉。)別將各一人,(上府,別將正七品下。中府,從七品上。下府,從七品下。) 長史一人,(上府,正七品下。中府,從七品上。下府,從七品下。)兵曹參軍一人,(上府,從八品下。中府,正九品上。下府,從九品下也。)錄事一人,校尉五人。每校尉,旅帥二人,每旅帥,隊正、副隊正各二人。諸府折沖都尉掌領(lǐng)五校之屬,以備宿衛(wèi),以從師役,總其戎具、資糧、差點、教習之法令。凡衛(wèi)士,三百人為一團,以校尉領(lǐng)之,以便習騎射者為越騎,余為步兵。其團,十人為火,火備六馱之馬。每歲十一月,以衛(wèi)士帳上尚書省天下兵馬之數(shù)以聞。凡兵馬在府,每歲季冬,折沖都尉率五校之屬以教其軍陣、戰(zhàn)斗之法也。(具有教習簿籍。) 東宮官屬 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并從一品。師傅,宮官,南朝不置。后魏、北齊,師傅品第二,號東宮三太。隋品亦第二。武德定令,加從一品也。) 太子少師、少傅、少保各一員。(并正二品。三少,亦古官,歷代或置或省。南朝并不置。后魏、北齊置之,品第三,號東宮三少;始叶,正二品。)三師三少之職,掌教諭太子。無其人,則闕之。 太子賓客四員。(正三品。古無此官,皇家顯慶元年春始置四員也。)掌侍從規(guī)諫,贊相禮儀。 太子詹事一員,(正三品。)少詹事一員。(正四品上。詹事,秦官,掌皇太子宮。龍朔二年改為端尹,天授為宮尹,神龍復也。)詹事統(tǒng)東宮三寺十率府之政令。少詹為之貳。凡天子六官之典制,皆視其事而承受之。 丞二人,(正六品上。)主簿一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正九品下。)令史九人,書令史十八人。丞掌判府事。主簿掌印,檢勾稽。錄事掌受事發(fā)辰。 司直一人,(正七品上,)令史一人,書令史二人,亭長四人,掌固六人。司直掌彈劾宮僚,糾舉職事。太子朝,宮臣則分知東西班。凡諸司文武應(yīng)參官,每月皆具在否以刺之。 太子左春坊:左庶子二人,(正四品上。)中允二人。(正五品下。)左庶子掌侍從贊相,駁正啟奏。中允為之貳。 司議郎四人,(正六品上。)錄事二人,(從八品下。)主事二人,(從九品下。)令史七人,書令史十四人。司議郎掌啟奏記注宮內(nèi)祥瑞,宮長除拜薨卒,每年終送史館。 左諭德一人,(正四品下。)左贊善大夫五人,(正五品上。)傳令四人,掌儀二人,贊者四人。左諭德掌諷諭規(guī)諫。 崇文館:(貞觀中置,太子學館也。)學士,直學士,(員數(shù)不定。)學生二十人,校書二人,(從九品下,)令史二人,典書二人,搨書手二人,書手十人,熟紙匠三人,裝潢匠五人,筆匠三人。學士掌東宮經(jīng)籍圖書,以教授諸生。凡課試舉送,如弘文館。校書掌校理四庫書籍。 司經(jīng)局:洗馬二人,(從五品下。洗馬,漢官,為太子前馬。)太子文學三人,(正六品。)校書四人,(正九品。)正字二人,(從九品上。)書令史二人,楷書手二十五人,典書四人。洗馬掌四庫圖籍繕寫、刊緝之事。文學掌侍奉文章。校書、正字掌典校四庫書籍。 典膳局:典膳郎三人,(正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書令史二人,主食六人,典食二百人,掌固四人。典膳郎掌進膳嘗食,每夕局官于廚更直。 藥藏局:藥藏郎二人,(正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侍醫(yī)典藥九人,藥童十八人,掌固六人。藥藏郎掌和劑醫(yī)藥。 內(nèi)直局:內(nèi)直郎二人,(從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典服三十人,典扇十五人,典翰十五人,裳固六人。內(nèi)直郎掌符璽、傘扇、幾案、衣服之事。 典設(shè)局:典設(shè)郎四人,(從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幕士六百人。典設(shè)郎掌湯沐、灑掃、鋪陳之事。凡大祭祀,太子助祭,則于正殿東設(shè)幄坐。 宮門局:宮門郎二人,(從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門仆一百三十人。宮門郎掌內(nèi)外宮門管鑰之事。(其鐘鼓刻漏,一如皇居之制也。) 太子右春坊:右庶子二人,(正四品下。)中舍人二人,(正五品上。)舍人四人,(正六品上。)錄事一人,(從八品下。)主事二人,(從九品下。)舍人掌行令書令旨及表啟之事。太子通表,如諸臣之禮。諸臣及宮臣上皇太子,大事以箋,小事以啟,其封題皆曰上,右春坊通事舍人開封以進。其事可施行者皆下于坊,舍人開,庶子參詳之,然后進。不可者則否。 右諭德一人,(正四品下。)右贊善大夫五人,(正五品上。)傳令四人,(諭德、贊善,掌事如左。)通事舍人八人,(正七品下。)典謁二十人。舍人掌導引宮臣辭見及承令勞問之事。 太子內(nèi)坊:(皆宦者為司局。)典內(nèi)二人,(從五品下。)錄事一人,典直四人,(正九品下。)導客舍人六人,閣帥六人,內(nèi)閽八人,內(nèi)給使,(無員數(shù)。)內(nèi)廄二十人,典事二人,駕士三十人。典內(nèi)掌東宮閣門之禁令,及宮人衣廩賜與之出入。丞為之貳。典直主儀式。導客主儐序。閣帥主門戶。內(nèi)閽主出入。給使主傘扇。內(nèi)廄主車輿。典事主牛馬。典內(nèi)統(tǒng)而監(jiān)之。 太子內(nèi)官:司閨二人,(從六品。)掌導引妃及宮人名簿,總掌正、掌書、掌筵三司。掌正三人,(從八品。)掌文書出入,目錄為記。并閣門管鑰,糾察推罰。女史,流外三品。掌典文簿而執(zhí)行焉,掌書三人,(從八品。)掌寶、符契、經(jīng)簿、宣傳、啟奏、教學、廩賜、紙筆、監(jiān)印。 掌筵三人,(從八品。)掌帷幄、床褥、幾案、傘扇、灑掃、鋪設(shè)之事。司禮二人,(從六品。)掌禮儀參見,以總掌嚴掌縫,掌藏,而領(lǐng)其事。掌嚴三人,(從八品。)掌首飾、衣服、巾櫛、膏沐、仗衛(wèi)。掌縫三人,(從八品。)掌裁縫、織繢。掌藏三人,(從八品。)掌貨貝、珠玉、錦彩。 司饌二人,(從六品。)掌膳羞。進食先嘗,總掌食、掌醫(yī)、掌園三司,而領(lǐng)其事。掌食三人,(從八品。)掌膳羞、酒醴、燈燭。掌醫(yī)三人,(從八品。)掌醫(yī)主醫(yī)藥。掌園三人,(從八品。)掌園苑樹藝、蔬果。 太子家令寺:令一人,(從四品上。)丞二人,(從七品上。)主簿一人,(正九品下。)錄事一人。家令掌太子飲膳、倉儲、庫藏之政令,總食官、典倉、司藏三署之官屬。 食官署:令一人,(從八品下。)丞二人,(從九品下。)掌膳十二人,奉觶三十人。食官令掌飲膳之事。 典倉署:令一人,(從八品下。)丞二人,(從九品下。)園丞二人,典事六人。典倉令掌九谷入藏,及醯醢、庶羞、器皿、燈燭之事。 司藏署:令一人,(從八品下。)丞二人。(從九品下。)司藏令掌庫藏財貨、出納、營繕之事。 太子率更寺:令一人,(從四品上。)丞二人,(從七品上。)主簿一人,(正九品下。)錄事一人,伶官師二人,漏刻博士二人,掌漏六人,漏童六十人,典鼓二十四人。率更令掌宗族次序、禮樂、刑罰及漏刻之政令。 太子仆寺:仆一人,(從四品下。)丞一人,(從七品上。)主簿一人,(正九品下。)錄事一人,太子仆掌車輿、乘騎、儀仗之政令及喪葬之禮物,辨其次序。 廄牧署:令一人,(從八品下。)丞二人,(從九品下。)典乘四人,牧長四人,翼馭十五人,駕士三十人,獸醫(yī)二十人。廄牧令掌車馬、閑廄、牧畜之事。 東宮武官 太子左、右衛(wèi)率府:(秦、漢有太子衛(wèi)率,主門衛(wèi)。晉分左、右、中、前四衛(wèi)率,后代因置左、右率。北齊為衛(wèi)率坊。隋初始分置左右衛(wèi)率府、左右宗衛(wèi)率、左右虞候、左右內(nèi)率、左右監(jiān)門率十府,以備儲闈武衛(wèi)之職。煬帝改為左、右侍率,國家復為衛(wèi)率。龍朔改為左、右典戎衛(wèi),咸亨復。)率各一員,(正四品上。)副率各一人,(從四品上。)左右衛(wèi)率掌東宮兵仗羽衛(wèi)之政令,總諸曹之事。凡親勛翊府及廣濟等五府屬焉。凡正、至太子朝,宮臣率其屬儀仗,為左右?guī)苄l(wèi),出入如鹵簿之法。 長史各一人,(正七品上。)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從八品上。)倉曹參軍一人,(從八品下,)兵曹參軍一人,(從八品下。)胄曹參軍一人,(從八品下。)司階一人,(從六品上。)中候二人,(從七品下。)司戈二人,(從八品下。)執(zhí)戟三人。(從九品下。)長史掌判諸曹及三府五府之貳。錄事掌監(jiān)印勾稽。官掌本曹簿籍。(職事皆視上臺。)親府勛翊府中郎將各一人,(從四品上。)左、右郎將各一人,(正五品下。)錄事一人,兵曹參軍一人,校尉五人,旅帥十人,隊正二十人,副隊正二十人。郎將掌其府之屬以宿衛(wèi),而總其事。(職掌一視上臺親府。)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本號左、右宗衛(wèi)府,龍朔改為司御率府。)率各一人,(正四品上。)副率各二人,(從四品上。)衛(wèi)御率掌同左右率。 長史、錄事參軍事、倉兵胄三曹參軍、司階、中候、司戈、執(zhí)戟。(人數(shù)、品秩、職掌如左右衛(wèi)府也。)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隋文置左右虞候府,各開府一人,掌斥候。國初亦為左、右虞候,龍朔改為清道率府,神龍又為虞候,開元復為清道也。)率各一人,(正四品上。)副率各二人。(從四品上。)清道率掌東宮內(nèi)外晝夜巡警之法。 長史、錄事參軍事、倉兵胄三曹參軍、司階、中候、司戈、執(zhí)戟。(人數(shù)、品秩如左右衛(wèi)率府。) 太子左右監(jiān)門率府:(隋置此官,國家因之。)率各一人,(正四品上。)副率各一人。(從四品上。)左右監(jiān)門率掌東宮禁衛(wèi)之法,應(yīng)以籍入宮殿門者,二率司其出入,如上臺之法。 長史、錄事參軍事、兵胄二曹參軍。監(jiān)門直長七十八人。(人數(shù)、品秩同諸率府。) 太子左、右內(nèi)率府:(隋初置內(nèi)率府,擬上臺千牛衛(wèi)。龍朔初,為奉裕率,咸亨復。)率各一人,(正四品上。)副率各一人。(從四品上。)左、右內(nèi)率之職,掌東宮千牛備身侍奉之事,而立其兵仗,總其府事。 長史、錄事參軍事、兵胄二曹參軍,(人數(shù)、品秩如諸率。)千牛十六人,備身二十八人,主仗六十人。 王府官屬(公主邑司。) 親王府:傅一人,(從三品。漢官有王傅、太傅,魏、晉后唯置師,國家因之,開元改為傅。)諮議參軍一人,(正五品上。)友一人,(從五品下。)文學二人,(從六品上。)東閣、西閣祭酒各一人。(從七品上。)傅掌傅相贊導,而匡其過失。諮議訏謀左右。友陪侍規(guī)諷。文學讎校典籍,侍從文章。祭酒接對賓客。 長史一人,(從四品上。)司馬一人,(從四品下。)掾一人,(正六品上。)屬一人,(正六品上。)主簿一人,(從六品上。)史二人,記室參軍事二人,(從六品上。)錄事參軍事一人,(從六品上。)錄事一人,從九品上。功倉戶兵騎法士等七曹參軍事各一人,(正七品上。)參軍事二人,(正八品下。)行參軍四人,(從八品。)典簽二人。(從八品下。)長史、司馬統(tǒng)領(lǐng)府僚,紀綱職務(wù)。掾統(tǒng)判七曹參軍事。主簿掌覆省王教。記室掌表啟書疏。錄事參軍事勾稽省署鈔目。錄事掌受事發(fā)辰。七曹參軍各督本曹事,出使檢校。典簽宣傳教命。 親王親事府:典軍二人,(正五品上。)副典軍二人,(從五品上。)執(zhí)仗親事十六人,執(zhí)乘親事十六人,親事三百三十三人,校尉、旅帥、隊正、隊副。(準部內(nèi)人數(shù)多少置。)親王帳內(nèi)府典軍二人,副典軍二人,(品秩如親事府。)帳內(nèi)六百六十七人,校尉、旅帥、隊正、隊副。(看人數(shù)置。)典軍、副典軍之職,掌率校尉已下守衛(wèi)陪從之事。 親王國:令一人,(從七品下。)大農(nóng)二人,(從八品下。)尉二人,(正九品下。)丞一人,(從九品下。)錄事一人,典衛(wèi)八人,舍人四人,學官長一人,食官長一人,丞一人,廄牧長二人,丞二人,典府長二人,丞二人。國令、大農(nóng)掌通判國事。國尉、國丞掌判國司,勾稽監(jiān)印事。典衛(wèi)守居宅。舍人引納。學官教授內(nèi)人。 公主邑司: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下。)錄事一人,(從九品下。)主簿二人,謁者二人,舍人二人,家吏二人。公主邑司官各掌主家財貨出入、田園征封之事。其制度,皆隸宗正寺。 州縣官員 京兆河南太原等府:(自秦、漢已來為雍、洛、并州。周、隋或置總管都督,通名為府。開元初,乃為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三府牧各一員,(從二品。牧,古官,舜置十二牧是也。秦以京城守為內(nèi)史,漢武改為尹。后魏、北齊、周、隋又以京守為牧。武德初,因隋置牧,以親王為之。或不出閣,長史知府事。)尹各一員,(從三品。京城守,秦曰內(nèi)史,漢曰尹,后代因之。隋為內(nèi)史。武德初置牧,以長史總府事。開元初,雍、洛、并改為府,乃升長史為尹,從三品,?偢乱。)少尹各二員,(從四品下。魏、晉已下,州府有治中,隋文改為司馬,煬帝改為贊理,又為丞,武德改為治中,永徽避高宗名,改為司馬,開元初,改為少尹。)司錄參軍二人,(正七品。)錄事四人,(從九品上。)功倉戶兵法士等六曹參軍事各二人,(正七品下。)府史、(《隋書》有之。)參軍事六人,(正八品下。)執(zhí)刀十五人,典獄十一人,問事十二人,白直二十四人。經(jīng)學博士一人,(從八品上。)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醫(yī)藥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二十人。 大都督府:(魏黃初二年,始置都督諸州軍事之名,后代因之。至隋改為總管府。武德四年又改為都督,貞觀中分為上、中、下都督府也。)都督一員,(從二品。)長史一人,(從三品。)司馬二人,(從四品下。)錄事參軍事二人,(正七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上。)功倉戶兵法士六曹參軍事,(功士二曹各一員,余曹各二員,并正七品下也。)典獄十六人,問事十人,白直二十四人,市令一人,(從九品上。)丞一人,佐一人,史二人,倉督二人。經(jīng)學博士一人,(從八品上。)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醫(yī)學博士一人,(從八品下。)助教一人,學生十五人。 中都督府:都督一員,(正三品上。)別駕一人,(正四品下。)長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馬一人,(正五品下。)錄事參軍事一人,(從七品下。)錄事二人,(從九品上。)功倉戶兵法士六曹參軍事各一人,(并從七品上。)參軍事四人,(從八品上。)典獄十四人,白直二十人,市令一人,(從九品上。)丞一人,佐一人,史二人,帥三人,倉督二人。經(jīng)學博士一人,(從八品下。)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醫(yī)藥博士一人,學生十五人。 下都督府:都督一員,(從三品。)別駕一人,(從四品下。)長史一人,(從五品上。)司馬一人,(從五品上。)錄事參軍事一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下。)功倉戶兵法士六曹參軍事各一人,(從七品下。)參軍事三人,(從八品下。)典獄十二人,問事六人,白直十六人,市令一人,(從九品上。)丞二人,佐一人,史二人,帥二人,倉督二人。經(jīng)學博士一人,(從八品下。)助教一人,學生五十人。醫(yī)學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十二人。 上州:(州之名,古也。舜置十二州,《禹貢》九州,漢置十三州。秦并六國,置三十六郡。漢則以州統(tǒng)郡。其后武德改郡為州,改州為郡,事見諸卷。國家制,戶滿四萬以上為上州。)刺史一員,(從三品。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都尉各一人,仍以御史一人監(jiān)郡。漢廢監(jiān)郡御史,丞相遣掾吏分察諸郡。漢武元光五年,分天下置十三州,分統(tǒng)諸郡。每州遣使者一人,督察官吏清濁,謂之十三州刺史。后漢遂以名臣為刺史,專州郡之政,仍置別駕、治中、諸曹掾?qū)伲栐煌庵么淌。天寶改州為郡,置太守。乾元元年,改郡為州,州置刺史。初,漢代奉使者皆持節(jié),故刺史臨部,皆持節(jié)。至魏、晉,刺史任重者,為使持節(jié)都督,輕者為持節(jié)。后魏、北齊,總官、刺史,則加使持節(jié)諸軍事,以此為常。隋開皇三年罷郡,以州統(tǒng)縣,刺史之名存而職廢。而于刺史太守官位中,不落持節(jié)之名,至今不改,有名無實也。至德之后,中原用兵,大將為刺史者,兼治軍旅,遂依天寶邊將故事,加節(jié)度使之號,連制數(shù)郡。奉辭之日,賜雙旌雙節(jié),如后魏、北齊故事。名目雖殊,得古刺史督郡之制也。)別駕一人,(從四品下。)長史一人,(從五品上。)司馬一人,(從五品下。)錄事參軍事一人,(從七品上。)錄事三人,(從九品上。)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六曹參軍事各一人,(并從七品下。)參軍事四人,典獄十四人,問事八人,白直二十四人,市令一人,(從九品上。)丞一人,佐一人,史二人,帥三人,倉督二人。經(jīng)學博士一人,(從八品下。)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醫(yī)學博士一人,(正九品下。)助教一人,學生十五人。 中州:(戶滿二萬戶已上,為中州。)刺史一員,(正四品上。)別駕一人,(正五品下。)長史一人,(正六品上。)司馬一人,(六品上。)錄事參軍事一人,(正八品上。)錄事一人,(從九品上。)司功、司倉、司戶、司法、司士六曹參軍事各一人,(并正八品下。隨曹有佐史人數(shù)。)參軍事三人,(正九品上。)執(zhí)刀十人,典獄十二人,問事六人,白直十六人,市令一人,丞、佐各一人,史、帥、倉督各二人。經(jīng)學博士一人,(正九品上。)助教一人,學生五十人。醫(yī)藥博士一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學生十二人。 下州:(戶不滿二萬,為下州也。)刺史一員,(正四品下。)別駕一人,(從五品上。)司馬一人,(從六品下。)錄事參軍事一人,(從八品上。)錄事一人,(從九品下。)司倉、司戶、司法三曹參軍事各一人,(從八品下。隨曹有佐史人數(shù)。)參軍事一人,(從九品下。)典獄八人,問事四人,白直十六人,市令一人,佐、史各一人,帥二人,倉督一人。經(jīng)學博士一人,(正九品下。)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醫(yī)學博士一人,(從九品下。)學生十人。 京兆、河南、太原牧及都督、刺史掌清肅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撫和齊人,勸課農(nóng)桑,敦敷五教。每歲一巡屬縣,觀風俗,問百年,錄囚徒,恤鰥寡,閱丁口,務(wù)知百姓之疾苦。部內(nèi)有篤學異能聞于鄉(xiāng)閭者,舉而進之。有不孝悌,悖禮亂常,不率法令者,糾而繩之。其吏在官公廉下己,清直守節(jié)者,必謹而察之。其貪穢諂諛,求名狥私者,亦謹而察之。皆附于考課,以為褒貶。若善惡殊尤者,隨即奏聞。若獄訟疑議,兵甲興造便宜,符瑞尤異,亦以上聞。其常則申于尚書省而已。若孝子順孫,義夫節(jié)婦,精誠感通,志行聞于鄉(xiāng)閭者,亦具以申奏,表其門閭。其孝悌力田,頗有詞學者,率與計偕。其所部有須改更,得以便宜從事。若親王典州,及邊州都督刺史不可離州局者,應(yīng)巡屬縣,皆委上佐行焉。尹、少尹、別駕、長史、司馬掌貳府州之事,以綱紀眾務(wù),通判列曹。歲終則更入奏計。司錄、錄事參軍掌勾稽,省署鈔目,監(jiān)符印。功曹、司功掌官吏考課、祭祀、禎祥、道佛、學校、表疏、醫(yī)藥、陳設(shè)之事。倉曹、司倉掌公廨、度量、庖廚、倉庫、租賦、征收、田園、市肆之事。戶曹、司戶掌戶籍、計帳、道路、逆旅、婚田之事。兵曹、司兵掌武官選舉、兵甲器仗、門戶管鑰、烽候傳驛之事。法曹、司法掌刑法。士曹、司士掌津梁、舟車、舍宅、百工眾藝之事。市令掌市厘交易、禁斥非違之事。經(jīng)學博士掌《五經(jīng)》,教授諸生。醫(yī)藥博士以百藥救民疾病。下至執(zhí)刀、白直、典獄、佐史,各有其職。州府之任備焉。 縣令(三代之制,五等諸侯,自理其人。周衰,諸侯相侵,大國分置郡邑縣鄙,以聚其人。齊、晉謂之大夫,魯、衛(wèi)謂之宰,楚謂之公、尹,秦謂之令、長。秦制:萬戶已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也。) 長安、萬年、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六縣,謂之京縣。令各一人,(正五品上。)丞二人,(從七品。)主簿二人,(從八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下。)佐二人,史四人,尉六人,(從八品下。)司功、(佐三人,史六人。)司倉、(佐四人,史八人。)司戶、(佐五人,史十人。)司兵、(佐三人,史六人。)司法、(佐五人,史十人。)司士,(佐四人,史八人。)典獄十四人,問事八人,白直十八人。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五十人。 京兆、河南、太原所管諸縣,謂之畿縣。令各一人,(正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主簿一人,(正九品上。)尉二人,(正九品下。)錄事二人,(史三人。)司功、(佐三人,史五人。)司倉、(佐四人,史七人。)司戶、(佐四人,史七人,帳史一人。)司法,(佐四人,史八人。)典獄十四人,問事四人,白直十人,市令一人。(佐一人,史一人,帥二人。)經(jīng)學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 諸州上縣:令一人,(從六品上。)丞一人,(從八品下。)主簿一人,(正九品下,)尉二人,(從九品上。)錄事二人,(史三人。)司戶、(佐四人,史七人,帳史一人。)司法,(佐四人,史八人。)倉督二人,典獄十人,問事四人,白直十人,市令一人,(佐、史各一人,帥一人。)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 諸州中縣:令一人,(正七品上。)丞一人,(從八品下。)主簿一人,(從九品上。)尉一人,(從九品下。)錄事一人,(史四人,)司戶、佐三人,史五人,帳史一人。司法,(佐二人,史六人。)倉督一人,典獄八人,問事四人,白直八人。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二十五人。 諸州中下縣: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主簿一人,(從九品上。)尉一人,(從九品下。)錄事一人,司戶、(佐二人,史三人,帳史一人。)司法,(佐二人,史四人。)典獄六人,問事四人,白直八人,市令一人。(佐、史各一人,帥二人。)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二十五人。 諸州下縣: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主簿一人,(從九品上。)尉一人,(從九品下。)錄事一人,司戶、(佐二人,史四人,帳史一人。)司法,(佐一人,史四人。)典獄六人,問事四人,白直八人,市令一人。(佐一人,史二人,帥二人也。)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二十人。 京畿及天下諸縣令之職,皆掌導揚風化,撫字黎氓,敦四人之業(yè),崇五土之利,養(yǎng)鰥寡,恤孤窮。審察冤屈,躬親獄訟,務(wù)知百姓之疾苦。 大都護府:大都護一員,從二品。副都護四人,(正四品上。)長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馬一人,(正五品上。)錄事參軍事一人,(正七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上。)功曹、倉曹、戶曹、兵曹、法曹五參軍事各一人,(并正七品下。)參軍事三人。(正八品下。) 上都護府:都護一員,(正三品。)副都護二人,(從四品上。)長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馬一人,(正五品上。)錄事參軍事一人,(正七品下。)錄事二人,功曹、倉曹、戶曹、兵曹四參軍事各一人,(從七品上。)參軍事三人。(從八品上。) 都護之職,掌撫尉諸蕃,輯寧外寇,覘候奸譎,征討攜貳。長史、司馬貳焉。諸曹,如州府之職。 節(jié)度使:(天寶中,緣邊御戎之地,置八節(jié)度使。受命之日,賜之旌節(jié),謂之節(jié)度使,得以專制軍事。行則建節(jié)符,樹六纛。外任之重,無比焉。至德已后,天下用兵,中原刺史亦循其例,受節(jié)度使之號。)節(jié)度使一人,副使一人,行軍司馬一人,判官二人,掌書記一人,參謀,(無員數(shù)也。)隨軍四人。(皆天寶后置。檢討未見品秩。) 元帥、都統(tǒng)、招討等使 元帥。(舊無其名。安、史之亂,肅宗討賊,以廣平王為天下兵馬元帥,又以大臣郭子儀、李光弼隨其方面副之,號為副元帥。及代宗即位,又以雍王為之。自后不置。昭宗又以輝王為之也。) 都統(tǒng)。(乾元中置,或總?cè)溃蚩偽宓溃辽显┦。大中后,討徐州以康承訓,討黃巢以荊南王鐸,皆為都統(tǒng)。) 招討使。(貞元末置。自后隨用兵權(quán)置,兵罷則停。) 防御團練使。(至德后,中原置節(jié)度使。又大郡要害之地,置防御使,以治軍事,刺史兼之,不賜旌節(jié)。上元后,改防御使為團練守捉使,又與團練兼置防御使,名前使,各有副使、判官,皆天寶后置,未見品秩。) 諸鎮(zhèn)(魏有鎮(zhèn)東、鎮(zhèn)西、鎮(zhèn)南、鎮(zhèn)北四將軍,后代因之。隋因始置鎮(zhèn)將、鎮(zhèn)副之名也。) 上鎮(zhèn):將一人,(正六品下。)鎮(zhèn)副一人,(正七品下。)錄事一人,倉曹、兵曹二參軍。(從八品下。各有佐史。) 中鎮(zhèn):將一人,(正七品上。)鎮(zhèn)副一人,(從七品上。)錄事一人,兵曹參軍一人。(正九品下。) 下鎮(zhèn):將一人,(正七品下。)鎮(zhèn)副一人,(從七品下。)錄事一人,兵曹參軍一人。(從九品下。) 諸戍(春秋有戍,葵丘之義。東晉、后魏以屯兵守境處為戍,隋因之。) 上戍:主一人,(正八品下。)戍副一人。(從八品下。)佐一人,史二人。 中戍:主一人。(從八品下。) 下戍:主一人。(正九品下。) 五岳四瀆廟:令各一人,(正九品上。)齋郎三十人,祝史三人。 上關(guān):令一人,(從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錄事一人,(有府、史、典事。)津吏八人。 中關(guān):令一人,(正九品下。)丞一人。(從九品下。)錄事一人,津吏六人。 下關(guān):令一人,(從九品下。)津吏四人。(關(guān)令各有府、史。) 關(guān)令掌禁末游,伺奸慝。凡行人車馬出入往來,必據(jù)過所以勘之。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杜f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