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論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論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倫理研究必須從存在出發(fā),從人出發(fā)。人的宇宙地位和尊嚴根源于存在,具體而言,根源于人與其他類存在相比較而具有的價值論高度。人的這種地位和尊嚴又是人依靠其實踐本質(zhì)來獲取并得以維持的。倫理學的實踐品格與人的存在、人的本質(zhì)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倫理學首要的基本問題是“作為人我們應當做什么”,其中的“什么”,如N·哈特曼而言,是一個未出場的、先驗的價值領域。這是倫理實踐(有別于其他類型的實踐)具有真正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的深刻原因。只有弄清楚這個領域,即弄清楚“對于人什么是有價值的”這一倫理學的第二個基本問題,才能解決“作為人我們應當做什么”的問題,并最終解決“做人”的問題,人才能走向圓滿。 一、存在、人與我 人即存在。存在乃整體、大全、無,隨著存在的分裂和聚合而涌現(xiàn)出的類存在,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nèi)容上都直接分有大全。這種分有一方面決定了它們都是存在,是類存在。人也如此,是一種類存在。這就是人的本體論意義。另一方面這種分有又使它們處于“無根”狀態(tài)、殘缺狀態(tài)。歸依大全成為類存在的根性。然而,與自然萬物接受大全引領,依靠生長、滅亡等手段歸依大全而且永遠難以達至大全不同,人主要依靠創(chuàng)造走向大全。人不僅能接受大全的引領,而且還能引領大全;不僅能達至大全,而且能豐富、塑造大全。這首先表現(xiàn)在人能創(chuàng)造、豐富自身。這就是人的倫理意義、價值意義。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即由此決定。因此,在本體論上,人與自然萬物同質(zhì)、同級、同在。在價值論上,表面上看,人與自然萬物的區(qū)別在于,人是與自然萬物相較有所不同的一個特殊的類,正如自然萬物與人相較也是一些各不相同的類一樣,人的使命就在于保持其作為類的特殊性,即保持其作為類的存在;深層次看,人具有新質(zhì),比自然萬物高級,甚至高于存在,因為人是一種應當之物,能超越存在。在此意義上,人是萬物之精華,包容萬物;是存在之鏡,包容存在。人與存在同在,沒有人,存在就不再存在,不再完滿。人即存在。也正是在此意義上,柏拉圖將善的理念置于眾多理念的頂端。 人的倫理性存在具有根本意義。人可以從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活動,人可以充當政治性存在、經(jīng)濟性存在、文化性存在、教育性存在,但這些存在無不以人的倫理性存在為支撐。事實上,如果人沒有完成向倫理性存在的轉(zhuǎn)變,人就不會擁有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尊嚴。如果沒有婚姻倫理,人在宇宙中的繁衍續(xù)存都成問題。因此,人、人之倫理性存在理應成為價值倫理學關注的焦點。 “我”是人的一個類存在。如果說歸依存在是人的根性,那么,歸依人則是“我”的根性。一方面,根源于人使“我”承繼了人的宇宙地位與尊嚴,這是與生俱來的,但卻未必伴“我”終生。在這一點上,眾多的“我”是同質(zhì)、同級、等高的。另一方面,“我”的出生即“我”與人的分離,從此“我”開始了向人的歸依和跋涉。“我”的一生即走向人、走向圓滿的一生,這是由“我”的類存在決定的。途中“我”可能被取消人的資格,可能一不小心自動離隊,還可能憑借創(chuàng)造力量達成人,甚至超越人、豐富人、完善人。這是因為,人是應當之物,“我”也是應當之物,我有機會成為人的領路者。換言之,人在存在的意義上有絕對的自由。在這一點上眾多的“我”因為倫理創(chuàng)造力的強弱和倫理成就的大小而顯示出價值論上的高低。 如同人對存在的分有是殘缺不全的,“我”對人的分有也是殘缺不全的。人的殘缺性使其在宇宙中具有充分的施展空間,有絕對的自由,同時也具有巨大的宇宙使命。這是人之形而上學涌動的根源。“我”的殘缺性使“我”在價值王國、在如何做人上具有充分施展空間,有絕對的自由,同時也具有巨大的人的使命。這是人之倫理涌動的根源。 “我”生活于“我”的殘缺性中。由于“我”的殘缺性源于“我”的存在,所以“我”的一切活動都流露出這種殘缺性。我任性、我偏狹、我自私,我溫和、我豁達、我善良,我快樂、我痛苦、我煩悶,我行惡時因內(nèi)疚和恐懼而煩,我行善時也因猜忌和結(jié)果的不定性而煩。一切都因“我”而起,我深感做人難。而且,我還要時刻面對眾多殘缺性的“我”。我生活在“我”的海洋里,我整日在“我”中掙扎,直到“我”成為人,才能解脫。這可能需要無數(shù)代“我”的努力,也可能幸運之神就降臨在今天的“我”身上。 由“我”走向人是一段漫長的人生歷程。其間要跨越我們、你、他等站點!拔摇泵刻於荚阢@入我們、你、他之中,受其排斥和同化之后再出來,同時“人”也在排斥和同化我們、你、他。直到有一天“我”成為并包容了我們、你、他,“我”就成長為人,擁有一個人的存在。 “我”直接來源于母體的“我”。離開母體即“我”的開始。嬰兒期即我的“前我”。母體的“我”雖具有倫理意義,但“前我”還不具有。這主要是因為嬰兒還沒有責任能力,還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以扛起責任,其行為也就不具有倫理價值。直到“我”在“前我”面前出現(xiàn),我才開始我真正的倫理存在。嬰兒行為的最大特點是無理性、無“我”性,僅靠身體直接親近存在,這看看,那摸摸,這嗅嗅,那舔舔,與存在融為一體。其聰敏源于對存在的直觀、體驗。賦予嬰兒行為以極高的理想倫理價值地位,目的是要有“我”性的我回歸而又超越無“我”性的我,成長為人。 如上,我的倫理之路歷經(jīng)三個階段:一是嬰兒或“前我”階段。此時“我”的理念還未出現(xiàn),我是一個非倫理性存在;二是“我”階段,此時我一方面為適應世俗社會而力求擺脫嬰兒期的稚氣,一方面受人的召喚而力求超越“我”,有時因我堂堂正正地做人而博來陣陣贊賞,有時我為一次誠實而付出昂貴的代價,有時我至大至剛,有時我膽小畏縮,我可能由昔日的小人進取為今日的君子,也可能由君子蛻變?yōu)樾∪,我被夾在善與惡、正與邪、苦與樂的中間,備受倫理煎熬。而且,只要“我”性不去,煎熬不止;三是人的階段。此時我已將“我”從我的存在中連根拔起,任爾東南西北風,“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我養(yǎng)我皓然之氣,至死不渝。當然,我的這種潔身自好是一種不自由狀態(tài),只有我們都超越“我”才有人的全面的、真正的自由。此時倫理學純屬多余。因此,倫理學真正要解決的是第二階段的困境,即解決“我”的問題。只有在“我”階段,我才具有豐富的倫理意義,才是真正的倫理性存在,是倫理價值的載體。在走向人的歷程中,關鍵在于“我”做什么,創(chuàng)造何種價值。 二、看、思與做 看是我接觸存在的第一種基本方式。自生睜眼至死閉眼,看伴我終生?词俏蚁虼嬖诎l(fā)射的光,此光照亮存在。即使不能思和做,我卻能看,通過看洞察世間萬象。在倫理意義上,看是一種能量,能產(chǎn)生倫理效應,因而本身是一種存在。看把我與存在直接相連,看其實是存在之中的存在,即是存在中的光。我就是通過此光直接把握存在?醇粗庇^。倫理現(xiàn)象不比自然現(xiàn)象可以條分縷析,因而只能通過看、直觀來洞察?词俏疫M入價值世界的惟一信道。看有內(nèi)視和外視之分:外視是接觸財物價值的主要方式,內(nèi)視則是接觸人之苦與樂、愛與恨、贊同與反對、意志與應當?shù)葍?nèi)部態(tài)度的主要方式。 思是我把握存在的輔助方式。“前我”階段,我只能靠看把握存在,當“我”面臨于我時,我之思才開始。思的長度遠不及我的長度。因此,思之對象的域界隨我思的能力而消長。思是一種認識活動,哈特曼認為:“認識歸根到底是一種存在關系,也即一種存在的主體和同樣存在的客體之間的關系!盵1]這種關系不同于看所連接的我與存在、倫理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前者是一種主客體現(xiàn)象,在那里不僅存在是破碎的,而且主體與客體截然分開、對立。別爾嘉耶夫認為,思(認識)揭示的是存在、生命的秘密,哲學接近生命的本源;“認識是光,這光來自存在,并在存在之中閃爍”[2](P7)。但是,思對于倫理研究并非多余。當我反思倫理行為、總結(jié)倫理經(jīng)驗時,意識的作用顯露出來。思可以作為看、直觀的輔助工具。 做是我接觸存在的第二種基本方式。生命即生機、活力。其他生命在自然力面前意志薄弱、甚或只有順從的意志,而我的生命在自然力面前則顯示決定的意志,以至于我會不惜生命來捍衛(wèi)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尊嚴、捍衛(wèi)我在價值領域和人倫領域的地位和尊嚴。意志的力量不僅能為人倫立法,而且能為自然立法;不僅能立足于自然世界,而且能創(chuàng)造一個倫理價值世界。如果不這樣做,在人倫領域,我就被取締;在自然領域,我、人一并被取締。生命、意志、做與我同在。做是我之生命發(fā)射的能量,是我生命意志發(fā)出的絕對命令。于我,做就存在,不做就不存在。事實上,如果說看和思與我的存在還能須臾分離,那么做與我就根本不可分離。我注定要做。 總之,對于接觸存在來說,看、做是兩種基本方式,思是一種輔助方式。它們雖然都是我向存在發(fā)射的能量,但價值領域只能靠前者來把握。思是迄今為止把握客體的有效手段。當今科學給人類造成的諸多問題,根源于局限于客體的思是一種不健全的理性。這種理性顯然不能把握存在,更不能把握價值領域。然而,看和做能把握存在,自然也是根治這種不健全理性的良方。理性之思雖能引導做,使做省力,但這種引導畢竟有限,在思終止的地方,看與做會義無反顧地推進下去,才獨立地前行,才真正地開始。正如大腦通過各類器械把月球搞得再清楚,人終究要登陸一樣。其中的根由在于,做不僅能推進思,而且能匡正思,最根本的是做是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 如果說思是一種有限理性,需要做和看來推進和修正,做需要看、思來引領,那么可以說,看、直觀則具有無限性。它直接從存在出發(fā),無須任何引領。它是發(fā)現(xiàn)價值、善的特有方法,意志則以絕對命令的方式將此價值、此善傳達于我付諸行動。在倫理價值領域,關鍵在于我準備做什么,而這首先取決于我直觀到什么是應當?shù),然后意志堅決地按此應當去做。 三、“應當”是如何發(fā)生的? “應當”產(chǎn)生于存在的深處。 首先,人作為一種類存在,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尊嚴,一方面使我承繼并擁有了這種地位和尊嚴,另一方面又迫使我去保持這種地位和尊嚴,這就是人的終極使命。這是種倫理地位、倫理尊嚴和倫理使命。這種地位和尊嚴說明我是有絕對自由、絕對責任、絕對目的的存在,反過來說,沒有這種絕對的自由、責任、目的,人在宇宙中就不存在。因此,在向人邁進的歷程中,就出現(xiàn)作為人我應當做什么?這是生活中我時時刻刻面對的問題,也是倫理學的第一個基本問題。 其實,一方面我做所依循的法則對于我是給定的,意即我必須維護人的地位和尊嚴,即我必須做人。此即第一應當。這是人作為一種類存在向我發(fā)出的絕對命令:應當做人!這是一種存在的必然性、人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此應當法則又是人自身的存在法則,是生命意志本身運行的法則,因而是一種意志的必然性、自由的必然性。 其次,我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在眾多“我”的海洋中,我在社會、在眾多“我”中的地位和尊嚴同樣賦予我以自由、責任和使命。我必須隨時超越“我”,必須容納我們、你、他,必須尊重其他“我”的地位和尊嚴。這種倫理的必然性就是引領我做的“應當”。同時,尊重其他“我”就是尊重我自身,因為我與其他“我”是同類的。沒有什么比尊重我自身更自由了,因此這種貌似外在的必然性同樣是自由的必然性。當在公共場所“我”踩了別人的腳還一幅傲慢模樣時,別人會責斥:“你還是不是人?”沒有什么比這類話更能激怒“我”了,因為這句話從根本上取消了“我”的存在,把“我”開除出人的隊列。哈特曼憑空獨斷地提出并要人們接受“我們應當做什么”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3],其根本錯誤在于否認了“我們”對于人、對于存在的根性,從而使他的問題有失去倫理意義的危險,難怪別爾嘉耶夫抱怨在哈特曼倫理體系中,“不清楚的是,人的自由是從哪里來的,人從哪里獲得創(chuàng)造價值的力量”[2](P70)。對于倫理學,根本性的問題是“作為人我應當做什么”。 再次,我是具有直觀能力、理性能力的存在。行動前,我能靠直觀獲得應當?shù)姆▌t,并預測行為的結(jié)果,靠理性獲得知識的法則,并設計行為的圖景。然后,在意志作用下,以應當?shù)姆▌t引領知識的法則,將其付諸行動。行動后,面對結(jié)果,我或欣慰或內(nèi)疚。對結(jié)果的考察是理性的事,這就是對應當?shù)姆此,即“應當之思”!皯斨肌蹦軒椭医⒑挽柟贪磻敺▌t行動的習慣。當然,倫理學也重視對結(jié)果的直觀,以評價其中的倫理價值,歸咎責任。倫理習慣主要是靠失敗感、內(nèi)疚、痛苦、自責等倫理體驗來建立和鞏固的。 但是,倫理學的使命在于塑造人,對結(jié)果的關注、倫理制裁的目的是為了下一次行動。它主要不在乎我做了什么,而在乎我還準備做什么;不在乎我過去是什么,而在乎我還能成為什么。倫理學實質(zhì)上是指向未來的,是自由的、寬容的、愛人的,它真正關心的是“作為人我應當做什么”。 四、作為人我應當做什么? 倫理學之所以必須先從存在出發(fā)闡明其實踐品格,然后再從存在出發(fā)論證其第一個基本問題的確是“作為人我們應當做什么”,是因為倫理學本身的特質(zhì)確實比后者具有優(yōu)先性。哈特曼的疏忽就在于,不從存在出發(fā),不從人的存在出發(fā),獨斷地宣布“我們應當做什么”為第一問題,然后又由此問題宣布倫理學的實踐品格。 倫理學有兩個基本構(gòu)成:一是倫理法則問題,背后是深層次的意志自由問題;一是對前者進行論證的問題,即倫理學的基礎問題。而且,倫理學家多有共識,認為前者是“應當做什么”的問題。叔本華認為,盡管倫理學家對此問題的回答貌似不同,但實質(zhì)一樣,用最簡單、最正確的形式表述就是:“不要害人;但應盡力幫助人。說實在話,這就是所有道德寫作家竭盡全力試圖說明的命題。”[4]我們暫且不論叔本華的概括是否正確。我們可以問:為什么對這同一問題甚至同一答案有不同的論證?這似乎是一個愚蠢的發(fā)問,因為立即就有這樣的反問:條條大路通羅馬,起點和終點相同,為什么不能有不同的路?也可以回答為:不同的論證都是正確的,都是倫理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還可以回答為:作為哲人個性的傳達,倫理學是一門自由的學問。我們也可以反問:條條大路通羅馬,難道就沒有一條捷徑?倫理法則固然有多樣性,難道就沒有統(tǒng)一的法則?論證可以有多樣性,難道就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全面的證明? 問題還是為什么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論證?我們認為是哲人對“應當做什么”的不同理解造成的,而且我們認為這些不同的理解里面只有一種是全面的、正確的。亞里士多德從經(jīng)驗出發(fā)強調(diào)德行,因為德行能導致幸福?档聫南闰灣霭l(fā),得出一條絕對形式的法則,因為這條法則本身就是普遍法則?档率菫榉▌t而法則。我們認為,倫理學中的經(jīng)驗主義是錯誤的。誠然,“應當做什么”中的“什么”可以是經(jīng)驗中的一切,我們可以從經(jīng)驗出發(fā)而且必須從經(jīng)驗出發(fā),因為任何一種行為都不是一種純粹的倫理行為,因而必須借助經(jīng)驗;大多數(shù)人都從經(jīng)驗出發(fā),他們就生活于經(jīng)驗之中。但是,難道經(jīng)驗中就有我們所需要的一切,一切都能出自經(jīng)驗?難道我們永遠就只日復一日地重復經(jīng)驗,難道我們就不需要創(chuàng)新?當今“克隆人”的問題經(jīng)驗中有嗎?顯然,在經(jīng)驗主義那里,創(chuàng)新倫理法則的前線被徹底封死,倫理生活的創(chuàng)新也就此完結(jié)。 康德的倫理先驗方法是正確的,但康德對倫理學必須采取這種方法的原因并不十分明白。只有哈特曼一眼就認出“我們應當做什么”中的“什么”是“還未做的”,因此它是一個先驗的領域,必須用直覺的方法來考察。其實,人之倫理行為確實要從經(jīng)驗出發(fā),倫理研究考察歷史中的習俗、倫理法則并對其進行論證是很有必要的,但這會把倫理學變?yōu)榻忉寣W,變?yōu)楹蟀l(fā)的、繼起的。這是對倫理學實踐性的扼殺。倫理學作為關于人的學問,其使命在于創(chuàng)新倫理法則,并引領人們創(chuàng)新倫理生活。它雖然可以研究倫理生活中“已出場的”一切,這是比較容易的,但它更主要的是要研究“未出場的”一切,這是真正的困難與挑戰(zhàn)。 五、對于人什么是有價值的? “作為人我應當做什么”中的“什么”是“未做的”,這種“未做的”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質(zhì)料性存在;二是觀念性存在,我們稱其為應當之物。它們都是先驗的,但又是兩類不同的先驗性存在。 應當之物的先驗性根源于它本身。無論它是否被實踐,是否被經(jīng)驗,它都是先驗的。不同的是,在被實踐之前,它以純先驗的形態(tài)存在;在被實踐之后,它以與經(jīng)驗材料相混雜的形態(tài)存在,經(jīng)驗形態(tài)是其表象,實質(zhì)上它仍是先驗的。不依賴其他任何東西,它本身就是先驗的獨立存在。 而質(zhì)料性存在的先驗性則不同。它只是相對于經(jīng)驗才是先驗的。一種情況是,它至今未曾為人所經(jīng)驗;第二種情況是,從根源上講,現(xiàn)有經(jīng)驗中的一切在首次為人所經(jīng)驗之前,都是先驗的,或者說,經(jīng)驗中的一切無不來源于先驗;第三種情況是,它雖已為人們經(jīng)驗過千百次,但在一次具體的行為中,它仍有待于被經(jīng)驗,因而是先驗的。在被納入實踐之前,質(zhì)料性存在的是先驗的,在被實踐之后,這種先驗性質(zhì)料性就完全變?yōu)榻?jīng)驗性質(zhì)料。質(zhì)料性存在的先驗性依賴于應當之物的先驗性。隨著應當之物的被實踐,它的先驗性被徹底改變。 應當之物除了具有先驗性的特征之外,還具有理想性、應當性的特征。應當之物是一種理想境界,理想性是指應當之物始終是行為者堅守、執(zhí)行的目標和信念,即使在它被實踐過后也是如此。應當性是指意志欲實踐應當之物的堅定性、必然性,是一種自由必然性。例如,在我們以誠實原則結(jié)交的朋友當中,誠實原則依然是懸掛在朋友頭頂?shù)睦麆,他如有背棄,隨時會被逐出朋友之列。其原因就在于誠實原則具有這種理想性、應當性。 那么,應當之物究竟是什么? 我們沒有隨心所欲地做什么,而是在行動之際切入“應當”,這說明在行動之前有一個特殊過程發(fā)生:要么意志之前沒有裁決物,要么有多種裁決物——有等級之差,甚至處于同一等級——相互沖突,令意志難以裁決而又必須裁決。所謂意志的裁決,就是意志把裁決物與我的內(nèi)部狀態(tài)相對照,看其是否符合我的情感——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否對于我有意義、有價值,是否對于人有意義、有價值,最終形成一種態(tài)度。這是一個評價的過程。當然,對于行為本身及其結(jié)果,也存在這樣一個評價過程。經(jīng)過評價,我們建立一個意義世界,這是一個現(xiàn)實領域。“對于人什么是有意義的、什么是有價值的”與意義本身、價值本身是兩回事,這個意義本身、價值本身就是應當之物。意志的裁決就是要根據(jù)后者發(fā)現(xiàn)前者。后者是一個評價標準、評價根據(jù)的問題,比前者更為根本、更為關鍵!白鳛槿宋覒斪鍪裁础彼_定的倫理法則就是要根據(jù)這個評價標準來闡明,這是一個倫理學的基礎問題。如果說“對于人什么是有意義的、什么是有價值的”是倫理學的第二個基本問題,那么,“什么是價值”則又是這個問題的根本,價值及其結(jié)構(gòu)與秩序是這個根本問題的具體展開。 【參考文獻】 [1] 倪梁康.而對事實本身——現(xiàn)象學經(jīng)典文選[C].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258. [2l。鄱恚輨e爾嘉耶夫著,張百春譯.論人的使命[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3] Nicolai Hartmann.Ethics:Volume:Moral phenomena[M].Translated by Stanton coit,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31:33. [4]。鄣拢菔灞救A著,任立,孟慶時譯.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59.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nèi)容 |
|
1
|
經(jīng)濟全球化與中國的政治倫理建設
|
經(jīng)濟全球化與中國的政治倫理建設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正在縮小世界各國間的時空距離,出現(xiàn)了所謂“地球村”現(xiàn)象。2001年11月10日,中國“入世”成功,表明中國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已經(jīng)不可逆轉(zhuǎn)地融進世界體系之中。無疑,在“地球村”內(nèi),我們同別國可以開門相望,不僅可以相互學習、....
|
詳細
|
2
|
當前我國集體的轉(zhuǎn)型及其重大意義
|
當前我國集體的轉(zhuǎn)型及其重大意義 “集體”這一概念也許不是一個古老的概念,但這并不意味著在這一概念產(chǎn)生之前就沒有現(xiàn)實的集體存在。如果任何集體都是由諸多個體結(jié)合成的整體,那么,在人類歷史中,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就存在著各種不同類型的集體。即集體是一個不斷變遷、不斷發(fā)生新舊代替的過程,沒有一成....
|
詳細
|
3
|
江澤民科技倫理思想探析
|
江澤民科技倫理思想探析 馬克思指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認為應該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后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盵2]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chǎn)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科技領域的革命性變革,....
|
詳細
|
4
|
江澤民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觀的創(chuàng)新
|
江澤民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觀的創(chuàng)新 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nèi)容。這個理論對于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但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江澤民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為指導,根據(jù)新的時代背景和世界潮流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
|
詳細
|
5
|
論應用倫理學研究的重要使命
|
論應用倫理學研究的重要使命 一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加強及其功效性,不僅依賴于它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正確定位,依賴于人們對道德的科學認識,依賴于人們對人我關系、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價值的正確把握,而且還依賴于人們對道德(即“應然”)落實于實際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實有行為(即....
|
詳細
|
6
|
民族特性與德育
|
民族特性與德育 不同的國家因民族特性不同德育也體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從而德育在社會整體發(fā)展中的作用大小也不同。本文主要通過比較德國、日本德育共性來探討民族特性與道德教育的統(tǒng)一性。 一、道德教育中民族特性突出 1.將德育放在首位是德國、日本教育的民族特性之一。德國、日....
|
詳細
|
7
|
道德心理學:儒家與基督教之比較分析
|
道德心理學:儒家與基督教之比較分析 在倫理道德的層面,儒家和基督教對于人類心靈和人格的影響及塑造都是巨大的。近年來中外學術界屢有將這兩者進行比較分析的嘗試。本文想從道德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它們之間的異同(尤其是它們之間的差異),目的是想從中引申出一些對當代情境之中的道德實踐的有益思考。[....
|
詳細
|
8
|
楊朱一派與居勒尼派倫理思想之比較
|
楊朱一派與居勒尼派倫理思想之比較 《列子·楊朱篇》中所闡述的享樂主義,與古希臘居勒尼派早期的快樂主義有某種相似的地方!扒胰ぎ斏,奚遑死后”是《楊朱篇》的人生哲學,意即把現(xiàn)實的快樂享受視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和目的;無獨有偶,居勒尼派的始祖阿里斯底波也認為“肉體的快樂大于精神的快樂”[1](....
|
詳細
|
9
|
倫理、道德之別與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徑
|
倫理、道德之別與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徑 中西文化作為人類整體文化具有其一致性,但中西文化在其發(fā)展路徑上確實存有諸多差別。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來說是其元文化的差別,即對意義理解上的價值差別。筆者認為這種價值差別可用兩個概念來表示,即“倫理”與“道德”的差別。以“倫理”....
|
詳細
|
10
|
試論宋王朝德政
|
試論宋王朝德政 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經(jīng)歷了二千三百多年。其中,宋王朝約占七分之一。盡管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在整個宋王朝始終占統(tǒng)治地位。但是,在經(jīng)濟方面自唐代以來商品經(jīng)濟已有了較大程度的發(fā)展;在政治方面處于我國封建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由此,引起了有智之士濃厚的興趣,紛紛把視野投注于這一....
|
詳細
|
129條記錄 1/13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行政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