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關于工會工作社會化的思考
關于工會工作社會化的思考 工會工作社會化是指工會把活動空間向社會領域拓展、同時利用社會力量辦工會的一種雙向互動過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工會工作的必然選擇。 目前,問題不在于工會工作要不要社會化,而是如何順應時代趨勢,切實做到社會化。工會固然是社會團體,如果不能有意識地張揚這一特性,滿足于在自己的小天地自我循環(huán),視野將越來越狹窄,也有可能使這一特性自我萎縮,或被社會淘汰。這也就如同做不到與職工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就有可能體現(xiàn)不出群眾化特性,面臨脫離職工群眾危險一樣。 工會工作要做到社會化,其內容至少包括以下若干方面: 其一,善于利用社會力量辦會。要樹立開門辦會意識,有系統(tǒng)地分門另類地組建工會專家顧問組織,彌補工會自身力量的不足特別是專業(yè)水平的相對欠缺。工會要想有效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不具備一定的知識是不行的,但要求工會無所不知也是不現(xiàn)實的。這就要求工會組織要善于吸引社會上對職工問題、工會問題有熱心且具備相應知識的專家學者,利用他們所長為我所用,讓他們的知識和本領為職工服務,為工會服務。 其二,建立完善社會參與機制。目前,工會組織在參政議政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機制、制度,并取得較好效果。但還應看到,我們還需要在建立健全三方協(xié)商機制、聯(lián)席會議等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健全工會參與社會的機制,加大社會參與力度。這包括工會如何參與社會事務,以及社會力量如何參與工會事務兩大方面。當前迫切的是,要進行工會形象設計,建立新聞發(fā)言人制度、工會重大事項公開制度、工會重大課題社會招標制度等,特別是要建立一個負責任的社會團體形象,讓所屬的成員有歸屬感、自豪感、認同感,從而起到團結動員的作用。 其三,努力拓寬工會工作的社會空間。適應社會經(jīng)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等方面的多樣化,工會組織在拓展社會空間方面作了積極探索,包括把工會的觸角延伸到鄉(xiāng)鎮(zhèn)、街道、社區(qū)、市場等非傳統(tǒng)工作領域,不僅在正規(guī)部門和正規(guī)就業(yè)者中組建工會,而且延伸到非正規(guī)部門和非正規(guī)就業(yè)者中;不僅注重維護職工作為一個勞動者所擁有的權益即經(jīng)濟利益,而且注意維護職工作為社會人所擁有的權益如政治權利和精神文化權益;不僅在職工生活工作的單位層次協(xié)調利益關系,而且參與協(xié)調社會利益關系,等等。應該說,對這個問題在工會內部已經(jīng)形成共識。問題在于,必須使廣大工會工作者深刻認識到,拓展社會空間是工會工作發(fā)展的一個潮流,是確保工會生命力之所在,而不能把它作為一種權宜之計來消極應付。積極參與社會性活動,介入公眾生活,包括一些公益性活動,既可以使受益對象得到幫助,取得社會對工會組織的理解和認同,也可以使工會在必要的時候能夠得到社會有關方面的支持與幫助。工會組織實施的送溫暖工程在社會化方面取得的效果,就是一個明顯例證,它充分說明了工會工作的社會化不僅是極為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其四,積極使用社會語言。語言作為一種符號系統(tǒng)具有很強的無形的力量。如果長久局限于工會自身的天地,不但工會工作視野容易受到限制,而且連語言也受到制約,妨礙工會組織與黨政有關部門的溝通,也妨礙工會組織與其它社會團體的交流。因此,要使工會工作社會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推動工會語言的社會化,多講“普通話”,積極引進社會上通行的語言,為我所用,少講“工會方言”。而工會自身的專業(yè)語言一旦成熟,也要有意識地向社會積極推廣,使工會語言社會化,豐富社會語言。 其五,培養(yǎng)造就職業(yè)化的工會工作隊伍。工會工作社會化要求有一支社會化的專業(yè)工作隊伍來保證。如果工會工作內容、方式社會化了,而工會工作者本身仍停留在單位化或非社會化狀態(tài),這種社會化也是不穩(wěn)固的,是難以為繼的。目前,一些地方在新建企業(yè)比較集中的地區(qū)探索實行工會工作者職業(yè)化問題,是一個有益的嘗識,應該推廣到其它層次和領域。建立工會工作者人才庫和資格證書制度,逐步實行工會工作者職業(yè)化,一方面可以提高工會工作者的專業(yè)水平和維權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其擺脫對所在單位的人身依附,在黨的領導下依法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增強其敬業(yè)精神和維權勇氣。工會工作者不僅可以來自黨政機關、基層企事業(yè),也可以來自大專院校,既可以定向培養(yǎng),也可以在一線職工中選拔,既可以是勞動模范,也可以是飽學之士、社會賢達。 其六,利用大眾傳媒宣傳職工和工會。宣傳工廠、宣傳工人、宣傳工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工”宣傳,盡管取得了較大成績,但是力度還不夠,潛力還很大。一些職工感到自己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地位下降了,一些工會工作者也或多或少地產生自卑感,原因固然較多,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缺乏對職工群眾和工會工作有組織的宣傳,即報上無名、電視無影、廣播無聲,職工和工會組織社會話語權的喪失,使一些人不知道職工在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中作了哪些貢獻,不知道工會組織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發(fā)揮了哪些作用,特別是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發(fā)展處于關鍵時期,無論是職工還是工會組織都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如果缺乏對職工和工會組織正面的宣傳,難免會引起一些人包括職工本身的疑慮和沮喪。 其七,建立社會性評價指標體系。一旦把工會工作置于社會化的大環(huán)境、大氣候之中,就有必要建立一套相應的社會評價指標體系,來衡量工會工作社會化的程度與水平。這包括:工會組織是如何參與社會事務的,如何處理與社會有關方面的關系,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了哪些作用,社會有關方面是如何看待工會的,是如何評價工會工作的。因此,衡量工會工作水平,既要看黨政的滿意程度,看職工群眾的滿意程度,也要看社會有關方面的滿意程度。 工會工作社會化與群眾化、民主化、法制化,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群眾化指的是工會組織的活動宗旨要堅持為職工群眾服務,代表維護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民主化指的是工會組織的活動原則要體現(xiàn)民主,尊重職工和會員群眾的意愿,體現(xiàn)下一級工會組織的意愿;法制化指的是工會組織的活動方式要體現(xiàn)依法治國精神,堅持依法治會、依法維權,依法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社會化則指的是工會組織的活動領域要面向社會,通過這個舞臺開展工作,與社會實現(xiàn)雙向良性互動,達到參與協(xié)調社會利益關系,進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目標。沒有社會化,很難做到群眾化、民主化,也很難做到法制化,而群眾化、民主化、法制化本身,也是對工會工作社會化的推動和促進。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經(jīng)濟全球化與中國的政治倫理建設
|
經(jīng)濟全球化與中國的政治倫理建設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正在縮小世界各國間的時空距離,出現(xiàn)了所謂“地球村”現(xiàn)象。2001年11月10日,中國“入世”成功,表明中國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已經(jīng)不可逆轉地融進世界體系之中。無疑,在“地球村”內,我們同別國可以開門相望,不僅可以相互學習、....
|
詳細
|
2
|
當前我國集體的轉型及其重大意義
|
當前我國集體的轉型及其重大意義 “集體”這一概念也許不是一個古老的概念,但這并不意味著在這一概念產生之前就沒有現(xiàn)實的集體存在。如果任何集體都是由諸多個體結合成的整體,那么,在人類歷史中,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就存在著各種不同類型的集體。即集體是一個不斷變遷、不斷發(fā)生新舊代替的過程,沒有一成....
|
詳細
|
3
|
江澤民科技倫理思想探析
|
江澤民科技倫理思想探析 馬克思指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認為應該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后意義上的革命力量。”[2]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萍碱I域的革命性變革,....
|
詳細
|
4
|
江澤民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觀的創(chuàng)新
|
江澤民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觀的創(chuàng)新 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這個理論對于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但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江澤民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為指導,根據(jù)新的時代背景和世界潮流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
|
詳細
|
5
|
論應用倫理學研究的重要使命
|
論應用倫理學研究的重要使命 一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加強及其功效性,不僅依賴于它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正確定位,依賴于人們對道德的科學認識,依賴于人們對人我關系、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價值的正確把握,而且還依賴于人們對道德(即“應然”)落實于實際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實有行為(即....
|
詳細
|
6
|
民族特性與德育
|
民族特性與德育 不同的國家因民族特性不同德育也體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從而德育在社會整體發(fā)展中的作用大小也不同。本文主要通過比較德國、日本德育共性來探討民族特性與道德教育的統(tǒng)一性。 一、道德教育中民族特性突出 1.將德育放在首位是德國、日本教育的民族特性之一。德國、日....
|
詳細
|
7
|
道德心理學:儒家與基督教之比較分析
|
道德心理學:儒家與基督教之比較分析 在倫理道德的層面,儒家和基督教對于人類心靈和人格的影響及塑造都是巨大的。近年來中外學術界屢有將這兩者進行比較分析的嘗試。本文想從道德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它們之間的異同(尤其是它們之間的差異),目的是想從中引申出一些對當代情境之中的道德實踐的有益思考。[....
|
詳細
|
8
|
楊朱一派與居勒尼派倫理思想之比較
|
楊朱一派與居勒尼派倫理思想之比較 《列子·楊朱篇》中所闡述的享樂主義,與古希臘居勒尼派早期的快樂主義有某種相似的地方。“且趣當生,奚遑死后”是《楊朱篇》的人生哲學,意即把現(xiàn)實的快樂享受視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和目的;無獨有偶,居勒尼派的始祖阿里斯底波也認為“肉體的快樂大于精神的快樂”[1](....
|
詳細
|
9
|
倫理、道德之別與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徑
|
倫理、道德之別與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徑 中西文化作為人類整體文化具有其一致性,但中西文化在其發(fā)展路徑上確實存有諸多差別。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來說是其元文化的差別,即對意義理解上的價值差別。筆者認為這種價值差別可用兩個概念來表示,即“倫理”與“道德”的差別。以“倫理”....
|
詳細
|
10
|
試論宋王朝德政
|
試論宋王朝德政 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經(jīng)歷了二千三百多年。其中,宋王朝約占七分之一。盡管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在整個宋王朝始終占統(tǒng)治地位。但是,在經(jīng)濟方面自唐代以來商品經(jīng)濟已有了較大程度的發(fā)展;在政治方面處于我國封建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由此,引起了有智之士濃厚的興趣,紛紛把視野投注于這一....
|
詳細
|
129條記錄 1/13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行政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