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畢業(yè)論文查詢

 

請選擇: 請輸入關(guān)鍵字:

 

唐代貶官制度與不平之鳴——試論開明專制下的文人遭遇與心聲

唐代貶官制度與不平之鳴——試論開明專制下的文人遭遇與心聲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專制社會歷史中,唐王朝稱得上是相對開明的時代。其表現(xiàn)有三:一是以君王專制為主導(dǎo)的封建政體。在這種專制政體中,君王擁有至高無上、勿庸置疑的權(quán)力。二是建立了一套較為健全的官僚機構(gòu),這些機構(gòu)在功能上互相協(xié)調(diào)配合,又相互監(jiān)督制約。三是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形成了儒道釋思想文化多元共存、互補的格局,并且對于一切外來文化采取開放、融攝的態(tài)度。盡管在不同階段,這種開明專制發(fā)展并不平衡,程度倚輕倚重,社會或治或亂,然而它在維持唐王朝將近三百年的統(tǒng)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這種開明專制,成就了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并且促進了唐代文學(xué)的空前繁榮。
    在這種開明專制之下,有一個特殊的文人群體,即在參與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貶謫的官員。他們的進退出處、情感心態(tài)似乎正為這種開明專制作了注釋。當(dāng)然貶官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被貶是為了一己的私欲,有的卻是心懷天下。就結(jié)局而言,有的建功立業(yè),得以光照史冊;有的吟詩作賦,在文壇永垂風(fēng)流;有的則并不為人同情,從而被遺忘。貶官的遭遇,除了降職、貶逐前往荒遠之地外,不少人還經(jīng)歷過囹圄之禍。因此他們對于這種專制制度的感受更為深切,心態(tài)更為復(fù)雜,他們的詩賦作品中蘊涵的文化信息也更為豐富。本文擬對此加以探討,以就正于同道。
    一、唐代之開明專制
    對比前朝而言,唐代的官制與法制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唐朝實行的是集體宰相制度,宰相通常由數(shù)人乃至十余人擔(dān)任,史稱“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央政府權(quán)力機構(gòu)的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總攬行政,相互配合,同時也相互制約。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1](第13頁)又說:“中書、門下,機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實重。詔敕如有不穩(wěn)便,皆須執(zhí)論!盵1](第14頁)可知這種三省協(xié)調(diào)、平章執(zhí)政的制度,乃是出于一種居心周密的政治安排。三省之外,又設(shè)御史臺(一度改稱憲臺、肅政臺)作為中央監(jiān)察機構(gòu),專門負責(zé)對官員的監(jiān)督、列舉、彈劾。又設(shè)大理寺,掌管審訊、監(jiān)獄方面的事項。另外,在尚書省設(shè)有刑部,掌管朝廷刑法律令。唐代廣義刑法之書有四,分別稱為律、令、格、式,“律以定刑正罪,令以設(shè)范定制,格以禁違正邪,式以軌物程事”[2](第1837頁)。觸犯刑法,構(gòu)成犯罪的,“一斷以律”[3](第1407頁)。所以就形式而言,唐代法制比較健全。政治清平之世,官員一般也能依法判案。
    初唐時期,作為一代英明之主的李世民居心仁慈,對于死刑犯的處理尤其慎重。他曾經(jīng)對身邊侍臣說:“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wù)在寬簡”,還時刻警惕司法官員“利在殺人,危人自達,以釣聲譽”[1](第238頁)。史載唐初“盡削大業(yè)所用煩峻之法,……,務(wù)在寬簡,取便于時”[2](第2134頁)。到貞觀四年時,天下已是大治,全國判決死刑犯僅29人,“幾致刑措”[1](第239頁)。當(dāng)時遇到涉及朝廷官員的重大案件,要由刑部、御史臺、大理寺三司會審,其用心也是為了秉公執(zhí)法,防止誤判釀成錯案冤獄。
    這種開明專制容易給人造成理想化的幻覺。事實上,如此政體之下的種種開明言論及措施只是對于君王專制獨裁的補充。所以在它的內(nèi)里,隱藏著兩種深刻而又嚴重的危機。一是君主本人的喜怒好惡造成執(zhí)法的錯誤,當(dāng)此之時在體制之內(nèi)缺乏任何制約的力量。二是由于最高統(tǒng)治者的更替,前朝的開明舉措隨時可能被削弱甚至取消。貞觀五年大理丞張?zhí)N古在太宗李世民盛怒之下被殺,是前一種危機的表現(xiàn)。張?zhí)N古作為朝廷法官,他將李世民的話私下泄露,又與犯人博戲,雖有罪錯,但未至極刑。太宗一時盛怒,將張?zhí)N古斬于東市。事后李世民雖然表示追悔,但是人死已經(jīng)不可復(fù)生了。[1](第240頁)至武則天主宰朝政時,重用酷吏,肆其淫威,士大夫人人自危。據(jù)載:當(dāng)時朝臣多遭不測,乃至族誅,故入朝之時,必與家人訣別,說:“不知重相見不?”[2](第4838頁)  如此混亂局面,則是后一種危機的證明。
    其實武則天執(zhí)掌政權(quán)之初,也是想要廣收人望,遵守前朝制度的。后來則轉(zhuǎn)變?yōu)閷嵭袊佬叹ǎ坝酝铺煜,漸引酷吏,務(wù)令深文,以案刑獄”[2](第2143頁)。據(jù)載:武則天還曾經(jīng)派遣專使去外地審獄斷案,“單車奉使,推鞫既定,法家依斷,不令重推;或臨時專決,不復(fù)聞奏”[4](第6471頁)。為此御史中臣、知大夫事李嗣真上疏曰:“況以九品之官專命推覆,操殺生之柄,竊人主之威。案覆既不在秋官,省審復(fù)不由門下,國之利器,輕以假人,恐為社稷之禍。”[4]  (第6471頁)  可見前朝的一切開明措施,此時已經(jīng)廢棄殆盡,正常制度亦遭破壞,以至于由武則天特派的官員一人獨斷專殺了。其中最為酷烈者,要數(shù)長壽年間派遣使者誅殺六道流人一案。當(dāng)時只因有人告發(fā)說嶺表流人中有“陰謀逆者”,便分遣使者前往各地殺害流人總計數(shù)千人,其恐怖的景象不難想見!杜f唐書》列傳記載當(dāng)時之酷吏,有來俊臣、周興等11人!爸凶谏颀堅耆,嘗列舉當(dāng)時酷吏已死者及未死者,加以懲處,凡二十七人!硕呷耍w當(dāng)時為虐最甚者,其余尚難悉數(shù)。”[10](第142頁)  這些酷吏乘著專制暴虐的威風(fēng),肆意招集告密,羅織罪名,陷害良善,枉殺無辜,罹難受害者不可勝計。所以《舊唐書·刑法志》說:“垂拱已來身死破家者,皆是枉濫!
    唐玄宗李隆基奪取政權(quán)后,撥亂反正,朝廷多次修改律令,又制定了《唐六典》,其時天下太平無事長達數(shù)十年,出現(xiàn)了史家所稱譽的“開元之治”。治亂盛衰之機,在于玄宗本人的腐化,而導(dǎo)致李林甫的專權(quán)。李林甫為人口蜜腹劍,為了耽寵固權(quán),“復(fù)起大獄以誣陷所殺數(shù)十百人,如韋堅、李邕等皆一時名臣,天下冤之”[3](第1415頁)。
    安史之亂后,天下綱紀崩壞,朝政混亂萬狀,逶迤以至貞元、元和年間。永貞革新是當(dāng)時一批志在刷新政治、除弊圖強的年輕士大夫的可貴嘗試,然而它很快便歸于失敗。憲宗即位,朝局大變。史稱“憲宗英武,視肅、代、德三宗稍勝,故元和之治,陵駕中唐”[11](第335頁),又稱憲宗“用刑喜寬仁”[13](第1417頁)。但看他對于王叔文集團態(tài)度之嚴厲,以至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正顯現(xiàn)了這位專制君主性格氣度的褊狹與刻薄。
    縱覽唐代近三百年的歷史,大抵明暗相間,開明理知與專制暴行相伴而生,兩種勢力消長交替,最后則釀成持久嚴重的社會大動亂,并導(dǎo)致唐王朝的完全崩潰。唐代的文人,便在這種境遇中生存。唐代的貶官制度,也就構(gòu)成了這種政治文化生態(tài)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唐代之貶官制度
    唐代的貶官制度,是在上述封建專制政治的運作中展開的。一般地說,朝廷政治清平時,對于貶官的處理則較為寬松而稍具理性;朝廷斗爭愈劇烈,對于貶官的措施愈嚴厲。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得到證明。
    一、初貶時之情事。在唐玄宗開元以前,一般遭貶謫的官員大約還有幾天到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作出發(fā)前的準備。《唐會要》卷四一載:
  長壽三年五月三日敕,貶降官并令于朝堂謝,仍容三五日裝束。
  (開元)十年六月十二日敕,自今以后準格及敕應(yīng)合決杖人。若有便流移左貶之色,決訖許一月內(nèi)將息,然后發(fā)遣,其緣惡逆指斥乘輿者,臨時發(fā)遣。
    天寶五載,李林甫加速在朝官中制造冤案以迫害異已,這時對于貶官的態(tài)度便立即變得嚴酷起來:
    天寶五載七月六日敕,應(yīng)流貶之人,皆負譴罪,如聞在路多作逗留,郡縣阿容許其停滯。自今以后,左降官量情狀稍重者,日馳十驛以上赴任。[5](第735頁)
    尚永亮教授有云:“自天寶五載敕文之后,貶官從詔令下達之日起,無不倉促就道,而所犯事大者,更為吏役驅(qū)遣,有所羈囚。戎昱《送辰州鄭使君》謂:‘驚魂隨驛吏,冒暑向炎方’。張籍《傷歌行》描寫楊憑貶臨賀尉的情形是:‘黃門詔下促收捕,京兆尹系御史府。出門無復(fù)部曲隨,親戚相逢不容語。辭成謫尉南海州,受命不得須臾留。身著青衫騎惡馬,中門之外無送者。郵夫防吏急喧驅(qū),往往驚墮馬蹄下!@是何等嚴苛酷烈、令人心驚動魄的一幕!”[12](第    頁)  至此,貶謫已是赤裸裸的人身迫害。
    二、到貶謫地后的待遇。
    貶官皆是負罪之人。在朝廷的文書中,經(jīng)常將貶官(左降官)與流人相提并論。一直到長慶年間,朝廷才申明貶官與流人的區(qū)別:貶則降秩,流為擯死。也就是說,貶官是行政降級的懲罰,流人則是刑法量罪的判決。這也從反面說明,貶官與流人差別不明,容易混淆。而且,貶官多被遣往江湘、嶺南等僻遠窮苦之地。張說在武后長安三年因直言觸怒權(quán)貴被貶嶺表!杜f唐書·張說傳》載:“(張說)坐忤旨配流欽州,在嶺外歲余!睔J州在今廣西。張說在其《端州別高六戩》詩中描述邊地自然環(huán)境之惡劣:“南海風(fēng)潮壯,西江瘴癘多!庇滞醪g天寶七年被貶龍標尉,龍標即敘州譚陽郡郭下縣(今湖南黔陽縣),《元和郡縣志》引《荊州記》云:“溪山阻絕,非人跡所能履!笨梢娰H官在地域安置上也和流人差不多了。貶官的待遇,由此也可以大體想見。
    具體說來,貶官的日常行動往往受到限制,不得擅自離開貶謫之地!短茣肪硭囊惠d:
    (左降官)至任日,不得別攝余州縣官,亦不得通計前后勞考。
    元和十二年四月敕,應(yīng)左降官、流人、不得補職,及留連宴賞,如擅離州縣,具名聞奏。
    當(dāng)政治斗爭酷烈時,貶官的生命則可能受到威脅。如以下的事例——
  (天寶六載)春,正月,辛巳。李邕、裴敦復(fù)皆杖死。……林甫又奏分遣御史即貶所賜皇甫惟明、韋堅兄弟等死。羅希奭(殿中侍御史,為李林甫之爪牙)自青州如嶺南,所過殺遷謫者,郡縣惶駭。排馬牒至宜春,李適之(左相,貶宜春太守)憂懼,仰藥自殺。至江華,王琚(曾任戶部尚書,貶江華司馬)仰藥不死,聞希奭已至,即自縊。[4](第6875頁)
  (永貞元年)八月,壬寅,貶王亻丕開州司馬,王叔文渝州司戶。(王)亻丕尋病死貶所。明年,賜(王)叔文死。[4](第7619頁)
    與人身遭受限制、生命時遇威脅相交織的是人格的羞辱、精神的壓迫,遭摒棄、被剝奪的感覺難以撫平,理想抱負更無從談起。劉長卿《初貶南巴之鄱陽,題李嘉佑江亭》詩云:“地遠明君棄,天高酷吏欺”,正是這種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
    三、受貶官員的結(jié)局。貶官的前途難以捉摸,有的被貶謫至死,有的可能量移(酌情移近安置,或改任其它官職),也有的后來又回到朝廷,重新活躍于政治舞臺。
    被貶謫至死的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貶官任上被賜死的,如前述王叔文被賜死。又如楊炎,《舊唐書》本傳稱其文“風(fēng)骨俊峙,文藻雄麗”!杜f唐書·德宗上》載其遭遇:“(建中二年)冬十月乙酉,尚書左仆射楊炎貶崖州司馬,尋賜死!绷硪环N則是在壓抑憤懣的境況中死于貶所,如中唐著名文士劉賁。他因上疏痛陳宦官秉政之弊,力請澄清政治而遭到宦官的嫉恨,貶為柳州司戶而卒。李商隱《哭劉司戶二首》中云:“已為秦逐客,復(fù)為楚冤魂”、“并將添恨淚,一灑問乾坤”!當(dāng)時朝政之昏暗、文人之無奈,殆可想見。
    量移改遷如韓愈、白居易之例。韓愈曾被貶連州陽山令,他在《赴江陵途中寄贈三學(xué)士》詩中回憶當(dāng)年受貶離京的情景道:“中使臨門遣,頃刻不得留。病妹臥床褥,公知隔明幽。悲啼乞就別,百請不頷頭,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慚羞。亻黽亻免不回顧,行行詣連州。朝為青云士,暮作白首囚!”到連州的第三年,韓愈改任江陵法曹參軍。他在《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中道:“州家申名使家抑,坎坷只得移荊蠻”、“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雖然未能回到長安,韓愈仍不滿意,但他卻可以用“一年明月今宵多……有酒不飲奈明何”來自慰了。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三年后,因得到朝中宰相崔群的幫助,升任忠州剌史。忠州當(dāng)時只是一個荒僻的下郡,也是安置貶官的地方。所以白居易在《重贈李大夫》中說:“流落多年應(yīng)是命,量移遠郡未成官。”按唐制,量移應(yīng)在貶官到任經(jīng)五考滿后!短茣肪硭囊惠d:“其年(元和十二年)七月敕,自今以后,左降官及責(zé)授正員官等,并從到任后經(jīng)五考滿,許量移!钡羌词狗ǘl文也常常在政治斗爭中失效,如《新唐書》卷七十八載淮陽壯王道玄的六世孫李漢“坐宗閔黨,出為汾州刺史,宗閔再逐,改州司馬。詔有司不二十年不得用,然不數(shù)歲徙絳州長史”。而王叔文之黨則沒有那么幸運,《舊唐書·憲宗紀上》載憲宗曾下詔曰:“左降官韋執(zhí)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等八人,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貶官得以重返京城,再度活躍于政治舞臺,也主要是由于朝廷政局的改變,或因新皇帝的即位,或因黨爭易幟,而得到朝中權(quán)勢援引的結(jié)果。順宗、憲宗即位后,都曾降詔召回貶謫的官員。而憲宗暴卒、穆宗即位后,元稹、白居易因抵牾權(quán)貴而遭貶謫的生活便告結(jié)束。因此唐代貶官制度,實為其君主專制制度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三、唐代文人遭貶謫原因分析
    唐代文人遭到貶謫的原因紛繁多端,就其用心而言,不外乎兩類:一是緣于私心私情而受懲罰者,二是追求公理公正而遭迫害者。
    緣于私心私情者中,有的是因為徇財贖貨、貪贓枉法。比如中唐吳武陵能詩善文,他后來任韶州刺史,“贓罪狼藉,……。尋貶潘州司戶,卒”[9](第1185頁)  。緣于私心者中,還有的是依附權(quán)貴因為后臺失勢受到牽累而被貶,比如武后朝宮廷詩人宋之問、沈亻全期諂附寵臣張易之,在張易之被殺后宋之問貶瀧州參軍,沈亻全期貶臺州參軍。這種情況,在此置而不論。
    追求公理公正者中,又可以分為幾種情況:一種是同情百姓疾苦、為民請命的;二是立朝剛直不阿、反對宦官亂政的;三是追求政治改良、觸怒舊派權(quán)貴的;四是個性耿介、不肯茍媚取容的。
    同情百姓、為民請命之例,如韓愈被貶陽山令。韓愈當(dāng)時在朝任監(jiān)察御史,因京郊一帶遭遇旱災(zāi),百姓困苦不堪,而有司征求愈急,韓愈便上疏請求寬免災(zāi)民田租,招致當(dāng)權(quán)者的厭惡被貶連州陽山。他后來回憶當(dāng)時的情景說:
    是年京師旱,田畝少所收!瓊髀勯偫镩g,赤子棄渠溝。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我時出衢路,餓者何其稠,親逢道死者,佇立久咿嗄。歸舍不能食,有如魚掛鉤。適會除御史,誠得得言秋。拜疏移  合  門,為忠寧自謀!……謂言即施設(shè),乃反遷炎州。[6](第3768頁)        
    立朝剛直、反對宦官亂政,如元稹元和五年受貶之例。元稹時任東臺監(jiān)察御史,因彈奏貪官而觸怒宦官,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資治通鑒》卷二三八載云:
    河南尹房式有不法事,東臺監(jiān)察御史元稹奏攝之,擅令停務(wù);朝廷以為不可,罰一季俸,召還西京。至敷水驛,有內(nèi)侍后至,破驛門呼罵而入,以馬鞭擊(元)稹傷面;上復(fù)引(元)稹前過,貶江陵士曹。
    盡管翰林學(xué)士李絳、崔群以及白居易等人紛紛進言,指出無稹并無罪錯,但是憲宗明顯袒護宦官,元稹只能負氣踏上謫官之途。
    追求政治改良、觸怒舊派權(quán)貴,則有柳宗元、劉禹錫長期貶逐之例。永貞革新本來是受到順宗支持的一場體制內(nèi)的改良運動。史家對此有評論說:
    順宗在位,僅及七月,然甫繼大祚,即禁宮市之?dāng)_民、五坊小兒之橫暴,及鹽鐵使之月進,又出教坊女伎六百還其家,追左降官陸贄、鄭余慶、韓皋、陽城還京師,起姜公輔為刺史。德宗秕政、廓然一清。[11](第332頁)
    然而這場體制內(nèi)的改良卻因為順宗的去世而夭折。新上臺的憲宗加緊迫害革新派,將之變?yōu)橐粓鰴?quán)力爭奪。他多次降旨,王叔文被賜死,柳宗元、劉禹錫等人一貶再貶。最后,柳宗元死于貶所,而劉禹錫被貶謫的時間長達23年之久,這表明封建專制之下權(quán)力斗爭的殘酷。
    文人稟性耿介、不肯茍媚取容而得罪,則有劉長卿、顧況遭貶之例。《唐才子傳》記載說,劉長卿“性剛多忤權(quán)門,故兩遭遷斥,人悉冤之”。顧況性格詼諧,不拘小節(jié),曾經(jīng)寫詩嘲誚權(quán)貴,被貶饒州司戶參軍。這些都是文士堅持獨立的人格而遭迫害的例證。
    還有一類因公致禍、被誣以它事而受貶謫者。這種情況下,受迫害的一方常常是百口莫辯,而歷史也可能由此留下疑點。《舊唐書》本傳說,高宗末年駱賓王“為長安主薄,坐贓左遷臨海丞”。而《新唐書》本傳說,駱賓王是因為“數(shù)上疏言事,下除臨海丞”。駱賓王究竟是因貪贓還是上疏言事而招致禍患呢?從他的《獄中書情通簡知已》詩中所云“三緘慎禍胎”、“絕縑非易辨”等句來看,大致是上疏言事之后便被誣以貪贓之罪的。在封建時代的官場斗爭中,邪惡的一方編造謊言,加害于人,其手段之卑劣、用心之歹毒,文人面對誣陷的無奈與可憐,從一個側(cè)面暴露了專制主義的本質(zhì)。
    四、貶謫文人的不平之鳴
    無論是何種原因遭受貶謫,由之造成的生命的苦悶都是巨大的,在身心飽受煎熬的貶謫歲月里,文士們的心靈世界往往更加敏感、豐富,發(fā)諸吟詠,著為篇章,造就了有唐一代大量的優(yōu)秀貶謫文學(xué)作品。
    從特定意義上說,貶謫文學(xué)是唐代士人人格的一面鏡子。它形象地再現(xiàn)了封建專制之下士大夫人格的獨立、尊嚴以及堅韌弘毅的品質(zhì),顯示了在龐大封建專制政體之下人性良知怎樣受壓抑、被扭曲、消解于無形,而又生生不息地活躍于民族的血脈之中。
    從貶謫文人的自我表白中,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們舍身報國、耿介高潔的志氣與忠直弘毅的品節(jié)。如下面的詩句:
    少小尚奇?zhèn)ィ缴惚!聵I(yè)窺皋稷,文章蔑曹謝。
                                              韓愈《縣齋有懷》
    昔賢多使氣,憂國不謀身。目覽千載事,心交上古人。
              &

唐代貶官制度與不平之鳴——試論開明專制下的文人遭遇與心聲nbsp;                             劉禹錫《學(xué)阮公體三首》
    我有鄙介性,好剛不好柔。勿輕直折劍,猶勝曲金鉤。
                                                白居易《折劍頭詩》
    當(dāng)他們遭到非公正的貶謫時,這種光明磊落、剛直不阿的公心正念則出為一股夭矯不屈之氣,發(fā)為不平之鳴。如下列的詩句。
    空中一鷙鳥,河間雙白鷗。飄飖搏擊便,容易往來游!鞕C近人事,獨立萬端憂。
                                                        杜甫《獨立》
    獨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得罪風(fēng)霜苦,全生天地仁。
                                                        劉長卿《負謫后登干越亭作》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劉禹錫《九日登高》
    貶謫期間的文人,增加了接近人民、體察社會生活的機會,加上他們素來的兼濟之志、事功之心,使得他們能更加真切地關(guān)注朝政、體恤民瘼。如杜甫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期間,寫作了彪炳史冊的“三吏”、“三別”。韓愈被貶潮州時,有《宿曾江口示孫湘二首》記述水患中的三江百姓的苦難。元稹在同州時,遭到當(dāng)?shù)睾禐?zāi),曾經(jīng)作詩歸罪于自己,詩中問道:“臣稹茍有罪,胡不災(zāi)我身?胡為旱一州,禍此千萬人?”他又聯(lián)想到百姓的遭遇,問道:“團團囹圄中,無乃冤不申?擾擾食廩內(nèi),無乃奸有因?軋軋輸送車,無乃使不倫?遙遙負擔(dān)卒,無乃役不均?”“村胥與里吏,無乃求取繁?”(《旱災(zāi)自咎,貽七縣宰同州時》)這種關(guān)懷,無疑體現(xiàn)了封建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zé)任感。
    但是,長期的貶謫生涯,封建專制的冷酷與世俗折磨,常常會軟化乃至消蝕文人本有的剛正之氣。使他們不得不卷藏起積極用世的抱負,或以文辭著作來舒展懷抱,或以自然山水來抒發(fā)憂思。以文章歌詩的著作為排遣者,如柳宗元有云:
    賢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貴于后,古之著書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務(wù)此。[7](第484頁)
    劉禹錫亦嘗自敘云:
    及謫于沅、湘間,為江山風(fēng)物之所蕩,往往指事成歌詩,或讀書有所感,輒立評議。窮愁著書,古儒者之大同,非高冠長劍者之比耳。[8](第182頁)
    以自然山水為寄寓者,如王昌齡《龍標野宴》詩云:
    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又如柳宗元《游南亭夜還敘志》詩云:
    神明固浩浩,眾口徒嗷嗷。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                                                  
    白居易的《讀謝靈運詩》表述得更透徹,詩云:
    壯志郁不用,須有所泄處。泄為山水詩,逸韻諧奇趣。大必籠天海,細不遺草樹。豈惟玩景物  ,亦欲  慮心素。
    所謂“窮愁著書”、“泄為山水詩”,都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不平之鳴”。
    貶謫士人仕途遭受挫折,對宦海浮沉、世態(tài)炎涼也得到了更深刻的認識,普遍地表現(xiàn)出對宦途的失望與無奈。但是,從不同的貶謫文人那里,我們也看到了在不同的人生哲學(xué)和人格的指引下他們不同的人生選擇。
    柳宗元在任永州司馬時,曾一度心灰意冷地對友人說:“凡人之黜棄,皆望望思得效用,而宗元獨以無有是念。自以罪大不可解,才質(zhì)無所入,茍焉以敘憂慄為幸,敢有他志?”[7](第489頁)然而觀其在永州期間創(chuàng)作的諸多寓言小品,如《罵尸蟲文》痛斥“淫諛諂誣”的小人如尸蟲般可恨,《斬曲幾文》中大聲疾呼“諂諛宜惕,正直宜宣”等,諷刺犀利,感情充沛?梢娖鋲阂窒碌亩分尽T诹萑紊,柳宗元也沒有因為被移至窮僻之地而徹底絕望,而是在當(dāng)?shù)乩^續(xù)推行改革!杜f唐書》本傳載其到任后即革除典賣男女的弊俗,受到鄉(xiāng)人的歡迎,又與百姓一起整治環(huán)境、移風(fēng)易俗,做了不少工作。柳宗元于四十七歲卒于柳州后,當(dāng)?shù)匕傩諡橹㈧艏o念。
    與柳宗元堪為對照的是白居易,在其后期人生態(tài)度一轉(zhuǎn)為隨緣任運、出入佛老。前引《讀謝靈運詩》作于他在江州任上。他在貶謫忠州時,也曾有詩云:
    諫諍知無補,遷移分所當(dāng)。不堪匡圣主,只合事空王!e吟四句偈,靜對一爐香。身同老丘井,心空是道場。(《郡齋暇憶廬山草堂多敘風(fēng)貶官以來出處之意》  )                                                            
    后期又有《不如來飲酒七首》詩云:
    莫入紅塵老,令人心力勞。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又如《自覺二首》其二云:
    誓以智慧水,永洗煩惱塵。
    與白氏前期慷慨諫詞,不避禍害的詩作相比,真令人生恍若隔世之感。至于元稹后期交結(jié)宦官以為援引,則更是附和世俗、隨波逐流的典型例證了。
    唐代初期的貶官制度,尚有著維護皇權(quán)、遏制腐敗、整肅吏治的綜合功能,籠罩著一層開明的光環(huán)。中后期則逐漸蛻化,成為了專制勢力打擊正直、迫害異己的手段。尚永亮教授曾經(jīng)指出:“由于在封建社會中,任何政治上的寬松都是有限度的,在所謂的開明背后,時時閃動著千余年來一以貫之的嚴酷的專制巨影!盵12](第      頁)這于是便造成了多重的傷害。首先,它直接地傷害了被貶官員自身及其家庭,給他們的身體與心理造成深重的不幸。其次,它嚴重地損壞了唐代的政體。君主專斷、寵臣弄權(quán)導(dǎo)致的失誤使得士大夫普遍喪失希望,其負面效應(yīng)更造成廣泛的吏治腐敗,并最終釀成唐王朝的崩潰。最后,它所堆積的冤錯案例成為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組成部分,其中深蘊的悲愴、凄涼的氣質(zhì),積淀為民族的悲劇性的文化心理,從而對于民族精神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注】
    [1]  魏征等。貞觀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3]  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4]  司馬光等。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
    [5]  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
    [6]  曹寅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7]  柳宗元。柳河?xùn)|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8]  劉禹錫。劉禹錫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9]  計有功。唐詩紀事校箋。王仲鏞校箋。成都:巴蜀書社,1989。
    [10]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1]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
    [12]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xué)考論。臺灣:臺灣文律出版社,1993。
                (作者系武漢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學(xué)院教授、研究生)
 

     

作者:李中華 唐磊 [2001-7-5 20:26:19]
李中華 唐磊 [2001-7-5 20:26:19]  



 

文章標題 相關(guān)內(nèi)容  

1

北方文學(xué)”的宏觀價值與基本功能 北方文學(xué)”的宏觀價值與基本功能對中國北方民族王朝文學(xué)的研究的意義,不只是針對特殊時代、特定區(qū)域文學(xué)研究的盲點和弱點,有填補空白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將有力地推進我們對中國文學(xué)和中國文化的整體性的認識,推進對這種整體性的構(gòu)成和形成的認識。因為對北方民族政權(quán)下的文學(xué)研究,牽涉著兩千多年以來.... 詳細

2

臺灣古典文學(xué)中的女性文學(xué)研究 臺灣古典文學(xué)中的女性文學(xué)研究 女性文學(xué)研究本是一種西方的文學(xué)批評觀念,它產(chǎn)生于80年代末的歐美。以美國的格蕾·格林和英國的科拉·卡普蘭為代表的一批學(xué)者,企圖“改寫所有由男性文化體系衍生出來的種種規(guī)范、典律”,“揭開久經(jīng)壓抑、掩藏的軀體、無意識以及文化、語言中的深層欲望”;其分析.... 詳細

3

中國古典詩詞的分形論解讀 中國古典詩詞的分形論解讀渾沌和分形于20世紀70年代被科學(xué)界發(fā)現(xiàn)以后,在西方發(fā)達國家迅速引起一批詩人、文學(xué)家、藝術(shù)家的響應(yīng)和跟進,他們熱烈地談?wù)摗皽嗐缂て鸬乃囆g(shù)”,欣賞“分形的美麗”,急匆匆地跑向?qū)懽峙_或油畫布,創(chuàng)作出表現(xiàn)渾沌或分形韻味的文藝作品,并把渾沌與分形作為一種文化隱喻引入文藝理.... 詳細

4

文學(xué)的疆域 文學(xué)的疆域一、疆域化文學(xué)透視
  文學(xué)疆域的形成是一個復(fù)雜而漫長的過程。從現(xiàn)象上看,它既是文學(xué)史家和文學(xué)人偏就之輝煌,也是文學(xué)“圍城”中人自保而又自縛的現(xiàn)象,而更深層的原因則是人類肇自遠古的無可奈何——分工與私有。分工與私有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即人類文明的連體機制。文學(xué)的疆域化既....
詳細

5

《姑妄言》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述評 《姑妄言》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述評姑妄言》是遼東人曹去晶創(chuàng)作于清代雍正初年的長篇章回小說,但從未見于文獻記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其殘抄本在上海一露鴻爪。六十年代,全抄本在前蘇聯(lián)被發(fā)現(xiàn),但國內(nèi)學(xué)者尚無法看到。九十年代《姑妄言》全刊本在臺灣面世,一面世即引起學(xué)界轟動!豆猛浴沸问姜毺兀瑑(nèi)容豐富詳瞻.... 詳細

6

世間兩部金瓶梅 世間兩部金瓶梅

這種態(tài)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歐美漢學(xué)界對《金瓶梅》兩個版本的評價:自從哈佛大學(xué)東亞系教授韓南在一九六○年代發(fā)表的力作《金瓶梅版本考》中推斷《金瓶梅》繡像本是出于商業(yè)目的而從詞話本簡化的版本以來,時至今日,很多美國學(xué)者仍然認為詞話本在藝術(shù)價值上較繡像本為優(yōu)。普林斯頓大學(xué)的....

詳細

7

論章回小說中的人格悲劇 論章回小說中的人格悲劇明清章回小說中,尤其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這幾部在中國小說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章回小說巨著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那就是以悲劇作為其最終結(jié)局。無論是《三國演義》中“白帝城先主托孤”、“孔明秋風(fēng)五丈原”(注:本文所引《三國演義》原文,均.... 詳細

8

補《全宋詩》34首 補《全宋詩》34首《全宋詩》的編纂,乃一世之工程,其所取得的成就,已得到學(xué)術(shù)界的廣泛認可,可以斷言,在今后的歲月中,她必將澤惠更多的學(xué)人。然正因其工程浩大,遂難免掛漏之失。自其陸續(xù)問世以來,已有不少學(xué)者本著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本著對她的推崇愛護之心,不憚翻檢之勞,紛紛進行補直拾遺的工作,庶幾.... 詳細

9

元雜劇的“賓白”與“表白” 元雜劇的“賓白”與“表白”一
  眾所周知,元雜劇中有所謂“賓白”。然而,就現(xiàn)存元代戲曲劇本來看,南戲提示說白用“白”,雜劇一般用“云”,少數(shù)用“白”。惟《元刊雜劇三十種》有兩處出現(xiàn)“賓”字,一處在《氣英布》第一折:
  (正末)云:小校那里!如今那漢過來,持刀斧手便與我殺了....
詳細

10

杜甫、嚴武“睚眥”考辨 杜甫、嚴武“睚眥”考辨杜甫一生有不少朋友,嚴武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他們是世交,往來時間很長,都愛好做詩,酬唱較多,又曾同朝為官,相知也深。尤其是杜甫居成都期間,嚴武在生活上曾給杜甫以切實的幫助,杜甫也曾應(yīng)邀入幕,二人關(guān)系空前密切。但是,他們畢竟在地位、性情上都有很大差異,關(guān)系也不見得像有些.... 詳細
164條記錄 1/17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文史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