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及藝術價值在魯迅文學作品的體現(xiàn)
【關鍵詞】魯迅;文學作品;審美觀照;情感;價值 【摘要】魯迅以其智者的痛苦,描繪舊時代的畫面,作者對時代的把握,對人性的理解,多數(shù)是以悲劇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現(xiàn),審美情感深刻豐富,審美價值潛在隱蔽,卻往往更執(zhí)著、更強烈。對魯迅的文學作品進行審美觀照,是作品本身的客觀要求,也是理解學習作家作品的必然選擇。 魯迅的作品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研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建國以來,雖然幾經(jīng)課改和選編爭議,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仍然占據(jù)首要位置,無論是選用的數(shù)量,還是在教學中所占的份量都是古今中外任何作家都無法相比的。但魯迅作品的教與學長期以來存在著一個難題,就是教師與學生對魯迅作品缺乏興趣,整體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考試而學習;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授課,按照既有的程式組織教學。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教育者對魯迅及其作品的認識和理解問題。魯迅的作品沒有激起教師的興趣,教師必然不能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學生,加之魯迅作品的“深奧晦澀”,學生不免有畏難的心理。中學語文教材選編的魯迅作品,其中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占一半以上,因此,筆者試圖從魯迅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入手,從情感和審美的角度,分析魯迅文學作品的審美傾向和審美教育的問題。 一、魯迅文學作品的審美分析 魯迅是“五四”前夜走上中國文化舞臺的主將,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最清醒的偉大現(xiàn)實主義作家。由于時代的原因,由于魯迅思想的深邃性,革命的徹底性和斗爭的堅定性,以及教育者認識的局限性和傳統(tǒng)習慣的束縛,使得魯迅文學作品的教學,一直側重政治思想和階級立場的層面,而忽略其作品特有的人文思想和審美價值。筆者認為:魯迅的文學作品不僅具有很深的認識價值和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飽含著特殊的審美情趣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只是魯迅的審美視角和表現(xiàn)美的方式與眾不同,需要研究者、教育者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審美觀照和總體把握。如果只注重魯迅文學作品的思想性和革命性,必然有損于其作品的美學價值和藝術教育作用,影響學生對魯迅文學作品的學習興趣和教學目標的整體架構。 “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這是1940年毛澤東同志對魯迅的評價。由于我國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對文化工作者的希望和要求.當時對作家作品的評價,首要的標準是政治思想和對革命斗爭的作用,而不是用審美的眼光觀照哪怕是優(yōu)美如畫的的小說和詩歌,但這并不能抹殺作品本身蘊涵的審美價值。“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的文學作品表現(xiàn)美的方式也同樣具有硬骨頭的特點。 1. 審美表現(xiàn)的反向性 文學作品都具有審美價值,作者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典型環(huán)境的描寫和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表達對現(xiàn)實的理解和對未來的理想追求。但是,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表現(xiàn)美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作家對現(xiàn)實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有的作品通過正面的描繪或歌頌表現(xiàn)對美好生活的想往。如: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等;有的作品則通過揭露生活中的“丑”,從反面表達作者的審美理想。如:果戈理的《死魂靈》、李寶嘉的《官場現(xiàn)形記》等。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作品多數(shù)屬于后者。魯迅是我國現(xiàn)代最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具有鉤魂涉魄的目光,善于挖掘生活中的“陰暗面”、并能夠對違反常規(guī)的素材進行集中、概括,在諷刺、批判中表現(xiàn)正面的理想。作品中體現(xiàn)的是審美的負價值。 魯迅的《吶喊》收錄14篇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于1918—1922年。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復雜的社會矛盾,對舊中國舊制度及陳腐的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通過否定和批判,表現(xiàn)了作者希望社會變革的理想和追求。同樣,《彷徨》收錄的11篇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于1924—1926年,作品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nóng)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這些作品,很少具有正面典型的塑造及和諧、閑雅、優(yōu)美的生活圖景。如:選自《吶喊》的《孔乙已》,塑造了封建社會沒落知識分子孔乙已的典型形象,他窮困、潦倒、迂腐而麻木,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最終成為可憐又可笑的滑稽形象。作者是通過抨擊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和譴責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中,表達對理想社會制度的追求。同樣,《阿Q正傳》中塑造的自欺欺人的“阿Q”形象,也同樣是扭曲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造就的“可憐蟲”形象。作者通過對阿Q的否定,從反面表達了審美理想和審美價值。魯迅是將自己的審美情感熔鑄于對現(xiàn)實的否定和對封建社會的揭露中。美學價值深置于作品的底層,飽含在揭露“丑”的無奈中。 2. 審美情感的深刻性 美的事物不僅具有表現(xiàn)積極向上、不屈不撓精神的內(nèi)容,而且要具有適宜的感性形式,并且這種形式一般是鮮明的、宜人的。魯迅文學作品中美的精神、美的內(nèi)容,往往重于美的形式,更多的體現(xiàn)在思想、認識和道德方面的積極力量和斗爭氣概,與通過形式美打動人,吸引人的其它文學藝術表現(xiàn)美的方式有所不同。這是魯迅文學作品審美情感的深刻性和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魯迅的小說《藥》,寫于1919年,其中的系列環(huán)境描寫:從“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的陰冷,到“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的一點微弱的希望;從 “而且路上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的一點亮光到“太陽也出來了”,光明就在眼前的發(fā)展變化。沒有燈紅酒綠、姹紫嫣紅的明麗與熱烈,作者的情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沒有外在形式的吸引,卻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需要讀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體會,分析、理解。魯迅文學作品審美情感的深刻性是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相統(tǒng)一的?此齐S意,但情在深處,愛在恨中。寫作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是其他同類作品無法企及的。《藥》以環(huán)境描寫為載體,穿插于全文,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讀者透過環(huán)境的凄涼可以感受到魯迅先生對當時中國的愛之深,痛之切;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表達出作者的內(nèi)心深層,因時代背景而不能點明的理想寄托。魯迅的美學思想是革命功利主義的,魯迅是將他的美感、理智感與道德感統(tǒng)一在起來,達到思想美與藝術美、表象美與深層美的有機結合。 3. 審美價值的潛在性 魯迅生活在20世紀初黑暗的舊中國,時代的原因,使其著作具有特殊性,即使是文學作品,也多半是批判、揭露和諷刺之作。他發(fā)出的多是無可奈何而又不甘寂寞的“吶喊”。時常在“旁徨”中探索,在苦悶中前行,有時迫于時局,又不得不隱諱其意。由于寄托深,使讀者較難領會作品的用意,更無暇顧及蘊含其中的情感因素和審美價值。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講,是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為藝術而藝術”在他的作品中是找不到的。魯迅一向被看作是對封建專制和愚昧揭露最深刻,斗爭最全面、最堅決,也最持久的作家。因而,其作品主要是批判和揭露,其美學價值和審美傾向往往深含其中,常常被忽視、被遺忘!蹲8!、《傷逝》一類的小說自不必說,即使是飽含真情的《故鄉(xiāng)》,《社戲》,審美意象也不那么分明。 《故鄉(xiāng)》是1921年發(fā)表在《新青年》上的短篇小說,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深情。那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和月夜沙地中的英俊少年……是作者兒時故鄉(xiāng)的優(yōu)美圖景和壯美場面的重現(xiàn),閃爍著藝術美的光輝。但在作品中不過是作者腦海中的印跡和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這種美的表現(xiàn)中體現(xiàn)的情感,是作為眼前“破敗”的故鄉(xiāng)和作者失望之情的對比和反襯,以揭露封建統(tǒng)治的罪惡。作者的審美理想和情趣潛藏在回故鄉(xiāng)前后的敘述中,現(xiàn)實的無可奈何和不甘如此的矛盾構成了作品復雜的感情基調(diào)。魯迅以其智者的痛苦,描繪舊時代的畫面,作者對時代的把握,對人性的理解,對弱者的同情和對習俗的思考,是以悲劇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現(xiàn),審美情感潛在隱蔽,卻往往更執(zhí)著、更強烈。外表冷漠,內(nèi)心熾熱。 中學語文課是美育的神圣領地,是美育的最好教材。而魯迅的作品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忽視美育的實施。相反,需要站在時代的高度領悟其作品的美感因素,從另一個側面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處于好知、樂知的狀態(tài)中,而且能夠讓學生在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受到審美教育。 【參考文獻】 [1]《美學基本原理》,劉叔成、夏之放等著,2001年7月,第三版。 [2]《文藝美學》,李詠吟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3]“論魯迅小說審美意象的跨文本互補現(xiàn)象”,《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1年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