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看上去很美》所反映的社會含義
解讀《看上去很美》所反映的社會含義 之所以會用一些字來寫寫《看上去很美》,只是因為它講述的是我太熟悉太熟悉的東西,環(huán)境的相似之處,會使人有更多的共鳴感吧。復興路29號院,那個軍隊的幼兒園,乃至小說中的翠微小學,是我曾經去過無數次的大院,是我朋友的幼兒園,是我的小學。無論是看這部片子還是小說,無論是張元還是王朔,他們都呈獻給我了一幅舊照片,那是我的小時候,當然,也是我爸爸的,我們都長在這里,有太多的共同感。當然,看這部電影,我似乎會更挑剔些,比如哪里不夠真實,哪里的環(huán)境設置不對,其實是會覺得這部影片有很多的地方讓我覺得很可惜,但,這些早已湮沒在我的熱血沸騰中,滿葬在影片中太多的熟悉場景中,遺忘在另一個我身上。 我看到方槍槍被連拉帶抱的拖進了幼兒園,時而會哭,和每個孩子一樣。而實施該動作的主體——爸爸,鏡頭少之又少,大部分的鏡頭都是腿部和腳部,在方槍槍的視線中,這就是爸爸的形象吧,卻也讓人并沒有什么好感好印象。張元導演在一開篇,就給觀眾一種并不高的調子。之后的剪辮子事件使得影片達到第一個高潮。剪小辮,用的是一種很諷刺,很夸張的手法來敘述的,槍槍不斷的奔跑,老師讓小朋友們追他。槍槍跑過去了,鏡頭中緊接著出現的是老師手中的剪刀,嚇得槍槍掉頭跑掉。小朋友們入鏡,聽從李老師的指令,奮力追著方槍槍,張老師呢,則在人群中走著,快步走著。這種鏡頭我們在很多影片中都見過,但它出現在了孩子的片子里,不是諷刺是什么!?當李老師說出那句抓住他時,我們看到的就一下子不是一個幼兒園的老師,孩子們不再是孩子們了,他們很巧妙的呈現出另一種關系,命令的施發(fā)者與命令的聽從者或者說實施者。張元導演在影片中用細節(jié)鏡頭不斷的提醒我們這種關系,也時刻抓住我們讓我們同方槍槍一起感受。吹哨代替說話,動作代替說話,這嚇哭了剛來的方槍槍。對他來說,李老師是強勢的,是不可違抗的,不可打敗的。這種情緒的一步步積累著實為后面情節(jié)的發(fā)展做足了鋪墊。至此,方槍槍就由家庭進入到了一個體制的管轄之中,開始了“與體制對抗的旅程”。 在我看來,片子整個都貫穿在這種對整個社會的暗示中,每一個情節(jié),細節(jié)都是在不斷的表現著這個復雜,丑陋,漏洞百出的“社會”!澳阋WC你明天拉出屎來!”多么可笑的保證。張元說,他拍這部影片是因為他覺得這些小孩子太可愛,太值得同情了。這句話有兩個關鍵詞:可愛和同情。更吸引我的,是同情兩字。當我看到影片中張老師讓方槍槍當眾脫穿衣服,并言語譏諷時,我也開始同情了。原來,一個孩子是這樣變成人的,我們是受到這樣的方式教育長大的,同情他的同時也是在同情自己吧。我覺得,那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深深的傷害,試問,又有誰看到這里不感觸不憤怒呢。觀眾的情感就是在這種種情節(jié)里調動起來,牽出我們內心的一種意識,更牽出一種傷痛。在張元的片子中,他試圖帶給大家一個價值觀,帶給大家一個看問題的角度,帶給大家一個態(tài)度,但同時又希望帶給大家以寬容,以平等的價值觀,一個具有同情心而非強勢的心態(tài),一顆溫柔而不是那么堅硬的心。所以,他用了一種很柔軟的方式和表現手法,既是用了孩子們的狀態(tài)和表現,喚起我們回憶中的傷痛,讓我們從很個人的角度來接受和感知導演所要表達的對現實社會的種種不滿和一種潛在的反抗。 正所謂童言無忌,從孩子的眼中看世界更好說話。方槍槍,其實就是一個符號,這名字本身也充滿了叛逆和反抗的味道?梢岳斫鉃閼嵤兰邓,標新立異。幼兒園,就是一個縮影,這種縮影可以理解為校園,社會或是任何具有規(guī)則圈圈的某個范圍或地點。小紅花,就是一種制度中最吸引人的,最牽扯個人利益的一部分。我們看到,影片很多的鏡頭中方槍槍一個人行走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或者靜靜觀看,他是個孤獨者,是個清醒的旁觀者。有觀眾質疑這部影片不那么陽光,過多的表現童年的孤獨甚至陰暗,張元反問:孤獨感是陰暗面嗎?人的無助和孤獨感是真實人性的體現,而遮蔽和虛假不是什么陽光,而是過于夸張的油彩。方槍槍和孩子們反抗李老師的未遂事件,更像一個現實的寓言。 有人說,這部影片是將成人規(guī)則作了很精確的濃縮。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是恰當。這里的孩子們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得到小紅花,如何聽從老師的話,卻沒有想過,如何聽從自己的話。正如現在的很多孩子們,誰的話是正確的,老師的!前幾天,一個同學和我說,她有一個妹妹,誰的話都不聽,就聽老師的。有一次,妹妹念錯了一個單詞,同學告訴她那是錯的,結果她怎么也不改,說老師是這樣教的。我不禁覺得悲哀了,老師成了一個命令的發(fā)送者,錯誤的也是對的。固然,王朔的這篇小說的時代背景是幾十年前,但這卻毫不影響我們看到和理解其影片中的本質,因為有些東西,在我們現實的中國社會中還存在著,源源不斷地滋長著。這里的孩子們猶如我們現實中的麻木的人們,沒有憤世嫉俗的人們,對這個世界沒有吶喊和反抗的人們;方槍槍就是王朔,就是張元,是站在現實中的一個獨行者,獨醒者。 在“李老師是吃人妖怪”那段,是本片的一個高潮。方槍槍到處散播謠言,大家就信了,是不是有種人云亦云的感覺呢。張元用了一種舞臺劇的方式表現孩子們的行為,夸張,但不失真,這又是一種諷刺,一種荒誕的幽默。也是使得這部影片不那么的嚴肅。在方槍槍眼中,李老師就是一個妖怪,一個不讓他得小紅花的妖怪,一個限制他自由的妖怪,一個毀滅他的妖怪。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方槍槍的反抗,不徹底的反抗。因為在反抗的同時,他意識到“我們合起來也打不過李老師”,于是他失敗了,他預見了他的失敗,但他堅持,他希望可以做點什么,可以改變點什么。我們看到的是那么無力的反抗,掙扎,甚至是一種無聲的哭泣。于是,他似乎看明白了什么,他開始用一種更加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或者說既然這么活著別扭,那就換種方式活著。不過,這似乎帶給他更多的失望。真“佩服”孔園長最后的那道命令:“實在不聽話就關他禁閉,告訴其他孩子,都不要理他,孤立他,看他再不聽話。。。”——對四歲大的孩子都采取政治斗爭的方法,真是那個時代獨有的特色。我啞然了,我不服,我憤怒,方槍槍此時仿佛就是我?墒,小黑屋和孤獨帶給方槍槍的只有低頭了。這時南燕和北燕也不理他了,他真的就成了孤家寡人了。在老師又允許他和小朋友們玩了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麻木了。這時的方槍槍,真正的脫離了這個圈子,他不要這些規(guī)則,他跑了出去,但出現在他面前的,還是一朵朵的大紅花,紅花,還是紅花,槍槍不明白了,為什么小朋友們想要紅花,叔叔阿姨們也想要。連他想上學的美好幻想也在這時破滅了,他以為上學以后就不是這樣了…… 看過小說和電影,會有些不一樣的感覺。王朔更多的是在陳述自己的一種回憶,一種時代的變遷。當然少不了對社會的一種不滿和反抗。但是,在張元的電影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張元自己的思想,他時刻提醒我們看到影片中更多的東西。他帶我們入戲,讓我們成為和他一樣的方槍槍,同時,他又提醒我們出來,看方槍槍不斷地走在雪地里,冷眼旁觀這種悲哀。影片中沒有壞人,都是好人。但正因為如此,病態(tài)的社會就此赤裸裸的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了。 張元電影從地下轉為地上,實際上就是一定程度的對社會,對現狀,對不認同精神的一種屈服。在這里,他在拍影片上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壓抑,但他同時也是在尋找著觀眾的共同認知,于是,他用了孩子的天真,孩子的話語,隱隱的,用一種悲愴的聲音告訴我們他的精神,他的吶喊。這樣,他讓更多的人成為他的同盟者,而我,也成為這其中之一者。 影片的結局無疑是嚴肅的,沉重的。它是在意料之中的,卻同時也是意料之外的。方槍槍只是個孩子,但他卻承擔著對社會的嚴峻思考,對我們的提醒。我注定不能成為那個和方槍槍,和張元一樣孤獨的醒者。那個我,留在了復興路29號院的幼兒園,留在王朔的翠微小學,湮沒了。這里,影片提醒了我,原來我也曾經叛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