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guān)鍵字:
談古今漢語偏義復詞的不同特點
談古今漢語偏義復詞的不同特點 【原文出處】漳州師院學報 【原刊期號】199403 【原刊頁號】050-054 【分 類 號】H1 【分 類 名】語言文字學 【作 者】鄧細南 【復印期號】199501 【標 題】談古今漢語偏義復詞的不同特點 【正 文】 朱星在《古代漢語》一書中曾指出:“合成詞中,最應注意的是偏義詞。其中一個詞素的意義代表了這個 合成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起陪襯作用!保郏ǎ保萁饣萑骶幍摹豆糯鷿h語教程》也認為:“偏義復詞 從形式上看和并列結(jié)構(gòu)的合成詞一樣,兩個語素是并列的,但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作為這個合成詞 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是陪襯。”[(2)]宋學農(nóng)主編的《古代漢語教程》進一步認為:“偏義合成詞兩個 語素的意義相近相類或相對,并列組成雙音詞后,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成為該雙音詞的意 義,而另一個語素的意義卻摒棄不用,只是作為一種陪襯。”[(3)]周本淳主編的高校?平滩摹豆糯鷿h 語》也認為:“所謂偏義復合詞是指其詞義偏重構(gòu)成復合詞的兩個詞素之一,也就是說只保留了一個詞素的意 義,另一個詞素只作陪襯。”[(4)]總括上述四家的看法:一致認為偏義復詞是并列合成詞的一種類型, 是由兩個語素組成,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代表這個合成詞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從古今漢語的語 言實際情況看,我們認為這個結(jié)論只說出偏義復詞的共性,沒有真實地反映偏義復詞由于時代的不同,詞義本 身的變化而賦予的不同特性,F(xiàn)從偏義復詞的結(jié)構(gòu)、詞匯意義等方面,對古今漢語偏義詞的不同特點加以比較 。 (一)從偏義復詞的結(jié)構(gòu)上看 古漢語偏義復詞有二個特點:一是偏義復詞中的兩個語素結(jié)合得不夠穩(wěn)定,具有臨時性。由于古漢語偏義 復詞是以單音詞的連用為基礎,它和其他的雙音合成詞一樣,經(jīng)歷臨時性的組合到凝固成詞的發(fā)展變化。因此 這類偏義復詞的陪襯語素,只有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顯露出來,一旦脫離了那個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其臨時 性便隨即消失,同時即恢復其固有的詞匯意義。請看下列例句: 1、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德,國家之基也。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2、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 (《左傳·桓公二年》) 3、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 (《史記·游俠列傳》) 4、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diào)緩急。(《鹽鐵論·本議》) 5、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詩經(jīng)·邶風·綠衣》) 6、東方未明,顛倒衣裳。 (《詩經(jīng)·齊風·東方未明》) 7、年不順成,君衣布jìn@①本,關(guān)粱不租,澤列而不賦,士功不興,大夫不得造車馬。 (《禮記 ·玉藻》) 8、豈有文章驚海內(nèi),漫芳車馬駐江干。 (杜甫:《賓至》) 9、韓之于衛(wèi),相去中間不甚遠,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多人。多人不能不生得失,生 得失則語泄。 (《史記·刺客列傳》) 10、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題》) 11、有郎功高不調(diào),自言,安世應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執(zhí)事,何長短而自言乎?” (《 漢書·張湯傳》) 例1根據(jù)上下文義的相承關(guān)系,“國家”偏指“國”指晉國,“家”無義只起陪襯作用。例2“國家”無 偏義,“國”指天子統(tǒng)治的地方,“家”指諸侯統(tǒng)治的地方,作為單音詞連用的“國家”均恢復其固有的詞匯 意義。有時“國家”也可分用為“天子建國”“諸侯立家”。例3“緩急”聯(lián)系下文虞舜窘于井lǐn@②, 伊尹負于鼎俎……當偏指“急”就是急難的意思,“緩”無義起陪襯作用,是偏義復詞。例4“緩急”無偏義 ,“緩”指“緩和”,“急”指“急迫”,是單音詞連用。例5“衣裳”聯(lián)系下文“采采衣服”偏指“衣”即 “衣服”,“裳”無義起陪襯作用,是偏義復詞。例6“衣裳”無偏義,“衣”指上衣,“裳”指下裙,保留 各自原有的詞匯意義,是單音詞連用。例7“車馬”偏指“車”,因“造”只能與“車”相照應,“馬”是不 能“造”只能“養(yǎng)”的,是偏義復詞。例8“車馬”無偏義,恢復其固有的詞匯意義,是單音詞連用。例9“ 得失”根據(jù)上下文意偏指“失”即差錯,弊端,是偏義復詞。例10“得失”無偏義,“得”指“成功”,“ 失”指“失敗”恢復其固有的詞匯意義,是單音詞連用。例11作為偏義復詞的“短長”由于兩個詞素結(jié)合不 夠緊,允許顛倒成“長短”,而“長”正與上文的“高”相照應當偏指“長”,專指長處功勞。按張安世的話 ,意思是不要自己夸張,所以“短”只起陪襯作用無義。 特點二是陪襯語素不定位,時前時后。請看下列例句。 12、詢謀得失,深遂夙愿。 (王冰:《內(nèi)經(jīng)素向經(jīng)序》) 13、余刻此圖,并非獨出己見,評論古人之短長。 (《臟腑記敘》) 14、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15、所以遣兵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史記·項羽本紀》) 16、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杜甫:《石壕吏》) 17、所向天空闊,真堪托死生。 (《杜甫:《房兵曹胡馬行》) 18、嗚呼!死生,晝夜事也。 (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19、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韓非子·初見秦 》) 20、爪牙不足以供耆(嗜)欲,趨走不足以避利害。 (《漢書·刑法志》) 例12“得失”偏在“得”義,意思是“收獲”“失”無義,陪襯語素在后。例9“得失”偏向“失”, “得”無義,陪襯語素在前。例13“短長”只偏指“短”即短處缺點,“長”無義,陪襯語素在后。例14 “短長”偏指“長”,“以為殊無短長”即認為很沒有能耐。“短”無義,陪襯語素在前。例15“出入”偏 指“入”,“出”無義,陪襯語素在前。例16“出入”偏在“出”,“入”無義,陪襯語素在后。例17“ 死生”只偏向“生”義,“死”無義,陪襯語素在前。例18“死生”偏在“死”義,“生”無義,陪襯語素 在后。例19“利害”偏用“利”義,“害”無義,陪襯語素在后。例20“利害”偏用“害”義,“利”無 義,陪襯語素在前。上述十例都說明陪襯語素具有不定位時前時后的特點。 現(xiàn)代漢語偏義復詞結(jié)構(gòu)定型表現(xiàn)兩方面:一是構(gòu)成偏義合成詞的每個字是語素,各語素之間結(jié)合得很緊, 不容許隨便拆開或隨意加入什么成分;二是陪襯語素不再時前時后,而是固定的,不受特定語言環(huán)境所制約。 比如“窗戶”兩個語素結(jié)合得很緊,不容許拆開或隨意加入什么成分,其義偏指“窗”,陪襯語素“戶”無義 消失,位于“窗”的后面,只起陪襯作用。 (二)從偏義復詞的意義上看 古漢語偏義復詞在意義上的特點是兩個語素都保留其作為單音詞連用時的詞匯意義,也就是說作為陪襯語 素的意義并未消失,凝固成復合詞后,其義偏向那一個語素,完全受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所決定即隨文釋義,也就 是受“觀境為訓”原則的制約。有時可從特定上下文詞語的互相照應上來確定偏義;有時可聯(lián)系前后文句意的 相承貫通上來確定偏義;有時也可從遣詞造句的語法關(guān)系上來確定偏義;有時卻是單純?yōu)闇愖阋艄?jié)需要而連帶 提及。請看下面例句: 21、齊桓用其仇,有益于時,不顧逆順,此所謂伯道者也。 (《漢書·梅福傳》) 22、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遠;書疏數(shù)知聞,莫令信使斷。 (《北朝民歌《那呵灘》) 23、夫始終者萬物之大歸,死生者姓命之區(qū)域。 (《陸機:《吊魏武帝文》) 24、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孟子·梁惠王上》) 25、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 (賈誼:《論積貯疏》) 26、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hóng@③如鐘鼓不絕。 (蘇軾:《石鐘山記》) 27、昔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計,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辨,不能免于讒諛,而二國以危 。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 28、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9、沐猴而冠帶,智小而謀強。 (曹操:《薤露行》) 30、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xiāng)。舉翅萬余里,行止自成行。 (曹操:《卻東西門行》) 例21“仇”,指管仲,齊桓公重用原來反對自己的管仲為相,“仇”與“逆”互相照應,可見“逆順” 只偏指“逆”,“順”無義起陪襯作用。例22“疏”,一種分條陳述的文體!皶保!笆琛焙拖挛摹 信使”不相照應,“書疏”顯然偏指“書”,而“書”正與“信使”互相照應,這樣“疏”無義起陪襯作用。 例23“始”和“歸”意義上不相照應,而“終”與“歸”正好照應,可見“始終”當偏指“終”,“始”無 義起陪襯作用。例24孟子是針對齊宣王以牛易羊釁鐘之事發(fā)出責問的,前文未提到過禽,可見“禽獸”只偏 指“獸”,“禽”無義起陪襯作用。例25“饑”,災年;“穰”,豐年。聯(lián)系下文禹湯遭受連年水災旱災, 故“饑穰”當偏指“饑”,“穰”無義起陪襯作用。例26以山名石鐘和文中以無射鐘、歌鐘比擬風水與山石 相吞吐之聲看,“鐘鼓”顯系偏指“鐘”,“鼓”無義起陪襯作用。例27孔子因讒被逐,墨翟因讒被囚,故 “讒諛”偏指“讒”,統(tǒng)承前文“季孫之說”、“子冉之計”而言。例28狀語“勤”只能修飾“作”不能修 飾“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無義起陪襯作用。同理例7“車馬”偏指“車”義,因“車”與“ 造”構(gòu)成動賓關(guān)系,與“馬”不搭配,故“馬”無義起陪襯作用。例29“沐猴而冠帶”顯系化用《史記·項 羽本紀》一文中“沐猴而冠”一語,可見“冠帶”之“帶”僅為湊音節(jié)需要而連帶提及。例30“行止”,謂 飛行和棲止。雁只在飛行時列成隊形,止宿時則聚在一起?梢姟靶兄埂碑斊凇靶小绷x。同時也為了適應詩 歌音節(jié)需要,使句式工整,還是把不表義的語素“止”保留著。 現(xiàn)代漢語偏義復詞詞義固定單一。表現(xiàn)在一、由兩個語素凝固成一個復音合成詞后,其義偏向那一個語素 是固定的,不能隨文而異,即不受“觀境為訓”原則的制約。也就是說表義語素定位,不管在任何時期,任何 語言環(huán)境中,自始自終都固定在某個語素上,不會發(fā)生忽此忽彼的隨意狀態(tài)。二、兩個語素雖并列,但其中一 個語素義已經(jīng)消失,消失的那個語素在構(gòu)詞上只起陪襯作用。 例如現(xiàn)代漢語的名詞“國家”、“人物”、“質(zhì)量”、“舟楫”、“狐貍”、“妻子”等兩個語素并列, 其中一個語素義消失,“國家”偏指“國”,“家”義消失;“人物”偏指“人”,“物”義消失;“質(zhì)量” 偏指“質(zhì)”,“量”義消失;“舟楫”偏指“舟”,“楫”義消失;“狐貍”偏指“狐”,“貍”義消失;“ 妻子”偏指“妻”,“子”義消失。動詞“忘記”、“死活”、“離合”,形容詞“好歹”、“緩急”等其義 偏向一方也是固定的!巴洝逼颉巴,“記”義消失;“死活”偏向“死”,“活”義消失;(反動派 不管人民的死活。實際上是讓老百姓死,,不管老百姓活。)“離合”偏指“離”,“合”義消失;“好歹” 多指“歹”一方,“好”義消失;“緩急”多指“急”義,“緩”義消失。它們的特點是把兩個語素并列起來 ,讓一個語素的意義消失,這就造成了所謂偏義詞,消失的那個語素在構(gòu)詞上只起陪襯作用。 為什么古今偏義復詞具有這樣明顯的差異呢?我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偏義復詞都經(jīng)過臨時組合階段的 試用過程:由臨時不穩(wěn)定的單音詞連用向凝固穩(wěn)定的合成詞的發(fā)展。其總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是(1)有的歷代遞 相襲用,漸漸固定下來,成為一個偏義復詞。如國家、窗戶、妻子等。(2)有的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試用之后, 漸漸喪失生存能力而自行淘汰。如車馬、園圃等。(3)有的既沒有固定成詞,也沒有被淘汰,直至今日依然 處于試用階段。如成敗、得失、利害、恩怨等。(4)二是隨著詞匯自身的發(fā)展,詞和詞組以及詞和詞素是可 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如“國家”、“妻子”原是詞組,后來變成了詞;“民”、“眾”原來是詞,現(xiàn)在成了詞素。 我們研究詞匯的發(fā)展變化,一方面要有歷史主義觀點,另方面又要分清古今界限。而古漢語偏義復詞的特點, 正好說明它處在臨時組合階段,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不夠穩(wěn)定,其義也隨文而異。到了現(xiàn)代漢語,這類詞大都已凝固成一 個復音合成詞了,其中一個語素義已消失只起陪襯作用,其義就偏向一方而且是固定的,成為相對穩(wěn)定獨立、 為大家所公認的單一明確的概念了。 總之,通過對古今偏義復詞不同特點的剖析,必定能提高我們閱讀文言文的水平,從而進一步增強駕馭現(xiàn) 代漢語的能力。 注釋: (1)朱星著《古代漢語》58頁。 (2)解惠全主編《古代漢語教程》131頁。 (3)宋學農(nóng)主編《古代漢語教程》161頁。 (4)周本淳主編《古代漢語》93頁。 (5)引《語言文字學》1992年第1期《偏義復詞成因初探》作者鐘如雄。 (責任編輯 林甘泉)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加亞下加日 @②原字廣加稟 @③原字口加宏去宀
|
 |
文章標題 |
相關(guān)內(nèi)容 |
|
1
|
北方文學”的宏觀價值與基本功能
|
北方文學”的宏觀價值與基本功能對中國北方民族王朝文學的研究的意義,不只是針對特殊時代、特定區(qū)域文學研究的盲點和弱點,有填補空白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將有力地推進我們對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整體性的認識,推進對這種整體性的構(gòu)成和形成的認識。因為對北方民族政權(quán)下的文學研究,牽涉著兩千多年以來....
|
詳細
|
2
|
臺灣古典文學中的女性文學研究
|
臺灣古典文學中的女性文學研究 女性文學研究本是一種西方的文學批評觀念,它產(chǎn)生于80年代末的歐美。以美國的格蕾·格林和英國的科拉·卡普蘭為代表的一批學者,企圖“改寫所有由男性文化體系衍生出來的種種規(guī)范、典律”,“揭開久經(jīng)壓抑、掩藏的軀體、無意識以及文化、語言中的深層欲望”;其分析....
|
詳細
|
3
|
中國古典詩詞的分形論解讀
|
中國古典詩詞的分形論解讀渾沌和分形于20世紀70年代被科學界發(fā)現(xiàn)以后,在西方發(fā)達國家迅速引起一批詩人、文學家、藝術(shù)家的響應和跟進,他們熱烈地談論“渾沌激起的藝術(shù)”,欣賞“分形的美麗”,急匆匆地跑向?qū)懽峙_或油畫布,創(chuàng)作出表現(xiàn)渾沌或分形韻味的文藝作品,并把渾沌與分形作為一種文化隱喻引入文藝理....
|
詳細
|
4
|
文學的疆域
|
文學的疆域一、疆域化文學透視 文學疆域的形成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從現(xiàn)象上看,它既是文學史家和文學人偏就之輝煌,也是文學“圍城”中人自保而又自縛的現(xiàn)象,而更深層的原因則是人類肇自遠古的無可奈何——分工與私有。分工與私有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即人類文明的連體機制。文學的疆域化既....
|
詳細
|
5
|
《姑妄言》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述評
|
《姑妄言》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述評姑妄言》是遼東人曹去晶創(chuàng)作于清代雍正初年的長篇章回小說,但從未見于文獻記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其殘抄本在上海一露鴻爪。六十年代,全抄本在前蘇聯(lián)被發(fā)現(xiàn),但國內(nèi)學者尚無法看到。九十年代《姑妄言》全刊本在臺灣面世,一面世即引起學界轟動!豆猛浴沸问姜毺,內(nèi)容豐富詳瞻....
|
詳細
|
6
|
世間兩部金瓶梅
|
世間兩部金瓶梅 這種態(tài)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歐美漢學界對《金瓶梅》兩個版本的評價:自從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韓南在一九六○年代發(fā)表的力作《金瓶梅版本考》中推斷《金瓶梅》繡像本是出于商業(yè)目的而從詞話本簡化的版本以來,時至今日,很多美國學者仍然認為詞話本在藝術(shù)價值上較繡像本為優(yōu)。普林斯頓大學的....
|
詳細
|
7
|
論章回小說中的人格悲劇
|
論章回小說中的人格悲劇明清章回小說中,尤其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這幾部在中國小說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章回小說巨著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那就是以悲劇作為其最終結(jié)局。無論是《三國演義》中“白帝城先主托孤”、“孔明秋風五丈原”(注:本文所引《三國演義》原文,均....
|
詳細
|
8
|
補《全宋詩》34首
|
補《全宋詩》34首《全宋詩》的編纂,乃一世之工程,其所取得的成就,已得到學術(shù)界的廣泛認可,可以斷言,在今后的歲月中,她必將澤惠更多的學人。然正因其工程浩大,遂難免掛漏之失。自其陸續(xù)問世以來,已有不少學者本著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本著對她的推崇愛護之心,不憚翻檢之勞,紛紛進行補直拾遺的工作,庶幾....
|
詳細
|
9
|
元雜劇的“賓白”與“表白”
|
元雜劇的“賓白”與“表白”一 眾所周知,元雜劇中有所謂“賓白”。然而,就現(xiàn)存元代戲曲劇本來看,南戲提示說白用“白”,雜劇一般用“云”,少數(shù)用“白”。惟《元刊雜劇三十種》有兩處出現(xiàn)“賓”字,一處在《氣英布》第一折: 。ㄕ┰疲盒⌒D抢!如今那漢過來,持刀斧手便與我殺了....
|
詳細
|
10
|
杜甫、嚴武“睚眥”考辨
|
杜甫、嚴武“睚眥”考辨杜甫一生有不少朋友,嚴武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他們是世交,往來時間很長,都愛好做詩,酬唱較多,又曾同朝為官,相知也深。尤其是杜甫居成都期間,嚴武在生活上曾給杜甫以切實的幫助,杜甫也曾應邀入幕,二人關(guān)系空前密切。但是,他們畢竟在地位、性情上都有很大差異,關(guān)系也不見得像有些....
|
詳細
|
164條記錄 1/17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文史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