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畢業(yè)論文查詢

 

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在實踐本體論基礎上建構當代美學

在實踐本體論基礎上建構當代美學   ——朱立元先生的實踐本體論美學初論

    我國當代美學研究在引進、學習西方美學的基礎上,已有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歷程。從首次引進西方美學理論始,經建國后五、六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到八十年代的美學熱,直至今天美學研究的深化,在理論體系的建構上,我國當代美學基本上形成了以實踐美學為主流的當代美學理論體系。在這樣一個大的理論背景下,朱立元先生在長期對西方美學理論進行系統(tǒng)把握和全面研究的基礎上,也在不斷思考著我國當代美學、文藝學的理論構建問題。在他的一系列論著中,已充分體現了他對實踐美學的理論發(fā)展和完善的思考,體現了他在實踐本體論基礎上建構當代美學的努力,并已基本形成了以實踐概念為核心的實踐本體論美學?梢哉f,他對實踐本體論美學的理論思考,是對我國當前美學研究的一大突破和推進。本文擬結合朱先生的一些論著,對他的實踐本體論美學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理論構架,以及在美學研究實踐中的具體貫徹作一初步闡述。

    一、對實踐美學的批判和繼承

    朱立元先生對實踐本體論美學理論體系的建構,是在充分批判和繼承前輩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他在著述中也多次提到,他所主張的實踐本體論美學,是在以實踐論為哲學基礎和理論背景下,主要是對李澤厚先生和蔣孔陽先生的實踐美學的批判、發(fā)展和繼承。關于實踐美學,朱先生認為主要是以李、蔣兩位先生為代表。他說:“正是在以實踐論為美學的哲學基礎的意義上,我把他們兩位先生的美學理論都納入到實踐美學的大范圍之中!盵1]同時,他又指出,在理論認識上,他“對李先生的美學觀,有贊成方面,也有不同意方面;而對蔣先生的美學觀,則基本贊同!盵2]要在理論上有所建樹,對前人的批判和繼承是必要的,只有借助于理論發(fā)展的背景,才能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朱立元先生正是在我國美學在實踐美學的研究已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實踐本體論美學主張的。同時,我國美學研究在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對美學的現代性追求是當代中國美學的一個核心問題,朱立元先生的實踐本體論美學也是這種思考和追求的產物。
    我國當代的實踐美學主要是指以實踐論為哲學基礎構建起來的美學學說,在老一輩學者中,主要代表人物是李澤厚和蔣孔陽先生,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實踐美學的觀點和主張。此外,還包括其他一些同實踐美學在基本思路上有相同或相近的一些美學觀點和理論;诖,朱立元先生分別對李澤厚和蔣孔陽二先生的實踐美學理論體系進行了全面和細致的剖析,使實踐美學得以突破和發(fā)展,使其真正過渡到實踐本體論美學的階段。
    首先,對于李澤厚先生的實踐美學的主張,朱立元先生認為,李澤厚先生的實踐美學理論,是在他60年代提出的“客觀性和社會性統(tǒng)一”的美學主張的基礎上形成的。李澤厚在系統(tǒng)研究馬克思《手稿》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其實踐美學的理論體系。朱立元先生指出:“李澤厚的實踐美學在保持基本框架的前提下有了較大發(fā)展,這就是把‘人化自然’分為外在自然與內在自然兩個方面的人化,且把‘人化’的歷史過程用‘積淀說’加以概括,這其中吸收、改造了康德的先驗哲學與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等思想觀點;最后又把這種‘人化的自然’說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美學聯系起來,上升為新‘天人合一’說;他并把自己的美學理論稱為‘主體論實踐哲學’或‘人類學本體論哲學’的美學觀。”[3]可見,李澤厚先生的實踐美學的主張,在美學問題的根源和出發(fā)點上,是以實踐為其基本范疇的。朱立元先生在充分肯定了李澤厚先生的實踐美學的理論觀點后,明確指出,雖然李澤厚的實踐美學是以實踐為其核心范疇,但因為對實踐本身的含義的理解和自己本身理論建構的需要,李澤厚先生的實踐美學可以說是“主體性的”或“人類學本體論的”實踐美學。這樣,“‘主體性實踐美學’與‘人類學本體論美學’本身就隱含著邏輯上? 豢煽朔淖韻嗝堋!盵4]因此,“積淀說”背后就隱含著日益滋長的文化保守主義傾向,在審美活動中片面強調理性、群體性、人類性等。所以,從本質上來看,李澤厚先生的實踐美學是主體論美學,因此,朱立元先生強調:“我認為李澤厚的美學還不是真正的實踐本體論美學!盵5]李澤厚先生的實踐美學還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和內在的矛盾,朱立元先生進一步分析了造成這種內在矛盾的原因。他認為,這一根本的原因在于對“本體論”的某種誤解,即未能從存在論角度看待實踐論,因而在以實踐論作為美學的哲學基礎時,未能把實踐看成是人的存在(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未能對存在論意義上的實踐作出更全面的闡釋,因此,李澤厚先生把實踐主要理解為群體、理性的物質生產勞動,而較少注意到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活動的個體、感性方面,“積淀說”雖也將群體、理性落腳于個體、感性上,但顯然前者居于支配地位,后者是相對被動的載體而已。這樣,“審美作為人生實踐中生存和生命體驗的內容與存在論意義就無法得到充分的闡發(fā),實踐論未能在本體(存在)論意義上真正成為美學的哲學基礎!盵6]對李澤厚先生的實踐美學的本質局限和不足進行了充分的批判和克服后,朱立元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存在論意義的實踐本體論美學理論。
    其次,對于蔣孔陽先生的實踐美學的理論體系和主張,朱立元先生將其概括為“以實踐論為基礎、以創(chuàng)造論為核心的審美關系說!盵7]他認為,蔣先生的美學思想在基本方向上屬于實踐美學,但在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偟恼f來,蔣先生的美學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為基礎的,但并不像實踐派那樣,直接從實踐概念來界定美,而是以馬克思《手稿》中“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自然的人化”的思想為立論的主要依據,從人與現實(自然)的審美關系的歷史形成入手來揭示美和美感的誕生和本質的。朱立元先生認為,蔣孔陽先生的實踐美學理論最大的貢獻和突出的特點在于:在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中,把主體創(chuàng)造的思想放在突出的地位上。蔣先生從《手稿》中關于“美的規(guī)律”的論述出發(fā),指出美的創(chuàng)造是一種自由的而又符合現實的規(guī)律的創(chuàng)造。同時,對于美的創(chuàng)造,蔣先生從宏觀上和主客體的關系上作了富有新意的闡發(fā),提出了“美的創(chuàng)造,是一種多層累的突創(chuàng)”理論,認為美是自然物質層、知覺表象層、社會歷史層、心理意識層等多層次積累而又突然創(chuàng)造而形成的一個開放的、恒新恒異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復合體,所以它能把復雜歸于單純,把多樣歸為統(tǒng)一,最后成為一個完整的、充滿了生命? 撓謝。譄廷元先生茹暘:×T庖煥礪鄞蚱屏誦味涎У墓鄣悖閻魈宕叢炻鄞蟠笊罨耍杭韌懷雋酥魈迥芏,又坚持了删l崢凸坌;既看禂囁觅嚹竻灿性,又发现了觅嚹单纯性;既注意党C賴男緯傻牧勘洌ɡ芻┓矯媯紙沂酒渲時洌ㄍ淮矗┓矯媯患戎厥恿嗣賴男緯傻目凸畚鎦侍跫,又强调了磪察觅圁[魈逍睦硨蛻緇嶗芬蛩兀患裙思傲嗣賴男緯傻囊話慊,咏K叛锪嗣姥ё隕淼奶氐悖懷浞窒允玖私壬魑諼迮傘姥Т淼畝來蔥!盵8]因此,以其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和完善性,蔣先生的美學思想在80年代迅速發(fā)展并成熟,而且與李澤厚的主體論實踐美學或人類學本體論美學有了明顯的區(qū)分。對于蔣先生的這些觀點和理論,朱立元先生則在全面肯定的基礎上作了更進一步的完善和發(fā)展。

    二、實踐本體論美學的哲學基礎

    實踐本體論美學既以實踐論作為其哲學基礎,那么,對實踐概念就要從哲學上作一深入的剖析和界定,以往的實踐美學研究,在對“實踐”這一范疇或多或少存在著理解和使用上的不足。這主要表現在:其一,直接把實踐范疇引入美學研究,反而導致了實踐的本體論意義的喪失。其二,把實踐范疇簡單化,僅僅理解為物質生產勞動,缺乏對實踐內涵的全面理解。其三,對本體論的某種誤解,導致了實踐范疇的存在論意義的缺失。朱立元先生認為,造成這些不足的根源在于對作為理論基礎的本體論及實踐概念的誤讀。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朱立元先生首先從哲學思考入手,對長期以來存在于我國美學界、藝術理論界的“本體論”誤讀、誤譯問題作了探討。在《當代文學、美學研究中對“本體論”的誤釋》[9]一文中,朱立元先生針對我國自80年代以來,在文學、美學研究領域對“本體論”這一概念理解和認識上的混亂,對本體論問題從語用學和內涵上在西方的發(fā)展作了詳盡的考述。這一研究,不但對我國文藝學、美學研究在理論上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時也對朱先生在存在論意義上界定實踐本體論美學確立了理論依據和出發(fā)點。關于這一問題,朱先生通過研究而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本體論是對譯西文Ontolog y的一個譯名,它的本義不是中文意義上的“本體”、“本源”或“本質”,而是關于“是”、“有”或“在”(存在)的學說,即關于Being的理論。最新版(15版)的《不列顛百科全書》說:“本體論是研究Being本身,即一切實在性的基本特性的一種學說。”從理論上來看,朱先生的這一界說的意義是重大的,因為,對于實踐美學的理論哲學基礎的完善,對于實踐范疇的全面認識和把握,以及實踐本體論美學的存在論意義等諸多問題的論述,完全是在這一界說上展開的。以此作為理論基點,朱先生進而認為,作為實踐美學哲學基礎的實踐論,既不單純以本體論方式,也不單純以認識論方式出現,而是實踐本體論和實踐認識論的統(tǒng)一。朱立元先生從三個方面論述了這一問題。
    首先,實踐論作為實踐美學的哲學基礎的理論依據。朱立元先生認為,實踐論之所以為實踐美學提供了哲學基礎,最根本的,實踐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核心。他說:“以實踐論為哲學基礎,實質上也就是以唯物史觀為哲學基礎。這也是在最高層次上對實踐美學哲學基礎的概括!盵10]朱立元先生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研究,指出實踐概念主要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它不但包括人對自然、物質世界改造的實踐活動,同時也包括人對現存的社會關系的改造的社會因素。所以,以實踐為核心范疇的實踐美學,是建立在以實踐為核心范疇的唯物史觀的基礎上。朱立元先生指出:“實踐美學以唯物史觀作為哲學基礎,這標明了實踐美學的鮮明的馬克思主義性質!盵11]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實踐美學應以唯物史觀為其哲學基礎。朱立元先生還充分引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來論述了這一問題。[12]
    其次,關于實踐本體論。如前所述,在對本體論進行正名后,朱立元先生指出,實踐本體論也須從存在論角度加以闡釋。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在一定意義上包括著本體論,即包括著人的社會存在的理論,并以此作為其整個哲學的基石與出發(fā)點!盵13]通過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經典著作中馬、恩關于人的社會實踐方式的論述的研究,朱立元先生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著本體論。這是一種“社會存在本體論”,即存在論意義上的本體論,所以,社會實踐是人們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即“社會存在”的主要內容是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他指出:“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把馬克思主義本體論概括為社會實踐本體論,或簡稱為實踐本體論!盵14]因此,實踐本體論是唯物史觀的出發(fā)點與根本所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組成部分。這樣,朱立元先生在廓清了本體論的含義后,從而探討和闡述了馬克思實踐范疇的本體論意義,也就是人的社會存在論意義,從而為實踐美學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即實踐本體論美學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意義是重大的。
    其三,關于實踐認識論。朱立元先生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實際上已暗含著實踐認識論的基本內容,馬克思很少離開人的社會歷史實踐來孤立、抽象地談論人的認識活動和認識過程。當馬克思表述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這一唯物史觀的核心內容時,他實際上已指明了人的認識的來源和起點是人們的社會實踐,也指明人的意識隨社會實踐的改變而改變,實踐是人們認識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所以,在實踐本體論的基礎上,必然會得出實踐認識論,他說:“從實踐本體論出發(fā)必然要推導出實踐認識論,兩者有著內在的、天然的一致性,作為實踐美學的哲學基礎,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盵15]由此,朱立元先生指出,實踐美學在8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以實踐認識論為基點,對我國美學界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帶有機械唯物論傾向的“反映論”美學的陳舊思路的突破。[16]我們認為,這一突破是有重大意義的,因為,反映論美學僅局限于認識反映客體的舊的唯物主義認識論,這樣美學研究僅停留在認識論層次上。而實踐美學在引進實踐本體論(包括實踐認識論)的哲學基礎后,就突破了這種認識論的框架,拓展了美學研究的范圍。朱立元先生因此認為,實踐美學在實踐認識論的基礎上,對許多美學問題都展開了研究和探討,如與審美心理學相結合,深入到審美經驗層次的研究;對審美活動的主體創(chuàng)造性的強調;對審美活動的接受主體性的重視等等。
    此外,朱立元先生還對《手稿》作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如他的專著《歷史與美學之迷的求解——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美學問題》[17]、《思考與探索——關于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學體系的建構》等著作,就是對手稿中的美學思想的系統(tǒng)研究。其他還有《對馬克思關于“美的規(guī)律”論述的幾點思考——向陸梅林先生請教》[18]、《對馬克思關于“美的規(guī)律”論述的再思考——兼答曾簇林教授》[19]等文章,對《手稿》中馬克思關于“美的規(guī)律”的論述作了深入論證和闡釋。這些理論探討都構成了實踐本體論美學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石。
    這樣,朱立元先生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其理論核心,通過對本體論的內在含義的進一步厘清,對實踐概念作了全方位的考述,強調了其存在論上的意義。由此,以實踐本體論為基礎,完成了實踐本體論和實踐認識論的有機統(tǒng)一,為實踐本體論美學找到了堅實的哲學基礎。

    三、審美是一種人生實踐,美是一種人生境界

    有些學者認為,實踐美學在當代已經過時,在當代不需要實踐美學,并對實踐美學展開了批判。針對這種見解和看法,朱立元先生認為,問題的根源不在于實踐美學是否過時的問題,而在于目前學術界對實踐美學的誤解。他指出,實踐美學雖然都是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作為哲學基礎的美學,但在實踐美學內部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和思路,如以李澤厚先生和蔣孔陽先生的實踐美學體系就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實踐美學作為一個開放的美學體系,應該說有很大的發(fā)展余地。所以,朱立元先生以實踐本體論為基礎,系統(tǒng)地建構適合于當代中國的美學體系。他的實踐本體論美學的基本理論可概括為: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實踐是人生在世的生存方式,審美是一種人生實踐,美是一種人生境界。
    首先,關于實踐本體論美學中實踐的含義。朱立元先生認為,實踐美學應嚴格地把實踐論作為哲學基礎,而不能直接、簡單地把實踐范疇移用至美學研究中,特別是要注意發(fā)現、揭示實踐范疇從哲學通向美學的一系列中介環(huán)節(jié),并加以闡發(fā)論述。所以,他對實踐范疇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述中的含義,以及實踐本體論和實踐認識論的統(tǒng)一等問題,在論述實踐美學的哲學基礎時,作了詳盡的闡述。基于此,朱立元先生直接指出,他的實踐本體論美學中所談的實踐和李澤厚所講的實踐的含義并不相同。李澤厚先生所講的實踐主要分為兩個本體,即工具本體和心理本體,工具本體即物質勞動,心理本體即情感本體,然后用積淀說統(tǒng)一兩個本體。而朱先生所說的實踐本體論,則是從存在論意義上來理解的。他的實踐的含義是人生在世的存在方式,人所有的活動都可以概括到實踐范疇當中來。物質勞動、審美活動、政治、經濟、道德諸種活動都可以納入實踐范疇。這樣,實踐本體論美學中實踐范疇的基本含義便得到了存在論意義上的解釋,這不但對實踐的范疇有了全面的認識,而且對實踐本體論美學的研究范圍也大大地拓展了。如他針對有些學者對實踐美學的誤解或對實踐范疇的片面認識時指出,有的美學家對實踐范疇的理解較窄,單純停留在物質生產勞動這一含義上,而未把種種人生實踐,如道德實踐、交往活動和精神文化活動(即馬克思所說的精神勞動或精神實踐)考慮在內。這樣,“在建構美學理論時,往往把人生實踐方面的審美問題放置在視野之外,而這同關注人生實踐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之間鴻溝顯明,不利于建構中西交融的當代實踐美學體系!盵20]朱立元先生在這里不但指出了對實踐范疇的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同時也明確地提出了實踐美學在中國當代美學建設中的意義。實踐雖然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核心范疇,但它卻是目前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特色的范疇,因為通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本土化,通過中國學者立足于中國文化背景對它的闡釋,它已成為自五四以來中國哲學、美學研究的另一大傳統(tǒng),如何將這一傳統(tǒng)和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結合起來,以建立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這也是朱立元先生在存在論基礎上理解實踐本體論美學時所思考的。很顯然,實踐本體論美學在系統(tǒng)把握實踐范疇時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的,這就是始終從本體論的真正內涵出發(fā),在存在論意義上闡釋實踐論,這不但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應有之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朱立元先生長期理論思考的結果。
    其次,朱立元先生在對實踐范疇作了存在論意義的詮釋后,則提出了“審美是一種人生實踐,美是一種人生境界”的理論主張。從前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實踐范疇的內涵的擴大,自然也包括了作為實踐活動之一的審美活動,這樣,審美活動不但是一種實踐活動,是一種人生在世的存在方式,同時也和其他實踐活動一起,共同構成了人的在世存在方式的所有內容。和以往對美學的追問方式不同,實踐本體論美學沒有直接去追問“什么是美”或“美的本質”這類傳統(tǒng)的本質中心主義的問題,因為對這些問題的追問,勢必會陷入形而上學的怪圈,似乎是難以確切地加以回答的。朱立元先生直接從人的存在方式入手,即從實踐范疇入手,把審美當作一種人的實踐活動,進而去探討其他問題,很顯然,審美活動是實踐本體論美學所要探討的首要問題。
    同時,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美學理論,在實踐和審美活動的基礎上,朱先生進而提出了“美是一種人生境界”的主張。朱立元先生這一主張的提出,實際上包含著在對美學作出存在論基礎上的現代思考之后,如何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為實踐美學找到理論依據,進而建立真正的中國當代美學。對人生境界的追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宗白華先生就指出人生有五種境界,其中之一便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21]這里所說的境界,也就是人生在世的一種存在方式,美的境界也是人生所追求的。而且中國人對審美、藝術境界的追求是十分濃烈的,藝術化的人生,藝術化的生活始終是很多中國人的人生目標。在中國古代文人那里表現得十分突出,中國文人在達和窮的境遇下有不同的理想追求,他們在獨善其身時,往往寄居山林,沉溺于藝術,這一傳統(tǒng)也積聚于當代中國人身上,也是當代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所以,朱立元先生在實踐范疇的基礎上,力圖使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精神結合起來,而實踐本體論美學提出“美是一種人生境界”的主張,顯然包含著這一思考。

    四、《西方美學通史》中的人本主義思想

    朱立元先生的實踐本體論美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和主張,大致如上所述。此外,他也在有意識地將實踐本體論美學的主張貫徹到具體的理論著述和批評實踐中去。這除了在許多有關美學、文藝學的論著里有所體現外,則集中體現在由蔣孔陽先生和他主編的七卷本巨著《西方美學通史》中!段鞣矫缹W通史》在實踐本體論美學觀的指導下,始終把他們對西方美學的內在理解和把握貫穿其中,立足于現代社會來描述、審視西方美學。這一特征則集中體現在《通史》貫穿始終的對人本主義的強調及由此出發(fā)處處流露出來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而這種對人本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強調是和蔣孔陽和朱立元先生所主張的實踐本體論美學觀完全一致的。
    《通史》是在哲學意義上來理解人本主義的,《通史》認為,人本主義就是以人為本的哲學理論與思潮。其根本特點是把人當作哲學研究的核心、出發(fā)點與歸宿,通過對人本身的研究來探尋世界的本質及其他哲學問題。在對人本主義認識的基礎上,《通史》對西方美學的發(fā)展作了全面的描述,并對隱含于西方美學中的人本主義進行了系統(tǒng)的考察。《通史》從古希臘一直到二十世紀末,將西方美學的發(fā)展分為“古希臘羅馬美學”、“中世紀文藝復興美學”、“十七十八世紀美學”、“德國古典美學”、“十九世紀美學”和“二十世紀美學”六個不同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對各個不同的發(fā)展時期作了詳細闡述。在整體的歸納和梳理中,《通史》對隱含于西方美學發(fā)展中的人本主義這一理論思潮始終都在加以關注,詳細考察了蘊涵在西方文化和西方美學中的這一內在的傳統(tǒng)和精神,梳理了每一階段人本主義的表現形式,最后落腳于二十世紀,詳盡分析了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
    這種對人本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強調,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文化根源的,這就是對人類自身的生存和命運的思考和關注。我們可以看出,這恰恰是和對實踐本體論的理解有內在的相通性。這一方面是蔣孔陽和朱立元先生所持的實踐美學的主張在西方美學史研究中的具體體現和貫徹;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他們在系統(tǒng)考察西方美學時對中國當代美學現代化的思考,即如何在系統(tǒng)了解和把握西方美學理論的基礎上,促進我國當代美學的建設和進一步發(fā)展。
    朱立元先生關于實踐范疇的存在論闡釋、實踐本體論美學的基本主張及在《通史》中的體現,以上我們作了初步介紹。關于實踐本體論美學,在即將出版的《美學》一書中,朱先生將作更深入系統(tǒng)的理論闡釋,我們也將分別就不同的問題作進一步的闡述和研究?梢哉f,實踐本體論美學在世紀之交的中國美學研究中,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
    注釋:
&

在實踐本體論基礎上建構當代美學nbsp;   [1][2][3][6][10][11][13][14][15][20]朱立元:《美學與實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0、25、51、40、41、48、49、51、50頁。
    [4]朱立元:《在具體分析的基礎上修正“實踐美學”》,《光明日報》(京)1997年7月12日,第7版。
    [5]朱立元 蘇保華:《勤學勤思 走自己的路——朱立元教授訪談》,《學術月刊》(滬)2000年第3期,第104頁。
    [7][8]朱立元:《當代中國美學新學派——蔣孔陽美學思想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頁。
    [9]朱立元:《當代文學、美學研究中對“本體論”的誤釋》,《文學評論》(京)1996年第6期,第14—24頁。該文發(fā)表后,在學術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和論爭。
    [12]可參閱朱立元先生《實踐美學哲學基礎新論》一文,見《人文雜志》(西安)1996年第2期,第10—18頁。
    [16]可參閱朱立元先生《對反映論文藝觀的歷史反思》一文,見《文學評論》叢刊1999第2卷第1期。
    [17]朱立元:《藝術與美學之迷的求解》,學林出版社1992年版。
    [18]朱立元:《對馬克思關于“美的規(guī)律”論述的幾點思考——向陸梅林先生請教》,《學術月刊》(滬)1997年第6期,第28—33頁。
    [19]朱立元:《對馬克思關于“美的規(guī)律”的論述的再思考——兼答曾簇林教授》《學術月刊》(滬)2000年第3期,第88—96頁。
    [21]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頁。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美學博士、新聞學院博士后,蘭州商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



 

文章標題 相關內容  

1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一)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一)第一題  引言——中國美學史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一、學習中國美學史有特殊的優(yōu)點和特殊的困難 
   ....
詳細

2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一)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一)第一題  引言——中國美學史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一、學習中國美學史有特殊的優(yōu)點和特殊的困難 
   ....
詳細

3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二)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二)以上所說化景物為情思、虛實結合,在實質上就是一個藝術創(chuàng)造的問題。藝術是一種創(chuàng)造,所以要化實為虛,把客觀真實化-為主觀的表現。清代畫家方土庶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際境也;畫家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在筆墨有無間”(《天慵庵隨筆》)。.... 詳細

4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三)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三)“骨法用筆”,并不是同“墨”沒有關系。在中國繪畫中,筆和墨總是相互包含、相互為用的。所以不能離開“墨”來理解“骨法用筆”。對于這一點,呂風子有過很好的說明。他說: 

  “賦彩畫”和“水墨畫”有時即用彩色水墨涂染成形,不用線作形....
詳細

5

什么是藝術作品的本源——海德格爾與馬克思美學思想的一個比較 什么是藝術作品的本源——海德格爾與馬克思美學思想的一個比較(一)


  海德格爾在其著名的《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載《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頁,下引此書只注頁碼)中,提出了一個既是美學的、在他看來根本上又是哲學的最深層次的問題,即什....
詳細

6

藝術與現實的美學 藝術與現實的美學在黑格爾哲學中。美的概念是這樣發(fā)展起來的:
    
  宇宙生活是絕對觀念體現的過程。只有在其整個空間和其存在的全部時間內的宇宙才是絕對觀念的完全體現;而在為空間時間所限制的某一事物中絕對觀念是絕不能完全體現出來的。絕....
詳細

7

藝術與現實的美學 藝術與現實的美學在黑格爾哲學中。美的概念是這樣發(fā)展起來的:
    
  宇宙生活是絕對觀念體現的過程。只有在其整個空間和其存在的全部時間內的宇宙才是絕對觀念的完全體現;而在為空間時間所限制的某一事物中絕對觀念是絕不能完全體現出來的。絕....
詳細

8

藝術與現實的美學 藝術與現實的美學在黑格爾哲學中。美的概念是這樣發(fā)展起來的:
    
  宇宙生活是絕對觀念體現的過程。只有在其整個空間和其存在的全部時間內的宇宙才是絕對觀念的完全體現;而在為空間時間所限制的某一事物中絕對觀念是絕不能完全體現出來的。絕....
詳細

9

酒神精神的東方視域——現代中國語境中尼采審美主義思想的內涵與效 酒神精神的東方視域——現代中國語境中尼采審美主義思想的內涵與效  內容提要:尼采思想與中國知識人的關聯,長期以來一直為學界所關心。本文試圖以20世紀上半葉中國語境中尼采思想被接受與詮釋的歷史事實為依托,從知識社會學角度來探討尼采審美主義在中國語境中的內涵與效應,以此考.... 詳細

10

妙悟的美學歷程 妙悟的美學歷程“妙悟”,又叫禪悟。它本是中國禪宗的一個重要范疇之一。其根本要義在于通過人們的參禪來“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壇經》)從而達到本心清凈、空靈清澈的精神境界。
    “妙悟”一詞最初見于東漢曾肇的《長阿含經序》:“晉公姚爽質直....
詳細
47條記錄 1/5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文史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