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文化、文學理論創(chuàng)新的前景
文化、文學理論創(chuàng)新的前景不過,真要做到這點,文化自身是要不斷地進行改造與創(chuàng)新的。文化的活力,民族的生命力,表現在它自身的不斷創(chuàng)新之中。在一個時期里,我們的民族思維失去應有的活力。這種墨守成規(guī)、抄書抄報的方式,嚴重地壓抑了我們民族的思維,致使我們民族在很長一個時期失去了思維的創(chuàng)造力。隨后,又是大量的西方文化的介紹,這自然十分必要,但又發(fā)生了相當熱鬧的新的照搬照抄,可這并未給我國新的文化建設增加特別的分量。文化、理論的滯后,嚴重地影響著經濟的發(fā)展,而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處境中,文化、理論的改造與創(chuàng)新實在是刻不容緩的了。 文化、理論的改造與創(chuàng)新,有個面向現代化的問題,F代化受到現代意識精神的制約,這是一種具有科學的、進步的促使社會不斷前進的理性精神與啟蒙精神,一種現代意識精神與時代的文化精神。體現現代意識精神的現代性,應該成為指導我們現代化的主導意識。我們說的現代化,不是別的國家的現代化,而是我們自己國家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必須是適合我國自身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需要的現代化。外國的現代化有許多經驗,也有不少教訓,我們自然應該將自我與他者進行比較,從中進一步認識自己,但不能拿西方的現代化或者后現代化來套我們的現代化的需求。面對一百多年來的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人們的生存處境的變遷,文化精神領域的種種危機,學術的嚴重滯后,信息、科技發(fā)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資本發(fā)展對人的擠壓與異化,我們應當有所體悟。在當今我們現代化的過程中,出現了所謂后現代現象、后現代意識,它們正是我們生活自身的部分表現,其正負影響都是客觀存在:一方面可以激發(fā)我們思維的活力,促使我們與時俱進,思索新問題;另一方面則往往使我們以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消解事物的價值與精神。因此我們不能不加分辨,全盤給以肯定。 作為伴隨、指導現代化進程的現代性,其本身是一個矛盾體。應當賦予這個矛盾體認識自身內在矛盾并且隨時進行反思和文化批判的功能,這是極為重要的,這可以使我們的思想真正與時俱進,擺脫理論教條,從而永葆青春活力。在這種現代性意識觀照之下的文化、理論的改造與建設,應當廣泛地建立在民族文化傳統(tǒng)基礎之上。傳統(tǒng)是我們創(chuàng)新的過去,而創(chuàng)新則是傳統(tǒng)的未來,繼承傳統(tǒng),不僅是為了保存?zhèn)鹘y(tǒng),其更高的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新。以為傳統(tǒng)和現代思想不可通約,不承認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中有屬于未來的、全人類的、和今人相通的成分,將這些成分排除在新的文化、理論創(chuàng)造之外,這將使繼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變成一句空話。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是融會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統(tǒng)文化的整理與發(fā)掘,是新的文化創(chuàng)造的積累與準備,但還不能替代整個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同時,現代性是被賦予歷史具體性的、具有歷史指向性的意識,受制于本土化,又是具有國際文化背景與世界進程同步的現代意識精神,是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不斷沖突而又有融合的思想,是我們民族獨立自主的又富于積極進取精神、善于融合其他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民族主體性意識。 如果在上述問題上,我們十分盲目,對于所要建立的新文化、新理論沒有自己的堅實的立足點,那么難免就要去照抄他國的所謂先進文化,別人有什么,我們就搬運什么,或是別人有過的我們也一定要有。一些人在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思想影響下,對文化、藝術中的負面東西十分寬容。但是,在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后面,還有半句話,即凡是存在的并不都是合理的,那些消極的生活現象就是如此,它們的出現,固然有其原因與理由,但是這些原因與理由并不就是合理的。我們有時見到,有的媒介就把那些別人的垃圾文化也當作寶貝,加上一些不做真正的引導的“導師”的指點,如所謂“性革命”之類,力圖使之流行起來。只滿意于性革命如何實現了弗洛伊德的人的性本能的快樂原則,卻避而不談有的國家如美國的性革命不知帶來了多少社會問題,以致發(fā)展到今天,在這些國家里出現了可以集體交換各自的配偶回家尋歡作樂,定期歸還,然后選擇時機再來的倫理的徹底解體。 文學理論學科的現代性問題,與文化理論一樣,存在著積極適應當前實踐急速變化的迫切需求。今天的文學藝術已非昔比,文學藝術部分地改變了自己的面貌,而大眾文化、通俗文化、媒介文化、網絡文化的傳播,或是說大眾審美文化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原有文化和文學藝術的格局,于是理論的現代性問題、創(chuàng)新問題就變得極為迫切了,不少同行已經注目于大眾文化、媒介文化,他們的論著多有創(chuàng)見,解釋了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也說明了它們如何滿足群眾的廣泛需求,但是作為理論的闡釋,還缺少對人的精神的真正需求與提升的關懷,所以還需要有高瞻遠矚的力作。 同時,由于現代生活的變化引起了上述種種現象,在有的學者看來,文學理論作為一門學科就成了問題。比如,當今生活審美化、審美生活化,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時裝設計、時裝表演、商品包裝、街頭廣告、公園建筑、室內裝飾,無不具有審美色彩,而文學本身也正在發(fā)生變化,新的文學體裁正在產生。生活中的具有審美因素的種種非文學現象不斷向人們襲來,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要求闡明,而對閱讀經典作品的興趣已大為減弱,那么,當今的文學理論能闡明它們嗎?要是難以闡明問題,那么它還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嗎?文學理論會不會被大眾審美文化理論所替代?這種種方面,可說充滿了論爭,同時也充滿了理論的創(chuàng)化的新機。 自然科學家創(chuàng)造設計的思想,發(fā)現認識事物物理的規(guī)律,從而促使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精神財富。而作為人文知識分子,在文化、理論的創(chuàng)新方面,他要善于洞察變化著的現實與文化的實踐,使理論適應急速變化著的現實的與實踐的需要,同時要使理論具有前瞻性,從而從精神方面發(fā)生積極的作用。在建設新文化的思想的指導下,人文知識分子應是具有思想創(chuàng)造力的人,他創(chuàng)造的是傳之久遠的文化精神與價值。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20世紀中國文學民間化走向的反思(上)
|
20世紀中國文學民間化走向的反思(上) 內容提要:五四新文學運動宣告了現代知識分子話語的勝利,五四高潮過去之后,從“革命文學”到“文革文學”,新文學在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中卻經歷了一個一步步民間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給文學帶來的后果是:一、否定五四文學精神,排斥西方文化,回歸傳統(tǒng);二、放棄啟....
|
詳細
|
2
|
20世紀中國文學民間化走向的反思(下)
|
20世紀中國文學民間化走向的反思(下) 列寧一個民族兩種文化的論斷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民間文化和統(tǒng)治階級文化的不同,但在同一文化傳統(tǒng)中,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在根本上卻是相同的。胡風以自己的文學生命為代價所捍衛(wèi)的正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方向,但在強大的浪潮面前,卻終歸失....
|
詳細
|
3
|
“現代文學”與“現代文學觀念”
|
“現代文學”與“現代文學觀念” 在現代中國文學的“創(chuàng)制”過程中,“觀念”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視。翻開海內外任何一本“中國現代文學史”,也許在具體問題上,比如對作家、作品的評價,對思潮、流派的判斷,各自的立場不同,觀點歧異,甚至針鋒相對。但透過分歧的表面追究深層的理路,卻不難發(fā)現它們潛在地....
|
詳細
|
4
|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上]
|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上] 內容提要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獲得正式命名和系統(tǒng)闡釋的主體論文藝學曾經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其誕生意味著中國文藝學基本上完成了現代性轉型。然而,由于以生態(tài)危機和人文危機為主要表征....
|
詳細
|
5
|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下]
|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下] 二、 從主體論文藝學到新整體論文藝學:一個必要的導言 主體論文藝學分有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本欠缺:將人設定為面對整個世界的主體,忘記了人乃是在世界中的存在(Being....
|
詳細
|
6
|
五四:未完成的啟蒙
|
五四:未完成的啟蒙 1923年,創(chuàng)辦于1915年而作為啟蒙之思想路標的《新青年》雜志,在上海改刊為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刊物。同年,知識界發(fā)生“科學與人生觀”論戰(zhàn),凸顯了現代中國自由主義、文化保守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對立沖突的意識形態(tài)格局。這兩個事件,表征著啟蒙運動的分裂和歷時8年的新文化運動....
|
詳細
|
7
|
社會公正、民族文化與現代化的張力
|
社會公正、民族文化與現代化的張力歷史己可確鑿無誤地寫上:新文化運動期間是20 世紀中國絕無僅有的多元文化得以自由論難的時期。 新文化運動內部是多元的: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民粹主義……其....
|
詳細
|
8
|
理想與現實之間
|
理想與現實之間 ——“五四”時期婦女解放觀的幾個層面 一 “五四”時期,探索婦女解放的首要層面仍然是政治的,即主張男女平權與婦女參政。這是辛亥革命時期婦女解放運動的繼續(xù),但卻賦....
|
詳細
|
9
|
近代文化批判中的一個矛盾情結
|
近代文化批判中的一個矛盾情結 近代思想家在致力于文化批判和啟蒙的近代化過程中,普遍存在一種背負著傳統(tǒng)反傳統(tǒng)的現象。這種矛盾現象或表現為目的與手段的沖突,即以學習西方、批判傳統(tǒng)、革故鼎新為手段,以保持和發(fā)揚傳統(tǒng)為目的;或表現為意識與潛意識的沖突,即表層意識、自覺意識里是反傳統(tǒng),深層意識....
|
詳細
|
10
|
五四:從愛國激憤到制度尋思
|
五四:從愛國激憤到制度尋思 80年前的五四愛國運動,給后人留下一筆值得反復審視的精神財富。成功、失敗、“直接行動”、法律、秩序、輿論……當時人們激烈爭辯,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永垂青史的現代愛國主義 &nb....
|
詳細
|
222條記錄 1/23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文史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