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中的鹽業(yè)史料
《全唐詩》中的鹽業(yè)史料 【論文關鍵詞】:唐代 全唐詩 鹽 【論文摘要】:《全唐詩》中蘊涵大量的鹽業(yè)史資料,包括鹽的產制技術、運輸及與鹽相關的鹽官、鹽商、私鹽販、百姓!度娫姟符}業(yè)史料的特點是:接近普通人生活,平易近人;包含廣泛的社會內容;主觀性濃,易于夸張。 陳寅恪先生的著作《元白詩箋證稿》,以詩證史,用文學作品作為史料來研究歷史,擴大了歷史史料的搜集范圍、使歷史研究更加傾向于普通人的生活、思想。陳先生認為可以用詩證史的原因和方法是:“中國詩雖短,卻包括時間、人事、地理三點。中國詩既有此三特點,故與歷史發(fā)生關系。把所有分散的詩集合在一起,于時代人物之關系,地域之所在,按照一個觀點去研究,連貫起來可以有以下的作用:說明一個時代之關系;糾正一件事之發(fā)生及經過;可以補充和糾正歷史記載之不足。最重要是否于糾正。元白詩證史即是利用中國詩之特點來研究歷史的方法”。(1)唐人詩作中保存的大量珍貴史料,也越來越受到史學界的重視,以唐詩來佐證歷史或以唐詩為選題的來源。 本文通過《全唐詩》中鹽詩的分析與挖掘,探討鹽與唐代詩歌的關系。 一、從《全唐詩》看唐代鹽業(yè)的內容 1、鹽的產制技術 鹽以來源分大體分為海鹽、池鹽、井鹽,因為來源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又有對應的三種制鹽方式。海鹽富含于海水這中,具有量大、無需開采的特點,加之唐代經濟發(fā)達、科技強盛,海鹽的采制技術不斷進步,唐代海鹽的產量很大—— —“唐代海鹽產量居三大鹽類之首”。因此,《全唐詩》對海鹽的記述較多,對池鹽和井鹽的記載較少。(《唐代鹽政》P15)唐代海鹽采制規(guī)模大。劉長卿的《宿懷仁縣南湖,寄東海荀處士》“一水不相見,千峰隨客船。寒塘起孤雁,夜色分鹽田。”(2)這是因為鹽田太大,只有夜色才能把它分開。唐代的海鹽由普通人生產,甚至形成了專門以制鹽為生的村落。晚唐詩人賈島(779~843)的《寄滄州李尚書》中寫道:“水縣賣紗市,鹽田煮海村。枝條分御葉,家世食唐恩!(3)在賈島生活的年代,生產鹽的鹽丁是固定的,他的描述說明該地區(qū)由于生產規(guī)模寵大已經形成一個鹽丁聚居的村落。唐代海鹽的生產方式是煮制。海鹽的生產從煮制到曬制是歷史的進步,唐的生產水平還停留在煮制食鹽的階段。高適的《漣上題樊氏水亭》“自說宦游來,因之居住偏。煮鹽滄海曲,種稻長淮邊!(4 )煮鹽的利潤非常豐厚。白居易的《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越國強仍大,稽城高且孤。利饒鹽煮海,名勝水澄湖。”(5)賈島的《鹽池院觀鹿》“條峰五老勢相連,此鹿來從若個邊。別有野麋人不見,一生長飲白云泉!(6)描述了鹽池周圍的秀麗景色。鹽院是就產鹽地而設,因此鹽池院的景色也就是鹽池的起色。杜甫的《鹽井》直觀記載了井鹽的產制。在這首詩中的鹽井生產的方式是用木桶通過滑車將鹽鹵從鹽井中汲出,即“汲井歲,出車日連連”,之后用燃料煮制鹵水成鹽,“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丙}商轉賣鹽的利潤巨大,他們“自公斗三百,轉致斛六千”。(7) 2、鹽的運輸 人每天需要攝入一定量的鹽,鹽的運輸自古以來均屬于運輸?shù)拇笞?一般都通過漕運通達全國各地!短茣符}鐵轉運總敘記載:“寶應三年元載以中書侍郎代呂諲時淮河阻兵飛挽路絕鹽鐵租賦皆泝淮而上”。(8 )這說明在寶應三年時,運鹽鐵租賦的淮河受阻,只能選擇泝淮這條新的水路行進。杜甫的《客居》“峽開四千里,水合數(shù)百源。人虎相半居,相傷終兩存。蜀麻久不來,吳鹽擁荊門。西南失大將,商旅自星奔。今又降元戎,已聞動行軒。舟子候利涉,亦憑節(jié)制尊!(9 )這是因為西南戰(zhàn)亂,導致水路被斷絕,這樣的結果就是大量的吳鹽擁塞在荊門,此足已證明水路對鹽業(yè)運輸?shù)闹匾浴? 在正史記載中,鹽主要是通過漕運運輸,即運輸工具是船只!度圃姟穼}車的記載恰好可以補充從全國的漕運網(wǎng)分發(fā)到終端銷售地點的情況。這些方面的記載很多,現(xiàn)選取兩個。李白的《天馬歌》“鹽車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10);錢起的《送沈仲》“夜光失隋掌,驥騄伏鹽車”。鹽車將漕運來的鹽分運到各銷售地點,再通過食鹽消費者把鹽買回家使用。柳宗元《柳州峒氓》“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 3、鹽官、鹽商、私鹽販 全唐詩中保留了一些鹽官的直接材料。杜甫《李鹽鐵二首(一首題作李監(jiān)宅,已見第九卷中)》“鹽官雖絆驥,名是漢庭來。”、盧綸《送鹽鐵裴判官入蜀》、杜牧《忍死留別獻鹽鐵裴相公二十叔》。 唐代的鹽商經營鹽業(yè)往往獲得豐厚,生活優(yōu)裕。白居易《鹽商婦-惡幸人也》生動描寫了一名小家女自從嫁給鹽商后生活富裕的場景!胞}商婦,多金帛,不事田農與蠶績。南北東西不失家,風水為鄉(xiāng)船作宅。本是揚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綠鬟富去金釵多,皓腕肥來銀釧窄。前呼蒼頭后叱婢,問爾因何得如此。婿作鹽商十五年,不屬州縣屬天子。每年鹽利入官時,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鹽鐵尚書遠不知。何況江頭魚米賤,紅膾黃橙香稻飯。飽食濃妝倚柁樓,兩朵紅腮花欲綻。鹽商婦,有幸嫁鹽商。終朝美飯食,終歲好衣裳。好衣美食來何處,亦須慚愧桑弘羊。桑弘羊,死已久,不獨漢時今亦有!边@首詩從側面說明鹽商是特許商人“不屬州縣屬天子”;專賣制度下的全國鹽利收入,鹽商得到大部分“每年鹽利入官時,少入官家多入私!痹 断嗪透柁o·估客樂》“小兒販鹽鹵,不入州縣征。一身偃市利,突若截海鯨!币卜从吵龅胤秸菬o權收取鹽商任務費用。 4、鹽與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 鹽與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息息相關。鹽的豐富程度是人民生活富足與否的判斷標準之一。鹽是人民的基本生活資料。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君從九卿來,水國有豐年。魚鹽滿市井,布帛如云煙!贬瘏ⅰ端皖伷皆贰棒~鹽隘里巷,桑柘盈田疇!崩疃恕峨s歌》“人生照鏡須自知,無鹽何用妒西施!比绻约哼B鹽也吃不上,生活得不到溫飽,面容美好與否又有什么用呢? 鹽在唐代用于預計吉兇禍福。貫休《壽春節(jié)進》“鹽出符真主,麟來合大規(guī)!庇名}顯出的各種不同“符”來預知未來生活。 二、鹽詩的特點 1、接近普通人生活,平易近人。鹽是唐上至親王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一日不可或缺的食品。唐政府既規(guī)定:“凡親王已下常食料各有差。每日細白米二升,粳米、梁米各一斗五升,粉一升,油五升,鹽一升半……三品以上常食料九盤,每日……鹽、豉、蔥、姜、葵、韭之類各有差……六品已下、九品已上常食料五盤。第日……豉、鹽、葵、韭之類各有差”。(《唐會要》卷四,《尚書禮部》)鹽還可以用于飼養(yǎng)牲畜、祭祀以及入藥。鹽與唐人的生活聯(lián)系特別密切。寒山《詩三百三首》中寫道“憐底眾生病,餐嘗略不厭。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去骨鮮魚膾,兼皮熟肉臉。不知他命苦,只取自家甜!丙}可以用為調料,也可以作為藥補的成分之一。 2、包含廣泛的社會內容。《全唐詩》與鹽有關的詩,幾乎包含了社會的各方面。如多次提及鹽官的名稱及他們的生活狀況。盧綸《送鹽鐵裴判官入蜀》“傳詔收方貢,登車著賜衣。榷商蠻客富,稅地芋田肥。云白風雷歇,林清洞穴稀。炎涼君莫問,見即在忘歸!边@首詩就說明了鹽鐵判官這個鹽官名稱,描寫他到蜀任職的過程是先接受“傳詔”和朝廷給予“方貢”,穿上皇帝給的“賜衣”通過乘車到蜀地上任。鹽對經濟的作用也很大。造就了一批靠鹽起家致富的商人。白居易《鹽商婦-惡幸人也》“年鹽利入官時,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鹽鐵尚書遠不知。”鹽商利潤豐厚,得到的鹽利甚至比唐政府還要多,這一點也可以從《新唐書》里得到印證:“貞元四年淮西節(jié)度使陳少游奏加民賦自此江淮鹽每斗亦增二百為錢三百一十其後復增六十河中兩池鹽每斗為錢三百七十江淮豪賈射利或時倍之官收不能過半”(《新唐書》卷五十四)鹽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也占在一席這地。鹽是詩人做詩的素材,韓愈在《喜雪獻裴尚書(裴均也,時為荊南節(jié)度使)》就“鹽吟舊句”。在唐人的思想中,鹽還有預知未來的作用。貫休《春節(jié)進》“鹽出符真主”。 3、主觀性濃,易于夸張!度圃姟分械脑姰吘惯是文學作品,而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詩中的內容存在一些夸張的成份。呂渭《狀江南·仲冬》“江南仲冬天,紫蔗節(jié)如鞭。海將鹽作雪,出用火耕田!惫糯狈珶掻}的技術,食鹽的雜質多,不會呈純白色,為體現(xiàn)鹽的潔凈,作者用雪來夸張的形容鹽!度圃姟分信c鹽有關的詩感情豐富,往往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杜甫《鹽井(鹽井在成州長道縣,有鹽官故城)》中在看到鹽丁勞苦,鹽官、鹽商靠買鹽獲利頗多,感嘆到“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我何良嘆嗟,物理固自然! 三總結 《全唐詩》中鹽業(yè)史料的具有相當大的史料價值。首先它們能印證和補充正史之不足。如在正史記載中唐代制鹽的方式有海鹽、池鹽和井鹽,《全唐詩》也相應記載了這些方式。唐代海鹽數(shù)量在整個唐代鹽中的比例最大,海鹽在唐社會生活各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與人民生活、國家財政緊密相關,在《全唐詩》中海鹽占的篇幅也是最大的。其次包括豐富社會史的內容。唐代正史即政治史,不注重記錄一般人的生活很少關注普社會史的內容,《全唐詩》的內容往往就是個人的生活,如它對鹽商夫人奢華生活惟妙惟肖的描寫,細致入微的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狀況。對《全唐詩》中的鹽業(yè)史料要去粗取精、去 《全唐詩》中的鹽業(yè)史料偽存真,以審慎的態(tài)度使用。 【參考文獻】: (1)蔡鴻生.金明館教澤的遺響[J].廣東社會科學,2005) (2)劉長卿.《宿懷仁縣南湖,寄東海荀處士》.《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1:1532 (3)賈島.《寄滄州李尚書》.《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1:6706 (4)高適.《漣上題樊氏水亭》.《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1:2207 (5)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1:5085) (6)賈島.《鹽池院觀鹿》.《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1:6743 (7)杜甫.《鹽井(鹽井在成州長道縣,有鹽官故城)》.《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1:2298 (8)王溥.《唐會要》卷八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78: 1588 (9)杜甫.《客居》.《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1:2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