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畢業(yè)論文查詢

 

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詩經·秦風》與周代禮樂文化

《詩經·秦風》與周代禮樂文化

    論文關鍵詞:《詩經·秦風》; 周代禮樂文化; 影響
    論文摘要:自東漢班固始,歷代論者多以“尚武”為《詩經·秦風》的特征,但這是不全面的。在崇尚武功而外,我們從《秦風》中處處可見周代禮樂文化的印記,此即季札所說的“夏聲”,而歷代論者大多忽略了這一重要現(xiàn)象!肚仫L》中所見之周代禮樂文化,具體來說有車輿、馬政、燕禮、田狩、朝覲、聘問、喪葬、飲食等禮儀。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既以深刻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剛健清新的審美情操和真率活潑的民歌風味,構成為一大流派,又因各地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民俗的差異,分別構成若干地域性流派而各具特色。對于《秦風》,自東漢班固始,①歷代的論者多認為尚武精神是它區(qū)別于其他風詩的最顯著的特點。②的確,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秦人一直與驍勇善戰(zhàn)的游牧民族——戎狄族雜居,在爭戰(zhàn)不斷的同時也有婚姻上的友好往來,可以說,戎狄文化的確在《秦風》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記。
    可是,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肚仫L》中最早的詩篇《車鄰》一詩《序》云:“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焉!痹撛娮饔谥苄鯐r期,秦仲因為伐戎有功被封為大夫,國人為紀念國君之始有車馬侍御制度而作此詩。此后,秦在保衛(wèi)周朝邊疆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壯大,③周代禮樂文明一直影響著秦。《秦風》作為秦意識形態(tài)的載體,展現(xiàn)了周代禮樂制度中的車輿、馬政、燕禮、田狩禮、朝覲禮、聘問禮、錫命禮、喪葬禮、飲食禮等禮儀。
    一、《車鄰》與車輿制度、燕禮
    《車鄰》一詩首先反映了對車輿制的吸收!坝熊囙忇,有馬白顛”,是說秦仲有車眾多,其聲鄰鄰然;有馬眾多,其中還有白顛馬。這里的“車”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交通工具,而是含有禮制意義的身份象征。《周禮·春官》記載:“巾車,掌公車之政令,辨其用與其旗物而等敘之,以治其出入。王之五路,一曰玉路……以祀;金路……以賓,同姓以封;象路……以朝,異姓以封;革路……以即戎,以封四衛(wèi);木路……以田,以封蕃國。”④(P.837-842)這段話就是對周代天子的五路制度的概括,也即五種專用車輛制度,具體指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五種車,其級別高低依次遞減。由于在秦仲時代,秦才開始崛起,秦仲被周宣王封為大夫,尚未封國,按照禮儀制度,還沒有資格被賜車輿,因為五路制度中的最低一等,也要是蕃國才行。而此時,秦君并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大夫,由于特殊的軍事地位,秦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經很高,⑤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秦仲實際上的地位和身份,已與當時頗為顯赫的諸侯無甚區(qū)別了。所以,周宣王還是破例賜給它車輿之制,而且,我們還可以做這樣的推測,此時,賜給秦的應該是“木路”,不過,即便只是級別最低的“木路”,也足以讓此前一直行“戎翟之教”⑥的秦的國人感到自豪而欣喜不已了。
    有車必有馬,這里有“白顛”馬。毛《傳》:“的顙也。”“的”意為“旳”,“白”的意思,“顙”是“額頭”的意思。“白顛”是指額頭上長有白毛的馬,也叫作“戴星馬”!秲x禮·覲禮》云:“奉束帛,匹馬卓上,九馬隨之!雹(P.601)這里的“卓”意為“旳”,也是“白”的意思。覲禮十馬,以白顛馬為上,后有九馬隨之,可見白顛馬之尊貴。
    君王出入有了車馬,身邊自然也應該有隨從,于是就有了“寺人”一職的設立!八氯恕币宦,亦即毛《傳》所釋的“內小臣”之官!秲x禮·燕禮》云:“小臣戒與者!雹(P.286)所以,“小臣”一職即為通傳官員覲見君王之命的官,他的職責與天子的“大仆”之職相當!吨芏Y·夏官》大仆職云:“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王燕飲,則相其法。”④(P.972,977)馬瑞辰解釋說:“諸侯兼官,無有大仆,惟有小臣出入君之教命。據(jù)此,是諸侯以小臣兼大仆,實掌君出入之教令。此詩言‘寺人之令’是掌君出入之命,故《傳》知為內小臣之官也。”⑧(P.363)
    《車鄰》詩云:“既見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既見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樂,逝者其亡!边@是周代燕禮的反映。燕禮是周代貴族宴飲活動的禮典,屬吉、兇、賓、軍、嘉五禮中的嘉禮。燕禮之“燕”同“宴”,義為安閑、休息。燕禮是古代貴族在政余閑暇之時,為聯(lián)絡與下屬的感情而宴飲的禮儀。用樂是燕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儀式,《車鄰》中“并坐鼓瑟”、“并坐鼓簧”即為用樂的體現(xiàn)。
    《車鄰》中的宴飲提到了兩種樂器:“瑟”和“簧”!睹珎鳌氛f:“簧,笙也。”用“瑟”、“笙”所“鼓”確是諸夏之樂,而非秦本土的音樂。李斯《諫逐客疏》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雹(P.2543-2544)《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相如對秦王說:“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雹(P.2442)楊暉《報孫會宗書》:“家本秦也,能為秦聲……酒后耳熱,仰天拊缶而呼嗚嗚!雹(P.2896)曹植《箜篌引》:“秦箏何慷慨。”(11)(P.459)可見秦國的傳統(tǒng)樂器是缶、甕、箏,而不是瑟、笙。秦仲被封為周朝的大夫,自然會有車馬禮樂的賞賜,此“瑟”、“簧”之類的諸夏樂器,就是禮樂之賜,用這些樂器演奏的音樂應當就是季札所說的“諸夏之聲”了。
    關于燕禮的作用,《禮記·燕義》云:“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匱也。是以上下和親而不相怨也!(12)(P.1935)由此可見,燕禮的目的是使“上下和親”,它表達的是一種“和”的政治審美理想,在笙瑟齊作的樂歌聲中,君臣上下、賓主雙方開懷暢飲。這種和諧共存、各得其所的狀態(tài)正是禮樂文化所追求的,《車鄰》中所謂“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楊”正是對這種“上有賢君,下有賢臣,上下各得其宜”(13)(P.480)的狀態(tài)的最好注腳。
    二、《駟驖》與田狩禮
    《駟驖》一詩是田狩禮的體現(xiàn)!墩x》云:“作《駟驖》詩者,美襄公也。秦自非子以來,世為附庸,未得王命。今襄公始受王命為諸侯,有游田狩獵之事,園囿之樂焉。故美之也。諸侯之君,乃得順時游田,治兵習武,取禽祭廟。附庸未成諸侯,其禮則闕。故今襄公始命為諸侯,乃得有此田狩之事,故云‘始命’也!(13)(P.481)
    秦直到襄公之世,才正式受命封為諸侯,才得有此田狩之禮。田狩禮也叫做大田之禮,屬于五禮之中的軍禮。軍與征戰(zhàn)相關,古代軍隊的組建、管理等,都離不開禮的原則!抖Y記·曲禮》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12)(P.16-17)就是說,軍隊必須按照禮的原則,嚴格訓練,嚴格管理。而作為軍禮之一的大田之禮是天子或諸侯的定期狩獵活動,它以軍事演習與軍事訓練為寄托形式,主要目的是檢閱戰(zhàn)車與士兵的數(shù)量、作戰(zhàn)能力,訓練未來戰(zhàn)爭中的協(xié)同配合。
    《序》云:“有田狩之事,園囿之樂焉。”“園囿”道出了舉行田狩之事的場所。打獵的地方叫做“囿”,打獵完畢后的調習之所叫做“園”!墩x》進一步點明了“園”和“囿”的區(qū)別:“有蕃曰園,有墻曰囿。園囿大同,蕃墻異耳。囿者,域養(yǎng)禽獸之處。其制諸侯四十里,處在于郊!(13)(P.481)田狩之禮一年舉行四次,四季都有,分別稱為春蓃、夏苗、秋狝、冬狩!盾囙彙吩娫啤肮淖,從公于狩”,此處的“狩”字即點明了田狩的時節(jié)是在冬天!胺顣r辰牡,辰牡孔碩”是說虞官“驅時節(jié)之獸以待射”。虞官是掌管天子和諸侯狩獵所需獵物的官員,野獸在一年四季活動的狀態(tài)各個不同,因此,虞官就在不同的季節(jié)飼養(yǎng)在那個時節(jié)最活躍最健壯的野獸,以供君主射獵。
    在射獵獸類的過程中,詩云“公曰左之”,這是周人尚右習俗的表現(xiàn)。胡承珙《毛詩后箋》引《毛詩明辨錄》云:“逐禽左者,逆驅禽獸使左當人君以射之。夫周人尚右,何以射獸必左乃為中殺?蓋射必有傷,以實鼎俎,近于不虔;殺其左而右體俱整,仍是尚右之意!(14)(P.558-559)因為周人有尚右的習俗,所以在射殺用于祭祀的獸類時,就從獸的左邊射殺,以保證獸的右半部分完好,這是對祖先神靈表示尊重之意。
    三、《終南》、《渭陽》與賓禮
    《秦風》詩中有兩首詩涉及到周代的賓禮,這就是《終南》和《渭陽》。周代賓禮與周朝的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密切相關。為鞏固政治統(tǒng)治,周王朝大規(guī)模的封建諸侯。為加強對這些分封邦國的控制,使他們服從中央政權的統(tǒng)治,周族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便包括制定諸侯定期朝覲制度、諸侯國家之間的朝聘往來制度等。這些被儀式化的外交禮典,就是賓禮。賓禮作為五禮之一,體現(xiàn)了周王室對諸侯邦國的一種懷柔安撫,故《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說:“以賓禮親邦國。”④(P.546)《終南》一詩即體現(xiàn)了賓禮中周天子接見新封諸侯的朝覲禮。賓禮同時可以看作是中央政權與眾邦國之間,以及眾諸侯國之間的外交活動!段缄枴芬辉妱t體現(xiàn)了諸侯國之間相互聘問往來的聘禮。此外,《終南》和《渭陽》都涉及到了賓禮中的錫命之禮,也就是在朝聘過程中贈送禮物的禮節(jié)。
    《終南》一詩序云:“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為諸侯,受顯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詩以勸戒之!敝芴熳咏右娦路獾闹T侯秦襄公時的王朝巨典,是為朝覲禮。朝覲所以明上下,禮典的舉行是為了明確周王與諸侯之間的臣屬之義。所以《禮記·祭義》中說:“朝覲,所以教諸侯之臣也!(12)(P.1564)《禮記·經解》說:“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12)(P.1601)諸侯行朝覲禮之后有車馬飾物服飾之贈,這也看作是朝禮之后的錫命之禮。錫命禮又叫冊命禮、策命禮!督K南》詩中襄公受周之“錦衣狐裘”和“黻衣繡裳”即為錫命之禮的表現(xiàn)。西周封建諸侯、授官任職時多有賞賜,所賞之物必定是按照嚴格的等級制度來進行的。錫命禮中賞賜的物品豐富多樣,小到貝、弓矢、牛馬,大到土地、王臣、人民等,而常見的賜物主要有赤芾、玄袞衣、

《詩經·秦風》與周代禮樂文化車馬之飾、秬鬯、圭瓚等。(15)
    從《終南》一詩,我們可以看到周天子賜予襄公的是“錦衣狐裘”和“黻衣繡裳”,主要是服飾。為什么呢?《白虎通義·考黜》云:“九錫,樂、朱戶,皆隨其德可行而賜車馬,能安民者賜衣服,能使民和樂者賜以樂,民眾多者賜以朱戶,能進善者賜以納陛,能退惡者賜以虎賁,能誅有罪者賜以鈇鉞,能征不義者賜以弓矢,孝道備者賜以秬鬯!(16)(P.485)我們結合該詩產生的歷史背景,就不難明白平王賜襄公以衣飾所包含的深意。時襄公初受封諸侯,平王雖承諾賜之“岐以西之地”,但此時周遺民所在的“岐以西之地”尚屬戎人所有,所以平王和周遺民都對襄公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早日趕走戎人,收復失地。故平王在賜物給襄公時,選擇了衣飾,而襄公在回國的途中還經過周遺民所居之地,這正是希望安撫人民之意。
    襄公被新封為諸侯,所受之服為“錦衣狐裘”,這是符合周代禮儀制度的!抖Y記·玉藻》云:“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12)(P.1048)又云:“錦衣狐裘,諸侯之服也。”(12)(P.1049)依據(jù)周代禮儀制度,“錦衣狐裘”是用織錦的裼衣罩在白色的狐裘外面,這是諸侯朝見天子時所穿的禮服。白色的狐裘是稀有之物,是尊貴的象征。馮復京《六家詩名物疏》云:“古人之裘最重狐白。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則狐白之難得可知矣。昔紂以狐白免西伯,田子方以狐白禮子思,田文以狐白脫秦難。其貴之如此。故天子以為朝服,諸侯以為賜服。凡在朝,君臣同服!(17)(P.27)
    《秦風》中的另一首詩作《渭陽》則反映了諸侯間友好往來的聘問之禮。聘禮是諸侯貴族之間聯(lián)絡感情的高級會見禮,《儀禮·聘禮》記載了聘禮的儀節(jié),《禮記·聘義》則闡述了聘禮的禮義:“故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12)(P.1941)諸侯國之間用這種恭敬謙讓的方式相接交,就不會相互侵犯欺凌了。
    具體到《渭陽》一詩,這是晉國的公子重耳來聘問秦國,禮畢之后,秦國的太子送重耳歸國。因為畢竟只是詩,不是禮書,故而只展現(xiàn)了禮儀規(guī)范的一個側面,即聘禮中一系列禮節(jié)中的“送賓”之禮,是對即將歸國來使表示送別之意。按照禮節(jié),國君要派卿士前往贈物送行,并且要一直將使者送到國境。因為來使是秦君穆公夫人的弟弟,那么所派出的送行之人非太子康公莫屬。太子親自送行,也可見出秦國對晉國公子的親厚之意。
    臨別贈送禮物是聘禮中的重要儀式,這里面最重要的禮物就是玉器。贈送的玉器的等級視人物的身份而定,如聘國君用“圭”,聘國君夫人用“璋”。在我國古代社會的禮儀中,玉器是非常重要的飾物和禮器,除非是在服喪的特殊時期,天子、諸侯、大夫、世子、士都必須“玉不去身”,因為玉是美德的象征。《禮記·聘義》中孔子將玉的外形、色澤、質地等來比喻君子德行的方方面面,玉之美、玉之貴于此展露無遺。詩中康公送給重耳的玉器是“瓊瑰”。重耳的身份是公子,“瓊瑰”是符合他的身份的玉器。玉器而外,所贈之物還有車馬,即“路車乘黃”!栋谆⑼x·車旗》云:“路者,君車也。天子大路,諸侯路車,大夫軒車,士飾車!(16)( P.504)路車乃諸侯所乘,時重耳為晉國公子,尚未為晉國國君,而贈之國君所乘之車。這是為何呢?我們聯(lián)系當時重耳回國時的背景,就不難理解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深意。時晉國遭逢內亂,諸公子為爭奪國君之位而反目,國內混亂不堪,舅氏此去,禍福難料,秦國之意,是希望重耳此次回國,能當上國君。所賜之物,既是厚贈之情,也飽含希冀,而重耳也果然在回國的第二年當上晉國的國君,是為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康公送舅至渭陽,時秦國都雍,雍在渭水南邊,而水北曰陽。送至渭陽,必是渡渭水而送之,可見送之遠也,既是秦晉兩國禮之切,更見得甥舅情之深。
    四、《黃鳥》與喪禮
    《黃鳥》一詩的本事,是秦穆公死后以子輿氏三良人殉葬之事。不管子輿氏三子是自愿從死還是被逼殉葬,東周時期秦國實行人殉制度卻是不爭的事實。
    殉葬制度是我國古代社會一項重要的喪葬制度。人殉一般盛行于原始社會解體、階級和國家出現(xiàn)的初期,與私有制的出現(xiàn)密切相關。從我國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存在人殉現(xiàn)象,而在夏代便基本出現(xiàn)了較為成熟的人殉制度。人殉制度在殷商時期發(fā)展到極至,周因于殷禮,西周早期曾繼承了殷商的人殉制度。但是人殉制度在西周中期已經開始衰落,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在西周時期以奴隸殉葬已不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尤其是在一些出土多件青銅禮器的墓葬和有明顯國屬、族屬的周族侯家族等級的貴族墓葬,竟未發(fā)現(xiàn)殉葬奴隸,說明在西周時期(特別是西周中晚期)上層社會統(tǒng)治集團中的周人貴族已不再將奴隸殉葬作為一種禮制!(18)(P.93)
    在春秋時期人殉制度本來已經逐漸消亡的大背景下,秦國的人殉制度反而異軍突起。秦國的統(tǒng)治者公然將之定為制度。據(jù)《史記·秦本紀》載:“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死者六十六人”,“獻公元年止從死!雹(P.183,P201)由此可知,從武公死時定此制度,以后十八君都行殉葬。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是《黃鳥》一詩并不是僅僅只是記載這一史實,它的價值在于詩中的“刺”意:“刺穆公以人從死!边@說明當時的國人已經知道這一制度的不合理了。此次大規(guī)模的殘酷的人殉也引起了史家的尖銳批評,《左傳·文公六年》:“君子曰:‘秦穆之不為盟主也,宜哉!死而棄民。先王違世,猶詒之法,而況奪之善人乎……今縱無法以遺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難以在上矣!’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復東征也。”(19)(P.588-591)《左傳》借君子之語對秦穆公命三良從死之事的批評代表了春秋時期一種重視個體生命價值的新思潮、新觀念,也即“民本”、“人本”的思想。這是在西周時期所沒有的,“春秋時由政治動蕩、經濟變革釀成的上層建筑領域的新思潮,其矛鋒直指崇奉天命的‘神’的世界,開始注意人的存在與價值”。(20)(P.372)
    總之,《黃鳥》一詩創(chuàng)作的背后不僅是人殉制度在周代的逐漸衰亡,它同時也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對個體生命的重視,即產生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萌芽。需要強調的是,這種人本思想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仁愛的光輝并沒有照耀在社會最底層的奴隸身上。當時為秦穆公殉葬的有一百七十七人,而詩中所哀者不過是子輿氏之三子,這主要是因為子輿氏三良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屬于貴族階層。而奴隸的陪葬并沒有引起詩人的關注和史家的批評,正如陳子展先生指出的那樣:“詩人作歌只痛惜三良的被迫殉葬,此外同殉的一百七十四人可能都是奴隸,不足數(shù)了!(21)(P.479)
    五、《權輿》與飲食禮
    《權輿》一詩是周代飲食禮的體現(xiàn)。飲食禮制貫穿在整個周代禮制系統(tǒng)中,周代上層社會很多禮典場合都有飲食活動,諸如祭祀、燕禮、饗禮、鄉(xiāng)飲酒禮、聘禮等一系列貴族階層的禮典都離不開飲食活動。食器是飲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周代的食器往往并不簡單的只是盛放食品的工具,它被賦予禮制內容,成為區(qū)別尊卑貴賤、衡量社會地位的標志。從出土的青銅禮器看,很多青銅禮器都是飲食器具。飲食器具可分為食具和飲具兩大類。
    詩云:“每食四簋”。這里的“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食具,在祭祀和燕饗時,“簋”以偶數(shù)組合,它與奇數(shù)組合的“鼎”配合使用。據(jù)《儀禮·聘禮》等禮書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元士用三鼎二簋,庶人用一鼎無簋。詩云“每食四簋”,由禮書的記載可知這首詩的作者是大夫。這位大夫在詩中哀嘆:“昔日的君主以禮待我,每食必定按照禮制設為四簋,今日卻淪落到每食不飽的地步!蔽覀冇纱丝梢韵胍娢羧涨貒木际呛茏鸪缰艽亩Y制的,于飲食禮也是恪守不渝。
    詩中“夏屋渠渠”之“夏屋”也是飲食禮器!遏旐灐べ迣m》有“籩豆大房”,《毛傳》云:“大房,半體之俎也。其制足間有橫,下有柎,似堂后有房然!薄跋奈荨贝蠹s就是此處的“大房”,是類似于房屋的一種俎,亦稱“房俎”,祭祀時用來盛放牛羊等祭品。俎越深越大,越顯得地位之尊貴,此處用“渠渠”(深廣貌)來形容“夏屋”,更見得當日禮節(jié)之盛。
    綜上所述,從《秦風》詩中我們處處可見周代的禮樂制度。關于這一點,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人注意到了,只是被后人忽略了!蹲髠鳌は骞拍辍酚涊d吳國公子季札到魯國觀樂,當魯國人為他歌秦樂時,他說:“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19)(P.1263)言夏聲者,杜預注云:“秦本在西戎汧、瀧之西,秦仲始有車馬、禮樂。去戎狄之音而有諸夏之聲!(19)(P.1263)“諸夏”,是指中原以正統(tǒng)自居的華夏諸族,這些以周朝為核心的封建諸侯國,都無不受周代文化的浸染。歐陽修曾說:“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禮樂達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禮樂為虛名!(22)(P.307)這里所說的“三代而下”,是指“遭秦變古”之后,其所謂“禮樂達于天下”者指夏商周三代,夏商姑且不論,但周禮達于天下是無可置疑的。平王東遷以后進入春秋時期,我們雖然無法回避周禮已經逐漸崩潰這個事實,但周禮在當時社會仍有不同程度的實行!岸Y樂達于天下”,豈有不達于秦國之理?《秦風》詩所反映的周代禮樂文化,正是“禮樂達于天下”的最好注腳。
    ①班固《漢書·地理志》論述戎狄族的尚武風俗對《秦風》的影響曰:“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zhàn)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故秦詩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興師,修我兵甲,與子偕行’。及《車鄰》、《駟驖》、《小戎》之篇,皆言車馬田狩之事。”
    ②朱熹《詩集傳》曰:“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于《詩》如此。”后代說詩者多持此說,如程俊英《詩經譯注》說:“可見尚武精神,就是《秦風》的特點!
    ③據(jù)《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與周朝的交流始自秦先祖非子為周孝王養(yǎng)馬,孝王賜非子嬴姓,并分封土地給他,于是秦為周之“附庸”。此后宣王封秦仲為“大夫”,封莊公為“西垂大夫”,至平王封襄公為諸侯,秦這才正式成為諸侯國,并占有西周故地,以后,秦國作為周朝西部的屏藩,逐步發(fā)展壯大。
    ④周禮注疏[M],十三經注疏整理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⑤《國語·鄭語》云:“秦仲、齊侯,姜、嬴之雋也,且大,其將興乎?”將秦仲與當時強大的齊國相提并論,可見秦國在當時的影響力之大。
    ⑥《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君與趙良談論治秦之道時說:“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币庵^秦國初與戎翟同俗。
    ⑦儀禮注疏[M],十三經注疏整理

《詩經·秦風》與周代禮樂文化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⑧[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⑨[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⑩[漢]班固,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1)趙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12)禮記正義[M],十三經注疏整理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3)毛詩正義[M],十三經注疏整理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4)[清]胡承珙.毛詩后箋[M].合肥:黃山書社,1999。
    (15)參見齊思和《周代錫命禮考》,載陳其泰主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第392頁。
    (16)[清]孫星華.白虎通義?庇沎M],叢書集成續(xù)編:第16冊[Z].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17)[明]馮復京.六家詩名物疏[M],詩經要籍集成:第20集[Z].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18)徐吉軍.中國喪葬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19)春秋左傳正義[M],十三經注疏整理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0)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1)陳子展.詩三百解題[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2)[宋]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文章標題 相關內容  

1

20世紀中國文學民間化走向的反思(上) 20世紀中國文學民間化走向的反思(上)

內容提要:五四新文學運動宣告了現(xiàn)代知識分子話語的勝利,五四高潮過去之后,從“革命文學”到“文革文學”,新文學在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中卻經歷了一個一步步民間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給文學帶來的后果是:一、否定五四文學精神,排斥西方文化,回歸傳統(tǒng);二、放棄啟....

詳細

2

20世紀中國文學民間化走向的反思(下) 20世紀中國文學民間化走向的反思(下)

列寧一個民族兩種文化的論斷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民間文化和統(tǒng)治階級文化的不同,但在同一文化傳統(tǒng)中,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在根本上卻是相同的。胡風以自己的文學生命為代價所捍衛(wèi)的正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方向,但在強大的浪潮面前,卻終歸失....

詳細

3

“現(xiàn)代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觀念” “現(xiàn)代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觀念”

在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創(chuàng)制”過程中,“觀念”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視。翻開海內外任何一本“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也許在具體問題上,比如對作家、作品的評價,對思潮、流派的判斷,各自的立場不同,觀點歧異,甚至針鋒相對。但透過分歧的表面追究深層的理路,卻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潛在地....

詳細

4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上]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上]

內容提要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獲得正式命名和系統(tǒng)闡釋的主體論文藝學曾經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其誕生意味著中國文藝學基本上完成了現(xiàn)代性轉型。然而,由于以生態(tài)危機和人文危機為主要表征....

詳細

5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下]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下]

二、 從主體論文藝學到新整體論文藝學:一個必要的導言

    主體論文藝學分有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本欠缺:將人設定為面對整個世界的主體,忘記了人乃是在世界中的存在(Being....

詳細

6

五四:未完成的啟蒙 五四:未完成的啟蒙

1923年,創(chuàng)辦于1915年而作為啟蒙之思想路標的《新青年》雜志,在上海改刊為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刊物。同年,知識界發(fā)生“科學與人生觀”論戰(zhàn),凸顯了現(xiàn)代中國自由主義、文化保守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對立沖突的意識形態(tài)格局。這兩個事件,表征著啟蒙運動的分裂和歷時8年的新文化運動....

詳細

7

社會公正、民族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張力 社會公正、民族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張力歷史己可確鑿無誤地寫上:新文化運動期間是20 世紀中國絕無僅有的多元文化得以自由論難的時期。
    新文化運動內部是多元的: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民粹主義……其....
詳細

8

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 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

——“五四”時期婦女解放觀的幾個層面
    一
    “五四”時期,探索婦女解放的首要層面仍然是政治的,即主張男女平權與婦女參政。這是辛亥革命時期婦女解放運動的繼續(xù),但卻賦....

詳細

9

近代文化批判中的一個矛盾情結 近代文化批判中的一個矛盾情結

近代思想家在致力于文化批判和啟蒙的近代化過程中,普遍存在一種背負著傳統(tǒng)反傳統(tǒng)的現(xiàn)象。這種矛盾現(xiàn)象或表現(xiàn)為目的與手段的沖突,即以學習西方、批判傳統(tǒng)、革故鼎新為手段,以保持和發(fā)揚傳統(tǒng)為目的;或表現(xiàn)為意識與潛意識的沖突,即表層意識、自覺意識里是反傳統(tǒng),深層意識....

詳細

10

五四:從愛國激憤到制度尋思 五四:從愛國激憤到制度尋思

80年前的五四愛國運動,給后人留下一筆值得反復審視的精神財富。成功、失敗、“直接行動”、法律、秩序、輿論……當時人們激烈爭辯,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永垂青史的現(xiàn)代愛國主義

&nb....

詳細
222條記錄 1/23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文史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