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釋讀札記四則
《老子》釋讀札記四則 為了真正了解郭店楚簡〈〈老子〉〉的原始旨趣,我們在注釋時需要認真探索,仔細思考,以免再度陷入歷史上誤解老子(指老聃)思想的怪圈。筆者現(xiàn)就釋讀楚簡〈〈老子〉〉字詞句時的幾點體會求教與方家。 一、楚簡〈〈老子〉〉甲第8——10枚竹簡內(nèi)容[1](P3)(與王弼本第15章相應) 長古之善為士者,必非溺(弱)玄達,深不可志。是以為之頌:夜乎奴(如)冬涉川。猷乎其奴(如)畏四鄰。敢其奴(如)客。渙乎其奴(如)懌。屯(敦)乎其奴(如)樸。沌(原字從土)乎其奴(如)濁。竺(孰)能濁以朿者,將清。竺(孰)能仄以往者,將余生。保此[彳人亍]者不谷(欲)趟吐。(轉引自老聃:《楚簡老子原文》 筆者認為,此處的“頌”(原楚簡釋文為“容”),應解釋為“形容,描述”。有學者認為,此處“容”作“從容”解,“為之容”即“行為從容”,當為非。我認為此處斷句應為“長古之善為士者,必非溺(弱)玄達,深不可志。是以為之頌:”。老子向來主張“貴柔”、“處弱” 、“韜光養(yǎng)晦,不可矜夸”,如果解為“行為從容”當與老子主張不協(xié)調(diào),更何況后面是對“善為士者”高深莫測、行為謹慎的描述。 二、楚簡〈〈老子〉〉甲第10——12枚竹簡內(nèi)容[1](PP3-4)(與王弼本第64章相應) 為之者敗之,執(zhí)之者遠之。是以圣人亡為古亡敗,亡執(zhí)古亡失。臨事之紀,謹(慎)終女(如)始,此亡敗事矣。圣人谷(欲)不谷(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是古圣人能輔萬勿(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關于此處的“教不教”,大部分學者認為是“以不對老百姓進行訓誨為教”的意思,但如果這樣解釋,則與后面“復眾之所過。是故圣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而彌補眾人的過失。因此,圣人輔助萬物自然生化而不勉強作為)意思相反。其實老聃并不主張“愚民”政策,相反他主張“繼智棄辯”[2](P190)、“教不教”、“學不學”。要“能輔萬物之自然”和“復眾之所過”還是需要一種手段,那就是“教不教”(前一個教是動詞,后一個教與“不”一起構成名詞)。如果“以不對老百姓進行訓誨為教”,那麼怎能使眾人有所醒悟而聞過自返呢?老子反對的是“強力而為”和“勉強執(zhí)守”,卻不是“完全的無為”,他的“無為”思想是有一個“度”的。故“教不教,復眾之所過!睉尀椤敖虒切]有受過教育的人,使他們有所醒悟而聞過自返。” 同樣,楚簡〈〈老子〉〉丙第13枚竹簡內(nèi)容[1](P10)(與王弼本第64章相應)中的“學不學,復眾之所過。是以能輔萬勿(物)之自然,而弗敢為!敝皩W不學”應解釋為“學習那些沒有學習過的知識”,而不是“以不學為學”。 我想這一點應該引起大家注意。并且此兩處也是儒道關系需重新定位的一個有力證據(jù)。 三、楚簡〈〈老子〉〉甲第21——23枚竹簡內(nèi)容[1](PP4-5)(與王弼本第25章相應) 又狀蟲成,先天地生,敚[糸禾],獨立而不亥,可以為天下母。未智(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又(有)四大安(焉),王居一安(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人認為“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敝械膬蓚“大”字都應讀為“太”音,也即“太一生水”中之“太”,是“道”的別稱。下文的“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學界一般將“王居一安”理解為“圣人是四大之一”,“一”為數(shù)詞。但仔細考察以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此處的“一”實為“道”之別稱,“居”由“處于、位于”之意引申為“持守”。因為本章主要是講“道”的產(chǎn)生和特點,重點都是圍繞一個“道”字。在老子心中,圣人和天、地、道一樣有著崇高的地位,因為他持守著道,從而老子將他與天、地、道一起并列為四大。如果將本應理解為“圣人持守著道”的“王居一安”理解為“圣人是四大之一”,那不但是膚淺的解說,而且背離了老子的原始旨趣。 況且惜墨如金的老聃在寫僅二千余言的著作時決不會畫蛇添足,多此贅筆來一個“四分之一”的說法。故此處文字應理解為“所以說天大,地大,道大,圣人亦大。宇宙中有四大,為何圣人也大呢?因為圣人持守著道,故亦大!笨梢娎献又暗馈币布础疤、“一”或連稱為“太一”。然而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老子思想中無“太一”之說,從而將《太一生水》看成非老子的作品,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本人認為,《太一生水》不僅是老子的作品,而且是整個郭店楚簡道家著作的總綱;嚴格地說,《太一生水》應置于郭店楚簡道家著作之篇首,其他內(nèi)容則是對《太一生水》的引申和闡發(fā),就如經(jīng)傳的關系一般。如此之順序則正象陳鼓應先生說的那樣“老子的整個哲學系統(tǒng)的發(fā)展,可以說是由宇宙論伸展到人生論,再由人生論延伸到政治論。然而,如果我們了解老子思想的真正動機,我們當可知道他的形上學只是為了應合人生與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盵3](P1) 四、楚簡〈〈老子〉〉乙第3——4枚竹簡內(nèi)容[1](P7)(與王弼本第48章相應) 為學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或損,以至亡為也。亡為而亡不為。 本段主要是講政治哲學,從整體來說認為從事于道則日益減少巧智詐謀,由無知到無為,方是治國的有效策略。老子向來反對世俗人為之學,認為世俗人為之學是巧智詐謀的根源,效法自然人類就會減少巧智詐謀,返樸歸真成為圣人。以前學者(尤其是主張儒道對立的學者)認為此處之“學”字為“從事政教禮樂之學”,當為誤,應為“從事世俗人為之學”。“世俗人為之學”與“政教禮樂之學”是有本質區(qū)別的。 參考文獻 [1] 荊門市博物館: 《郭店楚墓竹簡》[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 鄒安華:《楚簡和帛書老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 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