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山水·人物》中的旅游美學思想
《思想·山水·人物》中的旅游美學思想 [摘要]魯迅先生在對鶴見佑輔的《思想·山水·人物》的譯著中貫穿了自己的旅游美學思想。他對旅游一詞做出了詩化定義,對旅游的本質進行哲學思考,并對旅游的審美啟迪進行了敘述,強調了旅游給予旅游主體以豐碩的收獲,同時對旅游文化大力倡揚。 [關鍵詞]魯迅;旅游美學;旅游文化 魯迅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著崇高而不可磨滅的地位。而本文試圖從另一個角度去探討先生在旅游文化、旅游美學的角度對于人生的體驗。魯迅先生在其譯著《思想·山水·人物》中展現了他對旅游文化的理解,文中閃現著旅游美學的光華。這一思想來自魯迅先生炯炯的選擇目光、譯介動機與思想。魯迅在題記中稱此書為雜文集。關于此書的性質,我以為:可稱其為廣義雜文集,亦可稱其為隨筆散文集,稱其為文化散文與學術散文集似乎更加符合現在的習慣,就我們看來,此書既有旅游論,也有游記。作者在《(思想·山水·人物)序言》中說其第一篇《斷相》,本想記零碎感想,“但在不知不覺之間,卻已變成論文式的東西。”作者自己這樣介紹此書的文體性質:“從第2篇起,到第22篇止,是感想;第23篇以下,是旅行記和關于旅行的感想!(《(思想·山水·人物)序言》)魯迅譯作《思想·山水·人物》中,《往訪的心》、《舊游之地》、《北京的魅力》及《說旅行》等部分是本文著重討論的幾篇文章。這幾篇文章也更加集中地體現著旅游美學的思想。 一 首先,魯迅先生在譯著當中對旅游一詞做出了詩化定義,對旅游本質進行了哲學的思考。從本質上對旅游文化進行了探究。 在《往訪的心·旅行(上)》中,譯者開篇即云: “我所喜歡的夏天來到了。一到夏天,總是想起旅行。對于夏天和旅行,貫著共通的心緒。……大抵的人,便跳出了討厭透了的自己的家,撲進大自然的懷里去。這就是旅行。” 這就是作者以及譯者為“旅游”(即書中所指的“旅行”)下的直觀定義。20世紀70年代以來,現代交通和經濟的發(fā)展、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閑暇時間的增多、全球化發(fā)展等因素,促使旅游成為一種新興“產業(yè)”而迅猛發(fā)展,風行全球。旅游活動成了社會主流生活的重要內容,于是產生了“旅游學”。時至今日,專家、學者們?yōu)椤奥糜巍币严铝酥T多定義,對旅游原理作了種種概說。鶴見佑輔、魯迅二人雖然不是旅游學專家、學者,但在文中卻是一語中的。人們厭倦日常生活的咫尺天地,離家旅游,投身大自然的懷抱,讓飽受桎梏的身心在回歸大自然中得到解放,讓疲憊的身心在旅游中得到休憩與恢復,它揭示出旅游原理:旅游是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和高級消費活動。人們在滿足了為延續(xù)自己、發(fā)展自己生命所必需的物質需求之后,則進一步產生發(fā)展智力、愉悅身心等精神需求。旅游正是為滿足后者而產生的行為。這與現代旅游學對于旅游及旅游審美的定義有異曲同工之妙。章海榮教授就曾指出:“旅游是為了拓寬生活空間,獲得精神創(chuàng)造動力的一種方式。旅游審美是居家生活藝術審美所不能和不可替代的主體參與性感悟世界和宇宙的活動,是追求人性與天地自然共臻完善、完美的一種生活方式!庇诠膺h先生關于旅游概念的概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指出:“旅游是現代社會居民的一種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異地型、業(yè)余性和享受性!边@一定義強調了旅游的享受性,換句話說,它指出了旅游的本質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享受,而不是為了進行錢物交換,不是為了經濟利益,因而不屬于純粹的經濟現象,也不是一般的消費活動。而這篇譯著與這些旅游學的論著不同的是,它是用詩一樣的語言、散文式的筆法把旅游的原理與本質娓娓道出:“旅行者,是解放,是求自由的人間性的奔騰。旅行者,是冒險,是追究未知之境的往古獵人時代的本能的復活。旅行者,是進步,是要從舊環(huán)境所擁抱的頹廢氣氛中脫出的,人類的無意識的自己保存底努力。而且旅行者,是詩。一切的人,將在拘謹的世故中,秘藏胸底的羅曼底的情性,盡情發(fā)露出來的。這些種種的心情,就將我們送到山和海和湖的旁邊去,趕到新的未知的都市去。日日迎送著異樣的眼前的風物,弄著‘旅愁’呀,‘客愁’呀,‘孤獨’呀這些字眼,但其實是統(tǒng)統(tǒng)一樣地幸福的!(《往訪的心·旅行(上)》)與諸多旅游學術著作、教科書相比,這種詩化的旅游原理、旅游本質,是獨具一格的;用優(yōu)美的藝術的方式來表達嚴肅、枯燥的學術,是非常難得的。 《說旅行·四》云: “嘉勒爾將人們分為三種,說,第三流的人物,是誦讀者(Reader);第二流的人物,是思索者(Thinker);第一流的最偉大的人物,是閱歷者(Seer)。在建筑我們的智識這事情之中,從舊書籍得來的智識,是最容易,最低級的智識。而由看見而知道的智識,則比思索而得的思想,貴重得多。這就因為閱歷的事,是極其困難的事。 旅行者,是閱歷的機會。古之人旅行著思索,今之人旅行著誦讀。惟有少數的人,旅行而觀宇宙的大文章! 這段文字的觀點現在是否能被學者們全部認同或部分認同是另外一回事,每個人的旅行對于自身的意義是不同的,但它所強調的一點我們是應該給予肯定的:旅游能讓人親身體驗;由親身體驗、然后深刻思索而獲得的,是真知。這番論斷闡述了旅游的功能。 二 在魯迅先生的譯著中還對旅游的審美啟迪進行了敘述。 《往訪的心·旅行(上)》云:“在漂泊的旅路上度過一生的吉迫希之群,強有力的刺戟我們的空想。在小小的車中,載了所有的資產,使馬拉著,向歐洲的一村一村走過去。夜里,便在林蔭支起天幕來,焚了篝火,合著樂器,一同發(fā)出歌聲。雨夜就任其雨夜,月夜就任其月夜,奇特的生活是無疑的。還有,中世紀時,往來于南歐諸國的漂泊詩人的生活,是挑撥我們的詩興的。這是多么自由的舒服的生涯呵。”吉卜賽(即文中所說的吉迫希)人浪跡飄泊的生活,當然是艱苦而充滿辛酸的,不能用“舒服”一詞來全面概括;但“自由”一詞,卻是比較恰當。“奇特的生活是無疑的”這樣的論斷則一語中的。在人類社會的大千世界中,吉卜賽人的生活確為奇特的生活。這里,作者、譯者說出“自由”與“奇特”是旅游美學的兩個重要命題。不論是吉卜賽人還是漂泊詩人,盡管在生活上時有困厄,但從總體上說,其身心是自由的。追求自由,離開自己日常單調、壓抑、喧囂、緊張的生活,到森林、原野、湖濱、海邊去追求心靈的放飛,這是旅游的真諦。“奇特”即審美范疇中的奇美。旅游活動是審美活動,奇美為旅游審美之一。追求奇特,本身便是一種旅游動機。即使到現代旅游中,“獵奇”仍然是許多旅游者的旅游動機之一。旅游就是要脫離原有的生活狀態(tài),投入到一個陌生的生活狀態(tài),去獲得人生新的體驗。 書中還贊賞了美國亞特蘭大的美景:“來自佛羅理達的我的火車,到得喬治亞州的名邑亞特蘭多市,……是名副其實的美好的地方。四圍的連峰,將沿河的這市團團圍住。無冬之夏,都是美麗的景色!(《往訪的心·雨的亞德蘭多》)但迎接作者的是傾盆大雨。大煞風景、心情頹喪之際,作者卻領略了亞特蘭大的人情美,“到了市邊一個干凈的旅館。用膳之際,有很懇切的中年人和他的一家族來扳談,還交換了名片。將搗亂的男孩,可愛的女孩,也一個個介紹過。這樣的偶然的事件,是使人對于這市的感情,格外好起來的!(《往訪的心·雨的亞德蘭多》)連小孩都介紹給客人,足見地方充滿生活情趣。在這里,情趣又是雙方的——客人已被主人濃郁醇厚的人情感動,稱其男孩“搗亂”、女孩“可愛”。此外“搗亂”與“可愛”一樣,均是褒義。其審美結果,便是旅游主體對旅游客體的感情“格外好起來”。這對旅游過程中的自然景觀的天然美及人情美都進行了敘述。 作者在《往訪的心·旅行(下)》中提出一個旅游美學課題:“旅行的真味,并不是見新奇,增知識,也不是賞玩眼前百變的風物。這是在玩味自己的本身!甭糜蔚哪康,以審美的眼光看,在于旅游主體通過旅游行為去追求三大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玩味自身,正是調劑自身,也即和諧自我。當我們感到厭倦、不滿足、失落、痛苦、危機、卑微、困惑等不良感覺的時候,我們自我調劑的常見方式之一便是外出旅游。作者又云:“喜歡旅行的國民,……從金曜日起,到翌周末曜日止,到處爬來爬去。一冷,是瑙威的溜雪,一熱,是阿勒普斯的登山,而且有機會時,還拜訪南美洲的阿伯、阿叔!(《往訪的心·旅行(上)》)這種旅游,既觀賞自然風光,又體育健身,還有濃濃的人情味——由人際的融合而致的人文美,進而為五洲四海親如一家的“善”。找尋到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而最終達到自身的和諧。中國古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就是感性體驗在個人生命意識中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的生命體驗方式就是他的生命存在方式。 在《北京的魅力》中,作者不斷地稱贊中國人的“生活美”、“生活的美”。他極力贊賞以六千年文化為底蘊的生活美,實即禮贊中國文化之美。作者筆下的北京,既有“天壇的雄姿”之類的壯美,也有古國的滄桑美,更有一個古老民族的素樸之美、堅毅之美:“我走近車窗去,更一審視北京的城墻。暴露在五百年的風雨中,到處缺損,……環(huán)繞著支那街道的那素樸堅實的城墻的模樣,就是最為如實的象征著支那的國度的!(《北京的魅力·暴露在五百年的風雨中》)。 他游美國的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為寫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的傳記,要親自踏訪其故居、讀書地、結婚地、工作地,采訪其親友、故舊、同學、知交。這是求真!拔胰ビ螝v他的誕生地司坦敦這個小邑的時候,便感得了感化過幼小的威爾遜的環(huán)境,是怎樣的了。這個小邑是一個山村,繞以翠色欲滴的峰巒,雪難陀亞的溪流在腳下流過,聲音如鳴環(huán)佩。他生長在秀麗的山河的懷抱里,得以悟人那幽玄德天地諸相的機緣,身邊一定是不斷的。尤其是,羸弱的他,眺望弗吉尼亞之山河家羅拉那之海,則超人間底的,出世間的思想,大概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斷想·他的隨筆》)顯然,作者——旅游者在領略該地自然美的同時,求得了一份真!罢妗迸c“美”、“善”同為審美的重要范疇。馬克思主義美學科學地闡明了真善美的辯證關系。從內容方面說,美既不是單純的自然,也不是純粹的主觀意識,美是顯現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質力量,是真善的統(tǒng)一體,即人在實踐中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體。可見,在美學領域,真、善、美是重要的而且是關系緊密的美學范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常是將這三種美學范疇一道提及。 三 在魯迅先生的譯著中,還指出了旅游給予旅游主體以豐碩的收獲,諸如:獲取知識、拓寬視野、陶冶情操、開闊胸襟、廣交朋友、思辨益智。 旅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大好機會。作為一個文化人,鶴見佑輔的旅游基本上是以文化旅游為主。他遍游歐、美、亞等地,確然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凡在外國旅行的時候,總是帶著各樣的問題,一路隨便問過去的。我尤其愛問的問題,是要他舉出代表他的國度的生命的五個人名來!(《往訪的心·達庚敦》) 他還認為旅游的大收獲是訪得名人。筆者以為,這是以鮮活的形式記錄當代歷史、存史。這是深層次的文化旅游,它豐富了旅游文化以及旅游美學的內涵。“然而,旅行的收獲之大者,無論怎么說,是在和久經仰慕的天才相見。走了長遠的旅程之后,探得這人所住的街,于是就要前去訪問的心情,是難以言語形容的高興。在對于仰慕的人的‘往訪的心’和旅行的心上,是有著一種共通的情緒的!(《往訪的心·達庚敦》)于是,他在訪得拉孚烈德后,有一種強烈的幸福感:“惟有廣大的米希錫比的平野,會生出這樣的強烈的情熱的男子來。而會見這樣的人,乃是旅人的時而享受的幸福!(《往訪的心·拉孚烈德》)這種幸福感便是沉甸甸的旅游收獲。 由名人的故居、遺跡、紀念物等而生發(fā)的感悟、哲思,當亦為旅游的深層收獲。例如,他在巴黎觀英王愛德華七世雕像后大發(fā)感慨:“德國的王,以激怒世界中的人而失社稷;英國的王,則以融和世界的人心而鞏固了國家的根基!(《舊游之地·愛德華七世大街(下)》他的《舊游之地·蒙契且羅的山莊》是贊頌杰佛遜的: “是從這備有教養(yǎng)的紳士的腦里,進出了《美國獨立宣言》那樣如火的文字。他要在美洲大陸上,建設起人類有史以來首先嘗試的四民平等的國家來。”“倘使這在蒙契且羅的山莊,靜靜地沈酣于哲學書籍的哲斐生,看見了煤礦工人和制鐵工人的同盟罷工,他可能再揮他的雄渾之筆,高唱那美國的精神,是立在人類平等的權利之上的這些話的勇氣呢?”固然,游荷蘭當賞如畫風景:“初看見荷蘭風磨的人,;泻鲇诘男老仓小S绕浜玫氖羌氂耆鐭熤,則眺望所及,可見無邊的牧草,和劃分著遠處水平線的黛色的叢林和突出在叢林上面的戈諦克風的寺院的尖塔,仿佛沉在一抹淡霞的底里”,然而,“我是將游歷荷蘭街市的事,算作旅行歐洲的興趣之一的,……而旅行荷蘭的目的地,倒并非首府的海牙,乃在小小的兌勒孚德的市。這也不是為了從這市輸送全世界的那磁器的可愛的藍色,而卻因為在這市的中央,暴露在風雨之中的蕭然立著的銅像。……這是荷蘭的作為比磁器,比水彩畫,都更加貴重的贈品,送給世界的人類的天才雩俄格羅秀斯的像。……然而他留在地上的無形的紀念碑,卻逐年在人類的胸中滋長!(《舊游之地·兌勒孚德的立像》)在著有《公海自由論》、《戰(zhàn)爭與和平法》的西方大師格勞秀斯的立像前,東方游子生發(fā)出“他的名字,正藉了人類不絕的感謝,生長起來”(《舊游之地·兌勒孚德的立像》)的感慨!杜f游之地》的《凱存街的老屋》、《滑鐵盧的獅子》等文,無不是面對旅游客體,旅游主體發(fā)出悠悠歷史的沉思、人類社會的冥想。 四 除了譯著之外,我們在《魯迅全集》中還可以看到魯迅對旅游文化的倡揚。如在《且介亭雜文二集·內山完造作(活中國的姿態(tài))序》。魯迅先生寫道:“著者是二十年以上,生活于中國,到各處去旅行,接觸了各階級的人們的,所以來寫這樣的漫文,我以為實在是適當的人物。事實勝于雄辯,這些漫文,不是的確放著一種異彩嗎?”這段序言有兩點值得我們關注:其一,魯迅指出內山完造著作之成功得益于其中國之旅;其二,內山之作本身為文化旅游的產物,其所放射的“異彩”包括旅游文化之光。此序作于先生逝世前一年的1935年,可見先生一生對旅游美學思想的重視與標舉。 綜上四方面,我們大體可領略《魯迅全集》的旅游美學的思想。 魯迅在《(思想·山水·人物)題記》中說:“我的譯述和介紹,原不過想一部分讀者知道或古或今有這樣的事或這樣的人、思想、言論。”此書作于20世紀20年代前期,魯迅于1928年3月31日譯畢。當時,世界上旅游文化的建設與研究還遠未成氣候,中國尚在兵連禍結——即鶴見佑輔在此書中所云“每三月一回的督軍們的開戰(zhàn)游戲”中,嚴格地說,有意識的、成規(guī)模的旅游文化建設與研究是在20世紀改革開放后漸興的。因此,《魯迅全集》對中國旅游美學以及旅游文化的建設,是較早而又積極的,是有力的。 我們在對魯迅先生其他文學方面成就給予高度評價時,我們也應注意并肯定先生對中國旅游美學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