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畢業(yè)論文查詢

 

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關于50年代中國史學的點滴認識——重讀楊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綱要》

關于50年代中國史學的點滴認識——重讀楊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綱要》20世紀50年代中國史學的發(fā)展具有多方面的復雜面相。本文從重讀業(yè)師楊志玖先生(19 15—2002)《隋唐五代史綱要》入手,談談自己的一點感想。
      一
  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高等院校人事和院系結構調整之際,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鄭天 挺先生奉調來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主持系務。在鄭天挺先生的率領下,南開大學中國古 代史的教學工作分為四段:王玉哲先生講授先秦史,楊翼驤先生講授秦漢魏晉南北朝史 ,楊志玖先生講授隋唐宋元史,鄭天挺先生講授明清史!端逄莆宕肪V要》就是楊志 玖先生在南開大學歷史系講課的講義,這是著者前言已經說明了的。
  許多我尊敬的前輩學者對我說,楊志玖先生的《隋唐五代史綱要》是他們學習隋唐史 的入門教科書。我相信這些都是由衷之言。因為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斷代史著作!(注:1955年出版的斷代史還有何茲全先生的《秦漢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較早一 年的有岑仲勉先生用淺近文言寫成的《隋唐史》(二卷),是1954年由高等教育部教材編 審處印行的,正式出版于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今天重讀這部著作,會引發(fā)我們 對建國初期中國歷史學的一些思考。
      二
  楊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綱要》分為5章,除文化一章外,其余每章各分為3節(jié)。內容 如下:
  第一章 隋帝國的建立與南北方對峙的結束(公元581—618年)
  第一節(jié) 隋的建立與統(tǒng)一中國
  第二節(jié) 隋朝在經濟與政治方面的措施
  第三節(jié) 隋末農民大起義
  第二章 唐帝國的建立與唐朝的強盛(公元618—755年)
  第一節(jié) 唐帝國的建立
  第二節(jié) 唐帝國政治經濟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唐帝國的對外關系
  第三章 唐帝國的衰亡(公元755—907)
  第一節(jié) 天寶時期的衰象與安史之亂
  第二節(jié) 安史亂后唐帝國的內爭與外患
  第三節(jié) 農民大起義與唐帝國的滅亡
  第四章 唐代的文化
  第五章 五代十國與契丹(公元907—960)
  第一節(jié) 混亂期中的政治局勢與社會情況
  第二節(jié) 契丹的興起與燕云十六州的割讓
  第三節(jié) 周世宗對統(tǒng)一中國的貢獻
  附錄:隋唐五代年表
  向來學者評論這本斷代史教材是事實交代清楚,內容提綱挈領,全書線索清晰,文筆 清新流暢。這些都沒有錯。但是,從史學史的角度看,這本建國后的第一本斷代史教材 ,還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那就是——它屬于開創(chuàng)建國后通史及斷代史體例的著作之列 。新史學對著述體例的要求有其章節(jié)體的特點。它與清代以前的著作體式完全不同,是 從西方引進的。但是,中國歷史著作的章節(jié)體特點在解放前并沒有完全形成,它是在解 放后特別是50年代形成的。楊志玖先生的《隋唐五代史綱要》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
  楊先生在《前言》中說:“我在敘述歷史事實時,曾企圖加以分析,避免枯燥的羅列 現(xiàn)象,但由于理論水平和業(yè)務水平的限制,分析也不免是膚淺的甚至錯誤的!边@里的 所謂分析當然不都是指運用唯物史觀進行的分析,但是,注意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歷 史現(xiàn)象卻是包含在其中的,如《隋唐五代史綱要》對于隋末農民起義和唐末農民起義都 給以了較大的關注和較多的篇幅。對于經濟史的敘述給以較顯著的地位。20世紀初葉, 史學界的大師們就在討論中國通史的編纂體例。但是,大多只能在傳統(tǒng)的紀傳、編年等 框架里打圈圈。比如章太炎擬訂的“中國通史略例”分五表、十二典、十紀、二十五別 錄、九考紀、凡120卷。當時有兩種方案,梁啟超為代表的一派主張以典志體(如《通典 》)和紀事本末體為新史著的主要體裁;章太炎為代表的一派則主張以紀傳體和典志體 的結合為新的著述方式。(注:參見方光華《中國思想學術論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 2年版,第290頁。)30年代鄧之誠《中華五千年史》、周谷城《中國通史》當然已經突 破了20世紀初設想的那些通史體例。40年代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范文瀾《中國通史 簡編》等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著作已經從內容上引進了新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章節(jié)體的 著述形式已經代替了舊的歷史編纂體例。但是,即使是章節(jié)體,也各有不同。例如,與 楊志玖先生的書或前或后出版的岑仲勉《隋唐史》、呂思勉《隋唐五代史》,其學術份 量自然在楊著之上,著述體例也各有特點,但是,與楊志玖先生的《綱要》相比,后者 的體例更受歡迎也是事實。楊先生的所謂教科書模式實際上也影響到后來的著作者。例 如,1975年出版的韓國磐先生的《隋唐五代史綱》(人民出版社),篇幅和內容都較楊志 玖先生的《綱要》為繁富,但是,其所分設的分篇,一望便知與楊志玖先生的《綱要》 一致(注:韓著的五篇分別是:統(tǒng)一南北的隋朝、強盛的唐朝、安史亂后的唐朝、黃巢 起義和五代封建割據、隋唐五代的文化。)。實際上,即使是今天講隋唐五代史無非也 是五大版塊:隋朝;唐朝前期;唐朝后期;晚唐五代;思想文化。由此可見,楊志玖先 生的《隋唐五代史綱要》的教科書體例對于我國隋唐史學科的建設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
      三
  《隋唐五代史綱要》還是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學習唯物史觀研究歷史的一個嘗試和 例證。為此,我們要從《隋唐五代史綱要》的作者這一代人的特點說起。
  時代的劇變給知識分子人生道路的影響往往是后之學人所難以想象的。不僅個人的政 治命運會受到嚴峻的考驗,而且學者的治學道路也會因此而改變。學術傳統(tǒng)會在這時候 發(fā)生斷裂,而學術脈絡卻在斷裂中蜿蜒前伸。學術史其實也可以看成是學者命運的歷史 。
  中國近百年來發(fā)生的時代劇變有三次,第一次是民國初年;第二次在共和國建立之際。坏谌问窃谧罱、三十年,即所謂新時期。經歷了這樣三次劇變的人都是民國初年 出生,抗戰(zhàn)時期求學,解放前后建功立業(yè),文革后煥發(fā)出學術第二春,而現(xiàn)在都是髦耋 之年的老人。他們在20世紀后半葉的中國史壇上發(fā)揮了巨大的影響,研究這個時期的史 學,不能不關注他們。
  晚清時期,特別是甲午戰(zhàn)爭以后,中國社會結構受到西方的入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而近代中國學術文化受到西方的沖擊之大,可以用脫胎換骨來形容。傳統(tǒng)的經史子集的 學術分類被新的學術體系所取代。民國初年出生的那一代知識分子,童蒙時代的已經不 讀四書五經,他們接受的是新式教育。這與第一代、第二代史學家已經不一樣(注:關 于史學家的代際劃分詳后第四節(jié)。)。他們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眼里,雖然被 目為“老先生”,是做舊學問的。但是,他們自己看自己,卻未必有他們前一輩那樣的 舊學功底。楊志玖先生對我說過,他讀研究生的時候曾經點讀過百衲本《元史》,他把 《元史本紀考證》抄寫在書眉的相應位置,這對他打下元史研究的基本功非常重要。但 是,陳寅恪則可以在失明的情況下,仍然熟練地使用《唐書》和《資治通鑒》。呂思勉 也通讀過幾遍二十四史。這一代人的舊學根底顯然與其學生輩有深淺的不同。(注:199 5年在東北師大召開《中國歷史》教材編寫會議,謙遜的田余慶教授說,他的古文功底 不及周一良先生,周先生當然也不及比他更年長的一輩(我想,比如陳寅恪、陳垣這一 輩)。周一良生于1913年,與楊志玖是同輩人。)他們基本上是近代西方史學引入中國以 來培養(yǎng)出來的史學家,接受的是新式教育。他們有新的問題意識,有新的寫作范式,陳 寅恪總結王國維的那三句話是他們治學的圭臬:“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 釋證”;“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 材料互相參證”。即在學術研究中要做到考古與文獻資料互相釋證;中文與外文資料互 相補證;西方理論、概念與本國歷史記載互相參證。1928年創(chuàng)刊的《史語所集刊》上的 論文是他們學習的楷模。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50年代以后一系列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生產資料私有制的被 廢除,新的意識形態(tài)的確立,對于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來說,也可以用脫胎換骨來 形容。建國后,如何接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于他們又是一個更新式的教育,也是 新的挑戰(zhàn)。郭沫若在1954年12月9日的《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三點建議》就這樣說:“ 我感覺著我們許多上了年紀的人,腦子實在有問題。我們的大腦皮質就像一個世界旅行 家的手提篋一樣,全面都巴滿了各個碼頭的旅館商標。這樣的人,那真可以說是一塌糊 涂,很少有接受新鮮事物的余地了。所以盡管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已經有五年的歷史, 但總是學不到家。好些老年人都愛這樣說:‘我自己的思想水平很低’。我想這倒不是 一味的客氣,確實是先入之見害人,舊的東西霸占著我們的腦子,不肯讓位。”郭老的 這番言說,無疑反映了兩點真實情況:第一點是,50年代前期,有很多舊社會過來的知 識分子在接受馬克思主義過程中,有思想障礙,“總是學不到家”!但是,他們都愿意 努力接受。第二,既然大腦皮質有舊東西霸占著,就要清洗各種旅館商標,就要洗腦!∵@種認識不能說不是后來許多老知識分子在革命運動面前甘心接受批判、真誠地自慚形 穢的一個原因。
  郭老的意見在其時的歷史學家中是引起了高度重視的。1955年唐長孺先生在《魏晉南 北朝史論叢》的跋語中就引用了郭沫若的上述文字,并且說:“在研究過程中,我深刻 體會到企圖解決歷史上的根本問題,必須要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在這一方面我 特別感到慚愧,從解放到現(xiàn)在經過了五年的學習,然而一接觸到問題的本質,面對著一 大堆資料就常常會束手無策,不能作深入的追尋!彼终f:“像我這樣四十多歲的人 ,還夠不上稱為上了年紀的老人,然而由于過去受到資產階級唯心思想的毒害并不輕, 因而‘學不到家’是一樣的。”[1]我相信唐先生在這里的表白完全是真誠的。
  這里所謂“上了年紀的老人”就是第一、第二代學者,例如,陳寅恪、岑仲勉、呂思 勉等。這些人基本上拒絕在形式上接受新的意識的形態(tài)。岑仲勉《隋唐史》的“編撰前 言”也引用了郭沫若的話,云:“郭沫若先生曾言,寫語體比寫文言字數(shù)要增三分之一 。現(xiàn)在講義油印,字體已縮至小無可小,加以紙張、頁數(shù)之限制,為適應本校經濟狀況 ,自不得不采用文言!盵2]岑仲勉引郭沫若是為了給自己用文言寫講義找根據,與唐 長孺引用郭沫若完全不同。“上了年紀的老人”中,還有呂思勉,他寫的《隋唐五代史 》等斷代史也是文言文。陳寅恪的學術風格雖然與他們很不同,但是,從論文格式和文 字風格來說,也是“古文”味道很濃的那種。
  相反,在唐子孺先生那本充滿真知灼見、以實證研究的功力見長的論文集里,是比較 注意引用經典作家的作品的。例如《魏晉雜胡考》就引用了斯大林的《民族主義與列寧 主義》、《論馬克思主義在語言學中的問題》兩篇文獻。目的是清洗舊的商標,而事實 上這一段話在整個文章格局里倒顯得是在貼一個新的商標。楊志玖先生(1915-2002)與 唐長孺先生(1911-1992)基本上是同輩人,也應該有同樣的感受和處境。
  楊志玖先生的《隋唐五代史綱要》也學習引據經典作家的語錄,留下了50年代舊社會 過來的知識分子在歷史研究中學習接受歷史唯物史觀的真實痕跡。第一處,即第50頁在 分析唐代工商業(yè)繁榮的時候,引用馬克思的話:“工藝這件東西,可以啟示人類對于自 然之能動關系,啟示人類生活之直接的生產過程!钡诙帲丛诘115頁論及黃巢起 義的失敗及黃巢是否投降時引用斯大林的話“他們都是皇權主義者”,并且指出恩格斯 在《德國農民戰(zhàn)爭》中提到農民在革命中時常與敵人妥協(xié)。還有一處,即第150-1頁談 到阿保機的家庭出身時引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時說,阿保機的家庭 也就是恩格斯所說的“顯貴家庭”。這三處對于經典作家的引用,有些是涉及到重大理 論問題,必須用唯物史觀才能予以解釋的。比如,第一處的引用,旨在說明唐代手工業(yè) 行會領域廢除了奴隸制生產方式,所以,生產獲得進步。第二處為了解釋農民起義失敗 的原因和投降的原因是因為有皇權主義思想。這都是重大的理論問題,非引用經典作家 的論述,不足以說明白的。而第三處引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來說 明阿保機是顯貴家庭,就顯得不是很有必要了。可是在那個時代也許是很有必要的。
      四
  從梁啟超、王國維算起,新史學發(fā)展到唐長孺、楊志玖這一代已經是第三代了。梁啟 超大聲疾呼“新史學”,王國維身體力行開辟“新史學”,可以說是20世紀中國新史學 家的開山祖師,屬于第一代人。(注:陳寅恪雖然比他們年紀小一輪,但是,并沒有師 承關系,以在清華研究院的同事經歷來講,也屬于同輩人。)楊志玖的老師湯用彤、向 達、姚崇吾屬于第二代,他們直接或者間接受教于清華、北大。郭沫若、范文瀾屬于另 外一個意義上的第一代史學家,即第一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像楊志玖先生這樣一代人 實際上受到兩個方面的挑戰(zhàn)和夾擊。一方面他們要與“四書五經”的基礎教育和“經史 子集”的學術體系告別。另一方面他們要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接受新的意識形 態(tài)方面,他們比那些“上了年紀”的第一、二代學者(比如陳寅恪就從來不引用馬克思) ,更容易接受些。所以,其中許多人參與了解放后“五朵金花”的討論。但是,比起他 們的學生輩(如漆俠、胡如雷等)又遜色很多。但是,在舊史功底上,一般而言則是遜于 老者而高于少者。他們是“中間派”?墒,不管如何德高望重,新中國時期中國史學 界的主體力量不是陳寅恪、呂思勉。而是我們這里所說的在50時代還不老不少的“中間 派”。他們雖然不像郭、范、翦那么顯赫,但是,他們在民間尤其是粉碎四人幫以后更 有號召力。因為他們是“老先生”,有舊學功底。他們的過去的治學風格可以作為對抗 教條主義和影射史學的一種力量。在所謂新時期,這些真正已成為老先生的一代人,擔 負起了為復興中國學術培養(yǎng)研究生的任務。他們重新操持的不是文革前50-60年代的舊 業(yè),而是解放前的舊業(yè)。比如楊志玖先生研究元史和馬可波羅,周一良先生研究魏晉南 北朝史等?墒沁@樣說,深入考察這一代人學術路徑的變奏,也許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 中國近百年來學術發(fā)展的曲折歷程。
  收稿日期:2002-12-04
【參考文獻】
  [1]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A].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5.
  [2]岑仲勉.隋唐史[M].中華書局,1980.




 

文章標題 相關內容  

1

在歷史研究中堅持與發(fā)展唯物史觀 在歷史研究中堅持與發(fā)展唯物史觀【  正  文】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傳入中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了,它對中國史學的發(fā)展無疑起到 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建國以后,唯物史觀在我國占據了主導地位,廣大史學工作者以之 為指導,在各個史學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
詳細

2

論史學的求真與經世 論史學的求真與經世史學的求真與經世及其辯證統(tǒng)一,是所有正直的史學家所恪守的原則和追求的目標。 從史學與社會的關系來看,特別是從史學與社會公眾的生活和工作的關系來看,人們認 清楚史學的求真與經世及其辯證統(tǒng)一的特點,這不僅標志著史學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 標志著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與歷史前途的關注和.... 詳細

3

聞一多:從國家主義到民主主義 聞一多:從國家主義到民主主義中圖分類號:I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062(2003)01-0016-06
  聞一多是我國現(xiàn)代杰出的詩人、學者和民主戰(zhàn)士。他雖是一介文人,卻一生為爭取民 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奮斗不息,最后以生命殉了自己的理想,倒在了國民黨反動派罪....
詳細

4

胡適:新文化園地里的孤獨守望 胡適:新文化園地里的孤獨守望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一首歌開始在大陸廣泛傳唱:“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N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
  它被稱作“臺灣校園歌曲”,很少有人過問它的作者是誰。不久前,我與友人前往績 溪胡適故居。導游講到....
詳細

5

三十年代左翼文學·東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二) 三十年代左翼文學·東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二)四
  我之所以不厭其詳?shù)厥紫日撌?0年代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學的性質、價值和意義,是因 為東北作家群及其任何一個成員的價值和意義是無法脫離開左翼文學的存在和發(fā)展而得 到單獨地闡釋和說明的。遮蔽了整體,就是遮蔽了它的一切,其中任何一個獨立的....
詳細

6

三十年代左翼文學·東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 三十年代左翼文學·東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我們現(xiàn)代文學研究,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的新時期里,發(fā)生了一個根本的變化。這 個變化是以重新發(fā)露它的意義和價值開始的:我們重新解讀了魯迅,從魯迅的著作中發(fā) 現(xiàn)了與政治家、革命家的思想學說不同的意義和價值,發(fā)現(xiàn)了他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和 對中國社會.... 詳細

7

魯迅的死與須藤醫(yī)生無關嗎 魯迅的死與須藤醫(yī)生無關嗎近數(shù)月來,由于秋石先生《愛護魯迅是我們的共同道義》一文在2002年9月17日《文藝 報》的刊發(fā),周海嬰先生《魯迅與我七十年》的若干內容在學術文化界引起了廣泛的關 注和討論。但是,我感覺到秋石先生的文章自身帶有根本性的缺陷——缺少實事求是的 態(tài)度,因而也產生了不少偏.... 詳細

8

知識分子轉型與新文學的兩種思潮 知識分子轉型與新文學的兩種思潮一
  “五四”這個概念是非常含糊的,準確的說,應該是指1919年5月4日發(fā)生在北京的一 次學生愛國運動。但是,我們今天在講“五四”的精神,不僅僅局限在這個愛國運動上 ,我們往往把它衍生到從1915年開始的整個知識界的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命,它是以 文....
詳細

9

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 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觸發(fā)我們編寫這部《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編》的激情,首先是來自對目前文學史價值觀 念混亂的不滿。同時,我們在教學和科研中,深深地感到因為沒有一部好的文學史教材 而誤人子弟的內疚。
  首先遭遇的就是對“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的價值定位問題。出乎我們意料之 外的是....
詳細

10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讀中共歷史的新視角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讀中共歷史的新視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觀在黨建領域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發(fā)展。提出這樣一個新的理論的意義是多方面的,諸如有利于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有利于吸收世界各國文明成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等。若從中共歷史學[1]的角度來看,我以為它為解讀中共歷史提供.... 詳細
113條記錄 1/12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文史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