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樂山概況 樂山,古稱嘉州,又稱海棠香國,歷史上屬古蜀國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首批對外開放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樂山是四川開發(fā)較早的地區(qū)之一。早在秦漢時期,其鹽業(yè)和冶鐵業(yè)已相當發(fā)達。唐宋時期,農業(yè)和手工業(yè)更加繁榮,史書稱"山川秀發(fā),商賈喧闐",F今的樂山市不僅是四川的糧食和副食品生產基地,而且是著名的煤炭、水泥、電力、機電產品、紙張和鹽化工生產基地。
樂山風光秀麗,古跡眾多,經濟繁榮,物產富庶,是四川著名的旅游勝地。世界馳名的樂山大佛和峨眉山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國內外旅游者。風光旖旎的蜀國水鄉(xiāng)五通橋、建筑奇特的船形古鎮(zhèn)羅城、以及夾江千佛巖。近年來又新發(fā)現了巨形睡佛自然景觀。樂山又是一個地靈人杰的文化之鄉(xiāng),宋代大文豪“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以及當代著名的文學家郭沫若都是樂山人!
市人民政府駐市中區(qū),郵編:614000,代碼:511100,區(qū)號:0833,拼音:Leshan Shi,車牌編號:川L。二、歷史沿革 樂山歷史悠久,遠在3000多年前的巴蜀時代,曾是蜀王開明部族的故都。公元前四世紀秦滅巴蜀,樂山隸屬于蜀郡,因在成都的南面,故定名南安。
漢朝將南安隸屬于犍為郡。南北朝時期,因戰(zhàn)亂不斷,樂山地區(qū)的建制屢有變遷。北周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隋朝隋置眉山郡。原南安縣改名龍游縣,傳說是隋朝軍隊從成都乘船向樂山進軍、追擊陳國敗兵時,岷江中有游龍導航,幫助隋朝軍隊統(tǒng)一天下,因此改南安為龍游。唐復嘉州,眉州。
宋朝改嘉州為嘉定府;元代改為嘉定路;明代改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樂山縣,取“城西南五里有‘至樂山’”為名,改龍游縣為樂山縣,“樂山”之名沿用至今。
中華民國廢州府,治地設樂山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設樂山專員公署。1978年樂山縣與五通通橋區(qū)合并改為樂山市(縣級),仍隸屬于樂山地區(qū)。1985年改樂山地區(qū)為樂山市,屬省轄市。三、行政區(qū)劃 樂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的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匯合處。樂山市面積12826平方公里。轄市中區(qū)、五通橋、沙灣、金口河4個市區(qū),犍為、井研、夾江、沐川4個縣,峨邊、馬邊2個彝族自治縣,代管峨眉山市(縣級),共計11個區(qū)、市、縣。古蜀國地。秦置南安、武陽2縣,屬蜀郡。漢改隸犍為郡。北周始置嘉州。隋置眉山郡。唐復嘉州,眉州。南宋升為嘉定府。元置嘉定府路。明降為嘉定州,清升為嘉定府。1950年置樂山專區(qū),1968年改為樂山地區(qū),1985年撤樂山地區(qū)置樂山市至今。四、氣候特征 樂山地域處于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過渡地帶,地形呈西南低、東北高,高差懸殊,在特定地理環(huán)境條件下形成了多種氣候類型。因地域處在北緯29度附近,全市屬中亞熱帶氣候帶,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雨量豐沛,水熱同季,無霜期長,農業(yè)氣候條件優(yōu)越。年平均氣溫在16.5-18.0度之間,大于或者等于0℃積溫為6100-6500℃,大于或者等于10℃積溫5269-5662℃,大于或者等于20℃積溫2930-3376℃,年平均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年平均霜日4.2-9.4天,年平均降雪日數僅1.0-2.7天,是水稻、小麥、油料、糖料、水果、棉花等多種農副產品的高產區(qū)。西南山區(qū)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從山麓至山巔依次分布著中亞熱帶一暖溫帶一溫帶一寒溫帶的完整氣候帶,小氣候條件十分復雜,是地域內發(fā)展農業(yè)綜合經營和立體農業(yè)區(qū)域,是木材、茶葉、中藥材等的主要產區(qū),也是寶貴的旅游資源。
受季風影響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氣候濕潤,雨量豐沛。年平均降水量絕大多數地區(qū)在1000毫米以上,峨眉山市達1500毫米以上,僅峨邊、金口河少于1000毫米以下,降水有季節(jié)性變遷,夏秋季雨量占全年的80%左右,冬春季只占20%,降水的年際差異較大,年最少降水量多在900毫米以下,部分地區(qū)年最多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
全市氣象災害以低溫、干旱、洪澇為主。低溫危害以春季低溫影響最大,能造成小麥凍花、水稻爛種爛秧;干旱以春早、夏旱為主,干旱嚴重時,部份地方人畜飲水均發(fā)生困難;受地形影響,樂山是暴雨的多發(fā)區(qū),降水強度又大,峨眉山市93年9月29日降水量達525毫米,創(chuàng)全省之最,加之又處于三江匯合處,洪澇影響較大。五、樂山文化 樂山是四川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現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從現今出土的上萬座漢代崖墓中出土的實物可以窺視到漢代樂山地區(qū)的社會文化發(fā)展水平,最有代表性的是漢代文學家郭舍人在烏尤山注釋《爾雅》的遺跡。唐代,樂山修建了龐大的凌云大佛工程(樂山大佛)。宋代,樂山最出類拔萃的人物是蘇東坡父子三人。近現代史上,嘉州山水又孕育了郭沫若那樣的大文人。嘉州畫派獨樹一幟,在四川國畫界有很高聲譽。
樂山人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戰(zhàn)國時期,秦蜀守李冰為避洪患,開鑿麻浩河,分江溢洪,形成了四面環(huán)水,林蔭濃密的烏尤“離堆”。樂山境內留存著上萬座漢崖墓,特別是麻浩崖墓內的石刻浮雕和壁畫。東漢時,佛教開始傳入樂山。東晉以后,佛教寺廟與日俱增,香火日趨旺盛。唐宋時期,樂山為中國西南佛教文化的重要所在,峨眉山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從公元713-803年,歷時90年建成的樂山大佛,宏偉端莊、舉世聞名。宋、元、明、清,樂山的文化遺存更為豐富,F在,全市有國務院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樂山大佛、麻浩崖墓、萬年寺普賢銅像、峨眉飛來殿;有省級文化保護單位4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9處,館藏文物2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2600余件。
樂山人才輩出,北宋的大文學家蘇軾,當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就是他們的杰出代表。樂山還出現過李密、蘇洵、蘇轍等著名文學家,當代“書壇怪杰”石魯也產生于此。歷史上,李白、杜甫、岑參、范大成、黃庭堅、陸游等文化名人或在樂山為官,或在樂山游歷,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六、旅游景點 自古便有一說法“天下風光在蜀,蜀之勝在嘉州”。直接道出樂山風景冠絕天下。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景區(qū)位于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景區(qū)由凌云山、麻浩巖墓、烏尤山、巨形臥佛等組成,游覽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qū)集聚了樂山山水人文景觀的精華,屬樂山—峨眉山國家級風景區(qū)范圍,是聞名遐邇的風景旅游勝地。
凌云山緊傍岷江,上有凌云寺,建于唐代。依山開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腳背寬8.5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為唐代開元名僧海通和尚創(chuàng)建,歷時90載完成。大佛為一尊彌勒座像,雍容大度,氣魄雄偉,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麻浩巖墓系漢代墓葬,麻浩一帶較為集中,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開放的是一個“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門上均有精工雕刻,飛檐、瓦當、斗拱,花紋圖案,無一雷同,墓壁上還有許多歷史故事和動物浮雕。是研究古代建筑雕刻、民俗、宗教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烏尤山與凌云山并肩立于岷江之濱,四面環(huán)水,如一堆碧玉浮于江水之中。山上有創(chuàng)建于盛唐的烏尤寺,寺內現存七座殿堂,寺周林木蔥籠,尤顯幽雅謐靜。寺內爾雅臺是漢代文字家郭舍人注釋《爾雅》的地方。
近年,發(fā)現了以烏尤山、凌云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形睡佛景觀,隔江望去,酷似一巨大佛像仰臥于三江之上,臥佛直線長1300多米。巨型臥佛的發(fā)現,為大佛景區(qū)更添魅力。
“船城”——羅城古鎮(zhèn)
犍為羅城的建筑布局極為獨特,全鎮(zhèn)坐落于山頂,街道房舍即如一艘航船。修筑這座小城的起因十分有趣,相傳明代崇禎年間,一位外地秀才到此,看到當地民眾苦于缺水,生活極不方便的情形,不禁口念幾句“羅城旱碼頭,衣冠不長久。要得水成河,羅城修成舟。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碑數厝司尤灰舱J定改造建筑是解決缺水難題的好辦法,于是紛紛捐資修建,其結果就是這座舉世罕見的小鎮(zhèn)。
這座船形古鎮(zhèn)全長2000多米,寬約650米。主街道為南北走向,兩端較窄,中間寬敞。街面起伏,恰如波濤中的甲板;街中戲樓高聳,如高揚的風帆。而街尾的靈官廟又如同航船的船艙。街道兩側各有一排長約200米,寬約6米的蔭廊,仿佛船篷一般,又稱“船廳街”。羅城的建筑布局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重視,1983年,澳大利亞有關方面就在墨爾本依羅城的風格建成一座“中國旅游衛(wèi)星城”。至于修成船形之后,羅城是否就解決了缺水的困難,就只有請游客自己去觀察了。 據說由于附近水庫嚴重污染從而引起地下水污染,鎮(zhèn)上自來水只能勉強使用,引用水全部買自附近農村井水。
沙灣——郭沫若故居
詩人郭沫若出生于樂山西南36公里處的沙灣,沫若二字,得之于故鄉(xiāng)兩條江水的古名——沫水是蜿蜒流經沙灣的大渡河,若水則是家鄉(xiāng)附近的青衣江。自己取的名字當然與自己的性格有聯(lián)系,“智者樂水”,詩人郭沫若無疑是聰慧過人的。
郭沫若舊居坐落在沙灣老街中段,為一座四進穿斗的結構平房,共有大小房舍36間,建筑面積1108平方米。舊居最早建于清代咸豐年間。最外側是兩間經商的匍面,入內則分別有郭沫若父母,兄長的往室。還有一間則是郭沫若1912年結婚時的隹房,郭沫若婚后三日即出走,直到27年后奔父喪才回家。后面是郭家的私塾----“綏山山館”。整個郭氏舊居給人的感覺是低矮壓抑,色調深沉的,很難想象這里誕生了一位歌唱《女神》的詩人。門外的街道行人匆匆,一片市聲。
“小西湖”——五通橋
樂山城南25公里處的茫溪河與涌斯江匯流處,有一座波光瀲滟,風景秀麗的小城,這就是素有“小西湖”之稱的樂山五通橋。
五通橋由竹根灘、四望關、青龍嘴三部分組成,隔水相望,水面約20萬平方米,光邊生長著許多枝葉繁茂的古榕。游人小憩江邊,只見到處倒影如畫。清代詩人地嗣源泉曾題詩贊美這里的迷人風光:“垂楊夾岸水平鋪,點綴春光好畫圖。燈火萬家人上下,風光應不讓西湖! 而著名詩人李準在五通橋旅游后,更是留下詩篇贊嘆“榕樹參天五通橋,凌云煙雨岷江潮,濃裝淡抹勝西子,祖國山河第一嬌。”
桫欏峽谷位于五通橋區(qū)西壩鎮(zhèn),因谷內連片生長著5萬多株桫欏而得名。桫欏與恐龍同代,距今已有2億年的歷史,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被稱為“植物界的熊貓”
五通橋的水上運動十分普及,是全國有名的游泳之鄉(xiāng)。每年端午節(jié),這里都要舉行賽龍舟、搶鴨子等場面熱烈、極富喜慶氣氛的活動。
凌云寺
凌云鐵寺門外有一副極具氣勢的楹聯(lián):“大江東去;佛法西來”。切景切事,大氣磅礴,實為海內不可多得的杰作。惜乎人們到此多把注意力集中到大佛,反使此聯(lián)名聲不著,這實在是很令人遺憾的事。凌云寺舊名報恩寺,因大佛而又名大佛寺。相傳始建于唐天寶年間,早于大佛的開鑿。后廢毀,今存建筑為明、清兩代所重建,其中絕大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間。殿門兩側分列著4座記事石碑,記載了歷代重修的經歷。凌云寺為蜀中著名佛寺,主體建筑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部分組成,各為一重四合院,布局嚴整。大雄寶殿,人有三尊大佛,為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大佛;佛家講 輪回,又叫三生佛(前世、今世、來世)。其左殿的方丈室已被改建為楠樓賓館,有興趣到寺內一隹的游客可以就近欣賞佛門景觀。天王殿外有數株參天楠森,盛夏季節(jié),清蔭宜人。
靈寶塔
凌云山除因青衣江而得名青衣山外,還因山有集鳳、棲鸞、靈寶、丹葭、擁翠、望去、就日、交兌、祝融九峰,而名為九頂山。靈寶塔就建在九峰之一的靈寶峰上。世上的古佛塔有的葬有佛教徒的舍利子,相傳通法師的骨灰就安入在靈寶塔中。史載靈寶塔始建于宋代,從形制風格看與西安小雁塔頗為相似。塔為四方形13層空心密檐式磚塔,中空,內實為5層,高約38米。自塔門入內,可經95級紅砂石階登頂。五層樓內均有佛龕,內設佛像。游客合頂眺望,可盡覽嘉州風光。
凌云山碑林位于兌悅、祝融兩峰之間的叢林之中,陳列有近200通古今名人書法碑刻,多為凌云寺所藏書法珍品,由凌云寺文物保管部門拓刻而成。其中有黃庭堅、鄭板橋、康有為、趙熙、郭沫若、張愛萍竺人的墨跡,碑石均選用產自雅安的雅石。碑林入口處石碑上的“詩書畫”三字,為集鄧小平手書而成。凌云山碑林是書法愛好者樂山之行的必到之處。
凌云山古摩崖石刻
擁有集鳳、棲鸞、靈寶、丹霞、擁翠、望去、就日、兌悅、祝融九座山 峰的凌云山,又叫“九頂品”,自古就是游覽勝地,人稱“上朝峨嵋,下朝九頂”。留下了許多詩文和摩崖石刻。蒼松怪柏之下,古佛新亭之間,承受處可見筆走龍蛇、意趣無窮的書法精品。大佛景區(qū)門內的“凌云義渡”四字記載了當年古渡義務服務的歷史,大字旁還有小字注明“不收錢”,可見古人的一片仁者之風,頗令后人深思!褒堜小敝系摹褒垺,長約3米,筆意連貫,大氣渾成,人稱“一筆龍”。此外,凌云棧道旁有今人題刻十余處,與一排水丹山相映,自有無限的文采風流。
東坡樓
東坡樓原為明末奸臣魏忠賢的祀祠,后人為紀念宋代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居士)而改今名。這歷史令人對忠奸之別有了更新的認識。蘇軾為樂山附近的眉山人,宋時曾在樂山讀書,后人出于對東坡先生的景仰,便在此塑以詩人的塑像。樓前的洗墨池,相傳為蘇軾的洗硯之處。又因樂山特產一種其色深濃的鯉魚,傳說是因食用了東坡的洗墨之水所致,因而名為“東坡墨魚”。美食之外,又添了幾許翰墨之香。東坡樓是歷代文人墨客最喜一游的地方,到此面對丹山碧水,不免詩性大發(fā),故詩文題刻極盛,其中尤以楹聯(lián)最為勝出。如:
江上此臺高,問坡穎而還,千載讀書人幾個;蜀中游跡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載酒我重來。 (何紹基)
覽數百里江山,就境界山光,此地儼黃樓赤壁;是第一流人物,論文章氣節(jié),前身即白傅青蓮。(佚名)
嬉笑怒罵皆文章,問當年所讀何書, 筆底江山助磅礴; 城郭人民幾代謝,勝地此清游載酒,樓前風月自春秋。
東坡樓附近江邊有載酒亭,是紀念蘇軾而兼供游客憑高望遠,欣賞風景之處。亭名取自蘇東坡的詩句:“載酒時作凌云游”。當得月白風清之時,游客攜酒至此,相伴浩蕩江聲而醉,也是人生極樂之事。
麻浩崖墓
麻浩是岷江邊的一處地名,在四川話里,“浩”常指江面較寬,江流較緩的地方。麻浩就位于岷江東岸凌云山與烏尤山之間的溢洪道一側,距凌云山后門不遠,是往返于烏尤寺和大佛之間的必經之地。當地的崖墓依天然的紅色砂巖鑿成,洞內寬敞,有的深達數十米,多為東漢年間所鑿,是古人特有的一種喪葬方式。樂山的東漢墓廣泛分布在各江河沿岸和山崖上,高者難以攀越,低者深藏地下,而以麻浩 一帶數量既多,分布又相對集中,最具代表性。在縱橫500多米的范圍內,墓穴多達數百座,重重疊疊 ,密如蜂房。當地現已建成“漢崖墓博物館”,集中了從樂山各地收集的大量崖墓文物供人參觀。
烏尤古寺
烏尤寺始建于唐,原名正覺寺,北宋年間始改今名,是佛教禪宗(曹洞宗)寺廟。寺內建筑依山取勢,高下相間,布局巧妙。山門兩側集杜甫和蘇軾的詩句而撰成一副對聯(lián):“寺門高開洞庭野;蒼崖半入去濤堆!彼聝扔刑焱醯、彌陀殿、彌勒殿、觀音殿、大雄殿、羅漢堂竺殿宇。其中大雄殿內釋,文殊、普賢三尊佛像由香樟木雕成,身高3米,全身巾金,是1930年重修大殿時從杭州運回的。烏尤寺羅漢堂塑有五百羅漢,為“文革”后所重塑,五百羅漢均高約1.3,形神各異。烏尤寺各處還多名人題詠,其中尤以近代著名書法家趙熙所書最為有名。鐘鼓亭璧所嵌石碑上的《船若心經》書刻俱佳,為書法極品。
麻浩漁村
距麻浩漢崖墓博物館不足100米處,就是很有特色的麻浩漁村。這座漁村建筑別致,整體呈船形。兩側店匍多經營鮮魚酒席,但是否全都是出自河中,恐怕就要他細分辨了。街道中間有座閣樓,形體仿佛船上的駕駛室。游人到此可小憩片刻,品嘗河鮮。附近隹有若干戶漁民,日日在江中打魚。漁村東門正對的江面上漁船三兩,別具畫意。
巨型天然睡佛
如今到樂山旅游的人,都知道大佛所在的烏尤山和凌云山體本身就是一尊碩大無比的天然睡佛。從樂山城東的輪船公司碼頭望去,只見烏尤山為佛首,眉眼清晰可見;凌云山為佛身,妙處自然分明。其身形神態(tài)之棧似,堪稱天下一絕。但這尊天然睡佛早已存在了千百年 ,千百年來進香的香客和觀光的游人不計其數,但從未有人悟出。卻是1985年5月11日廣東順德老農潘鴻忠于無意中攝得一張照片,約半個月后洗印出來后,才忽然發(fā)現“山形如佛身仰臥”。發(fā)現過程之戲劇性,真合了佛家的“機緣”要義。游人可到樂山城東輪船公司附近的觀佛樓處,觀賞天然大佛的奇景。觀佛樓的墻上還有潘鴻忠撰寫的《樂山巨佛發(fā)現記》。
犍為小火車
小火車,位于犍為縣城10公里左右的芭溝鎮(zhèn),2M16—4型窄軌蒸氣小機車,目前地球上唯一尚在正常營運的窄軌蒸氣小火車。旅客車廂的小巧,還,每節(jié)車廂能面對面坐14個人左右。整列火車有6-7節(jié)車廂。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qū) 位于樂山市馬邊縣境內,距樂山市167公里,地處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西鄰美姑,南接雷波,呈一狹長地帶,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37.0公里,總面積30164公頃,其中林業(yè)用地27195.2公頃,占90.2%;森林覆蓋率82%。區(qū)內有四條馬邊河的主要源頭溪流;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4042米,相對高差3000米左右,地勢陡峻,山高路險,平均坡度36°。
保護區(qū)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qū)。由于保護區(qū)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區(qū)內物種十分豐富,已知主要植物有51種132屬24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珙桐、桫欏、連香樹等,二級保護的有銀杏、篦子三尖杉等;己知主要陸棲脊椎動物有25目75科26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大熊貓(約32只)、四川山鷓鴣、牛羚等7種,二級保護的有小熊貓、白鷴等28種。是一個珍貴的野生動植物基因庫。
保護區(qū)地處我省彝族聚居中心地帶,具有濃厚的彝族風情。1997年以來,已接待中外專家、學者到保護區(qū)參觀、科考15次100余人,現日接待能力達200人次。
美姑大風頂自然保護區(qū) 位于涼山州美姑縣樹窩、若哈兩面三刀鄉(xiāng)境內,與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qū)地域相連,海拔4035米。保護面積4萬公頃。1978年由國務院批準建立。
這里動植物種類繁多,原生植被保存完好。區(qū)內有大熊貓、小熊貓、水鹿等20多種國家保護的珍離異獸;有連香樹、珙桐、銀鵑樹等珍貴樹種,尤其是有活化石之稱的珙桐成片生長達萬畝以上,舉世罕見。七、樂山網絡 樂山網絡信息也四通發(fā)達,不僅是旅游城市而離省城也有段距離,正因為如此網絡也相當于同級城市尤為發(fā)達些!而在樂山相當活躍的地方門戶網--樂山同城網( www.63114.cn )從活躍、為樂山百姓、樂山企業(yè)都做了不少貢獻,給樂山網民和了解樂山旅游、樂山文化、樂山歷史、樂山企業(yè)帶來極大的方便。正因這批批網絡服務平臺,給國際國內了解樂山大佛、樂山旅游、樂山這座美麗城市提供了遼闊明亮的天窗!我們也希望樂山越來越好,前景越來越好,通過網絡讓世人來了樂山就不想走!八、交通情況 樂山市交通便利,境內有成(都)昆(明)鐵路,籌建中的成貴高速鐵路和成綿樂城際鐵路,成都-樂山高速公路僅100分鐘路程,并且樂山-自貢,樂山-宜賓高速公路正在修建中。公路主干道直達重慶、宜賓、西昌等重要城市;內河航運可直達宜賓、重慶,樂山大件碼頭可裝卸大型貨物和集裝箱,并正在籌建樂山軍民用機場。
航空:樂山市中心區(qū)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僅150公里,全程為高等級公路。市區(qū)內設有民航售票處,可購買到成都發(fā)往全國各地的飛機票。
鐵路:成昆鐵路橫貫市屬夾江、峨眉山、沙灣、峨邊、金口河等5個縣、市、區(qū),乘火車到樂山、峨眉山旅游可在成昆線上的峨眉山站下車,該站距峨眉山風景區(qū)大門(報國寺)10公里,距樂山市中心31公里。
公路:成都到樂山的高速公路里程僅162公里,新南門、石羊場都有班車,票價44元;石羊場的車況較好。新南門出發(fā)的班車停在肖壩車站;石羊場出發(fā)的班車停在中心車站,也就是新城區(qū),走出車站可以乘坐9路,12路公交車直接進城。
樂山市與峨眉山市相距31公里,有快速通道相通,每10分鐘就有一班車。除成都和峨眉山外,樂山還有發(fā)往重慶、內江、自貢、宜賓和雅安高速公路客運專線。從市中心區(qū)到附近區(qū)縣均有高等級公路相通。旅游專線:樂山客運中心站-峨眉山市 肖壩車站-峨眉山報國寺 樂山客運中心站-沙灣 肖壩車站-樂山大佛-烏尤寺 樂山港(4路)-佛光湖。
水路:樂山位于岷江和大渡河交匯處,每天有數十次旅游班船至樂山大佛。樂山港還有通達宜賓、瀘州、重慶的客輪。九、特色小吃 樂山境內飲食風味與四川其它地方雷同,以其麻辣味聞名于海外,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之美譽,并享有“烹飪天國”之譽,濃郁地方特色菜和小吃種類繁多。樂山豪華餐廳不多,但不少小食店環(huán)境衛(wèi)生方面還可以,手藝也還不錯!飞叫〕运刎撌⒚,許多成都名小吃均源于樂山,樂山棒棒雞、白宰雞、來鳳魚、跳水兔、玻璃燒賣、蒸籠牛肉夾餅、豆腐干夾蘿卜絲等,遺憾樂山小吃體系分散,尚無一街一巷包羅萬象、容納俱全。
樂山數得上來的樂山美食有西壩豆腐、蘇稽蹺腳牛肉、牛華麻辣燙、甜皮鴨、缽缽雞、牛華豆腐腦、樂山燒烤、黃燜雞、排骨面、臘肉粽子、砂鍋、涼粉、蘇稽香油米花糖……
“西壩豆腐”是吃在樂山的頭條招牌菜,樂山港幾家西壩豆腐店都做得不錯,滿滿一桌品種繁多、色澤芬芳誘人的豆腐宴令人得以體味豆腐的多種形式組合,咸黃豆腐、燈籠豆腐等也確實值得嘗試。如燈籠豆腐,系豆腐小方塊,里包餡,炸至金黃后澆汁,外脆里嫩餡鮮,集多種食物的口感于一體。而近期熱炒的“豆腐西施”選美活動更是將這一吃食品牌推波助瀾。但私人認為西壩豆腐雖好,卻更多是形式高于內容的東西,吃得多的終究還是游客。
樂山本地人對“蹺腳牛肉”是頗有感情的,正宗的“蹺腳牛肉”往往在尋常巷陌、街邊路口,幾張年色久遠的木桌、條凳,碗筷,市聲鼎沸下客人滿座,大快云頤。樂山市內“蹺腳牛肉”店基本是一街一店,星羅棋布,格局是當街一口大鍋,老湯翻滾,菜品有牛肉、白肚、毛肚、腸子、肺片、腦花等,隨燙隨食,吃時一碗白米飯,幾碗蹺腳牛肉,一碟辣椒面,蹺腳牛肉的綿軟和著松軟的白米飯,再就著鮮香的老湯,快感從味蕾中慢慢泛起。
樂山甜皮鴨的好處在于皮,或脆甜,或肥厚,附以細嫩的里肉,樂山新村影院對面、彭山路的兩家尤其好。
缽缽雞的形式是雞肉、雞翅或海白菜、鴨腸、土豆、耦等各類素菜,切片串簽,泡入盛有辣子、香油等各類調味料的盆缽,一毛錢一串,由于調味別致,吃時有辣油的微辣、芝麻的香、湯料的回甜、入口的絲絲涼意,缽缽雞在樂山處處有賣,做得到好的卻還是樂山港的“犍為薄餅”、牛耳橋及奧蘭多購物中心外的幾家,閑坐于街邊小攤的陽傘下,一缽缽缽雞,一碗冰粉、涼蝦,幾張犍為薄餅,價廉物美、不矣快哉。
樂山的排骨面與別處不同,其它地方湯料都是紅燒排骨,且排骨上附著的肉實在有限得很。獨樂山排骨面湯汁是以雞蛋調豆粉裹肉排炸至三分熟后,再入鍋慢燉。厚重的湯汁、熟爛的排骨佐以面條,回味無窮,常光顧的是樂山新村“陽光廣場”旁的“潘六娘排骨面”,“一面排骨面加排,再要一份排骨”!
樂山大橋旁的“王浩兒魚港”有大小十余只漁船,內裝修明凈,有魚品幾十種,隨點隨吃,且附贈葉兒粑、臘肉粽子等樂山小吃若干碟,魚火鍋味較正宗,且環(huán)境優(yōu)雅,適于客請。
牛華豆腐腦處處可見,路邊攤點或挑擔沿街叫賣,細嫩爽滑之豆腐腦與粉條,燉牛肉之厚重,炒豆、咸菜之家常味道,再佐以小籠粉蒸肥腸、牛肉,是家常百姓的美味。 一般樂山城區(qū)的豆腐腦以老公園旁邊的豆腐腦和府街的“眼鏡豆腐腦”為人氣旺的地方。
樂山黃燜雞系喜吃雞的推薦菜品,雞入鍋與各類佐料高壓燜制,它口感的厚重、香醇恰適于雞肉的質感,加之香菜的甜香,尤適于口味重的食客。
樂山燒烤有口皆碑。樂山燒烤和江油燒烤是四川燒烤的兩大派系,在霄夜中,與燒烤同食的還有兔頭,爆炒田螺、龍蝦、脆腸等。鹵兔頭有五香與麻辣兩味,講究爛熟、香、味透。
樂山五通橋旁的野生水煮魚,麻辣鮮香,魚肉鮮美健康,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樂山椒麻雞將四川人對麻辣的追求深化到了極致,很多成都人經常慕名去品嘗椒麻雞。而現在成都很多連鎖的小吃店,如“紫燕百味雞”等,也將椒麻雞作為主推的菜品之一,深受客戶的喜愛。
樂山涼粉,涼粉系由豆粉炮制而成,乳白晶瑩剔透,澆以姜、蒜、蔥、醬油等各類調料,清涼滑爽,味覺中最好吃的涼粉調料系由生椒切碎加以泡菜,酸甜咸各有其味。
樂山涼面,樂山涼面以水面煮熟之后,過冷水,放上菜油,讓菜油浸透面條,面條變得金黃富有彈性。吃起來勁道足夠,調料酸甜辣麻皆有,爽口開胃并且解饞。比起其他地方的涼面來說,更讓人胃口大開。放上大頭菜,芽菜,綠豆芽,才是吃不夠的美味。
樂山夾絲豆腐干。油炸的泡豆腐里面夾上蘿卜絲或者大頭菜絲,加上白糖和辣椒,或者芥末。放到賣家調配好的糖醋汁里一過,然后吃下去,那叫一個舒服。又以樂山黃家山附近的“四方豆腐干”為出名。
樂山狼牙土豆。便宜又好吃的小吃,老公園處(如今改為紅河廣場)現已經改為小吃聚集地,那里能吃到很多小吃,有以狼牙土豆為多,土豆切成狼牙狀,油炸之后,配上辣椒面兒,花椒面兒,鹽,味精或者醋、糖醋等,即成了一道飯后小零食。十、當地特產 苦筍、雪魔芋、干姜、黃姜、白姜、黃花菜、黃連、干筍、 竹葉青、獨蒜、蘇稽米花糖、靈芝等。
大型購物商場:北京華聯(lián)(樂山時代廣場店)
摩爾春天百貨(樂山嘉定南路)
沃爾瑪(嘉瑞。財富廣場)
重慶百貨大樓(嘉瑞。財富廣場)
人人樂(天韻城,原老中心站處)
三八商場(金杯花園店)
中百商場(玉堂街)
金杯銀座(土橋街)
商業(yè)中心:土橋街 玉堂街 泌水院步行街 牛咡橋 高北門 時代廣場十一、文化名人 【郭沫若】
郭沫若是作家、詩人、戲劇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考古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乳名文豹,號尚武,學名開貞,筆名沫若,曾用郭鼎堂、麥克昂、易坎人等別名或筆名,屬龍,四川樂山人。
1914年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yī),接觸到泰戈爾、海涅、歌德、斯賓諾莎等人的著作,傾向于泛神論思想。由于五四運動的沖擊,郭沫若從事文藝運動,于1919年開始發(fā)表新詩和小說。1920年出版了與田漢、宗白華通信合集《三葉集》。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同年夏,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發(fā)起組織“創(chuàng)造社”。1923年大學畢業(yè)后棄醫(yī)回國到上海,編輯《創(chuàng)造周報》等刊物。1924年,通過翻譯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一書,較系統(tǒng)地了解了馬克思主義。1926年任廣東大學(后改名中山大學)文科學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團委員兼宣傳委員會主席和總政治部主任,并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后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1929年初參與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其間寫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說和《小品六章》等散文。還出版有詩集《星空》、《瓶》、《前茅》、《恢復》,并寫有歷史劇、歷史小說、文學論文等作品。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郭沫若只身潛回祖國,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組織和團結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歷任《救亡日報》社社長,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理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0年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負責有關抗戰(zhàn)文化宣傳工作。其間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顯示浪漫主義特色的歷史劇。1944年,寫了《甲申三百年祭》。
抗戰(zhàn)勝利后,1948年到解放區(qū),1949年8月當選為首屆全國文聯(lián)主席。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全國文聯(lián)二、三屆主席,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協(xié)名譽會長。是中共第九至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以主要精力從事政治社會活動和文化的組織領導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對外友好與交流等事業(yè)。同時,繼續(xù)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著有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詩集《新華頌》、《百花齊放》、《駱駝集》,文藝論著《讀(隨園詩話)札記》,《李白與杜甫》等。
郭沫若一生寫下了詩歌、散文、小說、歷史劇、傳記文學、評論等大量著作,另有許多史論、考古論文和譯作,對中國的科學文化事業(yè)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貢獻。他是繼魯迅之后,中國文化戰(zhàn)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著作結集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編《郭沫若全集》分文學(20卷)、歷史、考古三編, 1982年起陸續(xù)出版發(fā)行。許多作品已被譯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種文字。1978年6月12日逝世,終年86歲。去世后,中共中央批準成立了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
【海通和尚】——樂山大佛締造者
樂山大佛的開鑿離不開凌云寺的僧人釋海通。每當夏汛,匯聚于凌云山麓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江水如萬馬奔騰,直搗山壁,船毀人亡的悲劇時有發(fā)生。海通和尚看在眼里,心中十分不忍,于是決心憑崖開鑿一尊彌勒佛大象,想仰仗佛的無邊法力,減殺水勢,永鎮(zhèn)風濤。在海通和尚的發(fā)起之下,大佛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修鑿,歷時90年,于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竣工,距今已有1200多年。在唐代韋皋的《嘉州凌云大佛像記》中不僅記載有大佛建造的經過,還記錄有海通和尚為保證大佛順利開鑿,不惜「自抉其目」的故事。
相傳,佛像動工后,那時,嘉州新任地方官,愛財如命。他打聽到海通和尚募化了許多銀子,就帶著一群衙役來到凌云山上,索賄營造經費,海通嚴詞拒絕道“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地方官仗勢欺人,反而說:“嘗試將來”。海通從容“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海通這種專誠忘身之行,激勵眾心,克誠其志。
然而,海通生前并沒有實現自己的宏愿,不幾年,他就圓寂歸天了。以后,石青等老石匠也相繼去世了。后來,西川節(jié)度使 章仇兼瓊、韋皋繼承了海通和石青的事業(yè),組織人力物力繼續(xù)開鑿,直到唐德宗貞元十九年,整整花了九十年,才修鑿完工。
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海通,就把他當年住過的山洞叫做“海師洞”。直到現在,洞內還有一個盤膝而坐、神情堅毅、手托盛眼珠的玉盤的海通塑像。
【陸游】——南宋詩人
陸游,宋宣和七年——宋嘉定三年(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以寶章閣待制致仕,一生憂國憂民,才氣超逸,長于詩,勤著述,共作詩九千三百首之多,繼承和發(fā)揚了現實主義傳統(tǒng),亦表現出浪漫主義特色;詩風雄渾豪放,獨具一格,是我國南宋時期一位偉大詩人和書法家。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國家民族多災多難,自幼受到家庭和周圍愛國思想的影響.及長,于南宋紹興年間應禮部試,遭秦檜所黜.及至孝宗即位舉進士,放任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隆興府(今江西南昌)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出任夔州府(今重慶奉節(jié)》通判.乾道八年(1172)冬,陸游受聘來到成都,先后出任四川宜撫使王炎幕僚和成都安撫司參議官;蜀州(今四川崇慶縣)、嘉州(今四川樂山市)、榮州(今四川榮縣)等處地方官,直至淳熙五年(1178)東歸,大部分時間寓居成都,因而有許多詩篇反映當日的成都。后來陸游官至寶章閣待制,一直主張堅決抗金,加強軍備,收復失地,反對屈辱求和,提出“賦斂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之事宜挨大商”,受到投降派的壓制,未能實現。晚年退居故鄉(xiāng),仍對收復中原、統(tǒng)一祖國信心至死未變,名篇《示兒》一詩便是他熱望國家統(tǒng)一的寫照,他如《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等詩亦為大眾傳誦.陸游共作傳九千余首,取名《劍南詩稿》,有文集名《謂南文集》、《人蜀記》、《老學庵筆記》,記載蜀中事頗多,保留了重要史實。亦工詞,格調清麗婉約.
【岑參】——唐代詩人
岑參(約715~770)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早歲孤貧,遍讀經史。
岑參20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寶三載(744)中進士。八載、十三載兩次出塞任職;爻,任右補闕、起居舍人等職。大歷間官至嘉州刺吏,世稱岑嘉州。后罷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參早期詩歌多為寫景、述懷及贈答之作。山水詩風格清麗俊逸,頗近何遜。但語奇體峻,意境新奇;感傷不遇,嗟嘆貧賤的憂憤情緒也較濃。如《感遇》、《精衛(wèi)》、《暮秋山行》、《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六年邊塞生活,使岑參的詩境界空前開闊,造意新奇的特色進一步發(fā)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他既熱情歌頌了唐軍的勇武和戰(zhàn)功,也委婉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悲慘;鹕皆,天山雪,熱海蒸騰,瀚海奇寒,狂風卷石,黃沙入天等異域風光,也均融入其詩。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馬行川》、《輪臺歌》。此外,他還寫了邊塞風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處以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情和苦樂不均,大大開拓了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題材和藝術境界。岑參晚年詩歌感時傷亂,漸趨消沉。入蜀后,山水詩中添奇壯特色,但隱逸思想在詩中也有了發(fā)展。
岑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藝術上氣勢雄偉,想象豐富,夸張大膽,色彩絢麗,造意新奇,風格峭拔。他擅長以七言歌行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抒發(fā)豪放奔騰的感情。唐人杜確編有《岑嘉州詩集》,后人集據此演變。今人陳鐵民、侯忠義有《岑參集校注》。事跡見杜確《岑嘉州集序》、《唐詩紀事》、《唐才子傳》。十二、人口民族 樂山市中區(qū)非農業(yè)人口23.0萬,樂山市所轄四區(qū)(包括市中區(qū)、沙灣區(qū)、五通橋區(qū)、金口河區(qū))非農業(yè)人口合計為42.9萬,屬中等城市,并逐漸向大城市過渡?h區(qū)、城鎮(zhèn)均為小城市和小城鎮(zhèn)。其中,峨眉山市非農業(yè)人口13.6萬 (包括綏山鎮(zhèn)和已基本連片的勝利、符溪、峨山四鎮(zhèn)),五通橋城區(qū)非農業(yè)人口11.4萬。城鎮(zhèn)人口在5—10萬的有沙灣城區(qū)、犍為縣城和井研縣城,在4—5萬的有夾江縣城。在1—4萬的有金口河城區(qū)、沐川縣城沐溪鎮(zhèn)、馬邊縣城民建鎮(zhèn)、峨邊縣城沙坪鎮(zhèn)。
普通建制鎮(zhèn)中,城鎮(zhèn)人口規(guī)模在1—2萬之間的有蘇稽、牛石、牛華、金粟、橋溝、桂花橋、九里七個(已計入各市區(qū)、縣城城區(qū)的不計入此類);規(guī)模在0.5—1.0萬之間的建制鎮(zhèn)有金山、樂都、龍池、羅城、芭溝、石溪等六個;規(guī)模在0.2—0.5萬之間的有福祿、石磷、羅目、雙福、高橋、孝姑、馬踏、黃丹等八個,在0.1—0.2萬之間的城鎮(zhèn)共計二十七個,少于0.1萬人的城鎮(zhèn)十一個。
樂山是一個多民族的市,共有41個民族成分,漢、彝、回、苗是世居民族,有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共12.8萬人。該市民族地區(qū)有峨邊、馬邊兩個彝族自治縣和享受民族縣待遇的市轄金口河區(qū),共38萬人,其中有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11.84萬人。十三、環(huán)境保護 岷江干流樂山段在與大渡河匯流前,特別是枯水期污染嚴重,遠不能達到國家要求的地面水Ⅲ類水域標準;與大渡河匯流后水質較清潔,出境水質基本符合要求。大渡河和青衣江水質目前尚較清潔,基本符合國家Ⅲ類水域標準。涌斯江、臨江河、峨眉河、馬邊河水質都有超標,但絕大部分指標都在Ⅲ類水域標準內。茫溪河受到污染,水質已是IV-劣V類。龍溪河污染也較重。
污染源狀況
工業(yè)污染源:
樂山納入環(huán)境統(tǒng)計的工業(yè)污染企業(yè)共400家。年排煙塵和粉塵廢氣18.84萬噸,排廢水10012萬噸。主要的氣污染集中在水泥、瓷磚,冶煉(鋼鐵、鐵合金、鋁業(yè))、火力發(fā)電廠等行業(yè),F在大氣污染較重的地方有:沙灣區(qū)、峨邊縣和金口河。主要水污染集中在造紙、醫(yī)藥、制革和化工等行業(yè)。樂山造紙廢水排放量3149.2萬噸,占樂山工業(yè)廢水排放量的31.5%。但造紙行業(yè)年總產值僅10.3億元(占樂山的6.35%),造紙行業(yè)工業(yè)增加值2.5億元/年(僅占樂山的3.5%)。
生活污染源:
樂山非農業(yè)人口82萬,生活污水排放量4671萬噸/年,生活垃圾產生量59.9萬噸/年。
農業(yè)人口264萬,以每人每天產生1公斤生活垃圾計算,每年將產生97萬噸生活垃圾。集約化、規(guī)模化畜禽養(yǎng)殖未經處理的糞便、廢棄物直接排入江河、堰渠或露天堆放,不恰當使用化肥和農藥都會污染水體、土壤和空氣。
這些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大多數都未經處理而直接排入江河。樂山11 個區(qū)、市、縣除中心城區(qū)和峨眉山市在建污水處理廠、五通橋區(qū)已建垃圾處理廠并投入營運外其余都在論證中。樂山11個生活污水處理廠需要投資約7億元,10個生活垃圾處理廠約3億元。
岷江水環(huán)境質量不容樂觀
從成都市至樂山大佛腳下,每天有100多萬噸的生活污水和工業(yè)污水排入,加之沿途的農業(yè)面源污染物和生活垃圾。在岷江入樂山境內至大佛腳下,樂山的生活污水排放量約18萬噸/天,工業(yè)廢水約25萬噸/天。通過這幾年的工作,岷江水環(huán)境質量惡化趨勢雖有所控制,但仍不容樂觀。十四、經濟發(fā)展 工業(yè)發(fā)展
按照適度集中、形成規(guī)模、體現特色、錯位發(fā)展的原則,在樂山重點建設和規(guī)劃12個優(yōu)勢突出、特色鮮明、功能健全、配套完善、產業(yè)相對集中的工業(yè)集中發(fā)展區(qū)。集中力量做大做強樂山高新區(qū),把樂山高新區(qū)建設成為樂山新型工業(yè)化的示范窗口、高新技術產業(yè)集聚中心和工業(yè)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每個縣(市、區(qū))形成1個具有較強聚集和帶動能力的工業(yè)集中發(fā)展區(qū)。積極探索工業(yè)集中發(fā)展區(qū)建設的新模式和新途徑,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qū))爭取新辦國家級、省級園區(qū),鼓勵各縣(市、區(qū))在依法批準的園區(qū)內設立“園中園”和“分園”。加強政策引導,促進新上項目進入工業(yè)集中發(fā)展區(qū),推動現有企業(yè)逐步向工業(yè)集中發(fā)展區(qū)搬遷!笆晃濉蹦,力爭樂山工業(yè)企業(yè)入園率達到70%以上。
農業(yè)發(fā)展
樂山市是四川省重要的農業(yè)經濟區(qū)域之一,農業(yè)開發(fā)歷史悠久,主要農副產品的產量和商品銷售量在四川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樂山種植的主要糧油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薯、馬鈴薯和油菜等;蔬菜作物種類齊全,品種豐富,尤其是西壩生姜、峨眉大蒜和峨邊花(白)蕓豆久負盛名,遠銷省內外、出口國外;經濟作物主要有以獲得國際金獎的“竹葉青”為主的名茶、全國有名的黃蓮、杜仲等中藥材、遠銷國內外的食用菌、竹筍等;水果以柑桔類為主,熱帶、亞熱帶大部分落葉果樹均有栽培;ɑ苤饕熊岳蚧案鞣N觀賞花卉,年產值上億元。農業(yè)開發(fā)潛力巨大。常年樂山糧食總產量100多萬噸,油料產量3.5萬噸,茶葉產量1.2萬噸,蠶繭產量0.25萬噸,水果產量12.0萬噸,蔬菜產量100萬噸,發(fā)展農產品加工生產具有豐富的原料資源。2002年樂山農民人均純收入近240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自然地理 樂山市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地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中下游,北連眉山市,東鄰自貢市,南接宜賓市,西靠涼山彝族自治州和雅安市。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2°55′—104°00′,北緯28°25′—29°55′之間,幅員面積12827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幅員面積的2.64%,居全省第10位。樂山市地處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過渡地帶,總體趨勢西南高,東北低,高差懸殊大。最高處為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鞍山主峰,海拔4288米,最低處是犍為縣新民鎮(zhèn)馬廠壩岷江出口,海拔307米,相對高差3981米。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壩三種類型,以山地為主。山地面積8530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員面積的66.5%,主要分布于市境峨眉山、峨邊、金口河、馬邊、沐川一線的西南部,是涼山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丘陵面積2694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員面積的21%,主要分布于峨眉山、沐川一線的東北部,為緩慢上升長期剝蝕的紅色丘陵區(qū)。河谷平原面積1603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員面積的12.5%,主要沿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兩岸分布。市境江河眾多,屬豐水地區(qū),年平均產水量113.7億立方米,加上過境水741.4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855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366立方米。樂山市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戰(zhàn)略地位,對維系長江上游的生態(tài)平衡、保護三峽水利工程和促進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市域千姿百態(tài)的山岳、河流、瀑布、溫泉、溶洞、森林,富有旅游、科學研究價值。境內有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