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jīng)注》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
《道德真經(jīng)注》·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吳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錄。據(jù)澄年譜,稱大德十一年澄辭疾歸。自京南下,留清都觀。與門人論及《老》、《莊》、《太玄》等書,因為正厥訛偽而著其說。澄學(xué)出象山,以尊德性為本,故此注所言,與蘇轍指意略同。雖不免援儒入墨,而就彼法言之,則較諸方士之所注,精邃多矣。篇末有澄跋云,莊君平所傳章七十二,諸家所傳章八十一,然有不當分而分者,定為六十八章。上篇三十二章,二千三百六十六字;下篇三十六章,二千九百六十二字;凡五千二百九十二字。然大抵以意為之,不必於古有所考。蓋澄好竄改古經(jīng),故於是書亦多所更定,殆習(xí)慣成自然云。
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
○道家類
后世神怪之跡,多附於道家;道家亦自矜其異,如《神仙傳》、《道教靈驗記》是也。要其本始,則主於清凈自持,而濟以堅忍之力,以柔制剛,以退為進。故申子、韓子流為刑名之學(xué),而《陰符經(jīng)》可通於兵。其后長生之說與神仙家合為一,而服餌、導(dǎo)引入之;房中一家,近於神仙者亦入之;鴻寶有書,燒煉入之;張魯立教,符箓?cè)胫槐蔽嚎苤t之等又以齋醮章咒入之。世所傳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別,今亦無事於區(qū)分。然觀其遺書源流遷變之故,尚一一可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