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真子》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
《玄真子》·一卷、附《天隱子》·一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玄真子》,唐張志和撰。志和字子同,婺州人。初名龜齡。肅宗時以明經(jīng)擢第,待詔翰林。坐事貶南浦尉,后遇赦還,放浪江湖以終。自號曰煙波釣徒,又號曰玄真子。事跡具《新唐書·隱逸傳》。沈汾《續(xù)仙傳》載其行事甚怪。大抵好事者附會之,實則恬退自全之士而已。其書據(jù)《書錄解題》稱本十二卷,陳振孫時存三卷,已非完帙。此本僅存三篇,一曰碧虛,二曰鸑鷟,三曰濤之靈。并為一卷,與振孫所言又異;虍敃r之本以一篇為一卷歟?其言略似《抱樸子·外篇》,但文采不及其藻麗耳。天隱子亦唐人撰,不知其姓名。前有司馬承禎序,則玄宗時人。晁公武、陳振孫皆疑為承禎所托名,然承禎自有《坐忘論》,已自著名,又何必托名為此書也。書凡八篇,一曰神仙,二曰易簡,三曰漸門,四曰齋戒,五曰安處,六曰存想,七曰坐忘,八曰神解。《讀書志》稱一本有三宮法附於后,此本無之,殆傳寫佚脫矣。書寥寥僅兩三紙,不能自成卷帙。今以與《玄真子》同時,即附之《玄真子》后,俾從其類焉。
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
○道家類
后世神怪之跡,多附於道家;道家亦自矜其異,如《神仙傳》、《道教靈驗記》是也。要其本始,則主於清凈自持,而濟以堅忍之力,以柔制剛,以退為進。故申子、韓子流為刑名之學,而《陰符經(jīng)》可通於兵。其后長生之說與神仙家合為一,而服餌、導引入之;房中一家,近於神仙者亦入之;鴻寶有書,燒煉入之;張魯立教,符箓入之;北魏寇謙之等又以齋醮章咒入之。世所傳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別,今亦無事於區(qū)分。然觀其遺書源流遷變之故,尚一一可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