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閑居第二十九_禮記
孔子閑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 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于禮樂之原,以致五至, 而行三無,以橫于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 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 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 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 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棺酉脑唬骸溉裏o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 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不可選也』, 無體之禮也!悍裁裼袉剩橘刖戎,無服之喪也。」
子夏曰:「言則大矣!美矣!盛矣!言盡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為其 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猶有五起焉。」子夏曰:「何如?」子曰:「無聲之樂, 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無服之喪,內(nèi)恕孔悲。無聲之樂,氣志既得; 無體之禮,威儀翼翼;無服之喪,施及四國。無聲之樂,氣志既從;無體之禮, 上下和同;無服之喪,以畜萬邦。無聲之樂,日聞四方;無體之禮,日就月將; 無服之喪,純德孔明。無聲之樂,氣志既起;無體之禮,施及四海;無服之喪, 施于孫子!
子夏曰:「三王之德,參于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于天地矣?」孔子曰: 「奉三無私以勞天下!棺酉脑唬骸父覇柡沃^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 地?zé)o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其在《詩》,曰: 『帝命不違,至于湯齊。湯降不遲,圣敬日齊。昭假遲遲,上帝是□。帝命式于 九圍!;是湯之德也。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fēng)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 神氣風(fēng)霆,風(fēng)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欲將至, 有開必先。開降時雨,山川出云。其在詩曰:「嵩高唯岳,峻極于天。惟岳降神, 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三代 之王也,必先令聞,《詩》云:『明明天子,令聞不已』。三代之德也。『弛其 文德,協(xié)此四國』。大王之德也。」子夏蹶然而起,負墻而立,曰:「弟子敢不 承乎?」
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xué)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xù),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cè)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xué)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jīng)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jīng)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jīng)”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jīng)”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