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明史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地理二 ○山東山西 山東《禹貢》青、兗二州地。元直隸中書省,又分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益都路)屬焉。洪武元年四月置山東等處行中書省。(治濟(jì)南府。)三年十二月置青州都衛(wèi)。(治青州府。)八年十月改都衛(wèi)為山東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lǐng)府六,屬州十五,縣八十九。(為里六千四百有奇。)南至郯城,(與南直界。)北至無棣,(與北直界。)西至定陶,(與北直、河南界。)東至海。距南京一千八百五十里,京師九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七十五萬三千八百九十四,口五百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七十六。弘治四年,戶七十七萬五百五十五,口六百七十五萬九千六百七十五。萬歷六年,戶一百三十七萬二千二百六,口五百六十六萬四千九十九。 濟(jì)南府(元濟(jì)南路,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為府。領(lǐng)州四,縣二十六: 歷城(倚。天順元年建德王府。南有歷山。東有華不注山。有大清河在西北,即濟(jì)水故道,自壽張縣流經(jīng)縣界,東北至利津入海。又小清河,即濟(jì)之南源,一名濼水,出城西趵突泉,經(jīng)城北,下流至樂安縣入海。又大明湖在城內(nèi)。又東北有堰頭鎮(zhèn)巡檢司。) 章丘(府東。東有長白山,又有黌山。南有東陵山,又有長城嶺。又小清河在北。又東有淯河,一名繡江,合諸泉西北匯為白云湖,下流入小清河。) 鄒平(府東北。西南有長白山,接章丘、長山二縣界。北有小清河。) 淄川(府東。元般陽路治此,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改路為淄川州,縣仍為附郭。二年七月,州廢,來屬。西南有夾谷山。南有原山,與萊蕪縣界,其山陰淄水出焉。又西有孝婦河,自益都縣流入,合瀧、萌、般諸水,下流入小清河。) 長山(府東北。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西南有長白山。西北有小清河。南有孝婦河。) 新城(府東北。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七年十二月省入長山、高苑二縣,后復(fù)置。北有小清河。西北有孝婦河。東有烏河,其上流即時水,下流至高苑縣入小清河。) 齊河(府西。元屬德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府。有大清河。) 齊東(府東。元屬河間路。洪武初來屬。北有大清河。東有減水河,成化元年開浚,泄小清河漲溢入大清河。) 濟(jì)陽(府北。南有大清河。) 禹城(府西北。元屬曹州。洪武二十年來屬。西有漯水枯河,俗名土河。) 臨邑(府北。元屬河間路。洪武初來屬。西北有盤河。) 長清(府西南。元屬泰安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府。東南有青崖山、隔馬山、方山。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沙河,自縣南流入焉,亦曰沙溝河。又東南有石都寨巡檢司。) 肥城(府西南。元屬濟(jì)寧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西北有巫山,一名孝堂山,肥水出焉,西流入大清河。) 青城(府東北。元屬河間路。洪武二年省入鄒平、齊東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fù)置,來屬。北有大清河。北有大石關(guān),舊置巡檢司,后廢。) 陵(府西北。元德州,治安德縣,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省安德縣入州。七年七月移州於故陵縣。十三年十一月置陵縣於此。東有德河,下流西入衛(wèi)河。) 泰安州(元直隸中書省。)洪武初來屬,以州治奉符縣省入。(北有泰山,即岱宗也,亦曰東岳,汶水出焉,下流至汶上縣合大清河。又東南有徂徠山。南有梁父山。又城西有泰安巡檢司。)北距府百八十里。領(lǐng)縣二: 新泰(州東南。西北有宮山,本名新甫。西南有龜山。東北有小汶河,西流合汶水。又西有上四莊巡檢司。) 萊蕪(州東。洪武初,改屬濟(jì)南府。二年仍來屬。東北有原山,其山陽汶水別源出焉。又西南有冠山。西北有韶山。諸山多產(chǎn)銅鐵錫。) 德州(元陵州,屬河間路。)洪武元年降為陵縣,屬濟(jì)寧府。二年七月改屬德州。七年七月省陵縣,移德州治焉。(西有衛(wèi)河。東南有故篤馬河,俗名土河。)東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lǐng)縣二: 德平(州東。東北有般河,亦曰盤河,或以為古鉤盤也。) 平原(州東南。) 武定州(元棣州,治厭次縣,屬濟(jì)南路。)洪武初,州縣俱廢。六年六月復(fù)置州,改名樂安。宣德元年八月改為武定州。(永樂十五年,漢王府遷於此。宣德元年除。南有大清河,又有土河,又有商河。東南有清河巡檢司。)西南距府二百四十里。領(lǐng)縣四: 陽信(州北。元屬棣州。東有商河。) 海豐(州東北。洪武六年六月析樂安州南地置,屬濱州,后來屬。東北濱海。又北有鬲津河,又有無棣縣,元屬棣州,洪武初省。東北有大沽河口巡檢司。) 樂陵(州西北。舊治在縣之咸平鎮(zhèn),屬滄州,洪武元年改屬濟(jì)寧府,二年移治富平鎮(zhèn),七月來屬。南有般河及鬲津河,又有土河。西南又有商河。西北有舊縣鎮(zhèn)巡檢司。) 商河(州西南。南有商河。) 濱州洪武初,以州治渤?h省入。(東北濱海,產(chǎn)鹽。南有大清河。北有士傷河,即鬲津別名也。)西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領(lǐng)縣三: 利津(州東。東北濱海,有永阜等鹽場。東有大清河,流入海。又東北有豐國鎮(zhèn)巡檢司。) 沾化(州西北。東北濱海,有富國等鹽場。又有久山鎮(zhèn)巡檢司。) 蒲臺(州南。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東濱海。北有大清河。) 兗州府(元兗州,屬濟(jì)寧路。)洪武十八年升為兗州府。領(lǐng)州四,縣二十三。東北距布政司三百五十里。 滋陽(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魯王府。元曰嵫陽。洪武初,省入州。十八年復(fù)置。成化間,改為滋陽。泗水在東,又有沂水,自曲阜縣西流來合焉。) 曲阜(府東。東南有尼山,沂水所出。又東有防山。北有泗水。又有洙水,西南流入於沂水。又北有孔林。) 寧陽(府北。西北有汶水,支流為洸水。洸水者,洙水也,洸、洙相入受,通稱也,俱西南入運(yùn)河。又東北有堽城堰,即汶、洸分流處也。) 鄒(府東南。元屬滕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東南有嶧山,亦曰邾嶧,又曰鄒嶧。東北有昌平山。西南有鳧山。又有泗河。) 泗水(府東。東有陪尾山,泗水出焉,經(jīng)縣北,下流至南直清河縣入淮。) 滕(府東南。元滕州,治滕縣,屬益都路。洪武二年七月,州廢,縣屬濟(jì)寧府。十八年來屬。東南有桃山。東北有連青山。又西南有新運(yùn)河,北自南陽,南至境山,長一百九十四里,嘉靖四十四年所開,又薛水,源自縣東高、薛二山間,西南流,合漷水,一名南沙河,至沛縣入運(yùn)。又有北沙河在縣北,西流經(jīng)魚臺入招湖。又南有沙溝集巡檢司。) 嶧(府東南。元嶧州,屬益都路。洪武二年降為縣,屬濟(jì)寧府,后來屬。東南有柱子山,舊名葛嶧山,氶水流其下。又北有君山,一名抱犢山,西泇水所出,東南流至三合村,有東泇河自沂水來會焉。又南合武河、彭、氶諸水注於泗,謂之泇口。萬歷中,改為運(yùn)道,自夏鎮(zhèn)至直河口,凡二百六十余里,避黃河之險者三百三十里。又西北有鄒塢鎮(zhèn)巡檢司,嘉靖中,移於縣西拖梨溝。又東南有臺莊巡檢司,萬歷三十四年置。) 金鄉(xiāng)(府西南。元屬濟(jì)寧路。洪武十八年來屬。金莎嶺在東。大河在西南。) 魚臺(府西南。元屬濟(jì)州。洪武元年屬徐州。二年七月屬濟(jì)寧府。十八年來屬。泗河在東,即運(yùn)道也。北有菏水,一名五丈溝,東入泗。又東有谷亭鎮(zhèn),嘉靖九年,黃河決於此。又南有塌場口,洪武、永樂間,為運(yùn)道所經(jīng)。) 單(府西南。元單州,屬濟(jì)寧路。洪武元年省州治單父縣入州。二年七月乃降州為縣,屬濟(jì)寧府。十八年來屬。舊城在南,正德十四年五月因河決改遷。南濱大河。) 城武(府西南。元屬曹州。洪武四年屬濟(jì)寧府。十八年來屬?h城,正德十四年五月因河決改遷。南有故黃河,即洪武間之運(yùn)道也,弘治后堙。) 濟(jì)寧州(元任城縣,為濟(jì)州治。至正八年罷濟(jì)州,徙濟(jì)寧路治此。)太祖吳元年為濟(jì)寧府。十八年降為州,以州治任城縣省入。(南臨會通河。西有馬腸湖。又東南有魯橋鎮(zhèn)巡檢司。)東距府六十里。領(lǐng)縣三: 嘉祥(州東。元屬單州。洪武二年來屬。南有塔山。東有會通河。北有故黃河,一名塔章河,即塌場口之上流也。) 鉅野(州西北。元為濟(jì)寧路治,至正八年徙路治任城縣,以縣屬焉。南有高平山。東有鉅野澤,元末為黃河所決,遂涸。東南有會通河。西南有故黃河,弘治后堙。西有安興集巡檢司。) 鄆城(州西北。西有灉水,又有故黃河,又有故濟(jì)水在西南。) 東平州(元東平路,直隸中書省。)太祖吳元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屬濟(jì)寧府,以州治須城縣省入。十八年改屬。(北有瓠山。東北有危山。西南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積水湖,一名安山湖。山南有安山鎮(zhèn),會通河所經(jīng)也。汶水在南,西流入安山湖。又西北有金線閘巡檢司。)東南距府百五十里。領(lǐng)縣五: 汶上(州東南。西南有蜀山,其下為蜀山湖。又西為南旺湖,其西北則馬踏河,運(yùn)道經(jīng)其中而北出,即會通河也。又汶水在東北,舊時西流入大清河。永樂中,開會通河,堰汶水西南流,悉入南旺湖。) 東阿(州西北。故城在縣西南。今治本故谷城縣也,洪武八年徙於此。南有碻磝山。西有魚山。會通河自西南而北經(jīng)此,始與大清河分流。又西有馬頰河,俗名小鹽河,東流入大清河。又張秋鎮(zhèn)在西南,弘治二年,河決於此。七年十二月塞,賜名安平鎮(zhèn)。) 平陰(州東北。南有汶河。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滑口鎮(zhèn)巡檢司,后廢。) 陽谷(州西北。東有會通河。又東有阿膠井。) 壽張(州西。洪武三年省入須城、陽谷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fù)置,屬濟(jì)寧府,后來屬。東南有故城,元時縣治在焉。今治本王陵店,洪武十三年徙置。南有梁山氵樂,即故大野澤下流。東北有會通河,又有沙灣,弘治前黃河經(jīng)此,后堙。西南有梁山集巡檢司。) 曹州正統(tǒng)十年十二月以曹縣之黃河北舊土城置。(東有舊黃河,洪武初,引河入泗以通運(yùn)處也。永樂中,亦嘗條浚。南有灉河。東南有菏澤,流為菏水。)東北距府三百里。領(lǐng)縣二: 曹(州東南。元曹州,治濟(jì)陰縣,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省濟(jì)陰縣入州。二年,州治自北徙於盤石鎮(zhèn)。四年降為縣,屬濟(jì)寧府。正統(tǒng)十年十二月置州,以縣屬焉。西南有黃陵岡,與河南儀封縣界。弘治五年,黃河決於此,河遂在縣南,東入單縣界,至南直徐州,合泗入淮。又西有賈魯河,嘉靖前猶為運(yùn)道,后廢。東南有楚丘縣,元屬曹州,洪武初省。又西北有安陵鎮(zhèn)巡檢司。) 定陶(州東南。元屬曹州。洪武元年屬濟(jì)寧府。十年五月省入城武縣。十三年十一月復(fù)置,仍屬濟(jì)寧府。正統(tǒng)十年十二月來屬。西有黃河故道。弘治前,河經(jīng)此,至張秋之沙灣入會通河。) 沂州(元屬益都路,后省州治臨沂縣入州。)洪武元年屬濟(jì)寧府。五年屬濟(jì)南府。七年十二月屬青州府。十八年來屬。(弘治四年八月建涇王府,嘉靖十六年除。西有艾山。東有沂水,源自青州沂水縣,南流至州境,與枋水合,下流入泗。又有沭水,流經(jīng)南直安東縣為漣水,入淮。又西南有泇水,亦曰東泇水,下流合嶧縣之西泇水入運(yùn)。西南有羅藤鎮(zhèn)巡檢司。)西距府五百六十里。領(lǐng)縣二: 郯城(州東南。洪武初置。東有馬陵山,又有羽山,與南直贛榆縣界。又沭水在東。沂水在西。西有磨山鎮(zhèn)巡檢司,后廢。) 費(fèi)(州西北。西北有蒙山。西南有大沫涸,又有祊水,東北有蒙陽水,下流俱入於沂河。西南有關(guān)陽鎮(zhèn)、西北有毛陽鎮(zhèn)二巡檢司。) 東昌府(元東昌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初為府。領(lǐng)州三,縣十五。東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聊城(倚。城東有會通河。西南有武水枯河,即漯河也,為會通河所截,中堙。) 堂邑(府西。東北有會通河。西有舊黃河。) 博平(府東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fù)置。西南有會通河。東北有故黃河。) 茌平(府東北。西有故黃河。又西北有故馬頰河。) 莘(府西南。北有弇山,舊有泉涌出,曰弇山泉。) 清平(府北。元屬德州。洪武元年屬恩州。二年七月屬高唐州。三年三月省,尋復(fù)置,改屬。西有會通河。西南有魏家灣巡檢司。) 冠(府西南。元冠州,直隸中書省。洪武三年降為縣,來屬。西北有衛(wèi)河。又東有賈鎮(zhèn)堡,東北有清水鎮(zhèn)堡,俱嘉靖二十二年筑。) 臨清州(元臨清縣,屬濮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弘治二年升為州。(舊治在南,洪武二年徙治臨清閘。景泰元年又于閘東北三里筑城,徙治焉。會通河在城南,有衛(wèi)河自西來會,至天津直沽入海,為北運(yùn)河。)東南距府百二十里。領(lǐng)縣二: 丘(州西。元直隸東昌路。弘治二年改屬州。東南有衛(wèi)河,又有漳河。) 館陶(州西南。元屬濮州。洪武二年七月屬東昌府,三年三月省,尋復(fù)置,仍屬東昌府。弘治二年改屬州。西有衛(wèi)河,自元城縣流入。又西南有漳河。又西南有南館陶鎮(zhèn)巡檢司。) 高唐州(元直隸中書省。)洪武初,以州治高唐縣省入,來屬。(西有漯河,溢涸無常。又有馬頰河,一名舊黃河。)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領(lǐng)縣三: 恩(州北。元恩州,直隸中書省。洪武二年降為縣,來屬。西有故城。今治本許官店,洪武七年七月徙於此。西北有衛(wèi)河。東南有馬頰枯河。又高雞泊亦在縣西北。) 夏津(州西。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fù)置。西南有衛(wèi)河。又東有馬頰故河。又西有裴家圈巡檢司。) 武城(州西北。西有衛(wèi)河。東南有沙河。東北有甲馬營巡檢司。) 濮州(元直隸中書省。)洪武二年以州治鄄城縣省入,來屬。(故城在東,景泰三年以河患遷於王村,即今治也。東南有故黃河,永樂中,河流由此入會通河,后堙。又西南有濮水,一名洪河。)東北距府二百里。領(lǐng)縣三: 范(州東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fù)置。東南有故城,洪武二十五年圮於河,始遷今治。又東南有水保寨巡檢司。) 觀城(州西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fù)置。又東有馬頰河,有黑羊山水自西北流入焉。) 朝城(州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fù)置。西南有故漯河。) 青州府(元益都路,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為青州府。領(lǐng)州一,縣十三。西距布政司三百二十里。 益都(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齊王府,永樂四年廢。十三年建漢王府,十五年遷於樂安。成化二十三年建衡王府。南有云門山,與劈山連。西北有堯山。又西有九回山,北陽水出焉,亦曰澠水,經(jīng)治嶺山麓,曰五龍口,下流經(jīng)樂安縣,入巨淀。又有南陽水,源出縣西南石膏山,流經(jīng)城北,又東北合北陽水。又西有淄水,下流至壽光入海。又西南有顏神鎮(zhèn),孝婦河出焉,入淄川縣界。有顏神鎮(zhèn)巡檢司,嘉靖三十七年筑城。鎮(zhèn)西南有青石關(guān)。) 臨淄(府西北。南有牛山。又有鼎足山,女水出焉,下流合北陽水。又有蒨山。又有南郊山,其下為天齊淵。城東有淄水,又西有澠水,又有系水,下流俱入時水。其時水自西南而東北,亦曰耏水,又有澅水流入焉,下流俱至樂安縣入海。南有淄河店巡檢司,后廢。) 博興(府西北。元博興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有小清河,有時水。) 高苑(府西北。東南有商山。西南有小清河。西北有田鎮(zhèn)巡檢司。后廢。) 樂安(府北。東北濱海,有鹽場。北有小清河。東有時水。又東南有淄水,又有北陽水,又有巨洋水,俱匯流於縣東北之高家港入海。港即古之馬車瀆也。有高家港巡檢司。又西北有樂安鎮(zhèn)巡檢司。又東北有塘頭寨,有百戶所駐焉。) 壽光(府東北。北濱海,有鹽場。西有淄水,又有北陽水。又東有巨洋水。又西北有清水泊,即古之鉅定湖也,其北接樂安縣之高家港。又東北有廣陵鎮(zhèn)巡檢司。) 昌樂(府東。元屬濰州,尋省,后復(fù)置,仍屬濰州。洪武初,改屬。西北有故城。洪武中,徙於今治。東南有方山,東丹水所出,北徑昌樂故城,西丹水流合焉,下流至壽光縣入於海。又南有白狼水,至濰縣入海。) 臨朐(府東。南有朐山,又有大峴山,上有穆陵關(guān)巡檢司。又東有沂山,一名東泰山,沭水、氵彌水俱發(fā)源於此。氵彌水,一名巨洋水,西合石溝水,至壽光入海。又東北有丹山,一名丸山,西丹河及白狼水出焉。) 安丘(府東南。元屬密州。洪武二年七月,州廢,屬府。西南有牟山,又有峿山。又東北有岞山。東有濰水,下流經(jīng)濰縣入海。又北有汶水,源亦出沂山,下流合濰水。) 諸城(府東南。元為密州治,屬益都路。洪武二年七月,州廢,屬府。東南有瑯邪山。西南有常山,又有馬耳山。北有濰水,東北有盧水,流合焉。南有信陽鎮(zhèn)巡檢司。又南有南龍灣?谘矙z司。) 蒙陰(府西南。元屬莒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府。南有蒙陰山。東有長山,有蒙水,北流入沂水。東南有紫荊關(guān)巡檢司。萬歷間廢。) 莒州(元屬益都路。)洪武初,以州治莒縣省入。(西有浮來山。又西北有箕屋山,濰水出焉。又西南有沭水,流入沂州界。南有十字路、西南有葛溝店二巡檢司。)北距府二百里。領(lǐng)縣二: 沂水(州西北。西北有大弁山,與雕厓山連,沂水出焉,南流經(jīng)沂州界入泗。東北有沭水。) 日照(州東北。東濱海,有鹽場。東南有夾倉鎮(zhèn)巡檢司。) 萊州府(元萊州,屬般陽路。)洪武元年升為府。六年降為州。九年五月復(fù)升為府。領(lǐng)州二,縣五。西距布政司六百四十里。 掖(倚。北濱海,有鹽場。又有三山島,在海南岸。東北有萬里沙。西南有掖水,北入海。東南有小沽河。又東北有王徐砦守御千戶所,嘉靖中置。又西有海倉、北有柴葫寨二巡檢司。) 平度州(元膠水縣。)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改置。(北有萊山。西有膠水,下流至昌邑北入海。東有大沽河,源自黃縣蹲犬山,流經(jīng)州,與小沽河合,通名為沽河,至即墨縣入海。小沽,即尤水也。又西南有亭口鎮(zhèn)巡檢司。)北距府百里。領(lǐng)縣二: 濰(州西。元濰州,屬益都路。洪武元年以州治北?h省入。九年屬萊州府。十年五月降為縣。二十二年正月改屬州。南有濰水,東北入海。又東北有固堤店巡檢司。) 昌邑(州西北。元屬濰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濰縣。二十二年正月復(fù)置,來屬。東有濰水。東北有膠河。北有魚兒鎮(zhèn)巡檢司。) 膠州(元屬益都路。)洪武初,以州治膠西縣省入。九年來屬。(西南有鐵橛山,膠水所出,亦曰膠山。東北有沽河,南流入海。又東南海口有靈山衛(wèi),又有安東縣,俱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又有夏河寨千戶所,在靈山衛(wèi)西南。石臼島寨千戶所,在安東衛(wèi)南。俱弘治后置。又西南有古鎮(zhèn)巡檢司。北有逢猛鎮(zhèn)巡檢司。)北距府二百二十里。領(lǐng)縣二: 高密(州西北。元屬膠州。洪武元年屬青州府。九年五月屬萊州府,尋復(fù)屬州。東有膠水。西有濰水。又西南有密水,一名百尺溝,北會於濰水。) 即墨(州東。元屬膠州。洪武初,屬青州府。九年五月屬萊州府。十年五月仍屬州。東南有勞山,在海濱。又有田橫島,在東北海中。東有鰲山衛(wèi),洪武二十一年五月置。又東北有雄崖守御千戶所,南有浮山守御千戶所,俱洪武中置。又東北有栲栳島巡檢司。又即墨營舊在縣南,宣德八年移置縣北,有城。) 登州府(元登州,屬般陽路。)洪武元年屬萊州府。六年直隸山東行省。九年五月升為府。領(lǐng)州一,縣七。西距布政司一千零五十里。 蓬萊(倚。洪武初廢。九年五月復(fù)置。北有丹崖山,臨大海。南有密神山,密水所出。西南有黑石山,黑水所出,經(jīng)城南合流,北入於海。西有龍山,產(chǎn)鐵。東有高山巡檢司,本置於海中沙門島,后遷朱高山下。又東南有楊家店巡檢司。) 黃(府西南。東南有萊山。西南有蹲犬山,大沽水出焉。又東有黃水,東南有洚水,合流入海。又西有馬停鎮(zhèn)巡檢司。) 福山(府東南。東北有之罘山,三面臨海。西南有義井河,北入海。又奇山守御千戶所在東北,洪武三十一年置。又北有孫夼鎮(zhèn)巡檢司。) 棲霞(府東南。東有岠嵎山,嘗產(chǎn)金,亦名金山。又有百澗山,西北有北曲山,二山舊皆產(chǎn)鐵。又南有翠屏山,大河出焉,即義井河之上源也。) 招遠(yuǎn)(府西南。元屬萊州。洪武九年五月來屬。東北有原疃河,北入海。西有東良海口巡檢司。) 萊陽(府南。元屬萊州。洪武九年五月來屬。東南有昌水,源發(fā)文登縣之昌山,一名昌陽水,南入海。東有豯養(yǎng)澤。又東南有大嵩衛(wèi),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衛(wèi)西有大山千戶所,成化中置。又南有行村寨巡檢司。) 寧海州(元直隸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洪武初,以州治牟平縣省入,屬萊州府。九年改屬。(東有金水河,一名沁水,西南有五丈河,俱北入海。又西南有乳山寨巡檢司。)西距府二百二十里。領(lǐng)縣一: 文登(州東南。元屬寧海州。洪武初,改屬萊州府。九年五月屬登州府,后仍屬州。東南有斥山。南有成山,又有鐵槎山。又西有鐵官山。東南濱海。南有靖海衛(wèi),東有成山衛(wèi),北有威海衛(wèi),皆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又寧津守御千戶所在東南,亦洪武三十一年置。又東有海陽守御千戶所,在靖海衛(wèi)南。金山守御千戶所,在威海衛(wèi)西。百尺崖守御千戶所,在威海衛(wèi)北。尋山守御千戶所,在成山衛(wèi)東南。俱成化中置。又北有辛汪寨、東北有溫泉鎮(zhèn)、東有赤山鎮(zhèn)三巡檢司。) 遼東都指揮使司(元置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治遼陽路。)洪武四年七月置定遼都衛(wèi)。六年六月置遼陽府、縣。八年十月改都衛(wèi)為遼東都指揮使司。治定遼中衛(wèi),領(lǐng)衛(wèi)二十五,州二。十年,府縣俱罷。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guān),南至旅順?,北至開原。由海道至山東布政司,二千一百五十里。距南京一千四百里,京師一千七百里。 定遼中衛(wèi)(元遼陽路,治遼陽縣。)洪武四年罷。六年復(fù)置。十年復(fù)罷。十七年置衛(wèi)。(西南有首山。南有千山。又東南有安平山,山有鐵場。又西有遼河,自塞外流入,至海州衛(wèi)入海。又西北有渾河,一名小遼水,東北有太子河,一名大梁水,又名東梁水,下流俱入於遼水。又東有鴨綠江,東南入海。又東有鳳凰城,在鳳凰山東南,成化十七年筑,為朝鮮入貢之道。又南有鎮(zhèn)江堡城。又連山關(guān)亦在東南。) 定遼左衛(wèi)、定遼右衛(wèi)俱洪武六年十一月置。 定遼前衛(wèi)洪武八年二月置。 定遼后衛(wèi)本遼東衛(wèi),洪武四年二月置。八年二月改。九年十月徙治遼陽城北,尋復(fù)。 東寧衛(wèi)本東寧、南京、海洋、草河、女直五千戶所,洪武十三年置。十九年七月改置。 自在州永樂七年置於三萬衛(wèi)城,尋徙。 以上五衛(wèi)一州,同治都司城內(nèi)。 海州衛(wèi)本海州,洪武初,置於舊澄州城。九年置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州廢。(西南濱海,有鹽場。西有遼河,匯渾河、太子河入海,謂之三岔河。又西有南、北通江,亦合於遼河。東有大片嶺關(guān),有鹽場。)東北距都司百二十里。 蓋州衛(wèi)(元蓋州,屬遼陽路。)洪武四年廢。五年六月復(fù)置。九年十月置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州復(fù)廢。(東北有石城山。又北有平山,其下有鹽場。又東有駐蹕山,西濱海,有連云島,上有關(guān)。又東有泥河,南有清河,東南有畢里河,下流皆入於海。又南有永寧監(jiān)城,永樂七年置。又西北有梁房口關(guān),海運(yùn)之舟由此入遼河,旁有鹽場。又東有石門關(guān)。西有鹽場。北有鐵場。)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復(fù)州衛(wèi)本復(fù)州,洪武五年六月置於舊復(fù)州城。十四年九月置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州廢。(西濱海。西南有長生島。又南有沙河,合麻河,西注於海。東有得利嬴城,元季士人筑,洪武四年二月置遼東衛(wèi)於此,尋徙。又南有樂古關(guān)。西有鹽場。北有鐵場。)北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金州衛(wèi)本金州,洪武五年六月置於舊金州。八年四月置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州廢。(東有大黑山,小沙河出焉。又有小黑山,駱馬河、澄沙河俱出焉。衛(wèi)東西南三面皆濱海。南有南關(guān)島。東有蓮花島。東南有金線島。又東有皮島,又有長行島。南有雙島及三山島。西南有鐵山島。東北有蕭家島,有關(guān)。又旅順口關(guān)在南,海運(yùn)之舟由此登岸,有南、北二城,其北城有中左千戶所,洪武二十年置。又東南有望海堝石城,永樂七年置。又衛(wèi)東有鐵場。東北有鹽場。)北距都司六百里。 廣寧衛(wèi)(元廣寧府路。)江武初廢。二十三年五月置衛(wèi)。(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遼王府。建文中改封湖廣荊州府。西有醫(yī)無閭山。南濱海。東有路河,東北有珠子河,下流皆注於遼河。又板橋河在西,南流入海。北有白土廠關(guān),又有分水嶺關(guān)。西北有魏家?guī)X關(guān)。又北有懿州,元屬遼陽路。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廣寧后屯衛(wèi)於此。永樂八年,州廢。徙衛(wèi)於義州衛(wèi)城。又西南有閭陽關(guān),東北有望平縣,元俱屬廣寧路。又西北有川州,元屬大寧路。又東北有順州,西北有成州,元俱屬東寧路。又西南有鐘秀城,元置千戶所於此。俱洪武中廢。)東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廣寧中衛(wèi)、廣寧左衛(wèi)俱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fù)置。 廣寧右衛(wèi)本治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fù)置。 以上三衛(wèi),俱在廣寧衛(wèi)城。 廣寧前衛(wèi)、廣寧后衛(wèi)俱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后俱廢。 義州衛(wèi)(元義州,屬大寧路。)洪武初,州廢。二十年八月置衛(wèi)。(西北有大凌河,下流入海。東北有清河,下流合大凌河。)東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 廣寧后屯衛(wèi)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舊懿州。永樂八年徙治義州衛(wèi)城。 廣寧中屯衛(wèi)(元錦州,屬大寧路。)洪武初,州廢。二十四年九月置衛(wèi)。(東有木葉山。西有東、西紅螺山。西南有杏山。東南有乳峰山。又東有大凌河、小凌河。又西有女兒河,與小凌河合。又南有松山堡,在松山西,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左千戶所於此,轄杏山驛至小凌河驛。東有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廣寧右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廢。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右千戶所於此,轄凌河驛至十三山驛。又城南有鹽場二,鐵場一。又西有鐵場。)東南距都司六百里。 廣寧左屯衛(wèi)洪武二十四年九月置於遼河西,后徙廣寧中屯衛(wèi)城。 廣寧右屯衛(wèi)(元廣寧府地。)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十三山堡。二十七年遷於舊閭陽縣之臨海鄉(xiāng)。(北有十三山。山西有十三山堡。西有大凌河。又西南有望梅嶺。又南有鹽場,東有鐵場。)東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 廣寧前屯衛(wèi)(元瑞州,屬大寧路。)洪武初,屬永平府。七年七月,州廢。二十六年正月置衛(wèi)。(西北有萬松山。北有十八盤山。西有麻子峪,有鐵場。東南為山口峪,有鹽場。東北有六州河,下流至蛇山務(wù)入海。西有山海關(guān),與北直撫寧縣界。又有急水河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前千戶所於此,轄山海東關(guān)至高嶺驛。又東有杏林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后千戶所於此,轄沙河驛至東關(guān)驛。)東距都司九百六十里。 寧遠(yuǎn)衛(wèi)宣德五年正月分廣寧前屯、中屯二衛(wèi)地置,治湯池。(西北有大團(tuán)山。東北有長嶺山。南濱海。東有桃花島。東南有覺華島城。西有寧遠(yuǎn)河,即女兒河也,又名三女河。又東有塔山,有中左千戶所,轄連山驛山至杏山驛,西有小沙河中右千戶所,轄東關(guān)驛至曹莊驛,俱宣德五年正月置。又南有鹽、鐵二場。)東距都司七百七十里。 沈陽中衛(wèi)(元沈陽路。)洪武初廢。三十一年閏五月置衛(wèi)。(洪武二十四年建沈王府。永樂六年遷於山西潞州。東有東牟山。南有渾河,又東有沈水入焉。又西有遼河。又東北有撫順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置。所東有撫順關(guān)。北有蒲河千戶所,亦洪武二十一年置。)南距都司百二十里。 沈陽左衛(wèi)、沈陽右衛(wèi)俱洪武中置。建文初廢。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復(fù)置,后仍廢。 沈陽中屯衛(wèi)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置。建文中廢。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復(fù)置,屬北平都司,后屬后軍都督府,寄治北直河間縣。 鐵嶺衛(wèi)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以古鐵嶺城置。二十六年四月遷於古嚚州之地,即今治也。(西有遼河,南有泛河,又南有小清河,俱流入於遼河。又南有懿路城,洪武二十九年置懿路千戶所於此。又范河城在衛(wèi)南,亦曰泛河城,正統(tǒng)四年置泛河千戶所於此。東南有奉集縣,即古鐵嶺城也,接高麗界,洪武初置縣,尋廢。又有咸平府,元直隸遼東行省。至正二年正月降為縣。洪武初廢。)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三萬衛(wèi)(元開元路。)洪武初廢。二十年十二月置三萬衛(wèi)於故城西,兼置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軍民府。二十一年,府罷,徙衛(wèi)於開元城。(洪武二十四年建韓王府。永樂二十二年遷於陜西平?jīng)。西北有金山。東有分水東嶺。北有分水西嶺。西有大清河,東有小清河,流合焉,下流入於遼河。又北有上河,東北有艾河,流合焉,謂之遼海,即遼河上源也。又北有金水河,北流入塞外之松花江。又鎮(zhèn)北關(guān)在東北。廣順關(guān)在江。又西有新安關(guān)。西南有清河關(guān)。南有山頭關(guān)。又北有北城,即牛家莊也,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遼海衛(wèi)於此。二十六年,衛(wèi)徙。又南有中固城,永樂五年置。)南距都司三百三十里。 遼海衛(wèi)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於牛家莊。二十六年徙三萬衛(wèi)城。 安樂州永樂七年置,在三萬衛(wèi)城。 山西《禹貢》冀州之域。元置河?xùn)|山西道宣慰使司,(治大同路。)直隸中書省。洪武二年四月置山西等處行中書省。(治太原路。)三年十二月置太原都衛(wèi)。(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wèi)為山西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lǐng)府五,直隸州三,屬州十六,縣七十九。(為里四千四百有奇。)東至真定,(與北直界。)北至大同,(外為邊地。)西南皆至河,(與陜西、河南界。)距南京二千四百里,京師千二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五十九萬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四百七萬二千一百二十七。弘治四年,戶五十七萬五千二百四十九,口四百三十六萬四百七十六。萬歷六年,戶五十九萬六千九十七,口五百三十一萬七千三百五十九。 太原府(元冀寧路,屬河?xùn)|山西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二月改為太原府,領(lǐng)州五,縣二十: 陽曲(倚。洪武三年四月建晉王府於城外東北維。西有汾水,自靜樂縣流經(jīng)此,下流至滎河縣合大河。西北有天門關(guān)巡檢司。東北有石嶺關(guān)巡檢司。) 太原(府西南。元曰平晉,治在今東北。洪武四年移於汾水西,故晉陽城之南關(guān)。八年更名太原。西有懸甕山,一名龍山,又名結(jié)絀山,晉水所出,下流入於汾。西北有蒙山。東有汾水。東南有洞渦水,源自樂平,下流入汾。) 榆次(府東南。東南有涂水,合小涂水西北流,入洞渦水。) 太谷(府東南。東南有馬嶺,路出北直邢臺縣,上有馬嶺關(guān),有巡檢司。西有太谷,一名咸陽谷。東北有象谷水,流入汾。) 祁(府南少西。東南有胡甲山,隆舟水出焉,下流至平遙入汾。南有隆舟峪巡檢司。又東有團(tuán)柏鎮(zhèn)。) 徐溝(府南。北有洞渦水,至此合汾。) 清源(府西南。北有清源水,東流,南入汾。) 交城(府西南。東北有羊腸山。東南有汾水。又西有文水。) 文水(府西南。西南有隱泉山。東有文水,南入汾。又東北有猷水,或以為即鄔澤也。) 壽陽(府東。西有殺熊嶺。南有洞渦水,黑水流合焉。) 孟(府東北。元孟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東北有白馬山。北有滹沱河,東入北直平山縣界。東北有伏馬關(guān),一名白馬關(guān)。又東有榆棗關(guān)。) 靜樂(府西北。元管州。洪武二年改為靜樂縣。東北有管涔山,汾水所出。又東北有燕京山,上有天池。又北有寧化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年置。又東南有兩嶺關(guān),置故鎮(zhèn)巡檢司於此,后移於稍東順?biāo)濉S帜嫌袠菬╂?zhèn)巡檢司。又東北有沙婆嶺巡檢司,后移於陽曲縣天門關(guān)。) 河曲(府西北。元省。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復(fù)置。西有火山,臨大河。河濱有娘娘灘、太子灘,皆套中渡河險要處也。北有關(guān)河,以經(jīng)偏頭關(guān)而名,西北流入大河。成化十一年十二月置偏頭關(guān)守御千戶所,與寧武、雁門為三關(guān)。) 平定州(東有綿山,澤發(fā)水出焉,即冶河上源,合沾水,東流至平山縣入滹沱。西南有洞渦水,合浮化水,西流入汾。東南有新固關(guān)守御千戶所。又東有故關(guān),即井陘關(guān)也,洪武三年置故關(guān)巡檢司於此。又有葦澤、盤石二關(guān)在縣東北,俱接井陘縣界。)西北距府一百八十里。領(lǐng)縣一: 樂平(州東南。東有皋落山,一名靈山。西南有少山,一名沾嶺,為沾水、清漳二水之發(fā)源。沾東流入澤發(fā)水,漳北流,折而西南,入和順縣之梁榆水。又西有陡泉嶺,洞渦水所出。又靜陽鎮(zhèn)在縣東南。) 忻州洪武初,以州治秀容縣省入。(北有滹沱河,又有忻水,一名肆盧川,自北流入焉。西南有牛尾莊巡檢司,后移於州北十里。又西有寨西巡檢司,西北有沙溝巡檢司,后俱廢。又忻口寨亦在州北。又東南有赤塘關(guān)。)南距府百六十里。領(lǐng)縣一: 定襄(州東少北。北有滹沱河。又南有叢象山,有三會水流合焉。東北有胡谷砦巡檢司,后廢。) 代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八年二月復(fù)升為州。(句注山在西,亦名西陘,亦曰雁門山,其北為雁門關(guān),有雁門守御千戶所,洪武十二年十月置。又於關(guān)北置廣武營城。又東有夏屋山,一名下壺。又南有滹沱河,源自繁峙入州界,西南流經(jīng)崞、忻、定襄,又東經(jīng)五臺、盂,入真定界。又北有太和嶺、水勤口二巡檢司,后俱廢。)西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領(lǐng)縣三: 五臺(州東南。元臺州。洪武二年改為五臺縣。八年二月來屬。東北有五臺山,有清水河,東北流,合虒陽河,南入於滹沱。又東南有高洪口巡檢司。又東北有大谷口、飯仙山二巡檢司,后俱廢。) 繁峙(州東。元堅(jiān)州。洪武二年改為繁峙縣。八年二月來屬。舊治在縣南,成化三年二月移治東義村。萬歷十四年十二月徙於河北之石龍崗。東北有秦戲山,滹沱河所出也,回環(huán)千三百七十里,至北直靜?h入海。又北有茹越口、東北有北樓口、東有平刑嶺三巡檢司,后俱廢。又東有郎嶺關(guān)城,洪武十七年筑。) 崞(州西南。元崞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八年二月來屬。西南有崞山。東南有石鼓山,又有滹沱河。又西北有寧武關(guān),有寧武守御千戶所,景泰元年置。又有八角守御千戶所,嘉靖三年八月置。又西南有蘆板寨巡檢司。又西北有楊武峪、吊橋嶺、胡峪北口三巡檢司。) 岢嵐州本岢嵐縣,洪武七年十月置。八年十一月升為州。(北有岢嵐山,其東為雪山。西南有嵐漪河,北有蔚汾水,下流俱入大河。又西北有岢嵐鎮(zhèn)巡檢司,后廢。又北有天澗堡隘,路通朔州。西北有于坑堡隘,又有洪谷堡隘,俱通保德州。)東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lǐng)縣二: 嵐(州南少東。元嵐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南有黃尖山,蔚汾水所出。又北有二郎關(guān)、鹿徑嶺二巡檢司。) 興(州西南。元興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八年十一月來屬。東北有石樓山。西濱大河,南有蔚汾水流入焉。又東有界河口、西南有孟家峪二巡檢司。) 保德州洪武七年降為縣。八年十一月屬岢嵐州。九年正月復(fù)升為州(西濱大河。東北有得馬水巡檢司,后廢。)東南距府五百里。 平陽府(元晉寧路,屬河?xùn)|山西道宣慰司。)洪武元年改為平陽府。領(lǐng)州六,縣二十八。東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 臨汾(倚。西有姑射山。西南有平山,晉水、平水皆出於此,東流入於汾。) 襄陵(府西南。西南有三隥山。東有汾水,南有太平關(guān),有巡檢司。) 洪洞(府北少東。東有九箕山。西有汾水。) 浮山(府東少南。西有浮山。北有澇水,東南有潏水,下流俱入汾。) 趙城(府北。元屬霍州。洪武三年改屬。西有羅云山,又有汾水、霍水,自東南流入焉。) 太平(府西南。元屬絳州。洪武二年改屬。東有汾水。) 岳陽(府東北。東有沁水,流入澤州界。北有澗水。又南有赤壁水,西北流,會澗水入汾河。) 曲沃(府南。元屬絳州。洪武二年改屬。南有紫金山,產(chǎn)銅。北有喬山。西有汾水。西南有澮水,下流入汾。) 翼城(府東南。元屬絳州。洪武二年改屬。東南有澮高山,產(chǎn)銅,下有灤泉。又東有烏嶺山,澮水出焉。) 汾西(府北,少西。西有青山,產(chǎn)鐵。東有汾水。) 蒲(府西北。元屬隰州。洪武二年改屬。西有第一河,西流入大河。東有張村岔巡檢司。) 靈石(府北。元屬霍州。萬歷二十三年五月改屬汾州府。四十三年還屬府。東有綿山,即介山也。城北有汾水,又東有谷水流入焉。又北有靈石口巡檢司。西南有陰地關(guān),又有汾水關(guān)。) 蒲州(元河中府。)洪武二年改為蒲州,以州治河?xùn)|縣省入。(中條山在東南,即雷首山也,又名首陽山,跨臨晉、聞喜、垣曲、平陸、芮城、安邑、夏縣、解州之境。又南有歷山。又大河自榆林折而南,經(jīng)州城西,又經(jīng)中條山麓,又折而東,謂之河曲。臨河有風(fēng)陵關(guān)巡檢司。又東南有涑水,即絳水下流,又南有媯汭水,俱注於大河。)東北距府四百五十里。領(lǐng)縣五: 臨晉(州東北。東南有王官谷。西有大河。南有涑水。又西有吳王寨巡檢司。) 滎河(州北少東。大河在城西,汾水至此入河。) 猗氏(州東北。南有涑水。東南有鹽池。) 萬泉(州東北。南有介山。) 河津(州東北。西北有龍門山,夾河對峙,下有禹門渡巡檢司。汾水舊由滎河縣北睢丘入河,隆慶四年東徙,經(jīng)縣西南葫蘆灘入河。) 解州洪武初,以州治解縣省入。(南有檀道山,又有石錐山。東南有白徑嶺。南濱大河。東有鹽池。西北又有女鹽池。東北有長樂鎮(zhèn)巡檢司。東南有鹽池巡檢司。)東北距府三百四十里。領(lǐng)縣五: 安邑(州東北。西有司鹽城。北有鳴條岡。又有涑水。西南有鹽池。南有圣惠鎮(zhèn)巡檢司。西南有西姚巡檢司。) 夏(州東北。北有涑水。) 聞喜(州東北。東南有湯山,產(chǎn)銅。南有涑水。又東北有乾河,又有董澤。) 平陸(州東南。東北有虞山,一名吳山。又東有傅巖。南濱大河,中有底柱山。東有大陽津,上有關(guān),亦曰茅津。有沙澗茅津渡巡檢司。又有白浪渡巡檢司。) 芮城(州西南。大河南經(jīng)縣,西折而東。東南有陌底渡巡檢司。西北有萬壽堡。東有襄邑堡。) 絳州洪武初,以州治正平縣省入。(西北有九原山。南有汾水,澮水自東南流入焉。西有武平關(guān)。)東北距府百五十里。領(lǐng)縣三: 稷山(州西。南有稷神山,又有汾水。) 絳(州東南。東有太行山。東南有太陰山,又有陳村峪,涑水出焉,經(jīng)聞喜、夏、安邑等縣,至蒲州入黃河。又西北有絳山,絳水出焉,西流入涑。又東南有教山,教水出焉,即乾河之源也。絳山產(chǎn)鐵。) 垣曲(州東南。西北有折腰山,山有銅冶。又東北有王屋山。南濱河,西有清水流入焉。又北有乾河。西北有橫嶺背巡檢司。西南有留莊隘。) 霍州洪武初,以州治霍邑縣省入。(東南有霍山,亦曰霍太山。西有汾水,又有霍水、彘水,俱出霍山,下流俱入汾。)南距府百四十五里。 吉州(西有孟門山,大河所經(jīng)。西南有壺口山。又烏仁關(guān)在西,平渡關(guān)在西北,俱有巡檢司。)東距府二百七十里。領(lǐng)縣一: 鄉(xiāng)寧(州東南。西南有兩乳山。西有黃河。西北有龍尾磧巡檢司。) 隰州洪武初,以州治隰川縣省入。(西有蒲水,南入大河。東北有廣武莊巡檢司。)東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lǐng)縣二: 大寧(州西南。西濱大河。又東南有昕川,西注於河。西有馬斗關(guān),大河經(jīng)其下,有巡檢司。) 永和(州西。西濱大河。西北有永和關(guān),有巡檢司。又有興德關(guān)。西南有鐵羅關(guān)。三關(guān)俱與陜西濱河為界。) 汾州府(元汾州,屬冀寧路。)洪武九年直隸布政司。萬歷二十三年五月升為府。領(lǐng)州一,縣七。東北距布政司二百里。 汾陽(倚。元曰西河。洪武初,省入州。萬歷二十三年五月復(fù)置,更名。東有汾水。又東北有文水,一名萬谷河,自文水縣東南流入焉。西有金鎖關(guān)、黃蘆嶺二巡檢司。) 教義(府南少東。西北有狐岐山,勝水出焉,東流入汾。又縣南有雀鼠谷,與介休縣界,汾水自東北來經(jīng)此。又西有溫泉鎮(zhèn)巡檢司。) 平遙(府東。南有麓臺山,一名蒙山,又名謁戾山。西有汾河。東有中都水,又有原祠水,合流注於汾河。又南有普同關(guān)巡檢司,后移於縣東北之洪善鎮(zhèn)。) 介休(府東南。有介山,亦曰綿山。西有汾水,東有石洞水,西流入焉。東北有鄔城泊,與平遙、文水二縣界,即昭馀祁藪之馀浸也,或亦謂之蒿澤。東南有關(guān)子嶺鎮(zhèn)巡檢司。) 石樓(府西少南。元屬晉寧路之隰州。萬歷四十年改屬。東南有石樓山。西有黃河,又有土軍川流入焉。又西北有上平關(guān)、西有永和關(guān)、東北有窟龍關(guān)三巡檢司。) 臨(府西北。元臨州,屬冀寧路。洪武二年降為縣。萬歷二十三年五月來屬。北濱黃河,東北有榆林河流入焉。西北有克狐寨巡檢司。) 永寧州(元石州,屬冀寧路。)洪武初,以州治離石縣省入。隆慶元年更名。萬歷二十三年五月來屬。(大河在西。東有谷積山,下有石窟村,東川河出焉。北有赤堅(jiān)嶺,一名離石山,離石水出焉,亦曰北川河,合流注於大河。又西有青龍流、北有赤堅(jiān)嶺二巡檢司。又西有孟門關(guān)。)東南距府百六十里。領(lǐng)縣一: 寧鄉(xiāng)(州南。東南有樓子臺山。西有黃河。) 潞安府(元潞州,屬晉寧路。)洪武二年直隸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布政司。嘉靖八年二月升為潞安府。領(lǐng)縣八。西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 長治(倚。永樂六年,沈王府自沈陽遷此。元上黨縣。洪武二年省入州。嘉靖八年二月復(fù)置,更名。東南有壺關(guān)山,舊置壺口關(guān)於山下。西南有潞水,即濁漳水,自長子縣流入,下流至河南臨漳縣,合清漳水。又西有藍(lán)水,東流與濁漳水合。) 長子(府西少南。東南有羊頭山。西南有發(fā)鳩山,一名鹿谷山,濁漳水發(fā)源於此。西北有藍(lán)水,南有梁水,皆流入漳水。)  屯留(府西北。西北有三峻山。又西南有盤秀山,藍(lán)水出乎其陽,絳水出乎其陰,下流俱合濁漳水。) 襄垣(府北,少西。南有濁漳水。西北有小漳水,又有涅水,自武鄉(xiāng)縣流入界,合小漳水,下流入濁漳水。西有五巑山巡檢司。) 潞城(府東北。西有三垂山。北有濁漳水,又有絳水,流合焉,謂之交漳。) 壺關(guān)(府東北。南有趙屋嶺,西南有大峪嶺,俱產(chǎn)鐵。東南有羊腸板。西北有壺水,西入濁漳。) 黎城(府東北。西北有濁漳水,東南入河南林縣界。東北又有清漳水,流入河南涉縣界。又東北有吾兒峪巡檢司。) 平順(嘉靖八年二月以潞城縣青羊里置,析黎城、壺關(guān)、潞城三縣地益之。東北有濁漳水。東南有虹梯關(guān)、玉峽關(guān)二巡檢司。) 大同府(元在同路,屬河?xùn)|山西道宣慰司。)洪武二年為府。領(lǐng)州四,縣七。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 大同(倚。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代王府。北有方山。西北有雷公山。東有紇真山。又東北有白登山。又西有大河。又南有桑乾河,自馬邑縣流經(jīng)此,其下流至蔚州入北直境,為盧溝河。又西北有金河,又有紫河,皆流入大河。又西有武州山,武州川水出焉。又東有御河,一名如渾水,南有十里河流合焉,即武州川也,俗曰合河,南入於桑乾。北有威寧海子。又有孤店、開山、虎峪、白陽等口,俱在東北。又北有貓兒莊。) 懷仁(府西南。西有清涼山,西南有錦屏山,舊皆有鐵冶。南有桑乾河。西南有偏嶺等口。) 渾源州(南有恒山,即北岳也,與北直曲陽縣界。東有五峰山。又南有翠屏山,滱水出焉,與嘔夷水合,下流為唐河。又北有桑乾河。西南有渾源川,下流入桑乾河。又東有亂嶺關(guān)、南有瓷窯口、東南有峪口巡檢司。)西北距府百三十里。 應(yīng)州洪武初,以州治金城縣省入。(北有桑乾河。西有小石口巡檢司。東南有胡峪口巡檢司。南有茹越口巡檢司。又有北婁、大石等口,路通繁峙縣。)北距府百二十里。領(lǐng)縣一: 山陰(州西南。北有桑乾水。) 朔州洪武初,以州治鄯陽縣省入。(西南有翠峰山。西北有黃河。又南有灰河,下流入桑乾河。又西有武州,元屬大同路,洪武初省。北有沙凈口、西南有神池口二巡檢司。)東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lǐng)縣一: 馬邑(州東,少北。西北有洪濤山,灅?biāo)鲅,俗名洪濤泉,即桑乾河上源也,至北直武清縣入海。東南有雁門關(guān)。又北有白陽。) 蔚州(元屬上都路之順寧府。至大元年十一月升為蔚昌府,直隸上都路。)洪武二年仍為州。四年來屬,以州治靈仙縣省入。(東有九宮山,又有雪山。又東南為小五臺山。北有桑乾水,東入北直保安州界。又北有壺流水,一名胡盧水,西南有滋水流入焉,下流入北直真定府界。東北有定安縣,元屬州,洪武初廢。西南有石門口,東南有神通溝鎮(zhèn),東北有鴛鴦口、長寧鎮(zhèn)四巡檢司。又東有九宮口巡檢司,后移於州南黑石嶺。又東北有美峪口巡檢司,尋徙於董家莊。又有興寧口巡檢司。后移於北口關(guān)。)西北距府三百五十里。領(lǐng)縣三: 廣靈(州西,少北。北有九層山。東南有豐水,即葫蘆河上源也。又西南有滋水。北有平嶺關(guān)巡檢司,后徙於縣西南之林關(guān)口。) 廣昌(州東南。元曰飛狐,洪武初更名。東南有白石山。東有雕窠崖,舊有洞產(chǎn)銀。又桑乾河在北。唐河在南,即滱水也。又淶水在東,源出北崖古塔,與縣南之拒馬河合,東入北直淶水縣界。又紫荊關(guān)在東北,接北直易州界。倒馬關(guān)在南,接北直定州界。又飛狐關(guān)在北,今為黑石嶺堡,與蔚州界。) 靈丘(州西南。東南有隘門山,西北有槍峰嶺,即高是山也,嘔夷水出焉。又有枚回嶺,滋水出焉。) 澤州(元澤州,屬晉寧路。)洪武初,以州治晉城縣省入。二年直隸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布政司。(東南有馬牢山。南有太行山,山頂有天井關(guān),關(guān)南即羊腸坂。又東北有丹水,南有白水流入焉,下流注於沁河。東南有柳樹店、南有橫望嶺二巡檢司。)領(lǐng)縣四。西北距布政司六百二十里。 高平(州北少東。西北有仙公山,丹水出焉。又西南有空倉堡巡檢司。西北有長平關(guān),又有磨磐寨。) 陽城(州西。西南有析城山,南有王屋山,與垣曲縣及河南濟(jì)源縣界。東有沁河,又西北有濩澤水入焉。) 陵川(州東北。西北有蒲水,西流入於丹水。南有永和隘巡檢司,后廢。) 沁水(州西北。東有沁河。又西有蘆河,下流入於沁水。西北有東烏嶺巡檢司。) 沁州(元屬晉寧路。)洪武初,以州治銅鞮縣省入。二年直隸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布政司。萬歷二十三年五月改屬汾州府,三十二年仍直隸布政司。(西南有護(hù)甲山,涅水出焉。南有銅鞮山。正西有銅鞮水,有二流,一名小漳河,一名西漳河,下流入襄垣縣,合濁漳水。)領(lǐng)縣二。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十里。 沁源(州西少南。北有綿山,沁水出焉,經(jīng)縣東,下流至河南修武縣入大河,行九百七十余里。又北有綿上巡檢司。) 武鄉(xiāng)(州東北。西有涅水,又西有武鄉(xiāng)水入焉。) 遼州(元屬晉寧路。)洪武初,以州治遼山縣省入。二年直隸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布政司。(東南有太行山,洺水所出,上有黃澤嶺,嶺有十八盤巡檢司。又東有清漳水,分二流,至東南交漳村而合,南入黎城縣界。又西北有遼陽水,流合清漳水。)領(lǐng)縣二。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四十里。 榆社(州西。西有榆水。西南有武鄉(xiāng)水。又西北有黃花嶺、馬陵關(guān)二巡檢司。) 和順(州北。東有黃榆嶺,北有松子嶺,西有八賦嶺,俱有巡檢司。又清漳水在西北,松嶺水及八賦水、梁榆水俱流入焉。) 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本大同都衛(wèi),洪武四年正月置。(治白羊城。)八年十月更名。二十五年八月徙治大同府。二十六年二月領(lǐng)衛(wèi)二十六,(宣府左、右,萬全左、右,懷安五衛(wèi),改屬萬全都司。)后領(lǐng)衛(wèi)十四。(朔州衛(wèi)治州城,安東中屯衛(wèi)寄治應(yīng)州城。) 大同前衛(wèi)洪武七年二月置,與行都司同城。 大同后衛(wèi)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尋罷。二十六年二月復(fù)置,治行都司東,后仍徙行都司城。(東有聚落城,天順三年筑。嘉靖二年九月置聚落守御千戶所於此,來屬。) 大同中衛(wèi)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后罷。 大同左衛(wèi)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三十五年罷。永樂元年九月復(fù)置。七年徙治鎮(zhèn)朔衛(wèi)城。 大同右衛(wèi)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三十五年罷。永樂元年九月復(fù)置。七年徙治定邊衛(wèi)城。 鎮(zhèn)朔衛(wèi)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薊州,直隸后軍都督府,而衛(wèi)城遂虛。七年徙大同左衛(wèi)來治。正統(tǒng)十四年又徙云川衛(wèi)來同治。(東有雕嶺山。北有兔毛川,即武州川也。又西北有御河,自塞外流入,下流入於桑乾河。又北有鹽池。)東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定邊衛(wèi)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通州,直隸后軍都督府,而衛(wèi)城遂虛。七年徙大同右衛(wèi)來治。正統(tǒng)十四年又徙玉林衛(wèi)來同治。(西有大青山。東北有海子窊,兔毛川出焉,分為二,其一東南流入左衛(wèi)界,其一西北流自殺虎口出塞。又有南大河,經(jīng)衛(wèi)東南,合於兔毛川。)東南距行都司一百九十里。 陽和衛(wèi)(元白登縣,屬大同路。)洪武初,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wèi)。宣德元年徙高山衛(wèi)來同治。(北有雁門山,雁門水出焉。南有桑乾河。)西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天成衛(wèi)(元天成縣,屬興和路。)洪武四年五月改屬大同府,縣尋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wèi),后徙鎮(zhèn)虜衛(wèi)來同治。(桑乾河在南。南洋河在北,即雁門水也,東入宣府西陽和堡界。)西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威遠(yuǎn)衛(wèi)正統(tǒng)三年三月以凈水坪置。(南有大南山。西有小南山。又南有南大河,下流入於兔毛川。)東距行都司一百八十里。 平虜衛(wèi)成化十七年置,與行都司同城。嘉靖中徙今治。(西有小青山,又有黃河自東勝衛(wèi)流入。北有南大河。西北有云內(nèi)縣,本元云內(nèi)州,屬大同路,洪武五年廢。宣德中復(fù)置縣,屬豐州,正統(tǒng)十四年復(fù)廢。西北有平地縣,元屬大同路,亦洪武中廢。)東北距行都司二百四十里。領(lǐng)千戶所一: 井坪守御千戶所(成化二十年七月置。) 云川衛(wèi)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內(nèi),直隸后軍都督府。宣德元年還舊治,仍屬行都司。正統(tǒng)十四年徙治舊鎮(zhèn)朔衛(wèi)城,與大同左衛(wèi)同治,而衛(wèi)城遂虛。東距行都司二百十里。 玉林衛(wèi)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內(nèi),直隸后軍都督府。宣德元年還舊治,仍屬行都司。正統(tǒng)十四年徙治舊定邊衛(wèi)城,與大同右衛(wèi)同治,而衛(wèi)城遂虛。(東有玉林山,玉林川出焉。)東距行都司二百四十里。 鎮(zhèn)虜衛(wèi)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內(nèi),直隸后軍都督府。宣德元年還舊治,仍屬行都司。正統(tǒng)十四年徙治天成衛(wèi)城,與天成衛(wèi)同治,而衛(wèi)城遂虛。東距行都司百十里。 高山衛(wèi)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內(nèi),直隸后軍都督府。宣德元年徙陽和衛(wèi)城,與陽和衛(wèi)同治,仍屬行都司,而衛(wèi)城遂虛。嘉靖二年九月置高山守御千戶所於此,屬大同前衛(wèi)。(東有高山。西有兔毛川。東距行都司三十里。) 宣德衛(wèi)(元宣寧縣,屬大同路。)洪武中,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宣德衛(wèi),后廢。東南距行都司八十里。 東勝衛(wèi)(元東勝州,屬大同路。)洪武四年正月,州廢,置衛(wèi)。二十五年八月分置東勝左、右、中、前、后五衛(wèi),屬行都司。二十六年二月罷中、前、衛(wèi)三衛(wèi)。永樂元年二月徙左衛(wèi)於兆直盧龍縣,右衛(wèi)於北直遵化縣,直隸后軍都督府。三月置東勝中、前、后三千戶所於懷仁等處守御,而衛(wèi)城遂虛。正統(tǒng)三年九月復(fù)置,后仍廢。(北有赤兒山。西有黃河。西北有黑河,源出舊豐州之官山,西流入云內(nèi)州界,又東經(jīng)此入於黃河。又有兔毛川,亦入於黃河。又有紫河,源出舊豐州西北之黑峪口,下流至云內(nèi)州界,入於黑河。又西有金河泊,上承紫河,下流亦入於黃河。西北有豐州,元屬大同路,洪武中廢,宣德元年復(fù)置;正統(tǒng)中內(nèi)徙,復(fù)廢。又有凈州路,元直隸中書省,亦洪武中廢。)西距行都司五百里。領(lǐng)千戶所五:失寶赤千戶所、五花城千戶所、干魯忽奴千戶所、燕只千戶所、甕吉刺千戶所,俱洪武四年正月置。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jì)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rèn)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xué)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