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明史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外國五 ○占城(賓童龍) 真臘 暹羅 爪哇(阇婆 蘇吉丹 碟里 日羅夏治) 三佛齊 占城居南海中,自瓊州航海順風(fēng)一晝夜可至,自福州西南行十晝夜可至,即周越裳地。秦為林邑,漢為象林縣。后漢末,區(qū)連據(jù)其地,始稱林邑王。自晉至隋仍之。唐時,或稱占不勞,或稱占婆,其王所居曰占城。至德后,改國號曰環(huán)。迄周、宋,遂以占城為號,朝貢不替。元世祖惡其阻命,大舉兵擊破之,亦不能定。 洪武二年,太祖遣官以即位詔諭其國。其王阿荅阿者先已遣使奉表來朝,貢象虎方物。帝喜,即遣官赍璽書、《大統(tǒng)歷》、文綺、紗羅,偕其使者往賜,其王復(fù)遣使來貢。自后或比歲貢,或間歲,或一歲再貢。未幾,命中書省管勾甘桓、會同館副使路景賢赍詔,封阿荅阿者為占城國王,賜彩幣四十、《大統(tǒng)歷》三千。三年遣使往祀其山川,尋頒科舉詔于其國。 初,安南與占城構(gòu)兵,天子遣使諭解,而安南復(fù)相侵。四年,其王奉金葉表來朝,長尺余,廣五寸,刻本國字。館人譯之,其意曰:“大明皇帝登大寶位,撫有四海,如天地覆載,日月照臨。阿荅阿者譬一草木爾,欽蒙遣使,以金印封為國王,感戴忻悅,倍萬恒情。惟是安南用兵,侵?jǐn)_疆域,殺掠吏民。伏愿皇帝垂慈,賜以兵器及樂器、樂人,俾安南知我占城乃聲教所被,輸貢之地,庶不敢欺陵!钡勖Y部諭之曰:“占城、安南并事朝廷,同奉正朔,乃擅自構(gòu)兵,毒害生靈,既失事君之禮,又乖交鄰之道。已咨安南國王,令即日罷兵。本國亦宜講信修睦,各保疆土。所請兵器,于王何吝,但兩國互構(gòu)而賜占城,是助爾相攻,甚非撫安之義。樂器、樂人,語音殊異,難以遣發(fā)。爾國有曉華言者,其選擇以來,當(dāng)令肄習(xí)。”因命福建省臣勿徵其稅,示懷柔之意。 六年,貢使言:“海寇張汝厚、林福等自稱元帥,剽劫海上。國主擊破之,賊魁溺死,獲其舟二十艘、蘇木七萬斤,謹(jǐn)奉獻(xiàn)!钡奂沃,命給賜加等。冬,遣使獻(xiàn)安南之捷。帝謂省臣曰:“去冬,安南言占城犯境;今年,占城謂安南擾邊,未審曲直。可遣人往諭,各罷兵息民,毋相侵?jǐn)_。”十年與安南王陳煓大戰(zhàn),煓敗死。十二年,貢使至都,中書不以時奏。帝切責(zé)丞相胡惟庸、汪廣洋,二人遂獲罪。遣官賜王《大統(tǒng)歷》及衣幣,令與安南修好罷兵。 十三年遣使賀萬壽節(jié)。帝聞其與安南水戰(zhàn)不利,賜敕諭曰:“曩者安南兵出,敗于占城。占城乘勝入安南,安南之辱已甚。王能保境息民,則?砷L享;如必驅(qū)兵苦戰(zhàn),勝負(fù)不可知,而鷸蚌相持,漁人得利,他日悔之,不亦晚乎?”十六年貢象牙二百枝及方物。遣官賜以勘合、文冊及織金文綺三十二、磁器萬九千。十九年遣子寶部領(lǐng)詩那日忽來朝,賀萬壽節(jié),獻(xiàn)象五十四,皇太子亦有獻(xiàn)。帝嘉其誠,賜賚優(yōu)渥,命中官送還。明年復(fù)貢象五十一及伽南、犀角諸物,帝加宴賚。還至廣東,復(fù)命中官宴餞,給道里費。 真臘貢象,占城王奪其四之一,其他失德事甚多。帝聞之,怒。二十一年夏,命行人董紹敕責(zé)之。紹未至,而其貢使抵京。尋復(fù)遣使謝罪,乃命宴賜如制。 時阿荅阿者失道,大臣閣勝懷不軌謀,二十三年弒王自立。明年遣太師奉表來貢,帝惡其悖逆,卻之。三十年后,復(fù)連入貢。 成祖即位,詔諭其國。永樂元年,其王占巴的賴奉金葉表朝貢,且告安南侵掠,請降敕戒諭。帝可之,遣行人蔣賓興、王樞使其國,賜以絨、錦、織金文綺、紗羅。明年,以安南王胡牴奏,詔戢兵,遣官諭占城王。而王遣使奏:“安南不遵詔旨,以舟師來侵,朝貢人回,賜物悉遭奪掠。又畀臣冠服、印章,俾為臣屬。且已據(jù)臣沙離牙諸地,更侵掠未已,臣恐不能自存。乞隸版圖,遣官往治。”帝怒,敕責(zé)胡牴,而賜占城王鈔幣。 四年貢白象方物,復(fù)告安南之難。帝大發(fā)兵往討,敕占城嚴(yán)兵境上,遏其越逸,獲者即送京師。五年攻取安南所侵地,獲賊黨胡烈、潘麻休等獻(xiàn)俘闕下,貢方物謝恩。帝嘉其助兵討逆,遣中官王貴通赍敕及銀幣賜之。 六年,鄭和使其國。王遣其孫舍楊該貢象及方物謝恩。十年,其貢使乞冠帶,予之。復(fù)命鄭和使其國。 十三年,王師方征陳季擴(kuò),命占城助兵。尚書陳洽言:“其王陰懷二心,愆期不進(jìn),反以金帛、戰(zhàn)象資季擴(kuò),季擴(kuò)以黎蒼女遺之。復(fù)約季擴(kuò)舅陳翁挺侵升華府所轄四州十一縣地。厥罪維均,宜遣兵致討。”帝以交址初平,不欲勞師,但賜敕切責(zé),俾還侵地,王即遣使謝罪。十六年,遣其孫舍那挫來朝。命中官林貴、行人倪俊送歸,有賜。 宣德元年,行人黃原昌往頒正朔,繩其王不恪,卻所酬金幣以歸,擢戶部員外郎。 正統(tǒng)元年,瓊州知府程瑩言:“占城比年一貢,勞費實多。乞如暹羅諸國例,三年一貢!钡凼侵菲涫谷绗撗,賜王及妃彩幣。然番人利中國市易,雖有此令,迄不遵。 六年,王占巴的賴卒,其孫摩訶賁該以遺命遣王孫述提昆來朝貢,且乞嗣位。乃遣給事中管曈、行人吳惠赍詔,封為王,新王及妃并有賜。七年春,述提昆卒于途,帝憫之,遣官賜祭。八年遣從子且揚樂催貢舞牌旗黑象。 十一年,敕諭摩訶賁該曰:“邇者,安南王黎浚遣使奏王欺其孤幼,曩已侵升、華、思、義四州,今又屢攻化州,掠其人畜財物。二國俱受朝命,各有分疆,豈可興兵構(gòu)怨,乖睦鄰保境之義。王宜祗循禮分,嚴(yán)飭邊臣,毋恣肆侵軼,貽禍生靈。”并諭安南嚴(yán)行備御,毋挾私報復(fù)。先是,定三年一貢之例,其國不遵。及詰其使者,則云:“先王已逝,前敕無存,故不知此令。”是歲,貢使復(fù)至,再敕王遵制,賜王及妃彩幣。冬復(fù)遣使來貢。 十二年,王與安南戰(zhàn),大敗被執(zhí)。故王占巴的賴侄摩訶貴來遣使奏:“先王抱疾,曾以臣為世子,欲令嗣位。臣時年幼,遜位于舅氏摩訶賁該。后屢興兵伐安南,致敵兵入舊州古壘等處,殺掠人畜殆盡,王亦被擒。國人以臣先王之侄,且有遺命,請臣代位。辭之再三,不得已始于府前治事。臣不敢自專,伏候朝命。”乃遣給事中陳誼、行人薛干封為王,諭以保國交鄰,并諭國中臣民共相輔翼。十三年敕安南送摩訶賁該還國,不奉命。 景泰三年遣使來貢,且告王訃。命給事中潘本愚、行人邊永封其弟摩訶貴由為王。 天順元年入貢,賜其正副使鈒花金帶。二年,王摩訶槃羅悅新立,遣使奉表朝貢。四年復(fù)貢,自正使以下賜紗帽及金銀角帶有差。使者訴安南見侵,因敕諭安南王。九月,使來,告王喪。命給事中黃汝霖、行人劉恕封王弟槃羅茶全為王。 八年入貢。憲宗嗣位,應(yīng)頒賜蕃國錦幣,禮官請付使臣赍回,從之。使者復(fù)訴安南見侵,求索白象。乞如永樂時,遣官安撫,建立界牌石,以杜侵陵。兵部以兩國方爭,不便遣使,乞令使臣?xì)w諭國王,務(wù)循禮法,固封疆,捍外侮,毋輕構(gòu)禍,從之。 成化五年入貢。時安南索占城犀象、寶貨,令以事天朝之禮事之。占城不從,大舉往伐。七年破其國,執(zhí)王槃羅茶全及家屬五十余人,劫印符,大肆焚掠,遂據(jù)其地。王弟槃羅茶悅逃山中,遣使告難。兵部言:“安南吞并與國,若不為處分,非惟失占城歸附之心,抑恐啟安南跋扈之志。宜遣官赍敕宣諭,還其國王及眷屬!钡蹜]安逆命,令俟貢使至日,賜敕責(zé)之。 八年,以槃羅茶悅請封,命給事中陳峻、行人李珊持節(jié)往。峻等至新州港,守者拒之,知其國已為安南所據(jù),改為交南州,乃不敢入。十年冬還朝。 安南既破占城,復(fù)遣兵執(zhí)槃羅茶悅,立前王孫齋亞麻弗菴為王,以國南邊地予之。十四年,遣使朝貢請封,命給事中馮義、行人張瑾往封之。義等多攜私物,既至廣東,聞齋亞麻弗菴已死,其弟古來遣使乞封。義等慮空還失利,亟至占城。占城人言,王孫請封之后,即為古來所殺,安南以偽敕立其國人提婆苔為王。義等不俟奏報,輒以印幣授提婆苔封之,得所賂黃金百余兩,又往滿剌加國盡貨其私物以歸。義至海洋病死。瑾具其事,并上偽敕于朝。 十七年,古來遣使朝貢,言:“安南破臣國時,故王弟槃羅茶悅逃居佛靈山。比天使赍封誥至,已為賊人執(zhí)去,臣與兄齋亞麻弗菴潛竄山谷。后賊人畏懼天威,遣人訪覓臣兄,還以故地。然自邦都郎至占臘止五處,臣兄權(quán)國未幾,遽爾隕歿。臣當(dāng)嗣立,不敢自專,仰望天恩,賜之冊印。臣國所有土地本二十七處,四府、一州、二十二縣。東至海,南至占臘,西至黎人山,北至阿本喇補(bǔ),凡三千五百余里。乞特諭交人,盡還本國!闭孪峦⒆h,英國公張懋等請?zhí)厍步加型叨送。時安南貢使方歸,即賜敕詰責(zé)黎灝,令速還地,毋抗朝命。禮官乃劾瑾擅封,執(zhí)下詔獄,具得其情,論死。時古來所遣使臣在館,召問之,云:“古來實王弟,其王病死,非弒。提婆苔不知何人。”乃命使臣暫歸廣東,俟提婆苔使至,審誠偽處之。使臣候命經(jīng)年,提婆苔使者不至,乃令還國。 二十,年敕古來撫諭提婆苔,使納原降國王印,宥其受偽封之罪,仍為頭目。提婆苔不受命,乃遣給事中李孟旸、行人葉應(yīng)冊封古來為國王。孟旸等言:“占城險遠(yuǎn),安南構(gòu)兵未已,提婆苔又竊據(jù)其地,稍或不慎,反損國威。宜令來使傳諭古來,詣廣東受封,并敕安南悔禍!睆闹。古來乃自老撾挈家赴崖州,孟旸竣封事而返。古來又欲躬詣闕廷,奏安南之罪。二十三年,總督宋旻以聞。廷議遣大臣一人往勞,檄安南存亡繼絕,迎古來返占城。帝報可,命南京右都御史屠滽往。至廣東,即傳檄安南,宣示禍福。募健卒二千人,駕海舟二十艘,護(hù)古來還國。安南以滽大臣奉特遣,不敢抗,古來乃得入。 明年,弘治改元,遣使入貢。二年遣弟卜古良赴廣東,言:“安南仍肆侵陵,乞如永樂時遣將督兵守護(hù)!笨偠角乩等以聞。兵部言:“安南、占城皆《祖訓(xùn)》所載不征之國。永樂間命將出師,乃正黎賊弒逆之罪,非以鄰境交惡之故。今黎灝修貢惟謹(jǐn),古來膚受之醖,容有過情,不可信其單詞,勞師不征之國。宜令守臣回咨,言近交人殺害王子古蘇麻,王即率眾敗之,仇恥已雪。王宜自強(qiáng)修政,撫飖國人,保固疆圉,仍與安南敦睦修好。其余嫌細(xì)故,悉宜捐除。倘不能自強(qiáng),專藉朝廷發(fā)兵渡海,代王守國,古無是理。”帝如其言。三年遣使謝恩。其國自殘破后,民物蕭條,貢使?jié)u稀。 十二,年遣使奏:“本國新州港之地,仍為安南侵奪,患方未息。臣年已老,請及臣未死,命長子沙古卜洛襲封,庶他日可保國土!蓖⒆h:“安南為占城患,已非一日。朝廷嘗因占城之醖,累降璽書,曲垂誨諭。安南前后奏報,皆言祗承朝命,土地人民,悉已退還。然安南辨釋之語方至,而占城控訴之詞又聞,恐真有不獲已之情。宜仍令守臣切諭安南,毋貪人土地,自貽禍殃,否則議遣偏師往問其罪。至占城王長子,無父在襲封之理。請令先立為世子攝國事,俟他日當(dāng)襲位時,如例請封!钡蹐笤。尋遣王孫沙不登古魯來貢。 十八年,古來卒。子沙古卜洛遣使來貢,不告父喪,但乞命大臣往其國,仍以新州港諸地封之。別有占奪方輿之奏,微及父卒事。給事中任良弼等言:“占城前因國土削弱,假貢乞封,仰仗天威,詟伏鄰國。其實國王之立不立,不系朝廷之封不封也。今稱古來已歿,虛實難知。萬一我使至彼,古來尚存,將遂封其子乎?抑義不可而已乎?迫脅之間,事極難處。如往時科臣林霄之使?jié)M剌加,不肯北面屈膝,幽餓而死,迄不能問其罪。君命國威,不可不慎。大都海外諸蕃,無事則廢朝貢而自立,有事則假朝貢而請封。今者貢使之來,豈急于求封,不過欲復(fù)安南之侵地,還粵東之逃人耳。夫安南侵地,璽書屢諭歸還,占據(jù)如故。今若再諭,彼將玩視之,天威褻矣。倘我使往封占城,羈留不遣,求為處分,朝廷將何以應(yīng)?又或拘我使者,令索逃人,是以天朝之貴臣,質(zhì)于海外之蠻邦。宜如往年古來就封廣東事,令其領(lǐng)敕歸國,于計為便!倍Y部亦以古來存亡未明,請令廣東守臣移文占城勘報,從之,既而封事久不行。 正德五年,沙古卜洛遣叔父沙系把麻入貢,因請封。命給事中李貫、行人劉廷瑞往。貫抵廣東憚行,請如往年古來故事,令其使臣領(lǐng)封。廷議:“遣官已二年,今若中止,非興滅繼絕義。倘其使不愿領(lǐng)封,或領(lǐng)歸而受非其人,重起事端,益?zhèn)麌w,宜令貫等亟往!必灲K憚行,以乏通事、火長為詞。廷議令廣東守臣采訪其人,如終不得,則如舊例行。貫復(fù)設(shè)詞言:“臣奉命五載,似憚風(fēng)波之險,殊不知占城自古來被逐后,竄居赤坎邦都郎,國非舊疆,勢不可往。況古來乃前王齋亞麻弗菴之頭目,殺王而奪其位。王有三子,其一尚存,義又不可。律以《春秋》之法,雖不興問罪之師,亦必絕朝貢之使。奈何又為采訪之議,徒延歲月,于事無益!睆V東巡按丁楷亦附會具奏,廷議從之。十年令其使臣赍敕往,自是遂為故事,其國貢使亦不常至。 嘉靖二十二年遣王叔沙不登古魯來貢,訴數(shù)為安南侵?jǐn)_,道阻難歸。乞遣官護(hù)送還國,報可。 其國無霜雪,四時皆似夏,草木常青。民以漁為業(yè),無二麥,力穡者少,故收獲薄。國人皆食檳榔,終日不離口。不解朔望,但以月生為初,月晦為盡,不置閏。分晝夜為十更,非日中不起,非夜分不臥,見月則飲酒、歌舞為樂。無紙筆,用羊皮槌薄熏黑,削細(xì)竹蘸白灰為字,狀若蚯蚓。有城郭甲兵,人性狠而狡,貿(mào)易多不平。戶皆北向,民居悉覆茅檐,高不得過三尺。部領(lǐng)分差等,門高卑亦有限。飲食穢污,魚非腐爛不食,釀不生蛆不為美。人體黑,男蓬頭,女椎結(jié),俱跣足。 王,瑣里人,崇釋教。歲時采生人膽入酒中,與家人同飲,且以浴身,曰“通身是膽”。其國人采以獻(xiàn)王,又以洗象目。每伺人于道,出不意急殺之,取膽以去。若其人驚覺,則膽已先裂,不足用矣。置眾膽于器,華人膽輒居上,故尤貴之。五六月間,商人出,必戒備。王在位三十年,則避位入深山,以兄弟子侄代,而己持齋受戒,告于天曰:“我為君無道,愿狼虎食我,或病死。”居一年無恙,則復(fù)位如初。國中呼為“昔嚟馬哈剌”,乃至尊至圣之稱也。 國不甚富,惟犀象最多。烏木、降香,樵以為薪。棋柟香獨產(chǎn)其地一山,酋長遣人守之,民不得采,犯者至斷手。 有鱷魚潭,獄疑不決者,令兩造騎牛過其旁,曲者,魚輒躍而食之,直者,即數(shù)往返,不食也。有尸頭蠻者,一名尸致魚,本婦人,惟無瞳神為異。夜中與人同寢,忽飛頭食人穢物,來即復(fù)活。若人知而封其頸,或移之他所,其婦即死。國設(shè)厲禁,有而不告者,罪及一家。 賓童龍國,與占城接壤;蜓匀鐏砣肷嵝l(wèi)國乞食,即其地。氣候、草木、人物、風(fēng)土,大類占城,惟遭喪能持服,葬以僻地,設(shè)齋禮佛,婚姻偶合。酋出入乘象或馬,從者百余人,前后贊唱。民編茅覆屋。貨用金、銀、花布。 有昆侖山,節(jié)然大海中,與占城及東、西竺鼎峙相望。其山方廣而高,其海即曰昆侖洋。諸往西洋者,必待順風(fēng),七晝夜始得過,故舟人為之諺曰:“上怕七州,下怕昆侖,針迷舵失,人船莫存!贝松綗o異產(chǎn)。 人皆穴居巢處,食果實魚蝦,無室廬井灶。 真臘,在占城南,順風(fēng)三晝夜可至。隋、唐及宋皆朝貢。宋慶元中,滅占城而并其地,因改國名曰占臘。元時仍稱真臘。 洪武三年,遣使臣郭徵等赍詔撫諭其國。四年,其國巴山王忽爾那遣使進(jìn)表,貢方物,賀明年正旦。詔賜《大統(tǒng)歷》及彩幣,使者亦給賜有差。六年進(jìn)貢。十二年,王參答甘武者持達(dá)志遣使來貢,宴賜如前。十三年復(fù)貢。十六年遣使赍勘合文冊賜其王。凡國中使至,勘合不符者,即屬矯偽,許縶縛以聞。復(fù)遣使賜織金文綺三十二、磁器萬九千。其王遣使來貢。十九年遣行人劉敏、唐敬偕中官赍磁器往賜。明年,敬等還,王遣使貢象五十九、香六萬斤。尋遣使賜其王鍍金銀印,王及妃皆有賜。其王參烈實毗邪甘菩者遣使貢象及方物。明年復(fù)貢象二十八、象奴三十四人、番奴四十五人,謝賜印之恩。二十二年三貢。明年復(fù)貢。 永樂元年,遣行人蔣賓興、王樞以即位詔諭其國。明年,王參烈婆毗牙遣使來朝,貢方物。初,中官使真臘,有部卒三人潛遁,索之不得,王以其國三人代之,至是引見。帝曰:“華人自逃,于彼何預(yù)而責(zé)償?且語言不通,風(fēng)土不習(xí),吾焉用之?”命賜衣服及道里費,遣還。三年遣使來貢,告故王之喪。命鴻臚序班王孜致祭,給事中畢進(jìn)、中官王琮赍詔封其嗣子參烈昭平牙為王。進(jìn)等還,嗣王遣使偕來謝恩。六年、十二年再入貢。使者以其國數(shù)被占城侵?jǐn)_,久留不去。帝遣中官送之還,并敕占城王罷兵修好。十五年、十七年并入貢。宣德、景泰中,亦遣使入貢。自后不常至。 其國城隍周七十余里,幅員廣數(shù)千里。國中有金塔、金橋、殿宇三十余所。王歲時一會,羅列玉猿、孔雀、白象、犀牛于前,名曰百塔洲。盛食以金盤、金碗,故有“富貴真臘”之諺。民俗富饒。天時常熱,不識霜雪,禾一歲數(shù)稔。男女椎結(jié),穿短衫,圍梢布。刑有劓、刖、刺配,盜則去手足。番人殺唐人罪死;唐人殺番人則罰金,無金則鬻身贖罪。唐人者,諸番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榧,兩家俱八日不出門,晝夜燃燈。人死置于野,任烏鳶食,俄頃食盡者,謂為福報。居喪,但髡其發(fā),女子則額上剪發(fā)如錢大,曰用此報親。文字以麂鹿雜皮染黑,用粉為小條畫于上,永不脫落。以十月為歲首,閏悉用九月。夜分四更。亦有曉天文者,能算日月薄蝕。其地謂儒為班詰,僧為苧姑,道為八思。班詰不知讀何書,由此入仕者為華貫。先時項掛一白線以自別,既貴曳白如故。俗尚釋教,僧皆食魚、肉,或以供佛,惟不飲酒。其國自稱甘孛智,后訛為甘破蔗,萬歷后又改為柬埔寨。 暹羅,在占城西南,順風(fēng)十晝夜可至,即隋、唐赤土國。后分為羅斛、暹二國。暹土瘠不宜稼,羅斛地平衍,種多獲,暹仰給焉。元時,暹常入貢。其后,羅斛強(qiáng),并有暹地,遂稱暹羅斛國。 洪武三年,命使臣呂宗俊等赍詔諭其國。四年,其王參烈昭毗牙遣使奉表,與宗俊等偕來,貢馴象、六足龜及方物,詔賜其王錦綺及使者幣帛有差。已,復(fù)遣使賀明年正旦,詔賜《大統(tǒng)歷》及彩幣。五年貢黑熊、白猿及方物。明年復(fù)來貢。其王之姊參烈思寧別遣使進(jìn)金葉表,貢方物于中宮,卻之。已而其姊復(fù)遣使來貢,帝仍卻之,而宴賚其使。時其王懦而不武,國人推其伯父參烈寶毗邪<口思><口里>哆啰祿主國事,遣使來告,貢方物,宴賚如制。已而新王遣使來貢、謝恩,其使者亦有獻(xiàn),帝不納。已,遣使賀明年正旦,貢方物,且獻(xiàn)本國地圖。 七年,使臣沙里拔來貢。言去年舟次烏豬洋,遭風(fēng)壞舟,飄至海南,賴官司救護(hù),尚存飄余兜羅綿、降香、蘇木諸物進(jìn)獻(xiàn),廣東省臣以聞。帝怪其無表,既言舟覆,而方物乃有存者,疑其為番商,命卻之。諭中書及禮部臣曰:“古諸侯于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九州之外,則每世一朝,所貢方物,表誠敬而已。惟高麗頗知禮樂,故令三年一貢。他遠(yuǎn)國,如占城、安南、西洋瑣里、爪哇、浡泥、三佛齊、暹羅斛、真臘諸國,入貢既頻,勞費太甚。今不必復(fù)爾,其移牒諸國俾知之。”然而來者不止。其世子蘇門邦王昭祿群膺亦遣使上箋于皇太子,貢方物。命引其使朝東宮,宴賚遣之。八年再入貢。其舊明臺王世子昭孛羅局亦遣使奉表朝貢,宴賚如王使。 十年,昭祿群膺承其父命來朝。帝喜,命禮部員外郎王恒等赍詔及印賜之,文曰“暹羅國王之印”,并賜世子衣幣及道里費。自是,其國遵朝命,始稱暹羅;比年一貢,或一年兩貢。至正統(tǒng)后,或數(shù)年一貢云。 十六年,賜勘合文冊及文綺、磁器,與真臘等。二十年貢胡椒一萬斤、蘇木一萬斤。帝遣官厚報之。時溫州民有市其沉香諸物者,所司坐以通番,當(dāng)棄市。帝曰:“溫州乃暹羅必經(jīng)之地,因其往來而市之,非通番也!蹦双@宥。二十一,年貢象三十、番奴六十。二十二年,世子昭祿群膺遣使來貢。二十三,年貢蘇木、胡椒、降香十七萬斤。 二十八年,昭祿群膺遣使朝貢,且告父喪。命中官趙達(dá)等往祭,敕世子嗣王位,賜賚有加。諭曰:“朕自即位以來,命使出疆,周于四維,足履其境者三十六,聲聞于耳者三十一,風(fēng)殊俗異。大國十有八,小國百四十九,較之于今,暹羅最近。邇者使至,知爾先王已逝。王紹先三之緒,有道于邦家,臣民懽懌。茲特遣人錫命,王其罔失法度,罔淫于樂,以光前烈。欽哉!背勺婕次唬t諭其國。永樂元年賜其王昭祿群膺哆啰諦剌駝紐鍍金銀印,其王即遣使謝恩。六月,以上高皇帝尊謚,遣官頒詔,有賜。八月復(fù)命給事中王哲、行人成務(wù)賜其王錦綺。九月命中官李興等赍敕,勞賜其王,其文武諸臣并有賜。 二年有番船飄至福建海岸,詰之,乃暹羅與琉球通好者。所司籍其貨以聞,帝曰:“二國修好,乃甚美事,不幸遭風(fēng),正宜憐惜,豈可因以為利。所司其治舟給粟,俟風(fēng)便遣赴琉球!笔窃,其王以帝降璽書勞賜,遣使來謝,貢方物。賜赍有加,并賜《列女傳》百冊。使者請頒量衡為國永式,從之。 先是,占城貢使返,風(fēng)飄其舟至彭亨,暹羅索取其使,羈留不遣。蘇門答剌及滿剌加又訴暹羅恃強(qiáng)發(fā)兵奪天朝所賜印誥。帝降敕責(zé)之曰:“占城、蘇門答剌、滿剌加與爾俱受朝命,安得逞威拘其貢使,奪其誥印。天有顯道,福善禍淫,安南黎賊可為鑒戒。其即返占城使者,還蘇門答剌、滿剌加印誥。自今奉法循理,保境睦鄰,庶永享太平之福!睍r暹羅所遣貢使,失風(fēng)飄至安南,盡為黎賊所殺,止余孛黑一人。后官軍征安南,獲之以歸。帝憫之,六年八月命中官張原送還國,賜王幣帛,令厚恤被殺者之家。九月,中官鄭和使其國,其王遣使貢方物,謝前罪。 七年,使來祭仁孝皇后,命中官告之幾筵。時奸民何八觀等逃入暹羅,帝命使者還告其主,毋納逋逃。其王即奉命遣使貢馬及方物,并送八觀等還,命張原赍敕幣獎之。十年命中官洪保等往賜幣。 十四年,王子三賴波羅摩剌劄的賴遣使告父之喪。命中官郭文往祭,別遣官赍詔封其子為王,賜以素錦、素羅,隨遣使謝恩。十七年命中官楊敏等護(hù)歸。以暹羅侵滿剌加,遣使責(zé)令輯睦,王復(fù)遣使謝罪。宣德八年,王悉里麻哈賴遣使朝貢。 初,其國陪臣柰三鐸等貢舟次占城新州港,盡為其國人所掠。正統(tǒng)元年,柰三鐸潛附小舟來京,訴占城劫掠狀。帝命召占城使者與相質(zhì)。使者無以對,乃敕占城王,令盡還所掠人物。已,占城移咨禮部言:“本國前歲遣使往須文達(dá)那,亦為暹羅賊人掠去,必暹羅先還所掠,本國不敢不還!比,暹羅貢使又至,賜敕曉以此意,令亟還占城人物。十一年,王思利波羅麻那惹智剌遣使入貢。 景泰四年,命給事中劉洙、行人劉泰祭其故王波羅摩剌劄的賴,封其嗣子把羅蘭米孫剌為王。天順元年賜其貢使鈒花金帶。六年,王孛剌藍(lán)羅者直波智遣使朝貢。 成化九年,貢使言天順元年所頒勘合,為蟲所蝕,乞改給,從之。十七年,貢使還,至中途竊買子女,且多載私鹽,命遣官戒諭諸番。先是,汀州人謝文彬,以販鹽下海,飄入其國,仕至坤岳,猶天朝學(xué)士也。后充使來朝,貿(mào)易禁物,事覺下吏。 十八年遣使朝貢,且告父喪,命給事中林霄、行人姚隆往封其子國隆勃剌略坤息剌尤地為王。弘治十年入貢。時四夷館無暹羅譯字官,閣臣徐溥等請移牒廣東,訪取能通彼國言語文字者,赴京備用,從之。正德四年,暹羅船有飄至廣東者,市舶中官熊宣與守臣議,稅其物供軍需。事聞,詔斥宣妄攬事柄,撤還南京。十年進(jìn)金葉表朝貢,館中無識其字者。閣臣梁儲等請選留其使一二人入館肄習(xí),報可。嘉靖元年,暹羅、占城貨船至廣東。市舶中官牛榮縱家人私市,論死如律。三十二年遣使貢白象及方物,象死于途,使者以珠寶飾其牙,盛以金盤,并尾來獻(xiàn)。帝嘉其意,厚遣之。 隆慶中,其鄰國東蠻牛求婚不得,慚怒,大發(fā)兵攻破其國。王自經(jīng),擄其世子及天朝所賜印以歸。次子嗣位,奉表請印,予之。自是為東蠻牛所制,嗣王勵志復(fù)仇。萬歷間,敵兵復(fù)至,王整兵奮擊,大破之,殺其子,余眾宵遁,暹羅由是雄海上。移兵攻破真臘,降其王。從此歲歲用兵,遂霸諸國。 六年遣使入貢。二十年,日本破朝鮮,暹羅請潛師直搗日本,牽其后。中樞石星議從之,兩廣督臣蕭彥持不可,乃已。其后,奉貢不替。崇禎十六年猶入貢。 其國,周千里,風(fēng)俗勁悍,習(xí)于水戰(zhàn)。大將用圣鐵裹身,刀矢不能入。圣鐵者,人腦骨也。王,瑣里人。官分十等。自王至庶民,有事皆決于其婦。其婦人志量,實出男子上。婦私華人,則夫置酒同飲,恬不為怪,曰:“我婦美,而為華人所悅也!背缧裴尳,男女多為僧尼,亦居菴寺,持齋受戒。衣服頗類中國。富貴者,尤敬佛,百金之產(chǎn),即以其半施之。氣候不正,或寒或熱,地卑濕,人皆樓居。男女椎結(jié),以白布裹首。富貴者死,用水銀灌其口而葬之。貧者則移置海濱,即有群鴉飛啄,俄頃而盡,家人拾其骨號泣而棄之于海,謂之鳥葬。亦延僧設(shè)齋禮佛。交易用海<貝八>。是年不用<貝八>,則國必大疫。其貢物,有象、象牙、犀角、孔雀尾、翠羽、龜筒、六足龜、寶石、珊瑚、片腦、米腦、糠腦、腦油、腦柴、薔薇水、碗石、丁皮、阿魏、紫梗、藤竭、藤黃、硫黃、沒藥、烏爹泥、安息香、羅斛香、速香、檀香、黃熟香、降真香、乳香、樹香、木香、丁香、烏香、胡椒、蘇木、肉豆蔻、白豆蔻、蓽茇、烏木、大楓子及撒哈剌、西洋諸布。其國有三寶廟,祀中官鄭和。 爪哇在占城西南。元世祖時,遣使臣孟琪往,黥其面。世祖大舉兵伐之,破其國而還。 洪武二年,太祖遣使以即位詔諭其國。其使臣先奉貢于元,還至福建而元亡,因入居京師。太祖復(fù)遣使送之還,且賜以《大統(tǒng)歷》。三年以平定沙漠頒詔曰:“自古為天下主者,視天地所覆載,日月所照臨,若遠(yuǎn)若近,生人之類,莫不欲其安土而樂生。然必中國安,而后四方萬國順附。邇元君妥懽帖木兒,荒淫昏弱,志不在民。天下英雄,分裂疆宇。朕憫生民之涂炭,興舉義兵,攘除亂略。天下軍民共尊朕居帝位,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前年克取元都,四方底定。占城、安南、高麗諸國,俱來朝貢。今年遣將北征,始知元君已沒,獲其孫買的里八刺,封為崇禮侯。朕仿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惟欲中外人民,各安其所。又慮諸蕃僻在遠(yuǎn)方,未悉朕意,故遣使者往諭,咸使聞知。”九月,其王昔里八達(dá)剌蒲遣使奉金葉表來朝,貢方物,宴賚如禮。 五年又遣使隨朝使常克敬來貢,上元所授宣敕三道。八年又貢。十年,王八達(dá)那巴那務(wù)遣使朝貢。其國又有東、西二王,東蕃王勿院勞網(wǎng)結(jié),西蕃王勿勞波務(wù),各遣使朝貢。天子以其禮意不誠,詔留其使,已而釋還之。十二年,王八達(dá)那巴那務(wù)遣使朝貢。明年又貢。時遣使賜三佛齊王印綬,爪哇誘而殺之。天子怒,留其使月余,將加罪,已,遣還,賜敕責(zé)之。十四年遣使貢黑奴三百人及他方物。明年又貢黑奴男女百人、大珠八顆、胡椒七萬五千斤。二十六年再貢。明年又貢。 成祖即位,詔諭其國。永樂元年又遣副使聞良輔、行人甯善,賜其王絨、綿、織金文綺、紗羅。使者既行,其西王都馬板遣使入賀,復(fù)命中官馬彬等賜以鍍金銀印。西王遣使謝賜印,貢方物。而東王孛令達(dá)哈亦遣使朝貢,請印,命遣官賜之。自后,二王并貢。 三年遣中官鄭和使其國。明年,西王與東王構(gòu)兵,東王戰(zhàn)敗,國被滅。適朝使經(jīng)東王地,部卒入市,西王國人殺之,凡百七十人。西王懼,遣使謝罪。帝賜敕切責(zé)之,命輸黃金六萬兩以贖。六年再遣鄭和使其國。西王獻(xiàn)黃金萬兩,禮官以輸數(shù)不足,請下其使于獄。帝曰:“朕于遠(yuǎn)人,欲其畏罪而已,寧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后,比年一貢,或間歲一貢,或一歲數(shù)貢。中官吳賓、鄭和先后使其國。時舊港地有為爪哇侵據(jù)者,滿剌加國王矯朝命索之。帝乃賜敕曰:“前中官尹慶還,言王恭待敕使,有加無替。比聞滿剌加國索舊港之地,王甚疑懼。朕推誠待人,若果許之,必有敕諭,王何疑焉。小人浮詞,慎勿輕聽!笔辏渫醺拿麚P惟西沙,遣使謝恩,貢方物。時朝使所攜卒有遭風(fēng)飄至班卒兒國者,爪哇人珍班聞之,用金贖還,歸之王所。十六年,王遣使朝貢,因送還諸卒。帝嘉之,賜敕獎王,并優(yōu)賜珍班。自是,朝貢使臣大率每歲一至。 正統(tǒng)元年,使臣馬用良言:“先任八諦來朝,蒙恩賜銀帶。今為亞烈,秩四品,乞賜金帶!睆闹ic六月遣古里、蘇門答剌、錫蘭山、柯枝、天方、加異勒、阿丹、忽魯謨斯、祖法兒、甘巴里、真臘使臣偕爪哇使臣郭信等同往。賜爪哇敕曰:“王自我先朝,修職勿怠。朕今嗣服,復(fù)遣使來朝,意誠具悉。宣德時,有古里等十一國來貢,今因王使者歸,令諸使同往。王其加意撫飖,分遣還國,副朕懷遠(yuǎn)之忱!蔽迥,使臣回,遭風(fēng)溺死五十六人,存者八十三人,仍返廣東。命所司廩給,俟便舟附歸。 八年,廣東參政張琰言:“爪哇朝貢頻數(shù),供億費煩,敝中國以事遠(yuǎn)人,非計!钡奂{之。其使還,賜敕曰:“海外諸邦,并三年一貢。王亦宜體恤軍民,一遵此制!笔荒陱(fù)三貢,后乃漸稀。 景泰三年,王巴剌武遣使朝貢。天順?biāo)哪,王都馬班遣使入貢。使者還至安慶,酗酒,與入貢番僧斗,僧死者六人。禮官請治伴送行人罪,使者敕國王自治,從之。成化元年入貢。弘治十二年,貢使遭風(fēng)舟壞,止通事一舟達(dá)廣東。禮官請敕所司,量予賜賚遣還,其貢物仍進(jìn)京師,制可。自是貢使鮮有至者。 其國近占城,二十晝夜可至。元師西征,以至元二十九年十二月發(fā)泉州,明年正月即抵其國,相去止月余。宣德七年入貢,表書“一千三百七十六年”,蓋漢宣帝元康元年,乃其建國之始也。地廣人稠。性兇悍,男子無少長貴賤皆佩刀,稍忤輒相賊,故其甲兵為諸蕃之最。字類瑣里,無紙筆,刻于茭曌葉。氣候常似夏,稻歲二稔。無幾榻匕箸。人有三種:華人流寓者,服食鮮華;他國賈人居久者,亦尚雅潔;其本國人最污穢,好啖蛇蟻蟲蚓,與犬同寢食,狀黝黑,猱頭赤腳。崇信鬼道。殺人者避之三日即免罪。父母死,舁至野,縱犬食之;不盡,則大戚,燔其余。妻妾多燔以殉。 其國一名莆家龍,又曰下港,曰順?biāo)。萬歷時,紅毛番筑土庫于大澗東,佛郎機(jī)筑于大澗西,歲歲互市。中國商旅亦往來不絕。其國有新村,最號饒富。中華及諸番商舶,輻輳其地,寶貨填溢。其村主即廣東人,永樂九年自遣使表貢方物。 阇婆,古曰阇婆達(dá)。宋元嘉時,始朝中國。唐曰訶陵,又曰社婆,其王居阇婆城,宋曰阇婆,皆入貢。洪武十一年,其王摩那駝喃遣使奉表,貢方物,其后不復(fù)至;蛟蛔ν奂搓^婆。然《元史爪哇傳》不言,且曰:“其風(fēng)俗、物產(chǎn)無所考。”太祖時,兩國并時入貢,其王之名不同;虮緸槎䥽,其后為爪哇所滅,然不可考。 蘇吉丹,爪哇屬國,后訛為思吉港。國在山中,止數(shù)聚落。酋居吉力石。其水潏,舟不可泊。商船但往饒洞,其地平衍,國人皆就此貿(mào)易。其與國有思魯瓦及豬蠻。豬蠻多盜,華人鮮至。 碟里,近爪哇。永樂三年遣使附其使臣來貢。其地尚釋教,俗淳少訟,物產(chǎn)甚薄。 日羅夏治,近爪哇。永樂三年遣使附其使臣入貢。國小,知種藝,無盜賊。亦尚釋教,所產(chǎn)止蘇木、胡椒。 三佛齊,古名干陀利。劉宋孝武帝時,常遣使奉貢。梁武帝時數(shù)至。宋名三佛齊,修貢不絕。 洪武三年,太祖遣行人趙述詔諭其國。明年,其王馬哈剌札八剌卜遣使奉金葉表,隨入貢黑熊、火雞、孔雀、五色鸚鵡、諸香、苾布、兜羅被諸物。詔賜《大統(tǒng)歷》及錦綺有差。戶部言其貨舶至泉州,宜徵稅,命勿徵。 六年,王怛麻沙那阿者遣使朝貢,又一表賀明年正旦。時其國有三王。七年,王麻那哈寶林邦遣使來貢。八年正月復(fù)貢。九月,王僧伽烈宇蘭遣使,隨招諭拂菻國朝使入貢。 九年,怛麻沙那阿者卒,子麻那者巫里嗣。明年遣使貢犀牛、黑熊、火雞、白猴、紅緣鸚鵡、龜筒及丁香、米腦諸物。使者言:“嗣子不敢擅立,請命于朝!碧熳蛹纹淞x,命使臣赍印,敕封為三佛齊國王。時爪哇強(qiáng),已威服三佛齊而役屬之,聞天朝封為國王與己埒,則大怒,遣人誘朝使邀殺之。天子亦不能問罪,其國益衰,貢使遂絕。 三十年,禮官以諸蕃久缺貢,奏聞。帝曰:“洪武初,諸蕃貢使不絕。邇者安南、占城、真臘、暹羅、爪哇、大琉球、三佛齊、浡泥、彭亨、百花、蘇門答剌、西洋等三十國,以胡惟庸作亂,三佛齊乃生間諜,紿我使臣至彼。爪哇王聞知,遣人戒飭,禮送還朝。由是商旅阻遏,諸國之意不通。惟安南、占城、真臘、暹羅、大琉球朝貢如故,大琉球且遣子弟入學(xué)。凡諸蕃國使臣來者,皆以禮待之。我視諸國不薄,未知諸國心若何。今欲遣使爪哇,恐三佛齊中途沮之。聞三佛齊本爪哇屬國,可述朕意,移咨暹羅,俾轉(zhuǎn)達(dá)爪哇。”于是部臣移牒曰:“自有天地以來,即有君臣上下之分,中國四裔之防。我朝混一之初,海外諸蕃,莫不來享。豈意胡惟庸謀亂,三佛齊遂生異心,紿我信使,肆行巧詐。我圣天子一以仁義待諸蕃,何諸蕃敢背大恩,失君臣之禮。倘天子震怒,遣一偏將將十萬之師,恭行天罰,易如覆手,爾諸蕃何不思之甚。我圣天子嘗曰:‘安南、占城、真臘、暹羅、大琉球皆修臣職,惟三佛齊梗我聲教。彼以蕞爾之國,敢倔強(qiáng)不服,自取滅亡!癄栧吡_恪守臣節(jié),天朝眷禮有加,可轉(zhuǎn)達(dá)爪哇,令以大義告諭三佛齊,誠能省愆從善,則禮待如初!睍r爪哇已破三佛齊,據(jù)其國,改其名曰舊港,三佛齊遂亡。國中大亂,爪哇亦不能盡有其地,華人流寓者往往起而據(jù)之。有梁道明者,廣州南?h人,久居其國,‘閩、粵軍民泛海從之者數(shù)千家,推道明為首,雄視一方。會指揮孫鉉使海外,遇其子,挾與俱來。 永樂三年,成祖以行人譚勝受與道明同邑,命偕千戶楊信等赍敕招之。道明及其黨鄭伯可隨入朝,貢方物,受賜而還。 四年,舊港頭目陳祖義遣子士良,道明遣從子觀政并來朝。祖義,亦廣東人,雖朝貢,而為盜海上,貢使往來者苦之。五年,鄭和自西洋還,遣人招諭之。祖義詐降,潛謀邀劫。有施進(jìn)卿者,告于和。祖義來襲被擒,獻(xiàn)于朝,伏誅。時進(jìn)卿適遣婿丘彥誠朝貢,命設(shè)舊港宣慰司,以進(jìn)卿為使,錫誥印及冠帶。自是,屢入貢。然進(jìn)卿雖受朝命,猶服屬爪哇,其地狹小,非故時三佛齊比也。二十二年,進(jìn)卿子濟(jì)孫告父訃,乞嗣職,許之。洪熙元年遣使入貢,訴舊印為火毀,帝命重給。其后,朝貢漸稀。 嘉靖末,廣東大盜張璉作亂,官軍已報克獲。萬歷五年商人詣舊港者,見璉列肆為蕃舶長,漳、泉人多附之,猶中國市舶官云。 其地為諸蕃要會,在爪哇之西,順風(fēng)八晝夜可至。轄十五洲,土沃宜稼。語云:“一年種谷,三年生金!毖允斋@盛而貿(mào)金多也。俗富好淫。習(xí)于水戰(zhàn),鄰國畏之。地多水,惟部領(lǐng)陸居,庶民皆水居。編筏筑室,系之于樁。水漲則筏浮,無沉溺患。欲徙則拔樁去之,不費財力。下稱其上曰詹卑,猶國君也。后大酋所居,即號詹卑國,改故都為舊港。初本富饒,自爪哇破滅,后漸致蕭索,商舶鮮至。其他風(fēng)俗、物產(chǎn),具詳《宋史》。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jì)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rèn)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xué)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