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明史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楊慎(王元正) 王思(王相) 張翀 劉濟(jì) 安磐 張漢卿 張?jiān)? 毛玉(裴紹宗) 王時柯(余翱) 鄭本公 張?jiān)豁w(胡瓊) 楊淮(申良) 張澯(仵瑜 臧應(yīng)奎 胡璉 余禎 李可登 安璽 殷承敘) 郭楠(俞敬 李繼 王懋) 楊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師廷和子也。年二十四,舉正德六年殿試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繼母憂,服闋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關(guān),慎抗疏切諫。尋移疾歸。世宗嗣位,起充經(jīng)筵講官。常講《舜典》,言:“圣人設(shè)贖刑,乃施于小過,俾民自新。若元惡大奸,無可贖之理。”時大榼張銳、于經(jīng)論死,或言進(jìn)金銀獲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帝納桂萼、張璁言,召為翰林學(xué)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與萼輩學(xué)術(shù)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zhí)者,程頤、朱熹之說也。萼等所執(zhí)者,冷褒、段猶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同列,愿賜罷斥。”帝怒,切責(zé),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學(xué)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帝震怒,命執(zhí)首事八人下詔獄。于是慎及檢討王元正等撼門大哭,聲徹殿庭。帝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閱十日,有言前此朝罷,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給事中劉濟(jì)、安磐、張漢卿、張?jiān),御史王時柯實(shí)糾眾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濟(jì)并謫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衛(wèi)。先是,廷和當(dāng)國,盡斥錦衣冒濫官。及是伺諸途,將害慎。慎知而謹(jǐn)備之。至臨清始散去。扶病馳萬里,憊甚。抵戍所,幾不起。 五年聞廷和疾,馳至家。廷和喜,疾愈。還永昌,聞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作亂,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馳赴木密所與守臣擊敗賊。八年聞廷和訃,奔告巡撫歐陽重請于朝,獲歸葬,葬訖復(fù)還。自是,或歸蜀,或居云南會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視之。及年七十,還蜀,巡撫遣四指揮逮之還。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擬作《古戰(zhàn)場文》、《過秦論》,長老驚異。入京,賦《黃葉詩》,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yè)門下。在翰林時,武宗問欽天監(jiān)及翰林:“星有注張,又作汪張,是何星也?”眾不能對。慎曰:“柳星也!睔v舉《周禮》、《史記》、《漢書》以復(fù)。預(yù)修《武宗實(shí)錄》,事必直書?偛檬Y冕、費(fèi)宏盡付稿草,俾削定。嘗奉使過鎮(zhèn)江,謁楊一清,閱所藏書。叩以疑義,一清皆成誦。慎驚異,益肆力古學(xué)。既投荒多暇,書無所不覽。嘗語人曰:“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yè),當(dāng)自學(xué)問中來!惫屎脤W(xué)窮理,老而彌篤。 世宗以議禮故,惡其父子特甚。每問慎作何狀,閣臣以老病對,乃稍解。慎聞之,益縱酒自放。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詩文外,雜著至一百余種,并行于世。隆慶初,贈光祿少卿。天啟中,追謚文憲。 王元正,字舜卿,盩厔人。與慎同年進(jìn)士。由庶吉士授檢討。武宗幸宣、大,元正述《五子之歌》以諷。竟以爭“大禮”,謫戍茂州卒。隆慶初,贈修撰。 王思,字宜學(xué),太保直曾孫也。正德六年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編修。九年春,乾清宮災(zāi)。思應(yīng)詔上疏曰:“天下之治賴紀(jì)綱,紀(jì)綱之立系君身而已。私恩不偏于近習(xí),政柄不移于左右,則紀(jì)綱立,而宰輔得行其志,六卿得專其職。今者內(nèi)閣執(zhí)奏方堅(jiān),而或撓于傳奉,六卿擬議已定,而或阻于內(nèi)批,此紀(jì)綱所由廢也。惟陛下抑私恩,端政本,用舍不以讒移,刑賞不以私拒,則體統(tǒng)正而朝廷尊矣。祖宗故事,正朝之外,日奏事左順門,又不時召對便殿。今每月御朝不過三五日,每朝進(jìn)奏不逾一二事。其養(yǎng)德之功,求治之實(shí),宰輔不得而知也。聞見之非,嗜好之過,宰輔不得而知也。天下之大,四海之遠(yuǎn),生民愁苦之狀,盜賊縱橫之由,豈能一一上達(dá)?伏愿陛下悉遵舊典,凡遇宴間,少賜召問。勿以遇災(zāi)而懼,災(zāi)過而弛,然后可以享天心,保天命!逼淠昃旁拢坩蚧⒍鴤,閱月不視朝。思復(fù)上封事曰:“孝宗皇帝之子惟陛下一人,當(dāng)為天下萬世自重。近者道路傳言,虎逸于柙,驚及圣躬。臣聞之,且駭且懼。陛下即位以來,于茲九年。朝寧不勤政,太廟不親享。兩宮曠于問安,經(jīng)筵倦于聽講。揆厥所自,蓋有二端:嗜酒而荒其志,好勇而輕其身。由是,戒懼之心日忘,縱恣之欲日進(jìn),好惡由乎喜怒,政令出于多門。紀(jì)綱積弛。國是不立。士氣摧折,人心危疑。上天示警,日食地震。宗社之憂,凜若朝夕。夫勇不可好,陛下已薄有所懲矣。至于荒志廢業(yè),惟酒為甚!稌吩唬骸示剖纫簦畹駢,有一于此,未或不亡!菹侣短幫鈱m,日湎于酒。廝養(yǎng)雜侍,禁衛(wèi)不嚴(yán)。即不幸變起倉卒,何以備之?此臣所大憂也!笔枞,留中者數(shù)日,忽傳旨降遠(yuǎn)方雜職,遂謫潮州三河驛丞。 思年少氣銳,每眾中指切人是非。已悔之,自斂為質(zhì)訥。及被謫,怡然就道。夜過瀧水,舟飄巨石上,緣石坐浩歌。家人后至,聞歌聲乃艤舟以濟(jì)。王守仁講學(xué)贛州,思從之游。及守仁討宸濠,檄思贊軍議。 世宗嗣位,召復(fù)故官,仍加俸一級。思疏辭,且言:“陛下欲作敢言之氣,以防壅蔽之奸,莫若省覽奏章,召見大臣,勿使邪僻阿徇之說蠱惑圣聽,則堯、舜之治可成。不然,縱加恩于先朝譴責(zé)之臣,抑末矣!钡鄄辉剩蛎者w俸者,皆不得辭。尋充經(jīng)筵講官。嘉靖三年與同官屢爭“大禮”,不報。時張璁、桂萼、方獻(xiàn)夫?yàn)閷W(xué)士,思羞與同列,疏乞罷歸。不許。其年七月,偕廷臣伏左順門哭諫。帝大怒,系之詔獄,杖三十。逾旬,再杖之。思與同官王相,給事中張?jiān)⒚、裴紹宗,御史張?jiān)豁w、胡瓊,郎中楊淮、胡璉,員外郎申良、張澯,主事安璽、仵瑜、臧應(yīng)奎、余禎、殷承敘,司務(wù)李可登,凡十有七人,皆病創(chuàng)先后卒。隆慶初,各蔭一子,贈官有差。思贈右諭德。 思志行邁流俗,與李中、鄒守益善。高陵呂柟亟稱之,嘗曰:“聞過而喜似季路,欲寡未能似伯玉,則改齋其人也!备凝S者,思別號也。 王相,字懋卿,鄞人。正德十六年進(jìn)士。由庶吉士授編修。豪邁尚志節(jié)。事親篤孝。家貧屢空,晏如。仕僅四年而卒。 張翀,字習(xí)之,潼川人。正德六年進(jìn)士。選庶吉士,改刑科給事中。引疾歸,起戶科。世宗即位,詔罷天下額外貢獻(xiàn)。其明年,中都鎮(zhèn)守內(nèi)官張陽復(fù)貢新茶。禮部請遵詔禁,不許。翀言:“陛下詔墨未乾,旋即反汗,人將窺測朝廷,玩侮政令。且陽名貢茶,實(shí)雜致他物。四方效尤,何所抵極。愿守前詔,無墮奸謀。”不聽。寧夏歲貢紅花,大為軍民害;內(nèi)外鎮(zhèn)守官蒞任,率貢馬謝恩。翀皆請罷之。帝雖是其言,不能從。尋言:“中官出鎮(zhèn),非太祖、太宗舊制。景帝遭國家多故,偶一行之。謂內(nèi)臣是朝廷家人,但有急事,令其來奏。乃往歲宸濠謀叛,鎮(zhèn)守太監(jiān)王宏反助為逆,內(nèi)臣果足恃耶?時平則坐享尊榮,肆毒百姓,遇變則心懷顧望,不恤封疆。不可不亟罷!焙髲堟诰礊橄,竟罷諸鎮(zhèn)守,其論實(shí)自翀發(fā)之。 屢遷禮科都給事中。又言:“頃聞紫禁之內(nèi),禱祠繁興。乾清宮內(nèi)官十?dāng)?shù)輩,究習(xí)經(jīng)典,講誦科儀,賞賚逾涯,寵幸日密。此由先朝罪人遺黨若太監(jiān)崔文輩,挾邪術(shù)為嘗試計(jì)。陛下為其愚弄,而已得肆其奸欺。干撓政事,牽引群邪,傷太平之業(yè),失四海之望。竊計(jì)陛下寧遠(yuǎn)君子而不忍斥其徒,寧棄讜言而不欲違其教,亦謂可以延年已疾耳。側(cè)聞頃來嬪御女謁,充塞閨幃,一二黠慧柔曼者為惑尤甚。由是,怠日講,疏召對,政令多僻,起居愆度。小人窺見間隙,遂以左道蠱惑。夫以齋醮為足恃而恣欲宮壺之間,以荒淫為無傷而邀福邪妄之術(shù),甚非古帝王求福不回之道也。” 嘉靖二年四月,以災(zāi)異,偕六科諸臣上疏曰:“昔成湯以六事自責(zé)曰:‘政不節(jié)歟?民失職歟?宮壺崇歟?女謁盛歟?苞苴行歟?讒夫昌歟?’今誠以近事較之。快船方減而輒允戴保奏添,鎮(zhèn)戍方裁而更聽趙榮分守。詔核馬房矣,隨格于閻洪之一言;詔汰軍匠矣,尋奪于監(jiān)門之群咻。是政不可謂節(jié)也。末作競于奇巧,游手半于閭閻。耕桑時廢,缺俯仰之資;教化未聞,成偷薄之習(xí)。是民不可謂不失職也。兩宮營建,采運(yùn)艱辛;蛞荒径鄯蛉f千,或一椽而廢財(cái)十百。死亡枕藉之狀,呻吟號嘆之聲,陛下不得而見聞。是宮壺不可謂不崇也。奉圣、保圣之后,先女寵于冊后;莊奉、肅奉之名,聯(lián)殊稱于乳母。或承恩漸鄰于飛燕,或黠慧不下于婉兒。內(nèi)以移主上之性情,外以開近習(xí)之負(fù)倚。是女謁不可謂不盛也。窮奸之銳、雄,公肆賂遺而逃籍沒之律;極惡之鵬、鎧,密行請托而逋三載之誅。錢神靈而王英改問于錦衣,關(guān)節(jié)通而于喜竟漏于禁網(wǎng)。是苞苴不可謂不行也。獻(xiàn)廟主祀,屈府部之議,而用王槐諛佞之謀;重臣批答,乏體貌之宜,而入群小惎間之論;蜃P發(fā)于內(nèi),陰肆毒螫;或讒行于外,顯逞擠排。上以汨朝廷之是非,下以亂人物之邪正。是讒夫不可謂不昌也。凡此,皆成湯之所無,而今日之所有,是以不避斧鉞之誅,用附責(zé)難之義。望陛下采納! 其年冬,命中官督蘇、杭織造,舉朝阻之不能得。翀復(fù)偕同官張?jiān)攘。時世宗初政,楊廷和等在內(nèi)閣。群小雖已用事,正論猶伸,翀前后指斥無所避。帝雖不見用,然亦嘗報聞,不罪也。 及明年三月,帝以桂萼言,銳欲考獻(xiàn)帝,且欲立廟禁中,翀復(fù)偕同官力諫。帝于是責(zé)以朋言亂政,命奪俸。既又助尚書喬宇等再疏爭內(nèi)殿建室之議,被詔切讓。呂柟、鄒守益下獄,翀等抗疏救。及張璁、桂萼召至,翀與給事三十余人連章言:“兩人賦性奸邪,立心憸佞,變亂宗廟,離間宮闈,詆毀詔書,中傷善類。望亟出之,為人臣不忠之戒!苯圆患{。帝愈欲考獻(xiàn)帝,改孝宗為伯考,翀等憂之。 會給事中張漢卿劾席書振荒不法,戶部尚書秦金請命官往勘,帝是之。翀等乃取廷臣劾萼等章疏,送刑部令上請,且私相語曰:“倘上亦云是者,即撲殺之!辫纫云湔Z聞。帝留疏不下,而責(zé)刑部尚書趙鑒等朋邪害正,翀等陷義罔忠,而進(jìn)璁、萼學(xué)士。廷臣相顧駭嘆。諸曹乃各具一疏,力言孝宗不可稱伯考,署名者凡二百二十余人。帝皆留中不報。七月戊寅,諸臣相率伏左順門懇請。帝兩遣中官諭之不退,遂震怒。先逮諸曹為首者八人于詔獄,翀與焉。尋杖于廷,謫戍瞿塘衛(wèi),而璁、萼寵益盛。翀居戍所十余年,以東宮冊立恩放還,卒。 劉濟(jì),字汝楫,騰驤衛(wèi)人。正德六年進(jìn)士。由庶吉士授吏科給事中。山西巡撫李鉞劾左、右布政使倪天民、陳達(dá)。吏部請黜之,帝不許。濟(jì)疏爭,不省。帝幸宣府、榆林,濟(jì)皆疏請回鑾。詔封許泰、江彬伯爵,又與諸給事中力爭,皆不報。世宗即位,出核甘肅邊餉。奏革涼州分守中官及永昌新添游兵。再遷工科左給事中。 嘉靖改元,進(jìn)刑科都給事中。主事陳嘉言坐事下獄,濟(jì)疏救,不許。廖鵬父子及錢寧黨王欽等,皆以從逆論斬,鵬等夤緣中人冀脫死。濟(jì)上言:“自來死囚臨斬,鼓下猶受訴詞。奏上得報,已及日旰,再請而后行刑,則已薄暮。殊非與眾棄之之意。乞自三請后,鼓下不得受詞。鵬、欽等罪甚當(dāng),幸陛下勿疑!痹t自今以申酉行刑,鵬等竟緩決。欽后以中旨免死。濟(jì)力爭,不聽。故事,廠衛(wèi)有所逮,必取原奏情事送刑科簽發(fā)駕帖。千戶白壽赍帖至,濟(jì)索原奏,壽不與,濟(jì)亦不肯簽發(fā)。兩人列詞上。帝先入壽言,竟詘濟(jì)議。中官崔文仆李陽鳳坐罪,已下刑部。帝受文訴,移之鎮(zhèn)撫。濟(jì)率六科爭之,不聽。都督劉暉以奸黨論戍,有詔復(fù)官。甘肅總兵官李隆嗾亂軍殺巡撫許銘,逮入都,營免赴鞫。濟(jì)皆力陳不可,帝從其言。暉奪職,隆受訊伏辜。 定國公徐光祚規(guī)占民田,嗾灤州民訐前永平知府郭九皋。太監(jiān)芮景賢主之,緹騎逮訊。濟(jì)請并治光祚,章下所司。給事中劉最以劾中官崔文調(diào)外任,景賢復(fù)劾其違禁,與御史黃國用皆逮下詔獄,戍最而謫國用。法司爭不得,濟(jì)言:“國家置三法司,專理刑獄,或主質(zhì)成,或主平反。權(quán)臣不得以恩怨為出入,天子不得以喜怒為重輕。自錦衣鎮(zhèn)撫之官專理詔獄,而法司幾成虛設(shè)。如最等小過耳,羅織于告密之門,鍛煉于詔獄之手。旨從內(nèi)降,大臣初不與知,為圣政累非淺。且李洪、陳宣罪至殺人,降級而已。王欽兄弟黨奸亂政,謫戍而已。以最等視之,奚啻天淵,而罪顧一律,何以示天下?”帝怒,奪濟(jì)俸一月。后父陳萬言奴何璽毆人死,帝命釋之。濟(jì)執(zhí)奏曰:“萬言縱奴殺人,得免為幸,乃并釋璽等,是法不行于戚畹奴也!睗(jì)在諫垣久,言論侃侃,多與權(quán)幸相枝柱,直聲甚震,帝滋不能堪。 “大禮”議起,廷臣爭者多得罪。濟(jì)疏救修撰呂柟,編修鄒守益,給事中鄧?yán)^曾,御史馬明衡、朱淛、陳逅、季本,郎中林應(yīng)驄,不聽。既而遮諸朝臣于金水橋,伏哭左順門,受杖闕廷。越十二日再杖,謫戍遼東。十六年冊立皇太子,赦諸謫戍者,濟(jì)不與,卒于戍所。隆慶初復(fù)官,贈太常少卿。 安磐,字公石,嘉定州人。弘治十八年進(jìn)士。改庶吉士。正德時,歷吏、兵二科給事中,乞假去。世宗踐阼,起故官。帝手詔欲加興獻(xiàn)帝皇號,磐言:“興,藩國也,不可加于帝號之上。獻(xiàn),謚法也,不可加于生存之母。本生、所后,勢不俱尊。大義私恩,自有輕重!睍⒊级嗔,事得且止。 嘉靖元年,主事霍韜言,科道官褻服受詔,大不敬。磐偕同官論韜先以議禮得罪名教,恐言官發(fā)其奸,故摭拾細(xì)事,意在傾排。帝置不問。尋因事言:“先朝內(nèi)外巨奸,若張忠、劉養(yǎng)、韋霦、魏彬、王瓊、寧杲等,漏網(wǎng)得全要領(lǐng)。其貨賂可以通神,未嘗不夤緣覬復(fù)用。宜嚴(yán)察預(yù)防,天下事毋令若輩再壞。”帝納其言,命錦衣官密訪緝之。中官張欽家人李賢者,帝許任為錦衣指揮。磐極言不可,不聽。錦衣千戶張儀以附中官張銳黜革,御史楊百之忽為訟冤,言;“儀當(dāng)宸濠逆謀時,首倡大義,勸銳卻其饋遺。今銳以是免死,儀功不錄,無以示報!迸褪柩裕骸鞍僦畱溞埃枮閮x游說,而陰與銳交關(guān),為銳再起地。”百之情得,乃誣磐因請屬不行,挾私行謗。吏部尚書喬宇等議黜百之,刑部謂情狀未明,宜俱逮治。帝兩宥之,奪百之俸三月,磐一月。 帝頻興齋醮,磐又抗言:“曩武宗為左右所蠱,命番僧鎖南綽吉出入豹房,內(nèi)官劉允迎佛西域。十?dāng)?shù)年間糜費(fèi)大官,流謗道路。自劉允放,而鎖南囚,供億減,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襲舊轍。不齋則醮,月無虛日。此豈陛下本意?實(shí)太監(jiān)崔文等為之。文鐘鼓廝役,夤緣冒遷,既經(jīng)降革,乃營求還職。導(dǎo)陛下至此,使貽譏天下后世,文可斬也。文嘗試陛下,欲行香則從之,欲登壇則從之,欲拜疏則又從之。無已則導(dǎo)以游幸、土木,導(dǎo)以征伐,方且連類以進(jìn),伺便以逞。臣故曰文可斬也!笔枞耄瑘舐。戶部主事羅洪載以杖錦衣百戶張瑾下詔獄,磐與同官張漢卿、張逵、葛鴊等請付之法司。不聽。永福長公主下嫁,擇昏于七月下旬。磐言:“長公主于孝惠皇太后為在室孫女,期服未滿,宜更其期。舊儀,駙馬見公主行兩拜禮,公主坐受。乖夫婦之分,亦當(dāng)革正!钡垡赃z旨格之,相見禮如故。 錦衣革職旗校王邦奇屢乞復(fù)職,磐言:“邦奇等在正德世,貪饕搏噬,有若虎狼。其捕奸盜也,或以一人而牽十余人,或以一家而連數(shù)十家,鍛煉獄詞,付之司寇,謂之‘鑄銅板’。其緝妖言也,或用番役四出搜愚民詭異之書,或購奸僧潛行誘愚民彌勒之教,然后從而掩之,無有解脫,謂之‘種妖言’。數(shù)十年內(nèi),死者填獄,生者冤號。今不追正其罪,使得保首領(lǐng),亦已幸矣,尚敢肆然無忌,屢瀆天聽,何為者哉且陛下收已渙之人心,奠將危之國脈,實(shí)在登極一詔。若使此輩攘臂,一朝壞之,則奸人環(huán)立蜂起,堤防潰決,不知所紀(jì)極矣。宜嚴(yán)究治,絕禍源。”帝不能從。其后邦奇卒為大厲,如磐言。 帝驛召席書、桂萼等,磐請斥之以謝天下,且言:“今欲別立一廟于大內(nèi),是明知恭穆不可入太廟矣。夫孝宗既不得考,恭穆又不得入,是無考也。世豈有無考之太廟哉。此其說之自相矛盾者也!辈宦牎v兵科都給事中。以率眾伏闕再受杖,除名為民。卒于家。 張漢卿,字元杰,儀封人。正德六年進(jìn)士。授魏縣知縣,征拜刑科給事中。嘗陳杜僥幸、廣儲積、慎刑獄三事,深切時弊。不報。武宗將南巡,偕同官伏闕諫。 世宗嗣位,從巡撫李鐸言,發(fā)帑金二十萬優(yōu)恤宣府軍民。以漢卿言,并發(fā)十三萬于大同。屢遷戶科都給事中。嘉靖元年冬,與同官上言:“陛下軫念畿輔莊田之害,遣官會勘。敕自正德以后投獻(xiàn)及額外侵占者,盡以給民。王言一布,天下孰不誦陛下之仁!乃者給事中夏言、御史樊繼祖、主事張希尹勘上涿州薰皮廠、安州鷹房草場,詔旨留用。所司執(zhí)奏,迄不肯從,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皮廠起于馬永成,鷹房創(chuàng)于谷大用,皆奪民業(yè)為之。今馬俊、趙霦恃藩邸舊恩,妄求免革,是復(fù)蹈永成、大用故轍也。乞盡還之民,而嚴(yán)罪俊、霦,為欺罔者戒!焙蟾戈惾f言請營新第,既又乞莊田,內(nèi)官吳勛等請督蘇州織造,漢卿皆極諫。不納。應(yīng)天諸府大旱,帝將鬻淮、浙余鹽及所沒產(chǎn),易銀振之。漢卿言:“易銀緩,非發(fā)帑金不可!钡蹫榘l(fā)銀十五萬。未幾,復(fù)偕同官言:“今天下一歲之供,不給一歲之用,加以水旱頻仍,物力殫屈。陛下方躬行節(jié)儉,而中官梁棟等奏營造缺珠寶,是欲括戶部之銀也。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dāng)?shù),欲行京倉撥補(bǔ),是欲耗太倉之粟也。夫內(nèi)庫不足,取之計(jì)部;計(jì)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ひ匦∶駥踩≡眨拷駯|南洊饑,民至骨肉相食,而搜括之令頻行,臣等竊以為不可。”報聞。已,又劾席書振濟(jì)乖方,乞遣官往勘,正其欺罔罪。帝方眷書甚,驛召為禮部尚書,不罪也。 初,興獻(xiàn)帝議加皇號,漢卿力爭,至是,又倡眾伏闕。兩受杖,斥為民。二十年,言官邢如默、賈準(zhǔn)等會薦天下遺賢,及漢卿,終不召。 張?jiān),字士元,三原人。正德九年進(jìn)士。授吏科給事中。疏陳汰冗食、慎工作、禁貢獻(xiàn)、明賞罰、廣言路、進(jìn)德學(xué)六事。中言:“天下幅員萬里,一舉事而計(jì)臣輒告匱,民貧故也。民何以貧?守令之裒斂,中臣之貢獻(xiàn),為之也。比年軍需雜輸十倍前制,皆取辦守令。守令假以自殖,又十倍于上供。民既困矣,而貢獻(xiàn)者復(fù)巧立名目,爭新競異,號曰‘孝順’。取于民者十百,進(jìn)于上者一二,朝廷何樂于此而受之。人君馭下惟賞與罰。邇者庸才廝養(yǎng)莫不封侯腰玉;蜃悴怀鲩T而受賞,身不履陣而奏功。御敵者竟未沾恩,覆軍者多至逃罪。此士卒所由解體也!笔枞,權(quán)幸惡之,傳旨謫新添驛丞。 嘉靖初,召復(fù)兵科,仍加俸一級。南寧伯毛良?xì)⑵渥,錦衣掌印指揮朱震等多違縱,原先后論之,皆奪職閑住。帝進(jìn)張鶴齡昌國公;封陳萬言泰和伯,世襲,授萬言子紹祖尚寶丞;又以外戚蔣泰等五人為錦衣千、百戶。原抗疏極言,請行裁節(jié)。未幾,劾建昌侯張延齡強(qiáng)占民地,定國公徐光祚子、外戚玉田伯蔣輪、昌化伯邵蕙家人擅作威福。事雖不盡行,權(quán)貴皆震懾。 進(jìn)戶科右給事中。撼門哭,再被杖,創(chuàng)重卒。貧不能歸葬。久之,都御史陳洪謨備陳原與毛玉、裴紹宗、王思、王相、胡瓊等妻子流離狀,請恤于朝。不許。隆慶元年贈光祿少卿。 毛玉,字國珍,更字用成,云南右衛(wèi)軍家子也,其先良鄉(xiāng)人。弘治十八年進(jìn)士。正德五年,由行人擢南京吏科給事中。劉瑾既敗,大盜蜂起。玉言大學(xué)士焦芳、劉宇實(shí)亂天下,請顯僇扁,以謝萬姓。群盜擾山東、河南,玉請備留都。已而盜果渡江,以備嚴(yán),不敢犯。外艱去,起南京兵科。御史林有年諫迎佛烏思藏下獄,玉抗疏救之,有年得薄罰。又以繼母艱去。服闋,除吏科。世宗即位逾年,興邸諸內(nèi)官怙帝寵,漸驕佚。又故太監(jiān)谷大用、魏彬等相次謀復(fù)起,事有萌芽。玉即抗疏歷敘武宗時事,勸帝戒嗜欲,杜請托,以破僥幸之門,塞蠱惑之隙。帝嘉納焉。 御史曹嘉素輕險,仿宋范仲淹《百官圖》,分廷臣四等,加以品題。給事中安磐疏駁之,言唐王珪之論房玄齡等,本朝解縉之論黃福等,皆承君命而品藻之,未有漫然恣其口吻,如嘉者也。玉復(fù)言嘉背違成法,變亂國是,乞斥。帝從其言,貶嘉于外。御史許宗魯為嘉訟,請斥玉,其同官倫以謀亦助為言。給事中張?jiān)允啪墼A,朝廷為之多事,重?fù)p國體,乞身先斥罷。玉亦上疏求去,言:“宗魯?shù)戎笥阉蕉鳎活櫝⒋篌w。臣一身所系絕微,公論所關(guān)甚大,乞罷臣以謝御史!钡劢晕苛糁。時宸濠戚屬連逮者數(shù)百人,玉奉命往訊,多所全活。且言宸濠稱亂,由左右貪賂釀成之。因劾守臣不死事者,而禁天下有司與藩府交通。帝俱從之。再遷左給事中。尋伏闕爭“大禮”,下獲受杖,竟卒。后贈光祿少卿。 裴紹宗,字伯修,渭南人。正德十二年進(jìn)士。除海門知縣。武宗南巡,受檄署江都事,權(quán)幸憚之,供億大省。世宗即位,召入為兵科給事中。即疏請法祖定制,言:“太祖貽謀盡善。如重大臣,勤視朝,親歷田野,服浣濯衣,種蔬宮中,毀鏤金床,碎水晶漏,造觀心亭,揭《大學(xué)衍義》之類,陛下所當(dāng)釋思祖述。而二三大臣尤宜朝夕納誨,以輔養(yǎng)圣德。陛下日御便殿,親儒臣,使耳目不蔽于淫邪,左右不惑于險佞,則君志素定,治功可成!钡奂渭{之。帝欲加興獻(xiàn)帝皇號,紹宗力諫。嘉靖二年冬,帝以災(zāi)異頻仍,欲罷明年郊祀慶成宴。紹宗言:“祭祀之禮莫重于郊丘,君臣之情必通于宴享。往以國戚廢大禮,今且從吉,宜即舉行,豈可以災(zāi)傷復(fù)免!毙拮聘抟嘌灾。竟得如禮。明年,以伏闕受杖卒。贈官如毛玉。 王時柯,字敷英,萬安人。正德十二年進(jìn)士。授行人。嘉靖三年擢御史,疏言:“桂萼輩以議禮迎合,傳升美官。薛蕙、陳相、段續(xù)、胡侍等,連章論劾,實(shí)出至公。今佞人超遷而群賢獲罪,恐海內(nèi)聞之,謂陛下好諛惡直。愿采忠讜之言,消朋比之禍,特寬蕙等而聽席書、方獻(xiàn)夫辭職,除張璁、桂萼別任,則是非不謬,人情悅服。”忤旨切責(zé)。未幾,有伏闕之事,再予杖,除名。 時御史疏爭“大禮”居首者余翱,字大振,定遠(yuǎn)人,正德中進(jìn)士。嘉靖二年為御史,嘗劾司禮太監(jiān)張佐蒙蔽罪。明年七月,與時柯等被杖戍邊。居戍所十四年。皇子生,赦還。穆宗即位,時柯、翱皆復(fù)官,贈時柯光祿少卿。 鄭本公,朔州衛(wèi)人。正德九年進(jìn)士。歷御史。武宗不豫,國本未建,本公請慎選宗室親賢者正位東宮,系天下望。不報。世宗嗣位,及冬而乾清宮成,帝由文華殿入居之。本公上言:“事之可思者有六。是宮八年?duì)I構(gòu),一旦告成。陛下居安思危,當(dāng)遠(yuǎn)群小,節(jié)燕游,以防一朝之患;重妃配,廣繼嗣,以為萬世之計(jì)。慎終如始,兢兢業(yè)業(yè),常若天祖之臨;求言益切,訪政益勤,用防壅蔽之患。持圣心,遠(yuǎn)貨色,毋溺于鴆毒;重興作,惜財(cái)力,永鑒于先朝!钡奂渭{之。逾月,帝欲加興獻(xiàn)帝皇號,本公力言不可。嘉靖改元,出按遼東。劾罷副總兵張銘、都指揮周輔。還朝,論救給事中劉最,忤旨切責(zé)。二年十月,時享太廟,帝不親行。本公與同官彭占祺極言遣代非宜,報聞。 明年三月,帝欲考興獻(xiàn)帝,立廟禁中。本公偕同官力爭,謂:“陛下潛邸之日,則為孝宗之侄,興獻(xiàn)王之子。臨御之日,則為孝宗之子,興獻(xiàn)帝之侄?蓛裳詻Q也。至立廟大內(nèi),實(shí)為不經(jīng)。獻(xiàn)帝之靈既不得入太廟,又空去一國之祀而托享于大內(nèi)焉。陛下享太廟,其文曰‘嗣皇帝’,于獻(xiàn)帝之廟,又當(dāng)何稱?愛敬精誠,兩無所屬,獻(xiàn)帝將蹙然不安!钡叟,責(zé)其朋言亂政,奪俸三月。 其年六月,以席書為禮部尚書,召張璁、桂萼入京。本公偕同官四十四人連章言:“萼首為亂階,璁再肆欺罔,黃綰、黃宗明、方獻(xiàn)夫、席書連匯接踵。尚書之命,由中而下。行取之旨,已罷再頒。大臣因此被逐,言官由之得罪。雖往日瑾、彬之奸,流禍不若是酷也!辈患{。已,偕廷臣伏闕哭諫。系獄,廷杖還職。當(dāng)是時,爭“大禮”者,諸御史中,本公言最切中。 尋遷通政參議。九年不調(diào),以疾請改南京。乃授大理寺丞,稍遷南京太仆少卿。謝病歸。二十年,言官邢如默、賈準(zhǔn)等會薦,詔用不赴,卒。 張?jiān)豁w,字席珍,莆田人。正德十二年進(jìn)士。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縱其黨橫行州縣。將抵常州,民爭欲亡匿。時知府暨武進(jìn)知縣咸入覲,曰韜兼綰府縣印,召父老約曰:“彬黨至,若等力與格。”又釋囚徒,令與丐者各具瓦石待。已,彬黨果累騎來。父老直遮之境上,曰:“常州比歲災(zāi),物力大屈,無可啖若曹。府中惟一張推官,一錢不入,即欲具芻秣,亦無以辦。”言已,彬黨疑有他變,乃稍退,馳使告彬。曰韜即上書巡按御史言狀。御史東郊行部過常州,謂曰:“事迫矣,彬?qū)⒁运驴`君!泵豁w登己舟先發(fā),自以小舟尾之。彬黨果大至,索曰韜,誤截御史舟。郊使嚴(yán)捕截舟者,而陰令緩之。其黨恐御史上聞,咸散去,曰韜遂免。彬亦戒其黨毋擾,由是常以南諸府得安。 世宗即位,召為御史。楊廷和等之爭織造也,曰韜亦上言:“陛下既稱閣臣所奏惟愛主惜民,是明知織造之害矣。既知之,而猶不已,實(shí)由信任大臣弗專,而群小為政也。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內(nèi),而大臣能盡忠于外者。崔文輩二三小人嘗濁亂先朝,今復(fù)蒙惑圣衷,竊弄威福。陛下奈何任其逞私,不早加斥逐哉?臣聞織造一官,行金數(shù)萬方得之。既營之以重資,而欲其不責(zé)償于下,此必?zé)o之事也。”帝不能用。 席書以中旨拜尚書,曰韜與同官胡瓊各抗疏力爭。既受杖,猶占疏劾奸人陳洸罪。未幾,竟死。隆慶初,追贈光祿少卿。 胡瓊,字國華,南平人。正德六年進(jìn)士。由慈溪知縣入為御史。歷按貴州、浙江有聲?拗G,受杖卒。后贈官如曰韜。 楊淮,字東川,無錫人。正德十二年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再遷郎中。始監(jiān)京倉,革胥徒積弊殆盡。繼監(jiān)淮、通二倉,罷中官茶果之供,除囤基及額外席草費(fèi)。最后監(jiān)內(nèi)庫,奄人例有供饋,淮悉絕之。公勤廉慎,為尚書孫交、秦金所重。伏闕受杖,月余卒。囊無一物,家人賣屋以斂。金與淮同里,為經(jīng)紀(jì)歸其喪。后贈太常少卿。 申良,字延賢,高平人。登鄉(xiāng)薦,授招遠(yuǎn)知縣。山東盜起,良豫為戰(zhàn)守具。盜至,追擊至黃縣,俘斬?cái)?shù)百人。已,復(fù)至,再破走之。歷知諸城、良鄉(xiāng)。權(quán)貴人往來要索,良悉拒之。進(jìn)安吉知州。錦衣葉瓊倚錢寧勢奪民田,良讞還之民。瓊因嗾奸人誣奏良,事竟得白。稍遷常州同知,入為戶部員外郎。與淮俱杖死。贈太仆少卿。招遠(yuǎn)民懷其政,繪像祀之。 張澯,字景川,廣東順德人。祖善昭,四川僉事,謫臨江通判。先是,練子寧親黨戍臨江者八十余人,善昭上書曰:“子寧忠貫日月,太宗謂‘若使子寧在,朕固當(dāng)用之’。仁宗亦謂‘方孝孺等忠臣’。夫既忠之矣,何外親末屬,尚以奸惡賜配,百年不宥哉?”疏雖不行,中外皆壯之。澯登正德九年進(jìn)士,授建平知縣。忤巡江御史賀洪,改調(diào)廣昌。訟洪罪,洪坐削籍。澯自廣昌遷禮部主事,監(jiān)督會同館。尚書王瓊與都御史彭澤有隙,以澤遣使土魯番許金幣贖哈密城印為澤罪,嗾番人在館者暴澤過惡,誘澯為署牒,且曰:“澤所為,南宋覆轍也。事成當(dāng)顯擢!睗恿茉唬骸巴豕`矣。澤與土魯番檄具在,豈宋和戎比。昔范仲淹亦嘗致書元昊,寧獨(dú)澤也!辈豢鲜。尋進(jìn)員外郎,受杖死。 仵瑜,字忠父,蒲圻人。父紳,工部主事。瑜少有志操,正德十二年釋褐,即謝病去。起補(bǔ)禮部主事,復(fù)引疾歸。世宗踐阼,起故官。疏陳勤圣學(xué)、篤親親、開言路、敬大臣、選諍臣、去浮屠、拯困窮、重守令、修武備、儲人材十事。已,竟死杖下。 臧應(yīng)奎,字賢徵,長興人。正德十二年進(jìn)士。授南京車駕主事。進(jìn)貢中官索舟逾額,力裁損之。中官遣卒嘩于部,叱左右執(zhí)之,遁去。父所生母卒,法不得承重,執(zhí)私喪三年。入為禮部主事,未幾杖死。應(yīng)奎受業(yè)湛若水之門,以圣賢自期。嘗過文廟,慨然謂其友曰“吾輩歿,亦當(dāng)俎豆其間”,其立志如此。 郎中胡璉,字重器,新喻人。正德六年進(jìn)士,官刑部。嘗諫武宗南巡受杖。 主事余禎,字興邦,奉新人。正德九年進(jìn)士。 司務(wù)李可登,字思善,輝縣人。弘治末鄉(xiāng)薦。俱官兵部?傻撬乜犊,以忠義自許,竟如其志。 戶部主事安璽,宛平人。正德十六年進(jìn)士。 刑部主事殷承敘,江夏人。正德九年進(jìn)士。 穆宗嗣位,贈璉太常少卿,澯太仆少卿,瑜、應(yīng)奎、承敘、璽、禎光祿少卿,可登寺丞。 郭楠,字世重,晉江人。正德九年進(jìn)士。授浦江知縣。課最,入為御史。世宗即位,請召還直臣舒芬、王思、黃鞏、張衍瑞等。從之。嘉靖元年,核餉兩廣。劾總兵官撫寧侯朱麒貪懦,詔為戒飭。尋上章,請退朝之暇延見大臣,如祖宗故事。且言,主事陳嘉言忤中官,不宜逮系。帝怒,奪其俸。 諸臣伏闕爭“大禮”,皆得罪。楠方巡按云南,馳疏言:“人臣事君,阿意者未必忠,犯顏者未必悖。今群臣伏闕呼號,或榜掠殞身,或間關(guān)謫戍,不意圣明之朝,而忠良獲罪若此。乞復(fù)生者之職,恤死者之家,庶以收納人心,全君臣之義!钡鄞笈簿燆T逮治,言官論救皆不納。既至,下鎮(zhèn)撫獄掠治,復(fù)廷杖之,削其籍。 先是,諸人既死,廷臣莫敢上聞。后府經(jīng)歷俞敬奏言:“學(xué)士豐熙等皆以冒觸宸嚴(yán),系獄拷訊。諸臣跡雖狂悖,心實(shí)忠誠。今聞給事裴紹宗、編修王相、主事余禎等俱已死,熙等在獄者亦垂亡矣。其呻吟衽席,創(chuàng)重不能起者,又不知凡幾。竊惟獻(xiàn)皇帝神主已奉迎入廟,正宜赦過宥罪,章大孝于天下。望霽雷霆之威,施雨露之澤。已死者恤其后,垂亡者宥其身,使人臣無復(fù)以言為諱,宗社之幸也。” 通政司經(jīng)歷李繼先亦上言:“陛下追崇尊號,乃人子至情,誠不容已。群臣一時冒觸天威,重得罪譴,死者遂十余人。大臣紛紛去位,小臣茍默自容。今日大同告變,曾無一人進(jìn)一疏、畫一策者,則小大之臣,志不奮而氣不揚(yáng),亦可見矣。乞錄恤已死,赦還謫戍,追復(fù)去國諸臣,而在位者委任寬假之,使各陳邊計(jì)。臣愚不勝忄卷忄卷!钡劢圆皇  明年三月,御史王懋言:“廷臣以議禮死杖下者十有七人,其父母妻子顛沛可憫,乞賜優(yōu)恤,贈官錄蔭。”帝大怒,謫懋四川高縣典史。逾數(shù)日,而楠疏至。帝益怒,遂逮治削籍。六年春,以災(zāi)變修省,從吏部言量與楠一官,得吉水教諭。終南寧知府。 贊曰:“大禮”之爭,群臣至撼門慟哭,亦過激且戇矣。然再受廷杖,或死或斥,廢錮終身,抑何慘也。楊慎博物洽聞,于文學(xué)為優(yōu)。王思、張翀諸人,或納諫武宗之朝,或抗論世宗初政,侃侃鑿鑿,死節(jié)官下,非徒意氣奮發(fā)立效一時已也。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jì)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rèn)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xué)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