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明史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左良玉(鄧玘 賀人龍) 高杰(劉澤清) 祖寬 左良玉,字昆山,臨清人。官遼東車右營都司。崇禎元年,寧遠兵變,巡撫畢自肅自經(jīng)死,良玉坐削職回衛(wèi)。已,復官?偫眈R世龍令從游擊曹文詔援玉田、豐潤,連戰(zhàn)洪橋、大塹山,直抵遵化。論恢復四城功,與文詔等俱進秩,隸昌平督治侍郎侯恂麾下。大凌河圍急,詔昌平軍赴援,總兵尤世威護陵不得行,薦良玉可代率兵往。已,恂薦為副將,戰(zhàn)松山、杏山下,錄功第一。 良玉少孤,育于叔父。其貴也,不知其母姓。長身赪面,驍勇,善左右射。目不知書,多智謀,撫士卒得其歡心,以故戰(zhàn)輒有功。時陜西賊入河南,圖懷慶。廷議令良玉將昌平兵往剿,大指專辦河南。會賊寇修武、清化者竄入平陽,因檄良玉入山西御之,頗有斬獲。河南巡撫樊尚璟以良玉駐澤州,扼豫、晉咽侯,可四面為援兵。詔從之。時曹文詔將陜西兵,帝令良玉受尚璟節(jié)制,與文詔同心討賊,有急則秦兵東,豫兵西,良玉兵從中橫擊。 六年正月,賊犯隰州,陷陽城。良玉敗之于涉縣之西陂。二月,良玉兵與賊戰(zhàn)武安,大敗。尚璟罷,以太常少卿玄默代之。三月,賊再入河內,良玉自輝縣逐之。賊奔修武,殺游擊越效忠,追參將陶希謙,希謙墜馬死。良玉擊之萬善驛,至柳樹口大敗之,擒賊首數(shù)人,賊遂西奔。河南額兵僅七千,數(shù)被賊,折亡殆盡。良玉將昌平兵二千余,數(shù)戰(zhàn),雖有功,勢孤甚?偙嚝^方立功萊州,乃命將川兵益以石砫土司馬鳳儀兵馳赴良玉,與共角賊。已而鳳儀以孤軍戰(zhàn)沒于侯家莊。 當是時,賊勢已大熾,縱橫三晉、畿輔、河北間。諸將曹文詔、李卑、艾萬年、湯九州、鄧玘、良玉等先后與賊戰(zhàn),勝負略相當。良玉、玘辦河南,屢破之于官村,于沁河,于清化,于萬善。良玉又扼之武安八德,斬獲尤多。會帝命倪寵、王樸為總兵,將京營兵六千赴河南,以中官楊進朝、盧九德監(jiān)其軍,而別遣中官監(jiān)良玉等軍。職方郎中李繼貞曰:“良玉、李卑身經(jīng)百戰(zhàn),位反在寵、樸下,恐聞而解體!蹦肆盍加瘛⒈笆鸲级絻L事,為援剿總兵官,與寵、樸體相敵。京營兵至,共擊賊,數(shù)有功。良玉敗賊濟源、河內,又敗之永寧青山嶺銀洞溝,又自葉縣追至小武當山,皆斬賊魁甚眾。然諸將以中官監(jiān)軍,意弗善也。 其冬,賊西奔者復折而東。良玉、九州扼其前,京營兵尾其后,賊大困,官軍連破之柳泉、猛虎村。賊張妙手、賀雙全等三十六家詭詞乞撫于分巡布政司常道立,因監(jiān)軍進朝以請。諸將俟朝命,不出戰(zhàn)。會天寒河冰合,賊遂從澠池徑渡,巡撫默率良玉、九州、卑、玘兵待之境上。賊乃竄盧氏山中,由此自鄖、襄入川中,折而掠秦隴,復出沒川中、湖北,以犯河南,中原益大殘破,而三晉、畿輔獨不受賊禍者十年。 賊既渡河去,良玉與諸將分地守。陳奇瑜、盧象升方角賊秦、楚,七年春夏間,中州幸無事。既而奇瑜失李自成于車箱,廷議合晉、豫、楚、蜀兵四面剿之。賊乃分軍三:一向慶陽,一趨鄖陽,而一出關趨河南。趨河南者又分為三,郡邑所在告急。良玉扼新安、澠池,他將陳治邦駐汝州,陳永福扼南陽,皆坐甲自保而已,不能大創(chuàng)賊也。賊每營數(shù)萬,兵番進,皆因糧宿飽;我兵寡備多,饋餉不繼。賊介馬馳,一日夜數(shù)百里;我步兵多,騎少,行數(shù)十里輒疲乏,以故多畏賊。而良玉在懷慶時,與督撫議不合,因是生心,緩追養(yǎng)寇,多收降者以自重。督撫檄調,不時應命,稍稍露跋扈端矣。十二月遇賊于磁山,大戰(zhàn)數(shù)十,追奔百余里。 八年正月,河南賊破潁州,毀鳳陽皇陵。其陷鹿邑、柘城、寧陵、通許者,良玉在許州不能救。四月,督師洪承疇在汝州,令諸將分地遮賊。尤世威守雒南,陳永福控盧氏、永寧,鄧玘、尤翟文、張應昌、許成名遏湖廣。以吳村、瓦屋乃內鄉(xiāng)、淅川要地,令良玉與湯九州以五千人扼之。未幾,鄧圯以兵嘩死,而曹文詔討陜賊,敗沒于真寧。賊益張,遂超盧氏,奔永寧。巡撫默被逮未去,檄良玉自內鄉(xiāng)與陳治邦、馬良文等援盧氏。八月敗賊于鄢陵。九月躡賊于郟之神垕山。賊連營數(shù)十里,番休更戰(zhàn),以疲我兵,良玉收其軍而止。賊再攻密,良玉自郟援之,乃去。十月,良玉抵靈寶,合遼東總兵祖寬兵剪賊于澗口、焦村。焦村,朱陽關地也。十一月,李自成出朱陽關,張獻忠久據(jù)靈寶,闖王高迎祥亦與合。良玉、寬御之靈寶,不能支,陜州陷。賊東下攻洛陽,良玉、寬從巡撫陳必謙救洛陽,賊乃去。迎祥、自成走偃師、鞏。獻忠走嵩、汝。良玉出雒追迎祥、自成。寬分擊獻忠救汝。會總理盧象升至自湖廣,與寬大敗賊汝西,令裨將破賊于宜陽黃澗口。 九年二月,賊敗于登封郜城鎮(zhèn),走石陽關,與伊、嵩之賊合。故總兵九州由嵩縣深入,與良玉夾剿。良玉中道遁歸,九州乘勝窮追四十里,無援敗歿,良玉反以捷聞。五月,象升遣祖寬、李重鎮(zhèn)隨陜西總督洪承疇西行。良玉軍最強,又率中州人,故獨久留之。而以其驕亢難用,用孔道興代其偏將趙柱駐靈寶,防雒西;良玉與羅岱駐宜、永,防雒東。七月,良玉兵抵開封,由登封之唐莊深入擊賊,自辰鏖至申,賊不支西走。陳永福方敗賊于唐河,賊至田家營,良玉渡河擊之,斬獲頗眾。九月,巡撫楊繩武劾良玉避賊,責令戴罪自贖。 十年正月,賊老回回合曹操、闖塌天諸部沿流東下,安慶告警,詔良玉從中州救之。良玉道剿殺南陽土寇楊四、侯馭民、郭三海,急抵六安,與賊遇。部將岱、道興乘勝連戰(zhàn),大破賊。賊走霍、潛山。會馬爌、劉良佐亦屢敗賊于桐城、廬州、六安,賊在滁、和者亦西遁,江北警少息。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檄良玉入山搜剿,不應,放兵掠婦女。屯舒城月余,河南監(jiān)軍太監(jiān)力促之,始北去,賊已飽掠入山矣。已,淅川陷,良玉擁兵不救。以六安破賊功,詔落職戴罪,尋復之。賊東下襲六合,攻天長,分掠瓜洲、儀真,破盱眙。良玉堅不肯救,令中州士大夫合疏留己。帝知出良玉意,不能奪也。十月,總理熊文燦至安慶,部檄以良玉軍隸焉,良玉輕文燦不為用。 十一年正月,良玉與總兵陳洪范大破賊于鄖西。張獻忠假官旗號襲南陽,屯于南關。良玉適至,疑而急召之,獻忠逸去。追及,發(fā)兩矢,中其肩,復揮刀擊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未幾,請降,良玉知其偽,力請擊之,文燦不許。九月,文燦剿鄖、襄諸賊,良玉與洪范及副將龍在田擊破之雙溝營,斬首二千余級。十二月,河南巡撫常道立調良玉于陜州。賊乘盧氏虛,遁入內、淅。是月,許州兵變,良玉家在許,殲焉。 十二年二月,良玉率降將劉國能入援京師,詔還討河南賊。兵過灞頭、吳橋,大掠,太監(jiān)盧九德疏聞,詔令戴罪。已而破賊馬進忠于鎮(zhèn)平關。進忠降。又與國能再破賊李萬慶于張家林、七里河,萬慶亦降。七月,獻忠叛去,良玉與羅岱追之,使岱為前鋒,己隨其后。逾房縣八十里,至羅猴山,軍乏食。伏起,岱馬掛于藤,抽刀斷之,蹶而復進,棄馬登山,賊圍急,矢盡被獲。良玉大敗奔還,軍符印信盡失,棄軍資千萬余,士卒死者萬人。事聞,以輕進貶三秩。 十三年春,督師楊嗣昌薦良玉雖敗,有大將才,兵亦可用,遂拜平賊將軍。當是時,賊分為三:西則張獻忠,踞楚、蜀郊;東則革里眼、左金王等四營,豕突隨、應、麻、黃;南則曹操、過天星等十營,伏漳、房、興、遠間。閏正月,良玉合諸軍擊賊于枸坪關,獻忠敗走,良玉乃請從漢陽、西鄉(xiāng)入蜀追之。嗣昌謀以陜西總督鄭崇儉率賀人龍、李國奇從西鄉(xiāng)入蜀,而令良玉駐兵興平,別遣偏將追剿,良玉不從。嗣昌檄良玉曰:“賊勢似不能入川,仍當走死秦界耳。將軍從漢陽、西鄉(xiāng)入川,萬一賊從舊路疾趨平利,仍入竹、房,將何以御?不則走寧昌,入歸、巫,與曹操合,我以大將尾追,促賊反楚,非算也!绷加駡笤唬骸笆竦胤恃,賊渡險任其奔軼,后難制。且賊入川則有糧可因,回鄖則無地可掠,其不復竄楚境明矣。夫兵合則強,分則弱。今已留劉國能、李萬慶守鄖,若再分三千人入蜀,即駐興平,兵力已薄,賊來能遏之耶?今當出其不意疾攻之,一大創(chuàng)自然瓦解,縱折回房、竹間,人跡斷絕,彼從何得食?況鄖兵扼之于前,秦撫在紫、興扼之于右,勢必不得逞。若寧昌、歸、巫險且遠,曹操、獻忠不相下。倘窮而歸曹,必內相吞,其亡立見。”良玉已于二月朔涉蜀界之漁溪渡矣。嗣昌度力不能制,而其計良是,遂從之。 時獻忠營太平縣大竹河,良玉駐漁溪渡。未幾,總督崇儉引其兵來會。賊移軍九滾坪,見瑪瑙山峻險,將據(jù)之。良玉始抵山下,賊已踞山顛,乘高鼓噪。良玉下馬周覽者久之,曰:“吾知所以破賊矣!狈炙M道為三,己當其二,秦兵當其一。令曰:“聞鼓聲而上!眱绍妸A擊,賊陣堅不可動。鏖戰(zhàn)久之,賊大潰,墜崖澗者無算。追奔四十里,良玉兵斬掃地王曹威、白馬鄧天王等渠魁十六人。獻忠妻妾亦被擒,遁入興山、歸州之山中,尋自鹽井竄興、歸界上。是役也,良玉功第一。事聞,加太子少保。四月,良玉進屯興安、平利諸山,連營百里。諸軍憚山險,圍而不攻。久之,獻忠自興、房走白羊山而西,與羅汝才合。七月,良玉乘勝擊過天星,降之。過天星者,名惠登相,既降,遂始終為良玉部將。 初,良玉受平賊將軍印,浸驕,不肯受督師約束。而賀人龍屢破賊有功,嗣昌私許以人龍代良玉。及良玉奏瑪瑙山捷,嗣昌語人龍須后命。人龍大恨,具以前語告良玉,良玉亦內恨。當獻忠之敗走也,追且及,遣其黨馬元利操重寶啖良玉曰:“獻忠在,故公見重。公所部多殺掠,而閣部猜且專。無獻忠,即公滅不久矣。”良玉心動,縱之去。監(jiān)軍萬元吉知良玉跋扈不可使,勸嗣昌令前軍躡賊,后軍繼之,而身從間道出梓潼扼歸以俟?jié)鷰,嗣昌不用。賊既入蜀之巴州,人龍兵噪而西歸。召良玉兵合擊,九檄皆不至。 十四年正月,諸軍追賊開縣之黃陵城。參將劉士杰深入,所當披靡。獻忠登高望,見無秦人旗幟,而良玉兵前部無斗志,獨士杰孤軍。乃密選壯士潛行箐谷中,乘高大呼馳下,良玉兵先潰,總兵猛如虎潰圍出。嗣昌方悔不用元吉言,而獻忠已席卷出川,西絕新開驛置,楚、蜀消息中斷,遂以計紿入襄陽城。襄王被執(zhí),嗣昌不食卒。賊瀕死復縱,迄以亡國者,以良玉素驕蹇不用命故也。二月,詔良玉削職戴罪,平賊自贖。五月,獻忠陷南陽,即攻沁陽破之。良玉至南陽,賊遁去。良玉不戢士,沁人脫于賊者,遇官軍無噍類。既而獻忠陷鄖西,掠地至信陽,屢勝而驕。良玉乃從南陽進兵,復大破之,降其眾數(shù)萬。獻忠中股,負重傷夜遁。而是時,李自成方殘襄城,圍良玉于郾城,幾陷。會陜西總督汪喬年出關,自成乃輟圍,與喬年戰(zhàn)襄陽城外。喬年軍盡覆,良玉不能救。帝既斬賀人龍以肅軍攻,專倚良玉辦賊。 十五年四月,自成復圍開封,乃釋故尚書初薦良玉者侯恂于獄,起為督師,發(fā)帑金十五萬犒良玉營將士,激勸之。良玉及虎大威、楊德政會師朱仙鎮(zhèn),賊營西,官軍營北。良玉見賊勢盛,一夕拔營遁,眾軍望見皆潰。自成戒士卒待良玉兵過,從后擊之。官軍幸追者緩,疾馳八十里。賊已于其前穿塹深廣各二尋,環(huán)繞百里,自成親率眾遮于后。良玉兵大亂,下馬渡溝,僵仆溪谷中,趾其顛而過。賊從而蹂之,軍大敗,棄馬騾萬匹,器械無算,良玉走襄陽。帝聞良玉敗,詔恂拒河圖賊,而令良玉以兵來會。良玉畏自成,遷延不至。九月,開封以河決而亡。帝怒恂,罷其官,不能罪良玉也。開封既亡,自成無所得,遽引兵西,謀拔襄陽為根本。 時良玉壁樊城,大造戰(zhàn)艦,驅襄陽一郡人以實軍,諸降賊附之,有眾二十萬。然親軍愛將大半死,而降人不奉約束,良玉亦漸衰多病,不復能與自成角矣。自成乘勝攻良玉,良玉退兵南岸,結水寨相持,以萬人扼淺洲。賊兵十萬爭渡,不能遏。良玉乃宵遁,引其舟師,左步右騎而下。至武昌,從楚王乞二十萬人餉,曰:“我為王保境!蓖醪粦,良玉縱兵大掠,火光照江中。宗室士民奔竄山谷,多為土寇所害。驛傳道王揚基奪門出,良玉兵掠其貲,并及其子女。自十二月二十四日抵武昌,至十六年正月中,兵始去。居人登蛇山以望,叫呼更生,曰:“左兵過矣!”良玉既東,自成遂陷承天,傍掠諸州縣。 當是時,降兵叛卒率假左軍號恣剽掠,蘄州守將王允成為亂首,破建德,劫池陽,去蕪湖四十里,泊舟三山、荻港,漕艘鹽舶盡奪以載兵。聲言諸將寄帑南京,請以親信三千人與俱。南京諸文武官及操江都御史至陳師江上為守御。士民一夕數(shù)徙,商旅不行。都御史李邦華被召,道湖口,草檄告良玉,以危詞動之。而令安慶巡撫發(fā)九江庫銀十五萬兩,補六月糧,軍心乃定。邦華入見帝,論良玉潰兵之罪,請歸罪于王允成。帝乃令良玉誅允成,而獎其能定變。良玉卒留允成于軍中,不誅也。良玉留安慶久之,徐溯九江上。聞獻忠破湖廣,沉楚王于江,坐視不救。 八月乃入武昌,立軍府招徠,下流粗定,分命副將吳學禮援袁州。江西巡撫郭都賢惡其淫掠,檄歸之,而自募土人為戍守。會賊陷長沙、吉州,復陷袁州、岳州,良玉遣馬進忠援袁州,馬士秀援岳州。士秀率水師敗賊岳州城下,二城遂并復。時帝命兵部侍郎呂大器代侯恂為總督,恂解任,中道逮下獄。良玉知其為己故,心鞅鞅,與大器齟齬。賊連陷建昌諸府,大器無兵不能救,良玉亦不援。進忠與賊戰(zhàn)嘉魚,再失利,良玉軍遂不振。會獻忠從荊河入蜀,良玉遣兵追之,距荊州七十里。荊、襄諸賊因自成入關,盡懈。良玉偵知,乃遣副將盧光祖上隨、棗、承德,而惠登相自均、房,劉洪起自南陽,掎賊后,收其空虛地以自為功。 十七年三月,詔封良玉為寧南伯,畀其子夢庚平賊將軍印,功成世守武昌。命給事中左懋第便道督戰(zhàn),良玉乃條日月進兵狀以聞。疏入,未奉旨,聞京師被陷,諸將洶洶,以江南自立君,請引兵東下。良玉慟哭,誓不許。副將士秀奮曰:“有不奉公令復言東下者,吾擊之!”以巨艦置炮斷江,眾乃定。 福王立,晉良玉為侯,蔭一子錦衣衛(wèi)正千戶,且并封黃得功、高杰、劉澤清、劉良佐為諸鎮(zhèn),俱蔭子世襲,而以上流之事專委良玉,尋加太子太傅。時李自成敗于關門,良玉得以其間稍復楚西境之荊州、德安、承天。而湖廣巡撫何騰蛟及總督袁繼咸居江西,皆與良玉善,南都倚為屏蔽。 良玉兵八十萬,號百萬,前五營為親軍,后五營為降軍。每春秋肄兵武昌諸山,一山幟一色,山谷為滿。軍法用兩人夾馬馳,曰:“過對”。馬足動地殷如雷,聲聞數(shù)里。諸鎮(zhèn)兵惟高杰最強,不及良玉遠甚。然良玉自朱仙鎮(zhèn)之敗,精銳略盡,其后歸者多烏合,軍容雖壯,法令不復相懾。良玉家殲于許州,其在武昌,諸營優(yōu)娼歌舞達旦,良玉塊然獨處,無姬侍。嘗夜宴僚佐,召營妓十余人行酒,履濆交錯,少焉左顧而欬,以次引出。賓客肅然,左右莫敢仰視。其統(tǒng)馭有體,為下所服多此類。而是時,良玉已老且病,無中原意矣。 良玉之起由侯恂。恂,故東林也。馬士英、阮大鋮用事,慮東林倚良玉為難,謾語修好,而陰忌之,筑板磯城為西防。良玉嘆曰:“今西何所防,殆防我耳!睍氯辗牵O(jiān)軍御史黃澍挾良玉勢,面觸馬、阮。既返,遣緹騎逮澍,良玉留澍不遣。澍與諸將日以清君側為請,良玉躊躇弗應。亡何,有北來太子事,澍借此激眾以報己怨,召三十六營大將與之盟。良玉反意乃決,傳檄討馬士英,自漢口達蘄州,列舟二百余里。良玉疾已劇,至九江,邀總督袁繼咸入舟中,袖中出密諭,云自皇太子,劫諸將盟,繼咸正辭拒之。部將郝效忠陰入城,縱火殘其城而去。良玉望城中火光,曰:“予負袁公!眹I血數(shù)升,是夜死。時順治二年四月也。諸將秘不發(fā)喪,共推其子夢庚為留后。七日,軍東下,朝命黃得功渡江防剿。 初,夢庚自立,佯語繼咸至池州侯旨。抵池,繼咸密以疏聞,道梗不得達;莸窍嗾撸鯙橘\,既降,為良玉副將。諸軍自彭澤下,連陷建德、東流,殘安慶城,獨池州不破,貽書登相曰:“留此以待后軍!钡窍啻笤嵲唬骸叭舸,則我反不如前為流賊時矣,如先帥末命何!”檄其軍返。夢庚見黑旗船西上,索輕舸追及之,登相與相見大慟。以夢庚不足事,引兵絕江而去,諸將乃議旋師。時大清兵已下泗州,逼儀真矣。夢庚遂偕澍以眾降于九江。 鄧玘,四川人。天啟初,從軍,積功得守備。安邦彥反,玘追賊織金,勇冠諸將。已,敗織績河濱。魯欽敗歿,賊犯威清。玘夜斫營走賊,進都司僉書。討敗苗酋李阿二。自貴州用兵,裨將楊明楷、劉志敏、張云鵬并驍勇,不得為大將,惟玘以功名聞。 崇禎初,屢遷四川副總兵,與侯良柱共斬安邦彥。京師有警,率六千人勤王,共復遵、永四城。加署都督僉事,世蔭千戶。尋擢總兵官,鎮(zhèn)守遵化。戰(zhàn)喜峰口及洪山,并有功,進秩為真。五年春,叛將亂登、萊,王洪等無功。玘自請行,命為援剿總兵官,與洪及劉國柱御賊沙河,戰(zhàn)相當。已而遁走,賊乘之,大敗。尋與諸將金國奇等復登、萊二城,錄功進署都督同知。 玘戍遵化久,思歸。及登、萊事竣,復以為言。會賊入河北,言者請令玘剿,玘怏怏而行。給事中范淑泰劾玘虐民,帝不問,旋遣近侍監(jiān)其軍。玘至濟源,射殺王自用于善陽山,即賊紫金梁也。頃之,賊逼磁州,拒卻之彭城鎮(zhèn)。與左良玉擊賊清池、柳莊,賊走林縣。玘部將楊遇春邀賊,中伏死。賊用其旗,并誘殺他將,自是輕玘。俄與良玉逐賊沙河,賊圍湯陰,玘被困土樵窩,良玉救乃免。已,共破賊官村、沁河、清化、萬善,移師畿南,敗賊白草關。賊犯平山,敗之紅子店、馬種川。賊遁青石嶺敗之紅澗村、醉漢口。賊犯臨城,敗之魚桂嶺。 當是時,賊蔓河溯及畿南,天子特遣倪寵、王樸將京軍,而保定梁甫,河南左良玉,湯九州合玘軍足殄賊。群帥勢相軋,彼此觀望,托山深道岐以自解,莫利先入,賊遂由澠池南渡。而諸帥各有近侍為中軍,事易掩飾,所報功多不以實也。十一月,賊南遁,玘追敗之澠池扣子山,至宜陽、盧氏而還。是月以玘為保定總兵官,代梁甫。 七年正月以賊盡入鄖、襄,命玘援剿,解南漳圍。尋敗賊胡地沖,斬闖天王、九條龍、草上飛、抓山虎、雙翼虎。剿房縣、竹山、南漳賊,戰(zhàn)獅子崖、石漳山,斬一只虎、滿天飛。已,擊賊洵陽乜家溝,連戰(zhàn)皆捷,獲首功一千有奇。八月敘五峰山破賊功,進右都督。玘不善馭軍,軍心亦不附,噪于鄖西,玘渡河以避之,總督陳奇瑜犒慰乃定。奇瑜集諸將討竹山、竹溪諸賊,玘頻有功。十一月,賊大入河南,命玘援剿。 八年春,賊陷新蔡,知縣王信罵賊死,玘追敗賊 羅山。是時,賊陷鳳陽,命玘自黃州速援安慶。及桐城被圍,竟不至。御史錢守廉劾玘剿賊羅山,殺良冒功,命總督洪承疇核之。四月,承疇至汝州,令玘戍樊城,防漢江。是月,部將王允成以克餉鼓噪,殺其二仆。玘懼,登樓越墻墮地死。 玘由小校,大小數(shù)百戰(zhàn),所向克捷。以久戍觖望,恣其下淫掠。大學士王應熊以鄉(xiāng)里庇之,玘益無所憚。其死也,人以為逸罰云。 賀人龍,米脂人。初以守備隸延綏巡撫洪承疇麾下。崇禎四年,承疇受賊降,命人龍勞以酒,伏兵擊斬三百二十人。其冬,張福臻代承疇,遣人龍剿賊黨雄,斬獲二百有奇。明年夏,從福臻擒賊孫守法。其秋,以所部援剿山西。六年春,與總兵尤世祿復遼州。已,敗賊垣曲、絳縣。進都司僉書。又連破賊水頭鎮(zhèn)、花池塞、湯湖村。會山西賊幾盡,乃還陜西。從巡撫陳奇瑜討平延川賊,浮斬一千有奇。奇瑜擢總督,以人龍自隨。 七年四月?lián)糍\隰州,擒克天虎,進參將。奇瑜追賊鄖、襄、興、漢,人龍并有功。賊軼車箱峽,陷隴州西去,奇瑜遣人龍救之。甫入隴州,李自成復至,環(huán)攻。以人龍同里闬,遣其將高杰移書令反,人龍不報。固守兩月,左光先救至,圍始解。十二月敗賊中莊。明年正月,鳳陽陷,總督洪承疇遣人龍馳救,敗賊睢州。進副總兵。承疇以陜西急,率人龍入關。商、洛賊馬光玉等薄西安,距大軍五十里。承疇命人龍入子午谷,邀賊之南;別將劉成功、王永祥邀賊之北;張全昌從咸陽繞興平東。賊以此不敢南遁,盡走武功、扶風,又渡渭走郿縣。承疇追至王渠鎮(zhèn),賊方掠南山。人龍、成功等與戰(zhàn),追奔三十里,至大泥峪,賊棄馬登山走。七月,高迎祥、張獻忠掠秦安、清水,人龍偕全昌破之張家川。已而失利,都司田應龍等死。八月,高杰降,承疇令人龍及游擊孫守法挾之趨富平,乘夜擊敗賊。人龍尋移守延綏。 九年七月從巡撫孫傳庭大破賊盩啡,擒迎祥。九月,惠登相等屯寶雞,承疇遣人龍等往擊,戰(zhàn)于賈家村。追奔,為賊所截。川將曾榮耀等來援,敗去,人龍坐褫官立功。十年,小紅狼圍漢中,瑞王告急。承疇率人龍兵由兩當趨救,賊解去,詔復人龍官。徽、秦逸賊東趨平、鳳,人龍躡至柳林,不利。賊窺西安,人龍御之,斬獲多。其冬,自成、登相入四川,承疇率人龍等往援。歲暮至廣元,賊已逼成都,自成別由松潘還陜右。 十一年,承疇督人龍等自階、文窮追,自成走入西羌界,人龍與曹變蛟等大戰(zhàn)二十七日。自成引殘卒入塞,竄山中,謀入四川,為人龍及馬科所追。突漢中,扼于左光先。其黨祁總管降,自成幾滅。詳《變蛟傳》。其冬,京師戒嚴,擢人龍總兵官,帥師入衛(wèi)。人龍所部多降賊,至山西而噪,尋撫定。抵京,與變蛟等奏捷于太平。明年事定,還陜西。其秋,張獻忠、羅汝才叛,謀入陜。人龍及副將李國奇等扼之興安,乃入川東。楊嗣昌檄陜西總督鄭崇儉率人龍、國奇軍會剿。十二月,人龍擊賊,大敗之。 十三年二月與左良玉大破賊瑪瑙山,人龍得一千三百余級,降賊將二十五人。六月,汝才、登相犯開縣,總兵鄭嘉棟擊之仙寺嶺,人龍擊之馬弱溪,共斬首一千二百。汝才、登相東西走,追之不能及。時賊盡集于川,監(jiān)軍萬元吉令川將守巴、巫諸隘,人龍、國奇及楚將張應元、汪云龍、張奏凱專主追擊。及應元軍入夔,營土地嶺,人龍逗留不至,諸軍遂大敗,人龍竟還陜。已而獻忠、汝才陷劍州,趨廣元,將從間道入漢中。人龍拒之陽平、百丈二關,賊乃退。十二月,嗣昌至重慶,三檄人龍會師,不至。 初,嗣昌惡左良玉,許人龍代為平賊將軍。及戰(zhàn)瑪瑙山,良玉功第一,嗣昌語人龍姑待之。人龍大觖望,效良玉所為,不奉約束,嗣昌亦不能制。賊陷瀘州而北,人龍屯小市廂,隔一水不擊。賊遂越成都走漢州德陽,人龍軍大噪而歸。 十四年三月,嗣昌卒,丁啟睿代,令人龍、國奇出當陽,擊敗自成于靈寶山中。人龍子大明戰(zhàn)歿。九月,總督傅宗龍統(tǒng)人龍、國奇軍出關,次新蔡,遇賊孟家莊。將戰(zhàn),人龍先走,國奇戰(zhàn)不勝,亦走,宗龍遂歿。十五年正月,總督汪喬年出關擊賊,人龍及鄭嘉棟、牛成虎從。至襄城遇賊,復不戰(zhàn)走,喬年亦歿。帝大怒,欲誅之,慮其為變,姑奪職,戴罪視事。及孫傳庭督師陜西,帝授以意。人龍駐咸陽虞禍,曉夜為備。傳庭以人龍家米脂,其宗族多在賊中,未可輕發(fā),在道佯上疏曰:“人龍臣舊將,愿貰其罪,俾從臣自效!钡垡嘌鹪S之。人龍稍自安。傳庭至陜,密與巡撫張爾忠謀,以五月朔召人龍計事,數(shù)其罪斬之。其部將周國卿將精卒二百人與同黨魏大亨、賀國賢、高進庫等將逃還涇陽取其孥,與賊為亂。爾忠遣參將孫守法先入涇陽,質其妻子。國卿窮,謀斬大亨等以降。爾忠密聞之大亨,遂斬國卿,函送其首。他部將高杰、高汝利、賀勇、董學禮等十四人俱仍故官,一軍乃定。 高杰,米脂人。與李自成同邑,同起為盜。崇禎七年閏八月,總督陳奇瑜遣參將賀人龍救隴州,被圍大困。自成令杰遺書約人龍反,不報。使者歸,先見杰,后見自成。比圍城兩月不拔,自成心疑杰,遣別部將往代,杰歸守營。自成妻邢氏武多智,掌軍資,每日支糧仗。杰過氏營,分合符驗。氏偉杰貌,與之通,恐自成覺,謀歸降。次年八月遂竊邢氏來歸。洪承疇以付人龍,使其游擊孫守法挾以破賊,取立效為信,自是杰常隸人龍麾下。十三年,張獻忠敗于瑪瑙山,竄興、歸界上,杰隨人龍及副將李國奇大敗之鹽井。 十五年,人龍以罪誅,命杰為實授游擊。十月,陜西總督孫傳庭至南陽,自成與羅汝才西行逆之。傳庭以杰與魯某為先鋒,遇于冢頭,大戰(zhàn)敗賊,追奔六十里。汝才見自成敗來救,繞出官軍后。后軍左勷望見賊,怖而先奔,眾軍皆奔,遂大潰,杰所亡失獨少。 十六年進副總兵,與總兵白廣恩為軍鋒,兩人皆降將也。廣恩鷙鰲,素不奉約束,而杰尤兇暴。朝廷以杰為自成所切齒,故命隸傳庭辦賊。九月從傳庭克寶豐,復郟縣。時官軍乘勝深入,乏食。降將李際遇通賊,自成帥精騎大至。傳庭問計于諸將,杰請戰(zhàn),廣恩不可。傳庭以廣恩為怯,廣恩不懌,引所部遁去。官軍接戰(zhàn),陷伏中。杰登嶺上望之曰:“不可支矣。”亦麾眾退。軍遂大奔,死者數(shù)萬。廣恩走汝州不救,杰乃隨傳庭走河北。已而自山西渡河,轉入潼關,廣恩已先至。十一月,自成攻關,廣恩力戰(zhàn)。而杰怨廣恩以寶豐之敗不救己,亦擁眾不肯救。廣恩戰(zhàn)敗,關遂破,傳庭被殺。自成破西安,據(jù)之。杰北走延安,賊將李過追杰。杰東走宜川,河冰適合,遂渡,入蒲津以守。賊至,冰解不得渡,乃免。廣恩既敗,走固原,為賊將追及,遂以城降。十七年進杰總兵。帝令總督李化熙率杰兵馳救山西,而蒲州、平陽已陷久,杰退至澤州,沿途大掠,賊遂薄太原。 京師陷,杰南走,福王封杰興平伯,列于四鎮(zhèn),領揚州,駐城外。杰固欲入城,揚州民畏杰不納。杰攻城急,日掠廂村婦女,民益惡之。知府馬鳴騄、推官湯來賀堅守月余。杰知不可攻,意稍怠。閣部史可法議以瓜州予杰,乃止。九月命杰移駐徐州,以左中允衛(wèi)胤文兼兵科給事中監(jiān)其軍西討。徐州土賊程繼孔被擒至京師,乘李自成亂逃歸,十二月,杰擒斬之。加太子少傅,蔭一子,世襲錦衣僉事。 初,杰伏兵要擊黃得功于土橋,得功幾不免,兩鎮(zhèn)遂相仇怨,事見《得功傳》。杰爭揚州時,可法頗為所窘。至是,杰感可法忠,與謀恢復。議調得功與劉澤清二鎮(zhèn)赴邳、宿防河,杰自提兵直趨歸、開,且瞰宛、洛、荊、襄,以為根本。遂具疏上之,語激切。且云:“得功與臣猶介介前事。臣知報君雪恥而已,安能與同列較短長哉!”然得功終不欲為杰后勁,而澤清尤狡橫難任。可法不得已,調劉良佐赴徐與杰為聲援。 順治二年正月,杰抵歸德?偙S定國方駐睢州,有言其送子渡河者。杰招定國來會,不應。復邀巡撫越其杰、巡按陳潛夫同往睢州,定國始郊逆。其杰諷杰勿入城,杰心輕定國,不聽,遂入城。十一日,定國置酒享杰。杰飲酣,為定國刻行期,且微及送子事。定國益疑,無離睢意。杰固促之行,定國怒,夜伏兵傳炮大呼。其杰等急遁走,杰醉臥帳中未起,眾擁至定國所殺之。先是,杰以定國將去睢,盡發(fā)兵戍開封,所留親卒數(shù)十人而已。定國偽恭順,多選妓侍杰,而以二妓偶一卒寢。卒盡醉,及聞炮欲起,為二妓所掣不得脫,皆死。明日,杰部下至,攻城,老弱無孑遺。定國走降大清軍。 杰為人淫毒,揚民聞其死,皆相賀。然是行也,進取意甚銳,故時有惜之者。始朝廷許諸鎮(zhèn)與聞國是,故杰屢條奏救降賊者,及請釋武愫于獄,不允。復疏薦吳甡、鄭三俊、金光辰、姜埰、熊開元、金聲、沈正宗等。大抵其時武臣風尚多類此。杰死,贈太子太保,以其子元爵襲興平伯。 劉澤清,曹縣人。以將材授遼東寧、前衛(wèi)守備,遷山東都司僉書,加參將。崇禎三年,大清兵攻鐵廠,欲據(jù)以絕豐潤糧道。援守三屯總兵楊肇基遣澤清來援,未至鐵廠一十五里,遇大兵,力戰(zhàn),自辰至午不決。得濟師,轉戰(zhàn)至遵化,夾擊,遂得入城。敘功,加二級至副總兵。五年以侵克軍糧被劾,詔立功沖要地。六年遷總兵。其冬加左都督,恢復登州有功。八年詔統(tǒng)山東兵防漕。九年,京師戒嚴,統(tǒng)兵入衛(wèi),令駐新城為南北控扼,復命留守通州。加左都督、太子太師。 十三年五月,山東大饑,民相聚為寇,曹、濮尤甚。帝命澤清會總兵楊御蕃兵剿捕之。八月降右都督,鎮(zhèn)守山東防海。澤清以生長山東,久鎮(zhèn)東省非宜,請辭任。帝令整旅渡河,合諸鎮(zhèn)星馳援剿。 十六年二月,賊圍開封久,澤清赴援。以朱家寨去汴八里,提五千人南渡,倚河為寨,疏水環(huán)之,欲以次結八寨達大堤,筑甬道,饋饟城中。壁壘未成,賊來爭。相持三日,互有殺傷。澤清即命拔營去,惶擾奔迸,士爭舟,多溺死者。 澤清為人性恇怯,懷私觀望。嘗妄報大捷邀賞賜,又詭稱墮馬被傷,詔賚藥資四十兩。命赴保定剿賊,不從,日大掠臨清。率兵南下,所至焚劫一空。寇氛日急,給事中韓如愈、馬嘉植皆謀奉使南歸。如愈常劾澤清,過東昌,澤清遣人殺之于道,無敢上聞者。 京師陷,澤清走南都,福王以為諸鎮(zhèn)之一,封東平伯,駐廬州。時武臣各占分地,賦入不以上供,恣其所用,置封疆兵事一切不問。與廷臣互分黨援,干預朝政,排擠異已,奏牘紛如,紀綱盡裂,而澤清所言尤狂悖。王初立,即援靖康故事,請以今歲五月改元,又請宥故輔周延儒助餉臟銀。都御史劉宗周劾諸將跋扈狀,澤清遂兩疏劾宗周,且曰:“上若誅宗周,臣即卸職!背⒉坏靡眩瑴卦t解之。又請禁巡按不得拿訪追臟,請法司嚴緝故總督侯恂及其子方域,朝廷皆曲意從之。 順治二年四月,揚州告急,命澤清等往援,而澤清已潛謀輸款矣。大清惡其反覆,磔誅之。 澤清頗涉文藝,好吟詠。嘗召客飲酒唱和。幕中蓄兩猿,以名呼之即至。一日,宴其故人子,酌酒金甌中,甌可容三升許,呼猿捧酒跪送客。猿猙獰甚,客戰(zhàn)掉,逡巡不敢取。澤清笑曰:“君怖耶?”命取囚撲死階下,剜其腦及心肝,置甌中,和酒,付猿捧之前。飲酹,顏色自若。其兇忍多此類。 祖寬,遼東人。少有勇力。給侍祖大壽家,從軍有功,累官寧遠參將。部卒多塞外降人,所向克捷。 崇禎五年七月,叛將李九成等圍萊州急,詔發(fā)關外兵討之。寬與靳國臣、祖大弼、張韜率兵抵昌邑。巡撫朱大黃典獲賊書,約寬等為內應,以示寬等。皆誓滅賊以自明,乃用寬、國臣為前鋒。寬至沙河與賊遇,眾寡不敵,稍卻。會國臣至,拔刀大呼直前,寬、大弼、韜咸殊死戰(zhàn),大敗賊兵,逐北抵城下,立解萊州圍。是月晦,進兵黃縣。賊傾巢出戰(zhàn),寬等復大敗之,遂與劉澤清等筑長圍以困登州。明年二月,賊始平。語詳《大典傳》。寬以解圍功,進都督僉事。再敘功,世蔭外衛(wèi)副千戶,進副總兵。 八年秋,命為援剿總兵官,督關外兵三千討流賊。十月至河南,巡撫陳必謙、監(jiān)紀推官湯開遠令與左良玉抵靈寶,至則挫張獻忠于焦村。無何,高迎祥、李自成至,與獻忠合攻閿鄉(xiāng)。寬赴救,賊解而趨靈寶,斷良玉、寬軍不相應,遂東陷陜州,攻洛陽。良玉、寬至,迎祥、自成、獻忠皆走。良玉追迎祥,而寬分擊獻忠,夜督副將祖克勇等趨葛家莊,黎明遇賊,大破之。賊奔嵩縣九皋山,寬伏二軍于山溝誘之。賊趨下,伏發(fā),斬馘九百有奇。尋與副將劉肇基、羅岱遇賊汝州圪料鎮(zhèn),復大敗賊,伏尸二十余里,斬馘千六百有奇。獻忠憤,合迎祥、自成兵,與寬戰(zhàn)龍門、白沙,截官軍為二。寬自斷后,士卒殊死斗,自晨至夜分,復大捷,斬馘一千有奇。迎祥、自成乃走窺光州,寬督副將李輔明躡其后。賊走攻確山,寬等馳救,大破之,斬馘五百八十有奇。自成等遂東走廬州,攻圍七晝夜。明年正月,寬等至,賊奔全椒,遂圍滁州。南京太仆卿李覺斯、知州劉大鞏力御之。而寬等軍至,奮擊大呼,諸軍無不一當百,自晨至晡,賊大敗。從城東五里追至關山之朱龍橋,橫尸枕藉,水為不流。二月,又從總理盧象升破賊七頂山,殲自成精卒殆盡。象升移軍南陽,命寬備鄧州。會賊渡漢江,入鄖、襄,余眾三萬匿內鄉(xiāng)、淅川山中。象升命寬與祖大樂等入山搜討。 邊軍強憨,性異他卒,不可以法繩。往時官軍多關中人,與賊鄉(xiāng)里,臨陣相勞苦,拋生口,棄輜重,即縱之去,謂之“打活仗”。邊軍不通言語,逢賊即殺,故多勝。然所過焚廬舍,淫婦女,恃功不戢;又利野戰(zhàn),憚搜山;且見賊遠竄,非旬朔可定,自以為客將,無持久心。寬卒方過河,噪而逸。象升激勸再三,始聽命。至黨子口,仍按甲不行。而總兵李重鎮(zhèn)素恇怯,冀卸責,眾益思歸。象升乃力陳入山搜剿之難,請令寬、重鎮(zhèn)赴關中討賊。會總督洪承疇亦請之,寬等遂移軍陜西,隸承疇麾下。八月,京師被兵,召入衛(wèi)。钅錄滁州功,進右都督,賚銀幣。事定,命赴寧遠協(xié)守。 十一年冬,詔寬率師援畿輔。及山東告急,寬逗遛。明年正月,濟南失守,褫職被逮,坐失陷藩封,竟棄市。 寬敢戰(zhàn)有功,稱驍將。性剛使氣,不為文吏所喜,卒致大辟,莫為論救。 贊曰:左良玉以驍勇之材,頻殲劇寇,遂擁強兵,驕亢自恣,緩則養(yǎng)寇以貽憂,急則棄甲以致潰。當時以不用命罪諸將者屢矣,而良玉偃蹇僨事,未正刑章,姑息釀患,是以卒至稱兵犯闕而不顧也。高杰、祖寬皆剛悍難馴,恃功不戢,而杰尤為兇驁。然杰被戕于銳意進取之時,寬受誅于力戰(zhàn)赴援之后,死非其罪,不能無遺憾焉。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