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明史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朱大典(王道焜等) 張國維 張肯堂(李向中 吳鐘巒 朱永佑等)曾櫻 朱繼祚(湯芬等) 余煌(陳函輝) 王瑞栴 路振飛 何楷(林蘭友) 熊汝霖 錢肅樂(劉中藻 鄭遵謙) 沈宸荃(邑子履祥) 朱大典,字延之,金華人。家世貧賤。大典始讀書,為人豪邁。登萬歷四十四年進(jìn)士,除章丘知縣。天啟二年擢兵科給事中。中官王體乾、魏忠賢等十二人及乳嫗客氏,假保護(hù)功,蔭錦衣世襲,大典抗疏力諫。五年出為福建副使,進(jìn)右參政,以憂歸。 崇禎三年,起故官,蒞山東,尋調(diào)天津。五年四月,李九成、孔有德圍萊州。山東巡撫徐從治中炮死,擢大典右僉都御史代之,詔駐青州,調(diào)度兵食。七月,登萊巡撫謝璉復(fù)陷于賊,總督劉宇烈被逮。乃罷總督及登萊巡撫不設(shè),專任大典,督主、客兵數(shù)萬及關(guān)外勁旅四千八百余人合剿之。以總兵金國奇將,率副將靳國臣、劉邦域,參將祖大弼、祖寬、張韜,游擊柏永福及故總兵吳襄、襄子三桂等,以中官高起潛監(jiān)護(hù)軍餉,抵德州。賊復(fù)犯平度,副將牟文綬、何維忠等救之,殺賊魁陳有時,維忠亦被殺。八月,巡按監(jiān)軍御史謝三賓至昌邑,請斬王洪、劉國柱,詔逮治之。兵部尚書熊明遇亦坐主撫誤國,罷去。三賓復(fù)抗疏請絕口勿言撫事。 國奇等至昌邑,分三路。國奇等關(guān)外兵為前鋒,鄧玘步兵繼之,從中路灰埠進(jìn)。昌平總兵陳洪范,副將劉澤清、方登化,從南路平度進(jìn)。參將王之富、王文緯等從北路海廟進(jìn)。檄游擊徐元亨等率萊陽師來會,以牟文綬守新河。諸軍皆攜三日糧,盡抵新河?xùn)|岸,亂流以濟(jì)。祖寬至沙河,有德迎戰(zhàn)。寬先進(jìn),國臣繼之,賊大敗,諸軍乘勝追至城下。賊夜半東遁,圍始解。守者疑賊誘,炮拒之。起潛遣中使入諭,闔城相慶。明日,南路兵始至。國奇等遂擊賊黃縣,斬首萬三千,俘八百,逃散及墜海死者數(shù)萬。 賊竄歸登州,國臣等筑長圍守之。城三面距山,一面距海,墻三十里而遙,東西俱抵海。分番戍,賊不能出,發(fā)大炮,官軍多死傷。李九成出戰(zhàn)相當(dāng)。十一月,九成搏戰(zhàn),降者泄其謀。官軍合擊之,馘于陣,賊乃曉夜哭。賊渠魁五,九成、有德、有時、耿仲明、毛承祿也,及是殺其二。帝嘉解圍功,進(jìn)大典右副都御史,將吏升賞有差。是月,國奇卒,以襄代。攻圍既久,賊糧絕,恃水城可走,不降。及王之富、祖寬奪其水門外護(hù)墻,賊大懼。 六年二月中旬,有德先遁,載子女財帛出海。仲明以水城委副將王秉忠,已亦以單舸遁,官軍遂入大城。攻水城,未下。游擊劉良佐獻(xiàn)轟城策,匿人永福寺中,穴城置火藥,發(fā)之,城崩,官軍入。賊退保蓬萊閣,大典招降,始釋甲,俘千余人,獲秉忠及偽將七十五人,自縊及投海死者不可勝計,賊盡平。有德等走旅順,島帥黃龍邀擊,生擒其黨毛承祿、陳光福、蘇有功,斬李應(yīng)元。惟有德、仲明逸去。乃獻(xiàn)承祿等于朝。磔之先一日,有功脫械走。帝震怒,斬監(jiān)守官,刑部郎多獲罪。未幾被執(zhí),伏誅。敘功,進(jìn)大典兵部右侍郎,世蔭錦衣百戶,巡撫如故。 八年二月,流賊陷鳳陽,毀皇陵,總督楊一鵬被逮。詔大典總督漕運(yùn)兼巡撫廬、鳳、淮、揚(yáng)四郡,移鎮(zhèn)鳳陽。時江北州縣多陷。明年正月,賊圍滁州,連營百余里,總兵祖寬大破之。大典會總理盧象升追襲,復(fù)破之。急還兵遏賊眾于鳳陽,賊始退。十一年,賊復(fù)入江北,謀竄茶山。大典與安慶巡撫史可法提兵遏之,賊乃西遁。大典先坐失州縣,貶秩視事。是年四月以平賊逾期,再貶三秩。尋敘援剿及轉(zhuǎn)漕功,盡復(fù)其秩。 十三年,河南賊大入湖廣。大典遣將救援,屢有功,進(jìn)左侍郎。明年六月命大典總督江北及河南、湖廣軍務(wù),仍鎮(zhèn)鳳陽,專辦流賊,而以可法代督漕運(yùn)。賊帥袁時中眾數(shù)萬,橫潁、亳間。大典率總兵劉良佐等擊破之,敘賚有差。大典有保障功,然不能持廉,屢為給事中方士亮、御史鄭昆貞等所劾,詔削籍侯勘。事未竟,而東陽許都事發(fā)。 許都者,諸生,負(fù)氣,憤縣令苛斂,作亂,圍金華。大典子萬化募健兒御之,賊平而所募者不散。大典聞,急馳歸。知縣徐調(diào)元閱都兵籍有萬化名,遂言大典縱子交賊。巡按御史左光先聞于朝,得旨逮治,籍其家充餉,且令督賦給事中韓如愈趣之。 已而京師陷,福王立。有白其誣者,而大典亦自結(jié)于馬士英、阮大鋮,乃召為兵部左侍郎。逾月,進(jìn)尚書,總督上江軍務(wù)。左良玉興兵,命監(jiān)黃得功軍御之。福王奔太平,大典與大鋮入見舟中,誓力戰(zhàn)。得功死,王被擒,兩人遂走杭州。會潞王亦降,大典乃還鄉(xiāng)郡,據(jù)城固守。唐王聞,就加?xùn)|閣大學(xué)士,督師浙東。逾年,城破,闔門死之。 其時浙東西郡縣前后失守死事者,抗州則有同知王道焜、錢塘知縣顧咸建、臨安知縣唐自彩,紹興則有兵部主事高岱、葉汝厓,衢州則有巡按王景亮、知府伍經(jīng)正、推官鄧巖忠、江山知縣方召。若夫諸生及布衣殉義者,會稽潘集、周卜年,山陰朱瑋,諸暨傅日炯,鄞縣趙景麟,浦江張君正,瑞安鄒欽堯,永嘉鄒之琦,其尤著云。 王道焜,字昭平,錢塘人。以天啟元年舉于鄉(xiāng)。崇禎時,為南平知縣,遷南雄同知。會光澤寇發(fā),其父老言非道焜不能平。撫按為請,詔改邵武同知,知光澤縣事。撫剿兼施,境內(nèi)底定。莊烈帝破格求賢,盡征天下賢能吏,撫按以道焜名聞。方待命而都城陷,微服南還。及杭州失守,遂投繯死。 顧咸建,字漢石,昆山人,大學(xué)士鼎臣曾孫也。崇禎十六年進(jìn)士。授錢塘知縣。甫之官,聞京師陷,人情恟恟。咸建戢奸宄,嚴(yán)警備。巡按御史彭遇颽以貪殘激變,賴咸建調(diào)護(hù),事寧而民免株連。及南都失守,鎮(zhèn)江守將鄭彩等率眾還閩,緣道劫掠。咸建出私財迎犒,乃斂威去。亡何,馬士英擁兵至。頃之,大將方國安兵亦至。咸建謀于上官,先期遣使行賂,兵乃不入城。四鄉(xiāng)多被淫掠,城中得無擾。時監(jiān)司及郡縣長吏悉逋竄,咸建散遣妻子,獨(dú)守官不去。潞王既降,咸建不至。尋被執(zhí),死之。 唐自彩,達(dá)州人。為臨安知縣。杭州失守,自彩與從子階豫逃山中。有言其受魯王敕,陰部署為變,遂被捕獲。自彩麾階豫走,不從,竟同死。 高岱,字魯瞻,會稽人。崇禎中,以武學(xué)生舉順天鄉(xiāng)試,魯王授為職方主事。及紹興失守,即絕粒祈死。子朗知父意不可回,先躍入海中死。岱聞之曰:“兒果能先我乎!”自是不復(fù)言,數(shù)日亦卒。 葉汝厓,字衡生,岱同邑人,由舉人為兵部主事。聞變,與妻王氏出居桐塢墓所,并赴水死。 王景亮,字武侯,吳江人。崇禎末登進(jìn)士。仕福王為中書舍人。唐王立,擢御史,巡撫金、衢二府,兼視學(xué)政。伍經(jīng)正,安福人。由貢生為西安知縣,唐王超擢知府事。鄧巖忠,江陵人。由鄉(xiāng)舉為推官。衢州破,經(jīng)正赴井死,景亮、巖忠皆自縊死。魯王所遣鎮(zhèn)將張鵬翼亦死之。 方召,宣城人。署江山縣事。金華被屠,集父老告之曰:“兵且至,吾義不當(dāng)去。然不可以一人故,致闔城被殃!彼旆馄溆。趲虮卑,赴井死。士民為收葬,立祠祀焉。 張國維,安玉笥,東陽人。天啟二年進(jìn)士。授番禺知縣。崇禎元年,擢刑科給事中,劾罷副都御史楊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賢黨也。已,陳時政五事,言:“陛下求治太銳,綜核太嚴(yán)。拙者跼艴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誰能展布四體,為國家營職業(yè)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誼實薄,此英察宜斂也。祖宗朝,閣臣有封還詔旨者,有疏揭屢上而爭一事者。今一奉詰責(zé),則俯首不遑;一承改擬,則順旨恐后。倘處置失宜,亦必不敢執(zhí)奏,此將順宜戒也。召對本以通下情,未有因而獲罪者。今則惟傳天語,莫睹拜揚(yáng)。臣同官熊奮渭還朝十日,旁措一詞,遂蒙譴謫。不可稍加薄罰,示優(yōu)容之度乎?此上下宜洽也!逼涠䲢l,請平刑罰,溥膏澤。帝不能盡用。進(jìn)禮科都給事中。京師地震,規(guī)弊政甚切,遷太常少卿。 七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yīng)天、安慶等十府。其冬,流賊犯桐城,官軍覆沒。國維方壯年,一夕須發(fā)頓白。明年正月率副將許自強(qiáng)赴援,游擊潘可大、知縣陳爾銘等守桐不下。賊乃攻潛山,知縣趙士彥重傷卒。攻太湖、知縣金應(yīng)元、訓(xùn)導(dǎo)扈永寧被殺。國維至,解桐圍,遣守備朱士胤趨潛山,把總張其威趨太湖。士胤戰(zhàn)死,自強(qiáng)遇賊宿松,殺傷相當(dāng)。安慶山民桀石以投賊,賊多死,乃越英山、霍山而遁。九月,賊復(fù)由宿松入潛山、太湖,他賊掃地王亦陷宿松等三縣。國維乃募土著二千人戍之,而以兵事屬監(jiān)軍史可法。明年正月,賊圍江浦,遣守備蔣若來、陳于王戰(zhàn)卻之。十二月,賊分兵犯懷寧,可法及左良玉、馬爌遏之。復(fù)犯江浦,副將程龍及若來、于王等拒守。諸城并全。又圍望江,遣兵援之,亦解去。 十年三月,國維率龍等赴安慶,御賊酆家店,龍軍數(shù)千悉沒。賊東陷和州、含山、定遠(yuǎn),攻陷六合,知縣鄭同元潰走,賊遂攻天長。國維見賊勢日熾,請于朝,割安慶、池州、太平,別設(shè)巡撫,以可法任之。安慶不隸江南巡撫,自此始也。議者欲并割江浦、六合,俾國維專護(hù)江南,不許。 國維為人寬厚,得士大夫心。屬郡災(zāi)傷,輒為請命。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蘇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內(nèi)外塘、長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鎮(zhèn)江及江陰漕渠,并有成績。遷工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歲大旱,漕流涸,國維浚諸水以通漕。山東饑,振活窮民無算。 十四年夏,山東盜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臨、通四鎮(zhèn)兵,護(hù)漕運(yùn)。大盜李青山眾數(shù)萬,據(jù)梁山濼,遣其黨分據(jù)韓莊等八閘,運(yùn)道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謁之,言率眾護(hù)漕,非亂也。延儒許言于朝,授以職。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臨清。國維合所部兵擊降之,獻(xiàn)俘于朝,磔諸市。兵部尚書陳新甲下獄,帝召國維代之。乃定戰(zhàn)守賞罰格,列上嚴(yán)世職、酌推升、慎咨題等七事,帝皆報可。會開封陷,河北震動,條防河數(shù)策,帝亦納之。 十六年四月,我大清兵入畿輔,國維檄趙光抃拒螺山,八總兵之師皆潰。言者詆國維,乃解職,尋下獄。帝念其治河功,得釋。召對中左門,復(fù)故官,兼右僉都御史,馳赴江南、浙江督練兵輸餉諸務(wù)。出都十日而都城陷。 福王召令協(xié)理戎政。尋敘山東討賊功,加太子太保,蔭錦衣僉事。吏部尚書徐石麒去位,眾議歸國維。馬士英不用,用張捷。國維乃乞省親歸。 南都覆,逾月,潞王監(jiān)國于杭州,不數(shù)日出降。閏六月,國維朝魯王于臺州,請王監(jiān)國。即日移駐紹興,進(jìn)國維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督師江上。總兵官方國安亦自金華至。馬士英素善國安,匿其軍中,請入朝。國維劾其十大罪,乃不敢入。連復(fù)富陽、于潛,樹木城緣江要害,聯(lián)合國安及王之仁、鄭遵謙、熊汝霖、孫嘉績、錢肅樂諸營,為持久計。順治三年五月,國安等諸軍乏餉潰,王走臺州航海,國維亦還守東陽。六月知勢不可支,作絕命詞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張肯堂,字載寧,松江華亭人。天啟五年進(jìn)士。授?h知縣。崇禎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賊陷鳳陽,條上滅賊五事。俄以皇陵震驚,疏責(zé)輔臣不宜作秦、越之視,帝不問。出按福建,數(shù)以平寇功受賚。還朝,言:“監(jiān)司營競紛紜,意所欲就,則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則易地借才。今歲燕、秦,明歲閩、粵,道路往返,動經(jīng)數(shù)千,程限稽遲,多逾數(shù)月。加一番更移,輒加一番擾害。”帝是其言。十二年十月,楊嗣昌出督師。肯堂奏言:“從古戡亂之法,初起則解散,勢成則剪除,未有專任撫者。今輔臣膺新命而出,賊必仍用故技,佯搖尾乞憐。而失事諸臣,冀掩從前敗局,必多方熒惑,仍進(jìn)撫議。請?zhí)厣暌涣,專?wù)剿除。有進(jìn)招撫說者,立置重典!钡垡云珗(zhí)臆見責(zé)之。 十四年四月言:“流寇隳城破邑,往來縱橫,如入無人之境,此督師嗣昌受事前所未有。目前大計,在先釋嗣昌之權(quán)。”疏入而嗣昌已死。十二月復(fù)言:“今討賊不可謂無人,巡撫之外更有撫治,總督之上又有督師。位號雖殊,事權(quán)無別。今楚自報捷,豫自報敗,甚至南陽失守,禍中親藩,督師職掌安在。試問今為督師者,將居中而運(yùn),以發(fā)蹤指示為功乎,抑分賊而辦,以焦頭爛額為事乎?今為秦、保二督者,將兼顧提封,相為掎角之勢乎,抑遇賊追剿,專提出境之師乎?今為撫者,將一稟督師之令,進(jìn)退惟其指揮乎,抑兼視賊勢之急,戰(zhàn)守可以擇利乎?凡此肯綮,一切置不問,中樞冥冥而決,諸臣瞆瞆而任。至失地喪師,中樞糾督撫以自解,督撫又互相委以謝愆,而疆事不可問矣!钡奂{其言,下所司詳議。十五年請召還建言譴謫諸臣,乃復(fù)給事中陰潤、李清、劉昌,御史周一敬官?咸眠w大理丞,旋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 總兵鄭鴻逵擁唐王聿鍵入閩,與其兄南安伯芝龍及肯堂勸進(jìn),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書。曾櫻至,言官請令櫻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咸谜埑瞿贾蹘煟珊5赖纸,倡義旅,而王由仙霞趨浙東,與相聲援。乃加少保,給敕印,便宜從事。芝龍懷異心,陰沮之,不成行。 順治三年,王敗死,肯堂飄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魯王用為東閣大學(xué)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霧集螺頭門。定西侯張名振奉王航海去,屬肯堂城守。城中兵六千,居民萬余,堅守十余日。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四妾、一子婦、一女孫先死,乃從容賦詩自經(jīng)。 時同死者,兵部尚書李向中、禮部尚書吳鍾巒、吏部侍郎朱永佑、安洋將軍劉世勛、左都督張名揚(yáng)。又有通政使會稽鄭遵儉,兵科給事中鄞縣董志寧,兵部郎中江陰朱養(yǎng)時,戶部主事福建林瑛、蘇州江用楫,禮部主事會稽董元,兵部主事福建朱萬年、長洲顧珍、臨山衛(wèi)李開國,工部主事長洲顧中堯,中書舍人蘇州蘇兆人,工部所正鄞縣戴仲明,定西侯參謀順天顧明楫,諸生福建林世英,錦衣指揮王朝相,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劉朝。凡二十一人。 李向中,鍾祥人。崇禎十三年進(jìn)士。授長興知縣,調(diào)秀水。福王時,歷車駕郎中,蘇松兵備副使。唐王以為尚寶卿。閩事敗,避海濱。魯王監(jiān)國,召為右僉都御史,從航海,進(jìn)兵部尚書,從至舟山。及是破,大帥召向中,不赴。發(fā)兵捕之,以衰纟至見。大帥呵之曰:“聘汝不至,捕即至,何也。?”向中從容曰:“前則辭官,今就戮耳。” 吳鐘巒,字巒稚,武進(jìn)人。崇禎七年進(jìn)士。授長興知縣。以旱潦,征練餉不中額,謫紹興照磨。逾年,移桂林推官。聞京師變,流涕曰:“馬君常必能死節(jié)。”已而世奇果死。福王立,遷禮部主事。抵南雄,聞南都失,轉(zhuǎn)赴福建,痛陳國計。魯王起兵,以鐘巒為禮部尚書,往來普陀山中。大清兵至寧波,鐘巒慷慨謂人曰:“昔仲達(dá)死珰禍,吾以諸生不得死。君常死賊難,吾以遠(yuǎn)臣不得從死。今其時矣!”乃急渡海,入昌國衛(wèi)之孔廟,積薪左廡下,抱孔子木主自焚死。仲達(dá)者,江陰李應(yīng)升,鍾巒弟子,忤魏忠賢死黨禍者也。 朱永佑,字爰啟。崇禎七年進(jìn)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罷歸。事唐王,后至舟山。城破被執(zhí),愿為僧,不許,乃就戮。 名揚(yáng),名振弟。城破,母范以下自焚者數(shù)十人。 朝相聞城失守,護(hù)王妃陳氏、貴嬪張氏、義陽王妃杜氏入井,用巨石覆之,自刎其旁。開國母,瑛、明楫妻皆自盡。 曾櫻,字仲含,峽江人。萬歷四十四年進(jìn)士。授工部主事,歷郎中。天啟二年,稍遷常州知府。諸御史巡鹽、侖、江、漕及提學(xué)、屯田者,皆操舉劾權(quán),文牒日至。櫻牒南京都察院曰:“他方守令,奔命一巡按,獨(dú)南畿奔命數(shù)巡按。請一切戒飭,罷鉤訪取贖諸陋習(xí)!倍加沸苊饔鰹樯昙s束焉。 櫻持身廉,為政愷悌公平,不畏強(qiáng)御。屯田御史索屬吏應(yīng)劾者姓名,櫻不應(yīng)。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屬已盡,無可糾,止知府無狀!币蜃允鹣驴,杜門待罪。撫按亟慰留,乃起視事?椩熘泄倮顚嵠戎袑俣Y,櫻不從。實移檄以“爾”“汝”侮之,櫻亦報以“爾”“汝”,卒不屈。無錫高攀龍,江陰繆昌期、李應(yīng)升被逮,櫻助昌期、應(yīng)升貲,而經(jīng)紀(jì)攀龍死后事,為文祭之,出其子及僮仆于獄。宜興毛士龍坐忤魏忠賢遣戍,櫻諷士龍?zhí)尤。上官捕其家人,賴櫻以免。武進(jìn)孫慎行忤忠賢,當(dāng)戍,櫻緩其行。忠賢敗,事遂解。 崇禎元年以右參政分守漳南。九蓮山賊犯上杭,櫻募壯士擊退之,夜搗其巢,殲馘殆盡。士民為櫻建祠。母憂歸。服闋,起故官,分守興、泉二郡。進(jìn)按察使,分巡福寧。先是,紅夷寇興、泉,櫻請巡撫鄒維璉用副總兵鄭芝龍為軍鋒,果奏捷。及劉香寇廣東,總督熊文燦欲得芝龍為援,維璉等以香與芝龍有舊,疑不遣。櫻以百口保芝龍,遂討滅香,芝龍感櫻甚。 十年冬,帝信東廠言,以櫻行賄謀擢官,命械赴京。御史葉初春嘗為櫻屬吏,知其廉,于他疏微白之。有詔詰問,因具言櫻賢,然不知賄所從至。詔至閩,巡撫沈猶龍、巡按張肯堂閱廠檄有奸人黃四臣名。芝龍前白曰:“四臣,我所遣。我感櫻恩,恐遷去,令從都下訊之。四臣乃妄言,致有此事!豹q龍、肯堂以入告,力白櫻冤,芝龍亦具疏請罪。士民以櫻貧,為醵金辦裝,耆老數(shù)千人隨至闕下,擊登聞鼓訟冤。帝命毋入獄,俟命京邸。削芝龍都督銜,而令櫻以故官巡視海道。 尋以衡、永多寇,改櫻湖廣按察使,分守湖南,給以敕。故事,守道無敕,帝特賜之。時賊已殘十余州縣,而永州知府推官咸不任職。櫻薦蘇州同知晏日曙、歸德推官萬元吉才。兩人方坐事罷官,以櫻言并起用。櫻乃調(diào)芝龍剿賊,賊多降,一方遂安。遷山東右布政使,分守登、萊。 十四年春,擢右副都御史,代徐人龍巡撫其地。明年遷南京工部右侍郎,乞假歸。山東初被兵,巡撫王永吉所部濟(jì)、兗、東三府州縣盡失,匿不以聞。兵退,以恢復(fù)報。而櫻所部青、登、萊三府失州縣無幾,盡以實奏。及論罪,永吉反擢總督,而櫻奪官,逮下刑部獄。不十日而京師陷,賊釋諸囚,櫻乃遁還。 其后唐王稱號于福州。芝龍薦櫻起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無何,令掌使部,尋進(jìn)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文淵閣。王駐延平,令櫻留守福州。大清兵破福州,櫻挈家避海外中左衛(wèi)。越五年,其地被兵,遂自縊死。 朱繼祚,莆田人。萬歷四十七年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天啟中,與修《三朝要典》,尋罷去。崇禎初,復(fù)官。累遷禮部右侍郎,充實錄總裁。給事中葛樞言繼祚嘗纂修《要典》,得罪清議,不可總裁國史,不聽。繼祚旋謝病去。起南京禮部尚書,又以人言罷去。福王時起故官,未赴。南都失,唐王召為東閣大學(xué)士,從至汀州。王被擒,繼祚奔還其鄉(xiāng)。魯王監(jiān)國,繼祚舉兵應(yīng)王,攻取興化城。既而大清兵至,城復(fù)破。繼祚及參政湯芬、給事中林嵋、知縣都廷諫并死之。 芬,字方侯,嘉善人。崇禎十六年進(jìn)士。福王時,為史可法監(jiān)紀(jì)推官。唐王以為御史。尋以監(jiān)司分守興泉道。城破,緋衣坐堂上,被殺。嵋,字小眉,繼祚同邑人。由進(jìn)士為吳江知縣。蘇州失,歸仕唐王。至是自縊死。廷諫,杭州人,莆田知縣。 王自監(jiān)國二年正月至長垣,迨次年正月,連克建寧、邵武、興化三府,福寧一州,漳浦、海澄、連江、長樂等二十七縣,軍聲頗振。及是得者復(fù)失。海澄失,知縣洪有文死之。永福失,邑人給事中鄢正畿、御史林逢經(jīng)俱投水死。長樂失,邑人御史王恩及服毒死,妻李氏同死。建寧失,守將王祈巷戰(zhàn)不勝,自焚死。 余煌,字武貞,會稽人。天啟五年進(jìn)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與修《三朝要典》。崇禎時,以內(nèi)艱歸。服闋,起左中允,歷左諭德、右庶子,充經(jīng)筵講官。給事中韓源劾禮部侍郎吳士元、御史華琪芳及煌皆與修《要典》,宜斥,帝置不問;褪柁q,帝復(fù)溫旨慰諭之。戶部崇尚書程國祥請借京城房租,煌爭,乞假歸。遂丁外艱。服除,久不起。魯王監(jiān)國紹興,起禮部右侍郎,再起戶部尚書,皆不就。明年以武將橫甚,拜煌兵部尚書,始受命。時諸臣競營高爵,請乞無厭。煌上言:“今國勢愈危,朝政愈紛,尺土未復(fù),戰(zhàn)守?zé)o資。諸臣請祭,則當(dāng)思先帝烝嘗未備;請葬,則當(dāng)思先帝山陵未營;請封,則當(dāng)思先帝宗廟未享;請蔭,則當(dāng)思先帝子孫未保;請謚,則當(dāng)思先帝光烈未昭。”時以為名言。大清兵過江,王航海遁。六月二日,煌赴水,舟人拯起之。居二日,復(fù)投深處,乃死。 陳函輝,字木叔,臨海人。崇禎七年進(jìn)士。授靖江知縣,為御史左光先劾罷。北都陷,誓眾倡義。會福王立,不許草澤勤王,乃已。尋起職方主事,監(jiān)軍江北。事敗歸,魯王擢為禮部右侍郎。從王航海,已而相失,哭入云峰山,作絕命詞十章,投水死。 王瑞栴,字圣木,永嘉人。天啟五年進(jìn)士。授蘇州推官,兼理兌運(yùn)。軍民交兌,桓相軋啟釁。瑞梅調(diào)劑得宜,歲省浮費(fèi)三萬金,上官為勒石著令。貴人弟奸法,執(zhí)問如律。其人中之當(dāng)?shù),將議調(diào),遂歸。崇禎七年,起河間推官,遷工部主事,調(diào)兵部,轉(zhuǎn)職方員外郎,擢湖廣兵備僉事,駐襄陽。十一年春,張獻(xiàn)忠據(jù)谷城乞撫,總理熊文燦許之。瑞栴以為非計,謀于巡按林銘球、總兵官左良玉,將俟其至,執(zhí)之。文燦固執(zhí)以為不可。瑞栴言:“賊以計愚我,我不可為所愚。今良玉及諸將賈一選、周仕鳳之兵俱在近境,誠合而擊之,何患不捷!蔽臓N怒,責(zé)以撓撫局。瑞栴曰:“賊未創(chuàng)而遽撫,彼將無所懼。惟示以必剿之勢,乃心折不敢貳。非相撓,實相成也!蔽臓N不從。瑞栴乃列上從征、歸農(nóng)、解散三策,文燦亦不用。瑞栴自為檄諭獻(xiàn)忠,獻(xiàn)忠恃文燦庇己,不聽。明年,獻(xiàn)忠叛,瑞栴先己丁憂歸。獻(xiàn)忠留書于壁,言己之叛,總理使然。具列上官姓名及取賄月日,而題其末曰:“不納我金者,王兵備一人耳!庇墒侨饢蠲笾。服闋,未及用而都城陷。福王時,乃為太仆少卿,極陳有司虐民之狀,旋告歸。唐王召赴福建,仍故官,未幾復(fù)歸。及閩地盡失,溫州亦不守,避之山中。有欲薦令出者,乃拜辭家廟,從容入室自經(jīng)死。 路振飛,字見白,曲周人。天啟五年進(jìn)士。除涇陽知縣。大吏陷魏忠賢,將建祠涇陽,振飛執(zhí)不從。邑人張問達(dá)忤奄,坐追贓十萬。振飛故遷延,奄敗事解。流賊入境,擊卻之。崇禎四年,征授御史。疏劾周延儒卑污奸險,黨邪丑正,祈立斥以清揆路,被旨切責(zé)。未幾,陳時事十大弊,曰務(wù)苛細(xì)而忘政體,喪廉恥而壞官方,民愈窮而賦愈亟,有事急而無事緩,知顯患而忘隱憂,求治事而鮮治人,責(zé)外重而責(zé)內(nèi)輕,嚴(yán)于小而寬于大,臣日偷而主日疑,有詔旨而無奉行。疏入,詔付所司。山東兵叛,劾巡撫余大成、孫元化,且論延儒曲庇罪,帝不問。已,劾吏部尚書閔洪學(xué)結(jié)權(quán)勢,樹私人,秉銓以來,吏治日壞,洪學(xué)自引去。廷推南京吏部尚書謝升為左都御史,振飛歷詆其丑狀,升遂不果用。六年,巡按福建。海賊劉香數(shù)勾紅夷入犯,振飛懸千金勵將士,遣游擊鄭芝龍等大破之,詔賜銀幣。俸滿,以京卿錄用。初,振飛論海賊情形,謂巡撫鄒維璉不能辦,語侵之。維璉罷去,命甫下,數(shù)奏捷,振飛乃力暴其功,維璉復(fù)召用。 八年夏,帝將簡輔臣。振飛言:“枚卜盛典,使夤緣者竊附則不光。如向者周延儒、溫體仁等公論俱棄,宅揆以后,民窮盜興,辱己者必不能正天下!睍r延儒已斥,而體仁方居首揆,銜之。已而振飛按蘇、松,請除輸布、收銀、白糧、收兌之四大患,民困以蘇。會常熟錢謙益、瞿式耜為奸民張漢儒所訐,體仁坐振飛失糾,擬旨令陳狀。振飛白謙益無罪,語刺體仁。體仁恚,激帝怒,謫河南按察司檢校。入為上林丞,屢遷光祿少卿。 十六年秋,擢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yùn),巡撫淮、揚(yáng)。明年正月,流賊陷山西。振飛遣將金聲桓等十七人分道防河,由徐、泗、宿遷至安東、沭陽。且團(tuán)練鄉(xiāng)兵,犒以牛酒,得兩淮間勁卒數(shù)萬。福、周、潞、崇四王避賊,同日抵淮。大將劉澤清、高杰等亦棄汛地南下。振飛悉延接之。四月初,聞北都陷,福王立于南京。河南副使呂弼周為賊節(jié)度使來代振飛,進(jìn)士武愫為賊防御使招撫徐、沛,而賊將董學(xué)禮據(jù)宿遷。振飛擊擒弼周、愫,走學(xué)禮。竿弼周法場,命軍士人射三矢,乃解磔之?`愫徇諸市,鞭八十,檻車獻(xiàn)諸朝,伏誅。五月,馬士英欲用所親田仰,乃罷振飛。振飛亦遭母喪,家無可歸,流寓蘇州。尋錄功,即家加右副都御史。 振飛初督漕,謁鳳陽皇陵。望氣者言高墻有天子氣。唐王聿鍵方以罪錮守陵,中官虐之。振飛上疏乞概寬罪宗,竟得請。順治二年,大兵破南京,聿鍵自立于福州,拜為左都御史。募能致振飛者官五宮,賜二千金。振飛乃赴召,道拜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至則大喜,與宴,抵夜分,撤燭送歸,解玉帶賜之,官一子職方員外郎。又錄守淮功,蔭錦衣世千戶。王每責(zé)廷臣怠玩,振飛因進(jìn)曰:“上謂臣僚不改因循,必致敗亡。臣謂上不改操切,亦未必能中興也。上有愛民之心,而未見愛民之政;有聽言之明,而未收聽言之效。喜怒輕發(fā),號令屢更。見群臣庸下而過于督責(zé),因博鑒書史而務(wù)求明備,凡上所長,皆臣所甚憂也!逼溲郧型醵淘啤H,大清兵進(jìn)仙霞關(guān),聿鍵走汀州,振飛追赴不能及。汀州破,走居海島,明年赴永明王召,卒于途。 何楷,字元子,漳州鎮(zhèn)海衛(wèi)人。天啟五年進(jìn)士。值魏忠賢亂政,不謁選而歸。崇禎時,授戶部主事,進(jìn)員外郎,改刑科給事中。流賊陷鳳陽,毀皇陵?姥矒釛钜基i、巡按吳振纓罪,而刺輔臣溫體仁、王應(yīng)熊,言:“振纓,體仁私人;一鵬,應(yīng)熊座主也。逆賊犯皇陵,神人共憤。陛下輟講避殿,感動臣民。二輔臣獨(dú)漫視之,欲令一鵬、振纓戴罪自贖。情面重,祖宗陵寢為輕;朋比深,天下譏刺不恤。”忤旨,鐫一秩視事。又言:“應(yīng)熊、體仁奏辯,明自引門生姻婭。刑官瞻徇,實由于此。乞宣諭輔臣,毋分別恩仇,以國事為戲!睉(yīng)熊復(fù)奏辯?裕骸俺际栉捶钪迹瑧(yīng)熊先一日摭引臣疏詞,必有漏禁中語者!钡垡鈩樱顟(yīng)熊自陳,應(yīng)熊竟由是去。吏部尚書謝升言登、萊要地,巡撫陳應(yīng)元引疾,宜允其去。及推勞永嘉代應(yīng)元,則言登萊巡撫本贅員?嗍桉g之?终埥o贈都御史高攀龍官,誥賜左光斗諸臣謚,召還惠世揚(yáng)。疏多見聽。屢遷工科都給事中。 十一年五月,帝以火星逆行,減膳修省。兵部尚書楊嗣昌方主款議,歷引前史以進(jìn)?c南京御史林蘭友先后言其非?裕骸八貌ㄎ淇钊拢枰陨晔匈p之說,引元和田興事,欲借以申招撫之說,引太平興國連年兵敗事,欲借以申不可用兵之說,徒巧附會耳。至永平二年馬皇后事,更不知指斥安在。”帝方護(hù)嗣昌,不聽。逾月,嗣昌奪情入閣,楷又劾之,忤旨,貶二秩為南京國子監(jiān)丞。母憂歸。服闋,廷臣交薦,召入京,都城已陷。 福王擢楷戶部右侍郎,督理錢法,命兼工部右侍郎。連疏請告,不許。順治二年,南都破,楷走杭州。從唐王入閩,擢戶部尚書。鄭芝龍、鴻逵兄弟橫甚,郊天時,稱疾不出,楷言芝龍無人臣禮。王獎其鳳節(jié),命掌都察院事。鴻逵扇殿上,楷呵止之,兩人益怒?粸樗,連請告去。途遇賊,截其一耳,乃芝龍所使部將楊耿也。漳州破,楷遂抑郁而卒。 楷博綜群書,寒暑勿輟,尤邃于經(jīng)學(xué)。 林蘭友,字翰荃,仙游人。崇禎四年進(jìn)士。授臨桂知縣。擢南京御史。疏劾大學(xué)士張至發(fā)、薛國觀,吏部尚書田惟嘉等,因論嗣昌忠孝兩虧。貶浙江按察司照磨,與楷及黃道周、劉同升、趙士春稱“長安五諫”。遷光祿署丞。京師陷,薙發(fā)自匿。為賊所執(zhí),拷掠備至。賊敗,南還。唐王用為太仆少卿,遷僉都御史。事敗,挈家遁海隅,十余年卒。 熊汝霖,字雨殷,余姚人。崇禎四年進(jìn)士。授同安知縣。擢戶科給事中。疏陳用將之失,言:“自偏裨至副將,歷任有功,方可授節(jié)鉞。今足未履行陣,幕府已上首功。胥吏提虎旅,紈褲子握兵符,何由奮敵愾。若大將之選,宜召副將有功者,時賜面對,擇才者用之。廷臣推擇有誤,宜用文吏保舉連坐法。”帝納其言。已,言:“楊嗣昌未罪,盧象升未褒,殊挫忠義氣。至為嗣昌畫策練餉、驅(qū)中原萬姓為盜者,原任給事中沈迅也。為嗣昌運(yùn)籌、以三千人駐襄陽、城破輒走者,監(jiān)紀(jì)主事余爵也。為嗣昌援引、遭襄藩之陷、重賂陳新甲、嫁禍鄖撫袁繼咸者,今解任侯代之宋一鶴也。皆誤國之臣,宜罪!辈粓蟆 京師戒嚴(yán),汝林分守東直門。嘗召對,言:“將不任戰(zhàn)。敵南北往返,謹(jǐn)隨其后,如廝隸之于貴官,負(fù)弩前驅(qū),望塵靡及。何名為將,何名為督師!钡凵钊恢R,言:“有司察處者,不得濫舉邊才;監(jiān)司察處者,不得遽躐巡撫。庶封疆重任,不為匪人借途!庇盅裕骸白越鋰(yán)以來,臣疏凡二十上。援剿機(jī)宜,百不行一。而所揣敵情,不幸言中矣。比者外縣難民紛紛入都,皆云避兵,不云避敵。霸州之破,敵猶不多殺掠,官軍繼至,始無孑遺。朝廷歲費(fèi)數(shù)百萬金錢以養(yǎng)兵,豈欲毒我赤子!钡蹛浩渲杏小帮嬈叵隆闭Z,謫為福建按察司照磨。 福王立,召還。上疏言:“臣自丹陽來,知浙兵為邊兵所擊,火民居十余里。邊帥有言,四鎮(zhèn)以殺掠獲封爵,我何憚不為。臣意四鎮(zhèn)必毅然北征,一雪此恥,今戀戀淮、揚(yáng),何也?況一鎮(zhèn)之餉多至六十萬,勢必不能供。即仿古藩鎮(zhèn)法,亦當(dāng)在大河以北開屯設(shè)府,曾奧{穴交}之內(nèi),而遽以藩籬視之!表曋,言:“臣竊觀目前大勢,無論恢復(fù)未能,即偏安尚未可必。宜日討究兵餉戰(zhàn)守,乃專在恩怨異同。勛臣方鎮(zhèn),舌鋒筆鍔是逞,近且以匿名帖逐舊臣,以疏遠(yuǎn)宗人劾宰輔,中外紛紛,謂將復(fù)廠衛(wèi)。夫廠衛(wèi)樹威牟利,小民雞犬無寧日,先帝止此一節(jié),未免府怨。前事不遠(yuǎn),后事之師。且先帝篤念宗藩,而聞寇先逃,誰死社稷;先帝隆重武臣,而叛降跋扈,肩背相踵;先帝委任勛臣,而京營銳卒徒為寇藉;先帝倚任內(nèi)臣,而開門延敵,眾口喧傳;先帝不次擢用文臣,而邊才督撫,誰為捍御,超遷宰執(zhí),羅拜賊庭。知前日之所以失,即知今日之所以得。及今不為,將待何時!笔枳,停俸。尋補(bǔ)吏科右給事中。 初,馬士英薦阮大鋮,汝霖爭不可。及大鋮起佐兵部,汝霖又言:“大鋮以知兵用,當(dāng)置有用地,不宜處中朝!辈宦。逾月,以奉使陛辭,言:“朝端議論日新,宮府揣摩日熟。自少宰樞貳悉廢廷推,四品監(jiān)司竟晉詹尹。蹊徑疊出,謠諑繁興。一人未用,便目滿朝為黨人; 一官外遷,輒訾當(dāng)事為可殺。置國恤于罔聞,逞私圖而得志。黃白充庭,青紫塞路,六朝佳麗,復(fù)見今時。獨(dú)不思他日稅駕何地耶?”不報。 未幾,南京破,士英竄杭州。汝霖責(zé)其棄主,士英無以應(yīng)。杭州亦破,與孫嘉績同起兵。魯王監(jiān)國,擢右僉都御史,督師防江,戰(zhàn)屢敗。入海寧募兵萬人,進(jìn)兵部右侍郎。唐王立閩中,遣劉中藻頒詔,汝霖出檄嚴(yán)拒之。順治三年進(jìn)兵部尚書,從魯王泛海。明年以本官兼東閣大學(xué)士。又明年春,鄭彩憾汝霖,遣兵潛害之,并其幼子投海中。 錢肅樂,字希聲,鄞縣人。臨江知府若賡孫,寧國知府敬忠兄子也。崇禎十年成進(jìn)士,授太倉知州。豪家奴與黠吏為奸,而兇徒結(jié)黨殺人,焚其尸。肅樂痛懲,皆斂手。又以朱白榜列善惡人名,械白榜者階下,予大杖。久之,杖者日少。嘗攝昆山、崇明事,兩縣民皆立碑頌德。遷刑部員外郎,尋丁內(nèi)外艱。 順治二年,大兵取杭州,屬郡多迎降。閏六月,寧波鄉(xiāng)官議納款,肅樂建議起兵。諸生華夏、董志寧等遮拜肅樂倡首,士民集者數(shù)萬人,肅樂乃建牙行事。郡中監(jiān)司守令皆逃,惟一同知治府事。肅樂索取倉庫籍,繕完守具,與總兵王之仁締盟共守。聞魯王在臺州,遣舉人張煌言奉表請監(jiān)國。會紹興、余姚亦舉兵,王乃赴紹興行監(jiān)國事。召肅樂為右僉都御史,畫錢塘而守。尋進(jìn)右副都御史。當(dāng)是時,之仁及大將方國安并加封爵,其兵食用寧波、紹興、臺州三郡田賦,不能繼,恒缺食。已,加兵部右侍郎。明年五月,軍食盡,悉散去。魯王航海,肅樂亦之舟山。唐王召之,甫入境,王已沒。遂隱海壇山,采山薯為食。明年,魯王次長垣,召為兵部尚書,薦用劉沂春、吳鐘巒等。明年拜肅樂東閣大學(xué)士。 唐王雖歿,而其將徐登華為守富寧,魯王遣大學(xué)士劉中藻攻之。登華欲降,疑未決,曰:“海上豈有天子?舟中豈有國公?”肅樂致書:“將軍獨(dú)不聞南宋之末二帝并在舟中乎?”登華遂降。鄭彩專柄,連殺熊汝霖、鄭遵謙。肅樂憂憤卒于舟,故相葉向高曾孫進(jìn)晟葬之福清黃檗山。 劉中藻,福安人。由進(jìn)士官行人。賊陷京師,薙發(fā),被搒掠。賊敗南還,事唐王。既事魯王,攻降福寧守之,移駐福安。大清兵破城,冠帶坐堂上,為文自祭,吞金屑死。 鄭遵謙,會稽人。為諸生。潞王以杭州降大清,遵謙倡眾起兵,事魯王,崎嶇浙、閩間。從王航海,與汝霖并為彩害。 沈宸荃,慈谿人。崇禎十三年進(jìn)士。授行人,奉使旋里。福王立,復(fù)命。擢御史,疏陳五事,皆切時病。已,論群臣丑正黨邪,請王臥薪嘗膽,為雪恥報仇之計。尋薦詞臣黃道周、劉同升、葛世俊、徐氵幵、吳偉業(yè)等。又言:“經(jīng)略山東、河南者,王永吉、張縉彥也。永吉失機(jī),先帝拔為總督,擁兵近甸,不救國危。縉彥官部曹,先帝驟擢典中樞,乃率先從賊。即加二人極刑,不為過。陛下屈法用之,而永吉觀望逗遛,縉彥狼狽南竄。死何以對先帝,生何以對陛下。昌平巡撫何謙失陷諸陵,罪亦當(dāng)按。都城既陷,守土臣宜皆厲兵秣馬,以報國仇,乃賊塵未揚(yáng),輒先去以為民望。如河道總督黃希憲、山東巡撫丘祖德,尚可容偃臥家園乎!”疏入,謙、祖德等皆命逮治,永吉、縉彥不罪。時朝政大亂,宸荃獨(dú)持正,要人多疾之。明年以年例出為蘇松兵備僉事。未赴,南都破,宸荃舉兵邑中。魯王監(jiān)國,擢右僉都御史。已而事敗,宸荃棄家從王海外。王次長垣,連擢至大學(xué)士。從王于舟山,又從泛海抵廈門、金門。后艤舟南日山,遭風(fēng),沒于海。 其邑子沈履祥嘗為知縣,監(jiān)國時,以御史督餉臺州。城破,避山中,被獲死之。 贊曰:自甲申以后,明祚既終,不逾年而南都亦覆,勢固無可為矣。朱大典、張國維等抱區(qū)區(qū)之義,徒假名號于海濱,以支旦夕。而上替下陵,事無統(tǒng)紀(jì),欲以收偏安之效,何可得乎。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jì)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rèn)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xué)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